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三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在“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 2

    在“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

  • 3

    佛教中国化与少林国际化 ——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我心我佛

  • 1

    《我心我佛》连载(三十)

面壁石

  • 1

    白居易的佛教因缘

  • 2

    断识心显真心 ——浅谈心法之修

锤谱堂

  • 1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禅悦篇

  • 1

    不忘师恩 同愿同行 ——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 2

    失与得(外一篇)

  • 3

    蝉声如偈

  • 4

    打不开的“记忆”

  • 5

    禅意人生母亲心

  • 6

    放下才得解脱

  • 7

    清凉小院生禅意

佛教常识

  • 1

    五佛冠

  • 2

    海青

少林故事

  • 1

    少林寺改“律”为“禅”

新禅诗

  • 1

    禅诗三首

  • 2

    咏海棠花

  • 3

    寺院的灯光

  • 4

    少林一脉·八极祖庭

今日少林

  • 1

    《禅露》2021年第3期大事记

  • 2

    少林寺举办书画作品展 庆祝建党100周年

  • 3

    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

  • 4

    读者来信

在“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释永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仁:

今天,河南省佛教协会“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正式开班。本次培训班,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党全国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下举办的,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代表河南省佛教协会,向出席开班式的各位领导致以热烈欢迎,向诸位授课老师致以崇高敬意,向全体学员致以诚挚问候,向给予此次培训班大力支持的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深刻阐述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深刻阐明了党史学习教育的重点和工作要求,对党史学习教育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为全党、全国,包括佛教界和信教群众在内的社会各界,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指明了方向。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表达全省佛教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响应全国性宗教团体联合向全国宗教界发出《关于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共同倡议》,我省各地佛教团体,佛教活动场所,搜索学习方式、创新学习载体,持续开展了以党史为主的“四史”学习活动,重点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今天,我们在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是我省佛教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共同心声的真挚表达,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对团结引领全省佛教界和信教群众不断加深对党的理论认识和理解,不断增进“五个认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培训班主题鲜明、意义重大,我们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充分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为自己充电加油。针对本次培训班,我有三点要求。

一要遵守纪律。遵规守纪,是确保学习顺利进行、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树立学员意识、纪律意识,自觉遵守培训班各项规定和学习要求,放下杂务、心无旁骛,将精力全部投入到听课学习中。同时,请大家继续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以高度的责任感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确保培训顺利进行。

二要淬炼思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历史,是提高理论素养、思想觉悟、认识水平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通过“四史”学习,进一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深刻认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没有今天我国各宗教健康传承的良好局面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幸福生活。要不断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自觉。

三要学以致用。学习的价值要在实践中彰显。我们要学思结合、知行合一,通过吸收知识、学习理论,提升思想,指导实践,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将学习成果落实到发扬佛教优良传统、推动佛教事业健康发展、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鲜活实践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贡献佛教界的智慧和力量。

最后,祝本次培训班诸事顺遂,圆满成功。愿大家都能学有所获、思有所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谢谢大家!

2021527日)

在“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结业仪式上的讲话

◎释永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学员:

经过两天的紧张学习,我们此次“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即将结训。通过这两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新中国的发展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情、国情,深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有很大帮助的。希望大家在回去以后,结合给大家发放的“四史”书籍,认真学习,更好地领会培训班上学到的内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开启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起始之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省佛教界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加勇猛精进、严持净戒、无我利他、自强不息的姿态,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新时代。

一是持续做好佛教领域去商业化。全省佛教界要正确认识佛教领域商业化的危害性,明确佛教商业化问题的本质。要教育教职人员和广大信教群众区分宗教自养和佛教商业化,正确分辨佛教领域商业化的表现形式和方式方法。教育引导教职人员充分认识到佛教领域商业化违背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规,损害佛教清净庄严形象,严重危害佛教健康传承发展,败坏社会风气,侵害信教群众宗教感情,要教育广大教职人员自觉抵制商业化问题不良影响。

二是继续加强教风建设和教职人员管理。要以贯彻落实《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为契机,严格教职人员管理,坚持做好受戒人员资格审核和教职人员认定备案工作,从源头上规范佛教场所教职人员管理。持之以恒加强教风建设,纯洁教风、严格戒律,教育引导全省佛教界坚持少欲知足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方式,继续发扬节俭惜福、朴实无华、淡泊名利、清净庄严的优良传统。协会领导、重点寺院和有广泛影响的寺院的负责人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带头加强教风建设,发挥好在佛教教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为表达全省佛教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进一步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佛教协会的倡议下,省佛协将在今年重点推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系统开展以党史为主的“四史”学习活动,结合时代精神进行深入阐释和大力弘扬我省佛教拥党爱国优良传统,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自觉。组织我省佛教界重学红色历史、走近大国重器、体验脱贫成就,不断提升爱国主义热情。

四是深入推进我省佛教中国化。我省佛教界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和四史学习与推进佛教中国化相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佛教,对教义教规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的阐释,宣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引导信教群众坚持正信正行,做到心有所戒、行有所止。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佛教文化,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传统道德等内容去解读佛教文化,切实增强佛教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

在迎接建党100周年之际,全省佛教界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坚持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省社会主义学院对此次培训的大力支持!

谢谢大家!

