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四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上的发言

  • 2

    少林深处,一枝永不凋谢的梅花

《心安是福》

  • 1

    《心安是福》连载(一)

面壁石

  • 1

    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

  • 2

    南唐后主李煜的佛教因缘

  • 3

    佛法学修的正见正行

锤谱堂

  • 1

    禅修养生疗愈体系研究初探

  • 2

    少林禅医养身心

  • 3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

禅悦篇

  • 1

    找一颗“禅心”

  • 2

    心静自然凉

  • 3

    菩提人生

  • 4

    让心禅悟成露

  • 5

    月下悟禅

  • 6

    竹床临夏月

  • 7

    花看半开

  • 8

    与一朵荷花对视

佛教常识

  • 1

    钵、蒲团

少林故事

  • 1

    少林寺的“子孙僧”

新禅诗

  • 1

    诗词二首

  • 2

    初心不变

  • 3

    少林寺抒怀

  • 4

    心中的佛塔

  • 5

    深山古寺

今日少林

  • 1

    《禅露》2021年第4期大事记

  • 2

    媒体报道

  • 3

    读者来信

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上的发言

◎释永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省委统战部、省民族宗教委的指导下,我省宗教界积极响应全国性宗教团体《关于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共同倡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举办报告会、研讨会,组织教职人员到革命遗址遗迹、革命博物馆、纪念场馆参观学习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庆祝建党100周年。

“七一”前夕,省佛教协会举办了“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组织协会理事及教职人员代表系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等课程,并到豫西抗日根据地开展现场教学。同时,积极引导各级佛教团体、各佛教活动场所组织开展“重温红色历史、走近大国重器、体验脱贫成就”等主题教育活动,举办书画展、摄影展、红歌演唱等纪念活动,让广大教职人员切身感受党和国家的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深化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七一”当天,在省佛教协会的倡导下,全省佛教活动场所组织四众弟子,观看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的盛况,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的奋斗历程和彪炳史册的伟大贡献,深刻总结了百年党史凝结的珍贵经验,为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指明了前进方向。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程,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宗教工作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爱国宗教界人士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制定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建立巩固与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带领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奋斗。100年统一战线的光辉历史,也是宗教界与党肝胆相照、同心奋斗的光辉历史。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就没有统一战线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强大的凝聚力。没有党的统战、宗教政策的正确引领,就没有我国宗教中国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就没有各宗教健康传承的良好局面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幸福生活。

今后的一个时期,我省宗教界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继续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结合“四史”学习,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不断推进宗教中国化,不断提升我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水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契理契机地对我省宗教的思想观念、教规制度、礼仪习俗、文化艺术等进行系统梳理,作出符合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阐释,继承发扬我省宗教爱国进步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团结引领信教群众拥党爱国、守法遵规、正信正行,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我省宗教界将继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始终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维护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国家统一发挥积极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714日)


少林深处,一枝永不凋谢的梅花

——《少林梅僧》序言

◎释永信

 

少林寺里没有梅花,近四百年来,少林寺却一直弥漫着浓浓的梅香。

这沁人肺腑的梅香,来自少林寺的一通梅花碑。

梅花碑是明末少林画僧别山所作梅花图的刻碑,也是少林寺的宝贵文化遗产。名扬四海的少林寺除了禅、除了武,还有“文”、还有“画”,还有其他丰富的文化内涵,梅花碑便是重要的代表和实证之一。毋庸讳言,长期沉寂的梅花碑一直被人们忽略。忽略了梅花碑,实际就是忽略了少林寺禅、武之外的其他文化内涵。仅仅把少林寺看成禅、武少林,是片面的,是肤浅的,少林文化实际是以禅、武为代表的多种文化的综合和集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丰富深厚的文化特色,才是少林寺成为“天下第一名刹”的真正文化内因。所以,只有全面观照少林,才能真正理解少林,才能充分、完整地继承和弘扬少林文化,服务社会,普度众生。

长篇小说《少林梅僧》,便是以梅花碑为题材创作而成、弘扬文化少林的一部文学作品,恰似把文化少林进行文学表现的一枝报春梅花。小说通过梅僧,通过梅花碑,展示了少林文化的另一面。一部二十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不可能全面、完整地展示少林寺的文化内涵。但它毕竟打开了一扇新的门窗,展现了窗内冰山一角,开始了一程文化少林的崭新之旅。无疑,作者的眼光是敏锐的,视角是独特的。进行这样的文学创作,其意义深远……

如果说明代抗倭保国的月空等僧兵是少林寺“武僧”的代表,梅花僧人别山则是少林寺“文僧”的代表,小说《少林梅僧》正是把这一历史人物,作为文学典型,创作了一个少林寺的梅花传奇。少林梅僧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像梅花一样绚丽和芬芳,梅就是僧,僧就是梅,两者的精神相通。小说中,少林梅僧的一生,也处处体现着梅花风骨、梅花风度和梅花精神,这实际上也是少林风骨、少林风度和少林精神。当然,这种风骨、风度和精神也不仅仅体现在少林僧人身上,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现。因此,小说讴歌的梅花风骨、梅花风度、梅花精神,实际就是讴歌中华民族的民族风骨、民族风度和民族精神。

代表着中华民族个性的“梅花”,在嵩山少林寺留下了精神的存照,它将永不凋谢,永远芬芳,熏陶世风,普度众生!

阿弥陀佛!

(《少林梅僧》一书由登封市作家李靖天所著,2011年5月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心安是福》连载(一)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一)

有生:幸福极乐,就在当下

 

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实就流淌在我们生命的血液里,抑或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有些人没有发现,所以活在福中不知福。

 

永信禅话——

你幸福吗?

如果有人这么问我,我会反问:活在当下,谁不幸福?

当下是什么?当下就是不涉前世,不及来生,唯论父母所赐予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每一秒。所以,请诸位有意修禅的不要刻意地去追求什么幸福,也不要抱怨自己命运多舛,时运不济,怎么做都不如别人幸福。因为能够有此生,便是我们最大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你幸福吗”对我们学佛修禅者而言就是一个伪题目。

关于幸福与禅的内在联系,我想借此机会谈两点体会。一是幸福在哪里?幸福在心境,心是快乐和幸福之源,幸福其实就流淌在我们生命的血液里,抑或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我们有些人没有发现,所以活在福中不知福。二是何谓“幸福禅”?“幸福禅”就是安住当下,活在当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修行,找到自己的那颗如如不动的心。

那么,在什么情形下,“你幸福吗”这个题目对活在当下的人才具有思辨价值呢?一个字叫“欲”;两个字叫“欲望”。现在,社会众生对幸福感的需求空前高涨,这种需求本来是正常的、合理的,但幸福感要是被贪欲之心所拉动,那就难以免俗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欲”或“欲望”作为外相,是无止境的,又是永远无法得以满足的,所以,你根本就体会不到“活在当下”的幸福感觉。

身在福中不知福者必有太多的烦恼。因为“欲”的推使,即使偶觉幸福,也未能持久,一旦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幸福而将心中的不满足转化为牢骚、抱怨、嫉妒与嗔恨,那么原有的幸福感便会被痛苦所取代。众生当中那些越追求幸福越找不到幸福感的人,就像视力超群、却非要蒙着眼睛去寻找光明的人,撞墙的概率当然要高于真瞎子。有些抑郁症患者,为什么选择自虐、自残、自杀?还不都是因为自寻烦恼?

既如此,何不换一种角度,尝试一下以珍惜父母赐予你的生命作为今生今世的极乐?你尚且可以不满意自己的现状,但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那么这种不满意就定能催发你修持精进,并极尽自己的功德,回向赐予你生命的父母及宇宙大地。

佛祖释迦牟尼住世初期,连个固定的居所都没有,过的是纯粹游荡的生活,但他仍然十分乐观,并本着“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利他度人、自觉觉人”的信念,四处讲经弘法,终在鹿野苑的一棵菩提树下化度五比丘,创立了原始的佛教。后来,摩揭陀国国王阿世和拘萨罗国富商须达长者相继为他捐建竹林精舍和祗树给孤独园,可是他依然带着弟子行乞,直到皈依佛门者挤破寺院门槛,他才不得不接受供养。在佛祖心目中,贪欲就是慈悲的大敌,能够活在当下,为众生解除痛苦做点实事,便是最大的幸福。而今我们主张学佛修禅,就是要激励众生以佛祖为榜样,在有限的生命时光里,多发菩提心,多发慈悲心,多做积德事,这样我们的幸福感就会不断地得到提升。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符合禅的缘觉精神、菩萨的慈悲精神,所以我们的坚持不懈就能结出真正的佛果,达到功德圆满。

再从现代僧人角度看,我们活在当下,虽身陷世俗之重围,但我们心中有菩提,就不会被世俗的我执所同化。我们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传扬佛陀的正觉,并在痛苦中表现刚毅,在逆境中表现不屈,努力地策励自己、完善自己,以求世间安宁无争,出世间安定修行,我们便与福乐同在。

有生则有幸,未生则未幸,不生则不幸。

此番禅话,愿与同修及众生共勉!

 

高僧同题开示——

一行禅师

回归当下就是与生命相接触。生命只能从当下发现,因为“过去事已灭”“未来尚未到”。佛性、解脱、觉悟、安宁、快乐和幸福只能在当下发现。我们与生命的约会就在当下。我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在此地。

幸福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如果你能使一个朋友微笑,他的幸福也将滋润你。你若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悦和幸福的道路,也就是替大家找到了通往平和、喜悦和幸福的道路。

 

参悟——

释延超

一条小鱼问一条大鱼道:“我经常听人说起海的故事,海究竟是什么呢?”大鱼说:“你就生于海,也归结于海,而你却不自知,还去哪里找海呢?”我们每个人本身就在快乐幸福中,却还要到处找幸福,当我们心中没有烦恼的时候,幸福自然就找到了。想想自己是不是那条小鱼,是不是生于海,归结于海呢?

 

智文法师

佛教导我们:“皈依觉,觉而不迷。”没有接受佛教导的时候,我们都是“迷而不觉”。从迷回过头来,要觉悟,所以要修行。修行就是要晓得,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利己。我们要想自己获得幸福美满,乃至于家庭事业样样顺利,你就照佛这个话去做。

 

邹相

永信大和尚的一番禅话告诉我们,幸福不过是自己最真实的一种感觉。对于夜晚天桥下横七竖八躺着的流浪者而言,幸福就是明天能吃饱饭;对于鳏寡孤独者而言,幸福就是有几位贴心的朋友;对于肢体残疾、体弱多病者而言,幸福就是健康自在地活着……

一行禅师在他的著作《一步一莲花》中写道:“生命的意义只能从当下去寻找。逝者已矣,来者不可追,如果我们不反求当下,就永远探触不到生命的脉动。来吧,还等什么,当下这个片刻,对于生活,你品味到什么?”只有让我们的心安于当下,我们才能彻底把自己的心调理好,不让心天马行空,妄念自然减少,这样就有助于我们的修行。

 

 




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

【四川】李万进

 

达摩祖师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其人远涉重洋,自南印度来到中土,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禅宗。在流传于世的达摩祖师的著作中,可以看到其人独具特色的禅法理论。达摩祖师所传的禅法思想,已经呈现出将印度的禅定转化为禅宗的倾向。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达摩祖师在传授禅门妙法时,极为重视对于“心”这一概念的参悟与观照,将参悟心法与观照自我心性上升到了见性成佛的高度。这些对于心法与禅法思想关系的阐述,显示出达摩祖师有意识地将中国固有文化与思想中对于自我之心的重视,融入到禅门妙法的传授中,于是就逐渐建立与形成了心法在整个禅门妙法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循着心法与禅门妙法的密切关系,来分析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就不难发现,后世禅门祖师所建立与传授的禅门妙法,几乎没有超出达摩祖师建立的禅门妙法的模式,即将参悟心法作为禅门妙法的重中之重。因此,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门妙法,无论是以心印心,还是不立文字,以及“二入四行”等内容,都是围绕着如何参悟自我本净的妙有心法来开展的,这也是禅门妙法重视心法传统的一以贯之的理论模式。

 

一、以心传心  心心相印

自达摩祖师创立中国禅宗以来,禅门之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下工夫。”也就是说,禅门中人认为,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其实质就是心法,就是要在自我的心性上面下参悟的工夫。而自我本净之心,之所以不能够开悟,不能够与佛道相应,达摩祖师认为,关键在于众人的心识意念一直处于一种迷失自我本性的状态:“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则识摄色,迷则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身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动念处,是名正觉。”达摩祖师以觉与迷的不同状态,来区分佛与众人在自我心识上的不同。这对于后来六祖慧能所建立的觉迷心性的禅法理论,有着交相呼应的模式。从中可以看出,达摩祖师所倡导的以心传心的禅法理论,为后世禅门妙法奠定了基础,建立起了一种基本的思想模式。

因为一切法的缘起缘灭,都离不开自我心念意识的作用与参与,所以一切法在达摩祖师看来都是心法。一切法都是心法的显现与起灭,由此就建立了心法是一切法的依止的禅法理论。这种以心法去包容与摄受外在色法的理论模式,正是后世禅门中人在阐述其自我禅法理论时,一再强调的重点。而这一重点却早在达摩祖师开创中国禅宗之始即已被确立:“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特别强调了“外息诸缘”,这个外在之缘,就是虚幻不实的缘起法。与之相应还需要在熄灭与祛除外在色法的同时,将内在自我本净之心显现出来,这样在达摩祖师看来才是内外一致。内外无滞碍,才能够“明佛心宗,等无差误”,这也就将心法在禅门妙法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位置。

达摩祖师对于心法与法界、真如、佛性、涅等真实不虚之性关系的论证,是为了对治一切皆空而了无所依的“顽空”和“恶趣空”的断见论。修习禅门妙法要着落在自我之心上面,这就是后世禅宗所强调的以心传心、心心相印的心法之门。

达摩祖师对于心法的强调,是为了凸显心法在其所传授的禅法思想理论中的无上地位,认为只要能够做到自我之心不纠缠、牵绊于一切法,就可以见性成佛。反之,如若自我的心法执着于一切法之中,那么就会有无尽烦恼生起,乃至于有各种极为恐怖的境相出现。这也是自我心法,因为自我所见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境相,这正是修禅者需要祛除与勘破的。

