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五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 2

    读中国古代射书总目与解题感言——《中华射典》序

心安是福

  • 1

    《心安是福》连载

面壁石

  • 1

    我眼中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

  • 2

    解除生命的羁绊——谈佛法修行要义

锤谱堂

  • 1

    具身视野下的少林禅武医探析

  • 2

    立足少林,放眼世界——简谈“少林学”方面的三个问题

  • 3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流看少林文化的当代创新——以少林禅弓发展为例

禅悦篇

  • 1

    发大愿,做真修行人——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 2

    “盘”出一种好心境

  • 3

    也无风雨也无晴

  • 4

    最美扁竹花

  • 5

    素食,人间深情的真味

  • 6

    樱花与古寺

  • 7

    只生欢喜不生愁

  • 8

    草木蕴禅心

佛教常识

  • 1

    三种善知识

少林故事

  • 1

    断臂求法

新禅诗

  • 1

    雪境禅心

  • 2

    少林明月润心房

  • 3

    当石子(外一首)

  • 4

    咏少林寺二首

  • 5

    莲花盛开,禅意阵阵(外一首)

  • 6

    静谧(外一首)

今日少林

  • 1

    少林寺《禅露》2022年第5期大事记

  • 2

    媒体报道

  • 3

    读者来信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释永信

 

国基永固,法运昌隆。2022年10月16日上午十时,少林寺全体僧众云集大彻堂,喜迎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寺院僧众全程认真观看大会直播,专注聆听习总书记在大会上作的二十大报告,由衷赞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全国上下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的丰硕成果,心潮澎湃,信心满满。

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佛教界人士,我们将继续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南,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正信正行,大力开展佛教文化研究,积极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坚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彰显佛教新的生机与活力。

寺院僧众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自觉维护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听党话,跟党走,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进一步加强道风建设,坚持少林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部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佛教所追求的愿景。少林寺作为全国重点寺庙,僧众一直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坚决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我们认真落实《宗教事务条例》,服从宗教部门的管理与监督,依法开展宗教活动;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抓好落实。下一步,为了推动包括少林寺在内的河南省佛教寺院及信众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致力于服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统一思想认识、统一行动步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育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继续支持佛教界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公益慈善活动;继续发挥佛教服务社会、慈悲济世的作用,特别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心公益慈善、开展对外交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致力于服务增强文化自信,少林寺一直锲而不舍、常抓不懈、深耕践行。在文化古籍整理方面,我们收集整理相关古籍三万余册,在此基础上,推动古籍编辑成册、出版成书,真正做到让古籍“活起来”。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寺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持续逐步修缮常住院殿堂、塔林、初祖庵建筑等世界文化遗产,让古老的建筑焕然一新,用实物“讲述”中华故事。在少林文化走出去方面,寺院坚持交流互鉴、文明共享的开放包容理念,为服务人类身心灵健康,以禅修、功夫为代表,向世界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2022世界少林功夫网络考功大赛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享誉世界的少林寺”。少林寺获此殊誉,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统战、宗教部门的领导和广大善信的支持与爱护。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少林寺在服务社会、文化交流、团结信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级统战、宗教部门的管理指导下,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推进少林文化走出去,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

读中国古代射书总目与解题感言——《中华射典》序

◎释永信

 

中国是古典文献大国,几千年的笔耕墨耘,积微成著,传存下了大量的图书和各式各样的文字资料,人们经常用“浩瀚如海”来形容它的体量之大和品类之盛,在全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少林寺一向遵循发大愿、结善缘的弘法心志与禅宗精神,特别是在功夫的交流与融会发展上,包括武艺技艺与典籍的保存、整理与传播上,都坚持走古今汇通、南北交流之路,破除畛域界限,真诚择善从优。这是少林功夫之所以久传不衰,并能因时而变、远播海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明清以来,古典武艺的军阵价值逐渐落寞,而民间对“耍拳舞棒”的兴趣却不降反升,武艺走上更加多元发展之路,社会的价值认同也有了兼容并蓄的特点。少林功夫顺应时势,出现了以拳棍为主体的结构性变化,而且滋衍出了多种养身健体技艺,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寺内外僧俗武友交流与合作的产物,并非某位或某几位寺僧闭门造车的结果。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少林功夫再度腾起,名满天下,更胜于前代,这与世俗力量的推助,特别是文艺作品的推助是分不开的。而古刹本身则始终坚持着禅宗祖庭的弘法本位,念兹在兹,须臾不忘。正是在这种不忘初心的状态中,形成了独特的少林文化境域,有了多层位的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佛教禅宗的少林模式。

马明达、马廉祯二位教授是当代知名的武学达人,他们秉持家学,世守祖业,坚持文武并修、融通兼备的学术传统,在中华武学的探研上一直高自标置,成就卓然。多年来,二位都是少林寺真诚的合作者和少林学的积极研究者。如果从二位的前辈马凤图、马英图等前辈起算,加上已故的电影《少林寺》武术指导组长马贤达教授,到马明达、马廉祯二位教授,马氏一门与少林武学的因缘已经近一个世纪之久了,有人借用古人的“三代结缘,百年积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来描写这种关系,识者以为言之有理。

明末清初,少林寺僧释广案与徽人程宗猷(冲斗)亦师亦友,密切合作,使匾囤法师传留的少林棍法不绝如缕般存留在天壤间,为后世的武学学人精心呵护,终究保存下这份中国古典武艺的稀世遗珍,也成为马明达先生武学研究中最显功力的成果之一。数百年后,少林寺与马氏一门的合作,又是一段一定会载诸史册并感动来者的佳话。历史的变幻经常如云涛海浪、波诡云谲,但终究只有真正具备真实价值的德业与事迹才会载存楮墨,传为珙璧,经得起高明者的考究和品味。少林的历史也是如此,这也正是我们遵循国学钜子饶宗颐(1917—2018)先生的遗教,不懈努力于“少林学”建设的心志之原。

最近,历时多年后,马明达、马廉祯二位教授完成了《中华射典》的编撰工作,经齐鲁书社出版,即将展现在广大读者面前。我在藏经阁的香烟缭绕中,连日启卷浏览,觉得《射典》内容充实,图文皎洁,令人有赏心悦目、悠然入胜之趣,也顿生感慨于胸!

这是一部汇集了中国古代射书目录的考据与现存全部古代射箭图书的大型射箭丛书,所录图书主要取自古籍的“子部”兵家与艺术家,又旁涉“经部”礼家诸书,及游艺性质的弹弓、投壶等,还搜罗到传存民间的稀缺抄本和少量的民国刊抄本,包括少林寺藏经阁的几种藏书。其探求收纳之广,显现了编撰者的寻索之勤和在版本上的揀选之细,加上目录考索和对每一本存世射书的解题,都不能不让人赞许为父子二人的同心力作。这是我国自有“射艺”“射学”的古老技艺和学问以来的第一部具有“竭泽而渔”特点的大型丛书,是关于射箭的前无古人的旷代典册。

(作者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

《心安是福》连载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八)

禅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修禅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悟到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并从中感受到自在与快乐。这才是修禅之道,开悟成佛之道。

 

永信禅话——

我曾在《禅露集》用“三言”解释过“禅”。其一言:禅,别胡思乱想是也;二言:禅,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三言:行、住、坐、卧,处处皆禅。现将此“三言”串起来,就更简单了:禅无处不在,只要三业清净,人人都可得禅悟。修禅不分时间地点,也不分人种族群,只要你愿意,在任何地方皆可修。因此,说禅是佛教的,也是全人类的。

禅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受众体,是因为禅有其显著的特点:不论在什么样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下,都不会失去它的实用价值。也就是说,它永远也不会过时,最能适应人类精神上的需求,解救人类的痛苦。不论是哪种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诚心诚意地入道修禅,他都有机会得到顿悟,心灵都可以得到解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修禅说到底就是修心,把心修到无所挂碍的境界,就是悟了,也就自然成佛了。当年达摩祖师在《破相论》中说过:“我本求心不求佛。”一语道出了修心的重要,抓住心就抓住了一切,心净一切净,心乱一切乱。

世俗间人心为什么会乱?因为妄心太多,我执太重,可是自己的能力又差强人意,于是着急、想辙,想出人头地,结果不得不在诸多不满足中接受各种苦厄的轮回。你看社会上有那么多的房奴、车奴、钱奴、债奴,不就是念想越多,越无法解脱吗?

修心的根本,是不间断地与自己的心灵沟通、对话,努力地给自己的心灵修筑一道针对外境诸相的防火墙,修心修到心无分别,心无挂碍,转迷得悟,便是我们说的开悟了。开悟是需要通过禅悟现时得成的。就像“打开窗户”与“窗户已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样,禅悟同样不等于开悟。禅悟只是处在“悟”的进行中,是渐悟,是思辨,是一念心的转合,悟还有个从小悟到大彻大悟的升华过程,所以,禅悟还没达到开悟的境界。真正的开悟,是得光照、破无明,开悟是禅悟的完成时,就是佛。

那么,开悟成佛后的状态会是什么样的呢?古代禅师说,“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的行履”。就是说,开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心变了,他的行为变了。他得了佛的如实智慧,对世间一切事物都悟透了,于是从世俗的日常烦恼、苦厄纠缠中解脱出来了。

古代禅师开悟解脱,得大自在,正是得益于如实智慧的获得。所谓“一念迷即为众生,一念悟即为佛”,我们一旦通过修持精进而获得这种如实智慧,对世间事物就会获得一如其实的认识,对人生就会获得积极向上的感受,无论做事做人,都是明明白白,不再是在一己的欲念支配下盲目度过一生。

有人问我,是不是所有的众生选择修禅都能开悟呢?这就要看你修禅的态度了。如果你的心是上善的,不必刻意地为“修”而修,永嘉玄觉大师在《证道歌》中有一段话:“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禅就在一笑一花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复杂,只要你是为入道而修禅,那么对外境诸相的防火墙就自然形成了,开悟是迟早的事。但有些人把学佛修行当作急功近利的一种路径,当他一度陷入迷茫,便感觉自己修禅似乎遇到了重重障碍,于是胡思乱想,修行出现懈怠,信心锐减,甚至弃修,然后什么时候心血来潮了就又重新修,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修禅态度,是永远无法开悟的。

还有人问,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养尊处优似地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前,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八方。即便成佛以后,他依然行乞,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可见,学佛禅悟不是为了改变生活,而是为了净化自己对待生活的心灵。

当然,修禅者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受用,同时也要关注到对他人、对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什么事情、在哪个行业都是一种修行,都是对自己和社会尽责任和义务,若能以众人满意为乐,这就接近了佛教的上善境界。所以修禅要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修起,从小事修起,从眼前的一件一件小事修起。把自己听到的正法,悟到的真理,融化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中,并从中感受到自在与快乐。这才是修禅之道,开悟成佛之道。

 

 

高僧同题开示——

净慧老和尚

禅是一种明净超脱的境界,禅是无处不在的。当禅的精神落实于生活的时候,当生活被禅的光芒所照亮的时候,举手投足,吃饭穿衣,乃至为人处世无不有禅的洒脱自在。生活本身便是禅的境界,禅与生活不一不二,禅让人生得到了提升和净化。

禅是体,生活是禅的具体应用,而禅文化则是禅生活在各方面的表现形式和形状,是禅在生活中的进一步融入和提炼出来的精神产品。具体地讲,就是借助禅的理念、禅的智慧、禅的修行方法,实现个体、社会与环境的德化与美化,也就是要优化自身素质,和谐自他关系。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美化自己的人格,优化自己的智慧,强化自己的力量;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优化自身素质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和谐自他关系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优化自身素质就是自觉、自利、自度,称之为觉悟人生、善用其心;和谐自他关系就是觉他、利他、度他,称之为奉献人生、善待一切。

禅、生活禅、禅文化,三位一体,是不可分离的,三即一,一即三。有了生活与文化的具体形式,我们才能感悟和达到禅虚灵不昧的超越意境,而禅在生活中落实,使生活得到升华与净化,文化中有了禅,才会有品位与内涵。    

 

 

参悟——

释延王

人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是什么?说起来比较抽象。举例来说,我们和我们的兄弟姐妹与父母的关系,以前称为血缘,现在说是基因,我们和父母相同的部分就是基因,以后可能还有比基因更小的计量单位。人类,甚至动物、植物、世间万物,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是一个整体,我们和这些世间万物之间都是兄弟姐妹的关系,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父母,就是宇宙、人生。世间万物和这个伟大的父母所相同的基因就是佛性、禅性。

我们参禅修行,就是让我们与世间万物,让万法与宇宙、生命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够得到大智慧,这就是禅和人的关系。



邹相

在本篇禅话里,释永信大和尚强调学佛不仅需要一定的悟性,同时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要求后学们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其用语言简意赅,却是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试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细节决定成败,修行源于积累。我们在工作与生活中,不要只把眼光放在“大事”“大业”上,还得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从简单做起,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逐步深入,达到一个量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获得丰硕的成果。

现在有很多修行之人,动辄以修这个宗派或那个宗派来标榜自己,似乎只有自己修行的那个宗派才是正宗。殊不知,这已经落入了执着的窠臼。修行的法门有很多种,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法门。但是,正如释永信大和尚所言,“日常生活中的正行,则是所有学佛者共修之法门”。试想,见到一位羸弱的病人站在公交车上,你有座位也不愿意让给他,这样的行为又怎能提高自己的修行呢?