2021528日)

 


佛教中国化与少林国际化 ——禅宗祖庭少林寺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释永信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既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延续,更是中国人“和合共处,天下大同”理想的升华。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和日本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就讲到“能够拯救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即是中国的禅宗。

2013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旅游项目时,特别点出“享誉世界的少林寺”。2019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迪总理陪同下参观印度文明古迹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莫迪总理回顾历史,从菩提达摩到少林禅宗,两位领导人追溯中印文明互学互鉴渊源,擘画两国人文交流对话蓝图,感悟两国古老文明,可以作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的智慧启示。

少林寺有着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作为中国化的中国禅宗寺院,作为少林寺传承人来说,既是激励和肯定,更是鞭策和压力。为了担荷禅宗祖庭1500年的历史责任和为国为民的现实使命,少林寺这一代人近四十年来只为不负重托,竭心尽力。现择要汇报如下——

一、禅宗祖庭、功夫圣地:少林寺是佛教中国化的典范

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又是少林功夫的发源地。佛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禅宗。

1、禅宗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土500余年间与中国文化融合的产物,是佛教中国化的文化结晶。佛教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弘传过程当中与中国本土文化、民俗宗教等不断融合、相互吸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菩提达摩禅师来到嵩山少林寺,开创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国大乘禅宗。

菩提达摩传来而发展成的中国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而光辉的一页。中国禅宗在少林寺的创立、发展经过,也就是印度禅成为中国禅的演化过程。禅宗是在两汉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法显、玄奘、义净西行取经,翻译大量佛经,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名僧辈出。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少林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日本僧人曾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

历史上,很多禅宗大师既明佛理,又通儒学。到明清以后,道教则更多地汲取儒家思想,儒释道终归一途,中华三教在中岳嵩山熔铸于一炉,使少林寺拥有其他名山寺庙难以具备的文化魅力。朱元璋的九世孙朱载所书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表达了“三教一体,九流一源,百家一理,万法一门”的和合圆融思想,因此被誉为“中华和谐图”就是明证。

2、少林寺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代表

少林寺历代是皇家寺院。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少林寺,并供给衣食。唐初,十三棍僧助唐有功,受到李世民的封赏。唐高宗李治、武则天多次驾临少林寺,少林寺皇家寺院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蒙元时期,少林寺主雪庭福裕禅师被加封为“光宗正法”之号,后被封为“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之显位;圆寂后被追封为“晋国公”,成为少林寺“中兴之祖”。明代,少林寺武僧屡次参加沿海抗倭斗争,保家卫国,进一步得到皇室肯定。

少林寺历来是国家有难,有召必应,冲锋在前。少林功夫,刚毅坚强,勇武爱国,是中华民族勇武精神和超凡智慧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与自然和强敌的英勇抗争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精神符号。民间社会甚至文学作品中,一提到少林,就是“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侠肝义胆、义薄云天、爱恨分明”等爱国爱民的豪言壮语,这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的代表。

3、少林文化是沟通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与各国根本利益高度契合,习近平在《深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丰富内涵和构建路径》中指出,我们要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打造共同发展的平台,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建立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目前,“少林文化,人类共享”的理念已赢得国际主流社会的响应。禅武医艺的少林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根源性、唯一性、包容性和共享性等特征,被世界各地的民众普遍接受。

少林文化的精髓是禅宗思想,禅宗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在群体中、在社会中、在当下世界中实现个体生命自觉和精神自由,这种精神具有普世价值和意义。少林“功夫”作为一种身心修炼方式,比较容易让民众接受,透过大众化的运动来发展少林功夫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通过少林功夫文化“修身”,禅武一体“修心”“健体”,并且在少林功夫基础上构成个体层面的身心沟通方式,促成少林功夫文化在国际交流、国际化过程中沟通身心,成为打通国际社会的有效中介。为此,少林功夫文化能够作为国际少林文化中心、团体等各类交流机构的“金字招牌”,吸引大量功夫文化爱好者,以功夫彰显文化,以文化提升功夫,建构为不同层面的文化国际化互动格局。从“身”过渡到“心”,完成了功夫文化修炼者对于自我的重新认知。通过功夫实现对心的观照,包括修心、自我控制和自律。此时,少林功夫的习练者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招式和套路的学习,开始接触禅修,能够帮助他们集中精力练功和做其他事情。

少林功夫从修身到修心,让个体逐渐在功夫中获得自我认同感。例如文化部开办的多期非洲少林文化学习班,非洲少林弟子们将功夫中的自我认同转化为功夫认同、文化认同,推己及人,认为功夫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还能够帮助他人,让更多的朋友从中受益。

四十年来,少林寺已经在推动当代和未来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做出了不懈努力。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复兴、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大业,推动少林文化走向世界,搭建起与世界各个文明之间平等对话、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全世界人数众多的各大族群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逐步消除一部分人对当代中国的误解和隔阂。

二、少林寺都有什么?

少林文化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的独特文化现象。

少林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崇尚和谐、包容互鉴、多元共存和共生的优秀品格,历史上曾对日本、韩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是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之一。

少林文化历经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向世界介绍自己,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和时代精神兼备的“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理念与智慧奉献于世界和平,是中国佛教和少林寺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要求。

少林寺1500年的历史,沉淀了禅武医艺等健康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少林僧团这个活态的丛林生活样板,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法制度。少林寺有什么?从区别于大多数寺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条——

第一,少林寺历来是皇家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第一祖庭,它是佛教中国化的缘起,也是中国佛教的主流;

第二,作为1500年从未中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林寺僧团作为传承人、少林寺作为非遗传承空间、少林禅武医艺合一的生活方式,它是活的传承,它保证了1500“少林非遗”的唯一性。

第三,宗法制度。少林寺具有家国意识,宗统和法统传承从未中断,具有超越宗教的向心力、凝聚力。

少林寺僧团的宗法制度,为寺院的生存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使得少林寺1500余年的宗统和法统制度延续至今。

