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三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少林寺与“少林学”

  • 2

    少林寺与祖庭文化

心安是福

  • 1

    《心安是福》连载

面壁石

  • 1

    浅解《圆觉经》中修行人需远离的“四种病”

  • 2

    略述“七种施因缘”

  • 3

    憨山德清与少林寺的一段思想因缘

锤谱堂

  • 1

    少林文化与“少林学”

  • 2

    《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外一种

  • 3

    论少林武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禅悦篇

  • 1

    一扇晴窗

  • 2

    且看浮沉半盏茶

  • 3

    自得清凉

  • 4

    禅心犹如一颗露

  • 5

    平凡的狗牙花

  • 6

    独处之美

  • 7

    破执

  • 8

    禅悦在功利之外

  • 9

    盛夏听雨

  • 10

    重温少林行

  • 11

    声声蝉鸣谱禅意

佛教常识

  • 1

    回向

少林故事

  • 1

    义静赶会

新禅诗

  • 1

    禅露(外一首)

  • 2

    悟禅(四首)

  • 3

    梵铃响处

  • 4

    少林寺夏夜(组诗)

今日少林

  • 1

    少林寺《禅露》2022年第3期大事记

  • 2

    媒体报道

  • 3

    读者来信

少林寺与“少林学”

◎释永信


对“少林学”这个大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认知,希望有助于大家对少林学的把握和定位更准确一些。少林寺历史很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500年来对人类、对民族、对国家贡献很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国家领导和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将来的少林寺如何健康发展,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一件事,因为我们在这个位置上不能不考虑这些事情。少林寺在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得到了发展和壮大,这离不开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爱护。电影《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炎先生到少林寺找我,谈以后如何合作的事情。他在香港一家电影公司做导演,当时的“廖公”也就是廖承志提出,少林寺在海外影响很大,中国要改革开放、中国要走出去,需要拍部电影来宣传中国,于是他就提出拍《少林寺》。早几年他不知道少林寺,过去没有少林寺概念,后来就问了身边的人,有人说在福建,最后北京给他下的指令说在河南、在嵩山,他就带着工作班子来少林寺考证。那时的少林寺确实破败不堪,不过留下的东西还不少,像塔林、碑刻、建筑等。一了解,少林寺还有十几个老僧人,都会练两下,周边练武的老百姓还不少。于是,他就开始拍功夫片《少林寺》,没想到这部电影有这么大的影响,有不少媒体说是《少林寺》的电影成就了少林寺,也有说是少林寺成就了《少林寺》这部电影。让我来说,应该是国家政策、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成就了少林寺,也成就了《少林寺》这部电影,这归功于改革开放这一好政策。

从那以后,少林寺按照国家的需要在国内、国外率先做了一些事。近三十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少林寺的带动下,周边有百余家武校,有几十万名学生,形成了当地一大产业——武术产业,也是教育产业,直接给当地带来了数十个亿的经济效益,等于是造福了一方吧!

再一个就是旅游,每年有100多万人次游客到少林寺参观旅游,每个人留下一百块钱的门票钱,地方政府又是几个亿的效益。利用少林寺的影响,招商引资,跑项目、跑资金,给当地政府带来了很多效益,当地群众也跟着受益。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恶化了,越来越乱。当时我们提出还少林寺一块净土,当地政府表示有难度,群众说不可能,最后提出一个方案,通过我们多方的努力,短短两三年时间,少林寺周围拆掉了5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搬走两个行政村、2万多人、37家武校、100多个商户,少林寺接着就赶忙做绿化。现在少林寺周围一片青山绿水,自然环境恢复了历史原貌。可是少林寺的建筑非常破旧,少林寺应多盖点儿房子,多住点儿出家人,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去年我们拆掉了几座殿,半年时间又建起来了。为什么拆掉?因为少林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恢复的时候手里没有资料,修少林寺只有古建部门、古建专家参与其中,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是这种情况。当时一拍脑门就开始建。八十年代建了一部分,九十年代建了一部分,一部分是八十年代初恢复的,一部分是九十年代经我手恢复的,后来我们从日本找回资料,1920年日本人拍了一大批资料,包括少林寺平面图,少林寺建筑很多照片都有。我们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和精神,有资料恢复出来的同样有文物价值,至少有文化价值,我们开始按照老资料找专家重新设计、重新恢复。我们先后拆掉二三百间房子,拆掉了五六座殿堂,用一年的时间,连拆带建基本上完成。当时的少林寺就像是一个大工地,有900多位工人,一年下来的成效很好,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建筑材料还是砖木结构。采用过去的原始材料、原始工艺,少林寺又恢复了原貌。

现在,少林寺常住院基本上恢复了历史原貌和历史规模,能容纳二三百人生活。现在的发展是少林寺周边的下院,少林寺是一个寺庙群,常住院是办公的地方,少林寺的不少僧人都在下院里住,包括收徒、对徒弟的培养,都是在下院里。宗法制度非常清楚,从雪庭福裕开始,最多的时候有40多个下院,它是一个寺庙群。常住院不收徒弟,是少林寺办公地方,东西南北四大院还有十八个门头。少林功夫,只说少林武术这一块,可以看到每个院的拳都不一样。南院的拳和西院的拳都不一样,很明显,西院拳传得非常广,南院的拳保留的特色最好。这几年,应该说基础工作做得很扎实,少林寺翻新整修、僧人素质的培养,少林寺常住僧人有100多人,在外地弘法的、上学的,派到海外的有100多人,20多年来,少林寺僧人队伍接近400人。

因为全球对少林文化的需求很大,很多人希望少林寺能跟他们做一些交流,做一些辅导。这几年,也出现了“假少林”“ 假武僧”,可以说是热热闹闹。权利该是我们的,我们要保护,我们该吆喝得吆喝,少林寺基本上都是在做基础工作,如商标的注册、少林寺知识产权的保护,包括申报遗产,我们认为通过申报遗产这种形式,让少林功夫上升一个层次,引起国际重视、联合国重视、国家重视、社会各界重视。本来是一个民间的东西,会变成一个人类关注的,人类共同保护的一个财富。当时申报遗产,从2002年我提出文本的起草,有一个班子的人在做这个事。当时我们设想了很多名字,武术、武艺、武功、禅功、包括功夫,设想了很多名字,也请示了很多专家,比如说季羡林、金庸等,还专门在北大文化书院和几位老先生不止一次地讨论,这个名称怎么定,用英文怎么表述,中文怎么表述,最后确定了“功夫”。就是要在武术和禅功之间,要涵盖少林文化、少林寺的方方面面,光报“武术”的话太单一了、太单薄了,立不住。报“功夫”,涵盖信仰,涵盖了神功智慧,涵盖的领域很宽。所以这个名字,我们自己下了很多工夫,多找几个人商量,酝酿几个月才定下来。

对这些年所做的工作,我们自认为还是负责任的,很扎实的,包括我们举办“少林学”研讨会,寺院内部也召开了很多次的会议,提出什么时候开研讨会好,并预测开完研讨会后会是个什么样子。先把“少林学”这个主题作为大旗先树立起来,以后慢慢完善。关于“少林学”这个学科,我们以后的工作还是任重道远,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把这个学科完成、完善,但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本文收录于《少林学辑刊(全七册)》,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少林寺与祖庭文化

【北京】黄夏年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应以禅宗为突出代表。历久弥新且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禅宗,不仅花开香溢,影响一方,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也做出了贡献,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

因为禅宗发源地在河南登封少林寺,所以少林寺获得了禅宗祖庭地位。少林寺祖庭应具备五种特质:一是要有德高望重、堪当领袖、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僧。二是要有一定规模和地位的道场,吸引佛教界里僧人前往驻锡。三是要有一些悟性高和有能力的弟子,和合生活组成僧伽。四是提出新理念与实践,符合当时形势与当地文化需要和发展。五是撰写出新的特色经典,代表佛教发展的方向。菩提达摩禅师用他的特殊修行理念与实践,受到中国弟子的尊重,驻锡官方寺院少林寺,传授《二入四行论》禅法,其所做的一切,符合当时中国佛教禅法正在从繁琐走向简捷的趋势,因此达摩禅法受到平民百姓欢迎。达摩初祖在少林建立的禅宗,改变了中国佛教发展方向,确立少林寺祖庭地位。达摩祖师与少林寺为“佛教中国化”做出了贡献。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历史中始终起到了规范宗教、示范领先作用,走在佛教界前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是礼制文化,传统家族为生存、发展而形成的一整套生活制度。少林祖庭在千余年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制订了一套僧团制度。从元代起,雪庭福裕禅师创立了少林曹洞七十字辈世系谱,增强了少林僧人的宗法意识和认同感。凡出家于少林寺的僧人都是按此排序取名,传衍后代,不管走到哪里,不忘初心,叶落归根,归属嵩山,少林寺永远是他们的祖庭。少林寺僧团宗法制度,为僧人的生存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得1500余年少林寺香火不断、生生不息。

少林寺是一个大家族,内部又分成若干小家庭(堂门、门头)。由于人数众多,各家庭(堂门)首领又纷纷在寺外建堂门,形成众多的堂门(又称门头房)或岔派。少林寺世代宗法得以传承,师徒之间增添浓浓深情。宗法传承制度还反映在功夫传承上的师父带徒弟传统,少林寺每年坚持举行扫塔祭祖、清明上坟、供奉先师等法事活动,继承传统、秉持宗风,少林寺法脉充满生命力,延续至今,蔚然无碍。

祖庭是中国佛教优势,是地方文化坐标。少林寺作为中国禅宗祖庭,吸引无数僧人与香客,他们来到少林参拜祖师道场,缅怀祖师风范,学习祖师修行,沿着祖师指引的道路不断向前。少林祖庭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是一部引领中国佛教发展史的教科书。天下第一名刹的少林祖师们,一直在上演惊天地、泣鬼神的惊人大剧。少林武术天下闻,从唐代开始,少林寺僧人就通过习武健身来增强体魄,防身护寺。少林寺僧兵,以少林特有的寺院武装,为保卫祖国,稳定边疆做出特殊贡献。少林寺祖师有很多是享誉一方的大师,元代雪庭福裕禅师熟读经史,善翰丹墨,秀拔丛林,用平生知识和为人品格,赢得了元代统治者尊重,中兴了少林,挽救了佛教。雪庭福裕降服的是元代蒙古族统治者,与契丹人耶律楚材是师兄弟,他们共同向朝廷劝说不要滥杀,起到安定天下的作用,促进了民族团结。

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我国宗教发展传承的根本方向和目标,是中国宗教千百年来发展所得出的历史结论。改革开放以来,少林寺始终坚持人间佛教理念,2010年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及初祖庵被列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情景得以再现。作为禅宗祖庭的少林寺,不仅要把禅作为建寺之本,还要走与时俱进、爱国爱教、践行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少林寺最大的优势是内蕴深厚的少林文化,少林寺就是要站在中国佛教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少林祖庭的地位,将具有影响的少林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为《少林学辑刊第一辑(全七册)》序言。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心安是福》连载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六)

道心:本分如常,三业合一

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能大起大落,而要以如常之道心,造福众生为终极目的。

 

永信禅话——

 

说道心,首先要了解佛教意义上的“道”是什么?

所谓“道”,就是修行之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品质,一种纯粹意境。道是宇宙世界的客观存在,它寄寓于万事万物中,但却无人无我、非首非尾、不生不灭、无是无非。道本无形无相,无见无生,犹如虚空,所以道的精神品质就是身心无疵,不起分别;道的纯粹意境就是通过静心持戒,得自在而超脱。

佛教讲的入道,就是修行求顿悟、得正觉。入道不是修道,而是把道作为心仪的最高目标,策励自己修持精进。道是修不得的,你要修的只是入道的那颗“本我”发“本愿”的心,佛称——“道心”。

那么,如何修得入道之心?心本如常,时时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修行的过程,也是入道的过程。因为从道的角度看世事,你见到的一切,不过是四大假合(地、水、火、风)的产物,刹那间生起,刹那间入灭,你莫去关注它,莫为外境诸相所干扰,你的平常心会自然生起。

问题是,平常心人人有之,却难有人能达到真正的自持。这世界不安定的因素太多,让许多众生的心无法每时每刻都保持如常,而这正是道所避讳的。其实人生没那么复杂,只要心简单了,什么就都简单了。但众生的心往往被想念多、想法多、想辙多(俗称“想三多”)所缠绕,所以没法简单起来。你想活在当下,却在念念中执著于过去心或未来心,又何谈什么心如常?你在修行,却对人间是是非非、善善恶恶诸实相起分别,又如何心道合一,得大自在?

所以,修行需要有坚定的道心,也不要想什么绝招,功到心到,无招不绝。要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坦荡自然,身心合一。如果道心不明或不坚定,修行就容易松懈,甚至会出现一边过修行生活,一边仍顺着旧习气过世俗生活的自欺欺人的乱性情形。

例如,社会上有些人并不识道,却号称自己在修道,可是道本身是无形无相、无见无生的,你修什么道呢?充其量只因急功近利而又利令智昏,凭着我执与臆想,把道给神化了,然后瞎折腾自己,甚至也折腾别人,直至走火入魔,才发现原来自己与正道已越离越远。为什么会这样?还是那句话:分别心太重,唯缺如常的道心。没有如常的道心,是无法入道的。

有人问,你说道是一种精神品质,一种纯粹意境,那么,可不可以说道就是正道呢?这种说法不准确。因为世间的道是有属性的,既有正道,也有歪门邪道。

佛法当中的六道轮回,就分了善、恶各三道。其中,阿修罗、人、天称“三善道”;地狱、畜生、饿鬼称“三恶道”(也叫“三途”)。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所以叫“六道轮回”。《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作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幸福的天道上。如此说来,欲修行,唯有净正其心,才是正路。

六祖慧能在《坛经》里说:“若欲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若是身、口、心三业都保持如常清净,不被外相诸恶道所诱惑,这就是正道了。

当然,作为众生,不可能像出家人那样天天坐禅入道,活在世俗间,磕磕碰碰的事总是难免,要做到像六祖说的“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也不现实。但只要心中有道,持有定慧之本,“行直何用修禅”?世俗的人生之途,就像在公路上行车,光顾踩油门,不依路况增速、减速,就容易出事故。人生旅途中的起起落落也是这个道理。在某一阶段,状态极佳,发勇猛心、修苦行,力求学会一样东西,极尽所能地提升自己。这种情况每个有进取心的人都会遇到。但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天天都那么精进,天天都那么执著于修苦行,真这样做,身、心都承受不起超重的负荷。

所以,众生入道不必刻意回避外境实相,只要心中有佛,多发平常心,发长远心,并学会用一生的时间来合理地分配和修养自己的德行,不使自己误入三恶途,就已经是功德了。修行不需要轰轰烈烈,更不能大起大落,而要以如常之道心,造福众生为终极目的。

 

高僧同题开示——

虚云老和尚

 

善知识,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跟,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

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致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