所以说,生活就是一种修行,而生活中的正言正行,就是通向佛法大道的法门。

我眼中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

【河南】邹相


“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做人做事,良心二字,是非以不辩为解脱,问心无愧就行了。”释永信法师经常这样对我说。

因一份美好的缘分,我从事少林文化的宣传与研究工作已经15年了。自2007年与少林寺结缘以来,有幸为少林文化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甚欢喜,更觉此因缘殊胜之极。因为一直担任少林寺网站主编及少林寺内部文化交流刊物《禅露》执行主编,我经常能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近距离接触,隔三差五地与他面对面交流。在与释永信法师的交往、交流过程中,我越来越被他的人格魅力和慈悲宽容情怀所折服。在他身上,我学到很多,包括为人处世的能力、接人待物的智慧、佛教文化方面的素养,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作为禅宗祖庭、功夫圣地,且拥有1500余年文化积淀的名寺——中国嵩山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法师先后率领少林文化代表团出访过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并且通过创办《禅露》、少林寺网站,主编《少林寺大百科》(上中下三卷)、《禅宗大典》(全200册)、《中国武术大典》(全101册)、《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全101册)等书籍,举办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海外少林文化节等活动,来挖掘、弘扬和传播少林文化;通过创办少林慈幼院、开展“少林慈善行”等慈善义举来实现利乐有情、慈悲济世的佛教本怀。从这些角度来讲,释永信法师堪称法门龙象、一代宗师,令后学敬重不已。

在这15年里,承蒙释永信法师的悉心教诲与勉励,自觉受用无穷,身心获益。在与法师的近距离接触中,他的智慧与果敢,隐忍与坚毅,也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爱好写作的我,也想用自己的手与笔,试着去诠释这一位具有时代影响力的高僧。

一、慈悲济世,大勇至善

在登封市,有一处名为少林慈幼院的地方,居住着来自河南省各地的一百余位孤儿。每到周末,他们或是一起玩各种游戏,或是学习少林功夫,或是三五成群地嬉戏玩耍,整个院子里都充满着欢声笑语。这个慈幼院,就是释永信法师发心创办的,为的就是让贫困地区的孤儿们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从而替社会尽一份责任,出一份力。但是,在各类媒体上,甚至是少林寺官方网站上,都很少宣传慈幼院,为什么呢?恩师说是为了孩子们,不想让种种宣传报道扰乱了孩子们平静的生活。当然,有爱心人士和社会团体想给孩子们捐赠一些财物,慈幼院是欢迎的,所有的财务和收支情况,也都是透明的。

在少林慈幼院的院墙上,有释永信法师题写的八个字:慈悲喜舍,成就未来。这个“慈悲喜舍”就是佛教里讲的“四无量心”,也是佛菩萨们悲智行愿的直接体现。法师认为,只有将这“四无量心”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才不负如来之托。法师对慈幼院孩子们的爱,如慈父悲母一般:每逢孩子们闲暇之余,他就去陪孩子们,嘘寒问暖,关心无微不至;每逢传统的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他就和孩子们一起在少林慈幼院里度过;孩子们参加入学考试时,他会尽力帮助他们选择理想的学校,尽管要历经很多周折;甚至孩子们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他也会抽出时间,嘘寒问暖……

释永信法师的慈悲与善良,还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如在2010年12月,台湾知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一行到少林寺参观,我作为陪同人员一同前往。在方丈室,宾主落座。但因去的客人太多,方丈室内座椅不够。当时有两位客人便席地而坐。正在与蔡先生愉快交谈的释永信法师看到这一幕,赶紧说:“屋里寒气重,别坐在地上。”说完,他便回头让侍者去客堂再搬两张椅子。在返程的路上,那两位客人一直念念不忘这件事,对法师的慈悲心肠赞叹不已。

我还记得第一次见释永信法师时,正值深秋,寺里的温度已经很低了。我当时穿着一件薄外套,感到丝丝凉气往脖子里钻。怎知,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工作方面的情况,而是说:“寺里比外面的温度低好几度,你穿得太少了,别冻感冒了。”一听这话,我情不自禁地双手合十,感到心里暖暖的。还有一次,我出差去北京办理少林寺网站的一个业务,当时走得匆忙,当天决定去北京,当晚就去买票,结果只买了一张站票。后来被法师知道了,就关切地对我说:“以后买不到座位票,可以买卧铺票,好几个小时的车程呢,有好的身体,才能干出好的工作。”慈悲的法师,慈悲的心!

在释永信法师心中,“大勇至善”才是修行人应该践行的座右铭。他时常告诫弟子们,要注意积累小的善行,包括一句善意的问候,一次善意的搀扶,一份善意的布施,等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更是经常被恩师说起,仍然是希望大家能够一心向善,广行善举,培植自己的善缘和福德。

二、睿智豁达,正气充盈

众所周知,国内外有很多媒体都对释永信法师进行过专访,关于他的人生经历,不少公众都非常清楚。释永信法师在他16岁那年,就怀揣着对少林功夫、对少林文化的喜爱与崇敬之情,从安徽颍上县来到了千里之外的嵩山少林寺。到了少林寺,才发现它不过是一座破败的寺庙,只剩下十几个僧人,连一顿饱饭都很难吃到。而法师当时的家庭条件,还是不错的。但为了心中的梦想,他一直坚持着、努力着,从未萌生过原路返回的念头。

因缘殊胜之际,释永信法师完成了从在家到出家、从入世到出世的过程。在少林寺立雪亭前,他剃度于行正方丈座下,自此与少林寺结下不解之缘,直至四十年后的今天。因为自幼颖慧,法师在佛门正法的熏陶下,一边勤于劳作——无论是做饭、放牛、种地、挑大粪,还是当保管、当侍者,样样做得都很好;一边深入经藏,习武参禅。他不仅能背诵多部佛经,还能掌握百余套少林功夫套路、器械,并撰写了多篇修行心得,等等。寺院空灵清静的环境,锻造出了法师睿智的头脑、豁达的情怀,更让他一身正气,勇猛刚强。无论是协助行正长老处理寺院内外事务,还是22岁时接任少林寺寺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抑或是住持少林寺,不管有多大的困难和挫折,他都凭着自己的睿智与正气一一化解。听寺里的老僧说,释永信法师在整修少林寺殿宇、少林景区整治拆迁时,碰到过很多“硬茬”和“钉子”,但他从未有过退缩与放弃,只会迎难而上,全力去化解矛盾,排解难题,最终让少林寺重回“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修行之处。

近十余年来,我接触过很多熟悉少林寺、了解释永信法师的人,一部分是政府官员,一部分是平头百姓,还有一部分是海外的少林“洋弟子”们,他们无不对法师心存感激,对其远见卓识敬佩不已。如在2013年10月份的“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期间,几位美国“洋弟子”对我说,“如果没有法师这三十余年的发心护持,就没有少林寺的今天。”“我爱少林寺,更敬重释永信师父,希望少林寺佛法兴盛,祝愿师父健康快乐”,另一位来自俄罗斯的少林“洋弟子”延滨曾这样对我说。我知道,他们说的这些话是发自肺腑的,是情不自禁的。

记得我刚到少林寺工作时,尽管之前对佛教知识了解不少,但因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在很多工作上进展的并不多顺利。而我一向对自己要求甚严,唯恐哪件事没做好。鉴于此,释永信法师经常鼓励我,不要害怕犯错,“犯错是让你进步的好机会。”他给我讲他年轻时的一些经历,在1987年的时候,年仅22岁的他就已经担任少林寺住持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处理得妥当无误,犯些错误是难免的,“但是,你要记住,原则性的错误不要犯。就像一个人,要恪守道德,要遵纪守法,这是最基本的。”法师的这番话,让我受用至今。

把少林寺从一个破败不堪的寺庙,发展成现在在国际上都有很大影响力的大寺院,这不仅仅是因为少林寺的名气大、少林文化的底蕴深厚,更多的是寺院“带头人”“掌门人”——释永信法师的人格魅力及其果敢与智慧的胆识使然。在《我心中的少林》一书中,法师这样写道:“我们就是要通过出家,来验证自己的人生。所以,僧人要看破生死关,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够成就大事业,才能够了脱生死,才能解决人生的最根本问题。”其实,法师正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印证他的人生,来笃行佛教的“四弘誓愿”。

三、广行六度,精进不怠

释永信法师曾在《论布施》一文中写道:“布施是外在的,布施者的修行功夫是内在的;布施只是修行人舍离诸有心、体证诸有空性的自然流露而已,即我们平时常说的‘三轮体空’。”“佛教‘六度’之一是布施,而最高尚的布施是‘无畏布施’,就是在众生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通过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来影响人、改造人,帮助其消除恐惧。”法师认为,布施不是有所求,而应是一种无欲无求的“三轮体空”的自在之境。就像他说办慈幼院、从事慈善事业不需要媒体过分宣传报道一样,“这些都是出家人的本分事,一旦去宣传,就动机不纯了”。在个人修行与寺院管理方面,法师一直以“广行六度,利乐有情”为己任,上弘下化,身体力行。

“戒是无上菩提本”,释永信法师始终持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的信条,严格秉持戒律。自从住持少林寺以来,法师通过奉持戒律清规、严格寺院规章制度等方式,使得少林僧团有序传承,充满生机与活力。每次给僧众们开示时,法师都会强调僧人要坚持住寺、僧装、独身、素食等操守,要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在面对外面的谣传诽谤时,不少媒体都想了解法师的看法,每次他都是那一句话:“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清者自清,由他去吧!”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评价释永信法师,说他是“忍辱仙人”在世,这种说法,是非常贴切的,也是真实不虚的。

释永信法师每天的事务都很多,还要承担不少接待和外出参访的工作。但是,不管再忙再累,只要在寺里,他都坚持和僧众们一起上早殿、过堂。一有时间,他就去少林寺禅堂里坐长香。很多时候,拜会法师的客人们会忍不住问他:“为什么在和您交谈时,您总喜欢盘腿坐着呢?”法师常常笑着回答说:“这是一种修行习惯吧,因为经常在禅堂里打坐修行,已经和平常的生活融为一体了,很难改变。”每年少林寺的“精进七”禅七法会,法师都会和全国各地的禅和子们一起,在禅堂里修行,参“念佛是谁”,参“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等等。法师常常对我说,为人也好,做事也罢,时刻不能懈怠,在佛教里讲“精进”,就是要求我们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心去努力,去付出,去践行,才能有所成,有所获。

2011年,适逢释永信法师到少林寺出家三十年,我写了一首《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弘法三十周年赞》:“花开花落三十年,笑看风云弹指间。青灯古佛恒相伴,拈云逐月若等闲。心系少林勤躬耕,重振祖庭威名远。永弘佛法昭日月,信愿诸佛破三关。但见游人穿如梭,氤氲呈祥尽欢颜。高僧大德莲池会,趺坐开示解万难。慈悲了知万事空,大勇至善为人先。法相庄严一衲子,千古流芳美名传。”2016年,释永信法师在少林寺弘法三十五周年,我写了一首《诗赠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身正气何凛然,心系少林金刚胆。三十五年勤躬耕,耄耋称颂武术禅。兴寺利生度有情,悲悯创立慈幼院。元首政要欢喜来,山门仪仗悦嵩山。选佛场内钟板响,梵呗铿锵入云天。法水常流五大洲,永信方丈美名传。大勇至善真丈夫,是非荣辱自在观。胸纳百川慧如海,腹有经纶留华篇。”

四、发心行愿,不遗余力

南非原总统曼德拉曾在会见释永信法师时说:“少林文化,是人类遗产,具有人类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播少林文化,让这一人类遗产服务于更多有情众生,释永信法师几经思索,最终决定将少林文化“走出去”作为弘法利生的殊胜方式。从少林武僧团的组建到少林功夫海外巡演,少林文化代表团先后到达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少林寺先后在海外设立两百余个少林文化中心。从传播少林功夫、少林禅修等少林特有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理念,到“欧洲少林文化节”“北美少林文化节”“首届少林无遮大会”的举办,无一不是法师的悲心愿力使然。在这些对外文化交流中,有不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比如1993年6月7日,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释永信法师带着20多个僧人访问台湾。这是海峡两岸佛教界隔绝40多年后,第一次交流和访问,而蒋纬国、郝柏村等几位“大腕”,也专门会见了他。又如,2004年和2009年,美国加州参、众两院先后两次通过投票的形式,确定每年的3月21日为加州“少林寺日”。这些殊荣的获得,与释永信法师的发心行愿是息息相关的。

释永信法师在其专著《我心中的少林》一书中,提到他的师父行正禅师对他的影响,讲到行正禅师教他真心向佛、真心做人。实际上,法师也是这样做的。从恢复少林寺昔日风貌,恢复和开设少林寺下院,到重建少林寺禅堂、恢复传统的“打禅七”、传授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再到恢复少林药局、少林香堂,举办“少林问禅”“佛医论坛”“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法师无不是发大心、行大愿,兢兢业业,鞠躬尽瘁,堪为人天师表。我曾多次参加少林寺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少林问禅”及少林寺“禅七”法会的新闻报道工作,那些接受采访的法师及禅和子们,无一不对释永信法师的悲心愿力大加赞叹,认为他是振兴禅宗、弘扬佛法的典范,更是度化众生、利益有情的法门龙象。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释永信法师时刻不忘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先后就寺庙管理、慈善教育、知识产权保护、文化传承、佛经保护等领域,提出过不少议案和建议,得到了各级人大和政府的重视。法师认为,继承和发扬佛教文化,推进少林文化“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时代需求,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更能对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12年9月,“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期间,维也纳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副总干事隋翚盛赞少林文化节活动,并高度赞扬法师的突出贡献,称他为“中国民间外交大使”。纽约时间2013年10月9日晚上,“少林文化走进联合国”活动开幕式上,联合国美中关系友好协会主席欧伦斯盛赞“少林文化节”活动,将其与“乒乓球外交”相媲美。可以说,法师与少林寺近年来所做的一切弘法利生之举,特别是少林文化“走出去”这方面,已经得到海内外主流社会的认可与赞叹,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出了智慧与力量。

释永信法师不仅道心坚固、道风纯正、悲智双运,还始终坚持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他曾多次在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说:“我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有了点影响,是因为我的身后不仅仅是少林寺,更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在与法师的交往与交流中,我被他宽容博大的胸襟所折服,被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所感染,被他远见卓识的智慧所吸引……我始终认为,能与法师相识,就是我的增上缘;能与法师近距离接触,就是我的无上福报。

释永信法师曾说:“禅是放下,是无住,是日常生活中感悟的智慧。禅是放下,最终还要把这‘放下’的念头也放下。即一切法,离一切相。”这是何意呢?即是说,禅就是放下,就是让我们“心无所住”,放下一切贪念与执着,“离一切相”,达到“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自在之境。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被人嘲讽,乃至恶语中伤,但我们不能执着其中,非得弄出个子丑寅卯。最好的选择就是放下,放下外在的一切,才能获得内心的安然。正是有如此胸襟与智慧,释永信法师才在各种流言蜚语面前,心无挂碍,坦荡自若!

这,就是我眼中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执行主编、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解除生命的羁绊——谈佛法修行要义

【贵州】刘先和

 

佛法的终端功能是解脱生命,了脱生死。生命为什么需要解脱呢?因为生命并不自由,受着屡世以来所积业力的羁绊。佛法何以能了脱生死呢?因为佛法可以使生命回到本体自性,在生命本体自性那里无有生,也无有死。

众所周知,佛法是一门实践的法,这是因为其法本质已超语言文字,一切言语及文字所表达的只是一种方便,一种引导,一种比喻。由此,要真正识得佛法真谛,获得佛法,必须亲自修持。这不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者说可以论证的问题,而是依佛法本质所决定。

一切有志修持佛法的人,其目的就是要挣脱生命束缚,获得自由,成为一个觉悟之人。由此,必须要知道生命的束缚是什么?羁绊生命的障碍在哪里?这才能做到有的放失,才能做到修行有着力之点。

佛在《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中说:“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就是释迦牟尼佛所揭示生命运作奥秘的十二因缘,从十二因缘看生命,前缘接后缘,缘缘相牵,一环扣一环,由此形成有情生命的延续与循环。若是再由此去追究,在这个连环相扣的十二因缘中,有什么东西一直相贯穿吗?一直在起核心作用吗?回答是肯定的:有,那就是生命的心识。心识一直贯穿始终,并且一直起着核心的推动作用。心识中特别以意识活动为主,其之所以能贯穿始终,是因为在心识中只有意识具备心识活动的全部功能,故意识在整个心识活动中最为活跃,也最为有力。佛在揭示生命的业是由身、口、意所造的奥秘时,指出在三者造业中,以意为主。由此可见,意识在心识中的独特作用与地位。

佛在《十二因缘经》中,更为深层次地对意识在十二因缘中的活动与作用作了诠释,该经指出:意识不能独立存在,必须有生命的肉身与灵性作寄托。因此从生命的入胎开始,首先得有投胎的意识,才会有身体以及灵性。假使没有投胎的意识,就没有身体以及灵性。而且就算有投胎的意识,但意识不想出生,也不会有身体以及灵性。再则,即便意识入了母胎,但中途胎死,身体以及灵性也不能生存。还有若是母胎里面没有意识,胎儿诞生出来也不可活。总之,一个完整的人身必须身体、灵性与意识同时具备。而且只有这样,才可能同时具备身体的六种不同功能的器官,有了器官与外界接触,才能获得感受。有了感受,才会生出爱与恨的种种情绪,由此便产生以后一连串的问题,包括: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由此,人们会清晰地认知意识在生命运作中的作用,并得到警示:佛法的修持必须在意识上着力,必须借助意识的特殊功能。或者可以说,佛法修持实质上就是修意识,用意识修意识,使意识具有智慧见地。这也是顺理捉住有情生命运作主宰的意识,擒贼先擒王。