 

二、不立文字  超言绝象

禅门之中一直流传的“达摩西来无一字,全凭心意下功夫”这一句禅门术语,既指出了达摩祖师所传禅法的特质在于心法之门,同时还有另一个特质,那就是不立文字而超言绝象。因为心法实在是极难把捉的,不可以语言、文字与名相来显现玄妙的心法,所以达摩祖师才会认为“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理论之中,以心传心与不立文字可以被视为一物两体,以及手心与手背的关系。

在达摩祖师看来,心法是绝对超言绝象的,是一切文字名相不能够予以真实地展现出来,所以修禅者要参悟禅门妙法,只能够从超言绝象的心法之中去寻觅。达摩祖师在传授禅法时主张,寻觅佛道与禅门妙法,应该从自我内在的心法入手,而不能够从外在的色法入手。达摩祖师所传授的禅法其实质就在于不立文字,不立文字就要求参禅者于内在的心法去证悟本心与本性,这就是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宗旨所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这还是禅门中人一直强调的“即心即佛”的禅法理论,已经在达摩祖师传授的不立文字的禅法思想中得以确立,后世禅门中人只不过是对于其传授禅法的一种阐扬而已。在确立了心法所具有的超言绝象的特征后,达摩祖师认为,所谓的诵经、持戒等修行的形式,皆可以在不立文字的心法参悟中得以显现。也就说是,达摩祖师认为,由于佛、菩萨已经修证了心法,所以能够不以一种执着与烦恼的意念,来诵经、持戒、布施。

达摩祖师在对待三藏十二部经的经论态度上,呈现出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相统一的见解,认为佛经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与流传于世的。因此,参禅者在研读佛经时,固然是要以文字名相的形式去进行,但是参禅者极为忌讳纠缠于文字名相的束缚之中。以文字名相的形式而流传下来的佛经,是为了使得修行者能够从中体悟到自我的本心与本性,这就是禅门妙法所说的心法。心法是不能够从文字名相中去寻觅的,文字名相只能够作为一种参禅悟道的方便法门,其最终的宗旨在于:通过文字名相的形式来参悟本心与本性,即要明心见性。达摩祖师强调的是,如果不能够通过参悟而见得自我的本心与本性,这样去研读三藏十二部经论,有堕入魔道邪见的危险,与参悟禅门的妙法是南辕北辙的。

 

三、显宗破执  直指心性

在达摩祖师看来,世人之所以无法契入他所传授的禅门妙法的宗旨之中,在于世人有着诸多的执着与贪欲。这种执着与贪欲,就是佛经上所说的我执、法执的表现。由此则根本无法勘破世间法的虚幻,也就无法契入到自我本净的心性之中,也就无法领悟到禅门妙法的心法宗旨。

达摩祖师认为,世人如果能够将外在的法执,与内在的我执予以祛除,即勘破了我执与法执,那么就可以将禅门妙法的心法之宗旨予以显现。由此可以说,达摩祖师所传禅法思想的显宗破执的特质,是显宗与破执相统一的教法理论。能够破执就可以显宗,如若要予以显宗,就需要破执,这就是破执即显宗、显宗即破执的模式。

达摩祖师对于显宗破执的禅法思想的阐释中,具体到了如何引导参禅悟道者的修行之中,这就是达摩祖师禅法思想之中极为重要的二入四行的内容。从二入四行的内容来分析,二入之中的理入可以被视为显宗的特质,而四行则可以被视为破执的特质。

达摩祖师所传授的二入四行的禅法理论,“把‘言通’与‘宗通’联系、统一起来,并最终归结为‘宗通’,也就是树立信仰与禅定修持、言说与内证、理论与实践联系,统一起来,并以超越言教的‘悟宗’为根本目的。”换言之,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显宗破执的特质,在阐述理入这一禅法理论时,是与显宗的特质密切相关;而在阐述与开示众人如何在四行的修行中证得禅门妙法的真谛时,是与破执这一特质密切相关的。这样,达摩祖师显宗与破执的关系就是一物两体, 或者说是犹如手心与手背的关系,要显宗就必须要破执,而一且破执之后,宗自然就显现出来。

达摩祖师最为强调的是,一旦达到了见性而开悟的境界,那么自我之心就与佛性合二为一。如果没有见性开悟,即使是诵经、参禅也是形式而已,不能够体证禅门妙法的。达摩祖师禅法思想在直指心性的开示中,有着一个极为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心与性是合二为一的。明心即是见性,见性即是明心,只有开悟了的心才是与佛性一致的。

 

四、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历史地位

达摩祖师作为中土禅门的初祖,其所传授的禅法思想,奠定了后世禅宗思想体系的雏形与基础。后世禅宗理论的发展与阐扬,可以看作是在达摩祖师禅法思想上的一种继承与发挥。

从达摩祖师到四祖道信,皆以传授《楞伽经》为接引和印证参禅悟道者的不二法门;而自六祖慧能始,则以《金刚经》为印证开悟禅门妙法的不二法门。达摩祖师的禅法思想,实质上已经包含了禅门五祖乃至于自六祖慧能而后的所有禅门教理的内容。后世禅门中人对于禅门妙法的开示与阐述,无非是对于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继承与阐扬,如此也凸显出达摩祖师禅法思想在中国禅宗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唐代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明确指出达摩祖师西来创立中土禅宗的主旨,即唯传心法。这就是说,达摩祖师所传的心法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以心传心,不立文字,这是将心法具有的超言绝象、不落痕迹的特征予以彰显。由于圭峰宗密所宗奉的禅门宗派是菏泽禅,而菏泽禅又传承于六祖慧能门下,所以圭峰宗密将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心法,界定为一切众生本具的清净之心。此心与佛性是一致的,关键在于众人存在着迷失本心与本性的状态而不觉知,所以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所开示的心性的觉与迷的不同状态,被圭峰宗密作为阐述达摩祖师禅法思想之中心法理论的重中之重,由此来彰显“达摩祖师——六祖慧能——菏泽神会”一系的禅法思想的传承关系。从圭峰宗密以菏泽禅为判摄基础的禅门判教理论中,就可以看到达摩祖师禅法思想的特质,以及其禅法思想在整个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者供职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南唐后主李煜的佛教因缘

◎邹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首脍炙人口的词,即是婉约派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代表力作。在这首词里,作者以形象的比喻,诘问的语气,悲愤的情怀,以及激荡的格调,放笔悲号,写尽亡国君主的无限哀愁与惆怅。作者把难以言表的忆国之思、失国之悲和亡国之恨,全部纳入一个“愁”字之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堪称是千古绝唱、无韵离骚。王国维评价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

大家对李煜的诗词并不陌生,都觉得他是位才华横溢、文笔一流的帝王。但实际上,他不仅仅在诗词创作上有所建树,还是位信奉佛教、崇信佛法的佛教徒,其人生思想和文学创作也受到佛教的影响和启迪。

一、李煜其人

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916-961)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继位,史称“李后主”,在位17年。宋开宝八年,宋将曹彬灭其国,后主降。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赠太师,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李煜为后世留下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诗词,被称为“千古词帝”。他写的词,超逸绝伦,虚灵在骨,王国维先生称其“神秀”。

李煜的原名叫李从嘉,后以“日以煜之昼,月以煜之夜”之意改名为李煜。据史记载,李煜“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的第六子。李煜有几位哥哥不幸夭折,在他的长兄李弘冀为皇太子时,他实际上是皇二子。史料记载,李弘冀“为人猜忌严刻”,时为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参与政事,每天只是读书为乐。公元959年,李弘冀在鸩毒李未遂后,很快也一命呜呼。李打算立李煜为太子,时任翰林学士的钟谟说:“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李非常愤怒,找了个借口把钟谟贬为耀州司马。随后,李封李煜为吴王、尚书令、知政事,令其住在东宫。

宋建隆二年(961),李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令其留在金陵。当年六月,李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继位。李煜“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自宋太祖建隆二年至开宝八年,即从李煜25岁登基至39岁亡国降宋,在这15年里,李煜只在苟且偷安中声色犬马和信奉佛教。公元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开封时,他托病不去。盛怒之下,宋太祖就派大将曹彬领军队去攻打南唐。公元97412月,曹彬攻克金陵。城破后,后主李煜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

《西清诗话》云:南唐李后主归宋后,每怀故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浪淘沙》,悲凉凄婉,词曰:“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据宋·的《默记》记载,李煜最后因写“故国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东流”之词而被被宋太宗用牵机(一种毒药)所毒杀。

二、李煜的佛教因缘

《南唐书·浮屠传》载曰:南唐后主崇尚佛教,喜研内典,崇修佛寺。尝改宝公院为开喜道场,“宫中造佛寺十余。出余钱募民及道为僧,都城至万僧。”李煜崇信佛教,与其祖父和父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李煜的祖父——南唐烈祖李888-943)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在营建新宫时,就请僧人大办法会。他曾下令让龙兴寺的僧人智玄翻译佛经。南唐中主李对佛教信之唯谨,对佛教禅宗特别感兴趣,常与禅师交谈,并命禅师于内宫为他说法。

到了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崇信佛法。他广建佛寺,度僧尼不计其数,其与佛教间的因缘,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与佛教相关的名号

南唐后主李煜刚开始时,名从嘉,字重光,后来改名为李煜,并给自己取有“钟山隐士”“钟峰隐者”“钟峰居士”等号。这些名号中隐藏出一个共同的内容:李煜是受佛家思想影响的。当然,“隐者”“隐士”的名号也能窥见出他消极避世、厌恶世俗,希望能够隐居山林、不问世事的思想。而用“居士”这一名号,则毫无悬念地体现出他笃信佛教的思想。

何谓“居士”?现在最为常见的有两种解释:一是“古代称有德才而隐居不仕或未仕的人”;二是“旧时对有佛教或道教信仰的人的泛称”。前者是不适合李煜的,只代表李煜内心向往的一种理想境界;后者则是李煜的现实写照——他是一个在家信佛的人。所以说,李煜以“钟峰居士”为号,实际是以佛教徒自居。纵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信佛者不计其数,以“居士”为号者更是屡见不鲜,像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号“山村居士”,著名诗人白居易号“香山居士”,宋代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等。由此可以看出,李煜自取的名号也是与其佛教信仰息息相关的。

(二)礼敬“三宝”,敬奉诸佛

据史料称,后主李煜小时候便知礼佛,有人说他是和尚转世。他受过在家菩萨戒,礼拜过文益禅师、德韶禅师等高僧为师。在他继位之后,对佛教的信奉更加虔诚,经常在宫中礼拜、诵经,由于沉湎于佛教,故荒废政事。史料称,对佛教的信仰直接影响到李煜对南唐政事的处理上。据载,当下属向李煜申报应该处死的罪犯名字,请他批准时,若遇到李煜的斋戒日,他就不会马上批复,而于当夜在宫中佛像前燃灯一盏,谓之“命灯”。如果当夜命灯熄灭了,他即批准对犯人处以极刑,若“命灯”燃到天亮,他就下令豁免罪犯。南唐国内人人皆知国主的这个习惯,有钱人家犯了法,就贿赂太监,给“命灯”添油,以保证其能燃到天亮。有史记载,以此方式逃得一死的还不在少数。

据《宋稗类钞》载曰:“南唐一诗僧,赋《中秋月》诗云:‘此夜一轮满’。至来秋,方得下句云:‘清光何处无?’喜跃,半夜起撞钟,城人尽惊。李后主擒而讯之,具言其事,得释。”据陆游《南唐书》卷三载曰:“后主天资纯孝……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数。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李煜对僧人的宽容与敬重及对佛教的崇奉。

李煜在国内大兴佛教,希望自己的诚心能感动佛祖,保佑南唐平安无事。北宋开宝二年(966),李煜下诏,普济诸僧,募得道士愿为僧者,赠二金。李煜亲自带着小周后在宫中礼佛,二人头戴僧伽帽,身披红袈裟,顶礼膜拜,不知疲倦。由于长时间叩拜,竟使前额淤血,长成赘瘤。后主还不顾帝王之尊,亲自为僧尼准备佳肴,削制厕简。有的僧尼违犯戒律,后主则为其辩护。

(三)广兴寺庙,笃信佛法

金陵清凉寺,建于五代,南唐升元初改为“石城清凉大道场”,据传此寺为南唐皇帝的避暑宫。后主常居留于此,内有“德庆堂”三字,为后主的御笔。寺后山顶有南唐时所建之翠微亭。“清凉山色几芙蓉,旧是南唐避暑宫。留得翠微亭子在,水天闲话夕红阳。”该诗即是指那段逝去的历史。

李煜建成报慈院之后,请名僧行言和尚主持,升堂说法,行言就说出了有名的偈语:“示生非生,应灭非灭。生灭洞己,乃曰真常。”又说:“言假则形散千途,论真则一空绝迹。”当宋王朝的统治者得知李煜好佛时,即选派能言善辩的僧人南下,以金银贿赂李煜身边重臣,并在他们的引见下见到李煜,为李煜讲经说法,大谈天堂、地狱、因果报应等等。

据《南唐拾遗记》载曰:“李后主手书金字《心经》一卷,赐其宫人乔氏。乔氏后入太宗禁中,闻后主薨。自内庭出经,舍相国寺西塔以资荐……其后,江南僧持归故国,置之天僖寺塔相轮中,寺后大火,相轮自火中坠落,而经不损。”又据《宋史》载曰:“建隆中,宋将曹彬统王师平江南,宋兵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惊怖万分,后主正驾幸净居室,听沙门德明等讲解《楞严经》《圆觉经》。未几,宋兵攻破金陵,后主归降大宋。”如此笃信佛法、信奉佛教的国君,世间少有,而李煜即是其中一人。

(四)文学创作中的“佛味儿”

在李煜的诗文中,很容易看出他的佛教信仰。他在《病起题山舍壁》中写道:“暂约彭涓安朽质,终期宗远问无生。”“问无生”是他对人生的重新理解和诠释,也是受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才悟出的。