心即是佛,放下一切,立地成佛,平常心是道,要能直下承当及善于保养道体等圆顿道理。

 

净慧长老

 

我们经常讲平常心,实际上平常心并不是那么简单。佛祖说:平常心是道。这是讲悟后的境界。我们没有见性的人,是不是也可以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会到呢?完全可以。如果不可以的话,道就距离我们很远。什么叫作平常心呢?马祖说:“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把一切对立的执著都扫除干净了,就是平常心。

 

参悟——

妙祥法师

 

有时候在修道中,必然会因生病、饥饿、寒冷、思念亲人等生起各种思想斗争。这种想法正是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根子,应该把它灭掉才对。若发现这些根子,把它保护起来了,退道心就快。如果生起一种欢喜,发现自己还有退道心,“啊,原来你在这呢。我找你还没找着呢,你原来是潜伏在我这儿的一个特务,要离间我修道,让我退道,那我坚决不退道。”你跟它斗,最后这个道心就起来了。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为什么发心快,退道心更快呢?就是因为你不能严持戒律。因为你的发心,不是建立在戒律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一时的冲动上,所以你那个发心是有漏的。如果建立在戒律上,它是无漏的,二十四小时它都不会退失的,怎么会发生退道心呢?不会的。另外,发心不是为了自己了脱生死,要为所有的众生去了脱生死,这样就不会退道了。当然这里的原因还有很多,简单地说这么几个。

所以说,我们发心快,应该生欢喜,但是要注意平时的习性培养。不要走路遇到水就拐弯,遇到坑你就躲开,遇到事就躲得远远的,这样的话会养成一种习惯,就是说表面上你占了便宜,将来就会吃个大亏。

 

 

邹相

 

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产物,生命总会有结束的时候,赤条条来,赤条条走,带不走一针一线;我们的衣食住行也是四大假合的产物,总在产生与消亡中更迭;功名利禄、荣华富贵,也是四大假合的产物,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只能是暂时的,不可能永远存在,不可能一直属于我们;大地一切众生、万事万物,都处在流变之中,就像“我们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说的一样,事物都是变化的,都不是静止的,静止不过是相对的。

既然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何必要去执著,去贪求,去妄取呢?倒不如放下贪念,摆脱贪、嗔、痴、慢、疑的桎梏,以一颗平常的道心,活出真我。

 


浅解《圆觉经》中修行人需远离的“四种病”

【四川】吕真观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二者任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三者止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四者灭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虚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这段经文,讲述了修行人容易犯的四种病。

第一种是“作病”。很多人以为修行就必须要造作一些事情才行,比如要供养佛、拜佛、念佛号之类的。圆觉性就是诸法空相、诸法实相、圆成实性。不是靠造作而得的,而是本来具足。犯作病的人一般都是刚开始学习佛法的人,还没有学大乘法,或者还没有学习了义法,他们会造作的去修。

修大乘了义法,绝大部分的时候以随顺习气为主。这个习气并不是让你去专门做坏事。习气有善也有恶,你的习气原来是怎样的,现在就随顺它该怎样就怎样。我们作出来的行为是善跟恶互相拉扯出来的结果。纯善的人、纯恶的人都是非常罕见的。大部分人都是“灰色人物”,干不了太大的坏事,也干不了太大的好事。除非你把大乘了义经都拿来做很片段很偏颇的理解,按照你所理解的这个结果,一意孤行的去说服自己,然后去干坏事,这种情况叫“恶取空见”。

修行佛法的重点是“普贤行愿、真如三昧、四依三量”,《华严经》讲“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为魔业”。我们学习佛法要经常把自己浸润在大乘了义法当中,当量变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质变,你就会觉得这整个世界都如梦幻泡影,如梦如幻的觉受就会产生。

了义法必须全面性的修学,不然你只听到我说了一句“随顺习气”就会落入“任病”。

第二种是“任病”。犯任病的,是那种已经学了大乘法,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人。他认为既然是这样,那自己原来是怎样的,现在继续保持那样就好。这就是放任不管。他们认为现在不用把生死断掉,不用去求涅槃,因为涅槃和生死都没有什么差别相,没有生灭的问题。什么都保持原样,用这种方式去求圆觉。佛陀说并不是放任不管,你就可以求到圆觉性。

犯作病的人以为用造作的方式去得到圆觉,但是圆觉不是因缘所生法,无法求得。犯任病的人以为一切诸法本来的样子就是圆觉,所以他就什么都保持原样,用这种方式去求圆觉。圆觉性是指整个第八识。《华严经》讲“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是指第八识心体以及第八识含藏的本有种子。这些一向都是清净的。但是第八识还含藏了无量尘沙惑的种子,这些染污种子要是一直没有汰换清净,圆觉性就没有办法显发出来。

所以,我们要知道第八识的平等性,也要知道第八识里面含有染污种子、各种不清净的尘沙惑的种子。如果什么都不管,就永远无法把第八识含藏的染污种子淘换成清净种子而成佛。但是,如果以造作的方法去修,又等于以油洗油,越洗越油,那我们应该怎么办?——绝大部分时候随顺习气,只是在有意乐的时候,你觉得改正过来很好的时候,小幅改变身口意行。这样,我们既没有犯作病,也没有犯任病。虽然每次只是做一点点更改,但你有的是时间,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一定可以究竟成佛。这样既不是修,也不是不修。

第三种是“止病”。犯止病的人,大部分时候都在修定,他把起起伏伏的心念当成了实有,然后想通过修定来把他们消灭掉。佛陀说,并不是你把意识心修得寂然平等,就跑出一个圆觉性来。正确的见解应该是“无心念,亦无心念尽”。《心经》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所谓的无明其实是依于业力与妄想而有。无明从来没有出生过,你也不需要再去把他灭掉。犯止病的人,他认为心念是真实的烦恼,想通过修定来把心念的起起伏伏全部都灭掉,用这种方式去求圆觉。有一些人破参后跑去修定,也是犯了这里所讲的止病。

第四种是“灭病”。犯灭病的人,主要是落入声闻、缘觉的境界,他们以为很寂灭的状态就是圆觉。圆觉性在哪里?到处都是,烦恼当中就有圆觉性。

这里所指的圆觉是能够让众生究竟成佛,而不只是让众生证得“三界唯心”,或者证得第八识,只停留在这里,不用前进。我们是要把第八识的功能体性整个显发出来。这需要靠悟后起修。悟后起修不是靠造作,也不是一切都不理会。有禅师叫“保任”。一是你要知道第八识是能够让你成佛的心,二是你能够转依在第八识的清净性里面,也就是能够经常住在“一切法真如”这种不是境界的境界当中。

《证道歌》中讲,“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有的人修行着在各种相里面,认为这个是清净的,那个是染污的,于是就舍掉染污的去追求清净的。这种取舍的心就错了。一直不断地取相分别,然后去造作。比如认为有起心动念就是染污,认为住在定境中就是清净,于是想办法让自己离开散乱的境界。所以很多破参的人跑去修定,道理就是这样的。证明他破参之后一直都没有转依真如,他不知道大乘法真正意义。

大乘法都是告诉我们“烦恼即菩提”。取相分别是无始以来的业力习气,会一直不断地冒出来干扰你。破参后,你在观念上有时候还是会落入取相分别,你在行为上有时候还是会造作。这就和“空、无相、无作”不相应。你就必须要浸润在了义法里面,反复地阅读了义经论,反复地去思维领受经教的意义,反复地作意。

比如有人欺负你,你要马上检查自己是不是离开了“一切法平等”的作意。这种修行方法不是世间人的造作,也不是放任一切都不管,他是一直不断地去检查自己哪个地方违背了“一切法真如”“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等大乘法的义理。大乘见道者一直都在做这些事情,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究竟成佛。

(作者系哲学博士,著有《禅宗的开悟与传承》《文艺佛心》《实证佛教导论》《实证佛教修行方法》等。)

 


略述“七种施因缘”

【河南】邹相


众所周知,布施为佛教“六度”之首,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也是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殊胜法门。《维摩经》云:“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国。”即是说,布施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的事。布施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即是以财物施予他人,“法施”即是以佛法施予他人,“无畏施”即是将不畏惧、勇敢施予他人。其实,在佛教中,除了这三种布施法之外,还有“七种施因缘”, 是佛陀因人而异,而设立的方便布施之法。

在《杂宝藏经》第六章中,记载了佛陀所说的“七种施因缘”,即:一名眼施、二和颜悦色施、三名言辞施、四名身施、五名心施、六名床座施、七名房舍施。经中还总结到:“是名七施。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即是说,这七种布施之法,虽然不用花钱、不用布施他物,但是却一样具有大果报。

何谓“眼施”?《杂宝藏经》云:“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得清净眼。未来成佛。得天眼佛眼。”什么是“好眼”呢?就是我们常说的好眼色,不是黑眼、白眼,而是充满温暖、柔和的眼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眼神儿,就能给人以力量。”在这里,“好眼神”其实就是一种“眼施”。给人以鼓励的眼神、喜爱的眼神、崇拜的眼神、肯定的眼神、赞赏的眼神、原谅的眼神、宽容的眼神,等等,这些都是“好眼神”,都能给人以信心和勇气,都是满满的正能量。如果我们能以“好眼”来布施,就能得到“清净眼”,成佛之后,还能得到“天眼佛眼”。

何谓“和颜悦色施”?《杂宝藏经》云:“不颦蹙恶色。舍身受身。得端正色。未来成佛。得真金色。”什么是“和颜悦色”呢?就是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人的态度温和、亲切。人开心的时候、心情愉悦的时候,总能露出和颜悦色的面容,但是,一旦受到刺激、惊吓,或是心情沮丧、暴躁、怒火中烧的时候,面目就显得不友善、不温和了。因此,佛陀提到“和颜悦色”也是一种布施。如果我们能随时随地地以和颜悦色来待人,就能让人心生欢喜。常言道:“出手不打笑脸人。”当我们向别人布施和颜悦色时,别人也会以笑容相待,很容易营造一个良好的相处氛围。

何谓“言辞施”?《杂宝藏经》云:“出柔软语。非粗恶言。舍身受身。得言语辩了。所可言说。为人信受。未来成佛。得四辩才。”佛教里提到“十恶业”,其中的“两舌”“恶口”“绮语”这三种“口恶业”,都与言辞相关。“言辞施”就是用柔软的话语、友善的话语、和顺的话语,来布施他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恶语中伤别人,到处搬弄是非,或是花言巧语,不仅伤人,还会害己,最后都会引起一系列的麻烦与烦恼。所以,我们应该用柔和、温润的言辞来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样不仅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未来成佛时,还能得到辩才无碍的“四辩才”。

何谓“身施”?《杂宝藏经》云:“起迎礼拜。是名身施。舍身受身。得端正身。长大之身。人所敬身。未来成佛。身如尼拘陀树。无见顶者。”这个“身施”实际上就是指对父母、师长及出家人要恭敬有礼,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得到端正高大的身报。印光大师曾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不仅佛法自恭敬中求,很多事情的圆满也离不开一份恭敬心。只有常怀恭敬之心,才能在为人处事中获得无尽的益处。“身施”就是一种恭敬的布施,一种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心怀恭敬的处世之道。而这种布施,往往更易被人接受和认可,这种正能量的布施,也会被广为流转。

何谓“心施”?《杂宝藏经》云:“虽以上事供养。心不和善。不名为施。善心和善。深生供养。是名心施。舍身受身。得明了心。不痴狂心。未来成佛。得一切种智心。”一个没有善心的人,即便是做了很多表面工作,比如搞一些慈善活动、接济一些贫困户,但最后还是会暴露出他的本来面目——借着慈善实现沽名钓誉的目的。所以,佛陀说“心不和善,不名为施”,虽然表面上能做到种种供养,内心不能和善的话,是不能算数的。和善的心、慈悲的心、清净的心、欢喜的心、真诚的心、无染的心,这也是一种布施,即“心施”。这种“心施”会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他们也滋生慈悲和善的心。经中还谈到,内心和善的修行人,将来可以得到明明了了的真如智慧,不会有愚痴、癫狂的心念。

何谓“床座施”?《杂宝藏经》云:“若见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为敷床座令坐。乃至自以已所自坐。请使令坐。舍身受身。常得尊贵七宝床座。未来成佛。得狮子法座。”见到跟父母一样的长辈,或是老弱病残孕及出家人等,要起身为其安置座位,或者让出自己的座位,这就是一种布施,谓之“床座施”。这种布施,主要在城市或农村的公交车上,亦或是在一些座位紧缺的其他交通工具上,当我们以这种布施来施予他人时,将来可以得到尊贵七宝床座的果报。“床座施”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实用便捷的布施之法,能让受施者迅速得到欢喜和愉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布施也是一种爱心的彰显,能够有效地传递下去,让更多人从中获得禅悦与法喜。

何谓“房舍施”?《杂宝藏经》云:“使屋舍之中得行来坐卧。即名房舍施。舍身受身。得自然宫殿舍宅。未来成佛。得诸禅屋宅。”在古代,有不少大善人为一些流离失所的灾民安置住处,让他们住在自己的空房中,留下了乐善好施的美名。经中,佛陀提出的“房舍施”,即是这种。愿意为无家可归的人,或是行脚化缘的出家人,提供房舍让他们休息、行止、坐卧,这就是一种善良的布施,将来能得到宫殿、宅舍的福报。不管是为别人提供休息、安顿的地方,还是让疲倦、劳累的人到家里坐一会儿,歇息、缓解一下劳顿,这些都是一种“房舍施”,都能让受施者心生欢喜。现在有很多富人,名下有很多房产,却用来囤积、哄抬房价,让不少低产收入者难以买到一般的住房。那些“空房子”的主人,如果愿意做“房舍施”的功德,一定能获得殊胜的福报。

有了上述这“七种施因缘”,作为修行之人的我们,更加明了布施之法的方便与究竟。可以说,布施是学佛修行中简单、易行,契理、契机的殊胜法门之一。即便是一个身无分文的乞丐,也可以通过一个友善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一次真诚的交谈等来布施。财布施能得财富,法布施能得智慧,无畏布施能得健康长寿,而“七种施因缘”则能让我们随时与幸福快乐相伴。布施,让修行变得简单而充实;布施,让人生变得丰富而多彩。广行布施之法,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庄严而圆满、坦荡而自在!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禅露》执行主编。)

 


憨山德清与少林寺的一段思想因缘

【北京】杨子文 王红蕾

 

憨山德清(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金陵全椒(今属安徽)人,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憨山德清以积极入世的作为、深厚的佛学修养和精进的禅修实践、会通儒释道三教的广阔视野及其诗文书画方面的艺术才能,成为晚明佛教界的领袖人物。

憨山德清的佛学思想与少林寺之间有着不解之缘。明万历二年(1574),憨山德清二十九岁,“秋入少林,诣初祖”。少林寺一行,憨山德清颇有收获,“从少林参诸祖机缘,今尽屏所习,单提向上一路”,其曰:

“但看初祖云: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便是归家第一条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当,则千生百劫,终在途路耳。”