如何在意识上着力呢?意识中又是谁在作主呢?稍稍思考便知是“我”。是因为生命中有一个我,或者说有一个我的意识。人们细细体验生命的运作,正是由这个我在不断的作分别判断,攀缘执着,由此生出种种喜怒哀乐,缘缘不断运作生命。至此,人们必会清醒地认知,若要使生命回归到本体自性,不再受十二因缘的制约,唯一的办法是使生命从十二因缘的轨迹中解脱出来。

如何解脱?去掉意识中的我。或者说空掉意识中的我,这都是一个道理。我空掉了,我相没有了,名色之缘就断了,以后的触、受、爱、取、有等都无缘生起。由此,佛法修持的着力点就鲜明了。若是我相不具,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均无,即达“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即是《金刚经》所言的境地。用哲学的语言作表述:生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客观存在是业力运作的呈现,因缘和合而生,其并没有另外的属性。

人们至此不禁质疑:若干悟道成佛之人在寂灭之前,仍然生活在世间,释加牟尼也是如此,难道他们就没有心识吗?有,然此识非彼识。心识是有情生命的基本功能,众生与佛之识差别在于:成佛之人是真识,此识无污无染,纯然无业,识已转智,智性圆满。然众生之识,业力充溢,以我为执,习气满满,知见多多。克服心识中这差别的最大着力点还是在于我,因为佛无我,无一切相,无一切法。众生执我,执一切相,执一切法。

空掉我的修持是一件十分艰难之事。首先在理义上要通透。因为生命从形成之初起就执有一个我的意识,正是心识有一个我的执着,生命才有后来的一切。如今要放下我,空掉我,似乎生命一下子成了一个无主之体,人们的思想意识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其实仔细思虑,生命中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生命也不需要有一个我去支撑生命才能运转。之所以人们习惯于有一个我,那是五蕴和合而产生的一个妄念,并且在生命的运作中使这个妄念不断增强,由此使生命无时无刻,乃至生生死死执着一个虚妄的“我”。

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既感受乐,又感受苦。可见,“我”只不过是一个空空的随缘而起的念。还有,随生命的成长与经历,我也只不过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概念。由此可证,我仅仅是一个空空如也的概念,一个无常的念头。这一切足表明:我的存在是一种有为法。《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真理。

在现实的修行人群中,很多学佛修行人都知道要空我这个理,或者说有不少佛法修行人也通透“空我”这个理,甚至不少人还有几分修行。然落在日常之中依旧如常,受我牵引,不能自由。知理后还不能空我,还得受我的缠绕,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生命并非断生断灭。生命是一个由业力相牵,连绵不断的延续体。一期生命现象成、住、坏、灭,只是成熟业力的显现。这就决定了理上通了也还不能主宰自己,还会受着我的牵引,这正是因为生命屡世以来所积累的业力十分强大,业力得按照业力自身的性质去活动。因此,消除业力的控制是修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人们从十二因缘的学习中已经得知,意识是一种始终在十二因缘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能量,一切束缚在意识,一切解脱也在意识。故一切修行者既要知意识,也要善于用意识,善用智慧意识的能量解脱自身。不攀外境,看淡一切,随缘生活。竭力做到无时无刻处于无我境地,由此逐步使意识处于自然状态。这是一个除了具体的操行修持方法(如坐禅、念佛、止观)外行入的大修行。这是真正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要真正解除生命的羁绊,学修有成,必须自觉将生命完全融入到佛理之中,锲而不舍,精进不息,必有出世之日。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露》等佛教读本,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多篇。)

具身视野下的少林禅武医探析

【江西】王东承 郭再平

 

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同时也是中国功夫的重要发源地。“少林禅武医”集禅学、武学和医学于一体,重视修习,是少林文化中独特的一支,也是传统少林武术文化的精华所在,乃至在2012年成为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源流上讲,少林禅武医发端于明代后期,于清代中期趋于成熟,到了清朝末期,这一传承又从少林寺本院退隐,扩散到民间。

伴随当今佛教文化的发展,“少林禅武医”也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复兴。虽然在传承与发展上仍然存在困境,但是其文化价值仍然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在对于少林禅武医的研究中,众多学者纷纷赞赏其文化价值的独特性。一个值得追问的命题是,少林的禅学、武学与医学是如何有机融合的?或者,连接三种不同领域知识的主轴是什么?这个主轴对于当代的中国文化又有什么价值?我们固然可以用“传统”之名将三者囊括,但是寻找其中发展的内在逻辑更值得思考。有的学者认为少林禅武医并非禅宗、武术和医学的简单叠加,而是以禅为引导,武为根本,医为保障的统一的兼修体系。有的学者则基于体育学的视角,将少林禅武医三者的关系理解为“武为禅体,医为武翼”。也有学者认为,少林禅武医以少林禅学为宗旨,医学为保障,武学为途径,属于一体修习的文化体系。纵观以上学者对于少林禅学、武学与医学的关系梳理,都是基于某种功用与价值的探讨,而且都指出了禅武医三者都不离“修习”。

“修习”将禅武医联系起来,那么,这个“修习”是什么?我们固然可以说是“实践”,而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众多。在少林寺的历史上,可能是禅宗佛学,可能是内经医学,也可能是民间武学,这繁杂的理论又是如何融合在一起呢?是一种马赛克式的拼贴,还是基于某种特殊思想的演进?在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可能的拼贴或者演进,又遭受什么样的境遇,需要观察与思考的学者们做出怎样的回应?

可以说,当学者们以“修习”作为关键词去描述少林禅武医的基本特性,那也就隐含了一个事实——人是修习的主体。我们固然可以尝试寻找一种纯粹的理论去回应少林禅武医诸学的融合,但是一个更直观的事实在于,修习的人都是基于“身体”去实践的。是“修习”让“少林禅武医”这个独特的文化与“身体”紧密相关。

如果说禅宗在大众眼里还缺乏与“身体”直接的关联,那么武学与医学的实践都离不开“身体”。为了避免文化视角下的泛泛而谈,那么通过少林禅武医的经典去探析,思考禅武医三种不同领域知识的主轴就成为较好的选择。而《易筋经》正是这样一部经典。

本文以《易筋经》为例,探析少林禅武医三大领域融合的主轴。

《易筋经》是《洗髓易筋经》的通俗说法,也是少林禅武医的根本经典之一。这本书的巨大影响力又不仅限于少林寺之内,伴随着少林文化的传播,尤其是武侠文学的推动,该书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而蜚声海内外。如果从学术角度看,虽然从清朝开始就有人论及此书,但真正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并不多。就其作者而言,有达摩和紫凝道人两说,体现出本书佛道相融的文化特质;就其流传而言,可以说从首创之后,不断传抄,已经变化出惊人数量的不同版本。有学者认为,《易筋经》是明朝天启四年(1624)正式诞生的,此前就有抄本,而此后的大约200年间,并没有太大的声名,流传相当隐秘,到了晚清时期才声名鹊起。即使关于作者和成书年代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的是,本书真实地印证了中国明清时期三教融汇的哲学思想。

之所以将《易筋经》纳入佛教医学文本的范畴去考察,一方面是因为该书中有不少医学相关内容,对于佛教医学乃至中医都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浓厚的佛教色彩。在少林宗派人士的眼中,《易筋经》属于养生经典,也是少林佛医的代表性内容。就其内容而论,《易筋经》与以《大藏经》为代表的正统佛典关系并不密切。虽然在《易筋经》的《洗髓经总义》中,有原文部分曰:“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但显然可以发现,这是以佛经之体例,假托圣贤而述作的功法大义。如果对其中的功法进行探析,则可以说这就是一本气功修炼之书。

“气”,是中华文明中一个横亘古今的重要概念。不管是道家经典《黄帝内经》,还是儒家经典《孟子》,乃至佛教后期密宗的修炼,都深人讨论了“气的学说”。《易筋经》中的“气”是什么?这个“气”与身心一元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而《易筋经》中的“身体”又具有什么样的特质?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从佛教医学的角度去探析。

《易筋经》中最为关键的气是“元气”。在《洗髓经总义》一章的“无始钟气篇第一”中,《易筋经》特别强调了“无始钟气”的重要性,说只有悟得其中意,才能谈论洗髓之法。所谓“无始钟气”,也就是宇宙至理,就是元气。在至理和元气的关系上,《易筋经》认为“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也就是说,气与理是一种基于体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养生养心论说》一章的“元精元气元神辨”中,又特别指出:“元气非呼吸吐纳之气。”这些都指向了一个基本观点:元气不是诸如“呼吸”等等此类带有物质色彩的东西,而是超越物质与精神的东西。

“气”之于佛教,其概念是从“风”的概念转化而来的。在早期佛典中,风是一个偏向客观物质的概念。在密教兴起之后,尤其是唐朝之后的佛典,“气”才转化为佛教修持中的一个名相。与之伴随的是身心一元思想的兴起。

早期佛典中的身心是二元对立的,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身体的“不净观”。所谓“观身不净”,就是将物质的身体观照为一个污秽的可以坏灭的实在,与这个实在对应的则是心。在南传佛教菩提比丘的《阿毗达摩概要》中,第一章就专论了“心”,将其视为四种究竟法的第一种。 这不仅说明心非常重要,同时暗示了心具有比身体更为崇高的地位。但是到了佛教后期,尤其是密教兴起之后,身体不再是那个简单的污秽之物,而是修行的重要基础。比如在《贡噶上师恒河大手印直讲》中,有如下的说法:“又如称身为金刚身者,以其具足如上述金刚七义之一切功德, 成就佛之四身及力故。又如称金刚坛城等,亦皆以其具上述金刚七胜义故。”因为具有金刚七胜的功德,金刚身和金刚坛城获得一种隐喻意义的等同。当身体不再污秽,而是具有功德的修行资源,那么身心二元的对立就消弭了。

《易筋经》显然持有相同的观点,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身体不仅是一种修行的资源,而且没有污秽与圣洁之分,是一个由“元气”演化出来的东西。因为《易筋经》大量吸收中医理论,所以会有“人聚五行之精而生,必籍五行所化而养”的说法。通常的,五行被认为是物质。而关于人的身体与精神的关系,《易筋经》中说,“身心俱是父母一气所感,天地一气所结,感而结成,始有胎婴,乃精也。是由气生精之征也。”这里的气就是元气。然后又有:“胎在母腹,渐渐长成,始有知觉,乃神也。是又由精生神之证也。”也就是说,以知觉为代表的"神”来自“精”, 而“精”来自“气”,所以人的意识归根到底是气转化而来的。

“气”尤其是元气成为超越身心二元对立的关键。关于元气,《易筋经》中有“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的说法,这是一种辩证的体用学说。在这里,气代表了物质的,与身体有关的东西;理代表了规律的,与精神有关的东西。如果回顾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那么“理”类似于超验的纯粹理性,而“气”则带有物质实体的色彩。“体用说”很好的化解了身心的二元对立,呈现出一种统一的关系。

《易筋经》中提到,身心如同一团元气,无法区分开来。其中的“心”,有时指的是思维,有时指的是心脏,但肯定不是那个类似笛卡尔哲学中“心灵”的东西,更不是一个所谓理性实在。在第四章《内功汇纂》的“内功行功要诀”中,心有时指生理器官。比如在“主神气说”中,有“神住于心,凝于髓”的记载。有时,心又指的是意识。比如,“黄庭经曰:皆自心内运天经。”不管是器官之心还是意识之心,在《易筋经》的哲学思想中,心都不是一个独立于身体的存在,而是紧紧地与身体合二为一。

在今天的知识谱系中,禅学、医学和武学都演化为独立的学科,有了清晰的边界。并非因为原始或者朴素,少林的禅学、武学与医学才能融合在一起,而是为了验证其修炼思想的“真实性”,《易筋经》才以“身证”作为轴心,将诸多领域有机融合。

(本文有删节。作者王东承、郭再平系哲学博士,任职于萍乡学院,作者王东承研究方向为“正念方法”,作者郭再平研究方向为“正念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立足少林,放眼世界——简谈“少林学”方面的三个问题

【北京】魏道儒

 

关于少林寺、少林文化,我个人没有专门研究,许多问题也没有考虑成熟。在这里,我想就“少林学”这个概念简单谈三点粗浅认识。第一,讨论“少林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何在?第二,所谓“少林学”指什么?第三,“少林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什么?

 

一、讨论“少林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何在?

少林寺的知名,是与我国佛教的长期发展,特别是禅宗的逐步兴盛分不开的。少林寺作为禅宗的祖庭,在菩提达磨时代还远不是佛教的中心基地。但是在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多年中,历代都有禅宗祖师在这里弘教传禅,少林寺一直在佛教界产生广泛影响,其地位是任何其他佛教寺院所不能取代的。正是由于这种佛教方面的历史原因,少林寺的名字在我国可以说家喻户晓,在国外的知名度也非常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少林寺的情况又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正如黄夏年研究员在介绍中总结的那样,少林寺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创办少林书局、出版各种杂志和论文集,开通少林寺网站,等等。少林寺所做的这些工作与各级政府的领导、与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有直接联系,同时也与永信法师发上等愿、做上等事业的宽广胸怀分不开。少林寺在文化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为把中国传统文化向国外传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为沟通国际文化交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情况,也是应该特别起关注的情况。

但是,迄今为止,“少林学”在学术界还没有占据应有的位置,还没有突显应有的价值,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对少林文化的学术研究与少林文化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还不相符合,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少林寺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改变这种情况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说,我们以前讨论和研究“少林寺”“少林文化”,现在变成了“少林学”,这个转变过程实际上就是少林寺的事业发展对科研提出的一个要求。这项工作要做好,需要少林寺与科研机构、教学机构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建立“少林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是表现在某个人或某几个人所表达的主观愿望方面,而是深深蕴含于我们的时代呼唤之中,植根于我们的科研发展需要之中。

 

二、“少林学”指什么?

对少林寺的研究,在学术界并不是一个新课题。对于少林文化的研究,也已经有了内容相当丰富,并且学术价值和社会效果都比较好的许多成果。但是,“少林学”这个概念,即便对于研究者来说,现在还是比较陌生的。

在这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个人对“少林学”的理解:总的说来,“少林学”就是有关少林文化的学问,是对与少林寺有关的所有文化形态进行综合研究的学问,是全面研究少林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学术体系。这里面有几个名词我们可以解释一下。所谓“少林”,就是特指中国河南嵩山的少林寺,没有广义狭义的划分,也没有或南或北的区别。所谓“少林文化”,是指在中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在儒释道长期相互融合中生长起来的一种佛教文化形态。少林文化的性质就是一种佛教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中一个特点鲜明、影响久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少林学”,就是研究这种“少林文化”的学问。当然,“少林学”并没有向成为一个学科方面发展的任务,但是“少林学”以后将发展成为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学派,应该是没有疑问的。

既然“少林学”是对少林文化全面研究的学问,那么,“少林学”的研究就需要多学科的参与和协作,包括哲学、宗教、历史、考古、文学、武术、书法、绘画等几科门类。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少林文化的研究方面还有许多薄弱环节,还有许多待开发的领域,这也就是“少林学”必须发展的一个原因。把“少林学”定位在对少林文化的研究方面,“少林学”的存在也就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了。因为少林文化的存在是客观事实,那么研究这种文化的学术派别也就具有了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三、“少林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什么?

