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静坐的心法要领

发布日期:2023-01-29

字体大小:

歇即菩提。禅修静坐不是成为,不是旅程,不是寻找,不是心灵去往别处,不是解决任何内在的问题,也不是静止于某处。真如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而是无时无刻存在。

禅修静坐的第一关,就是不要用思维去思考:应该到达怎么样的境界。心要不攀缘、不散乱、不彷徨,不去想用什么样的智慧和方法,开始这次禅修。

禅修就是让自己的身心成为“待机状态”。想象自己是光明的觉性本身,并不参与任何身心现象,一切只是知道而已,只是让业力妄念,各如其是。

大道至简。禅修就是简单而自然的开始。

1禅修静坐的姿势

无论人们通过禅修静坐,修行任何方法,首先需要把姿势调整好:保持衣物宽松舒适。静坐时,身体不要坐实,微微向前倾,重心压在会阴窍,而不是臀部。微微挺腰、拔腰,腹部微收。两肩伸开、扩胸、下沉。“开心”的打开胸怀。

下巴微缩压喉,舌顶下颚。嘴角放松,头顶有点向前顶的倾向。眼皮放松,以至于全身放松。眼睛微闭,也可微微垂帘,看向地面前三尺处。在放松中,体会身体的轻微膨胀。

静坐姿势的调整,最主要的是使全身放松,心情愉悦。

2、静坐方法之“奢摩他”

奢摩他,是将心止于一处,止定离尘。意思就是将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集中于某一处。比如专注呼吸,或专注身体的某个部位的觉受,在专注中,心无杂念,成为觉知本身,以达到“寂静轻安顺畅”。

将心止于一处,起初要有大勇猛之心,凡情圣解,一刀两断。发现思维妄念的发生,要立即回到注意力的原先专注处。如此循环往复,以至于入静。

在奢摩他的修习中,人们如果感到妄念多,思维难以平复,往往代表内在的状态,未能接纳当下这一秒的自己,而是想去“更好”的下一刻。当人们刻意想要静心,刻意想要修行,往往会陷入不自知的思维运转。

所以,修习奢摩他的要领仍是放松。告诉自己,什么也没有在做,没有人需要做任何事。因为,只有“我”才会修行,“本觉”什么也不会去做。

而禅修、静坐的目的是为了体会“本觉”。

最终,奢摩他是毫不费力的专注与安静,而不会受任何打扰。最终,连呼吸也忘了,连觉知和专注也会忘掉。

保持这样的状态,便是奢摩他的开始,也便是“清净自性”的初步显现。

3、静坐方法之“毗婆舍那”

如果说,奢摩他是将放松与专注,巧妙的结合,以至于突破某个“瓶颈”,体会到清净自性。

那么,毗婆舍那就像一个完全放松的“看门人”,任由妄念和一切身心现象进进出出、起伏生灭,不加任何干预,只是在一次次全然的观察中,回归“寂静轻安顺畅”。

所以在毗婆舍那中,不存在任何不应该发生的妄念、色尘、法尘。身体和意识,发生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只是纯然的允许,用“第三只眼”来观察一切身心现象的运转。

对于所有的思想妄念,身体感受,情绪等等,产生的那一刻,就是被观察的对象,包括自己想要改变和消灭身心现象的念头。无论是智慧的产生、思想的好坏有无,身体的冷热痛痒,都是被观察的对象。用让一切发生的胸怀,一次观察一个最明显的身心现象,而不是去成为他们、思考他们、改变他们。

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在修习毗婆舍那的过程中,并不是陷入对具体之事的觉知,而是要瞬间辨明“自心”所处的状态:喜悦、探求、执着、思维旋复、散乱、掉举……觉察这些身心现象,只是作为觉察本身,便是超越。

逐渐人们会发现,自己即是“观察者”本身,而不是一切身心现象和意识状态。安住于全然的觉知,人们也便会体会到清净自性。

在纯然的观察中,没有善恶好坏,没有对错分别。因为所谓的善恶好坏、对错分别,也只是被观察的对象。对于观察来说,最大障碍,是人们对观察本身的坚守与执着。

当人们在观察中,能做到“物来则映、物去不留”,也即是作为观察者的最终境界:观察与现象的同步性发生。

在这样的状态中,烦恼即菩提。当烦恼和一切现象发生的那一刻,人们通过不加干预的观察,反而回归到了清净的自性。也即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