在憨山德清看来,少林乃“禅源”:

“既达摩以震旦少林,为菩提初地,十方无尽法流,源源从此而出。”

憨山德清认为佛教禅宗的宗旨在于传佛心印,“始自达摩西来,立单传之旨,以《楞伽》四卷印心”。

“及达摩示二祖云:汝但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此达摩最初示人参究之要法也。传至黄梅求法嗣时,六祖刚道得本来无一物,便得衣钵,此相传心印之的旨也。”

依憨山德清的看法,悟与修皆不离人的当下自心,都是当下自心之悟与当下自心之修,心外无别悟,心外无别修。憨山德清认为佛教修行中有着先悟后修与先修后悟之不同,而悟又有研究式解悟与参究式证悟之分别。据此,研究式解悟与参究式证悟,被憨山德清具体化为禅悟的彻底纯粹性与真实有效性的问题,所谓彻底纯粹性,即指克服知见之彻底、心境混融之纯粹;所谓真实有效性,乃指亲证体悟于一切时、一切处的触途无碍而当下即是的具体受用。

憨山德清在开示中提到:“禅人又要走向少林,礼鼻祖,求佛法禅道。舍却自己脚跟下一尺土,更向千山万水之外,向他家屋里觅,岂智也哉?禅人试将己躬下理会,看!未出门一步,与到匡山时是同是别,即今离匡山一步。到少林往返归来时,是同是别。若是别,则未出门一步,早已错却了也。况千里万里乎。”憨山德清的这段话,也是在强调“真实功夫”。

“时(1574),大千润宗师初入院,予(憨山德清)访之,未遇,出山”,非常不巧,这次憨山德清未能见到少林寺住持幻休常润。其后,憨山德清与幻休常润应有见过,具体时间不详,憨山德清《寄大千法师》应是幻休常润圆寂后所作:

“三十年前同法席,别来消息断他乡。忽闻近住千峰里,想已心空闻妙香。”

查阅憨山德清相关文集,其中有多处涉及幻休常润的记载,如《栖霞影斋珠公塔铭》《送无言道公住持少林序》《径山达观可禅师塔铭》《金台龙华寺第八代住山瑞庵祯公塔铭》《庐山云中寺敬堂忠公塔铭》《庐山云中寺十方常住碑记》等。

与憨山德清交往密切的,是幻休常润弟子、少林寺第二十六代住持无言正道。憨山德清与无言正道最初的交集是在五台山,明万历三年(1575),憨山德清到达五台山,居北台修行。明万历五年(1577),神宗生母李太后“以保国选僧诵经”,憨山德清列名其中。明万历九年(1581),神宗祈祷皇嗣,圣母李太后派遣内官到五台山求佛。据《憨山老人自序年谱实录》所记:“适皇上有旨祈皇嗣,遣官于武当。圣母遣官五台,即于本寺。予以为沙门所作一切佛事,无非为国祝厘,阴翊皇度。今祈皇嗣,乃为国之本也,莫大于此者。愿将所营道场事宜,一切尽归并于求储事。”皇太后祈皇嗣于佛教,这是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未来,因此极为重要,憨山德清积极参与。明万历十年(1582),修建三年的塔院寺舍利宝塔即将竣工,为庄严法事,憨山德清刺血和泥金写《华严经》、妙峰福登刺舌血和朱砂写《华严经》。此时,无言正道正在五台,其刺血书《普贤行愿品》,连同幻休常润的法偈,一起纳入塔顶。

其后,憨山德清主持无遮法会祈嗣,此时憨山德清的所作所为,却并不被认可,纵使同道中人,也认为他逢迎好利,但无言正道坚持与憨山德清站在一起。此年八月,“皇太子生。前未诞储,而先笔皇储,时末定太子,而直笔太子,大哉,春秋笔也。计人生十月之期,灼然不爽。”为太后祈嗣成功,憨山德清等得到李太后的器重,可以说憨山德清、无言正道等祈嗣活动,是晚明佛教出世而入世、入世而出世观念的典型实践。

五台无遮法会后,明万历十一年(1583)八月,无言正道北上京师。据董其昌《道公碑》载:无言正道在京九年,“作宾王家、名动京阙”。期间,董其昌以北京龙华寺为中心,请无言正道、憨山德清等禅师传法。对此,憨山德清《与少林无言宗师》亦有载:

“去秋天假良缘,聚首王城,一语而别,及归卧海上。”

憨山德清与无言正道在京师重聚约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在《与少林无言宗师》中,憨山德清谈到:

“痛念世道交衰,人多薄信,一概不以根本为怀,且心器不净,又安可以注甘露,瘳大病乎。惟愿座下深思顾命之言,广阐最初之制,使初机之士,追风受勒,大步随钩,然后播真风于性天,撤迷云于蕴谷,特本分寻常轻车熟路耳。”

与晚明许多僧人一样,憨山德清有着比较浓郁的“末法情结”:“末法弟子,去圣时遥,不蒙明眼真正知识开示,往往自恃聪明,大生邪慢,不但以佛法知见凌人傲物,当作超越佛祖之秘。且复以世谛文言,外道经书,恶见议论,以口舌辩利驰骋机警。……徒恃痴狂,增长梦中颠倒耳。”“观今末法之世,讲席已微,无大师匠,故伶俐少年,无多闻慧,至有志向上参禅,又无决定久远之志,以无明眼知识,但只循情欺狂,以致误堕者多,此可大为流涕者也。”他所列举的这些末法情状,其实正是晚明佛教界的真实状况。憨山德清表现出一股特有的侠气,他也特别推崇一些富有侠气精神的人,在这一点上,无言正道与憨山德清法乳相契。

明万历二十年(1592),无言正道受封出任少林寺第二十六代住持,憨山德清致信赞叹,其曰:

“承二十五世幻休润大师法流,令人天推拥。而住持其家,诸大比丘,利利宰官居士,众皆欢喜赞叹。予来自东方那罗延堀,亦随喜合掌而言曰。”

“今公以赤身而全荷其业,拽百川而归源。岂易易哉!公且行矣”,无言正道正如憨山德清所言,住持少林寺31年,重修寺院,整顿寺风,提倡禅武,法嗣千人,被称为“僧中之杰”。

憨山德清文集中有《寄少林无言宗师》(二首):

“五乳峰头草木深,春来花发满空林。峰头积雪仍千尺,谁似当年断臂心。

清凉会罢复长安,一度相逢一度欢。别后天南望天北,炎风朔雪两相看。”

憋山德清回顾了两人从五台至京城的相遇相知,然末法浇漓,真风坠地,憨山德清多次遭受贬谪,历经磨难,但他无怨无悔,始终不渝地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使佛教在衰败之世能够尽可能为挽救世道人心提供一些帮助,并由此获得自身的振兴。在这一点上,憨山德清与无言正道志同道合。

憨山德清及同时代少林寺的两代高僧所选择的弘法道路,反映了明末佛教修证解脱观念的转变,代表了晚明时期佛教的走向——积极入世,这也是顺应唐宋以来佛教日益世俗化的历史发展趋向。

(本文有删节。作者系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

 


少林文化与“少林学”

【北京】华方田

 

一、关于“少林学”的界定

大家知道,现代意义的宗教学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中外关于宗教的定义也有一百多种,甚至更多。“少林学”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在界定方面,无论是其学科的内涵、外延,学科的特色等,都需要大家献言献策,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完善,而不是急迫地、草率地给出结论或者定论。有了这样的共识之后,我想我就可以大胆地提出自己不成熟的看法了。

我觉得“少林学”是以少林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包括少林文化所涉及的宗教、历史、文学、武术、艺术、考古、哲学、地理、科技、建筑、医学等多学科综合的、国际性的学问。这个定义有点繁琐,这是我套用一个敦煌学和法门学的定义而来的。这个敦煌学的定义是这样说的:“敦煌学,就是以敦煌文书、敦煌石窟、敦煌史迹为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上述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宗教、艺术、历史、考古、语言、文学、民族、地理、哲学、思想、科技、建筑、古籍校勘、中西交通等多科性的学科。”我觉得谈“少林学”,最有可比性的就是敦煌学和法门学,他们的形成过程及其发展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这个定义里面包括了几个方面——

1.研究对象。就是少林文化本身及其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大家谈到的佛学(禅学)、武术(功夫)、医学、艺术等等。

2.学科分类。是多学科综合性的,涉及了上面所说的众多学科。

3.国际性。少林文化从其产生的时候,就具有国际性,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就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少林文化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二、关于“少林学”的提出

虽然“少林学”这个名称是崭新的,“少林学”作为一门科学,可以说刚刚起步,但实际上,关于少林文化的研究是古已有之,源远流长且传承不间断。这一点与敦煌学、法门学明显不同。敦煌藏经洞的发现才一百年,法门寺地宫宝藏的发现仅有不到20年,在此之前的历史是空白的。1930年,陈寅恪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语言文字、佛经旧译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了方向。通过这样的对比,我想说的意思是,敦煌宝藏发现20多年后,就已经提出了“敦煌学”的概念,法门寺地宫发现几年后,就提出了“法门学”的概念。有着1500多年悠久历史且内容丰富、影响巨大的少林文化,到今天才提出“少林学”的概念,应该说时机已经完全成熟了。同时也表明了学界的专家学者和释永信法师本人在这一问题上的科学、务实、审慎的态度。

 

三、少林文化的特点

关于“少林学”的研究对象,两天来大家发表了很多高见,在此我不想重复。但是,我认为有关一些少林文化的特点还是有必要重点凸显和强调的。1.佛教性格。少林禅学、武术、医学、艺术等等,与其他的武术、医学和艺术比较,他的特殊性或殊胜性,就是其中所包含的佛教性格。2.容摄性。必须将少林文化放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的背景下,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去研究、诠释。3.少林寺是有地域性的,但少林文化和“少林学”决不能局限于地域,应该是全国的和国际的。

 

四、提出“少林学”的重要意义

少林文化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内容丰富,影响巨大,但直到今天才提出“少林学”的概念,正如魏道儒教授所说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同时也对我们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之前,少林文化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做了一些工作,但应该说基本上还是很零散的,不成系统,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

我想,随着“少林学”的提出,必将大大推动和促进“少林学”研究的学术化和规范化,整合多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逐步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研究和交流机制,迎来“少林学”的新的一页。当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密切合作,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这又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功德无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研究重点为大乘中观学派及三论宗。)

 


《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外一种

【浙江】周伟良

 

近代以来有关明清少林武术的文献,一般限于明晚期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或清乾隆时期张孔昭、曹焕斗的《拳经拳法备要》,充其量再加上清末的《少林宗法》及尊我斋主人的《少林拳术秘诀》。然除此之外,尚有数种题曰“少林(寺)拳棍刀枪谱”的清代少林武术图谱值得关注、研究。下面,择其主要,稍作介绍。

一、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

来鹿堂刻本《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四册,清咸丰六年(1856)由陕西安康来鹿堂刻印。目前所藏四卷完整者,可能仅大连图书馆一家。诸如2012年中国书店影印出版的《中国武术大典》第15册所录,是来鹿堂本的前三卷,其所介绍的“本书分三卷”,根本就是不了解此书情况的信口之说。另外,2015年齐鲁书社影印出版的《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上辑)第八册中,也收录有《少林寺拳棍刀枪谱》。按其目录,此谱为“四卷”,然实际内容也同样仅前三卷而已。

“来鹿堂”的主人是张鹏飞。张鹏飞(1783~1855),字扶九,号补山,又名鹏翼、鹏翂,陕西安康新城人。来鹿堂为张鹏飞约于道光初年创立,从事雕版印刷。来鹿堂自创办之后,刊刻书籍数百种,除举业书籍外,还涉及方志、医书、兵书等,《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就是其中一种。但此书原刻已难寻觅,目前所见,乃张鹏飞逝世翌年三月由他后人重镌。有一点需指出,尽管该书的封面题曰《少林寺拳棍刀枪谱》,但在书中的“总目”与各卷标题,有的题为《少林寺拳棍刀枪谱》,而有的则名《少林拳棍刀枪谱》。因此在名称上,很容易与另一份《少林拳棍刀枪谱》相混。

该谱首篇序文,据题署,乃宋绍兴四年(1134)由“少林主人”所写,这大概也是诸如《中国武术大典》“提要”中声称此谱“成书于南宋”的依据所在。但有宋一代,文献中并无半点少林寺的习武记述。一直至元末至正年间红巾军攻打该寺时,众僧徒尚惶惧欲蔽,一副鸟兽散状,连大殿中佛像身上金粉都被刮去,何来什么“序”中记曰的“海内豪杰仗剑来游者万计,僧庐至不能容迎,复广拓少林子院居之,日以技艺相点拨,历数十寒暑”那番令人血脉贲张的图景。否则,被明清以来奉为“少林显武第一人”的元末“紧那罗王”持棍退敌从何谈起?少林寺的“紧那罗王信仰”又如何形成?并且,谱中所记拳械内容绝大多数源自明人,有的更晚,真不知视此谱为“南宋”者对此如何解释?