指导“少林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基本目的应该十分明确的,就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少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为少林文化的发展服务,使少林文化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应有的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为中外文化的国际交流做出贡献。

从“少林学”的建设方面而考虑,“少林学”可以包括四个主体方面,即少林禅学、少林功夫、少林医学和少林艺术。这里所谓的“禅学”,是广义的,并不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按一定程序的禅修,而是中国禅宗所讲“禅”,在禅宗那里,是用“禅”来概括全部佛教修行理论和实践,这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创造。因此,少林禅学实际上是对少林系统佛教理论和实践的概括,不仅包括佛教思想和学说,也包括所吸收和容摄的道家、儒家思想,少林禅学是“少林学”的基础。少林功夫、少林医学和少林艺术,无不带有禅学的烙印。正因为如此,少林的功夫(武学,包括各种武功门类)、医学、艺术(包括建筑、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才具有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区别于其他武术流派、世俗医学和艺术。由于“少林学”的研究刚刚起步,所以,对内容的划分宜粗不宜细。

提出“少林学”,召开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不仅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就其现实目的而言,是为了使少林文化的研究走向深入,让少林文化在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尤其要使少林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因此,“立足少林,放眼世界”,应该是“少林学”研究者们的崇高志向。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室主任。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交流看少林文化的当代创新——以少林禅弓发展为例

【广东】陈海东 马杰威 阮文翩

 

一、创新是少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少林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经沧桑之后依旧屹立于世界文化的舞台上,主要在于推动少林文化发展的工作者和学者们独到的创新性思维。嵩山少林寺在古今中外享有“名刹”的美称,自古便是名胜,加上它是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曾受王侯将相的褒扬和资助。武则天在登上皇位时,便至嵩山举行封禅仪式,并在少林寺留下了《御制修少林寺书》和《御制诗》。少林寺自古因其有“日照皇宫”和“开智慧之门”的社会功能,所以有“灵境福地”的美称,人文及环境已经达到神韵和谐的境界。

由于少林寺对自身文化认同的需求,促使其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少林学”的建构便是少林寺的一大创举。自古以来,文化的创新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马廉祯教授曾教导笔者:“从学科和术科的重要度来看,术科固然重要,但是学科才是真正决定走向和历史地位的。”释永信大和尚与多位学者建立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大和尚曾提出:“少林寺建寺 1500 多年来,历代高僧薪火相传,严格保持着佛教的传承法脉,为中国佛教的律宗、禅宗奠定了基石,为佛教的中国化、为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与此同时,少林寺还历史地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少林文化体系。‘少林学’概念,最初是由饶宗颐等几位国学泰斗热情倡议的。‘少林学’学术体系的建设,体现了我们对当代社会的担当、对历史的担当、对未来的担当;体现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体现了少林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创造性回应。”

少林寺的创新性实践成果目前包括了少林功夫、少林禅弓、少林棍法、少林药局等。马明达教授认为少林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步,在于它积极对外交流的理念。他指出:“少林寺与少林文化,特别是它的武术文化,是以多元文化的交流为基点的一种文化融合体。第一,少林寺的创建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为背景,以后又多次在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发挥作用,吸取养分。第二,少林文化具有文武兼备的特点,可以说是文、武两种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第三,少林文化是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少林寺有关注世俗社会的传统,甚至有以武力优长积极参与改变社会事物的传统。第四,少林寺有区域文化交流融合的特点,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武术方面。”少林禅弓同样也是少林文化与体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领域进行跨界交流的实践成果。


二、少林禅弓的发展

少林禅弓是释永信大和尚与历史学界马明达教授、体育社会学界卢元镇教授和马廉祯教授以及中国射箭项目泰斗徐开才老师等诸多专家运用历史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一个文体项目,它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具备涵养人格的教化功能,充分体现出少林文化通过交流和创新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少林禅弓是指将禅宗文化融入中国传统射箭,使用以弓入禅,以射求法的身心练习方法的一项运动,一种文化。少林禅弓是少林文化的丰富与补充,是少林寺顺应时代发展适时推出的创新内容。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表示,参禅悟道和拉弓射箭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讲究专注、心无杂念,两者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也是我们将传统弓箭纳入无遮大会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射箭是人类最古老的发明之一,也是最早引发人类哲学思维和宗教觉悟的器具之一;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为太子时文武兼修,射箭技术极其精湛。敦煌莫高窟中有诸多射箭的壁画,其中也有佛家射箭的图像,这是考察中国古代射箭史的宝贵资料,同时也可窥探出以射箭作为洞彻佛法的有效手段是渊源有绪的。《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二中记载,文偃禅师以“一镞破三关”来引导人们参禅。佛与弓有着深深的法缘,但佛教摒弃了弓箭伤害生命的世俗功能,使之成为一种参禅正道、健全身心的手段,一种求取心灵升华的路径。

中国传统射箭由于其自身的主要特征和学术价值,加之自古以来有诸多文献资料的记载,享有“中华射学”的称谓。马明达在《中国古代射书考》中进一步对中国古代射书的目录、内容和存佚情况进行了长时间调研,录出古代射书凡 120 余种。马明达教授和马廉祯教授提出:“弓箭多层位的社会功能和多元交汇的文化蕴涵,使之很早就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领域和传习制度的学问,从选材到制作,佩饰到护持,训练到实用,传承到礼仪,无不蔚为精微而专门化了的学问,随之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弓射论著,从而构建起卓然屹立于世界弓箭之林的‘中华射箭’,出于崇敬和学科发展的考虑,我们又称它为‘中华射学’。”传统射艺在中华文明中有着恢弘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华射学的学科建构将更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少林禅弓作为一种创新型的文化形式,在物器技术层面上以保育传统射箭文化为基础,融入禅修手段以引导修习者在习射过程中不断关注自我,修正自我。少林禅弓的器材主要包括弓、弓弢、弓架、箭、箭篓、扳指、箭靶,弓和箭均以竹木材料为主,不掺杂现代弓中的响片、瞄准器等辅助器,更加考验习练者自身的技术动作和心理控制能力。少林禅弓的动作分为十个步骤,分别为静立、搭箭、扣弦、审的、举弓、引弓、瞄准、撒放、势留、收势。扣弦采用拇指扣弦法,引弓须达到“翎花靠嘴、下弦靠身、上弦靠太阳穴”的要求,笔者认为,少林禅弓的“大拉距”引弓动作更是中国射艺“武美并臻”的体现。

少林禅弓竞技体系的建构融入现代体育的本质特性,阿伦·古德曼所著的《从仪式到记录——现代体育的本质》中提到:“现代体育的本质主要有世俗主义、平等的竞争机会和条件、角色专门化、理性化、科层化、量化、追求记录。”通过标准化和统一化的规则为习练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的条件,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少林禅弓的社会价值层面是技、艺、道的递进式追求,最终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少林禅弓的精神价值同样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少林禅弓的整套技术流程和训练手段,都包含对修习者专注能力的训练。修习者需要做到专注于礼仪规则,专注于呼吸吐纳,专注于规范动作等。《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二载:“若人无定心,即无清净智,不能断诸漏,是故汝勤修。”因此,修习者准备习射时必须完成“持戒”“入境”“定神”的准备工作,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往往不利于无限潜能的发挥。它引导人们去体认人与万物和谐、实现人性的自我完善。禅弓院的教练们经常指导修习者“要关注正在进行中的呼吸、动作和精神状态,认真对待每一支箭,要及时反思动作不规范、呼吸不顺畅的原因,并做出及时修正。这就是在关注当下的自我,同时也培养学员的坚毅,总结得失,尽力创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的心境。少林禅弓的精神价值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它与体育运动中人们的情感追求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一条明心见性的有效途径。


三、结论

面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少林文化以创新性实践阐释出:“交流可以调和差异性造成的张力。”少林禅弓的建构一方面对本土体育文化加以保育,另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先进理念建构少林禅弓竞技体系,它是少林文化创新性实践的重要成果。中华文明本身就是多元的,唯有交流才能使文化永葆生机。少林文化在强化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积极寻求现代化转型的途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创造社会价值,它将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道奇光异彩,提升国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


发大愿,做真修行人——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释延勇


蒙恩师释永信大和尚栽培,我目前担任少林寺二祖庵庵主,二祖庵就在少林寺对面的钵盂峰顶上。庵内唐柏蓊郁,花木参天,实为修行的好地方。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庵内显得更加寂静。这个时候,我的心也非常清净,经常会想着恩师对我的种种好,心里总会涌起一股股温暖。对我而言,恩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和效仿的地方,且听我娓娓道来!

我祖籍陕西,出生在贵州一个农村家庭。小时候因为家中灾变,加之我的头部受过重创,我只上过几年学,很多记忆已经淡忘了。在我十二三岁时,跟着一位游方隐士,在四川峨眉山一带的山中修行。机缘具足之际,我还有幸参拜了当时将近百岁的通永老和尚。有一次,我在一处破壁中发现一本少林武功秘笈,被其中的内容所吸引。那位游方隐士说我与少林寺有缘,建议我到少林寺去寻个缘分。

于是,我一路奔波、行乞,于1999年春天到达少林寺。到了少林寺,我发现它就是我心中的一个“江湖”,每天有很多男女老少到少林寺,有旅游参观的,有烧香拜佛的,也有拜师习武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第一次远远地见到释永信法师,我觉得他一定身怀绝技、深不可测,要不然不可能管理这么大一个少林寺、这么复杂的“江湖”。

我先是住在离少林寺一百多米的一个小院里,条件非常艰苦。后来,我还到达摩洞住了一段时间。在一位修行人的引荐下,我最后到登封卢崖寺旁边的一个茅棚里,跟着一位出家人修行。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实,劈柴、担水、劳作、修行,日复一日,时间过得倒是很快。2001年春,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机缘。当时担任少林寺方丈的释永信法师,为我取法名“延行”,希望我能坚持修行生活,上弘下化。师父还一直叮嘱我,要把以前的学业接上来,哪怕从小学的课本学起,也要把底子打牢固。于是,我认真地学习了大量课本知识,阅读了很多课外读物,觉得自己的内心也丰富和充实起来。

当时,我以为师父给我取这个法名,是让我多行脚、多参学呢!于是,没过几天,我就行脚去了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云居山,跟随五位老禅师(惠通禅师、灵意禅师、正智禅师、弥光禅师、体光禅师)修行。当年入冬后,我又行脚至终南山,在熊沟、大小茅棚修行过。

在终南山住茅棚是一件“苦差事”,但我一直记着恩师给我取的“延行”这个法名,就不畏惧任何困难,一直坚持下来了。此后,我还到终南山嘉午台的龙口、龙顶、观音洞、雪瓦山等地修行。这一晃就是三年多,在这期间,我经常往返于终南山与云居山,向禅师分享我的所感所悟,受到他们的多方点拨与慈悲开示。

我在终南山修行期间,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少林寺看望师父释永信法师。师父每次都会问我:“书读的怎么样?”当我说一直坚持读书时,师父都会欣慰地微笑和点头。师父还经常把别人供养他的红包给我,让我多买书、多学习。所以,每次我离开少林寺时,都会背着一大包书,别的师兄弟都很羡慕我。有一次,我刚从终南山回来,给师父行过礼后,他老人家问我:“你在终南山都学到什么?”我回答说:“坐禅!”他又问我:“你都读了哪些经典呢?”我回答说:“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禅宗‘七经’,我都读过!”师父沉吟了片刻,慈爱地说:“坐禅不能枯坐,也不能只读经,要多背诵。会背诵这些经典之后,再通过坐禅的法门,信解行证。就像是发酵酿酒一样,时间长了,心中的智慧自现,融会贯通。”师父果然是大智慧啊!

每次从终南山回到少林寺,师父都会把我叫过去问长问短,并留我一起吃饭。刚开始时,我想着师父的饮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后来才发现师父每次的饭菜都很简单,比如:早饭就是一碗粥、一碟榨菜;午饭就是一碗米饭,一两个素菜。我对师父说:“您的饮食真是够清淡的,这样有营养吗?”师父笑着说:“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饮食无好坏,能充饥不挨饿就是极好的。以前我刚来寺院的时候,几天还吃不上一次白面馒头或是一碗大米饭呢!”师父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这也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2005年,我在云居山与惠通禅师一起住茅棚,多次得到禅师的慈悲教诲,在禅修上不断精进。当时,我还以惠通禅师传人、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特使的身份,接待了与我年龄相仿的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2006年6月,惠通禅师将袈裟、衣钵亲传于我,让我前往江西靖安宝峰禅寺受具足戒。在我即将登坛受戒时,忽闻有法师议论少林寺将于2007年传授中断近三百年的三坛大戒。于是,我立即告禀“十师”,不在此受戒,要回少林寺受戒。

然后,我又一路行脚至江西庐山东林寺,仰慕其为净土宗祖庭,并拜见了当时的方丈传印长老。接着,我行脚至四川乐山,在一山洞中昏厥,被一位善士所救,送至当地的乌尤寺念佛堂。在此修行多日后,我又行脚返回至终南山,发愿徒步绕终南山七十二峪。当时,我还在虚云长老与高鹤年打七的破山寺、来果禅师坐禅的湘子洞住过。此后,我又在陕西大兴善寺修行多日,于2007年春返回少林寺受具足戒。

2007年春天,我从陕西行脚返回少林寺,准备参加当年举办的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在此之前,需要寺院给我开证明和号条,还需要师父签字。我拿着号条去找师父签字,他拿起笔毫不犹豫地签上字,然后微笑着对我说:“你身世飘零,骨瘦如柴,出家是改变命运的,你就缺乏‘勇’,以后就叫‘延勇’吧!”我赶紧回应道:“俗人好多叫‘勇’的,我一个出家人,不合适用这个字吧!”怎知,师父却笑着说:“大勇至善!”于是,我的法名由“延行”变成了“延勇”,一直沿用到现在。确实,我的法名变成“延勇”之后,感觉自己的生活与修行有了明显的提升,非常感恩师父的再造之恩!

2007年5月24日至6月19日,有着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隆重举办了三坛大戒传戒法会,为五百余名符合受戒资格的僧人开坛授戒,发放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的戒牒。恩师释永信大和尚说,恢复少林寺的传戒道场,主要是能够更好地传承少林文化,将“绍隆佛种,续佛慧命”这一出家本怀落到实处。在少林寺受戒时,我穿着破旧,也没央求师父对我特殊照顾,以至戒子们都不知道我是少林寺的僧人。我登坛受戒时,在第七坛,也是第一个自愿点戒疤的人。点戒疤时,当听到头上“嘶嘶”作响时,我却并不觉得痛,当时就想起师父跟我说的一句话:“出家,就要发大愿,要做真修行人!”

在少林寺受完具足戒后,我给师父行谢师礼。他老人家当时就问我有何想法,我说自己想做个诗僧。师父说:“诗不是在家苦思出来的,你要出去走走。走出去,得大境界!”于是,我再次出去云游,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来要求自己,遍访名山大寺。2008年,我云游至陕西西安的八仙庵、终南山的楼观台,并在户县的重阳宫居住数日。期间,我得以亲近任法融道长。有一天,我看到任道长手摇羽扇,极目远眺,就走过去问他:“任道长,您老人家修道多年,觉得道家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呢?”任道长竟然不假思索地说:“道家的核心思想就是我手中的羽扇!”我不由得大吃一惊,心想:原来道家和佛家都有“绕路说法”的传统啊,这个话头,任道长算是扔给我了!

