中文
English
汉代以来,佛法东传,至南北朝时,已达鼎盛。据北齐魏收所撰《魏书释老志》记载,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三月,整个北魏境内的寺院多达六千四百七十八所,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余人;仅都城内便建有佛寺百所,僧尼多达两千余人。皇帝还招纳西域胡僧,并为之建筑精舍传法。
南北朝时期
北魏时期
北魏孝昌三年(527年)之后,梁大同二年(536年)之前,又一位西域名僧游化于嵩洛一带,他即是后世尊为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
由于北周时期宗教势力的扩大,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严重威协到皇家的统治利益,所以周武帝在举行多次佛、道两教辩论之后,于建德三年(574年)下令全国禁止佛、道二教活动
北周时期
隋唐时期
在隋末唐初的战乱时期,少林寺僧众为了保护寺院利益,审视社会上的斗争形势,毅然站在李唐政权一边,在唐初的统一战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因此受到了唐王朝的嘉奖和支持。
会昌灭法后,少林寺声誉日减,僧众离散,几乎没有兴建什么工程,碑铭极少,塔仅存一座,有关文物古迹的文献资料亦甚少。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法华行钧(848至925年)被请为少林寺住持。
五代、宋、金时期
元、明时期
蒙古族统治者为加强其思想统治,提倡多种宗教。少林寺的地位随之明显提高,被称为祖庭、大少林寺等。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在所撰《道公碑铭》中说:若夫震旦(中国)之少林,其西竺(西印度)之灵山乎!故海内之名蓝净刹,曰律寺,曰讲寺,曰禅寺
清中叶以前,少林寺虽不如唐、宋、元、明历代兴盛,但也进行了一定规模的寺院建设,寺院范围仍比较大。明代以来,少林寺的诵经演武之风仍很流行。清政府仿效明朝,通过建立僧会司和钦命寺院住持僧等形式,对寺院和寺僧进行管理与控制。
清代至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