《全唐诗》第008卷中,载李煜的《病中书事》云:“病身坚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月照静居惟捣药,门扃幽院只来禽。庸医懒听词何取,小婢将行力未禁。赖问空门知气味,不然烦恼漫涂浸。”诗中,李煜先后提到“道情”“宴坐” “空门”,溢满了佛教禅宗的意味。何谓“宴坐”?瑜伽二十四卷云:“言宴坐者,谓如有一,或于大床,或小绳床,或草叶座结跏趺坐;端身正愿,安住背念。”《佛光大辞典》载曰:“宴坐,又作‘燕坐’。安身正坐之意,指坐禅。又为‘坐禅’之代名词。”可见,李煜对佛教,对禅学非常挚爱。

三、结束语

毫无疑问,李煜是一位悲剧性的人物,丧家亡国之恨在他的作品中表露无遗。但是,作为佛教的一位护法居士,李煜用其切实的言行敬奉诸佛,并将佛法应用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去,其精神难能可贵。尽管李煜在佛教思想研究上并无建树,也没有对佛法教义、经典认识与参究方面的文学作品传世,但是,其一心向佛、力倡佛教的精神影响后世。在末法时代,我们既要学佛、倡佛,更要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信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是世间法,只有将佛法更好地应用于修行生活之中,才能从中获得无尽的益处。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佛法学修的正见正行

【贵州】刘先和

如今佛法应世,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学修人也日益增多,这无疑是中华民族的殊胜福报。然佛法问世距离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如今学修到底应如何着手?如何才有成效?这是学修者们普遍思考的一个突出问题。因为人们知晓,只有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学修者才具正见正行,才能够起好步,开好头。

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必须要弄清佛法到底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所有人的都是一致的:佛法在佛经中。这个回答应该是正确的。就连释迦牟尼也说过:“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金刚经》)可见,一切佛法都在佛经中。然释迦牟尼在同一经中又说过:“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若认定一切佛法在佛经中是正确的,为什么佛又要说若认定佛经是佛法,即是谤佛,并指出这并非是佛的本义?表面看来如此之说是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佛在这里用心良苦,其目的是开示人们:佛经非佛。由此,学修者便会生出质疑:既然佛经非佛,那学修佛经又有什么意义呢?殊不知,佛经虽然非佛,然佛经是指向佛的路碑与向导。只有沿着这块指向光明的路碑前行,迷茫的人们才可能见到佛,这就是佛经的指向和引导作用。然而,学修人中诸多人不解佛义,以经为佛,着意于佛经的文字语言,着意于解文说句,陷入经文之中,被经所转。从古到今,如此之人不在少数,这也是学修成就者少的症结所在。佛法无疑在经中,然又不在经文中。学修者要想真正解决好这个认知问题,必须立于经而出于经,如此才能转于经,而不被经所转。学修者若是真正解决好了这个问题,算是解决了学修的正见,是起步之正。

佛经有三藏十二部、数千卷,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之说。学修者到底从何了知什么是佛法?有不少学修者为此困惑了一生。对此,笔者有一体验:细细揣摩释迦牟尼与后来入道者到底悟到了什么,这是了知佛法的最好捷径,也是解开佛法奥秘的一把钥匙。释迦牟尼悟到了什么呢?其入道时有一感叹:“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直是可怜可惜!”(《禅宗大意》,正果 著)很明显,释迦牟尼悟到了生命之本性,见到了真心。惠能大师半夜听师讲《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大悟佛法,乃知“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这里的五个“何期”,所表达的皆是真心自性。近代高僧虚云大师艰辛修持三十七年,于五十六岁在打禅七时,因热水溅到手上,当即茶杯堕地,一声破碎,虚云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当即书偈:“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后又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虚云和尚全集》)无疑,这里所悟仍是真心自性。

从以上释迦牟尼及后来人所悟之绝,皆为真心。由此人们便可知,佛法即心法,佛即心,心即佛。佛也,心也。心也,法也。离心无佛,心外无佛。故禅宗要旨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中国禅宗初祖达摩大师说:“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血脉论》)禅宗五祖弘忍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六祖坛经》下同)禅宗六祖惠能说:“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由此可知,学修者志在找到自己的真心,这就是全部的佛法。由此,学修的初心就明朗无疑了。

真心不用找,人人本自具有。也许人们会质疑:不找又怎么能亲见真心呢?一个法则:守——守心一法是最佳的修持。人们之所以见不到真心,是如释迦牟尼所说“被愚痴妄想所盖”,也如惠能所言“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六祖坛经》)一切愚痴妄想,邪见烦恼从何而生,皆由妄心所生。妄心又由何而出?由真心所动而生。真心有性,性无差别,然可迷可觉。觉是佛,迷是众生。这如同黄金一般,黄金有性,可塑佛像,可塑魔像。如何是迷?见境生心,迷心外见,执相分别,攀缘外境。此一切皆为识心所为。如何是觉?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故惠能开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又说:“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守心一法即是外不执境,内心不动。如此,一切愚痴妄想不再生起,人人具有的真心必然自现。

如何守心呢?从释迦牟尼到无数祖师都有开示,释迦有一妙法:“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金刚经》)达摩祖师有一绝招:“身灭道成。”(《悟性论》)惠能有一秘授:“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坛经》)若细细思虑、参究如此法语,相信有缘人一定会从这一系列教诲中有所觉悟。真心不从外来,悟就是守,悟即是果。故而,惠能大师说“道由心悟。”佛法学修当知:理可顿悟,事必渐除。这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的一个常理,不必心急,需要锲而不舍,精进修持。

佛法学修无疑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也非一蹴而就,需要坚韧的毅力。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物质十分富足,科技十分发达的社会,稍有不慎便会融入到所谓的时代潮流中去。综观当世无数学修者,大多是两张皮:一张学佛皮,一张众生皮。其根本缘由就是既想享受现代生活,又想通过学修而获得智慧。如此,只怕耗尽一生精力,仍是与佛无缘。笔者学修三十多年,得出的亲身体验是:学修者若有志获法,必要将生命融入佛理,这是一个痛苦的磨练。若没有这种磨砺,不经过这种伤痛的锤炼,不具大舍大得的气度,想求得佛法是绝不可能的。当知,大舍就是舍去对世间的一切贪爱,舍去一切执着,舍去一切所知。以佛理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认识一切,以佛理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工作。大舍必有大得,舍的是虚妄,得的是觉悟。大舍大得犹如一场大死大活,死去一切世间之心,生无所住心。这便是学修者的终极目标。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禅露》《曹溪水》等佛教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

 


禅修养生疗愈体系研究初探

许凤伟  张海生

现代都市的快节奏生活中,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许多人一身病痛,心情郁闷不畅。禅修可以让我们迅速获得生命的能量,加快内循环系统的循环,有效改善我们身体的内部环境,有效调整身心亚健康状态,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而不觉得疲累。1979年起,正念禅修 / 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在改善人类健康和福祉的研究和应用大幅增长,特别对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衰老与数量以及炎症减少等几个方面的影响,伊丽莎白·布莱克本研究发现压力更大的人的端粒较短,端粒酶活性也较低,并最终凭借此项研究获得了2009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少林药局独创了三疗七修的禅修体系,用心药、法药,物药、身药为现代人修身养性,调理身体和心理健康开辟了新的路径。心药,是通过禅定、冥想等内观方式激活我们的免疫系统。身药,是通过身体的运动增加经络及气血的运行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法药,是通过忏悔、祈祷、放生等法事及一切善知识的加持来保障身体除去负能量(冤亲债主),提升正能量。物药,指的是通过一切物质的元素来提高身体的健康质量,食物、中药、化学、物理等能量。三疗即:禅疗、功疗、食疗;七修即:德修、功修、食修、书修、花修、乐修和香修。2017年,世界禅养联合会应运而生,创会会长释延琳师父邀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常驻佛教使团团长释法宝为会长,致力于全球禅文化传播与发展,凝聚当今世界禅医的研究者与实践者的智慧,基于三疗七修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未来医学解决方案,引导人类走向身心灵全面健康,期待为人类生命健康与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持,期待为人类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一、禅净心身

中国嵩山少林寺以禅、医、武文化名扬天下,从元好问写《少林药局记》的元1217年(元金时代)开始,整整800年了,少林寺核心的文化是禅文化,无论少林功夫、艺术还有现在的禅医、禅养都是在表法。少林寺一向有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襟怀传统,《易筋经》《洗髓经》等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养生经典,少林药局更有中国佛门医宗之渊源和美誉。为了使少林文化造福人类传承后人,向全世界推广少林禅医独特的修心、疗病及养生理念,少林药局开设药师精舍和三疗七修堂,用法药、物药、心药、身药为佛医文化开辟新经,让天下苍生获得身心灵的保健安康。禅养融合了人类千年的智慧,它不仅能了解个体所处的状态,对个体的健康进行定位定性,而且对于个体未来健康的趋势,也一目了然。禅告诉人们病根在哪里,其目的是为人们指路。它借助中西医的临床指征,通过禅医的途径,禅养师的调理,来协助人们维护健康。禅养的宗旨是帮助人们向内求,而不是向外求。禅养是人类智慧的提炼升华,标志着人类进入一个自性完善的时代。人们常讲: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其实人的内心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存在着千变万化的心态(如焦虑、嗔怒、悲伤、绝望、厌恶、嫉妒、贪婪、傲慢、压力、偏执、自卑、烦闷、寂寞、羞耻、担忧、恐惧、不满、失落、饥渴……),以禅法来治愈人们心中那负面的情绪,犹如阳光能驱散黑暗般的有效,使心灵得到净化。禅修的作用:第一、身心灵的调节和疑难杂症的调理。第二、接触少林传统文化的理念,发觉智慧,培养善心。第三、身健体康,发觉先天之灵。第四、敏感觉察内心,也敏感觉察他人。第五、安定散乱心,觉悟心的真性,获得深层的宁静、喜悦、和谐。第六、切断不愉快关系的束缚,重燃卓越激情的情感能量。第七、打破自我保护的敏感,实相体验禅修医心养生法门。第八、安定浮动的能量,实现身心一致的最大能量。

禅是离不开自身的,没有自身也就没有禅,鸠摩罗什禅师倡导思维修,讲禅离相不离本,本就是人的自我,相就是人的习惯、爱好。当今世界的禅文化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日本有位铃木大佐禅师,他在二战以后写了很多禅书,这些禅书都是从佛教教理中演化出来的,慢慢在西方社会流行起来。朱清时院士修习的《达摩禅经》是在少林寺学的,在功法里他体悟到了禅的伟大,禅的喜悦,禅的妙用。作为一个科学家,让自己去实践,这个精神让人敬佩。

 

二、三疗

正念禅修与身体代谢有关,体内炎症蛋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免疫系统活动期间作为细胞外传递者,当循环时这些蛋白质增殖促炎症,然而促炎蛋白的失调和长期升高的水平增加疾病风险,愈合不良和死亡率。因此,禅疗是修复受损的机体、机能,通过禅医佛医等的方法,修复身体的“气血脉腑”等的机能。

(一)禅疗

用禅修般若治疗人们的身心疾病,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医学,以“因果”“禅定”为基础法门,以默照冥想、呼吸、导引、气血、经络、藏象等学说为基本理论,运用“观想”“气化”“导引”等基本手段进行诊断、治疗、调养,并结合食疗及诸物百草疗法,通过法药、物药二圆融法,调节人性心灵及身体脏腑的四大不通。同时通过忘我修心让身体及各组成系统,得到最大程度的自我修复,提高免疫系

(二)功疗

少林寺传统功夫包含大量养生功法:龙拳练神,虎拳练骨,豹拳练力,蛇拳练气,鹤拳练精,来提升修练者的精气神。另外通过少林72绝技的修练来恢复提升人身的卓越功能。同时通过练习《八段锦》《禅拳》《锦掌》等少林导引功夫疗病,通过学习《易筋经》《洗髓经》来令生命返朴归真,正本清源,深谙契合人体的构造本质,启动生命本身生机之源。

(三)食疗

食疗:食疗又称食治、食养,即利用食物来影响机体各方面的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祛疾防病的一种方法。“药食同源”是中华原创医学之中对人类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五谷杂粮,有益于人类而无害于身体,因而性“中”。这是中华原创医学选择食品最主要的标准。药食同源,辨五谷蔬果,五味归经,五气养神,通五脏六腑,杜绝病从口入,平衡食疗饮法。食疗还包括闭关节食,整体排毒,调节方便的整体格式化等疗法。

 

三、七修

修是提升、超越自我的机体、功能,可以通过长期的训练达到疗愈“脏髓筋骨”和人体潜意识、无意识的功能。所以用正确的禅修方法即可治愈身体的病痛,还会影响免疫细胞引导的防御参数的增加,当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攻击时,免疫细胞被差异性激活、产生,然后由免疫系统部署到靶区域,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并促进组织恢复,因此免疫细胞分布或数量往往被用作各种免疫抑制疾病的诊断标记物,例如CD4+T淋巴细胞数量的下降是免疫在HIV患者中的疾病进展的细胞信号。驱散心里的阴霾,保持身心健康,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七修养生理论体系以禅净心身为核心,以身心灵的健康为目标,结合现代生命科学体系实证,达到蓄精理气、养神修复、提升全身自愈力的健康养生目的。何谓“七修”?即德、功、食、书、花、乐、香者,是修心养性、安身立命之大裨益之事,祖述羲黄神农,顺承汉唐,代代相传,生之根本,通过七修可以调节阴阳二气,聚气、调气、行气、运气。

(一)德修

德修:禅以无相为宗,以德为本,所以德为七修之本,养浩然之正气。修身养性的第一要领,即八正道的第一正见。通过对人类道德观念的修正,培养道德自律与自我完善,达到身心灵平衡之目的。修身是养性的第一次第——即八正道的第一正见。通过对人类道德观念的修正,培育道德自律与自我完善,达到身心两正、身心两健之目的。