元朝前期由雪庭福裕住持少林寺时确立了少林寺现如今的宗统传承。在功夫传承上,沿袭着师父带徒弟的传统。少林寺是子孙庙,师徒传承,有祠堂,每年少林僧众都来祭祀少林寺历代的住持先祖。少林寺还有初祖庵,供奉的是少林寺禅宗的传法祖师。少林寺的宗统强调师徒血脉的传承关系,宗统子孙主要在财产层面管理寺院。与宗统不同,法统的传承则可以超越不同宗派,虽然也有师徒关系,但重点在法的传承和传播上。超越宗统和法统的门户之见,则是中国汉地佛教悠久的传统。少林寺虽然是子孙寺院,同时也有法统的传承。少林寺不但是“续其派者而住寺焉”,还有“嗣法者而住持之”,即少林寺有“宗统和法统双轨制度”的传统。只不过少林寺为曹洞宗,住寺的宗统和住持的法统都是属于曹洞宗。

三、少林寺这么多年在做什么?

总的说来,在恢复寺院、建寺安僧的基础上,重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文化传播上用功夫。具体汇报如下:

1、恢复祖制,建寺安僧,证悟修持

四十年来,少林寺陆续恢复建殿堂、寮房、斋堂及办公区域,同时成立了少林寺武僧团、复建少林禅堂,恢复僧团制度,早晚课上殿、过堂,坐禅、出坡,每月初一和十五诵戒,要求独身素食,坚持传统的丛林生活。

2004年少林戒坛开始动工建设,2005年禅堂开始挂上钟板,恢复历史上中断了多年的禅堂坐香,并开始举办禅七,每日坐香不断,每年冬季有49天禅七。2007年开始了每三年一次的传授三坛大戒活动。2012年恢复每年一次的水陆大法会,今年是第九年。

我们深化寺院内部管理制度。少林寺现在常住的有约400人,根据不同的堂口制定相应的制度,现有的总共七大类、100种。

加强僧人教育。少林寺每年在国内外高校、佛教院校招生之际都会鼓励僧人积极报考,现在在斯里兰卡、香港大学、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均有少林寺的僧人在读。每年定期聘请知名教授、专家学者到少林寺讲学,例如请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馆长张黎明先生到少林寺讲党史等。

2、弘化传播,海外交流,促进沟通

1990年夏天,因我们少林寺的邀请,并由中国对外友好联络会承办,日本拳法联盟三百人访华,被国家领导人誉为一次“破冰之旅”。到19901227日,我率领少林寺佛教文化访问团访问日本东京、京都、大阪、横滨等城市。访问团在日本国家电视台、南韩学校、东京杏林大学等处举行了10余次文化交流活动。这是六四事件之后,全球封锁中国后,我们以民间外交的形式对外交流,当时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199367日,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我带着20多个僧人访问台湾。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峡两岸佛教界隔绝40多年后,第一次民间佛教文化的交流和访问。由于当时两岸宗教交流还没开放,我是以学者的身份办理手续的。这是大陆首次宗教文化代表团访问台湾,成了当时家喻户晓的事,也被誉为一次“破冰之旅”。

1992年、1994年我还连续访问过韩国、荷兰、比利时、德国。

19945月和10月,分别两次我又访问日本。515日,我作为中国中日友好访日代表团成员,访问日本奈良东大寺等一些著名寺院。107日,又应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的邀请,参加日本少林拳法联盟1994年的年会。

1995年,我们提出了“少林学”概念,多次举办学术研讨会,并出版相关书籍和杂志。

2006年我们举办了少林问禅和机锋辨禅活动。2006我们在恢复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少林药局基础上,于2011开始举办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并出版发行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和《少林武功医宗秘笈》,少林寺作为“佛门医宗”,向与会嘉宾分享以少林医药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医药文化。

2017年,我们面向全社会举办了“无遮大会”。本着“平等、结缘、成就”的宗旨,不但给民间武术的弘扬和传播搭建了一个自由开放共享的平台,更实现跨宗教、跨文化、跨领域之间的交流,在功夫、体育、学术、医学、艺术、宗教等不同文化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

2018年,我们开始了少林功夫段品制的推广。少林功夫目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将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少林功夫,让更多的人体验到这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其技术和理论水平,建立规范学练体系和技术等级评判标准,近年来我们特推出了少林功夫段品制,共分九段九品,目前已出版《少林功夫段品制教程》初、中、高段位及《少林功夫概念》等相关教材,同时配有视频以辅助教学练习。

加快少林文化大数据生态建设。少林文化大数据的生态建设,将为世界少林文化爱好者、少林学研究者提供综合性平台。它涵盖少林寺档案馆、少林寺国家级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少林文化大数据”云管理中心、少林文化数据库。2019年,“少林寺法脉传承档案文献”已由山东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航院和少林寺共同整理出来,预申报2020年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在此基础上,继而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少林功夫、少林医药、少林骨伤科等遗产的保护工作。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以来,少林寺联合海外少林文化中心,通过河南省慈善总会,向中国疫区医院捐款捐物,共十五批953479件,总计人民币1214992.8元。少林寺下院三门峡空相寺、巩义慈云寺、焦作石佛寺、扶沟兰若寺、盘山北少林寺等分别配合所在地政府募捐292000元人民币(约14万只口罩)支援疫区。海外少林弟子捐赠现金,从国内采购86275/件医用防护物资,共计197348.6元,分别捐赠给意大利、法国和斯洛伐克三国六个城市的医院和养老院。印度尼西亚、意大利、奥地利、美国旧金山、匈牙利和澳大利亚等地少林文化中心参与当地抗疫捐赠慈善行动,受到当地政府表彰和社会大众赞誉。以上实物与现金捐赠总计近200万元人民币。