《少林寺拳棍刀枪谱》四卷内容分别为卷一的“拳法”、卷二的“棍法”、卷三的“刀法”和卷四的“枪法”。卷一的拳法其内容有三大部分:一是记录的“三十五式洪(红)拳”歌诀,二是录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拳法摘要》,三是同样来自《拳经捷要篇》的二十五势拳式图诀。卷二棍法,其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有关棍法的论述,二是二十九式棍势图。卷三是刀法,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作为理论部分的“刀法指南”“刀法七补”和“刀解”,二是绘制的二十一式刀势图,三是附录的“操手法”“洗药方”和“舒筋法”。虽说此三部分内容与刀法并无关系,但在作者看来是习武者不可疏忽之事,云:“此法乃宋武穆王所用之法,学者不可轻忽,置若罔闻也。” 于此,我们似乎看到了《易筋经》的影子。卷四的枪法内容,也基本录自戚继光的《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

二、国家武术研究院所藏《少林拳棒枪刀谱》

国家武术研究院藏《少林拳棒枪刀谱》,原为八卷四册,现存三至八卷三册(佚卷一、卷二),小楷抄写,较工整,每页8行,无板框,亦无抄录者的姓名或印章。此本乃1986年全国武术挖整工作中所得,捐献地与捐献人均不详。

按其内容,所佚之卷一、卷二,当为“拳谱”无疑,但已难觅踪影。该谱的卷三,辑录了“破棍第一路谱”至“破棍第六路谱”,而此六路棍法无论其名称还是动作,均出自明人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中的“破棍六路”与“又破棍谱三路”。卷四及卷五的前半卷为棍谱图,同样完全脱胎于程宗猷《少林棍法阐宗》的五十五式棍法图,但辑录了其中五十二式。另外,可能由于原本的错乱,其中不少棍法顺序与原书有所出入。卷五后半部分为枪论,内容有《长枪序》《八母枪》《原论》与《散扎拔翠》;卷六的前半部分为枪式图,后半部分为《单刀谱》。卷五的《长枪序》,其内容基本出自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的“长枪说”,但也稍有差异。关于“八母枪”,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篇》中与《长枪法选》大致相同,文字稍有异。对照之下,此本卷五的“八母枪”,显然抄录于程书。《原论》与《散扎拔萃》,亦见于《耕余剩技·长枪法选》,但个别内容稍有不同。所异者主要有二:一是原来程书中的图文结合,被改为图文分开,即将每一式枪法文字说明集中一起,与具体图式分开,成为先文后图;二是在原文字前,加有长短不一的说明,其内容,应为对该枪法动作要求的诠释。卷六末名曰《单刀谱》的,即为《耕余剩技·单刀法选》中的“总叙单刀一路”及两幅“总叙单刀图”(亦即该刀法套路的线路图)。卷七为接续卷六的《刀谱图》,共有三十一式刀法及文字。三十一式刀法中的二十九式,均出自程宗猷的《单刀法选》,只是其中的“压刀势”与“出刀势”两式,为程书所无,而程书中的“你我拔刀势”“拔刀出鞘势”与“收刀入鞘势”三式,则该谱未录。

卷八是《少林拳棍枪刀谱》的“续编”,这也是此谱最具特色所在。卷八辑录的内容有两类:一是三种药方,计有“见血封喉药方”“薰药方”和“中箭用解”;二是抄录的《易筋经》,内容先是“李靖序”和“牛皋序”,其次是二十八则正文,最后是题名“紫凝道人”写的“跋”。文中的李、牛两序,与一般文本无多大差别,但文字有所变动,如原来李靖的“易筋经序”,“武术院本”中被改名为《金刚三昧坚固地菩萨禅行序》;随之的二十八则正文标题,除个别文字外,与台湾图书馆的“述古堂本”《易筋经》基本相同;最后的《紫凝道人跋》,与目前所见国家图书馆藏“西谛本”和“述古堂本”等的《紫凝道人跋》有异,而与浙江省图书馆藏嘉庆年间的《易筋经·海岱游人序》较为相近,两序均提到了作序者在长白山如何邂逅一位功夫骇世的羌人,此人临别时留下一份秘笈之事。但《易筋经》“海岱游人序”的题署时间是“中统元年(1260)秋九月”,而此本的《紫凝道人跋》为“康熙乙酉(1705)冬月”。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传统体育研究所”所长,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负责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论少林武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天津】杨祥全

 

少林武术可看作中国武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少林武术研究是整个武术研究的“瓶颈”。目前国内外有不少的少林武术研究者,有的大学甚至设立了少林武术拳法学院、武术学下面设立了少林武术研究方向,招收本科生、研究生。因此,少林武术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十分必要。

武术成“学”是武术界的追求。马凤图先生认为“武术不止是一门技艺,而是一门学问”,王芗斋先生认为“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先生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极拳学》《八卦剑学》留世,近期,又有《大成拳学》(两部)、《意拳拳学》等专著问世,纷纷对自己拳派的拳学思想和体系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少林武术学术体系基本框架,是关于少林武学“内源性”理论和技术的总结和概括,它的建立一方面将会对传统武术的发展,乃至于武术学的建立起到一定的促进、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研究少林武术的学术体系,对于把握少林武术的内在联系、对于保持少林武术的“原生态”,以及对“少林学”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少林武术承传者的知识结构建立等,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科学的理论体系,不是主观的臆造,不是任意的瞎编,而是研究对象自身逻辑的科学反映”。结合少林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学术积淀,和已有的学术启悟,我们把少林武术学术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指导思想、理论知识群和技术群三大体系。三大知识群又分别由相应的知识元素组成,由此构成了少林武术学术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指导思想:少林武术哲学思想

“中国之拳术虽流派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杨澄甫)。武术黏附佛教,是中国武术的奇缘,是中国佛教的奇观,少林武术动作中蕴涵着丰富的禅宗思想和智慧。因此,认真钩沉、整理少林无数种蕴涵的哲学思想,从哲学的层次研究少林武术,有利于从宏观、整体,本质上把握少林武学。

“少林武术紧密地、然而主要只是外在地附着佛教,其内涵却很少受到佛教信仰、教义、教理、戒律等宗教文化要素的渗透和影响。”(郝勤)少林武术对佛教的粘附,保证了少林武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保证了少林武术的连续性累计发展效应。但遗憾的是,少林武术“未能解决佛教精神武术内涵化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恐怕是发展少林武术的重要课题和方向”。

二、理论群

理论知识群是少林武学体系的主体架构,属于少林武术体系的专业理论,是少林武学推进的思想发动机。少林武学理论知识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知识元素:

(一)少林武术美学思想

“起舞莲花剑,行歌明月弓”,少林武术与中国美学、艺术等有着天然的联系,不断地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进行了粘附、吸纳。如中国传统美学的“韵”“气”“形神”“趣”“意境”等在少林武术中,集中地体现在少林武术“短小精悍”“步法随便、拳打一线和卧牛”“滚出滚入”“神形一体”“曲而不曲,直而非直”“起望高,缩身而起”“朴实无华”等的风格特点上,形成了少林武术独有的“术语美”“姿态美”“劲力美”“节奏美”和“结构美”。如今,运用美学理论挖掘、整理研究少林武术的美学规律、美学特点等无疑将会对少林武术学术的发展和完善起到重要作用。

(二)少林武术训练思想

少林武术训练思想,是有关少林武术择徒、授徒、训徒等方面的知识,是普及和提高少林武术技术的必备知识体系。少林武术作为少林寺僧人的生活组成部分,被纳入学佛修禅的过程中。修习少林武术一般有九个阶段,即结缘、仰慕、抱负、痴迷、行动、认识、信仰、感悟、见性。“无所住而生其心”,少林禅宗追求现世解脱成佛,当少林寺僧人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少林武术的习练过程时,就会获得跟其他流派不同的武术修养境界。

(三)少林养生思想

“固灵根(内气)而动心(意念)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道艺也。”武术与养生相互联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养生是武术的基础,武术是养生的致用,“保护自己和消灭对方本来是统一的”。少林养生思想是少林寺僧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据清代少林和尚玄贵所撰写的《少林寺长寿旨要》记载,少林寺长寿法(养生法)的内容有十三种,即参禅养生法、膳食健脾法、阳光照身法、冷水浴身法、寒暑风育法、气功延寿法、走越轻身法、硬功壮体法、金刚固体法、金刚延寿法、医秘延寿法、按摩疏内法、武术健身法。

(四)少林武术技击思想

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武术与军事可谓同源之水、同本之木,在漫长的历史流变过程中,两者相互融会,军事促使了武术的发展,而武术充实了军事技术、战术的内容。

少林武术技击思想是在吸收中国兵家谋略的基础上,对少林武术打擂、实战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如少林拳谚“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与孙子“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相通、少林棍有“闪、赚之法”与孙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暗合等。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军事思想不仅影响了少林技术的运用,更多的影响了战略战术的运用。今天对少林武术的这些思想进行归纳、研究将有利于少林武术的健康发展、保护以及对现代散打运动的开展。

(五)少林武术德行思想

“技击之道,尚德不尚力,重守不重攻”(妙兴大师),根植于“仁义之国”“礼仪之邦”文化土壤之中的少林武术,尚武与尚德并存。

少林武术崇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分筋截脉”技术的重视。“兵刃之举,圣人不得已而为之,而短打宁可轻用乎?故即不得不打,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而分筋截脉之道出焉。圣人之用心苦也。夫所谓截脉者,不过截其血脉,壅其气息,使心神昏迷,手脚不能动,一救而苏,不致伤人。”二、狠毒招式练左手的规定。少林阴劲轻功一指禅、朱砂掌、仙人掌等功“着人必死,无药可救,似太嫌狠毒,有乖仁道”,为了防止“无意中伤人”,因此规定这些功法宜练左手。三、少林戒律的约束。少林武德受到禅宗教义、孔孟仁学、泛和谐价值观和英雄侠义精神的影响,而集中地表现在少林戒约上,如“八打”“八不打”等。蔡宝忠研究认为少林戒约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从佛教“五戒律”到少林武术“十禁约”的出现为第一阶段;少林武术“十戒约”的出现为第二阶段;明末清初重订少林戒约为第三阶段;1984年少林武术新戒约的出现为第四阶段。从上述的四个阶段看,少林戒约的发展变化有“从微观到宏观”“由旧款到新生”等的特点。系统研究、整理少林武术的这些武德思想,对于少林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少林伤科

在少林习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伤病,这使得少林武术与祖国医学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少林伤科属于佛家伤科(主要是骨伤科)的一部分,是中国骨伤科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为薛几平补派)。少林伤科学派的形成以明代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面世为代表,该书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临证首务,当辩死生、察日验伤、按穴论治、治法灵活和用药平和,善使归经等几个方面(覃纯初)。异远真人后,少林伤科代有传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少林伤科以解剖学说、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基础理论,特色主要表现为内伤诊治、穴道论、伤科辨证及遣方用药等方面。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将会对繁荣祖国医学、完善少林武术体系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专业技术群

专业技术是指少林武术技术方法体系,一般包括拳术、器械和少林绝技三大类。据少林寺拳谱记载,少林武术套路有708套,其中拳术和器械套路552套,另外七十二绝技、擒拿、格斗、卸骨、点穴、气功等各类功法套路156套。现在重新收集整理的少林寺拳术套路178套,器械套路193套,对练59套,其他套路115套,共计545套。这仅仅是对嵩山少林寺武术规模的统计,如果把民间流传的套路算进去,少林武术的技术体系恐怕还要丰富得多。

少林武术拳术以拳种分主要包括少林金刚拳、少林五合拳、少林看家拳、心意把、大洪拳、小洪拳等。

少林武术器械包括少林刀、枪、剑、棍、九节鞭、暗器、稀有兵器(虎头钩、方便铲、达摩杖、牛角拐等)等,其中以少林棍最为有名。“诸艺宗于棍,棍宗于少林”(茅元仪),“以剑技(棍法)名天下”(俞大猷)的少林棍法内容丰富,富有特点。少林棍法动作简洁,朴实无华,套路短小精悍,攻防明显。依据“打人千万,不如一扎”的原理,少林棍法“兼枪带棍,三分棍法,七分枪法”(程冲斗)。其主要内容有小夜叉一、二、三路,大夜叉棍,阴手棍,破排一、二、三、四、五、六路,六合阴手棍,六合风里夜叉棍,白蛇棍,风火棍,俞家棍等。

少林绝技包括散打与格斗、少林气功、少林打擂秘诀、少林点穴法、少林擒拿法、少林七十二艺、少林长寿法、少林寺伤科等。

笔者认为,少林武学体系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少林武术哲学思想)、理论知识群(少林武术美学思想、训练思想、德行思想、技击思想、养生思想、伤科)和专业技术群(拳术、器械、绝技)三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需要注意的是,少林武术学术体系的三个知识群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相对开放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调整的系统,而不是僵死的框架。

(作者系天津体育学院武术学院副院长、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有删节。)

 


一扇晴窗

【北京】耿艳菊

 

一早,擦洗厨房里的各样厨具,等一切都收拾得明亮如新的时候,阳光早已来奖励我的勤劳,朝南的每扇窗都光芒耀眼。

屋子里很静,很寂,是我喜欢的。我喜欢独处,热闹让我迷失和紧张,而一个人的时候,我却轻易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欢悦。

弯腰往一只蓝花杯子里倒茶的时候,一抬头,看到一扇晴窗的灿烂的笑容,不由心底一动,宛若清风轻轻拂过水面,正是那“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时候,外面很热闹,春天很热闹,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今年,我还没有出去好好看一场花开。再等等,我一点不急,等初绽的热闹渐渐走远,热热闹闹的看花人心满意足,把那些花儿都装进了照相机,剩下的一地清寂才是真正的春天。

“吾在天地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在春天盛大的花事里,热闹让人停不下脚步,也让人静不下来看清自己的内心。欣赏一朵花的绚烂时刻,不也是正如一个人的春风得意吗?春风得意的时候,谁会有心思低下头反观内心,更难看到个人的渺小和局限。

终是要明白,再浩荡的花事也是短暂的,看清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人生便不会有那么多的妄想,也便不会有那么多的失望和落寞。踏踏实实,像泥土一样朴实而勤恳,努力生活是自己的事,花开的绚烂的梦想就交给时光吧。春天没有辜负每一棵微小草木的梦想,也不会辜负喜悦向美的心灵。

此时,窗外的春景模糊了,我的视线再次聚焦在这一扇窗上。春天的阳光是那么明亮,它穿透窗上的玻璃,将阴暗的屋子照亮。正是因为那玻璃是坚硬且通透的,这才能让光线照射进来。我想,我们的心也应该像窗上的玻璃一样——坚硬且通透,这样才能让阳光照进我们的心里。我不由得想起达摩祖师的一句话,“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如果我们拥有一颗像玻璃一样的心,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宁静与安定。

同时,这一扇窗和窗上的玻璃,不也在静静地看着外面盛大的花事吗?可是,它同样没有去凑这个热闹,就那样一直伫立在那里,眼看花开花落,却没有表现出喜悦或落寞。这就是一扇窗的修养和品质,它是那样安静且坚硬,让我的心情同样安静下来,从而不被那花所影响,不再患得患失。

一个又一个春天,生活里的那些小时光在这绿波里温柔明媚着。晴窗寂寂闲,人生的很多况味在这寂静里独自美好,也在这悠闲里悠然自得。

 


且看浮沉半盏茶

【辽宁】杨晔

 

人生莫过一杯茶,浮沉有时,起伏有日。

喜欢品茶的人,更热衷赏茶。茶浮于水面,不急不缓,任由水浸润着,逐渐舒展身段,在水中曼妙地轻舞。然后一枚两枚,次第落下,悄无声息,最后都在杯底沉寂,轻轻触碰着,叠加着,不拥也不挤。

喝茶心态要稳,急了喝不了热茶,等茶凉了也品不出茶的味道。喝茶看似简单,不过拿起、放下。品茶就是回味人生,其中的味道由苦到甜,其中的经历不过是拿起来又放下,放下来再拿起。

端起一杯茶容易,放下一茶杯也不难。然而世事拿起来可能是沉甸甸,放下去也是很依恋。现实中凡是拿得起来的就是担当,能放得下去的其实是心态。浮在水面的茶终归不会长久,亦如浮躁的名利,茶叶最终都是在杯底开始自己的安稳的出味,散发着茶的本色,无论是碧透,是红润还是琥珀,亦或是深褐。人生更是如此,浮躁的人生永远悟不到脚踏实地的真谛。

世上之所以总有纠结不清的情感,总有摆脱不掉的烦恼,总有欲罢不能的名利,无非是拿不起,也放不下,抑或是不敢拿起来和舍不得放下。

张爱玲对胡兰成的爱恋深入到骨髓里,甚至情愿卑微成尘埃里的一朵花,但得知胡兰成已移情别恋且已安顿下来,就大胆回复,“已经早就不爱了”。曾经胡兰成是她爱不释手的一盏茶,而如今这盏茶已经心甘情愿地转入她人的掌心,她没有哭哭啼啼地去央求,她宁愿放下了胡兰成这杯茶,也不愿捧着空杯独对。她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苏轼一生三起三落。“乌台诗案”被贬,依然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和“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感慨,更有“我欲醉眠芳草”的淡泊和“莫教踏碎琼瑶”的闲适。如果经历了第一次的打击就一蹶不振,肯定不会有第二次崛起乃至第三次。苏轼放得下“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能安然静享“清风皓月,千钟美酒”。苏轼潇洒豁达,拿得起,放得下——拿起时,不狂傲;放下时,不沮丧。他大胆地喊出“谁怕?一衰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人生。

其实,品茶就是参悟人生,而一切参悟,终归自渡,看破人生起伏。如果我们能够做达到“品茶是茶,悟茶茶不是茶,参透茶还是茶”的境界,也许我们能领悟茶禅一道的真谛吧!