(二)功修

功修为七修之干,调自然之真气。功修本意是人类的生存、探究功能达到最大的值,修炼功法,强化身体机能,以祛邪养正、强身健体、利己助人,修复人体本身功能、延缓衰老。

(三)食修

食修为七修之命脉,充水谷之精气。佛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尊崇自然、朴素的饮食习惯,针对身体状况、四季形态,因地取材,药、食两用,调、补兼具,以养正身体、修为健康。民以食为天。此外“禅茶”在佛教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佛教有“吃茶去”的禅宗公案,有“禅茶一味”的修行心境,中国更有着悠久的茶文化,茶文化也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这说明中国利用茶叶最少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茶当时以药用为主。饮茶令人和谐、专心、清明,参禅讲求修心、静虑、安心,两者同为追求至高平静的心灵境界。茶与参禅追求境界相似,层次分明,故有“禅茶一味”流传至今。禅宗思想包涵着儒释道三家的精粹思想,中国茶文化就是以儒家之治世,佛家之淡泊,道家之浪漫,借品茶倡导清和及调御身心。

(四)书修

书为七修之文理,舒调达之意气。由书入道、由书入禅,提升人的品位与境界。在书写过程中掌握调心、调息、调身,达到养心、养性、养正,从而身心两健、增进禅悦,促进道心。

(五)花修

花为七修之华章,成天地之大气。一花一世界,百花治百病,以花入境,一曲一舍之间,领悟生命智慧。花是植物超然的展现,也是爱的最高境界表现。以花入境,花是大地的智者,了解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最高法则,在天地精华的涵养下造化出迷人的花漾,吸引世人赞美的目光,让众人看见花就能心生喜悦,而用花传递情爱与关怀。

(六)乐修

乐为七修之韵律,调万物之和气。圣人作乐制礼,以乐为教。礼可修身兴国,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可以驱赶魔鬼,愉悦身心,健康体魄。融音乐治疗与音乐修身养性为一体,尊《黄帝内经》“五音疗疾”之说;《史记》云:“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神经而和正心也。”因五行(金、木、水、火、土)生五声(角、徵、宫、商、羽);五脏(肝、心、脾、肺、肾)生五志(怒、喜、思、忧、恐)。五行、五音相呼应,五脏、五志相关连,故以五音疗五脏五志之伤病、修情志之境界,达心平气和。

(七)香修

香为七修之品位,萃岁月之灵气。香有十德:感格鬼神,清静身心,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修身养性的最高次第:识香性、闻香味、观香型、听香音,经由香的熏染、香烟缭绕将灵魂导入高远,让心升入空灵,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悟空境界。

(作者许凤伟系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禅养文化分会副秘书长;作者张海生系世界禅养联合会(美国)会长,美国国际医药大学整合医学院院长。)

 


少林禅医养身心

【北京】张雪梅

 

佛门医宗的千年传承

在古树掩映的少林寺山门西侧,有一座静谧的院落。院子正中树立着一座人体经络铜像,三座殿堂的门口分别悬挂着上药堂、禅医寮、相应寮的匾额。弥漫整所院落的浓郁的医学因子,昭示着这是一个独特的所在。没错,这里正是少林文化“禅武医”并重中“佛医禅药”的传承者——少林药局所在地。

佛教自古与医学有不解之缘。传统佛教经典有“菩萨学处,当在五明学处”之说,其中包含了佛教“医方明”的思想。作为一种超越的智慧,佛教“医方明”是一种既重身药、物药,更重心药、法药;既讲究医术,更重视医德;以解脱生死、超越三界为终极目标的救度法门。

少林医药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禅师们基于佛教“医方明”的理念,采集嵩山地区特有的药材资源,吸收古人传承的疗法,逐步形成了很多验方、秘方。加之寺僧们在练武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都具有健身与治疗的双重作用,由此又逐步推演出了内功、推拿、点穴等治疗方法。公元l217年,为服务于寺内僧人,也为救治百姓和信众,时任少林寺住持的志隆禅师创建了“少林药局”。在不断发展中,少林药局由外科而内科、由治疗跌打损伤到治疗百病,形成了“少林医药学”。此后,各地寺院纷纷仿效开设药局,并尊少林药局为“中国佛门医宗”。

在漫长的历史中,少林药局积累药方上千首,医僧佛医论著共计百万字。虽几经兴废,但他们始终不忘济世利民之本怀,救助百姓于苦厄中。

独具特色的少林禅医

医学在中国有深厚的渊源。那么,少林禅医与传统中医学有何区别呢?对此,少林药局的负责人延琳法师有自己系统的见解和论述:“少林禅医药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以‘因果’‘禅定’为基本法门,以默照冥想、呼吸、导引、气血、经络、藏象等学说为基本理论,运用‘观想’‘气化’‘导引’‘点摩’等基本手段进行诊断、治疗、调养。其中还结合食疗及诸物百草疗法配合运用。”

通过延琳法师的介绍,我们懂得了,所谓禅医和中医,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不同之处在于禅医更重思维修,认为万事万物皆是药,而无上妙药是心药。中医讲治病,要通过调和身体,祛除病痛,重在“果”;禅医则更讲要从“因”上下功夫,要去对治“你为什么会生这个病”。

在治疗方法上,少林禅医有独具特色的三疗七修法。三疗,即:禅疗、功疗、食疗。禅疗,一方面通过运用达摩心法,强调修行以养心为先,进而达到心平气和、忘我休心的自我修复境界;另一方面,运用佛教因果学说,寻找产生病症的根源,从因上入手,采取禅家之默照、冥想等修行法门,摄心调身,达到和谐身心、消除病源的目的。功疗,即提取少林传统功夫中的养生功法,如通过练习八段锦、修学《易筋经》和《洗髓经》等,提升精气神、启动本体生命之源。食疗,即运用佛制九食法等,获得健康或者治愈。所谓七修,包括:德修——修正观念,培养道德;功修——修炼功夫,强身健体;食修——尊重自然健康的饮食习惯,养正身体,物味双参;书修——由书入道,由画入禅,提升品位与境界,舒展心怀;花修——以花入境,培养悲悯慈爱之心;乐修——五音疗疾,融音乐治疗与修身养性为一体;香修——分为供香、体香、食香三种,最高境界为识香性、闻香味、观香型、听香音,经由香的熏染,提升心灵境界。

现代少林禅医在继承中,注重在东方药师佛精神感召下,结合传统自然疗法,追寻人类医学的最高境界。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的开放体系,少林禅医注重实际疗效,不排斥任何有效的医药学经验和方法;注重弘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以佛教的因果论为基础,追本溯源,不局限于中医的阴阳平衡疗法和西医对抗疗法。

与时俱进的济世之路

2004年,在中断近800年之后,少林药局得以重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提出,“少林寺应走一条与时俱进的济世医药之路,造福亿万众生”。其后,一步一个脚印,2006年创设少林药局门诊,2008年筹备“少林药局研究院”,2009年设立“登封少林药局禅医功夫学院”,2011年举办“首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并坚持连续举办,还出版发行《中国佛教医药全书》(101卷)。

“第五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暨世界传统功夫养生大会”期间,来自日本、印度,以及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参加会议,时任国家宗教局副局长的蒋坚永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表示,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以禅入武,又开创少林药局,形成了以“禅武医”并重为特色的少林文化,从真正意义上践行了“身心和谐”“济世利民”的人间佛教精神。他希望少林寺在弘扬禅宗文化、推广少林功夫的同时,深入挖掘佛教思想宝库中蕴涵的医药养生思想,将优秀的佛教医药文明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以实际行动为“佛门医宗”增添光彩。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在发言中提出:“少林功夫是一遍一遍练出来的,少林禅是长年累月坐出来的,少林医方是千百年实践出来……佛医就是借助于佛教的‘理、法、方、药’等理论框架,从身体和心理上对患者进行治疗,让他们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养生、养心的目的。”

为了把少林医药学发扬广大,近年来,少林药局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自然医学大学等国内外著名医、佛学院合作,旨在培养僧俗两用的禅医人才。同时,“北京中医药大学·嵩山少林寺中医专业佛医文化高级研修班”也曾举办过多期。

初夏的少室山,苍松翠柏,绿意盎然。络绎不绝的人群排着队,走进少林寺的山门。生命像流动的珍珠,在千年古寺前,让人不禁想到:所谓永恒,正是这生生不息的传承。

 


少林武术与佛教禅宗

金龙 李富刚

 

一、佛教禅宗发源地——少林寺

菩提达摩观中国人有大乘根器,即渡海东来,经过三年时间,到达建康(今南京),这时正是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庚子九月二十一日。达摩来到中国,正是中国南北朝长期分立,佛教思想和学风纷呈之际。南方讲义理,北方则重视禅宗。梁武帝所崇尚的“建寺功德”与达摩所提出的“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理论不合,意不相投,达摩遂离开南京北渡长江(传说是达摩“一苇渡江”),于北魏孝昌三年(525)进入少林寺,在跋跎开创的基础上,广采僧徒,传授印度佛教,开创中国禅宗。由此,少林寺成为中国禅宗的发源地。

二、少林武术与禅

佛教禅宗主要讲禅,禅(Dhyana),又译“禅那”,意译为“思维修”或者音意合译为“禅定”,本是印度各种教派中普遍采用的一种修习方式。但印度只有禅而却无禅宗,禅宗是印度禅与中国本土化结合的产物,是儒化了的中国佛教。由于少林寺传授印度佛教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因此少林武术与禅的关系极深,正如日本佛教史学者镰田茂雄的《禅和日本武道》所言:“中国武术的背后有禅的思想和炼身术,同样在日本武道精神中也有从中国传来,由日本人加以创造的日本禅的思想脉搏在跳动。”在大梁、张剑《文化论坛》一文中这样解释禅武:作为本源的少林功夫,是指在少林寺特定的环境中,由历代僧人在护寺、健身、修身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言传身教为传承方式的一种参禅法门,特称“禅武”。笔者将禅的思想与少林武术的修炼结合起来——禅悟与武悟,禅宗的最大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摆脱印度佛教为宗旨。那么“见性成佛”,就是“开悟”,悟是禅的生命,悟可以解释为对事物本性的一种直觉的关照。如何启发悟性呢?禅宗利用日常生活中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呵斥,一顿棍棒、拳脚等来启发悟性,即所谓:“棒喝”。总之禅宗修习全凭自身体验。那么武术的招式可以讲说,可以示范、传授,但武术的最高境界,却是“可传而不可授”,完全靠自身多年的习武体验,靠自身的领悟。如拳谚云:“师父领进门,修行靠自己。”这些与武术的习练有着共同之处。青原惟信曾经说过:“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他经过良师的教导而见色明空时,就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既悟以后,通体是慧,心光流布,无物无我,性相融通,“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了。禅宗目标在于达到这样的境界,这与李小龙当年讲武学境界时很相似的,李小龙讲:“学拳之前,一拳一脚对我只是一拳一脚;学艺之后,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也不再是一脚;如今深悟以后,一拳不过是一拳,一脚也不过是一脚。”这段话正应了拳理“练时有招,用时无招”“无拳有拳,有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像这样的武学境界与悟禅境界,几乎是一样的。另外,在这里要讲明一点,在精神境界方面,可以归之为禅武合一。有的人习武可以两年或三年,有的人或许一辈子也悟不出来。因此,习武与修禅一样,可能在刹那间就能领悟,也可能需要很长时间。另有一例是日本流行的禅话《剑的滋味》,叙述柳生又寿郎学于名剑手武藏,武藏先让他安下心来,作忠诚的仆人,树立十年学成的耐心,三年之内,每天只要他做饭、洗碗、铺床、打扫庭院、管理花园,只字不提剑的事,不许碰一下剑,目的是让他放下驰求心。之后,在他干活的当儿,武藏出其不意地以木剑向他一击,使他一天早晚都得时刻品尝遭剑击中的滋味,念念都在警觉中,如此用心,终于悟出了个中三昧,豁然贯通,成为全日本最精湛的剑手。柳生所悟的无非是禅的“无住心”,所以少林武术以禅定直入悟道。

少林气功是少林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林武术中最具神秘色彩的瑰宝。气功分为内功、外功、硬功三种,内功也称静功,主要包括少林坐桩、站桩和卧桩,练功时外观静止不动,以练静为主。少林武术十分重视内功。《少林拳术秘诀》开首即是“气功阐微,柔术之派别,习尚甚繁。而要以气功为始终之则。”气功有养气、炼气二说,养气属心意的锻炼,法则全出禅宗;炼气讲究姿势,调息运气,是一种在佛家禅功基础上吸收道家思想,或民间气功形成的武术内功。少林武术修炼内功一般分为三年。上乘功夫,为少林内功修炼气功的最高境界,以能运化刚柔为特征,功成于刚中有柔,柔中有刚,随意变化,灵活敏捷,神速莫测,可运气击人于百步之外而不露形迹。据《少林内功一指禅》一书中,练习内功的方法为:“练功中间不想体内,忘记自我,把意念排除在外,使内气自然地升降出入,与天地之气,自然之气相接,顺其自然,不知不觉地达到练功者向往的美好景象,理想的功夫,健康的体魄。”这种调心法则,可谓完全脱胎于曹洞宗的默照禅,是禅的世俗化应用到武术中的作用。另外,其在练习时所采用的桩式为“朝天双盘坐”和“扶膝单曲腿坐”,这基本上与佛家常用的双跏趺和密乘禅的菩提坐相似。中乘功夫,以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补气相凝为特征,功成可以神役气,以气运力,其气周行全身,出现硬气功效果,不怕拳打脚踢,能增强自己拳脚的力量。下乘功夫,以神气会合而运行于内,调息活脏为特征。这与佛家一般禅定修正法相似,传说出自达摩的《易筋经》,后部的十二段均取坐式,与密乘瑜伽的炼气相近。如第九段姿势,即是密乘的“六灶印”。另外,少林气功练功时都要站桩,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站桩时身体摆成固定姿势,气沉丹田,调息运气,注意力集中,这些都与禅宗的禅定有紧密的联系。

少林武术技击与禅的关系。《少林拳术秘诀》:“上乘技击术,总以有几分禅机,方能活泼镇静,所谓超乎寰中,得其象外也。”这里是说高超的技击(武术)如禅机一样,需要心态镇静,在实践中才能发挥正常,随机应变。《少林宗法》第一篇以“参贯禅机,超脱于生死怖畏之域”为拳术之“极致所归”。这里是说武术技击要破生死关,才能发挥出高超的技击,破生死关与禅的解除生死怖畏相同。提到生死关,《少林拳术秘诀》载清末南方武术名家李镜源曾受教于陕西三原寺某僧,僧告以三条心要,第三条为:欲学技击必须勘破生死关头,证悟本来心地,这里禅宗的无上法门,佛门弟子毕生维持之所期,必须于此道有所得,方可臻于技击之绝顶。《秘诀》作者(尊我斋主人)说:“顾禅宗之于技击,只见其有益之可言,而未见其损也。”可以说,李镜源得寺僧指点后,将禅运用到技击中,使武功大增,并著有《尘技禅机》一书,详细说明了禅与武术之关系。