3、少林寺知识产权理应享有“中国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

随着少林文化影响力的加深,少林寺及少林品牌被不法商业机构泛用、盗用、乱用,甚至出现众多假借少林寺的名义肆意敛财的现象,造成负面的社会舆论,严重损害了少林寺的宗教形象和文化安全,损害公众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少林文化的正统和传承。为制止和避免这些恶性事件继续发生,维护少林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少林寺以保护性注册商标,以申请、注册、使用商标和对其他恶意抢注少林寺商标提出异议申请、无效宣告申请等方式进行合法维权,以保护少林文化的完整性和唯一性。少林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申请商标维护以来,已在国内外成功注册四百多个商标类别来保护“少林寺”这一中国驰名商标。

4、少林文化能够走出去的独特优势

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是世界的大势,拟成立的世界少林联合会旨在为世界搭建起一个少林文化互动交流的平台,为人类健康幸福与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

少林寺将继续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紧紧地把海内外及港澳台等地的少林弟子联系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保护文化多样性、增进国际交流、文明对话的大平台,更好地服务国家“大国外交”的战略。在新冠肺炎疫情结束之后,少林寺将继续邀请海外友人及海外少林弟子到少林寺进行文化交流。

少林文化这种极强的包容性,体现在与多元宗教、文化交流互动中的可融合性。一部分虔诚的基督徒、天主教徒、穆斯林表示,功夫仅仅在“身”上发挥作用,即锻炼的方式,而不影响他们原本的宗教思想和信仰部分。这同样可以解释“无宗教信仰”“洋弟子”的选择逻辑,他们没有宗教背景,少林功夫吸引他们的是身心调节和生活方式。功夫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包容互鉴、多元共存的文化特点。

少林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一方面,少林寺吸引大量海外功夫爱好者来寺朝圣;另一方面,由寺院僧人到其他国家建立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为海外训练者提供学习空间与机会。少林文化走向海外,禅修和功夫是其吸引国际友人的优势资源,每一位少林寺僧人走在国外的街头,都是少林文化传播的“活名片”,一身僧袍、一套少林功夫,象征着中国少林的身份,能够被当地人认知并相信其能够代表“真正的少林”。

少林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中介,促成中国文化、少林文化走向海外,并在海外成立少林文化中心,形成以少林功夫为核心、一体多面的国际文化交流模式。而少林寺作为国际少林功夫的文化圣地,恰好与世界各地少林文化中心带团师父和所在国本土文化有机整合,呈现不同的少林文化发展模式:带团师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保持“少林本色”的欧洲模式;集结“华人力量”的美国模式;凸显“文化交流”的非洲模式。

在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中,“洋弟子”成为新的传播中介。在身心逐渐一体的功夫修习中,不少“洋弟子”已逐步实现对少林弟子的身份认同、甚至实现了对少林文化的认同归属。同时,海外少林文化机构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在适应所在国家或民族地区的本土化问题。

这么多年以来,每年少林寺有大约400人次的全球出访,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两次出访日本,受到高规格的接待。疫情前,每年少林寺都有两千人次的海外少林弟子常住在少林寺周边,并有来自世界各地归山朝圣的组织和个人不计其数。

20世纪90年代,少林寺开始在美国传播少林功夫和禅宗文化。少林文化中心现如今已遍布全美,吸引大量美国主流社会民众学习中国功夫、体验中国文化。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众议院于2004年、参议院于2009年分别以立法的形式确立每年的321日为“美国加州嵩山少林寺日”,这标志着少林文化被美国社会普遍接受和认可。

今天,少林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五大洲,数十亿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喜爱、欣赏甚至崇拜少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少林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的缩影,映射着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5、我们分别在欧洲和北美创立少林海外联合会,举办了四次少林文化节

201091日,“少林欧洲联合会”在维也纳宣布成立,来自德法英意荷奥等八个国家的10个欧洲少林文化社团成为创始会员,由我担任联合会主席。

2011521日,“少林北美少林联合会”在洛杉矶成立,由我担任少林联合会主席。该联合会由美国少林拳法联盟、洛杉矶、纽约、多伦多少林文化中心等九家核心成员机构组成,是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等北美地区首批经中国嵩山少林寺认证的少林文化教育培训机构。

2012年的96日至14日,少林寺成功举办了“首届欧洲少林文化节”,这一活动在德国柏林和奥地利维也纳两地举办。期间,来自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21个国家的37个少林文化组织派出443名代表到柏林参加少林功夫考功大会,接受少林文化传承人的考核和检阅。

2013107日至14日,少林寺成功举办了“首届北美少林文化节”,活动主场在美国洛杉矶。期间,来自加拿大、墨西哥与美国各州的45个代表团队(机构)的836“赶考者”,参加少林功夫考功大会,接受少林功夫传承人的检阅。

2014107日至15日,第三届(欧洲)少林文化节活动先后于伦敦和牛津大学两地举办。期间,来自英国、奥地利、西班牙、立陶宛等57个代表队的541名选手从欧洲各地赴伦敦参加少林功夫考功大会,愉快交流。

2015106日至12日,由美国少林拳法联盟、少林北美联合会承办第四届少林文化节,活动在美国旧金山和斯坦福大学举办,本届世界少林文化节初步尝试向全世界各州各国的少林文化组织和少林弟子开放,将少林联合会真正建设成全世界不分大小各具特色的少林文化组织和少林弟子互助互利的精神家园。

