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文化自信,在文化“走出去”战略中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7-03-06

字体大小:

释永信

习主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和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指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将我国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推入国际文化市场,深入参与国际文明的对话与切磋,把中华文化的理念和精髓传播至世界各地。文化“走出去”战略已经成为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经之路,对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在中央政策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缺少统一的部署和具体的规划,方向性不明确,目标不清晰,对当地语言、信仰、习惯、情趣、文化等差异了解不够,致使部分文化交流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曲终人散、水过而地皮不湿,影响和效果大打折扣;政府部门、文化演出机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民间组织相互沟通协调不够,监管缺失,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同一时间出现相同名称、相同内容、相同形式的交流团体,相互撞车,以假乱真。如在同一个城市,同时出现几个少林武僧表演团,几个少林寺方丈,严重影响了文化传播质量;各级政府鼓励支持文化“走出去”政策扶持不到位,特别是资金支持,官方协调相对缺失,致使“走出去”的平台不大,渠道狭小;文化“走出去”的内容相对单一,中国文化产品供给与国外民众兴趣点结合研究不深,对国外民众的吸引力、感染力不够,国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度、参与度明显不足。总体上看,我们“走出去”的影响小,西方文化“走进来”的影响大,洋信仰、洋节日、洋快餐、洋电影进入了部分国人的生活;民间组织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民间交流渠道不畅、经费不足,人才缺失,严重影响其积极作用的发挥。

文化输出既需要文化精品,还需要恰当的载体,只有品质和载体保证,才有可能产生国际影响力和附加价值,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体现在生活中。

建  议

一、出台支持非政府组织“文化走出去”政策。

国家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曾说:“官方外交和民间外交是有机的整体,二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民间组织具有组织性、民间性、自治性和服务性的特点,特别适合对外交流与文化输出。如果国家能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积极推动民间组织“走出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交流活动,讲好中国故事,对服务国家战略,塑造国家形象,消除误解与偏见,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因此,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扶持民间组织文化“走出去”的具体政策,制定统一规划,理顺协调机制,防止政出多门。国家层面掌握着对外交流的优势渠道和广阔平台,而民间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要实现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为民间组织文化“走出去”创造机会,提供资金、培养人才,要组织协调政府机构、文化组织、民间团体、社会人士,共同践行“走出去”战略,最终构成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交流局面。

二、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民间外交作用。

民间交往是基础,民间组织最有活力和生命力,最容易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接受。以少林寺为例,近年来,少林寺一直注重民间文化交流,通过以传播少林禅武医艺为代表的少林文化,向世界民众推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共有50多个,全球有各种少林文化机构数百家,遍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各地习练少林功夫的人数达6000万众。少林海外文化中心之一的美国少林拳法联盟已覆盖美国47个州,累计注册会员超过150万。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现有会员上百万,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少林文化。南非原总统曼德拉赞扬“少林文化具有人类价值”,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隋翚女士称少林文化传承人是“中国文化大使”,美国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欧伦斯评价“少林文化走进联合国”活动“与当年中美‘乒乓球外交’有异曲同工之妙”。实践证明,民间组织开展海外文化交流不但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希望各级政府鼓励支持佛道教团体及其他民间组织,到海外建佛道教寺观、文化机构,为民间组织开设绿色通道,提供便利,全面拓展“走出去”新渠道。对能代表中国文化元素的民间组织和人士进行权威认证,防止鱼龙混杂、乱打旗号的乱象产生。对少林功夫、中医、太极、中国餐饮等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加大对其知识产权的保护,更为准确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维护中国文化形象。

中国佛教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很多精华分布在各个寺院和僧尼之中,需要研判、整理、挖掘、提升,靠寺院自身难以万全。只有国家和省市层面组织力量、深入研判,重视佛教寺院这一民间组织的功用,放在文化“走出去”大战略中去考量,形成共识,拿出精品,推向世界,人类共享。

三、选择文化“走出去”的非政府组织和载体。

中华文化既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能扎根,有成果,就需要选择恰当的载体和渠道,以满足国外民众的需求。我国文化“走出去”,要遵循市场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要研究如何克服文化差异、思维差异、语言差异、信仰差异,以当地民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能够理解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媒介开展文化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文化“走出去”重点是走进主流社会。主流社会人士的言行举止、情趣爱好、行为方式、价值追求,对一般民众有较大影响,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民间组织、民间人士个人魅力强,一般不具有政治背景,对方也不易产生思想隔膜,易与上层社会交往;同时,民间文化多是肢体文化、动作艺术性文化,可克服语言障碍,便于传播。通过访问、讲学、功夫、技艺展演、举办大型高层次会议,建立文化机构等形式,扩大民间交往、广交朋友,在主流社会中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可度、参与度,以此来影响广大民众。

国家层面要重视文化传承人的作用,帮助他们挖掘整理传承,创造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支持特色文化走向海外,从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切入,及时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元素中的吉祥、如意等内蕴,门神、财神、对联、灯笼、“福”字、红包等体现的是中国元素、中国表达,是很好的传播载体。

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任重而道远,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对外交往的日益深化,文化“走出去”战略也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越来越有利的条件。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全面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壮大力量、扩大影响,进一步确立我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最大的努力。

(2017年3月5日)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