茶的生命是短暂的,而茶的使命是永恒的。岁月这杯茶,静好是回甘的甜美,然而更多的苦涩的回味。茶可清心,清心的其实不是茶,是饮茶者的本心。心不静的人不懂茶的初衷,也根本不懂人生的真谛,难以坐在茶前。心不敬的人不会懂茶的禅意,心不净的人悟不出茶的玄机,心不清的人品不出茶的味道。

如果有摆脱不掉的烦恼,暂且静观浮沉半盏茶吧!心平则浪静,就会不困于心拿得起,不惑于利放得下。心清则云淡:既往不恋能放得下,当下不染能拿得起。花开即赏,花落不悲;不问将来,不问过往;未来不迎,遇事不乱。没有什么是一杯茶不能悟透的,如果不行,再来一杯。

(作者系多家期刊撰稿人,文章入选多家文集及初中高中作文素材考试题等。)

 


自得清凉

【广东】李翠连

 

夏日炎炎,人总是不自觉地跟着浮躁起来。

去海边徒步,偶见一小方石,平放层叠起伏,立见错落有致,十分欢喜,拾回家在院子里摆弄半天,花草里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安置,便放在一旁,一放就是好几个月。

有天路过竹林,见一矮竹长于墙根,斜探而出。在众多挺拔的竹子里毫不起眼,我却独独看见了它。想起了那块石头,自觉它们之间有呼应,于是把竹子挖回,种在石旁,让它们相互陪伴滋养。

一个月过去,竹子扎好了根,开始抽出枝叶。石头立在一旁,沉稳如山,默默地等待着竹子扎根、拔节、展叶,一片绿意在时光里延伸,很快笼罩了石头,相互依偎,相互衬托。

看着竹子依在石旁,总觉得像是两个朋友,惺惺相惜里有久别重逢的欣喜,如春风拂面,又如久旱逢雨;你识我高风亮节,我懂你伟岸如山。

可是,又隐隐觉得欠缺了一些什么。

一天,在院子里浇花,无意间看到桂花树下放着的几罐菖蒲。那是之前没种好,蔫巴了随手丢弃在树下的,如今居然长得绿油油一团,生机盈盈地簇拥在树荫下。

马上想到了那盆竹石,竹子高洁,石头冷峻,所欠的便是这一点点贴着石头的温婉,冷峻高风下的秀丽清雅。

将菖蒲移种在石头旁边,把竹石盆置于茶桌上,日日供养着。菖蒲喜湿,时时洒水喷淋,尖尖的叶子上总是挂着水珠,如清露喜人。石头遇水而湿,原本灰黑的色调便多了一种如墨似的滋润,更显水墨般的画境;竹子依然高傲挺立,却不再显得高冷了。竹枝傍石立而有骨,菖蒲倚石灵气自存,宛若养了一方山水,自成一境。

这一方小小的山水,日日陪我泡茶翻书,时常在不经意间,觉竹影微动,耳边便有风声鸟声流水声,那意境在心中浑然天成。抬眼观看这一方天地,泻绿流翠,有山色水色晕染成丹青水墨,有画意诗意在眼前,别有一番趣味,让人神思浩渺中倍觉清净自在。

我想,在三餐四季的烟火岁月里,我们需要常常为自己造境,脱离当下生活的喧嚣,摆脱名利的羁绊,回归内心的宁静。

谁说清净心难得呢?意境由心造,窗外浮世繁华,一方竹石便可隔离尘嚣烦扰,几支芦苇、枯草便成一首诗词。造一景,眼目澄明;造一境,神思清凉。如此日常相伴,翻书喝茶,书里自有墨香晕染,茶里自有兰花香。

如是,岁月里,便自得清凉。

 


禅心犹如一颗露

【陕西】余显斌

 

在乡村,早晨起来,刷牙洗脸后,一个人背着手在土路上漫步走着,随意地观看着。路的两边是青嫩的草色,沁人眼目。草上挂着一颗颗露珠,圆润,晶亮,珍珠一样。东山上的晨曦无声无息地漫下来,映在露珠上,闪射出一种洁净,一种清亮的光。草色沁入露珠,露珠竟然带着微微的翠色,带着一种轻盈的绿意,脆嫩轻灵。

面对着露珠,就那么静静地站着,无声地端详一会儿,不只是眼睛一片清亮,就是心,也是一片清亮,一片干净。露珠滋润灵魂的感觉,和古寺听钟,或者坐在僧寮听经的感觉,是极为相似的。

有时想想,禅,就是另一种清润的露珠,静对露珠,和端坐悟禅有着同一的作用的。


禅是能净化人心的,能让人的一颗充满欲望的心腾空,从而干净得如一片晴空,如一片白水,如一片清亮亮的月光,纤尘俱无。

人世的欲望太多了,因此争斗也多,算计也多,矛盾就多,烦恼就多,痛苦就多。为了解除烦恼和痛苦,为了让自己脱离污浊之中,让自己洁净如一朵花儿,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心里装着一片虚无,一片空净。

这样,心才净,才静,如清晨的露珠。

这样,大德高僧行走世界,才会一脸淡定,“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样,佛家弟子才能面对红尘诱惑,双手合十,淡然走过。

一颗经过露珠润泽的心,在名利得失里也会是这样的。

露珠无尘,亦无污浊。心净无尘,亦无污浊。

禅心从不虚空,是无视名利和欲望,装满了人世间的美好。

露珠浸润后的心,也是这样的。

正因为没有得失,没有烦恼,佛家之心就出现了“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的境地,清闲闲的,甚至能泛出一片清韵之气,一种清凉洁净之气。

 

虫鸣,是另一种露珠,是乡村特有的露珠。城市处处是水泥,处处是嘈杂之声,是没有虫鸣的,即使有,一双双挤满各种声音的耳朵是听不见的。

在静夜里,不知是经过露水的润泽,还是带着露珠的湿润之意,虫鸣显得格外清明,悦耳,带着一种清凉,在窗外一声声地响起,毫不重浊,毫不拖泥带水。人的心里,此时沾满虫鸣,沾满露珠,仿佛长出了一星星的草芽,嫩嫩的,绿绿的。

在乡村的半夜里,听着一声声露珠滴落声,心里很安静,很平静,不知不觉里,人就睡着了,梦里,仿佛还有一颗颗露珠,透过窗户,滴落在枕边,滴落在梦里,梦也仿佛一片水色,一片晶亮。

第二天早晨醒来,神清气爽,呼吸一口空气,空气里也带着一种露珠清明之色。

这种轻松,这种愉悦,和禅悟后的心理是一样的,没有一丝的沉重,没有一丝的污浊,清鲜鲜的,如一颗清新的露珠,对着阳光闪烁着。

坐禅后的僧人,一个个都满脸淡静,心里安闲,是符合“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的境界的。

同样的,能听清露珠滴落的声音的人,那一刻也是进入了禅境之人。

 

在夏夜里,一个人在小院的葡萄架下,躺在竹床上,透过密密麻麻的葡萄叶,仰望着天空一颗颗星星,如一颗颗露珠,在浩如大海的天幕上闪烁着,带着一种水光,带着一种晶亮。耳边,嘀嗒一声,接着嘀嗒一声,是露珠滴落的声音。

那声音,和寺庙的木鱼声极其相似。

那声音能洗心,能洗涤灵魂。

所有的烦恼,此时都变成窗外云烟,慢慢消散。

所有的忧愁,此时都化为山间的雾岚,悄然失去。

那一刻,我就是露珠,就是禅唱,就是一声声脱离世俗的木鱼声,走出很远很远,走到了月亮的那畔,湖水的那畔。高僧曾言:“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此时,我的心就是这样的,了无一痕。

有禅悟者道:“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此话真好,不啻一声暮鼓晨钟,惊人反省。

世间万物俱好,何必自寻烦恼。

世间名利皆空,何苦汲汲钻营。

(作者系《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二本,发表作品两千余篇。)

 


平凡的狗牙花

【广东】梁惠娣

 

从夏日熏风中走过,路过一个邻家庭院,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婆婆坐在院子中央的藤椅上,静静地赏花。院墙边,一棵粗壮庞大的狗牙花树生长得蓊郁茂盛,满树开遍了白色的花朵,开得盛大纷繁,数也数不清,形成了一面花墙。

每天出门时,如果无事,我总会有意地绕一小段路,绕到邻家庭院边经过,然后有意地望一望院内的老婆婆,望一望那一面白色狗牙花的花墙。老婆婆常常坐在藤椅上,手里轻轻地摇着蒲扇,一边听着“咿咿呀呀”辗转悱恻的粤曲,一边半眯着眼睛打盹,她偶尔睁开眼睛看一看开得正欢的狗牙花。有时候也会见到老婆婆拿着花洒在浇花,想必这棵老狗牙花陪着老婆婆走过了一段不短的岁月。

这个盛夏,阳光正好,一棵狗牙花,一张藤椅,一把蒲扇,一位老婆婆,伴着静静老去的静好光阴,形成了一幅静美的画,镌刻在我的心里,让我莫名感动。

狗牙花,花朵纯白,重瓣,每朵花都有十多片花瓣,整朵花洁白无瑕得没有丝毫杂色,是我见过的最洁白的花。狗牙花花期颇长,从初夏到深秋,一直花开不断,花开一茬接一茬。狗牙花有奇香,特别是刚开的花,散发一股浓郁的类似于茉莉花香的幽香。开得久的狗牙花,花香会慢慢消散,直至无香。想来,狗牙花懂得节制,颇通人性,不会永远浓情蜜意,而是随着时光推移,渐渐寡淡,就像人与人的感情。这样的感情,让人舒服,不累。最让我费解的是,明明它的花容出尘脱俗,美艳动人,却被人唤作土里土气的“狗牙花”。也许是它的花苞状如狗牙的缘故吧。可是,我的心里到底是为它感到不平的。于是查遍典籍,发现它有多个别名,如:狮子花,豆腐花,秋香花,水晶茉莉,马蹄香等。我最喜欢“马蹄香”这个别名,因为我的眼前掠过一句句美丽的诗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等等。

狗牙花一直开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小时候,在我生活的小山村里,几乎每户乡里人家的庭院里,都种着一棵狗牙花。它绿盈盈的叶片上,仿佛蓄满了阳光,像有生命在跃动。它洁白的花朵仿佛无数白蝴蝶,蹁跹舞动着山村寂寥的时光。

我想起了那些像狗牙花一样的人。

有个闺蜜,是个很有才情的女子,写得一手好字,会画画,会写诗,书画作品屡获大奖,出过诗集。她家的花园里,种着几棵狗牙花,翠绿光滑的树叶间,开着素淡无瑕的白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我问她为何对狗牙花情有独钟,她说喜欢狗牙花甘于平凡、不争不扰的品格。我觉得,她就像一株狗牙花,才气出色惊艳,却安身乡下一隅,内心富足,活得洒脱自然。

平凡的狗牙花,生长在乡野,盛开在乡野,纵有美丽洁白的容颜,也不在乎是否有人欣赏,自顾自地花开花落。我想,我要做像狗牙花一样的女子,安静,素淡,不争不扰,纵然简单平凡,心里却有万千风景。 

 


独处之美

【河北】王南海

 

林语堂解释孤独,极妙。他说:“孤独两个字拆开,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蚊蝇,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稚儿擎瓜柳蓬下,细犬逐蝶深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唯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与你无关,这就叫孤独。”孤独,原来是如此“孤而不独”,是一幅市井图。

独处时,人的内心是安宁的,不必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也不必在意别人的目光。此时,人是静的,心是安宁的,这段时间属于自己,真好。我喜欢为自己安安静静地泡杯茶,最爱普洱,经历了岁月的沉淀,却愈加芳醇。喜欢精美的茶器,温润如玉。你在灯下看那琥珀色的茶汤,灵动着,仿佛是世间最动人的颜色。此时,定有禅乐飘飘,高山流水间,你轻啜茶汤,唇齿留香,继而几杯,就宛若两腋生风,飘飘欲仙。茶香袅袅,内心的烦躁也深淀下来,茶中,似乎能品出很多人生的滋味,岁月醇厚的味道。此时,我可以一边喝茶,一边聆听自己的内心。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清淡淡地喝杯茶,享受一个人独处的时光,很美。

独处是一种宁静而淡泊的美。只有一个人独处,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才会内心淡然,安宁,回归内心的丰富。我喜欢一个人读书,尤其是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手捧一本书,在桔红色的灯下安安静静地阅读,此时,你仿佛和智者进行着一场穿越时光的对话。那些古人的话字字珠玑,让你拍案叫绝。在书中,我们与未知的世界相遇,感受着遥远而不可达的远方,感受着我们不曾经历的一切。这一切的获得,很难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获得。而读书,却能带来精神的丰盈。书读得多了,就想把内心深处的故事写出来。这也需要一种独处。独自面对自己的心灵,把那些精彩,那些感动,一一付诸于文字。此时,小屋里宁静若水,唯有指尖在键盘上发出的声音。指尖仿佛在键盘上舞蹈,而文字则如叮咚流淌的小溪,我竟然爱上了这种独处,这种与自己对话的方式。

独自旅行也是美的。我喜欢一个人去旅行,天南海北,自由自在。一个人旅行,不仅能感受到磅礴的风光,更能感受到内心与自然的对话。一个人的旅行,就像是千里外里去赶赴一场与自然的约会。当你朝思暮想的雪山,圣湖就在你的眼前时,你安安静静地站在那里,风光与你,就在此时静止。你们之间等了那么久,盼了那么久,终于在此时,相聚,相看两不厌……一个人旅行,可以自由地听从内心的声音,寻访民间小调,或者去草场上牧羊,干脆舒服地躺在草地上晒晒太阳,可以无拘无束地肆意享受最美的时光。

独处,你会渐渐懂得爱自己、包容自己,乃至爱别人、宽容别人。独处,却孤而不独,就像是坐禅的僧侣,守护着一颗真心,在坐禅中觅得一份禅悦与法喜。生命中那些看似天大的事,再也翻不过去的坎儿,在一个人独处回味时,才感觉不过一笑而过……

 


破执

【陕西】文远

 

忙碌一周,身心俱疲,总算能够休息,恰是春暖花开时,约上好友入山赏玩。过了马路,跟着导航信步穿过村落农家小院和花海,一路说说笑笑倒也不觉得累。

顺着大坡往上走,在拐弯处导航提示目的地已到。抬眼看路边立着一块牌子,上书,“香山寺相传为三公主妙善长眠地,山顶有公主庙和公主墓。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参佛,父王不允。达摩点化妙善白雀寺修行,庄王怒烧白雀寺,500僧众葬身,庄王病危。妙善舍手、眼救父。……香山寺位于耿峪口西山顶,海拔约800米”。看过陶慧敏演的《观世音传奇》,对妙善略知一二,她可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没想到这里竟是她的长眠之地,更激起我探究的兴趣。顺着简介牌往前走,只见铁门紧闭,敲门没人应。

只好回到路口,只见一条土路直通上山。我与友便顺着这条路往上走,只见一间孤零零的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农舍,房门紧锁。只有一条土狗趴在门前,见到我们狂吠。沿着小路继续往前走,走了好久,眼看就要上到山顶,见到妙善的庙和墓了,却因疫情封锁道路,没法上去。心中不免失落、遗憾,只好再一次原路返回。我有些怅然若失,而友人似乎并未受影响,站在崖边用相机拍远处的景色。然后,收起手机,双手拢在嘴边高喊:“啊!啊!”像是在宣泄着内心的压抑,喊完后“哈哈”大笑起来,就像一个孩子,然后感叹道:“景色好美!”这声感叹声音不高,却如棒喝,我才意识到自己执着了。执着于一心想要入得香山寺,一睹妙善的庙和墓,却忽略了一路的美景。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道德经》里也有言,“大象无形”。妙善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而观世音菩萨又是真善美的化身。我何必执着于入寺拜雕像,而对路边的景色熟视无睹。怎知那在地里辛勤劳作的夫妻、山上各色的花朵、青草、树木、蝴蝶、喜鹊、小桥、流水,就不是妙善公主或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呢?