海外少林文化机构之一的美国少林拳法联盟,已覆盖美国17个州,在馆注册会员超过百万人。日本少林拳法联盟现有会员上百万人,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传播着少林文化。

我们举办少林文化节,内容包括考功大会、祈福法会、少林功夫遗产展演、少林文化图片展、企业家“禅之旅”、文化论坛、禅艺展览、现场教授体验等。作为少林文化传承人,我希望能通过这一活动,增进大家对少林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为构建和平稳定、和谐共生的世界大家庭做出贡献。

四、如今面临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分布于世界各地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心数量达到300多个。据有关机构统计,全世界修习少林功夫者大约超过6000万人。少林文化的国际化传播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少林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希望能够得到领导的重视和关心:

1、希望能够加快世界少林联合会的成立

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少林人口”,顺势成立世界少林联合会。

文化部在“少林文化走出去战略研讨会”指出:“少林文化定位准确;‘走出去’正当其时;在民间外交上独具优势;成立世界少林联合会是十分必要的组织保证。” 世界少林联合会,是由世界五大洲的47个国家、97个城市的少林文化中心、协会等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全球性、非盈利性的民间国际组织。总部拟设在中国河南嵩山少林寺,并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其宗旨与意义是:通过整合遍布世界各地的各类少林寺弟子、少林禅武文化组织,以及学术研究、项目合作机构,举办洲际少林文化节、世界少林功夫大会、世界禅宗文化对话等活动,弘扬少林禅武合一的文化传承,提升海外“少林人口”的归属感,进入主流社会,不断扩大影响,扎扎实实提升文化软实力,服务内政外交。

《世界少林联合会章程》经过国务院七个部委修改、会签、同意,中央统战部审批后,由国家宗教局正式行文,作为该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于2018年已将全套申报材料上报国家民政部。在此,希望在领导的关心下,能加快世界少林联合会的成立,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2、少林文化走出去需要资金的经济支持

佛法不离世间法。少林文化走出去需要各种助缘,无财不养道,其中也包括经济方面。少林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少林弟子在全球有30多年的经验,探索出了一定成功的模式,少林寺希望能建立更多有影响力的海外文化中心,由寺院直接派遣僧团在当地弘扬少林文化,例如美国波士顿、瑞士苏黎士、芬兰赫尔辛基、智利圣地亚哥等世界有影响的城市,包括已经在筹建中的澳洲少林寺。但目前,这些拟建或正在筹建的少林文化中心都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推进艰难。特别是近年受全球新冠疫情爆发和国家金融管控的影响,部分少林海外文化中心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希望国家把“少林非遗”走出去列入五部委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以及文旅部2021-2022“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在资金上能够给予补助支持。一是在金融管控背景下,获得政策支持,获取合法合规“身份”;二是在海外建立永久性阵地,融入主流社会。

3、少林文化传承空间受局限,硬件建设亟需复建,以恢复少林非遗的历史传承

目前少林寺常住院占地面积仅60亩地,活动空间狭小,远远满足不了僧人生活、僧才培养、文化交流、海外弟子归山朝圣等方面的需求。少林寺按照规划,还需要恢复建设的有博物馆、戒坛院、舍利塔、翻经院等4个项目。

我们还在推进“三馆合一”建设,少林寺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融合发展。少林文化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有1500多年不间断的传承,涉及宗教、武术、建筑、书画艺术、医学、历史和外交等多个领域,极具研究、借鉴和传播价值。少林寺“三馆”的成功建设,可以让海内外民众对少林寺的历史发展、文化交流、档案资料、学术研究和弘传过程更清晰明了,并且也将加大对少林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

不管是 “引进来”,还是“走出去”,我们都面临着四个方面的问题:传承空间的拓展、加大僧才的培养力度、政策的扶持、资金的支持。

4、让“少林非遗”作为文化主体,参与到更多文化交流活动当中

少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经常参与到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中。但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并非由少林寺担当,而是被很多武校或个人所替代。武校或个人仅能展示武术层面的技能,而不能彰显少林文化禅武医艺的深厚内涵,无法为少林文化后期在当地落地传播架起桥梁,甚至还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希望国家相关部门在对外文化交流中,重视少林僧团的正统性和代表性,让少林非遗传承人参与到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当中,少林寺不仅能够圆满完成交流任务,也能够为文化走出去做好基础性铺垫工作。

少林寺通过少林文化的国际交流,既积极发扬少林功夫传播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拓展禅宗文化传播的发展空间,最终促成少林文化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拓展性道路。当下,少林寺越来越重视中华文化与少林文化共同创造形成的意义和价值,推动少林文化的当代与国际发展。少林文化“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为传承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文为释永信法师在202162“佛教道教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座谈会上的发言内容。)

 


《我心我佛》连载(三十)

◎释永信 

 

“电影、电视和互联网,这些都是现代化的交流工具。我们是生活在新时代中的僧人,应该利用这些技术,让它们为佛教和传统文化服务。”

在外来宗教、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如果佛教还像过去那样闭门自守,我们的信徒、我们的文化,甚至我们的僧源就不会有了!从历史上看,中国佛教都是运用最先进、最“现代”的传播方式。佛教在中国最早用纸,抄经抄得“洛阳纸贵”;佛教界也是在中国最早运用雕版印刷的,刻碑、建塔就更不用说了。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一座塔就是一座广告牌,彰表高僧大德一生的修持成果、一生的丰功伟绩。佛教在中国的兴衰,就是因为它与时代同步。

 

“大道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我要对少林寺下一个一千五百年负责,只能向前看,向前走。”