在外面又行脚、修行多日后,有一天,我路过一位修鞋匠身边,听到他身旁放的收音机里说,少林寺要在2009年举办“少林问禅”活动,届时会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僧才参加。我心生欢喜,想着自己也实证实修多年,也应该上台实践一下了。于是,在2009年少林问禅举办前,我回到少林寺,去恳求师父,希望能参加这个活动。当时,师父一脸严肃地说:“你又没上过正儿八经的学,这次问禅活动,参赛选手都是各地佛学院的高材生,你行不行呢?”我坚定地说:“师父,您就放心吧,没问题的,只要您给我这个机会。”慈悲的师父果然给我提供了这个机会。在当年的少林问禅活动中,经过几位评委的严格评选,我获得了第一名,也为少林寺争光添彩了。

为了少林寺藏经阁(图书馆)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师父多年来一直在挖掘、收集、整理各类古籍文献。2010年,师父专门安排我到民间收集遗落在民间的少林文化古籍。通过多方努力,少林寺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不断得到丰富与充实,并于2013年8月入选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禅宗类经藏、禅医药典籍、功夫秘籍收藏量在全国图书馆行业均排第一。2011年5月,我作为师父的侍者出访美国,并见证了北美少林联合会的成立。当时,我问师父为啥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成立少林联合会呢?师父说,成立海外少林联合会,旨在促进少林文化在海外的进一步传播,促进海外各国少林文化中心和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加强少林寺与海外各少林机构之间的联系。当然,成立海外少林联合会,也能使海外一些滥用少林寺名义的机构收敛一下,树立少林文化的权威和正统性。师父的高瞻远瞩,确实令我们这些当徒弟的敬佩不已!

2012年,我继续在终南山住茅棚,并整理我的诗文集《石室孤灯》,于2015年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师父还专门作序,让我心生无比的欢喜。2013年8月底,师父让我跟他一起参加俄罗斯“军乐节”,有幸在东正教大教堂与基里尔大牧首茶叙,并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为大家讲解少林禅武文化。2013年10月,师父让我跟他一起参加在美国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举办的“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见证了少林文化在北美地区的传播与发展盛况。

有一天晚上,我跟少林寺官网主编邹相先生一起在师父的房间茶叙。师父对邹相先生说:“辛苦你啦,我是跑上半场,你是跑全场啊,这工作强度够大的,你要注意劳逸结合,别把自己累垮了!”当时,邹相先生听完师父的这番话,泪水“唰”地就出来了,哽咽着说:“为少林寺做事,弘扬少林文化,这是我的初心和本怀,在所不辞!”我与邹相先生住同一个屋子,深知他的不易,每天要随我们一起出访,他要拍照、记录,偶尔还给师父充当翻译,回来之后还要写新闻,与国内媒体对接,经常工作至凌晨三四点。邹先生对我说,师父的那番话深深地感动了他,师父那么忙,还能想到他,足以见出师父的慈悲无量。

师父对弟子的培养是全心全意的,他经常说:“我要对少林寺的下一个1500年负责,最重要的就是为少林寺多培养僧才,树立少林寺的人才之林!”师父对我的栽培和提携,也是实实在在的。2016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我与师父一起在立雪亭前茶叙、赏月,他当场任命我担任少林寺书记(负责寺院文化、文秘方面的工作)、二祖庵庵主。2017年,少林寺举办“首届少林无遮大会”,考虑到我在围棋上的热爱,师父让我负责“首届少林‘黑白决’围棋大赛”,并参加“机锋辨禅·王者归来”大赛。值得欣慰的是,我在大赛中获得第一金牌擂主,为少林寺争了光。当年,师父又让我代表少林寺,以嘉宾的身份参加在鄂尔多斯举办的“中国第一届围棋大会”。期间,我有幸与中国著名围棋职业棋手聂卫平先生手谈,当时在CCTV5进行了报道。

2017年9月1日,中信出版社出版了《知中·禅的入门》一书,臻选了20余位对禅宗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本人有幸入选。2018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棋院,师父任命我担任棋院院长,由王汝南担任名誉院长,聂卫平担任名誉总教练,刘小光担任总教练。当年,少林寺举办第二届“黑白决”围棋比赛,师父仍让我负责整个活动的统筹工作。2019年8月,“2019儒释道围棋赛”在山东日照科技文化中心举办,有57个国家和地区的围棋领军人物参加,线下有六万余人参加。当时,师父派遣我率领少林棋院围棋选手参加了本次比赛,为中国围棋文化走向世界贡献智慧和力量。2020年,我在二祖庵整理“古今禅棋传承谱”,得到中国围棋协会与佛教界的认可,师父也觉得这是为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年,我当选为中国围棋协会宣传文化咨询委员会委员。我这些成绩的取得,皆离不开师父的爱护、栽培与提携。在师父的眼里,我们这些徒弟就像他的孩子一样,他总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师父希望我通过围棋来入禅,禅心运棋,棋中有禅,达到明心见性的禅悟之境!

这么多年来,我经常跟着师父一起参观出访、文化交流,深知恩师所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记得有好几次,在冬天的深夜里,我跟师父一起回到少林寺。尽管他很疲惫,却依然坚持到少林寺禅堂坐养息香。师父的腿子功夫相当了得,我多次发现他在禅堂维摩龛里坐一个半小时的长香。师父经常对我们这些弟子说:“久住有缘,久坐有禅。坐禅需要有耐心,当你达到坐禅三昧的时候,就已入禅定之境了!”

师父是一位宽容大度的修行人。因为对师父一些做法的不理解,网上有不少关于师父的负面帖子,甚至一些网民对师父横加指责,乃至谩骂。实际上,师父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少林寺、对佛教界负责的。还记得有一回,我跟着师父一起过完堂(吃过饭),途经藏经阁时,看到一个人直呼师父的法名,并毫不领情地数落他,说他把少林寺带到万劫不复之地了,云云。师父认真地听着他的“倾诉”,然后又把他请到方丈室,给他倒茶喝,请他在寺院里走一走、看一看,和寺院的法师们聊一聊。最后,那个人又找到师父说:“对不起,大师,我确实偏听偏信了,现在心里也不再纠结了!”那个人离开后,师父叹了一口气,然后看着一脸惊讶的我说:“我也不认识他,像这样对我、对少林寺有误解的人,肯定不少。跟他敞开心扉地聊一聊,会让他的心里得到释然的。”这就是师父,他的宽容与慈悲,让我们敬重不已!

我一直向往隐士生活,自己也写了一些关于隐士、隐居方面的诗词。有一次,师父又问我:“你修行这么多年了,未来想干什么呢?”我不假思索地回到:“当一位隐士!”怎知,师父沉默了片刻说道:“你隐什么呢,你都还没显呢!以前的隐士,要么隐的是权势地位,要么隐的是金银财产,你既没有权势,又没有钱财,隐个什么呢?二祖庵需要你,久住有缘,守得住的就是功夫,守不住的就是业障,其余都是多余的!”听完师父的这番话,我的心中不再有犹豫与狐疑,就决心在二祖庵里常住下去,广弘禅宗宗风。

岁月像清风,光阴不待人,恍然间,我已经出家修行二十年了。这二十年里,我经常陪伴在师父身边,领略到他的过人之处与非凡能力,目睹过他的慈悲无量与宽容大度,也见证了他的辛酸与不易。师父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将万缘放下,一心用功办道、弘法利生。我一直谨记师父的教诲:发大愿,做真修行人!菩提路上,我定会延续宗风,奋勇向前!

(作者系少林寺二祖庵庵主,著有《石室孤灯》等。)


“盘”出一种好心境

【西安】程龙

 

表弟迷上金刚菩提,并做起它们的生意,我过生日时他送了一串。家庭聚会上,我们哥俩交流经验,跟他一聊,才知道盘金刚菩提的讲究有很多。金刚菩提是生长于尼泊尔的大型常绿阔叶树木,分瓣,表面凹凸不平。金刚菩提最怕开裂,因此要用刷子将其里里外外刷干净,然后再将其均匀涂油,接着阴干。还得防水防潮,避免风吹及温差大。当这些都做完了,才开始盘,讲究“七分刷,三分盘”。刷和盘是为了让其上色包浆,也就是让菩提长年累月地吸收人的汗渍、油脂,从而在表面形成一层自然的光泽,因此值钱。表弟想让手中的金刚菩提早点包浆,好卖个高价,因此没事就不停刷,不停盘。在我看来表弟盘菩提太刻意,太急功近利。

曾经与同学燕子在寺庙礼佛,看到一位居士手中的星月菩提,包浆非常好。我对燕子说“盘的真好”,大概居士听到我的话,笑言:“我这可不能称为盘,而是念佛计数,还有心烦、嗔怒时,手中捻着它心里默念佛号,慢慢就平息了。十多年了,就成这样。盘字带有功利,是佛弟子所忌,还有那贪嗔痴等妄念,念佛转珠就是为了消除它们。”同样的手串,在不同人手里有不同意义,在佛弟子手里,它就是用来念佛计数消除妄念;在我等世俗玩家手里就是玩物,我们对它的兴趣和重点,只放在盘出来值不值钱,值多少,而忽略其它。有的甚至为了让菩提快点增值而作假,譬如油炸、蒸煮、刷漆、供朱砂、冰箱冻、微波炉里烤等手段。与那位居士聊后,我发现盘手串除了追求价值外,还有别的乐趣。想想,闲来无事,品茶看书手里转动菩提,或者三五有相同爱好的玩友在一起聊聊与之有关的典故及自己的经验,比单纯追求其值几何有意思的多。烦恼、愤怒、浮躁、冲动时手中转动菩提,提醒自己冷静,调整心态。

换个角度看,人亦如菩提。诸多像表弟一样的年轻人渴望成功,刚刚步入社会,就想有房有车,有高的社会地位……犹似刚串好的菩提,未经日积月累的盘,便想包浆。放眼生活,但凡刚步入社会还没奋斗就获得一切,多数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父母辛苦打拼创造出优沃生活,他们直接享受。还有些家境一般,没背景,但又想快点成功,又不愿付出,觉得凭努力奋斗需要花费的时间太长、太累,到最后未必能如愿,于是就想找条捷径,为此不择手段,甚至铤而走险,这与给菩提造假包浆何异,而以此两种方式得到的都长久不了。想要真正的成功,不得不像盘菩提那样,经历岁月的沉淀,磨去浮躁与急功近利,吸收知识的滋养,增添生活的阅历,拓宽视野与格局,承受挫折、伤痛、困顿、迷茫、风雨、失败的摩挲而不放弃,从容淡定的直面它们,宠辱不惊,朝着目标不断努力靠近,如此获取的成功就如包好的浆厚实深沉,散发出成熟富有魅力的光泽。

这样看来,盘菩提不只是为了让它包浆卖个好价钱,更为了“盘”出一种心境。

也无风雨也无晴

【河南】王雪艳


初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懵懂而不知其意,后来渐渐明白了其中的豁达与洒脱。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芸芸众生,若能于纷繁尘世修得一心一境,人生便能无雨也无晴罢。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参透人生的智慧,此句出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当时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而苏轼却泰然处之,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徐行,竹杖和草鞋自得轻快,披一身蓑衣,便不怕这一生的风雨。

苏轼由眼前所观,想到自身处境,作下千古绝唱,他旷达超脱的胸襟与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令后世所称赞。他做到了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顿悟成佛”,这是一个顿悟禅心的境界。也许人生总会执着于不可得,而过了那个不再心心念念的时刻,想要的却又会悄然而至,也许生活中总是少些豁达,才会不如人意,而我们要做的,便是保持一颗佛性禅心,悟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佛家有一句“无差别境界”,如同“也无风雨也无晴”,自然界有春去秋来,也有寒凉炎热,有风雨交加,也有风和日丽,一如人生起起落落,回首一路走过的风雨历程,一切都变得风轻云淡,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若我们都能如苏轼般,被贬多次仍能“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又怎能不洒脱呢?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任何事情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若我们能顿悟禅心,用心灵观察世界,善于发现生活细微的美,保持一颗平常心,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生活也会少些烦恼、多些美好吧。心似繁花艳照,身如古树不惊,若遇逆境,那便等一个山花烂漫、月明风清的日子,打开内心的窗口,聆听心海中禅的声音。

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人生最难得的,就是将尘事看得通透,少一份痴念,就会多一份恬淡。“莫逐有缘,勿住空念。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乃至读书、写作和生活都是世间最美的修行,愿世间每一个人都平坦地对待生活,以温柔的姿态面对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生活中便会少些烦恼吧!

总有微弱的群星,在天上照亮旅人的路,总有不知名的野花,在地面开出最美的姿态,也总有欢喜的人与悲伤的人,凡事不如看淡,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平常心对待人生,摒除杂念,热爱人间草木,保持欢喜心态,珍视当下生活,就会拥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清明。

花开花落自有时,有时不必渴求太多,不必执着于世俗成败得失,嫣然一笑,且寻觅一心一境、一方净土,安于自己的清欢便好。怀揣一颗云水禅心,波澜不惊、宠辱皆忘,那时的人生便会真正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系在校大学生,汝颖文化艺术馆文艺创作委员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汝颖》《校诗界》《诗新潮》等。)

最美扁竹花

【湖南】李向阳

 

一直以来,我非常喜爱扁竹花,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扁竹根,又名蝴蝶花,鸢尾科鸢尾属,根茎横生,竹鞭状。叶片呈剑形,套褶成两列;花朵细小,呈白色和黄色。每到春天,当故乡的许多山湾里和溪涧旁开满一朵朵扁竹花时,我总喜欢静静地来到它的身边驻足欣赏,沉浸其中,脑里会变得无形无相。

年少时,当我初识扁竹花时,它那细小的白色花瓣和黄色花蕊似乎勾不起我丝毫欣赏的兴趣。直到有一天,因为一件事,我忽然间觉得扁竹花在我心里,是最美的花。

那一年,我15岁,在山外的一所中学读书,一个晴朗的星期六午后,我如往常一样兴奋地回了家。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了过来,我有一个表嫂在屋外的公路上因抢救两个邻居的小孩,被一部翻斗车碾压身亡,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回过神来,我心急火燎地去了表哥家。

表哥的院子里早已挤满了人,个个神情凝重、痛不欲生,望着这痛苦的场面,我顿时转过身来,用手捂住双眼,尽力撑住内心的坚强。多少寂寂深夜漫漫长日,想起表嫂那么年轻漂亮,而她的生命只有短暂的二十五载光阴,我倍感惋惜。

有一个上午,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四下里一片恬然与安详。我想这样的天气适宜屋外走走,可以释放积压在心的苦闷。于是我来到村子东头长满扁竹花的山谷里,刚好碰到了表哥。我发现表哥一脸轻松,我顿感诧异,心想表哥刚刚失去了一个至亲之人,难道这么快就从痛苦中走出来了吗?我口无遮拦地向表哥说出了我心里的疑惑。

表哥平静地说:“向儿,逝者已去,生者坚强,你表嫂用她的生命救回了两个小孩,我觉得她非常了不起,应该为她感到骄傲和自豪,不是浑浑噩噩、长长久久地沉浸在痛苦中。”片刻之后,表哥指着山沟边一朵朵楚楚动人的扁竹花,动情地说:“这些日子里因为心情郁闷,一次次来这条山谷里散心,我发现这里一朵朵看上去其貌不扬的扁竹花,虽然开得不太烂漫,花期也不长,在这人迹罕至的山野几乎无人欣赏。然而,我对这些扁竹花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认为它们在百花之中虽然平凡而普通,但它们却默默地用生命的激情和素雅的色彩装扮了这个姹紫嫣红的春天,就像你的表嫂,生命虽短,但她却活出了真实的自我,没有辜负这个世界。”

那一刻,我怔住了,迷茫的心头像是打开了一扇窗,忽然间对扁竹花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觉得花如其人,一个人不论生命有多短暂,身份有多平凡渺小,但能用自身的力量将这个世界装扮得更加美好,那么属于你的生命之花就会得到真正的绽放。望着一朵朵迎风摇曳的扁竹花,我感觉表嫂那甜美的笑容闪烁在花丛中,醉了太阳醉了月亮。

如今,当我静静地想起家乡的扁竹花,觉得它所蕴含的生活的大哲理令我受益匪浅。由此,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八章《生即有灭》说到的一个故事,佛有次问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长呢?”弟子回答:“有几日长的时间。”佛叹口气说:“你还没有懂得佛法啊!”佛又问另一弟子同样的问题,那人回答说:“就在吃顿饭的功夫。”可佛还是认为他不懂得佛法。再问一人,最后那人说:“人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佛陀这才满意地说:“你已经懂得佛法了。”

我想,既然众生的生命如此短暂,我觉得应该在一呼一吸之间像扁竹花一样绽放出生命的精彩,用心地装扮这个世界。花开花落,悠悠岁月,终其一生,所有的人都不过是浪花一朵,所有的悲欢离合也不过是泪珠一颗。人生在世,有生便有死,生命无常,你我匆匆皆是过客,我们更应该勇敢地接受无常,积极面对人生,既接受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令人痛苦的一面,让每一个匆匆的过往都能成为一个闪亮的瞬间。

素食,人间深情的真味

【湖南】解黎晴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王维,作为山水诗双子星座之一的“诗佛”,他的素食生活,蕴含着简朴自然、超越尘世的韵味。“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素食养心,朴素也许永远比华丽更接近生活的本真吧!