我也放松了心情,与友一起欣赏美景,用手机拍照,留下美好的纪念。走走停停,不知不觉下了山。虽然没有入得香山寺,也未曾得见妙善有点遗憾,但不再执着于这件事,不再为此耿耿于怀。能打破内心那点执念,欣赏到一路的美景,刚那点失望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心中的喜悦。

生活中我们常常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陷入执着,一心盯着而忽略了周围的风景。目标实现了欣喜若狂,没实现就怅然若失,人便容易癫狂。而如果不执着,心态平和,则能一路边欣赏风景,边朝着目标前进。无论实现与否都能够坦然处之,内心才会平和喜悦。生活不只有目标,还有更多美好的“风景”,唯有破执,才能欣赏到更多的风景,不会让“目标”挡住美景。

 


禅悦在功利之外

【吉林】卢海娟

 

临济义玄,唐代高僧,在黄檗希运的座下修法。他志行纯一,深得佛法大意,主张“以心印心,心心不异。”《临济录》是记载中国禅宗临济宗创始人临济义玄的行化和禅话的集录。其中的“行录”中,记载有一则临济禅师在岩谷栽松的故事。据载,临济禅师一直坚持在寺院周围的山谷栽种松树,看到他栽松时,黄檗禅师问他,深山中已有这么多树了,你为什么还要种树呢?

临济禅师回答说,一是为增添寺院的好景致,二是为后人做标榜。

《临济录》之所以记录这段看似简单的对话,是包涵深意的,对于高僧大德来说,“行亦禅坐亦禅”,所谓修行,往往就在简单的生活细节之中。

据说,临济回完话后,用锄头在地上敲了三下。这样看来,岩谷栽松还有另外一层意义。有位画家画了一幅“临济栽松图”:临济一手持松,一手握锄。画的旁边写着:“一山门景致,二后人标榜,第三作么生。”

为寺院添景致,为后人做标榜,仅此而已吗?与禅、与人生又有什么关系呢?岩谷栽松的第三层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们早已习惯了相对的认识方法:一切的行为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有毒辣果决的手段,有变化多端的计谋,而且结局一定要利益最大化……算计好了,才能决定,才能行动。我们就是这样,整日里脑筋飞转,刻意钻营地度过短暂的一生。

以我们的观念来看,临济禅师应该把岩谷栽松这种粗活交给小和尚们去做,或者把栽松当成参禅过程中的一种调剂,偶尔走出古刹、步入尘寰去接一下地气,高贵地俯下身与自然亲近一回,给思想的高地镶上花草的金边。想要标榜后人,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参悟禅的真意,使自己的禅宗体系更加博大精深——这样想,早已与禅、与修行背道而驰,远离了十万八千里了。

一定有一种东西,在俗世之外,在利益之外。为寺院增添景致也好,给后人做标榜也罢,这些看得见的好处远远不能表述临济岩谷栽松的意义,在平凡的行为中修行自己的内心,体悟生命的真谛,高僧的心、松的心、岩谷的心,以及风的心、鸟的心、潺潺溪水的心,红花绿草的心……世界原本就是一条干净流淌的河,高贵与凡俗,槛外与尘嚣,空与色……所有有形与无形,都会被沐浴、被荡涤,被一无阻碍地冲洗,流入流出——物我合一,心心相印。这,才是岩谷栽松的真意。

每个人的生命深处都有一片草木葳蕤、景色秀丽的岩谷,每个人都拥有无数生机勃勃的松苗,只是,人们一直在向更远的风景处奔跑,荒芜了自己这片心田。

对我而言,文字就是我的松苗,时间就是我的岩谷,读书时意念中那些变幻莫测的绚烂烟云,写字时笔底流淌的风情,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文字的睿智与妖娆……那份安恬,那份静美,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自由与惬意,那种物我合一,世界即我,我即世界的圆融与美妙——心中满溢爱的芬芳,感恩、知足,仿佛化为云、化为烟,氤氲在恬淡温暖的日子里,心灵的花园芬芳馥郁,还有比这更大的收获吗?

美好的东西都是无价的,比如岩谷栽松,比如纯粹的爱情。在这个物质世界里,许多人即使与美好擦肩而过也遇而不识,他们的眼里塞满了名与利。对我来说,写作就是一种修行,荣誉和稿费都可以有,但这些都是小收获——那些无法计算的、功利之外的禅悦,才是人生的最大财富。

 


盛夏听雨

【河南】马昂

 

今年的夏天格外热,连续一个多星期最高气温都在40摄氏度左右。青翠欲滴的花草树木显得无精打采、有气无力,枝叶微微蜷缩着,从光滑油亮变得皱巴巴的,仿佛被抽走了精气神;楼下的大黄狗也收敛了起来,趴伏在树荫下,伸出长长的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在这样的天气下,人也跟着浮躁、烦闷起来,宁静、从容、淡定,更无从谈起。这时候如果能够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该多好啊!

雨说下就下。虽然白天万里无云,但到了傍晚,如墨般的黑云快速抢占了整个天空。不一会儿,雨滴便落了下来。刚开始时,雨声还是滴滴答答不连贯的,那雨滴落在泥土里、马路上,雨伞上或是铁皮屋上,噼里啪啦地,敲打出不同的声响,这种声响是杂乱的、无序的,像是催促在外的人们赶紧回家。

雨滴渐渐密了起来。这时的雨声是淅淅沥沥的,杂乱的、无序的声响被一点点掩盖。此时,在外的人们也大都回到了家中,没有了大雨即将来临的慌乱。张牙舞爪、耀武扬威的暑气也开始被削弱,人们心中的燥热、不安也慢慢消退。

大雨终于降临。大雨的声音是哗啦啦的,此时,整个天地仿佛只剩下这一个音节。之前,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可以听到路旁的服装店播放着震耳欲聋的流行歌,摆摊的小贩在大声地叫卖,拥挤的车辆不停地响着急促的鸣笛声……现在,哗啦啦的雨声将一切杂乱的、无序的声音掩盖,一切声音都消失了,只剩下唯一的雨声。这哗啦啦的雨声好像能净化人的身心,扫除了我一天的疲惫和烦闷,顺便还把那持续了一个多星期的暑热带走,让清凉复归人间。

我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窗外哗啦啦的雨声。这时,我的内心自然而然地涌现出一句王籍的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想,此时的雨声和王籍诗中的蝉噪、鸟鸣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蝉噪阵阵,林间愈加寂静;鸟鸣声声,山中更觉幽深。而此时窗外的雨声同样让整个城市沉寂了下来。这单一的音节在这一刻仿佛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在前人、今人、后人的心中响起,让听到这雨声的人暂时得以摆脱俗世的喧嚣,于风尘仆仆的行路中找到一个歇脚处,让劳累的身心放松下来。

渐渐的,我发觉这雨声和寺院里的诵经声多么像啊!寺院里的僧人们日复一日、不厌其烦地念诵着佛经,众多僧人的诵经声汇成一股力量,即便是最后只剩下一个音节,那音节也是浩大的、高远的,就像这雨声一样。初听时,你可能有些云里雾里,但如果你愿意深入了解一下,亲自去读读佛经,那么你就会真正地被这声音所吸引,因为那里面充满着慈悲和智慧。佛法普度众生,让众生远离愚痴,得到内心的清净;而这雨就像是佛法一样,润泽万物,让天地间重归澄净,让万物重新焕发生机,让生命再次饱满。同时,那雨声在人们的心中响起,将心中的浮躁、焦虑、悲伤、痛苦等情绪统统赶走,显露出一个本真、澄澈的心,一个不惹尘埃的、光明的赤子之心。

现在,我离开家乡,来到这个城市,虽然遇到了一些挫折和挑战,也被很多杂乱的声音所困扰,但每当雨天,我都会静下来听听雨声。与我而言,那雨声就像是寺院的诵经声一样,让我始终能够保持心灵的宁静和自由,放下万缘,活在当下。

盛夏听雨,这雨声如同禅音一般,让人心生欢喜!

 


重温少林行

【山西】倪佳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处把你传扬……”,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武侠电影《少林寺》无疑是经典。对于从小就爱看金庸先生小说的我早就想去少林寺看看。得知少林寺所在的当地政府推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时是在2013年,于是便在那一年启程和同修们一道去了少林寺,也观看了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演出。时隔十年,又拿起了当时的光盘,重温那次少林行。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寺位于中岳嵩山的少室山,少室山丛林环抱,溪水蜿蜒。走到少林寺山门前,这座既陌生又熟悉的山门便映入眼帘。说陌生是因为之前没去过少林寺,熟悉是因为电影《少林寺》有山门的镜头。是的,没错,看到山门两旁圆形的“窗户”,确定是禅宗祖庭少林寺。

修行不能只在门外,于是便踏入山门内。寺内大殿耸立,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既有当年武僧练武留下的坑,也有壁画……而在后山有初祖菩提达摩面壁打坐的山洞,在他面壁九年的石壁上也印下了身影。看到石壁上达摩身影,好像慧可“弟子心不安”,师曰“将心来,吾予汝安”;慧可“觅心不得”,师曰“吾已为汝安好了心”的场景再次出现,一次又一次地开示着世人。

这次,重新拿起当时录制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的光盘,放入CD机,当听到:“风风帆动,荡荡心箜。天地真气,起于虚空。大象无形,来去无踪。心存物外,意在风中。”这时,惠能大师“不是风动,不是帆动,仁者心动”的开示浮现眼前。六祖慧能大师不识字,却能顿悟,正是:“勘破乾坤妙趣,识见天地文章。得诗家之真趣,悟禅宗之玄机。”

来到少林寺这个地方,清晨的时候,一轮红日从嵩山后面升起来,霞光万道。少林寺敲起了早课的钟声,鸟儿们从树上飞起来。嵩山旁边,树林里面,一泓清泉叮咚流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休止,也无目的,没人知晓,也没人去眷顾,自在地流淌着,山坡树上一片翠绿。喜欢吗?喜欢那就对了,你悟到了。

能够在生活中如如不动,是一种超越世俗的般若智慧;是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乱的淡定;是一种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坦然;是一种对境无心,逢缘不动的定力;是一种超然物外,意在风中的随缘;是一种心平气静的自然;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知足。不必太执着,不必太较真,看淡了,放下了,才能有更美好的生活。

正如禅宗里提到的三种境界,刚开始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有了生活阅历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出背后的境界了;到最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回归于简单了,也回归于本质了。

其实,空是空,不空也是空,空不空亦是空。净土者,禅之净土;禅者,净土之禅。是的,我个人觉得:人生就是一场由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修行。


声声蝉鸣谱禅意

【河南】杨亚爽

 

炎炎夏日,少不了知知鸣啾。居高声远,古往今来,蝉鸣引得无数人仰望、折腰。对不同的人,蝉鸣是不同的标点,勾勒着不同的精彩。酷热难耐,就着诗书听蝉。汗水浸诗卷,蝉鸣溢心田,不经意间,竟也听出几分禅意。

蝉喜鸣,或文化掣肘,或境界使然,它只歌“知了”。知者不言,所以蝉非知者。然而蝉在“知”后加一“ 了”字,又颇有大智若愚的意味。无论怎样,蝉在枝头鸣“知了”歌,谱写禅意;人在树下唱悲喜调,抒写人生。此起彼伏,心情和心境并行不悖。

蝉鸣或许比不上流行音乐,但也是余音绕梁。卢仝听得多情:泉溜潜幽咽,琴鸣乍往还。长风剪不断,还在树枝间。卢思道却说:听鸣蝉,此听悲无极。一样蝉鸣,两种回声,何也?“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蝉鸣蝉的歌,人听人的音,于是,蝉鸣在人心上跑了调。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是悲蝉,更是悲己,所谓以悲观物,万物皆着我之悲。于是,凌枝而歌的蝉,领衔了悲的高度,成为代言人。“一闻愁意结,再听乡心起……衡门有谁听?日暮槐花里”,这是悲流离,人生如寄,地址在哪,收件人又是谁?“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这是悲流年,岁月如水,青丝成雪,还能否系住梦想之舟?“一声清溽暑,几处促流身。志士心偏苦,初闻独泫然”,这是悲壮志,世事如梦,人生蹉跎,壮怀激烈的心啊,终是和泪水一起逃之夭夭。

悲喜比心而居,有人在蝉鸣中听出悲,有人则听出喜。悲是心情,喜是心境,是谓悲喜两重天。如果说“知了”是蝉的禅,那么“悲喜”则是人的禅,两字之差,天壤之别。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哦!原来噪的不是鸣蝉,而是人心。“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忽尔弦断绝,俄闻管参差”,听!好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噢!因为餐风饮露,所以歌清曲白。“垂委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瞧!生命的高度在于你走多远。“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看!要抵达人生的高度,就要轻装上阵,要清心、洗除滓浊。

