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7-27
◎释永信
对“少林学”这个大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认知,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少林学的把握和定位更准确一些。少林寺历史很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500年来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贡献很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国家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将来的少林寺如何健康发展,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因为我们在这个位置上不能不考虑这些事情。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这离不开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爱护。电影《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先生到少林寺找我,谈以后如何合作的事情。他在香港一家电影公司做导演,当时的“廖公”也就是廖承志提出,少林寺在海外影响很大,中国要改革开放、中国要走出去,需要拍部电影来宣传中国,于是他就提出拍《少林寺》。早几年他不知道少林寺,过去没有少林寺概念,后来就问了身边的人,有人说在福建,最后北京给他下的指令说在河南、在嵩山,他就带着工作班子来少林寺考证。那时的少林寺确实破败不堪,不过留下的东西还不少,像塔林、碑刻、建筑等。一了解,少林寺还有十几个老僧人,都会练两下,周边练武的老百姓还不少。于是,他就开始拍功夫片《少林寺》,没想到这部电影有这么大的影响,有不少媒体说是《少林寺》的电影成就了少林寺,也有说是少林寺成就了《少林寺》这部电影。让我来说,应该是国家政策、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成就了少林寺,也成就了《少林寺》这部电影,这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好政策。
从那以后,少林寺按照国家的需要在国内、国外率先做了一些事。近三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少林寺的带动下,周边有百余家武校,有几十万名学生,形成了当地一大产业——武术产业,也是教育产业,直接给当地带来了数十个亿的经济效益,等于是造福了一方吧!
再一个就是旅游,每年有100多万人次游客到少林寺参观旅游,每个人留下一百块钱的门票钱,地方政府又是几个亿的效益。利用少林寺的影响,招商引资,跑项目、跑资金,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很多效益,当地群众也跟着受益。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恶化了,越来越乱。当时我们提出还少林寺一块净土,当地政府表示有难度,群众说不可能,最后提出一个方案,通过我们多方的努力,短短两三年时间,少林寺周围拆掉了5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搬走两个行政村、2万多人、37家武校、100多个商户,少林寺接着就赶忙做绿化。现在少林寺周围一片青山绿水,自然环境恢复了历史原貌。可是少林寺的建筑非常破旧,少林寺应多盖点儿房子,多住点儿出家人,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去年我们拆掉了几座殿,半年时间又建起来了。为什么拆掉?因为少林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恢复的时候手里没有资料,修少林寺只有古建部门、古建专家参与其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这种情况。当时一拍脑门就开始建。八十年代建了一部分,九十年代建了一部分,一部分是八十年代初恢复的,一部分是九十年代经我手恢复的,后来我们从日本找回资料,1920年日本人拍了一大批资料,包括少林寺平面图,少林寺建筑很多照片都有。我们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和精神,有资料恢复出来的同样有文物价值,至少有文化价值,我们开始按照老资料找专家重新设计、重新恢复。我们先后拆掉二三百间房子,拆掉了五六座殿堂,用一年的时间,连拆带建基本上完成。当时的少林寺就像是一个大工地,有900多位工人,一年下来的成效很好,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建筑材料还是砖木结构。采用过去的原始材料、原始工艺,少林寺又恢复了原貌。
现在,少林寺常住院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和历史规模,能容纳二三百人生活。现在的发展是少林寺周边的下院,少林寺是一个寺庙群,常住院是办公的地方,少林寺的不少僧人都在下院里住,包括收徒、对徒弟的培养,都是在下院里。宗法制度非常清楚,从雪庭福裕开始,最多的时候有40多个下院,它是一个寺庙群。常住院不收徒弟,是少林寺办公地方,东西南北四大院还有十八个门头。少林功夫,只说少林武术这一块,可以看到每个院的拳都不一样。南院的拳和西院的拳都不一样,很明显,西院拳传得非常广,南院的拳保留的特色最好。这几年,应该说基础工作做得很扎实,少林寺翻新整修、僧人素质的培养,少林寺常住僧人有100多人,在外地弘法的、上学的,派到海外的有100多人,20多年来,少林寺僧人队伍接近400人。
因为全球对少林文化的需求很大,很多人希望少林寺能跟他们做一些交流,做一些辅导。这几年,也出现了“假少林”“ 假武僧”,可以说是热热闹闹。权利该是我们的,我们要保护,我们该吆喝得吆喝,少林寺基本上都是在做基础工作,如商标的注册、少林寺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申报遗产,我们认为通过申报遗产这种形式,让少林功夫上升一个层次,引起国际重视、联合国重视、国家重视、社会各界重视。本来是一个民间的东西,会变成一个人类关注的,人类共同保护的一个财富。当时申报遗产,从2002年我提出文本的起草,有一个班子的人在做这个事。当时我们设想了很多名字,武术、武艺、武功、禅功、包括功夫,设想了很多名字,也请示了很多专家,比如说季羡林、金庸等,还专门在北大文化书院和几位老先生不止一次地讨论,这个名称怎么定,用英文怎么表述,中文怎么表述,最后确定了“功夫”。就是要在武术和禅功之间,要涵盖少林文化、少林寺的方方面面,光报“武术”的话太单一了、太单薄了,立不住。报“功夫”,涵盖信仰,涵盖了神功智慧,涵盖的领域很宽。所以这个名字,我们自己下了很多工夫,多找几个人商量,酝酿几个月才定下来。
对这些年所做的工作,我们自认为还是负责任的,很扎实的,包括我们举办“少林学”研讨会,寺院内部也召开了很多次的会议,提出什么时候开研讨会好,并预测开完研讨会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先把“少林学”这个主题作为大旗先树立起来,以后慢慢完善。关于“少林学”这个学科,我们以后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把这个学科完成、完善,但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本文收录于《少林学辑刊(全七册)》,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