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7-03-06

字体大小:

释永信

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他还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命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保护传统文化物质载体,就是要拯救日渐消失的传统文化之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古寺观、英烈祠堂、宗祠家庙,保护民间技艺。自1961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了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自2006年以来,国家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是拯救传统文化载体的重要举措。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近些年来,因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不少地方随意拆除物质遗产,又花很多钱造了很多假东西,改变传统文化内容,歪曲其本有内涵,导致传统文化被篡改而丢失;还有些地方对传统文化进行随意包装,使得原生态文化所剩无几,许多传统的习俗也在千篇一律中消失。同时,部分民众因受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影响,重物质而轻文化,重外在而轻内蕴,使得言行傲慢,举止莽撞,造成人际关系上的不和谐;享乐主义盛行,漠视家庭,注重个人享受,不愿意尊老爱幼,造成家庭关系不融洽;缺乏信仰,缺乏全局观念,对自然界的过分索取,也造成了生态失衡,环境恶劣。

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张和老城区、棚户区拆迁改造不断加快,保护承载传统文化的寺院宫观、英烈祠堂、宗祠家庙、城隍庙、龙王庙等物质载体刻不容缓。

寺庙宫观是我国佛道教的文化传承载体,是佛道教信徒的精神家园,对疏解心理压力,提升道德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增进社会和谐,促进祖国统一,开展民间外交,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祠堂、家庙是中国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对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巩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海峡两岸文化认同和归属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宗教文化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百多年来,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社会秩序、社会制度、城市发展等原因,以寺庙宫观、宗祠、家庙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若不引起高度重视,加以妥善解决,势必影响传统宗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影响国家文化战略建设,影响国家“软实力”,影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 议

一、全面落实宗教房产政策,把佛道教古寺观全部落实给佛道教。佛道教古寺观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宗教史、建筑史、文明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印记。但因多种原因,部分古寺观仍然被机关、企业、旅游、文物等部门占用,改变其使用性质。各级政府应加大宗教房产政策落实力度,将未落实给佛道教寺观的房产,落实给佛道教界。暂时落实有困难的,可以先登记在佛道教界名下,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佛道教界管理使用。

二、保护祠堂、家庙等民间信仰载体。祠堂、家庙大都注入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既是一个民俗博物馆,也是一个家族的奋斗史、变迁史。祠堂文化以血缘为坐标,让身在异乡的海外华夏子孙记住乡愁,是海外华人扯不断的根。各级政府应重视对祠堂、家庙这个特殊载体的保护,充分利用祠堂、家庙文化资源,挖掘其优秀的文化积淀,发挥其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

三、将传统节日——腊八节、寒衣节(追思节)、重阳节等节日一并纳入法定节日。传统节日虽非物质遗产,但其承载的是千年不变的礼仪。传统节日彰显的礼仪、孝敬、感恩、追思等,都是重要的传统美德,对尊崇人伦观念,规范言行礼仪,调和人际关系,提升道德素养,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四、利用与保护相结合。使用是最大的保护,在寺庙宫观、宗祠、家庙、城隍庙等传统文化物质载体上,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搭建传统文化专家学者与普通民众互动学习的平台,举行与国学、传统宗教文化传播相应的文化活动,展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设立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专项基金,用以整合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各类中华传统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与利用、国学研究与传播机构、教育、旅游、建筑等丰富资源,使传统文化的价值最大化。

(2017年3月5日)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