悲也罢,喜也罢,这些只是人的,与蝉无关。每年夏天,蝉依然应候而鸣,声竭而去。那声声“知了”,是蝉语,亦是禅语,有着世人仰望的禅意。是知?还是了?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对“知了”的坚持,对信仰的执着,以及对自己的信任。蝉是禅,禅是“知了”。

合上诗书,静心听蝉。“流音绕丛藿,余响彻高轩”,生活的一幕幕随歌起舞,那些加糖、加盐、加醋的往事,绚丽多彩。我豁然,原来生活就是我们的禅,它的禅意是“知了”,加上满满一颗心的爱。


回向

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即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

回向是佛教的特有名词,亦是重要的修行法门,又作转向、施向。《大乘义章》 卷九云:“言回向者,回已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即希望施自己之善根功德给予他者,并以已之功德而期他者皆成佛果,回向于佛道。通俗地说,就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诸经论中,关于回向之说甚多,兹根据诸经记载,将回向种类归纳成六种:

1.回事向理: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

回向于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2.回因向果: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

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

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4.回小向大:将自决自度的小乘之心,

回向转趣于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

善摄一切众生;

6.回劣向胜: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

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偈

佛教用词。回向偈的用处很大,修行的人不论是诵经或念佛,念完了,都要把回向偈念一遍。回向偈全文为——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义静赶会

明朝穆宗隆庆四年,夏秋两季,雷雨连绵。黄河上游,山洪暴发,黄河下游,洪水泛滥。正当高粱吐红的时候,汴梁城以东黄河突然决堤,浪涛滚滚淹了五州四府、十八县。

少林寺的和尚义静,听说这个消息,愁得几顿没有端碗。方丈知道义静的心情,就批准他回家探亲。为什么呢?义静12岁那年,黄河在坝头湾决口,一个时辰不到,他的家乡变成了一片汪洋。全家四口人,爬在一根檩条上,被水冲了三天,才漂上岸来。在饥寒交迫之下,他们只有沿门乞讨。讨饭路过少林寺的时候,父亲就把他舍到寺院里,至今已经十七八岁了,义静还没回家探过亲。今年黄河又一次决堤,他定要回家探望探望。

义静探家的时候,什么东西也没带,只带着他平常练武用的一把大刀。义静这把大刀名曰“偃月刀”,刀长三尺,把长一丈,从刀身到刀把,不见杂质,纯是钢铁做成。不多不少48斤,义静还在刀背的鼻上,扣上四个大铜环,拴上一束红缨,早晚练习起刀来,光闪缨舞,好像一群蝴蝶绕着他的身体上下翻飞。义静不但学会七七四十九套刀法,还能一只手把刀打转,刀把直挺挺地,站在他的手心里,像陀螺一样,“嘟噜噜”旋飞。他的刀术更高明的是,刀舞到最激烈的时候,一碗水向身上泼去,湿不了他的衣裳;一把石灰向他身上撒去,他身上沾不了白点。少林寺每次召开僧侣比武大会,义静的大刀,好几次都被评为“偃月神刀”。由于义静的刀术超人,师兄弟们有人称他“大刀义静”,有人称他“神刀义静”。

义静的老家在考城县东南,是条黄河故道,这里是有名的盐碱窝地,曾有“风吹起云雾,六月遍地雪”的说法。这次决堤,他们村虽然不是急流处,但也连着水边。义静从少林寺归来,站到黄河故道上一瞧,庄稼半截子淹在水里,半截子露在水外,叶子都像害黄病一样,没有绿色。他卷起裤腿,扛着大刀,提着鞋,趟水走进村去。

村子里,狗不叫,鸡不啼。许多人家半掩着门扇。有的门头上还贴着黄帖子,上边写着“违者治罪”四字。义静进到家里一看,母亲躺在床上哼声不断,父亲两手抱着头打哀声,弟弟一只手掂着斧子,一只手卡着腰,骂声不绝:“什么水捐火捐!纯粹是狼捐狗捐鱼鳖捐,不叫老子活下去,你们也别想囫囵着过日子!”

义静把大刀向门口一靠,父亲、母亲、弟弟见他回家,三个人一齐围上来,抱住他大哭起来。义静慢慢地劝说,等二老止住哭后,他问他们为什么要哭,弟弟骂着说:“黄河决堤后,县衙下签要在‘十月一’前堵住堤口,督官黄半县趁火打劫。老百姓除锁门上工外,一亩地五百钱,一口人五百钱,限七天交齐,违者要罚罪的。村里门上贴黄纸条的,是说了反捐话,把当家人抓走了。”弟弟说罢,拉住义静的手说:“哥哥!水淹的连庄稼稞都收不来,咋能拿出捐款?明天老虎场是古庙会,黄半县要在会上亮刀,亮罢刀就开始捐款,一天交不到捐款三十大棍,两天交不到捐款八十竹板,三天交不到捐款就得坐监牢啊!咱交不到捐款,别说三十大棍,十大棍就难见咱爹的活命了。”

义静问:“黄半县为什么亮刀?”

他爹说:“还不是耍耍威风?吓唬吓唬老百姓?”

弟弟接着说:“哥哥,咱不如和黄半县拼了,把咱爹咱娘都带到西山去,我也到少林寺出家当和尚。”

“住嘴!”爹上去捂住弟弟的嘴,眼里泪又“扑嗒扑嗒”地落下来。

义静说:“光咱一家逃走,还有半个县的穷人怎么办?商议商议再说吧。”

夜里,义静和村里老少爷门蹲在屋子里,商议了半夜,第二天,义静去老虎场赶会了。你看他身高七尺,膀阔三停。肩宽背厚,肚大腰粗,面如红枣。两道浓眉,一双大眼,厚嘴唇,高颧骨。头上戴一顶新青布平顶僧帽,穿一身深灰色僧衣,一巴掌宽青缎子护领相衬,系一条香色丝绦,双垂灯笼穗,来回乱摆。穿一双高腰袜搭于护膝之上,蹬一双鹅黄布鞋千层纳底,走路带动一溜儿风。义静后边,弟弟和另外一个小伙子,抬着用红布裹着的48斤重的“偃月大刀”。大刀后面,跟着一帮年轻人。他们雄赳赳、气昂昂地走着,赶会的人们见他们这种阵势,又是羡慕又是心惊。

他们进入老虎场庙会一看,卖的、买的,赶会人不少。特别是关帝庙前,人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义静赶上去一看,黄半县坐在一把太师椅上,拿着水烟袋在咕咕噜噜的抽烟,几个打手们围坐在一张油漆发光的方桌前。黄半县的大少爷右手举的一口大刀,刀有三尺半长,四寸多宽,背处还刻着双线。刀把上系着一块大红绸子。刀擦得雪亮闪光。大少爷摆着飞扬拔扈的架势,歪着脑袋,阴阳怪气地说:“我们黄家这口神刀,人称削铁如泥。”说着他拿起一根捅火铁条,“啪,啪”两声,一削两断。然后又洋洋得意地说:“雁毛碰刀必截。”他又拿起一支鸡绒,用口吹,把羽毛吹到刀刃上,于是羽毛碰到刀刃断为两截飞去。他把刀一举说:“哼!有人摇言不纳堤捐!怎么,想叫神刀动荤呢?”

黄半县的大少爷说到这里,义静挤进人群,拿起他的大刀,对着大少爷说:“你这口刀,我咋看不像神刀?”

大少爷一看,是个和尚,嘿嘿一笑说:“不是神刀?我黄家不收堤捐,要是神刀……”

大少爷话没说完,义静截住说:“说话算数吗?”

打手们齐呼呼地站起来应道:“当然算数!”

义静冷笑一声说:“我看不像神刀。”他说着两手一折,把刀折成个秤钩形儿。

“你,你赔我们刀!”黄半县和大少爷及狗腿子们一看,惊得齐呼呼地站起来。

义静“嘿嘿”又一声冷笑:“赔什么鸟刀。”他两手又一理,又把刀理得直挺挺的。

“你……”黄半县惊得脸色苍白,打着颤声问。义静气昂昂地说:“来,看我们的神刀!”他向后面一指,看热闹的人们闪开一条大路,弟弟把“偃月大刀”抬到他的面前,扯去红布。义静抓起48斤重的“偃月大刀”先放在手心上,拨动刀嘟噜噜打了几个旋转,然后执起大刀,照着方桌旁边长的一棵罐粗似的枣树,扑声砍去。这一刀下去,像切葱一样,枣树变为两段,树头呼——倒向一边。他把刀往方桌上一放,说:“黄半县,免捐吧?”

这时候,黄半县吓得浑身打颤,连连点头说:“免捐……免捐……我免捐。”

此后,义静和尚带着寺院的僧人除暴安良、行善积德,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敬重与称道,大家都称他是一位侠肝义胆、修行深厚的“侠僧”!

 


禅露(外一首)

【四川】郭明金

 

春华秋实,冬韵夏梦

您站在那里栉风沐雨

默默耕耘善的种子

让人间善爱升华

温暖智慧人生

落地生根开花结籽

《禅露》,您从第一期开始

就释放出善的最大爱意

陪伴天南海北的善士

不离不弃

 

少林寺塔林

 

生命在这里定格

都是走得更远的人

停在庄严的地方休息

 

跨越千年

度化无数众生

用宽容慈悲的力量

接纳尘世的善与恶

让迷途的人看到光明

(作者系绵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四川日报》等报刊。)

 


悟禅(四首)

【山东】高怀柱

 

月落风终息,花开事不关。

悟生禅意定,闹市亦深山。

年年秋日景,处处佛家缘。

门外黄花好,无风亦悟禅。

履远菩提在,修深佛宇空。

静心无闹市,何必到山中。

静心千重树,悦耳数声钟。

寺塔依湖水,凝眸观老松。

 


梵铃响处

【河南】魏欣

 

梵铃响处

一只鸽子飞入

斗拱雕甍之间

与坐于檐柱下的我

一同聆听

莲花盛开的

清净、自在

 

风从哪里来

它向哪里响

清脆悦耳的诵读之音

叮叮当当

震荡于红尘之上

这敛羽的洁白鸽子

可也曾

瞬间开悟?

 

那些信众

焚香、下跪、拜佛、燃灯

匍匐于信仰的脚下

念念有词的祷告

如白鸽谛听时的梵铃摇曳

安住当下,寂静欢喜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理事。自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有散文集、诗歌集。)

 


少林寺夏夜(组诗)

【河南】仓超

 

香烛与夜虫的鸣叫

一起

渲染着少林禅院的宁静

殿堂前后

与庭院一样

在暮鼓响过之后

于夜有关的主题

都在默诵经文中

坐等禅意卷来

 

暖风毫无保留

从五乳峰

吹过寺院上空

随风沉浮的是风声

与诵读经文的混合语

也有人世间

即将固化消失的酸甜苦辣

而少林寺的传说

趁势顺着风向

在嵩山坳里来回走动

 

夜间所有虫鸣的余音

连同天上的星光月辉

缠绵着香气

一起涌向不语的山门

闭合的门窗缝隙

依然有

少林河畔青草的味道

与佛像前的香烛一道

成为少林寺——

夏夜的风景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资深媒体人。)

 


少林寺《禅露》2022年第3期大事记

(2022.5-2022.6)

 

5月1日至6月5日

为配合当地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切实保障游客及四众弟子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等宗教活动场所继续暂停对外开放。

6月5日,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在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等宗教活动场全面恢复开放。

 

5月2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抵达少林寺下院——登封水峪寺,探望前来少林寺求授壬寅年三坛大戒的新戒们。

受疫情影响,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壬寅年嵩山少林寺三坛大戒传戒法会延期举行,部分新戒被暂时安置于少林寺下院等处挂单。永信方丈探望新戒,并勉励他们继续用功办道,正视无常,诵经参禅,珍惜时光。

当天,永信方丈前往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旧址参观,缅怀革命先烈。

期间,永信方丈还参观了孙家桥村地藏堂。据《登封县孙家桥地藏堂重修碑记》记载,地藏堂由来已久,因殿堂剥落,墙垣颓圮,于清同治六年由少林寺僧人、地藏堂住持素端,及其徒德新等发心重修。

 

5月6日

当天,少林僧众来到与十方善信一起发心培植的功德林中,出坡劳作,采摘杜仲茶叶,赓续农禅家风。

2021年年初,少林寺号召善信“种一片绿水青山,收无量功德福田”,共建少林功德林,得到广大善信的热情响应。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带领下,少林僧众长期坚持植树护林,一年来,荒芜的少林寺后山,一排排杜仲树绿意盎然。

据释永信大和尚介绍,少林功德林内栽种的杜仲树苗,皆是精挑细选的,适应性很强。广植杜仲树,不仅能起到绿化、美化环境的作用,其树皮可入药,嫩叶可制茶,在帮助寺院实现自养的同时,少林药局制作的杜仲叶茶,也可与大众结缘,利益更多有情众生。

 

5月8日

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诞辰纪念日。在严格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要求下,少林寺僧众在常住院西方圣人殿庄严举行浴佛法会,由释永信方丈拈香主法,与寺院僧众一起诵经祈福、虔诚浴佛,祈愿疫情消除,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当天,希腊少林文化中心、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等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也举办了浴佛法会、供灯祈福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纪念佛祖诞辰。

 

5月10日

由河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中国嵩山少林寺主办的《禅露》内资,符合《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经河南省新闻出版局审核,同意该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继续编印,并核发2022年度的《内部资料性出版物准印证》。

 

5月15日

农历四月十五,为佛教中的卫塞节、佛吉祥日。为庆祝这一殊胜的日子,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庄严举行浴佛大法会及庆祝活动。法会由净通、广德、延修等主法。当地善信、华人华侨、文化中心学员等400余人参加了这一活动。活动从当天上午十点持续到下午四点。

活动期间,该中心负责人延修转达了少林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对大家的问候,并希望各位善信能继续护持少林文化,让少林特有的生活理念服务更多当地民众。

 

5月15日

当天,一场盛大的亚太文化传承庆典在 Shaolin Temple USA 旧金山少林文化中心隆重举行,以文艺表演、展览、体验、互动等交流形式,来与美国民众共同庆祝和分享亚太地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与传承。

活动期间,旧金山少林文化中心作为主办方推出了少林功夫、养生气功、广东醒狮、以及中医义诊等丰富的项目。

十五年来,旧金山少林文化中心以少林文化的 “慈悲、智慧、和平、和谐”理念为主导,致力于推动少林文化的分享与传承,受到当地社会及广大民众的欢迎,少林文化也成为当地文化的组成部分。

 

5月16日

为保障僧众及游客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少林寺组织各堂口在图书馆举行视频安全会议,学习新的《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相关内容。

 

5月23日

应英亚教育基金会(Anglo Asia Education Foundation)的盛情邀请,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教练释恒越代表该中心,赴默顿市参加该基金会举办的“中国日”庆典活动,让当地学校的难民儿童近距离感知、体验中国文化,品尝中国美食。默顿市长迈克尔·布朗特(Mayor of Merton Mayor Michael Brun)和部分政府官员,以及100多位当地居民、华人华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期间,释恒越为大家展示了少林拳术、器械与硬气功等。同时,中国舞狮与变脸节目也精彩亮相。