三、少林武术与佛教五戒

佛教五戒为:第一是杀生戒,不但不杀人,也不杀鸟兽等一切生命之物;第二是偷盗戒,非经物主同意,无论用什么手段骗取、窃取、强夺、霸占等将他人之物据为己有,都是毁犯偷盗戒的行为;第三不邪淫;第四是妄语戒;第五是饮酒戒。武术具有搏杀功能,而佛教五戒头条为杀生戒,那么少林武术不能不受佛家慈悲戒杀之旨的影响,强调练武的目的是为强身健体,自卫御敌,不得逞强好斗。于是,少林寺僧对武术定有戒约及道德规范。如早在十二世纪,少林寺觉远和尚就为训练众僧习武规定了森严的“习武禁约”,名为“十禁”:一禁叛师;二禁异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艺;五禁盗劫;六禁狂斗;七禁违戒;八禁抗诏;九禁欺弱;十禁酒淫。犯者轻罚百尺,重者驱之。

从佛教五戒到少林武术的戒约,历代武僧多能守此戒约,即使挥戈上阵,大开杀戒,也是出于匡扶正义,比如:十三棍僧助唐王、明代抗击倭寇等,立下了千秋不朽的功绩,这些都与佛家的戒律有关。

由此可得出,少林武术实际上是以嵩山少林寺为中心的武僧,在长期传习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它在正统佛学中虽未有一席之地,但毕竟长时期以寺院为中心、以僧人为主体而传习发展,事实上成为中国佛教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拳极重心意的锻炼,以禅的调心法为练心法则。少林武术受佛家慈悲戒杀之旨的影响,强调练武的宗旨在锻炼体魄、自卫防暴,严戒恃艺妄用,逞凶肆恶,好勇斗狠,充分说明了少林武术深受佛教禅宗文化的影响。

(作者金龙系河南大学体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作者李富刚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找一颗“禅心”

【浙江】陈于晓

早年,在写下“云卷云舒”的时候,我心中所拥有的那一份“宁静”,其实还是不完整的。记得在一些时候,我只是有意识地放慢一下脚步,在那些年的“概念”里,我以为所谓“慢生活”,就是走路慢一点,把生活的节奏放缓一些。这些年,或许是人到中年了,终于慢慢地悟得,所谓“慢”,其实是一种心境,或者就是一种“禅”。

愈来愈喜欢“淡”的事物了。有时在林子里,望着一树的枝繁叶茂,在我的脑海里,却只是简单地勾勒出几根线条,总想把一棵树的“繁”舍去,只剩得寥寥数笔,用来点缀一种朴素的生活。有时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把满地盛开的花朵,忽略掉许多,并且用想象让一些花朵,回到那一种欲开未开的状态。这么着,我愈来愈喜欢走近大自然,把身心交给大自然了。

水声和鸟声,都是悦耳的。大自然的一切声响,与心灵,大抵总是相通的。在广袤的大自然中,人,也只是其中的一物。

有时我会坐在瀑下,听瀑。这“哗哗”之声,不知疲倦,从不停息,我不会因此觉得嘈杂,当然相比之下,我可能更喜欢聆听“叮咚”的溪流。这时,我会把自己想象成某一个小生灵,把耳朵竖成草叶状,听着,听得心里一片清澈。还有听雨,早年我也经常在文字中提及“听雨”,现在想来,那时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如今,真能耐着性子,坐下来,从雨落听到雨停了。然后起身,发觉自己似乎在雨声中想起了许多往事,又似乎,什么都不曾想。

林子里的鸟声,多半是分散的,很少有挤在一起的。慢慢行走着,行至无路时,悄悄转个身,又会现出一条小径来。在小径通幽处,数声鸟鸣,婉转落下。脚步很轻,我觉得我的脚步是不由自主轻下来的,或许,是下意识中,不想打扰这安静的氛围。听见落叶的轻了,比脚步声要更轻一些。作为一片叶子,它生机勃发过了,也张扬过了,这一刻,它自然地落下了,根或者泥土,是叶子最终的归宿。在森林中,看上去杂乱无章的事物,总会被风雨或者时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此时,我没有忘了我其实是来听鸟声的。而鸟声呢,就这样伴了我一路,一会儿在枝头挂一串“空灵”,一会儿又在草地舞一阵“曼妙”。

于是我发现,当心境淡泊下来,生活中就溢满了禅意,而渐渐地,我也就找到了一颗“禅心”。每次有机会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就喜欢去大自然,找一个幽静处,特别是水边,独自坐下来,抬头看看云,低头看看水。云朵当然是那些白云朵,蓝天上多的就是白云朵。它们有时一直呆在你的头顶,半天也不曾动一下,有时又不断地腾挪着,千变万化。很多时候我会想,假如禅看得见,这禅,此刻很可能就长着白云朵的模样。无论按兵不动,还是瞬息万变,白云朵皆是禅。

云影也是一种禅么?或许是禅的影子。禅有影子么?万物皆有影子。一枚果子,我不知道它来自于哪一棵树,“啪”地掉到了水中,漾起了一圈涟漪,云影紧跟着也晃荡起来,我知道,这其中也是隐着一种禅的。事实上,禅是一种妙趣横生的事物,又有声又有色。

那么,禅的味道又如何?回到家中,我喜欢在庭院的花开花落之间,煮一壶茶。有时是为了解渴,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品赏。当心里一片葱郁,或是阳光明媚,我就煮绿茶,煮得溪水清清溪水长;若是心上生了一种情绪,比如乡愁,我就喝黑茶,我以为黑茶中溶解着一种“怀旧”的情结;等到夜深人静,就不妨来一杯红茶,那时,窗内帘外,都是暖洋洋的灯火。当然,这茶的各样味道,也就是禅的各样味道,因为“禅茶一味”。

云卷是禅,云舒是禅;花开是禅,花落是禅。这些年,我愈来愈喜欢禅的那一种淡泊与宁静了。淡泊与宁静,或许就是禅的正味。找到一颗“禅心”,极好,淡泊让生活充满了禅意,而宁静则是可以“致远”的。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作品《路过》《身动心远》《听夜与听佛》等。)

 


心静自然凉

【江苏】许国华

三伏天,高温是火热词。如今,天气越来越极端,天气预报一连数天发布了高温橙色预警。烈日炎炎,热浪滚滚,稍微做点事就汗流浃背,令人不胜其烦。

常有人在盛夏如此劝告他人:“心静自然凉。”我想,这应该是半是劝告半自勉吧。毋庸置疑,“心静自然凉”,关键是这个“静”字,只要清静安宁,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心无杂念,恬淡虚无,对外界的炎热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感应,就不会为炎热所苦恼。

心静自然凉,是一种心态。在浮躁郁热的世界里,做到心静如水,安之若素,谈何容易?据传,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酷热天拜访恒寂禅师,但见恒寂禅师不在清凉场所纳凉,反而独自静坐在闷热的禅房。白居易深感疑惑,恒寂禅师却笑曰:“心静自然凉。”白居易深悟之后,遂作一首《苦热题恒寂师禅室》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为人心静身即凉。”炎热,是外界的客观存在;凉爽,是内心的主观选择。虽然我们不能左右外界的温度,但可以主宰自己的内心。心静自然凉,讲究心态平和,心境安然,放飞心灵,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抛弃种种琐事和烦躁,内心就不会受外界的主宰,自然也就不会在意炎热。

心静自然凉,是一种修行。心静,指的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幽居独处时的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要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全然抛开身外的干扰,非淡泊无以明志,在拥有时珍惜,在快乐中去经历。一个人在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时,放平心态,以一颗平常心去处理问题,就没有那些浅表不堪了。人生难免起伏波折,每时每刻不一定都过得风生水起,平常、平凡才是人生常态。心静如水,依物随形,就需要有一种豁达自信的素质,有一份恬然超脱的悟性。“心静自然凉”是一个修行过程,是一个感悟闹中取静、俗中超脱、淡然于心的过程,也是一个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过程。

心静自然凉,是一种境界。静,心静为上,惟心静为真静。静,不仅是一种状态、一种心态,也不仅是一种气度、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境界,需要用心去领悟。只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纵然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依然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很多时候,我们在繁复的喧嚣中心乱神迷,一叶障目,捕捉不到人生的本相,领略不到韵致的风景。宁静脱于繁华,心静了,心中自然有不一样的风景。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不能总是匆匆忙忙,适时慢下来,静下来,摈弃内心繁杂,驱散一切浮躁焦虑,闲品岁月,慢煮时光。唯有心灵的宁静,方能铸就人生的优雅。

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静自然凉。盛夏流年,携一缕清凉入心,寻一种超脱安然,守一份恬淡岁月,静听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慢慢享受淡然如水的美好时光。活得坦然,活得淡然,活得悠然,就可以做最好的自己。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菩提人生

【陕西】文远

朋友间流行起戴星月菩提,我也附庸风雅请回一串,甚是喜爱。

网上跟朋友老罗聊起星月菩提,他是这方面的行家。老罗告诉我要盘好一串菩提要经历八个步骤:初步包浆,颜色变深变厚,微开片,开片线渐深渐宽,“星”和“月”的周围开始有扩大现象,开片裂隙,“星”“月”逐渐变深变大,未开片部位呈圆形凸起状。就此星月菩提便盘成了。这个步骤看似简单,却需要时间,越慢越好,急不得。欲速,则不达。

我好奇地问他:“那样盘太慢了,有什么方法能使菩提快点盘好吗?”我能感受到屏幕那边老罗有所不悦,他的回复简短:“直接买老的。”我问他还有什么方法,能加速使星月菩提达到他所说的最终效果。老罗答:“油炸、蒸煮、刷漆、供朱砂、冰箱冻、微波炉里烤。”我以为老罗是在开玩笑,他却语气肯定。

关了电脑,躺在床上,端详手腕上的星月菩提。脑子里浮现出老罗发过来的每一个字,心头不由一震:这哪里是盘菩提,分明就是修行人生嘛!想想,人出生之时,不就如星月菩提最初的模样嘛,洁白而光亮。岁月的流逝,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就是包浆的过程。人生到了中年,有了事业、家庭、人脉,视野也开阔了,心胸亦变得宽广。到了老年,则智慧臻于成熟,一切都看开,看淡了。这一过程需要几十年,盘菩提不就是这样吗?

在梵语中,“菩提”本就是觉悟之意,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一路不断获得智慧进而觉悟。盘菩提看似是玩,然其从洁白到色深,未开片部位凸起,这大概也算是“觉悟”了吧!有少数人貌似“聪明”,在人生路上想得到成功,却又认为一步步太慢,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到想要的。于是乎,开始琢磨着怎么样能迅速地名利双收,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走邪门歪道。但到最后,往往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生活中,有年轻人动歪脑筋搞电信诈骗;有壮年嫌劳动太累太苦,便装残在闹市行乞;有商贩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以次充好,甚至昧着良心不顾消费者身心健康,掺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但假的迟早会露馅,终将“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就像那动过手脚的星月菩提,一般人看不出来,行家却立马识破。

盘好的菩提之所以价值高,就在于它日积月累吸收人的汗及油脂,慢慢包浆开片,颜色自然变深。人亦复如是,不断吸收知识,丰富阅历,修炼自己的言行内心便是“包浆”的过程,从青涩到成熟,直至获得般若。人生很多事急不得,你得等它自己熟。无论想盘好菩提,还是想得智慧而觉悟,都只有顺其自然,从容不迫地用知识阅历来为自己“包浆”,扩展自己的视野与胸怀,经受挫折磨难,从里到外修炼自己的言行内心。如此,虽缓慢,却是“盘”好菩提人生的最佳途径。

(作者本名程龙,毕业于陕西广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西安日报》《禅露》等报刊杂志。)

 


让心禅悟成露

【陕西】余显斌

 

一颗露珠,就是一句偈语。

一颗露珠,内含一种佛性。

高僧大德一袭袈裟,踏遍千山,走遍五湖,禅悟成偈道:“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佛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是纤尘不染的,是自然悟成的,如春草自绿,如山花自开,若强行参悟,则有点有违佛意了,和佛家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相悖了。

佛心,就如露珠一般。

佛的心,一直自然而然地充满着爱,充满着善良。也因此,佛心是莹润的,是晶莹的,是干净的,没有丝毫的虚假,没有丝毫的做作。因此,有时,走在山阴道上,或者走在竹林那畔,听到一声“阿弥陀佛”的佛号声,在绿色掩映中,走来一个老僧,一脸蔼然,一脸宁静,让人的心顿时一片温润,一片清凉。面对老僧,一颗沾染着红尘的心,顿时清净下来;老僧的一脸慈悲意,会让从人情冷暖中走过的人,顿时感到一种阳光的温暖,一种月光的纯净;而老僧那种烟火俱无的飘然之感,也让人感到心中了无一痕。

人是有气场的,能感染他人的。

高僧大德更是有着一种气场,这种气场,是一种慈悲,一种干净,一种挥别得失的纯粹。这样的气场,高僧没有感觉到。可是,经过其身边的人,自然而然地会感觉到,因此,就有诗歌道:“偶过竹园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诗人那种清闲,那种了无一痕的心,可能是和老僧谈论禅理后获得的;更主要的是,这一刻,面对老僧趺坐,就如面对着一轮月亮,面对着一根翠竹,心中,自然而然就消失了烦恼,消失了烟火气,更没有了一点喧嚣味。

当年,我在一处学校教书,学校对面的山崖上,云雾缭绕,有一座小小的寺庙,时时有钟声传来。那时,由于受到他人的讥笑和打压,我很苦闷。一日无事,去寺庙游玩,看见一位老僧,一袭衲衣,趺坐在佛像前,默默地数着念珠,默默地诵经。我想,那一刻,他的眼前,可能什么都不存在,只有佛,只有禅意弥漫。他就那样坐着,带着亘古的平静。不知怎么的,我的心也突然平静下来,好像一切的俗世烦恼,都不算什么事了,心,也就空闲下来了,稳定下来了。