我们过去与世隔绝,与外界的接触仅仅是通过耕作与土地打交道。如今,我们必须与人打交道,这就没那么简单了。我们需要获取知识,学习新技能,比如学习英语,了解计算机技术,并且出国留学。

三十余年来,少林寺及时抓住了每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自信心、调和人心稳定社会、增加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进全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为少林寺定位,从中国对世界发挥重大作用的角度为少林文化定位,从人类未来发展和需求的角度为千年少林定位,这就是:禅武合一的少林,是中国的少林,也是人类的少林,更是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少林。

 

“佛教有很多能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有效地弘扬和发展佛教,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更重要的是促进人的自身的和谐。”

随着2006年普京总统的访问,世界上一些国家元首和领导人也相继来到少林寺,这种通过文化交流的外交形式,也使国与国之间找到了共同话题。在世界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少林文化成为联系世界的方便法门,少林文化也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纽带。

慈善,是中华佛教力行不懈的一项重要事业。少林寺自古就以正信正气、为国为民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继承光大少林寺的优良传统,每年都积极配合政府开展扶贫、救灾、解决残疾人困难等慈善事业。

 

“我认为学佛应该从学做事开始。经上说,世间一切利生事业都是佛事。做佛事不限于烧香拜佛打坐经忏,一切引人向佛从善、对人类对社会有益的事情,都是佛事。”

从少林寺一千五百多年的传承中,能够真切感受佛教禅宗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僧人只有善用佛教中的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才能被社会所接纳。我保护和发展少林寺,说小一点是为了少林寺,说大一点是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飞来飞去”满世界跑,就是因为这个责任。

时下,国内国际的环境都很好,这样的时期一定得抓住,抓不住就什么都没有了。少林寺走出的每一步,总遇到一些阻力。我们出家人做事是为了信仰,而不是其他。因此,只要这些质疑还不是信仰层面上的,我都不会理会。

 

“中国汉地佛教实是周、秦以来之汉地传统礼文化,对外来的印度佛教文化做出了主动选择,然后才形成了具有传统汉文化品质的中国汉地佛教。”

汉地佛教的形成和存在,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和发展的表现。汉地佛教文化形态的外来文化特征是外在的,其内在品质则直接来自于老的中华传统礼文化。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看,中华传统礼文化在当今唯一完整、生动、真实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就是本土宗教寺庙:传承有僧道,空间有寺庙,载体有制度仪轨,有生活方式,有功课,有师徒,入门学的是礼,日日修的还是礼,饮食服饰甚至习武练功,无不以礼统摄,由外化为内,是修行也是传承。这是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最大的区别所在。

因此,我们认为,来自礼文化传统的汉地佛教所具有的善化社会、传承中国传统礼文化的特殊功能,完全应该而且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不要想什么绝招,功到心到,无招不绝。要心无挂碍,无有恐怖,坦荡自然,身心合一。”

所谓觉悟,就是解脱。超越拳法教理,不要执着于心,要生清净心。清净心就是无染之心,无着之心,无牵挂之心。不要受套路所绊,不要受招法所制。

修禅需要悟,练少林功夫也需要悟。初练少林功夫时,处于体能阶段,只要方法正确,刻苦用功,定能长功。练到一定火候,超出体能而进入智能阶段,就要用心了。用心不只是认真、刻苦,而是指用心去悟。圣凡在此一举。若能觉悟禅武心法,便能到达武学化境;若不能悟,枉此一生了。悟与不悟是天分,但不是天定。慧根利的人早悟,慧根钝的人只要修证,早晚都能觉悟。

 

“少林功夫作为我们僧人的修禅方式,更多的是偏重于个体修行、提升人生境界方面。”

任何不文明的举动都会受到惩罚,少林功夫也一样。少林功夫最初是从佛教的护法神信仰发展而来,后来又发展成为修禅的一种方式。少林功夫的护教与修行功能,都是限定在宗教范围内。熟悉少林功夫的人都知道,少林功夫有“十诫”,我们称之为“武德”。“武德”里面有佛教的慈悲情怀。

 

“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佛学弟子的希望,我们仍然需要佛陀的这盏明灯来照亮我们这个苦难的人间。”

按照佛教的经典所说,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应该和平、包容、尊重、理解,从而让佛教真正地能够利益这个人间,让佛法真正地启发我们内心的光明。点燃菩提心灯,如此我们就能够内而净化身心,外而净化世间。

《华严经》云:“菩提心灯以大悲为油,以大愿为炷,以大智为光。”让我们捧起心中的一盏盏莲灯,既供养伟大的佛陀、庄严的国土,也供养世间一切苦难的众生。

 


白居易的佛教因缘

【河南】邹相

 

一、白居易的生平事迹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后迁华州下(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镇)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与当时的李白、杜甫齐名,被誉为“诗魔”“诗王”,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白居易既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与佛教僧侣往来尤为密切。

白居易少年时读书刻苦,十六岁时到长安赴试,因“离离原上草”一诗,倍受当时大诗人顾况青睐,并极力推荐,名噪一时。到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中进士,“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为朝廷校勘和整理图书典籍。此时,白居易才正式步入仕途。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辞去校书郎之职,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并写《观刈麦》《长恨歌》《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他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的凶手,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818),改忠州刺史,十五年(820)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面,命名为白堤。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第二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二、白居易的佛教因缘