在节日里,在聚会时,在家宴上,吃——是必备的保留项目,更是上演的重头大戏。过多的吃荤食腥,不利于健康。而素菜不仅可调节肠胃,也可以调节情绪,保护心脏,预防疾病。平时与节日吃素必不可少,有人为健康而吃,有人为还愿而吃,有人为信仰而吃,有人为环保而吃……素食生活,都会收获一份内心的安然与祥和,甚至在一定的程度上成为饮食的主角。汪曾祺先生在《谈吃》中说过:“这世界万物,道理万千,其实也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肠胃温饱了,人世也就温暖了。

生活中,人们也许没有留意就可能已经吃过诸如四季豆、糖醋茄子、干煸苦瓜、青椒炒马铃薯丝等可口味美的素菜食物。我从心底觉得素食主义是一种爱己、爱人、爱后代、爱生灵、有责任、有理性、有情操、有担当、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自觉成为以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日常饮食的素食者,感觉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头脑聪明、灵魂清爽,很少有昏沉、不理智的情况。

“我可不是吃素的!”人际之间,难免会听到口角纠纷的几声怒吼。其实,你如果吃素岂不善莫大耶?岂不是将一场剑拔弩张化干戈为玉帛了吗?就像星云大师所开示的那样:“素食最主要的是养慈悲心,从心灵的净化来减少怒。”那么,火爆的脾气就会转化为温良的君子之风,除了修身养性是素食的魅力以外,取而代之的是以平和之心对待得失荣辱,品味事物本质的美好。

素食不靠食材的稀缺珍奇、价值昂贵见长,吃食材,也吃意境。芹菜和核桃搭配,叫琴鹤起舞;莴苣牵手枸杞,就是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卓尔不群;西兰花西红柿叫怡红快绿,顿觉贾宝玉与林黛玉联袂而来,绿的绿,红的红,红绿交融,特别多情。西红柿炒鸡蛋人人皆知,但西红柿炒豆腐可就不多见了,有没有“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的感觉?最亮眼的是红椒、芹菜、百合、木耳大联合,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得十分鲜艳。做一餐可口好吃的菜是值得赞美的,欢喜着日子里的琐碎和寻常光阴里的温情。

公平与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学要求;素食,不仅是一种恬淡的个人化的生活选择,更是从代际平衡、地区公平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上,实践着可持续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这种饮食理念定会构建起全新而时尚的生活态度。我和我的素食朋友,尊重所有人传统的饮食习惯,所以,也希望人们尊重素食者的选择。素食为自己降毒,既利于身心的纯净,又为生态减负使地球休养生息,利己亦利它,护生更养生。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有味,素食清欢。假如心是素的,便能感受到平凡的幸福。吃素需要一颗安静出尘的心,一种大学之道的明明德性。吃素食,怀素心,心安则神定,神定则慧生,慧生则彻悟,彻悟则有得,出入尘世,自在洒脱。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诗刊》《民族文学》等报刊杂志发表千余篇作品。著有散文集《桃花缤纷》。)

樱花与古寺

【安徽】潘正伟


我觉得,最好的樱花理应是开在寺院里的。难道不是吗?樱花给人的感觉总是静静的,淡淡的,无论开放或凋零都是如此。哪怕屋外起多大的风,落多大的雨,它都是一副波澜不惊、云淡风轻的模样。这样的樱花自当远离凡尘。如果非要在人世间给它找一处居所,寺院无疑是一个合适的去处。

我一直好奇一件事:最早的时候,是哪个好事者将樱花树苗带到了寺院里。虽然至今不曾求得答案,但我打心底里感谢这个好事者,因为是他将樱花与古寺这两个原本不相干的事物组合在了一起,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调和意蕴。从此,古寺仍是那个古寺,风景却有了不同于往日的色彩。

樱花开放的时候,像雨,像雪,像心爱的姑娘脸上不经意流露出的微笑,若隐若现。虽云怒放,却无怒态,而是疏疏淡淡,从从容容。它的色泽也是柔和的,粉的也好,白的也好,都能让人看到“与世无争”四字。在它面前,辞藻无力,所有赞美是毫无意义的。

樱花只是美,闻不出香味。它的香味似有若无,就像禅意,须有好的悟性才能洞悉。古寺里的樱花,不曾沾染人世的尘埃和烟火气。香染袈裟,这是属于樱花的一段佛缘,也是佛者的一段修行,又或者是花神与佛祖闲来无事定下的赌约。于是,游人在古寺里看一树樱花,僧侣在樱花树下听禅,世界由此多了几分静谧,几分诗意,堪称仙境!若说不足,不足只有一条,那便是樱花的花期不长,人们尚在惊艳它的开场,它已经准备落幕了,于是“物哀”难免。

在樱花树下穿行,游人常有一种错觉:明明是晴天,怎么忽然就下起雨来了呢?寺院中的僧侣也许会说“放下”,不因物喜,不因物悲。然而看花的尘俗中人毕竟修不到这般境界,看着樱花落去,心中不免感伤,想要留住更多,却发现自己除了拍照、驻足,根本无能为力。这种感觉,与我们平常所说的“流连忘返”不同,而是带着一丝不忍与不甘。当樱花的谢落无常与出家人的五蕴皆空,在古寺里相遇时,很多人因此多了一份悲悯情怀。

《莲社高贤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点头。”“顽石点头”的故事提醒了我,那古寺里的樱花是否就是佛经里的顽石,日日听那钟声和梵语声,早已在讲经人的点拨下参透了佛理,所以才会不住地颔首,默然落下,如同卸下了心灵的负担。

花开总有落去时,花落亦有再开时,将花开花落看淡,索性全都由着它们去又何妨?我在寺院里看樱花,仿佛间,连人也变得超脱了。

(作者系文学爱好者,有文章散见于报刊杂志。)

只生欢喜不生愁

【河南】路舒华


大清早一睁开眼,妻子便喋喋不休地嚷着要去郑州东区观音堂拜访延宗法师。

“上周不是才去过吗?”我略感诧异地问。

“张颖(外甥女)说她昨晚梦到法师给她开示了,希望今天能见上一面。”妻子底气十足地说。

话已至此,我只好乖乖地放下手头的俗务,跟随他们一起前往。

由于那天车辆限行,当我们七拐八绕地赶到观音堂时,早已过了寺里的过堂(吃饭)时间(寺里的仪轨是“过午不食”,因此上午十一点便开饭了)。延宗法师怕我们饿肚子,特意交代帮厨的义工,又专门为我们做了一锅菜丸子面条,外加几道凉拌菜。

餐毕,延宗法师把我们请到与厨房毗邻的茶室,一边沏茶,一边与我们一行六人畅谈人生。临别之际,法师还把他昨天精心创作的两幅书法作品拿出来,与我们结缘。“就是它啦!”一看到其中的一幅“只生欢喜不生愁”,妻子立马两眼放光,激动地叫了起来。

“喜欢就都送给你们,做个纪念。”延宗法师倒是毫不吝啬。

回去的路上,妻子不时地将延宗法师赠予的那幅书法作品,展开来仔细地端详一番,一脸欣喜的神色,“其实,我昨天晚上就从法师的微信里看到这幅字了,越看越喜欢,生怕被别人抢先拿走。”

原来,妻子此行是有“预谋”的,难怪行动这么果敢,平素里真是低估这位女子的智商了。

回到家里,妻子不舍得将延宗法师的书法作品立马拿去装裱,而是小心翼翼地用磁扣吸附在客厅的书画墙上,早也敬拜,晚也瞻仰,抑制不住满心的欣悦与幸福。

“只生欢喜不生愁”,多么朴素且充满哲理的一句话呀!生而为人,不如意事常有八九,难以让人尽数释怀。然而,生活的苦不会因为我们愁眉紧锁就有所消减;相反,会心的微笑却可以有效地驱散心头的阴霾。既然开心也是一天,悲苦也是一天,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多一些微笑、少一些烦忧呢?

《心经》有云:“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挂碍在哪儿?挂碍在心。如何做到心无挂碍?当然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什么又是“般若波罗蜜多”呢?即智慧到达彼岸了。那么,怎样才算“智慧到彼岸了”呢?——谜底就在谜面里:“只生欢喜不生愁”啊!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先后出版《摇笔散珠》《人间烟火》《爱在深秋》等著作。)

草木蕴禅心

【河南】马

 

少林寺常住院内,生长着许多花草树木,或许是因为日复一日地被佛法所熏陶,这些花草树木都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它们与庄严素雅的寺院建筑相互映衬,从而让整座寺院更加富有灵性。

在寺院西寮房的右前侧,生长着一棵桑树,枝繁叶茂,一个成年人都合抱不过来,也不知生长了多少岁月。

一日清晨,我来到这棵桑树下,看到旁边有一位扫地的老僧,正在认真地清扫地上的落叶。打扫到桑树下时,老僧拿出一个用碎布缝制的袋子,放在一旁的地上,弯下腰小心翼翼地捡拾桑树上掉落的桑葚,放入袋中。一些桑葚因为过度成熟,从树上掉落下来,摔在地上,汁液乱溅,给地面涂上了一层紫黑色。此时,我也捡起地上的一枚桑葚,放在嘴里,轻轻一嚼,饱满的汁液便在口腔里迸发,细细品味,这桑葚清凉甘甜,仿佛还带有山间清风与明月的气息。我想,桑树并不在乎桑葚是否在地上摔碎,如果有缘人恰好过来捡到,它也愿意与之分享,一切随缘自适,不悲不喜,不增不减。

天王殿前面,有一棵生长了1500余年的银杏树。银杏树高大粗壮,每到秋天,便一身金黄,就像是一位雍容华贵、端庄大气的儒士。因此,当银杏树的叶子变黄后,便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千年古树的风采;有些游客还会将捡到的银杏叶珍藏起来,用以祈福纳吉。同时,还会有各大媒体带着专业的拍摄设备蜂拥而至,记录下银杏树绝美的风姿。银杏树可能也知道人们喜爱它金黄的树叶,但它并没有执着于此,依然在春夏两季换上绿装;在冬季来临时,脱下一身金黄,变得赤裸裸、光秃秃,呈现它的本来面目。可能这时的银杏树缺少了美感,但那又怎样呢?它早已放下了虚荣,内心只剩宁静与自在。

在少林寺常住院一些建筑屋顶的瓦缝间,还生长着一株株瓦松。那瓦松就像是一座座浮屠(宝塔)一般矗立着,给人一种庄严、清净的感觉。恍惚间,我似乎听到了这些“宝塔”里面传出来阵阵的诵经声、木鱼声和钟鼓声……我想,这些“宝塔”也有它的信徒吧!不信你看——那些在瓦松下忙碌的蚂蚁、昆虫和在周围飞舞的蝴蝶、蜜蜂,便是它最忠实的信徒,可能它们也会匍匐于“宝塔”之下,向其倾诉内心的烦恼和痛苦,祈愿我佛慈悲,救自己脱离苦海;亦或飞舞于“宝塔”四周,聆听里面的高僧讲经说法,来化解内心的妄想和执着,平息无边的贪嗔痴,从而获得清净和解脱。

藏经阁的右边,有一棵被火烧过的古秦槐。这棵古秦槐一半树干已经被烧成黑炭,但另一半完好无损,并且还顽强地抽出新枝,露出绿意。这棵古秦槐真正做到了放下,它放下了伤痛,不惧怕磨难,它没有因为被大火焚烧过,便自暴自弃,消极避世;它安住当下,内心从不沉浸在躯体残缺的痛苦中,虽然只剩一半躯干还有生机,但它依然顽强生长,从而涅槃新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一棵树上既能看到生,也能看到死,生死集于一身,让我们明了生死的奥义——生,便圆满这一世生命的因缘;死,便一切成空,没有恐惧,只剩坦然。

少林寺常住院内的草木,许是听闻了高僧的开示,亦或是明了了僧人们诵读的佛经,因此渐渐地生出了一颗禅心,获得了无上智慧。它们用生命向我们传递佛法的真谛和妙义,为我们带来一场场心灵的净化。

三种善知识

◎佚名


善知识分为三种:一、教导善知识;二、同参善知识;三、外护善知识。

一、教导善知识

教导是上辈对下而言。善知识也就是师父(老师),古德云:“要问灵山路,需问过来人。”善知识所教的,是他以前走过的路,决不会错,而且直截了当。

善知识用甘露法水灌注众生的慧命。以佛法的精神来教导我们待人处事,令我们如何去断烦恼、离苦得乐。

教导善知识,是我们的好老师,难遭难逢,要好好的恭敬、亲近。

二、同参善知识

就是指同学、同伴、朋友之间的相处,所讲“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参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所以孟母三迁居所,就是这个道理。

在《佛说孛抄经》里,将朋友分成四种用四个比喻:

1、如花:是酒肉朋友,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不是真心的朋友。

2、如称(秤):凡事都计较,你有名、有利、有地位时,他就想接近你,想利用你时,他就出现,没有真心,一朝你有困难时,他就离去。

3、如山:只管高攀,你有权有势,他就来依附,不讲原则,不分黑白,见风使舵。

4、如地:地是平等的、坚牢的,可容纳万物,不分贵贱,如是脚踏实地的朋友,无论你在顺逆贫富的境地,他都不会离弃,这实是善友。如果找到了好的同参伴侣,是有互相勉励,互相促进的作用,所谓遇良师难,找善友更难,遇到了便要惜缘,知缘续缘。