我想,这大概就是禅境了。

很多个早晨,我会早早起来,一个人,一身青衫,慢慢地走向野外,走向草地,面对着青青草色蹲下,静对着一颗露珠静静地欣赏着。因为折射的缘故,草尖上挑着的露珠显得格外大,格外圆,也格外晶亮。那种绿色,透过露珠,润染着露珠,晶莹剔透。

人蹲在这样的一颗露珠前,看得久了,也有一种禅悟的感觉。这种无意的晶莹,才最有禅意,才是最为纯净的,最能洗心的。

佛说,“诸法寂灭相,不可以宣言”,正是这种不可以宣扬,不四处张扬,从生命的内部,在灵魂的内部,向外散发出洁净、空明、寂静,才是最能洗涤人心的,也是最能润化人心的。

遥远的天边,仿佛有佛钟隐约,声声在耳。

晨曦的亮光里,仿佛有佛在慈眉善目地微笑着,在对你颔首。

此时,一刻就是永远,一瞬就是前世今生。佛说,“无生无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露珠是佛,空净的晨曦是佛,我心即佛。不,此时世间已无我无露,无晨曦无朝霞,当然也无佛了。

佛祖趺坐菩提树下,拈一朵落花,了悟禅意。

高僧在一丝流云飞鸟中,感悟禅意。

其实,我们更可以在一颗露珠前,感悟到世界的洁净,空明。

禅不在远处,就在眼前。禅不只是在灵山,更在于一草一木,一山一石。参禅者,有时可以对着一朵花儿,了悟禅意;可以对着一茎草色,了悟禅理:而最能洗心的,还是一颗露珠。

在早晨的草尖上,面对一颗露珠,心净如水;在月光一色的夜晚,独坐草地,面对着夜露挂在草尖上,心中,也有一颗露珠在闪烁。

面对露珠,最是清静;面对露珠,最是心明;面对露珠,最是干净。面对露珠,也最能更好地禅悟。

(作者系《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九本,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千余篇。)

 


月下悟禅

【浙江】罗亚丽

一位学绘画的同窗好友搬到乡下去了,周末晚上我顺道去看她。没想到她的住处竟如此简陋,跟以前住的高档住宅真是天壤之别。好友说自从卖了房子搬到这里后,与外界已很少往来了。我疑惑不解地问:“你这是要囚禁自己么?”

“不,我是将自己彻底解放出来了,减少了无聊的应酬,也不必再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这样很自在。”好友招呼我坐下后说。

木椅子咯吱作响,似乎要散架。我小心翼翼地坐着,好心劝她:“这里没物业,周边也没有配套设施,交通也不便,你应该找个舒适点的环境。”好友没答话。

天暗下来了,她从柜子里拿出一盏煤油灯放在桌子上,捣鼓了一会儿说:“今晚停电,就用这古董。”

“这东西哪淘来的?我小时候见过这玩意儿,没想到现在居然还有人在用。”我问。

“我奶奶留下的,这房子也是她的,旧是旧了点,不过住着还习惯。”好友将灯拧亮了,火苗兴奋地跳跃起来,灯光印在墙上变换着形状,皮影戏一般。

“我已经皈依佛门了,现在最想做的是从繁华中跳出来,寻一份清静。人最快乐的并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坦坦荡荡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说着,她冲了杯咖啡递给我:“在这里画画比较有创作灵感,城市里太喧闹了。”

从大学起,她一直保持着喝咖啡的习惯。

乡下的夜晚很静谧,这时,有一缕月光从窗外照进来。没有摩天高楼的遮挡,月光如银子般倾泻了一地。

我站起来走到窗边抬头仰望,但见明月如盘,繁星满天,一览无余横亘在天际,空灵、悠远、浩渺。晚风轻拂,带着青草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好有禅意啊!”我感叹道。

“是啊!”好友走过来也望着那轮圆月说:“月亮很少有这么圆的,就像这人间,很多东西都是残的。”

残的?我怀疑好友听错了“禅”字,忍不住问:“你说的是残缺的‘残’?”

“对,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道德残缺了,就像这轮月亮被乌云遮住的时候,它是残缺的。”好友张开双臂呼吸了下夜晚清新的空气,继续说:“搬到这里我是想远离人群,人多的地方杂念也多,说话如下棋一般步步为营,殊不知开口多是妄语。”

“可是这地方你没有朋友,太枯燥的话不是也影响你画画?”我有点认同她的说法,但长住在乡下似乎同样不现实。

“一粒沙里面也有三千大千世界,其实这里比城市大多了。我在创作的时候需要心无旁骛,这样无数个世界就会在面前展开,所以并不影响。”说到这里,好友笑了:“你也可以经常来坐坐,我们都是皈依佛门的居士,可以一起聊聊佛学,聊聊艺术,怎么会闷呢?”

月光慷慨无私地洒在我们身上,夜晚是多么的安详、宁静与恬适。和好友这样在月下闲聊,让我感到通体舒畅,一直以来我都在人群中沉默,人越多越喜欢站在角落里当旁观者。世人都在纷纷扰扰,说的大多是闲嘴八卦,我又何必掺杂其中呢?可是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候,我似乎有许多话要讲。

终于,我用平静的语调说了一件耿耿于怀的事:“知道吗?我的手被一个年轻医生误诊了,原本只一点小伤,被他治成了大伤,疼了一年多还未痊愈。你看这儿!”我按亮手机电筒给她看受伤的部位,她细细看了下说:“你找他理论了吗?”

“没有,虽然手一直没劲。”我说。

“你怎么想的?”好友很认真地问我,月光下她的眼睛看上去很清澈。

“虽然罪责在那姓万的医生,但或许这是我的业障吧?”我望着她纯净的眼睛说:“我并不是原谅了那医生,他粗莽的行为增加了别人的痛苦。我选择默默忍受,是为了消除业障,也是怕找他理论的话影响了他给别人治疗的情绪,弄不好又出错了。”

“这种想法很慈悲。我们不要以错误来惩罚错误,因为每个人都在种因果,善或恶最终都会回到自己身上,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好友捏住我的手轻轻按了按说:“别担心,慢慢会恢复的。”

我关了手机电筒,感谢她的心理疏导。此时,月色渐浓,夜色愈重,我向好友告辞,她送我到门口。我驾车回市区,一路上月色清凉遍地,为我导航。但见月亮高高挂在空中遥望人间,充满着无尽的“禅”意。

 


竹床临夏月

【江苏】宫凤华

夏夜,斜躺竹床,凝望夏月,浪漫而惬意。而今栖居小城一隅,乡野纳凉望月,已是奢望。闲暇归乡,晚霞凄美,夏夜姗姗来迟。故园木格窗外栀子飘香,荷风送凉,菰蒲凝绿,流萤冰蓝。

四方小院,土墙青瓦,院角有构树和柿树。丝瓜爬蔓,越过墙头。有麻雀在藤蔓间腾挪踢踏。院角木槿细碎地开,像无惊无澜的日子。晚风里,嚼着祖母的涨浆饼和薄荷粥,倏然觉得尘世仁厚可亲。

乡下小院是一只敞口器皿,盛满纯净月光。我们躺在竹席上纳凉,哼着古老的童谣,讲着离奇的故事,发出月光般的笑响。院里的梧桐树和苦楝树如一幅清简的素描,地上投下了诡谲的象形文字。栀子沐着月光,恣意安然,倚风自笑。蛙声清透磊落,感觉这相濡以沫的田园是那般温情和善意。

院中竹床,年月久远,通身赭黄,纹理清晰,触之光滑。竹床沁凉,嘎吱作响,有如梦呓。应和蝉鸣蛙鼓,衬出夏夜的幽寂。浮躁远去,功利之心被静谧濯洗,只觉内心一片澄明,如皓月临江。

斜倚竹床,恍如置身一叶扁舟,水天一色,有苏东坡游赤壁的旷达与澄澈。有如张岱“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的高雅风情。此时,星光月色,乡野宁谧,襟怀坦荡,心境空旷无边。

躺在竹床上,犹如躺在青纱帐里,躺在紫云英地里,躺在苍莽的芦苇滩上。无边的风月,甜美的怀想,立时把我淹没。天空蓝如海子,繁星随意散落,鱼鳞般吸附其上。娴静、纾缓,古典而温馨,夏夜多了一份幽渺的禅韵。

夏月蹲在树梢上,如宋画中的婉约女子。月光随心所欲地皎洁着,流淌着,飘散着,热烈而奔放。静心凝望,能荡涤胸中所有的尘滓,心中一片波光旖旎。一时间,让人放下了执着,放下了烦恼,回归到了本来面目。

面对清丽夏月,古典情结泠泠泛起,成溪成河,漫过琐碎的日常与仓皇的奔波。月下风物,清透的,素白的,沁凉的,朦胧的,宛若一阕词、一首诗,宛若一幅水墨留白,一曲《渔歌子》。夏月干净,丰盈,静美,皑皑如雪,莹莹汪汪,俨然要滴下玉液来,我们如捧一盅醴泉酣酣地啜饮起来。月光包裹乡村,铺开原野,也滋生出我们清亮的乡愁。

暂别城市喧嚣,心难得沉静下来。风清月朗,这故园里的清风,和悬在枝丫间的明月,耳听成声,目遇成色,确是“造物者”给付的无尽藏,取之用之,夫复何求?

在竹床上看霞光,望夏月,内心丰盈而柔软。瓜棚豆架,浅酌低吟,夏月清凉,禅意弥漫,笛声一样清远。竹床上望夏月,我们会抵达内心的清明与平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言,一切不过是虚空妙有,不必执着其中。让我们远离浮躁和功利,享受清风明月和乡音禅韵吧!

 


花看半开

【湖北】吴美糖

 

近读《菜根谭》格言集,深受这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所教诲,并将“花看半开”一词铭记于心。初读字里行间,领会其中禅意融融。花至半开之时,对烂漫有种企盼,这告诉我们,花的一生同人的一生一样,最美、最清纯是含苞欲放、开而未开之时。为人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对别人是一种宽容,对自己是一种余地。这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话不投机半句多”,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一个人的修养,就是让人得体的那点分寸。

得体不容易,与人交往和待人的态度至关重要。古语说:“待富贵人,不难有礼而难有体;待贫贱人,不难有恩而难有礼。”当要期望人帮助,就不能过分讨好;真正帮助了人,也不能态度随便。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所谓“过犹不及”,多了少了都不好。万事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是为“度”。这都是基本的道理。

我们常说的“度”,其实就是分寸,也是人生当中最难把握的两个字。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分寸。一些人之所以能够一路顺风顺水,不仅仅在于他们聪明、勤奋,而且在于他们对人性的洞察,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见好就收。一句话,这样的人能够把握分寸。做事做到恰到好处,也是人生的一门学问。

经常会有人说,某某性格直爽,这本身并不是什么缺点或坏事。但是,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口无遮拦,说话讲究技巧才是最重要的。口口声声表明自己性子直,让别人别介意,但是说话不分场合,不善于聆听他人的回应,还趾高气扬地当众揭人短处,则有损人格。心灵受伤的弱者,也早已给出了答案,由嫉恨走向疏远。口有遮拦,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再伟大的思想家也有自己的瑕疵。因此,我们不要试图窥探别人的隐私,或故意渲染和张扬对方的错误。说话讲究分寸,留有余地,才是高明之举。“适可而止”的表现就是分寸,即使聊到一个很好的话题,也应该做到先拱手倾听,善于倾听乃是美德。多读书、读好书,也是掌控“度”的基石。善于读书,经受思想和内涵的洗礼,才能乘风破浪,振臂腾飞。

诚然,我们可以不完美,但不可无风骨;我们可以没有昂首挺胸的傲气,但不可没有仰视万物的勇气。清高,不代表不需要宽容之心;强势,不等于可以丧失敬畏之语。其实,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欲望,切不可满足于过“嘴巴瘾”,开口就盛气凌人。赏花如参禅,只有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欣赏出花的至美,才能参出禅的真味!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师报》《湖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

 


与一朵荷花对视

【重庆】徐光惠

第一次看到那朵荷花,是在去年的初秋。

那天,秋风习习,天气微凉,我独自来到郊外散步。在二仙桥边,几个工人正忙碌着,将摆放在公路中间的一盆盆荷花搬上卡车拉走。荷花大多已经开始枯萎凋谢。卡车开走后,我突然发现路边竟遗落下了一盆荷花。荷花栽在一棕色塑料盆中,盆中水也有些浑浊不清,一朵荷花孤零零地开着,将谢未谢,粉红色的花瓣已失去盛放时的鲜艳,泛着惨淡的白色,一支长长的枝干斜插在水里,风一吹,晃晃悠悠的。

眼前的荷花虽然已近凋谢,但那粉白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依旧娇嫩,让人心生怜爱。我叫了一辆出租车,把这盆荷花抱回了家,放在阳台上的水池旁。此后我每天都要去看看荷花,嗅一嗅淡淡荷香。可没过几天,一片片荷花花瓣开始慢慢凋谢,一片、两片、三片……枯萎的花瓣跌落在地上,飘在花盆的水面上。一场秋雨淅淅沥沥,滴答、滴答的雨珠打落了最后一片残留的花瓣,荷花终于香消玉殒,荷叶也一天天枯黄。

秋去冬来,天气越来越冷,寒风阵阵,花台里的花都冻得“冬眠”起来。那盆荷花也只剩下了光秃秃的茎秆,经不起风霜雨雪的吹打,折断歪倒在水里。褐色的荷叶干枯、卷曲,低垂着头,如同满脸褶皱、病入膏肓的老妪,苟延残喘,毫无生气,手一碰就碎,直至完全凋零,仅剩一盆淤泥。我以为它就这样结束了生命,就把盆移到了阳台的墙角,也没再去留意它。