 

5月5日至31日

加拿大多伦多少林文化中心倡办“蓝天大地公益活动”,为当地无家可归者、经济困难者募集相关物品。

近年来,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伦多当地出现不少需要救济的难民、灾民,需要大量的公益物品。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关心与指导下,加拿大多伦多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延冲带领中心学员及部分善信,发起“蓝天大地公益活动”。

自2022年5月5日至31日,“蓝天大地公益活动”组委会共收到1430件全新的衣物,包括T恤314件、衬衣167件、袜子673双、短裤276件,共计20箱。

 

5月20日至26日

少林寺常住院举行为期七日的“《金刚经》诵咏法会”。《金刚经》教导修行之人在般若上下手,般若智慧的妙用能摧毁一切执着烦恼,从生死此岸到安详解脱的涅槃彼岸。通过诵咏《金刚经》,回向诸佛功德,祈愿疫情早消,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5月21日

少林寺方丈院东寮房(廓然堂)举行上梁法会。

方丈室东侧廓然堂,又名廓然亭,为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少林寺志》载曰:“廓然堂旧在方丈东,南向。明巡抚蔡汝南建,沈荃题‘递衍宗风’匾额于门上,今废。”今门额改题“静中静”三字,落款“甲戌年,荷月造”。廓然堂于1982年重修。

新修的廓然堂将与方丈室西侧新修的退居寮结构保持对称。

 

5月27日

登封市林业局、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联合召开“宗教界人士嵩山风景名胜区总规修编工作座谈会”,少林寺、法王寺、会善寺、中岳庙等登封市内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参加会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参加会议,并就嵩山风景名胜区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永信方丈提出,登封市报恩寺、玄天庙、广惠庵,具有珍贵的历史及文化价值,应划入嵩山风景名胜区,能够进一步充实登封嵩山地区文化底蕴,丰富旅游目的地内容,进一步拉动登封旅游产业的发展。

 

5月28日

河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王东伟到少林寺视察、调研统战工作,并听取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相关工作汇报。

 

5月29日至6月4日

少林寺常住院举行为期七日的“诵读《地藏经》法会”。法会期间,少林僧众拈香礼佛,收摄身心,起立合掌,恭敬礼拜,齐声诵读《地藏经》。诵经氛围神圣庄严,全程自然流畅。通过诵读《地藏经》,回向诸佛功德,祈愿灾疫早消,国泰民安!

 

5月29日至6月2日

应当地广大少林功夫爱好者的要求,意大利少林拳法联盟负责人释延辉与意大利Liang Long Guan 武术协会会长 Gianfranco Russo共同发起,并由该联盟与协会于5月29日至6月2日在意大利Pescasseroli国家森林公园山上,联合举办了为期5天的禅武夏令营活动,共有近三十人参加该活动。

活动期间,释延辉向大家转达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问候与祝福,希望大家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通过集中习练少林功夫、体验少林禅修等,放松身心,得大自在。

 

6月5日

由意大利西西里少林文化中心主办的“西西里冠军杯”功夫测试赛,在意大利西西里大区下辖省首府卡塔尼亚市圆满举办。本次大赛为西西里岛功夫测试赛,由来自西西里岛各大城市的近百名优秀运动员参加。

本次大赛受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关心与指导,西西里华侨华人联谊总会以及当地政府体育部门的支持,在西西里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延提师父的统筹协调下,有序进行。

大赛设少林拳、太极拳、咏春以及散打等比赛项目,裁判员严格对运动员进行评分、裁判。

比赛结束后,延提师父为各位获奖运动员颁发奖牌及获奖证书,并赠送少林文化书籍及纪念品。

应运动员及当地体育部门的多方恳请,“西西里冠军杯”功夫大赛将于今年11月份继续举办。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西西里少林文化中心将为提高西西里地区的少林功夫爱好者提供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6月6日

少林寺方丈院西寮房(退居寮)举行上梁法会。

退居寮位于方丈室西侧,面向南,是退任后的方丈(住持)的居所。为硬山式建筑,面阔3间。门两侧是任永昌1985年书写的“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声悠”的对联。退居寮于1982年重修。

新修的退居寮与方丈室东侧的廓然堂保持对称,并立门额“空中空”。

 

6月6日至11日

由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十一届维也纳少林文化周暨欧洲少林文化节”在维也纳圆满举办。为将健康的少林文化理念与利益身心的少林禅武精神带给更多人,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积极响应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号召,秉承“少林文化,人类共享”的理念,坚持每年举办少林文化周活动。本次少林文化周活动,自6月6日至6月11日圆满举办。有三百余人欢喜参加。

闭幕式上,维也纳五区文化体育局长克里斯蒂安·赛德勒、奥地利佛教协会秘书长约翰内斯·克罗尼卡分别致辞,祝贺本次文化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们一直表示,将“少林文化周”活动纳入维也纳五区文化周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意义深远,并感谢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为维也纳的多元文化发展、丰富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增强市民身心健康和快乐和谐,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期间,释延良法师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对大家的踊跃参与及对文化中心的护持,表示由衷地感谢,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和体验少林文化,强健身心,快乐生活。他还为45位在少林文化周内报名“一日素食”活动的参与者,颁发了证书和免费训练券,鼓励更多当地民众习武健身、吃素护生、增福添慧。

 

6月7日

按照国家档案局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要求,中国嵩山少林寺于当天召开线上少林寺申报项目——《少林寺宗法档案》和《少林棍法阐宗》线上专家咨询论证会。中国嵩山少林寺的释永信、释延崇、释延沛、释延个、释延洲、杨红瑞,河南省档案局的朱亚玲、冀敏等,以及卜鉴民、郝伟斌、朱兰兰、张富、马廉桢、谭必勇、孙红云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咨询论证会。

河南省档案局及各位专家对申报文本提出修改建议,通过论证并支持少林寺以《少林寺宗法档案》申报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6月25日,河南省档案局正式向国家档案局递交《少林寺宗法档案》申遗申报书。

 

6月9日

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第十九次会议6月8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崔茂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各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发出《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倡导传统美德,反对不良风气;倡导环保实用,反对贪大求奢;倡导修身养德,反对奢靡之风;倡导简约适度,反对铺张浪费。

6月9日,少林寺组织全体僧众在少林寺大徹堂举办“崇俭戒奢教育活动动员会”,会议结合实际案例,宣讲了宗教界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会议上,释永信大和尚讲到,开展崇俭戒奢教育活动,是应形势所需、信众所愿,有利于端正教风、规范行为、激浊扬清,从根本上解决教风突出问题,促进宗教健康传承。少林僧众要以此为契机,观照本心,检视自我,端正思想,弘扬正法。

 

6月14日

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后土文化公司,在少林寺展出十尊辽三彩(琉璃)罗汉像。

辽三彩(琉璃)罗汉像,最初存放于距北京西南方130公里的易县八佛洼睒子洞中,共16尊。二十世纪初,罗汉像被盗运出境过程中毁弃了6尊,存世间者仅10尊,分别流散于3个大洲、5个国家、7个博物馆。后土文院自2021年4月起,历时7个半月,将现存于世的10尊易县三彩罗汉全部复原,并在全国开展巡回展出。

当天,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后土文化公司还向少林寺捐赠琉璃莲花尊1对、琉璃大狮子1对 、龙柱加朝天犼4组、琉璃桌2张、琉璃鼓凳8个、琉璃围棋盘1个、小貔貅1个、小香插30个。

当天,少林寺常住院继续举行七日诵读《地藏经》法会。通过诵读《地藏经》,回向诸佛功德,祈愿灾疫早消,国泰民安!

 

6月16日

少林寺组织僧众在少林寺图书馆开展“崇俭戒奢端正教风交流研讨会”,交流、讨论全国性宗教团体《关于崇俭戒奢的共同倡议》以来,少林僧众自查、自学情况心得。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主持交流会。

 

6月18日

当天,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西区Art:1 New Museum艺术馆,印尼少林修文化中心受邀参加“印尼中国人寿客户节”活动,并现场为大家传授少林养生健康功法。China Life Indonesia董事张莉女士,Yayasan shaolin Indonesia主席Ricky Gunawan,印尼少林修文化中心释延豪及15位中心学员等,一起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疫情期间,印尼政府倡导“印尼关怀(Indonesia Care)”理念,其重点是清洁、健康、安全和环境。本次活动以少林养生气功为主题,让大家通过参与锻炼,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少林功法的同时,健康身心。举办这次活动,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体验少林养生功法中动静结合的锻炼方法。

 

6月24日至30日

少林寺常住院举行为期七日的“诵读《梁皇宝忏》法会”。以诸师诵经功德,回向幽冥群灵往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切众生蒙佛加被、福慧增长。同时,以此功德祈愿正法久住、灾疫早消、国泰民安!

 

6月26日至28日

政协登封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顺利召开。会议审议表决通过了政协登封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决议、提案工作报告决议、政治决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出席会议,并再次当选政协登封市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

 

6月30日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中央文件和全国政协、省委重要会议精神,围绕“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开展专题讨论。河南省政协主席刘伟出席并讲话。河南省政协常委、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会议。


媒体报道

维也纳“少林文化周”活动在巴赫广场圆满落幕

◎中华网

 

中华网2022年6月14日报道  当地时间2022年6月11日上午,由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举办的“第十一届维也纳少林文化周暨欧洲少林文化节”在维也纳第五区巴赫广场圆满举行闭幕式。为将健康的少林文化理念与利益身心的少林禅武精神带给更多人,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积极响应中国嵩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号召,秉承“少林文化,人类共享”的理念,坚持每年举办少林文化周活动。本次少林文化周活动,自2022年6月6日至6月11日圆满举办。闭幕式上,有三百余人欢喜参加。

在一阵喜庆的锣鼓声中,由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学员表演的雄狮欢舞,拉开闭幕式演出的帷幕。接着,少该中心负责人释延良法师和维也纳五区区长希维娅·扬克维奇(Mag.Silvia.Jankovic)一起,为一对狮子点睛开光,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吉祥安康。扬克维奇区长,五区文化体育局长克里斯蒂安·赛德勒,奥地利佛教协会秘书长约翰内斯·克罗尼卡分别致辞,祝贺本次文化周活动取得圆满成功。他们一直表示,将“少林文化周”活动纳入维也纳五区文化周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意义深远,并感谢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为维也纳的多元文化发展、丰富当地人民的业余生活、增强市民身心健康和快乐和谐,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释延良法师首先代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对大家的踊跃参与及对文化中心的护持,表示由衷地感谢,希望大家能通过学习和体验少林文化,强健身心,快乐生活。随后,延良法师对维也纳市政府、五区政府以及奥地利侨界、各个社团为文化中心提供的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地谢意!期间,释延良法师为45位在少林文化周内报名“一日素食”活动的参与者,颁发了证书和免费训练券,鼓励更多当地民众习武健身、吃素护生、增福添慧。

随后,少林舞龙队一条二十多米的彩色长龙舞进广场,龙腾虎跃,奔驰盘旋,引来阵阵掌声。宫羽古筝独奏、武僧延权师的舞剑项目——“刀剑如梦”,行云流水般的剑术和中国民乐的典雅柔美,配合默契,珠联璧合;奥地利华人退休者联谊会的舞蹈“红枣树”、太极剑舞、旗袍秀和女声合唱《渴望春天》,竞相登场,观众们掌声不断;文化中心禅武表演队的少林功夫系列节目,精湛的武艺、扎实的功夫,刀枪棍棒、凌空翻滚、各路拳术,勇猛刚毅,让所有观众大开眼界,叫好不断。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当地的学员们,都是从零基础开始,经过五到十年的勤学苦练,在少林师父的言传身教下,传承中国武术文化和少林功夫,身心受益。

本次“少林文化周”活动期间,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向大众免费开放多个展馆的作品展,包括少林文化摄影作品、影视作品展,以及少林功夫、少林禅修等体验课程,并有少林文化讲座、禅修讲座、书法讲座、少林禅茶、才艺展演等。

出席闭幕式活动的侨领侨胞、相关组织和机构负责人有:奥地利华人退休者联谊会会长钱发强、名誉会长陈上伟、秘书长胡晓燕,维也纳联合国中文会会长王海军,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常恺,奥中友协副秘书长苏并列,奥地利欧中科技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雷,中国侨联海外理事、奥华总会名誉会长王必光,奥地利华人餐饮协会名誉会长、奥地利龙狮文化协会会长赵小凤,维也纳华人爱乐合唱团团长吴昭苏,国际龙狮运动协会国际级裁判/奥地利龙狮文化协会总教练苏浩源等。期间,新华社和奥地利ORF电视台及华文媒体等多家新闻机构采访报道了少林文化周活动盛况。奥地利网红视频号“欧洲李导”的现场直播,吸引了海内外两万多名观众,共同观赏闭幕式演出活动。

(文:邹相  图: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禅露》的各位编辑老师好!我本人对佛教文化和少林文化非常感兴趣,少林文化可以称得上博大精深,以禅武医艺为代表的少林文化让我受益匪浅。

如今,本人和《禅露》结缘已经十年了,通过《禅露》,我可以尽情地感受佛法的智慧和少林文化的魅力。在《禅露》的熏陶下,我也对自己现在的工作、生活更加感恩,待人接物也更加平和,感谢《禅露》给我带来的诸多法益!

最后,祝愿《禅露》越办越好,能够帮助到更多像我一样的人!

 

读者:刘新强

2022年5月

 

 

 

编辑部回复:

刘老师您好!《禅露》能够帮助到您,我们编辑部的工作人员都感到非常荣幸。

感谢您十年来一如既往地对《禅露》的认可与支持,有您这样的读者一路同行,也给了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希望您继续支持《禅露》,我们也会不忘初心,让更多人与佛法结缘,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妙用。

 

 

 

 

 

《禅露》编辑部:

各位老师好!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因为我的奶奶信佛,所以我从小便接触到佛教,并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因为一些机缘,我知道了《禅露》这本佛教文化读物,便一直视若珍宝,每期一拿到手里,便细细品读。

《禅露》的“禅悦篇”栏目,一直是我最为喜爱的栏目,里面的文章富有禅理、禅意、禅趣,读后让人心情舒畅。同时,我现在是中文系专业,也在努力地学习写文章,并已经向《禅露》投过稿。虽然我现在的文字尚显稚嫩,但我会坚持给《禅露》投稿,希望以后能够在《禅露》上看到自己的文章。到时候我还会拿给我的奶奶看,她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读者:张文中

2022年6月

 

 

 

编辑部回复:

文中同学您好!很高兴您能喜欢《禅露》,您的投稿编辑部已经收到,文章行文流畅,而且也体现了一些禅理,但与“禅悦篇”栏目的用稿要求尚有些差距。您可以多看一些往期“禅悦篇”栏目里的文章,参考一下,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和富有禅意。

希望您不要灰心,在学校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非常欢迎和期待您能继续投稿,我们也期待在《禅露》上看到您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