三、外护善知识

佛门里有云:“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很多有成就的人,背后都需“外护善知识”的护持。如人用功办道,日常所需衣食住行都要靠外护善知识成就,而且很多佛教慈善或弘法等事业,都需外护去协助。每一件事,都要众缘和合,才可成办。

三宝是给众生种福田的地方,大家出一点力护持,法轮才可常转,令大众都能得益。

所以无论僧俗,理当充任不同身份的善知识来护持三宝。

断臂求法

走进少林寺山门,在第六进院落的中轴线上,有座不大的殿堂,名叫“立雪亭”。此殿重建于明代,现为寺僧日常作佛事的场所。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供奉有达摩祖师的铜质坐像,为明嘉靖十年(1531)所铸。龛上悬挂“雪印心珠”的匾额,字体遒劲,气势豪迈,为清代乾隆帝御笔亲题。

慧可(487-593),俗姓姬,名光,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荥阳)人。慧可自幼志气不凡,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后来接触了佛典,慧可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向不可改移,便听许了他的选择。于是,慧可来到洛阳龙门香山永穆寺出家为僧,师从宝静禅师学佛,取法名神光。

慧可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因缘,要追溯到当年达摩在建业(今南京)与梁武帝萧衍论佛之时。当年,达摩在建业和慧可相见时,慧可傲气十足,极不谦虚。而当他在神人的点拨之下,识破达摩的祖师身份后,历尽千辛万苦,追随达摩到长江边,并最终想方设法渡过长江,追随达摩到达少林寺。达摩在嵩山五乳峰上的石洞里面壁坐禅,慧可则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

面对慧可的亲近行为,达摩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予理睬,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不但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时,慧可亦跟随其后。

时值寒冬,达摩在洞内坐禅,慧可依旧站立在洞外,合十以待。半夜时分,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压了下来。很快,大雪淹没了慧可的双膝,慧可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条厚厚的雪毯,但是他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地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走到洞口一看,慧可似雪人般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顿生怜悯之心,终于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即是向达摩求法。

达摩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是说,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长时间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达摩的教诲,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慧可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随后,慧可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自己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面壁洞转了一圈后,仍侍立于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达摩被慧可的虔诚举动所感动,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即是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于是,达摩传衣钵、法器于慧可,并为其取法名慧可。

雪境禅心

【湖南】徐辉


眼前,诗一般飘落的雪

轻盈地走进透明的风景

旋舞成一首佛境梵音中

最温情最慈悲的一部分


雪 禅意的祈祷和许愿

总是在人们最渴望护佑的时候

悄然而至 荫护所有的村庄和田野

还有村民的希冀和梦想

雪,是心灵最自由的放牧

最自在的抒情和纯真


雪落禅声

雪是零散的记忆

总是在我最想念的时候

编织成梦中的白围巾

紧紧裹住长满粉刺的青春


雪落禅声 天地间正上演

我有理由相信 雪是苍天的禅师

佛陀的苦难让我深深地懂得

生活即修行 慈悲蕴禅心


雪花纷飞的黑夜

我需要禅意的音乐和文字

充饥或取暖

而后打坐或禅悟


或许它是在用一种

温婉殊胜的方式

对我讲述

佛国里的轮回和温情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协会员。出版有散文集《淌过诗人的河流》、长篇小说《冷城》等。)


少林明月润心房

【浙江】释永军

 

日出嵩山坳

巍巍古刹在和光的沐浴下

庄严神圣,古色古香

晨钟惊飞鸟

千年禅寺在氤氲呈祥中

散发出独特的文化蕴味

 

在中秋佳节话团圆之际

少室山上一轮月

朗照世间,驱散凡夫心中的烦恼

与忧愁,带来清凉一片

一缕清香冉冉升起

遥寄祝福,送至千家万户

 

少林明月,遍照少林古刹

将禅武医艺文化

播撒至五湖四海

一位禅者,在月光中打坐参禅

参破山河万朵,参出

无尽的禅悦与法喜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指津寺住持。)

当石子(外一首)

【江西】邓福林

 

躺在门前的石头上

看心在黑夜间跳动

远远地,听见了钟声

是山上佛寺的钟声

听着,仿佛置身于其中

眼前是经书,经书是水

滋养了我心中的慈悲

我愿远离人间

只做佛身下的一粒沙子

沙子虽小

却也可成一片净土

 

若干年后

 

若干年后,拾起一片落叶

我细细观察它的纹路

是佛的余韵

进入故乡的寺院

是僧侣诵念佛经的声音

渡我到达解脱的彼岸

若干年后

在每个佛寺前

我会停驻、静心、叩拜

把佛铭记于心

 

(作者的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在第二届“汝风杯”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咏少林寺二首

【湖北】苏祖泉

 

俨然屋舍俨然庭,背靠青山面向城。

山抵昊天天壮美,城临福地地尊荣。

经声佛气除贪念,暮鼓晨钟戒妄行。

溾水滢波鸥鹭舞,渔舟唱晚庆升平。

 

肃然神像肃然僧,香客游人亦静声。

有事心中频祷告,无求脸上也虔诚。

抽签问卦祛灾祸,烧纸投钱企锦程。

佛世尘寰原一体,何须汲汲盼长生。

莲花盛开,禅意阵阵(外一首)

【江苏】袁传宝

 

一本佛经,在书桌上静静打坐

此刻,夕阳西下

一阵秋风,随意翻阅

空气淡淡,弥漫

悠闲、自由的味道

梵音阵阵,耳畔萦回

 

香客,在佛经前思索

额上,岁月雕出痕迹

经文,悄然走出纸张

漫步、凝视、低语

一个个文字,如颗颗菩提

 

眼前,莲花盛开,禅意阵阵

智慧在心中萌发

书桌宁静,禅意栖息

 

 

信仰

 

素菜,素汤,素面

土地的味道化作缕缕馨香

咀嚼、品味,心无杂念

灵魂起立,喧嚣退场

生命中有圣洁的酝酿

 

一杯禅茶,一碗斋饭

有莲的清净,有佛的端庄

远离尘埃,心空五蕴

咀嚼自然恩赐的食物

耳畔梵音流淌,内心诸法空相

信仰,经历洗礼,更为虔诚

 

(作者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有多篇散文、诗歌发表于《大公报》《上海文学》《躬耕》等报刊杂志。)

静谧(外一首)

【河南】李钧

 

风入竹林,鸟鸣枝桠

初日透过窗棂

莲座上的佛

安恬慈祥金光笼罩

 

佛堂里香烟袅袅

打坐蒲团的修行者

庄严的诵经声

在早晨的空气中弥漫

渐渐传播到寺外

 

群山静默,轻岚缭绕

置身此地

一切杂念俱消

只觉心在空灵澄澈中

纯净成一张透明的纸

清晰地映射出

自己前世今生与来世

 

山中寺院

 

清静之地

驱走了世俗风尘

鸦雀低鸣,木鱼声声

袅袅香烟里

佛端坐莲台

慈眉善目

 

花有禅意,草有禅意

佛门归隐的老居士

已是满头白发

莫问高龄几何

岁月里安放的

已非尘心

 

寺中的老柏树不言

佛注视着善男信女

不语,脸上却挂着

意味深长的笑容

 

(作者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协理事。先后在《诗刊》《诗潮》《绿风》等报刊上发表作品2000余篇(首)。)


少林寺《禅露》2022年第5期大事记

少林寺《禅露》2022年第5期大事记

(2022.9-2022.10)

 

9月3日

国家文物局革命文物司司长刘洋一行6人参访少林寺,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在方丈室,双方就塔林修护、少林寺博物馆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当天,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原馆长赵纲一行到访少林寺,受到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热情接待,双方就达摩文化的艺术创作进行交流与探讨。

 

9月4日

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会长、副秘书长奥岩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宝玉石协会副会长仵应汶先生应邀参访少林寺,在释永信方丈的陪同下,对寺院的两块岫玉原石现场测量、勘察,并进行初步设计。岫玉质地坚韧,细腻温润,光泽明亮,雕琢成型后,将为少林寺再添新景。

当天,意大利少林文化中心与Villa Cagnola 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次少林文化交流活动,有近百人参加。

活动伊始,Irene Di Paola 女士向大家介绍了该博物馆的历史文化以及少林文化在意大利的发展。随后,该中心负责人释延辉做了少林文化专题讲座。

期间,释延辉还安排多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学员展演了少林功夫, 赢得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9月6日

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温哥华总领馆的邀请,加拿大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荻法师率团拜访温哥华总领馆,并向文化领事周志华递交“2022第二届加拿大三爱国际少林文化节与四周年庆暨首届亚太元宇宙高峰论坛”的正式邀请函。

周志华领事欣然接受邀请,并表示:“少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作为一名新就任的文化领事,我将全力支持少林文化在温哥华本地的弘扬与光大。”

会谈期间,本届加拿大三爱国际少林文化节的总策划徐建宇先生,对延荻法师提出的本届文化节主题——“平等、结缘、成就”,做了详细诠释。加拿大少林文化中心执行董事王向东先生,回顾并总结了该中心自2016年筹备与创建以来的各项工作与成绩。

 

9月7日

中科院院士黄淮一行参访少林寺,观看少林功夫展演,参观寺院建筑,并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

 

9月9日

中秋节前夕,上海少林文化中心举办中秋节系列主题活动。“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前提下,此次活动特邀挪威领事和印度领事一起参加,大家皆心生欢喜。

期间,上海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吉讲解了中秋节的来源与意义,以及少林文化的基本内容。随后,他带领少林武僧一起演练少林功夫,并带领大家一起体验少林养生功法。

通过一系列体验活动,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少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希望类似的活动,能够经常举办,以更好地认识和感知中国传统文化。

 

9月16日

著名茶艺大师陈国义一行参访少林寺,受到释永信方丈的热情接待。期间,陈国义老师介绍了“八八青”干仓存储的缘起,并现场为僧众展示茶艺。

当天,2022第二届加拿大三爱国际少林文化节开幕式,在BC省列治文市Quilchena高尔夫私人俱乐部和安大略省多伦多市少林文化中心同时隆重举行。

加拿大三爱投资冠名赞助的“2022第二届加拿大三爱国际少林文化节”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亲自指导,中国嵩山少林寺和加拿大少林寺主办,Z时代元宇宙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百洲数据科技、加拿大少林药局、无界传媒和凯旋旅游协办。本届文化节也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加拿大温哥华洪门机构,加拿大河南同乡联谊总会,中国亚太实业集团,北京清博智能和广西华云大数据桂云数字技术实验室的大力支持。

本届文化节秉承“平等·结缘·成就”的宗旨,以“功夫海狸”为主题,以弘扬少林文化为目标,推动少林文化传承创新并融合加拿大本土价值观,不断扩大少林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而积极推动中加文化交流。

 

9月17日至24日

少林寺启建第十一届“冥阳两利水陆普渡大斋胜会道场”,祈愿世界和平,国运昌隆,风调雨顺,人民安康,永离疾苦;祈愿檀越信施消灾延寿、合家如意、吉祥平安;超荐个人历代先祖、内外宗亲等众往生极乐莲邦。

9月17日下午3点,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熏坛洒净仪式在千佛殿(大坛)举行。炉香袅袅,虔诚礼佛,众斋主迎请永乾法师、永福法师、延康法师、延巳法师、延堂法师熏坛洒净。

9月18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进入第一天,各坛香花果品布置庄严,法师们带领众斋主如仪诵经、礼忏等,法会庄严有序。

下午6时30分,五大士瑜伽焰口于少林寺练功房启建,五位金刚上师登坛主法。

本次法会外坛设六个坛场,在西方圣人殿设大坛,七咏日礼拜《梁皇宝忏》24部;在文殊殿设法华坛,七咏日恭诵《大乘妙法莲华经》24部;在观音殿设诸经坛,七咏日诵《观无量寿经》24部、《药师经》120部、《金刚经》120部、《金光明经》24部、《大方圆觉经》24部、《梵网菩萨戒经》48部;在立雪亭设华严坛,七咏日讽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全套共1部;在普贤殿设楞严坛,七咏日诵《大佛顶首楞严经》24部;在地藏殿设净土坛,七咏日诵《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及诵持阿弥陀佛圣号。在大彻堂设内坛,普同供养法界一切有缘含识神灵,发愿度化一切有情,普利冥阳,庄严十方国土,普利一切有情。

9月19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进入第二天,外坛各坛口继续如法如律地诵经、礼忏。此次水陆法会分设内外二坛,外坛坛口包括:大坛、华严坛、楞严坛、诸经坛、法华坛、净土坛。内坛于今日开始布置,将于次日凌晨3时开始法事。下午6时30分,三大士瑜伽焰口于少林寺练功房启建,三位金刚上师登坛主法。

9月20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进入第三天,今日内坛启坛结界、发符、悬幡,外坛法事如法如律地进行。

9月21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进入第四天。内坛举行请上堂、供上堂仪式,外坛各坛口继续诵经、礼忏、回向等法事活动。

9月22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进入第五天,今日内坛告赦、上佛供、请下堂、授幽冥戒,外坛举行斋天仪式、诵经、礼忏、回向,以敬上慈下,悲济众生,普同受利。

9月23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进入第六天,内坛举行礼大忏悔文、放生、上佛供、供下堂等仪式,外坛分别诵经、礼忏、回向等。当晚七点,少林寺练功房内四众弟子云集,内设圆满瑜伽焰口一堂。

9月24日,当天上午,少林寺水陆大法会内坛上圆满供,烧圆满香,送判宣疏;外坛普佛上供。下午,诸佛生欢喜,龙天降祯祥,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圆满送圣。

至此,壬寅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功德圆满,藉此法会,虔诚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疫情消除,风调雨顺!