春天来了,阳台上的花次第开放,姹紫嫣红。不经意地转头,瞧见了那盆被我丢弃在墙角的荷花,它竟从淤泥里冒出了一支荷苗,一寸来长,卷曲着,嫩绿嫩绿的。隔几天,又冒出两支,半月就冒出满满一盆,荷叶翠绿,高低错落。春末夏初,荷叶渐渐长高,一根长长的茎上还打出了可爱的小花苞,粉嫩粉嫩的,我欣喜不已。

一个雨后的清晨,荷花悄然绽放,半开半闭,带着晶莹的雨滴,粉红的花瓣淡雅芬芳。一阵风吹过,荷花随风摇曳,散发出淡淡荷香,顿时让我迷了眼、醉了心。

荷花从唐诗宋词中走来,开在水墨丹青里,亭亭玉立在朱自清的散文里。我曾去过荷花山庄的十里荷塘,欣赏荷花开放的盛景,却从没如此近距离地与一朵荷花对视。没有外界的干扰,无需任何言语,就这样静静地,任时光流淌,烦忧的心被一点一点融化,恬淡而芬芳。

就是这样一盆荷花,生长在无人的角落,历经寒冬的雨雪冰霜,冲破重重淤泥与寂寥,以全新的姿态涅重生,美丽绽放。它坚韧顽强,甘于平淡,毫无顾忌地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美。

人生路漫漫,有顺境也有逆境,生老病死也是自然规律,不必太过烦恼。我想,人亦当如一朵静静绽放的荷花,始终保持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初心,坚韧执着,勇敢地穿过黑暗,一路前行,最终抵达胜利的彼岸,活成自己最美的样子。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散文选刊》《散文世界》等报刊杂志。出版有散文集《梦回故乡》。)

 


钵、蒲团

 

钵(梵patra),比丘六物(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钵、坐具、漉水囊)之一。又称钵多罗、波多罗、钵和兰等。意译为应器、应量器,即指比丘所用的食具。

钵的种类有铁钵、瓦钵之别。持钵行乞称为“托钵”。由于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故钵亦称“应器”。

钵的颜色,应熏为黑色或赤色,即《四分律》所说的黑钵、赤钵。《摩诃僧律》卷二十九中说,瓦钵当熏成孔雀咽色,毗陵伽鸟色,或是鸽色。铁钵则作钵炉,以阿摩勒核、陀罗核、巨摩、竹根熏之。关于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第一:钵之“体”,材质只准使用瓦、铁两物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物制作。第二: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熏染其他颜色。第三:钵的容量,《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依个人食量而定。

至于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这种形状可使盛的饭菜,不易溢出,又能保温。

 

蒲团

 

蒲团,指禅林中坐禅用的垫子,作用是僧人坐禅时能够使腰部省力、挺直。此物以蒲编造,其形团圆,故名蒲团。因为它的形状扁平而圆,所以也叫做“圆座”。

蒲团大小,其厚度高约一揭手(10厘米左右),即一个拳头的高度。现代蒲团的材质已逐渐多样化,但仍以天然的材质为佳。内容填充物多采用棉花、木棉等。此外,现代蒲团常与方垫配合使用,方垫用来铺在地上,隔除地气,大小约为70厘米见方,以两脚双盘时,皆可置于方垫中为宜。


少林寺的“子孙僧”

少林寺属于子孙寺院。“师徒即父子”,这是少林寺僧徒之间关系的独有特点,也是少林寺僧徒关系同其他寺院僧徒关系的不同点。从元代以来,少林和尚都为子孙僧,他们中间既有师徒关系,也有父子关系。在他们代代相传中,有一条严密的家谱族系。少林寺僧人的门徒,也都是师父的养子或义子,在他们的家谱上,也都是同俗人一样有着“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这样一条传宗接代的方式。

除了子孙寺院外,其他寺院的僧徒,只有师徒关系,大都是十方僧。所谓“十方僧”,也就是在他们之间,只有师徒关系,而没有父子关系。近几年来,随着国际上“少林热”的兴起,也曾有过几个冒充少林和尚,以求进少林寺“镀金”,取得“少林和尚”的头衔,以便于四处云游,招摇撞骗。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旦踏进少林寺僧众之中,就能迅速被识别出来,因为他们无法说清:在少林寺的“子孙”中,他的“祖父”是谁?他又是谁的“儿子”?他属于少林家族中的哪一门人?

少林寺僧徒自元代初年,雪庭福裕大和尚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等皇帝加封为国师、晋国公。雪庭福裕大师之后,又有18位大师(一说25位)受到皇帝的敕封。少林寺便以这十八位受过皇封的大和尚为各门祖师,分成了十八个家族,也就是少林寺僧众平常所讲的十八门僧人,也叫“十八门头僧”。他们又都在少林寺常住院的四周,另立门户传宗接代,各门有各门的产业和家风。一直到1928年军阀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后,大部分僧徒纷纷离散,剩下的才又合户同居常住院内。但是,今天谁属哪门子孙,在僧众中人人都很清楚。雪庭福裕大和尚,当年还为了后世传宗不乱,特拟七十字辈,使后世少林僧徒取法名时严格遵守,以便同其他寺僧有所区别。这七十字辈是: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祥,谨悫原济度。

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

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属于“行”字辈,是雪庭福裕大和尚的三十二代嫡孙。从元代雪庭福裕大和尚算起,到现在已有三十多代,这三十多代的方丈大和尚是根据什么条件产生的呢?

据少林寺的老僧们介绍:少林寺自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于康熙五年(1666)六月,钦命彼岸宽公禅师为曹洞宗第二十八代方丈,至彼岸宽公禅师圆寂升天之后,已有三百多年没任命方丈了。直到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才任命行正和尚为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

历代以来,少林寺方丈的人选,一定要具备四个条件:第一个条件,必须是道行高深,德高望重,在佛学上要有独到的修养,并在全国佛门中影响比较大的少林宗法子孙。

第二个条件是必须精通三经。“三经”是指佛学“经、律、论”三个方面。所谓“经”,是讲必须精通佛经,通达佛理,有较高的学问,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讲经说法,并为广大僧俗徒众所赞许;所谓“律”是指对禅门“佛、法、僧”三皈,“杀、盗、淫、妄、酒”五戒,十善,以及三十七道品等千余条戒律,都能依照“三聚净戒”,严格遵守,身体力行,熟练应用,利益众生,具备“三藏法师”资格,能够为人师表的人;所谓“论”,是指对禅学理论修养高深,获得禅门真谛,能在不断发生、发展、无常变化之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把握自身,自度度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以普度众生为已任的人。

第三个条件是五官端正。就是必须有端庄伟岸的堂堂仪表,有恰到好处的待人接物的本领。这是为了便于进行寺院之间的交往,互相研讨佛学真谛,也便于同社会上俗家各界接触,而不辱禅宗祖庭门楣。

第四个条件是朝廷钦命。这是从唐代敕封少林寺方丈以来,到现在1300多年,一直沿袭下来的制度。一直到清康熙五年六月,方丈彼岸宽公升天之后,朝廷再也没有为少林寺宣授过方丈,所以少林寺方丈的位置,三百多年来一直空缺着。

少林寺三百多年没有方丈,由谁来代行方丈职务统领全寺呢?三百多年来因为没有方丈,代代都是以首座和尚和西堂和尚来代行方丈职权。改革开放之后,少林寺由行正和尚处理寺务。1986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任命行正和尚担任方丈,使空缺了三百多年的方丈之位,有了继承人。1999年,已故行正方丈的徒弟——释永信法师荣膺少林寺第三十代方丈,带领少林僧众弘法利生、中兴少林,并将少林文化弘传至世界各地,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

时下,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及少林僧团的护持和努力下,少林寺得以复兴,具有根源性、唯一性、包容性和共享性等特征的少林文化,逐渐走出国门,被世界各地的民众普遍接受。以少林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各地开枝散叶,成为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诗词二首

【河南】易琴琴

 

求佛

素愿池瑶浅,三生化众千。

青灯堂庙静,经卷饭斋甜。

蝶梦闻仙主,盈身览布禅。

佛宽恩四海,持正照云烟。

 

长相思·莲境禅语

晴亦清,雨亦清,清吹莲香渡蕊缨,瑶池朵朵婷。

远萍萍,近萍萍,近吹浮裙几绿层,拂尘依行僧。

 

(作者系信阳作家协会会员、信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诗词美刊》《当代诗歌地理》《齐鲁文学》等报刊杂志。)

 


初心不变

【河南】魏欣

 

往事如山,被我走成了

蓬头垢面的样子

我看得到的重,看不到的轻

少林寺后山的小路上

已被雨水抹去了脚印

 

中年了,看着自己的白发皱纹

世故总离我还很渺远

烟雨空的湖在竭力靠近

身体与自己粼粼的情感重逢

年华易逝,年华已逝

 

能带走的就都带走吧

带不走的就都留下

其实,背囊很轻,我的梦很长

三世浮尘在我的目光里

延绵着固如金汤的喜乐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香在风里》,诗歌集《岁月如歌》《泅渡》等。)

 


少林寺抒怀

【宁夏】熊轲

 

随风翠暖影森森,寺隐名山伴鹊音。

洞壑清幽聆梵呗,玉泉寒静养禅心。

寸肠偏爱花间寄,万籁多宜石畔寻。

胜事留连欣一望,不辞朝暮自然吟。

 

(作者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散见《楹联博览》《延河》《散文诗世界》等杂志。)

 


心中的佛塔

【四川】浦站先

 

佛塔高万丈

住着的是虔诚

装着的是禅意

 

生是禅,死是禅

生活亦是禅

悟在自心

 

世间之物皆有缘

达与不达,自在人心

结与不结,意在善缘

 

佛塔度缘人

供的是无上佛法

苦修行,必成果

行善举,弃恶行

修得一世清净

 

心自在,佛塔入云霄

心狭隘,佛塔终不现

生豁达之心,筑无上佛塔

 

(作者系成都市龙泉驿区作协会员,有作品在《达州晚报》《凉山日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上发表,部分作品入选杂志书刊。)

 


深山古寺


【河南】李钧

 

深得只有石径相通的

山中

露出一角古寺

 

钟磬悠远,木鱼声声

云流过的地方

有僧人汲水幽潭

 

花兀自开

树兀自绿

古寺静默着

修行的禅者心中

流淌着一股清泉

 

任凭世间红尘滚滚

深山古寺

始终寂然肃立着

风过了,雨过了

日升了,月落了

一座古寺,在深山中

伴着平淡的岁月

默默诠释着

禅的真谛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作协理事,先后获得各类报刊征文等奖项三十多次。)

 


《禅露》2021年第4期大事记

2021.72021.8)

 

7月1日

上午八时,万众瞩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为激发僧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少林寺组织全体僧人在线观看庆典活动直播。

少林寺僧人认真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心生欢喜,振奋不已。

与会僧众纷纷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高举爱党爱国爱教旗帜,加强自身信仰建设,以戒为师、敬业奉献、上弘下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7月4日

受奥地利下奥州疗养酒店邀请,由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举办的“少林文化周”活动,在当地Larimar疗养酒店圆满结业,218位民众热情参与。禅修、功夫、气功、柔拳及少林文化讲座等内容,受到参与者的喜爱。奥地利跆拳道欧洲冠军及四届世界冠军Nicole Trimmel在体验少林文化后,当场拜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负责人延良法师为师。

 

7月9日至11日

为加强僧众的法治教育,增强僧众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教职人员日常工作水平,中国嵩山少林寺邀请河南金博大律师事务所陆咏歌、孙保山、刘德宇、朱秀峰、蓝澜六位律师,针对各自领域,结合实际案例,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课时的法务知识讲座,系统地为僧众讲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法制建设。

7月9日上午,陆咏歌主任以“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法律体系”为题,开始本次系列讲座提纲挈领的第一课。陆咏歌主任从与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民权利义务开始讲起,引导僧众明晰法律的概念及其意义,以两个百年计划为框架,就近年来我国在脱贫攻坚、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等多个方面的突出成就进行介绍,由浅入深地讲解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指引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以及法治社会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7月9日下午,孙保山副主任为僧众进行了“大数据背景下民营学校运营中的刑事风险及防范”的专题讲座。该讲座聚焦于“民办教育的意义及现状”“民营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刑事风险”“民营企业常见高发罪名及防范措施”三个关键问题,以案例为切入点,为僧众全面讲解了在民办学校实际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式。

7月10日上午,刘德宇副主任就“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这一课题,为僧众系统地讲解了行政法的概念与特征,并从具体问题入手,就数十个行政诉讼中的焦点问题进行分析和现场讨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我国行政审判现状进行讲解。通过本节专题讲座,使僧众们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有了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7月10日下午,王永雷副主任以“刑法变迁与校园法治”为题,从“刑法由来与古代刑罚、当代的刑法与刑罚、校园中的刑法问题、校园中的法治教育”这四个板块,对刑法从古至今的变迁过程以及如今在校园之中可能出现的有关刑法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全面介绍了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行动。

7月11日上午,朱秀峰副主任为僧众和部分教师进行了以“刑事危机应对及控告”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围绕僧众和教师可能面临的刑事风险以及应对措施,进行了系统讲解,并对刑事诉讼程序做了基础性的普及。讲座过程中,朱秀峰副主任与僧众深入互动和交流,进一步强化了僧众的法律思维和维权意识。

7月11日下午,蓝澜副主任为僧众和老师们系统地讲解了《民法典》。《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几乎所有的民事活动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离婚,都能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蓝澜副主任对《民法典》的系统讲解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深入分析,强化了僧众的法治意识及知法、守法、用法的能力。

释永信方丈全程参加了本次系列法律讲座的学习并慈悲开示,他对金博大律师事务所多年来为少林寺提供的专业法律服务予以赞许和肯定,并强调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无法外之地、法外之人,少林寺的僧人们也需要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要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永信方丈的开示,充分体现了僧人们崇尚法律、热爱国家和希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望。

少林僧众及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一致表示,要始终高举爱国爱党爱教的旗帜,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不断丰富法律知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向,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7月9日至11日

意大利西西里岛少林文化中心圆满举办户外少林文化学习营,共有来自意大利和波兰的25名少林弟子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学习营,学员们在该文化中心负责人延提法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佛教知识和少林文化常识,潜心习练少林功夫。期间,延提法师带领学员诵经祈福,转达释永信大和尚对大家的问候与祝福,并向学员讲解佛教礼仪、禅修以及少林文化的精神内涵,学员们欢喜信受。