《五灯会元》载曰:“杭州刺史白居易,字乐天,久参佛光,得心法,兼禀大乘金刚宝戒。元和中,造于京兆兴善法堂,致四问。十五年,牧杭州,访鸟巢和尚,有问答语句,尝致书于济法师,以佛无上大慧,演出教理。复受东都凝禅师八渐之目,各广一言而为一偈,释其旨趣,自浅之深,犹贯珠焉。凡守任处,多访祖道,学无常师,后为宾客分司东都,罄己俸,修龙门香山寺。”“久参佛光,得心法”,不难看出,白居易与佛教结缘较早,且得到佛法真谛。

据载,唐贞元年间,白居易两度到洛阳,参访了东都圣善寺法凝禅师,求得观、觉、定、慧、明、通、济、舍八字心要,各颂一偈,此八言为入道之渐门,故称“八渐”。可以说,法凝禅师是他的佛学启蒙导师。贞元十九年,他从佛光如满禅师处接受斋戒。他退任后,和在香山寺的佛光如满禅师结香火社,遂自称“香山居士”。他与佛光如满的情谊延续了三十五年之久。白居易曾与翰林学士钱徽一同学习《金刚三昧经》,四度至长安兴善寺问道于大彻禅师,转向南宗禅的参究。他写道:“已年四十四,又为品官……近岁将心地,回向南宗禅,外顺世间法,内脱区中缘,进不厌朝市,退不恋人寰,自吾得此心,投足无不安。”

白居易的佛教信仰是与他的家庭变故和官场失意有很大关系。在他进入官场做谏官期间,他的母亲在渭村病逝,母亲病逝后,白居易因为母亲守孝三年,暂时告别官场,退隐渭村。期间他认真钻研佛理,从佛教中探寻人生无常的原因。但是家庭的不幸接踵而至,在其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深爱的女儿金銮子不幸在三岁时夭折。女儿的夭折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也让他体会到更多的人生无常。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时曾参访鸟巢禅师。鸟巢道林禅师见秦望山上松枝茂密,就居于树上,有如鸟儿筑巢而居,故人们称他为鸟巢禅师。白居易仰观禅师在树上摇摇欲坠,迷惑地说:“禅师住处甚为危险。”禅师说:“太守的处境比我更危险。”白居易说:“弟子为一州太守,住镇江州,何险之有?”禅师说:“你身居官场,明争暗斗,识性不停,譬如薪火炽燃,怎么不岌岌可危?”白居易请教道:“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说:“如此简单的道理,三岁小孩也知道。”禅师说:“三岁孩童虽会说,但是八十岁老翁却未必了解其意。”白居易听罢,当下大悟,更对佛教笃信不疑。

“江州之贬”对白居易而言,是一次巨大的人生转折,既让他重新开始对社会险恶的思考,又坚定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格言。于是,他开始进出于庐山东林寺、西林寺等佛教寺庙,强化自己的佛教理念,并对佛教“普世关怀精神”尤为推崇。

到了晚年,白居易更将学佛修行作为人生之一大事因缘,他说:“愿以今生世俗文学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这,真让人涕泪满面!

 

三、白居易诗词中的佛教情怀

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忠州时,开始学习坐禅,和兴果寺神凑禅师、东林寺智满禅师等交往甚密。其在东林寺藏经楼读慧远大师文集深受启发。他后来将自己的文集奉献给与他有缘的寺院收藏。如庐山东林寺、洛阳圣善寺、苏州南禅院的千佛堂、龙门香山寺等都收藏有他的诗文集。在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佛教的敬仰、对佛法的追随,也凸显了其自身的修行水平和世事无常、慈悲济世的佛教情怀。

白居易经常在诗歌中传递自己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如他在《自觉》诗中云:“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前岁二毛生,今年一齿落。形骸日损耗,心事同萧索。夜寝与朝餐,其间味亦薄。……不畏复不忧,是陈老病药。”在诗中,刚过四十岁的白居易有种衰老的感觉,头上不仅有白发,还掉了一颗牙齿,经常感觉到体力不支,精神耗费太多,对饮食也没有了兴趣。但是,在诗的后部分,作者话锋一转,“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即是说,你越是害怕衰老,就老得越快;你越是害怕疾病,疾病越是缠身。倒不如“不畏复不忧,是陈老病药”,知道人生无常,顺其自然,一切也不过是心理作用而已。

白居易对佛教禅宗尤为青睐,在与各位禅师坐而论道之余,也留下了不少禅意诗词。如《闲居》一诗写道:“风雨萧条秋少客,门庭冷静昼多关。金羁骆马近卖却,罗袖柳枝寻放还。书卷略寻聊取睡,酒杯浅把粗开颜。眼昏入夜休看月,脚重经春不上山。心静无妨喧处寂,机忘兼觉梦中闲。是非爱恶销停尽,唯寄空身在世间。”诗中,作者对官场生活表现出厌烦的心理,只想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定,“书卷略寻聊取睡,酒杯浅把粗开颜”。然而,他毕竟身处红尘之中,身处官场之中,不得不去面对各种俗事,只想“远离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即他所写的“是非爱恶销停尽,唯寄空身在世间”。他在《读禅经》一诗中,分享了他对禅经的体悟:“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余却有余。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他将禅归为动静一如。他在《闲吟》一诗中写道:“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足以见出,白居易对佛学的体验是十分深刻的。他还曾观照自己的前世为诗僧:“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这种佛教情怀也令人钦佩不已。