 

9月18日

驻马店市副市长张威一行参访少林寺,并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

当天,意大利威尼斯少林学院举办“少林学院成立15周年”庆典活动。该学院的负责人释延奎,意大利西西里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提,Minto Ines,朱启辉,以及该学院的150位师生参加了庆典活动。

为了表彰意大利威尼斯少林学院在意大利威尼斯市和维内托地区弘扬与传播少林文化,将少林寺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理念带给当地民众,威尼斯市政府代表人Senno Matteo和AICS组织负责人也专程出席了本次活动。

 

9月19日

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陈照顺、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杜敏生,郑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马伟一行,在登封市委统战部部长何聪道、登封市宗教局党组书记卢青的陪同下,到少林寺调研宗教工作。释永信方丈向陈照顺部长汇报了少林寺近期在崇俭戒奢教育、疫情防控等工作方面的落实情况。

时值日本国敬老节,社团法人全日本少林寺气功协会在东京新宿第二武道场,圆满举办第二十二届少林武术气功节。大会由日本NHK现役著名节目主持人高管榎原女士主持。这不仅是对少林功夫及少林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更对当今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及好的促进作用。

当天上午,进行了各级别的少林武术、气功的展示表演和晋级资格考核,该协会负责人秦西平还为获奖选手颁发了证书、合影。当天下午,举办“少林功夫的时代意义及对人生意义”为主题的讲座。

 

9月22日

2022年9月22日,河南省佛教协会在开封大相国寺召开“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现场观摩交流会”,对开封古观音寺、大相国寺进行现场观摩,并在大相国寺书画院座谈。协会副会长以上领导,会本部工作人员参会。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宗教一处副处长李显法、开封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马兵等出席会议。

 

9月23日

2022河南佛教中国化讲经交流会在开封大相国寺举行。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宗教一处处长孙儒起,开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徐莉,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副会长心广法师、印乐法师、心舫法师、学悟法师、宏法法师、延超法师、印俊法师、源杰法师,秘书长邵连军出席活动开幕式。全省各地推选出27名法师参加此次讲经交流活动。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释永信法师在开幕式讲话中,就进一步办好佛教讲经交流活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讲经说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二是讲经法师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三是通过讲经交流活动要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佛教修学弘法人才;四是通过讲经交流活动要推动佛教弘法事业健康发展。

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宗教一处孙儒起处长在讲话中对河南省佛教讲经交流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从“一要强化政治引领,二要坚持中国化方向,三要弘扬正知正觉;四要培养僧才队伍;五要落实从严治教”等五个方面对河南省讲经交流活动提出要求。

经过两天的讲经交流和评委的精彩点评,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与讲经的法师依据佛教经典,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阐释,受到现场评委和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少林寺延恂法师、延彧法师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此次讲经交流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活动结束后,河南省佛教协会还将适时组织获奖法师和我省各地优秀法师进行巡讲活动,通过讲经交流会和巡讲活动的示范推动作用,引领河南佛教界形成读诵经典、研习经典、讲授经典、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引导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崇俭戒奢,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经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在讲经方面有专长、在弘法方面有热情的青年僧才,为推动河南佛教讲经交流活动不断展现新面貌、迈上新台阶,推动河南佛教事业健康发展,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走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9月23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伊路向东》系列视频摄制组一行10人赴少林寺,进行为期一周的拍摄活动。

 

9月24日

当天晚上,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主任James Rrobson(罗柏松)先生与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通过视频连线的形式见面,共同交流、探讨少林文化。

 

9月26日

中国嵩山少林寺隆重举行曹洞宗传法大典,现场钟鼓齐鸣,诸佛生欢喜,龙天降祯祥。在全寺僧众、信众的见证下,方丈上永下信禅师,授予延琳空性、延若宏觉、延开法缘、延勘澄寂、延理觉云、延新云忏、延邦悟性、恒忏和敬、智光戒日、能恩心悦、演空悟定为少林曹洞正宗第四十世法子。

释永信方丈殷切寄语法子:吾曹洞宗风,稳健绵密,言行相应,秉规非凡,希望高树法幢,善自护持,发扬祖德,丕振曹洞宗风。

 

9月28日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加快市本级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议政。省政协常委释永信法师参加会议。

 

9月29日

上午九点半,焦作市委统战部、博爱县委统战部领导与市佛教协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以及市佛教界各位法师、同修,齐聚少林寺下院——博爱县月山寺,举行了“推进中国化优秀讲经讲道人员评选活动”。

本次活动中,焦作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博爱县佛教协会会长、月山寺住持释延理法师,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了《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随后,各位法师分别以“佛教中国化”为主题演讲,最终评选出优秀讲经讲道法师。

当晚,由奥地利华侨华人退休联谊会、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联合主办的“奥地利华人中秋·国庆联欢晚会”在维也纳21区活动中心剧场举行。

出席晚会的有: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雷风云参赞、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柯晓三秘、国家前联邦议会副议长Ingrid Winkler、国家前联邦议会副议长Susanne Kurz、国家联邦议会议员Ferdinand Tiefnig、塞尔维亚驻奥地利大使Nebojsa Rodic、维也纳21区区长Georg Papai、维也纳州议员Ilse Fitzbauer、奥地利华人总会名誉会长王必光、奥地利华人总会名誉会长陈少雄、奥中友协秘书长张宏滨、奥中友协华委会主席章少毅、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恺、奥地利佛教协会会长Gerhard Wei·grab等数十位奥地利政界和华人侨界嘉宾,以及中奥观众等600余人一起欢度中秋和国庆佳节。 

期间,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良法师,宣读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贺词。贺词中提到,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致力于弘扬少林文化,多年来该中心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奥地利各界的支持,并祝愿中奥两国友谊天长地久。

 

10月1日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中国嵩山少林寺组织全体僧众在少林寺山门广场前,庄严举行升国旗仪式。

早上六点半,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宣布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在雄壮激昂的国歌声中,全体僧众向国旗行注目礼,注视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满怀着崇敬之情,向伟大的祖国送上最美好的祝福与祈愿,祈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社会和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爱国爱教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是佛弟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弘法利生事业的根本所在。少林寺始终高举爱国爱教的伟大旗帜,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积极推动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当天,少林寺下院——广东清远飞来寺、焦作博爱县月山寺等,也隆重举行了庄严的升国旗仪式,与全国人民一同祝福祖国母亲生日快乐! 

 

10月1日

经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认证批准,河南省新乡市功夫联盟成功举办了“首届少林功夫段品制(一段位)技术考评”。少林功夫非遗传承人释延烨、少林寺武僧团副团长释延炫、新乡市武术运动协会、新乡学院等部分领导代表共同出席了考段仪式。

此次段品制考评,由释延烨(少林功夫6段)、释延炫(少林功夫6段)、李高才(少林功夫6段)、吴振华(少林功夫6段)共同组成考评小组进行考评。

经过严格考核,最终共有104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小组评审,喜获一段授予。

 

10月3日

在“天下第一关”广场,山海关少林禅武堂“首届少林功夫段品制段位技术考评”圆满举办。此次考试,由释延孝(少林功夫6段)、释延朋(少林功夫6段)、释延昃(少林功夫6段)共同组成考评小组进行考评。

经过严格考核,最终共有54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小组评审,喜获一段授予。

 

10月6日

经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认证批准,河南省郑州市武之源武术传习馆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技术考评”。

此次考试,由少林寺释永信方丈委派少林功夫段品制示范者释延烨、少林寺武僧团教练释延炫、少林功夫非遗传承人释延淀共同组成考评小组进行考评。

经过严格考核,最终共有149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小组评审,喜获一段授予。

 

10月8日

美国洛杉矶核桃市少林功夫中心的学员们,在该中心负责人释延棋的带领下,受邀参加核桃市一年一度的“家庭节“(Family festival)。本次活动,有近5000人次参加,学员们现场展示了少林功夫,深受大家的喜爱与赞叹。

洛杉矶核桃市少林功夫中心成立于2013年,已经服务于当地社区和民众近十年,通过开展少林功夫教学、禅修体验、中文、中医、礼仪等活动,传播少林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认可与青睐。

 

10月12日

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会议围绕:1、少林功夫段品质规范管理、标准认证;2、2022壬寅年三坛大戒传戒法会;3、少林文化走出去,欧洲少林功夫段品制段位考评认证;4、河南少林文化交流中心相关事宜;5、少林药局、传习公司、无形资产公司财务审计;6、少林寺接待中心等问题进行讨论。

少林寺民主管理委员会释永信、释永乾、释延康、释延沛、释延崇参加会议。

 

10月14日

为配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保障游客及四众弟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等宗教活动场所自当天起,暂停对外开放。

在暂停对外开放期间,少林寺僧众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积极配合参加全民核酸及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僧人在常住院内集体共修、过堂、出坡、诵经祈福等,祈愿疫情早日消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10月16日

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16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少林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组织寺院常住僧众在大彻堂观看党的二十大开幕式直播。

当天,上海少林功夫文化中心圆满举办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考核暨“全家人的身心健康”少林文化日活动。出席授段仪式的有:少林寺武僧团教练释延庄、少林功夫非遗传承人释延炫,少林功夫6段释延安等。

经过严格认真的考核,本次共有45位中外学员通过考核(包括儿童与成人学员)。其中,27位学员通过了一段位考核,9位学员通过了二段位考核,9位学员通过了三段位考核。

当天,除了少林功夫段品制考核活动外,该中心还举办了少林养生功法的体验与交流活动。期间,由释延庄带领大家一起体验少林养生功法。

 

10月23日

经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认证批准,沈阳少林修文化中心成功举办“第二届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技术考评”。

本次考评由释延朋(少林功夫6段)、释延昃(少林功夫6段)、释延倵(少林功夫6段)共同组成考评小组进行考评。

经过严格的考评,共有38位学员顺利通过考评小组的评审,获得了初段位授予(包括儿童与成人),其中,一段获得者和二段获得者各19名。

 

10月24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22年10月22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为全面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10月24日上午,中国嵩山少林寺召开全体执事会,专题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

 

10月25日

农历十月初一,为一年一度的寒衣节。当天凌晨五点半,少林寺僧众在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带领下,在西方圣人殿内上早殿、诵经祈福。

随后,僧众迎着阵阵寒意前往塔林,依次在各祖师塔前诵经上供,并焚烧五色纸,以祭奠历代祖师大德。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寺院谢绝当地善信前往塔林祭祀。

作为禅宗祖庭,少林寺一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尊师重教,敬重历代祖师大德。每年的寒衣节,少林寺都会举行庄严的祭扫活动,以表达对祖师大德的缅怀与忆念。

媒体报道

 “走出去”:中国佛教界的文化交流实践

◎《中国民族报》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守护者和传承者,近年来,中国佛教不断努力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有条件的佛教团体和名山大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采取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走出去”,积极开展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文明互鉴。

今年2月,首届“少林功夫网络考功大赛”在河南嵩山少林寺举行,全球5000余名少林功夫爱好者“云比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前,每年都有全球范围内的少林弟子和少林文化爱好者到少林寺朝山、拜师、参学、考功,参加体验营、专项研修班,参与到功夫、禅修、禅医等不同主题的学习中。现在受疫情影响,少林寺国际文化交流步伐减缓,但并没有停止。少林寺将根据疫情管控情况,对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进行规划和调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说。

今年6月,维也纳少林文化周期间,少林寺延良法师带领众学员进行抄《心经》活动。2007年,延良法师从德国赴奥地利,担任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从最初的口口相传,到如今900名学员相聚“少林”,禅武医艺的少林精髓被很多奥地利民众接受并推广。15年间,延良法师见证了少林文化在奥地利的传播发展,当地人对于“少林”二字有了更深理解。他说:“以前提到少林寺,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武校,认为我们只有少林拳、少林功夫。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少林文化的一小部分。禅武、禅修、禅医,丰富的少林文化给予我们身心滋养。”谈及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未来发展规划,延良法师表示:“我们将在海外推广少林段品制,段品制分段位、品阶、荣誉品阶,让海外少林学徒学习少林功夫有迹可循,助力少林文化系统、规范地‘走出去’。”

2001年7月,少林俗家“洋弟子”戴勒在德国柏林开办少林文化中心,这是第一个由少林寺直接授权合作的海外分支机构。时至今日,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共有40多个,据有关机构的数据,全世界演练少林功夫的不少于6000万人;少林文化机构数百家,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少林之风席卷全球。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每年的3月21日为“嵩山少林寺日”;2010年,“少林欧洲联合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宣布成立;2011年,“少林北美联合会”在美国洛杉矶成立。

少林武学里许多基本概念,如“气”“马步”“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等,外国人想要准确地把握其中精髓,就必须认真学习中文。少林文化中心在海外的开办,也促成了一波学习中文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2021年11月,由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隐元禅师雕像在有着400年历史的日本长崎东明山兴福寺落成,并永立古寺入口处。今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和隐元圆寂350周年,为彰显隐元为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人民友谊所作的贡献,今年3月,由中国佛教协会、中国美术馆主办,福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浙江杭州永福寺协办的“黄檗文华润两邦——隐元及师友弟子的禅墨世界”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在致辞中指出,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中日佛教同宗同源,古代中日佛教交流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强大动力和重要载体。

(原载于2022年9月20日《中国民族报》“宗教周刊”第7版。本文有删节。)

 

 

2022河南佛教中国化讲经交流会在开封大相国寺举行

◎中国佛教协会

 

2022年9月23日、24日,2022河南佛教中国化讲经交流会在开封大相国寺举行。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宗教一处处长孙儒起,开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族宗教局局长徐莉,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副会长心广法师、印乐法师、心舫法师、学悟法师、宏法法师、延超法师、印俊法师、源杰法师,秘书长邵连军出席活动开幕式。全省各地推选出27名法师参加此次讲经交流活动。

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永信法师在开幕式讲话中,就进一步办好佛教讲经交流活动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讲经说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二是讲经法师要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三是通过讲经交流活动要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佛教修学弘法人才;四是通过讲经交流活动要推动佛教弘法事业健康发展。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宗教一处孙儒起处长在讲话中对河南省佛教讲经交流工作给予了肯定,并从“一要强化政治引领,二要坚持中国化方向,三要弘扬正知正觉;四要培养僧才队伍;五要落实从严治教”等五个方面对河南省讲经交流活动提出要求。

经过两天的讲经交流和评委的精彩点评,此次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参与讲经的法师依据佛教经典,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围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阐述,受到现场评委和观摩人员的一致好评。经过综合评定:洛阳白马寺齐云塔院妙槃法师获得此次讲经交流会的第一名;登封嵩山少林寺延恂法师、洛阳五花寺智学法师获得第二名;登封嵩山少林寺延彧法师、濮阳净莲寺贤清法师、济源香岩寺恒旭法师获得第三名。

活动结束后,河南省佛教协会还将适时组织获奖法师和我省各地优秀法师进行巡讲活动,通过讲经交流会和巡讲活动的示范推动作用,引领河南佛教界形成读诵经典、研习经典、讲授经典、实践经典的良好风气,引导广大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崇俭戒奢,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讲经活动发现和培养一批在讲经方面有专长、在弘法方面有热情的青年僧才,为推动河南佛教讲经交流活动不断展现新面貌、迈上新台阶,推动河南佛教事业健康发展,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走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原载于中国佛教协会官网2022年9月26日“各地佛讯”栏目。)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我阅读《禅露》已有多年,《禅露》使我视野开阔,身心愉悦,深感受益匪浅。我曾向《禅露》编辑部提出过两次建议,均得到满意的答复,我至今感激。

我见到过佛教界流通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願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浏览了一下,字都认识,却不能解其意。看到这些印刷品,总觉有些为难。

如《禅露》能在“佛教常识”专栏中,发布一些佛教特殊用词的释义内容,如偈、品、咒、波罗蜜、舍利子等,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谢谢!

衷心地祝愿各位编辑老师吉祥安康!

 

读者:林新昌

2022年9月20日

 

编辑部回复:

林老师您好!感谢您多次来信给《禅露》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您能从《禅露》中获益,编辑部的同仁都非常欢喜。关于您的建议,我们要综合考虑,您提到的几个佛教名词有的已经在往期“佛教常识”栏目登过,随后还会陆续发布一些新的名词释义。

我们会认真对待每一位读者的意见,这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工作。再次感谢您的来信!

 

 

 

《禅露》编辑部:

《禅露》的各位编辑大德好!我是一位虔诚信佛的在家居士,六年前,我去少林寺拜佛时,无意中看到了由咱们少林寺主办的佛教读本《禅露》,于是便开始了与《禅露》的结缘。

在认真拜读过其中的很多文章后,内心十分欢喜,并且学到了很多佛教知识。感谢少林寺,感谢《禅露》的各位编辑老师们!

 

读者:王崇义

2022年10月6日

 

编辑部回复:

王居士您好!感谢您对《禅露》的认可,您的认可便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禅露》的编辑们会不忘初心,为您和每一位读者奉献上更多优质的文章,希望能助力您在佛法修学上更进一步。

同时,也希望佛法能够对您的工作、生活带来更多的益处,让您的人生充满宁静与祥和!愿您六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