 

7月12日

中国侨联原副秘书长、海外联谊部部长陈权,埃及华人华侨协会暨埃及开罗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付金丽参访少林寺,参观了少林寺的建筑、古迹,观摩了少林功夫展演,了解了少林文化的传播情况,并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

 

7月14日

河南省委统战部举办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座谈会”。座谈会由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李德才主持。期间,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孙守刚作重要指示,统一战线各领域代表人士先后发言。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参加座谈会,并作《学史爱党 同心同行》的主题发言。

当天,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一行,在河南省外办领导的陪同下,参访少林寺,参观少林寺的建筑、碑刻等艺术,了解少林寺的历史文化,观看少林功夫展演,并与少林僧众愉快互动。

 

7月15日

农历六月初六,为佛教传统的晒经节。上午,少林寺僧众在藏经阁内诵经祈福,翻晒经典,激励僧众继承传统,深入三藏,获得般若智慧。

晒经法会上,少林僧众口诵经典,绕佛祈福,翻晒经书,祈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并希望大众重视经典,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月15日

当地时间晚上七点半,意大利少林拳法联盟负责人释延辉接受意大利电视3台“拉齐奥新闻联播”栏目现场采访。此次采访,开创了“少林功夫”在意大利参与新闻直播的先河。“拉齐奥新闻联播”是意大利拉齐奥大区的重要新闻媒体,因在黄金时间段播出而被公众所熟知,收视率极高。

在接受完采访后,释延辉谈到,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对少林文化在意大利的传播给予高度重视,多次慈悲开示,希望少林文化能给当地民众带去更多益处。释延辉还表示,很高兴能为少林文化在意大利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以后会继续为中意文化之间的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7月20日

为防范应对强降雨天气灾害,按照防汛工作要求,切实保障广大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当天,包括少林寺在内的嵩山风景区内所有景点暂停对外开放。

 

7月20日

受暴雨影响,登封太室山太子沟少林禅弓院部分房屋遭洪水冲毁,部分墙体坍塌、地基下陷,僧寮墙体大面积开裂,受损严重。

灾情发生后,少林禅弓院组织人员紧急撤离及防护,无人员伤亡。受损房屋被评定为危房,不宜居住。

期间,释永信方丈多次前往少林禅弓院察看灾情,指导灾后重建工作,并安抚、鼓励禅弓院僧众积极自救,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早日恢复禅弓院活动。

 

7月22日

中国嵩山少林寺向河南省慈善总会捐赠50万元,驰援“7·20河南特大暴雨”防汛抗洪工作。

 

7月24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前往少林寺下院——卢崖寺,察看寺院遭受水灾情况,并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当天,少林寺皈依弟子、中视武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众泰仁合文化集团董事长梁旭(延齐居士)响应释永信大和尚的号召,筹集应急物资驰援灾区。他们向巩义市米河镇卫生院、救援武警某部等受灾地区共计捐赠牛奶1190箱、消毒水200箱、方便面500箱、饮用水500箱。

为响应少林寺号召,澳门少林文化中心举行“关爱老家河南灾区”募捐动员会,为河南洪灾募集善款。

 

7月25日

为响应少林寺号召,驰援河南洪灾,少林寺下院——山西灵石资寿寺住持延邦法师积极协调,联合山西凯嘉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公司下属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紧急向河南省登封市红十字会捐款20万元和价值3万元的救灾物资,助力防汛抢险救灾及灾后重建。

当天,少林寺禅堂堂主常慈法师、凯嘉集团公司副总裁申玉山携救灾物资赶赴河南省登封市进行捐赠,登封市红十字会会长李俊贤、副会长荣毅接受捐赠。

 

7月28日

澳门少林文化中心在南湾时代广场,为民众做“提高免疫,抗击疫情”少林养生功法培训,100余位市民参加学习。

 

7月29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先后到少林寺下院——荥阳洞林寺、新密超化寺、登封水峪寺察看灾情、指导灾后恢复工作。

洞林寺住持延若法师,向释永信大和尚汇报了洞林寺在这次水灾中的受损情况。近日来,河南多地区受到暴雨侵袭,荥阳洞林寺在此次水灾中受损严重。虽然寺院积极落实防汛措施,第一时间将寺内人员安全转移,但寺院建筑却遭到了暴雨的严重损毁,大部分绿化带被毁,寺院内部道路损坏,殿堂墙体倒塌、进水,窑洞塌陷,损失惨重。听完延若法师的汇报后,释永信大和尚察看寺院受灾情况,并鼓励洞林寺全体僧众同心同德,抓紧自救,力所能及地清理现场,能恢复的抓紧恢复,争取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他还提出,千年古刹修建不易,后期恢复工作任务艰巨,会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发心捐资,重修洞林寺受损的殿堂、道路、设施等。

超化寺住持延松法师介绍,超化寺这次遭遇了罕见的暴雨洪涝灾害,上寺超化寨整体滑坡,目前寺院受损严重的有五处:一是潭心精舍的小斋堂,因山体滑坡,淤泥、山石等堆积到房屋墙根,非常危险,不及时加固的话,再下雨时房屋难保;二是大雄宝殿上山的窑洞通道,已经出现严重裂痕,需要及时修复,大雄宝殿的月台也存在塌陷情况,非常危险;三是寺院客堂的南面山体滑坡,已经到客堂的墙基,也非常危险;四是超化寺的僧寮,有不少受损严重的面临坍塌,现已成危房,僧侣安住困难;五是超化舍利塔南面的塔前台阶已经塌陷,受损严重,亟需修复。

在延松法师的陪同下,释永信大和尚到每个受灾点仔细察看,并要求超化寺僧众要积极组织生产自救,确保生命财产安全,尽快恢复日常的修行生活。对于超化寺这次的受损情况,释永信大和尚也表示,会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通过政府支持与社会募捐等方式,早日恢复宗教活动。

在水峪寺住持延开法师的陪同下,释永信大和尚察看了寺院受灾现场,详细了解寺院的基本受灾情况和自救情况。他鼓励僧众共克时艰,抓紧自救,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他还要求寺院僧众强化防范意识,提高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提前准备好沙袋等防汛物质,做好灾害性天气的预防工作,确保信教群众安全。灾情发生后,延开法师带领水峪寺僧众积极开展除水排涝工作。目前,寺院的积水已经清除完毕,仍有部分道路和房屋受损,寺院的水、电、消防等已回归正常。

 

7月30日

新冠肺炎疫情在郑州市区及周边地区蔓延,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相关部门统一部署,少林寺继续暂停对外开放,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管理制度,实行“双暂停”。

“双暂停”期间,少林寺暂停集体早晚课、过堂等宗教活动,暂停对外开放。期间,寺院上下多次进行全面消杀工作,并于8月2日、6日、9日、16日、25日,组织全体僧众及工作人员,配合疫情防控部门先后进行五轮全民核酸检测。

当天,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范承志,中宣部新闻局应急处副处长李伟,在河南省委宣传部方启雄副部长、翁铁军处长,郑州市委宣传部石大东副部长、马致辉处长陪同下,到登封调研文化旅游项目——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陪同考察。

 

7月30日至8月1日

应广大少林功夫爱好者的强烈要求,也为了帮助饱受新冠肺炎疫情困扰的意大利民众调理身心,在意大利少林拳法联盟负责人释延辉的倡导和组织下,该联盟在意大利Pescasseroli森林公园山上,举办了为期三天的禅武文化夏令营活动。参加活动的学员来自米兰、博洛尼亚、佛罗伦萨、罗马及最南部的Bari等意大利各个城市。

2020年2月意大利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释延辉一直鼓励当地的少林弟子和学员远程听课,并通过网络平台多次举办少林文化弘传活动。疫情出现以前,该联盟在每年的暑期都会带一部分学员到中国嵩山少林寺体验15天的禅武文化体验活动。最近两年,因受疫情影响,带学员们归山朝拜祖庭、感受少林文化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在保证学员防护安全的前提下,特举办此次的户外禅武文化夏令营活动。

活动期间,释延辉向学员们转达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问候与祝福,并与大家共同探讨疫情之下如何能有效学习少林文化的方法。随后,活动正式开始。这次的夏令营活动内容丰富,既有少林功夫修习、少林禅修体验,还有少林文化常识及中国传统礼仪讲座等。

 

8月1日

加拿大河南同乡联谊总会暨总商会举办了“洪水无情,隔海有爱,祈福河南,重建家园”为家乡遭遇水灾祈福活动。祈福活动在Burnaby Mountain Park举行,祈福仪式由加拿大少林文化中心延荻法师主持。现场宾客一起,为河南平安祈祷,为遇难同胞点亮99盏明灯,照亮通往光明的路。

截止8月1日,加拿大河南同乡联谊总会暨总商会筹集人民币206966元、加币14300元驰援河南灾区。

 

8月8日

当天下午,少林慈幼院向登封市疫情防控物资组捐赠了一批爱心防疫物资,包括“八四”消毒液原液11吨,口罩3万只。少林寺延秧法师、延淀法师,登封市民宗局相关领导,以及登封市发改委相关领导一起,出席了捐赠仪式。

据少林寺法师称,这批爱心防疫物资由少林慈幼院发心募集,少林三宝弟子、阿俊善信等捐献,用于疫情防控。新冠无情,人间有爱,值此全民防控疫情的关键时期,少林慈幼院彰显大爱、传递正能量,用实际行动助力登封防疫工作有序开展。

登封市疫情防控物资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少林慈幼院捐赠的这批爱心防疫物资,将由相关部门统一调配,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之中。

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为河南省洪灾灾区举行定点捐赠募捐活动,募捐善款5000欧元,并于当日汇往河南灾区。

当天,少林寺西配殿修缮工程举行上梁法会。

 

8月11日

郑州市政协主席张延明前来少林寺,指导少林寺“双暂停”期间疫情防控工作,了解“双暂停”期间僧众的修行生活情况,并对少林僧众表示慰问。

 

8月16日

国家档案局就《少林寺宗法传承档案》《少林棍法阐宗》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批示回复,指导少林寺申遗工作,并就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8月22日

少林寺于藏经阁内举行盂兰盆节祈福法会,为在“7·20河南特大暴雨”中受灾的民众祈福,为奋战在防汛工作、防疫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祈福,并祈福国泰民安、灾疫早消。

当天,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庄严举办祈福超度法会。净通法师、玛哈僧伽、广法师、原周法师、润启法师,以及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延修,一起为法会主法。该中心的学员及当地善信,近200人参加了法会。

 

8月23日

少林寺联合网易游戏“逆水寒”出资200万元,针对河南省“7·20特大暴雨”中登封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家庭,因洪灾导致房屋或农田受损的400户,每户一次性给予5000元帮扶基金。少林寺释永信方丈特意录制VCR感谢,并呼吁全体“逆水寒”玩家,与少林寺一起关注慈善,为更多慈善活动贡献力量。


媒体报道

嵩山少林寺组织僧众观看“庆祝建党百年大会”直播

◎菩萨在线

菩萨在线河南讯  7月1日上午8时,万众瞩目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为激发僧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胜信念,嵩山少林寺组织全体僧人在线观看庆典。

嵩山少林寺僧人认真听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观看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心生欢喜,振奋不已。

与会大众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继续高举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旗帜,加强自身信仰建设,以戒为师、敬业奉献、上弘下化,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与力量!

 

 

荥阳洞林寺灾后修建迫在眉睫

◎菩萨在线

洞林寺座落在河南省郑州市荥阳贾峪镇,始建于东汉末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与少林寺、竹林寺并称为天中三林,占地面积近200亩。寺中存有明代殿堂,元、明、清历朝碑刻,其中无缘寘公禅师塔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寺院的大部分建筑被损毁,经由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嵩山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发愿重建,历时十几年,辛勤劳作、多方筹措,寺院已恢复:大雄宝殿、钟鼓二楼、斋堂、僧寮等基础建设,寺院大体格局已基本定位。

7月20日以来,河南多地区受到暴雨侵袭,洞林寺在此次水灾中受损严重。虽然寺院积极落实防汛工作,第一时间将寺内人员安全转移,但寺院建筑却遭到了暴雨的严重损毁,大部分绿化被毁,道路冲垮,墙体倒塌,殿堂进水,窑洞塌陷,损失惨重。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千年古刹重建不易,后期修建工作异常艰辛。大众可通过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直联洞林寺,也可识别洞林寺灾后重建专项二维码,支持寺院灾后修建工作。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冒昧来信,因本人单位地址变更,故特向贵单位提出更改索阅地址,新地址已随信附寄,麻烦您了。

另外,我看到《禅露》在少林寺官网上也开设有电子版栏目,阅读起来一样轻松自在,排版美观,分享起来也方便,真是不错!我会继续关注并护持《禅露》的,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

 

读者:刘广平

20217月

 

编辑部回复:

刘先生您好,已为您更改了寄送地址,新一期《禅露》会如期寄达,感谢您的来信告知。《禅露》电子版栏目正是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们阅读、分享所设,我们也陆续收到了读者们的反馈,一些好的建议我们也会及时采纳,将我们的工作完成得更好!

祝愿您及家人六时吉祥,得大自在!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老师辛苦了!新冠疫情居家期间,我还是如期收到了贵编辑部寄来的第三期《禅露》,欢喜赞叹!本人已近不惑之年,但对佛法的学修仍有不少困惑之处。对我而言,《禅露》不仅是我的精神食粮,更是我学修道路上亲近佛法的重要资粮。在此,我特别对老师们的精心编校表示感谢!《禅露》上的很多文章,我都很喜欢,也经常跟家人、朋友们分享。

祝愿《禅露》越办越好!祝愿各位编辑老师六时吉祥!

 

读者:赵居士

20218月

 

编辑部回复:

赵居士您好!感谢您的来信,感恩您对《禅露》一直以来的认可与护持!少林寺创办《禅露》的初衷,就是为广大学佛爱好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很高兴看到《禅露》对您有所帮助,这也正是编辑部同仁不断进步的动力!我们一定会再接再厉,不断推陈出新,把《禅露》办好,不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

愿您阖家幸福,平安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