白居易除了自己皈依佛门,持斋守戒外,还大力倡导放生,以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普度众生。他写下了《放旅雁》《放鱼》《赎鸡》等放生诗。他在《鸟》一诗中写道:“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这首诗广为流传,并被收录于《护生画集》,成为戒杀护生之典范。白居易在《赎鸡》一诗中写道:“常慕古人道,仁信及鱼豚,见兹生恻隐,赎放双林园。”在《放鱼》一诗中写道:“晓日提竹篮,家僮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放之小池中,且用救干枯。水小池窄狭,动尾触四隅。一时幸苟活,久远将何如。怜其不得所,移放于南湖。……”这些诗作无不充满着佛教慈悲济世的理念和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印证着白居易与佛教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白居易与嵩山少林寺、洛阳香山寺的殊胜之缘

在白居易的诗篇中,还能看出他与少林寺之间的殊胜因缘。如在《全唐诗》中记载有白居易的一首诗,名为《从龙潭寺至少林寺题赠同游者》,诗云:“山屐田衣六七贤,搴芳蹋翠弄潺。九龙潭月落杯酒,三品松风飘管弦。强健且宜游胜地,清凉不觉过炎天。始知驾鹤乘云外,别有逍遥地上仙。”诗中反映出白居易到少林寺时的感怀,体现出他晚年时禅心的自然流露,通篇洋溢着“清凉”之意。白居易与当时的大禅师惟宽禅师有着密切的往来和深厚的交情。贞元十三年(797),惟宽禅师在嵩山少林寺居住,精研心禅法要。在诸多禅宗公案中,皆收录了白居易与惟宽禅师之间的对话。如在唐代元和四年,宪宗诏惟宽禅师至京城。时任刑部侍郎的白居易问他:“既然称为禅师,为何还要说法?”禅师道:“佛之最高智慧,显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有三种,但其来源却是一致的。譬如江、湖、淮、汉,各自在本地都有名称,名称虽不相同,但水的本性却没两样。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为何要妄加区别呢?”白居易又问:“既无分别,何以修心?”禅师道:“心本无损伤,为何说要修心?无论污垢洁净与否,一切念想都不要产生。”又问:“污垢不可想,洁净也不能想吗?”禅师道:“就像人的眼睛中,一点东西也不可有。”这段对话,既见证了白居易与惟宽禅师之间的友谊,也体现出白居易在禅法上的修为。

晚年的白居易,钟爱于洛阳龙门香山寺的幽静,并以其作为自己最后的归宿。他写道:“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爱风岸上攀松盖,恋月潭边坐石棱。且共云泉浩缘境,他生当此作山僧。”唐文宗大和四年(830),白居易分司东都,屡游龙门。十二月,代韦弘景为河南尹;大和六年(832),以撰元稹碑志所受笔润六七十万钱施修香山寺;开成五年(840),白居易自编《洛中集》十卷共格律八百首,藏于香山寺藏经堂;会昌四年(844),以悯舟人楫师大寒之月裸跣水中推挽束缚之苦累,散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水道,以利舟楫之过往;会昌五年(845)春三月,邀胡杲、吉皎等于履道里设“七老会”。及夏,又合僧如满、李元爽二人,将这一邑社群贤刻写为“九老图”,镶嵌于香山寺的廊壁间。此后,“香山九老”的故事,也与“竹林七贤”相媲美,为当地民众耳熟能详之佳话。会昌六年(846)八月,白居易卒于洛阳履道里,遗命葬龙门香山寺如满禅师塔侧,与洛阳龙门香山寺结下了永远的因缘。

 

综上可知,白居易的一生是艰辛多舛的,其与佛教之间的因缘也是尤为殊胜的。从他不幸的家庭遭遇,到其坎坷的官场经历,无一不体现出佛教无常的影子。而他选择笃信佛教,依法奉行,也正是其悲天悯人、慈悲济世的体现,更是其心性高洁、直下担当的明证。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断识心显真心 ——浅谈心法之修

【贵州】刘先和


每每与朋友谈及心法,或外出作心法讲座,几乎总会有人提及一个质疑,即:佛法的一切修行都是在修心。然真心本性,人之本具,不在修。既如此,又何以要修呢?又何以要立一个心法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回答与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学修心法起步的必须。于是发心写作此文,若对学修心法者有益,随喜!

的确,真心本性,人人具足。但对于这一点,人们都只是理义上的一种认知,因人们从未亲见到过本心,不具亲身体验。无数事实证明,凡未自身所亲受的理义仍是他人的。众所周知,释迦牟尼在悟法入道时感言:“原来众生实平等无异,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议解脱之境,如今却被愚痴妄想所盖,不见自性真心,恒作种种颠倒执着,以致轮转生死海中,受大苦恼,久不能出,真是可怜可惜!”(《景德传灯录》卷一)佛是亲受者,故佛的感言实质上很明确地回答了人们这个质疑,即:人人具真心,但不能见。于是要修,而且必须要修,不修不得。修,即是去除遮盖真心的愚痴妄想,这也是警示人们:成佛不是靠等来的,天上不会掉个佛,而是修来的。不仅佛理如此教诲,而且无数无量修行前辈的实践也证实了这一理义。

佛法必修的理义成立,自然就会使人们生起新的质疑:既然真心本性人之具足,不由修得,修行者又为何要修心呢?如此一人岂不出现两心?的确如此,凡众生皆有二心,一则真心,二则妄心。这是方便而说,从法理上认知,二心实为一心。生命之心亦复如是,清净真心本具,只是被染污心遮盖。这正是众生与佛的根本区别,佛不能离心,心不离佛,心佛一体。一切修者便是要去妄存真,二心成一心。此理是方便之说,然人们易以方便之说而起一执,即:执心实有,于是千方百计去寻找真心,如此以心寻心,心上生心,以心修心。不少学修者便是如此误入以心学佛的歧途,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其实,心是无名而名,仅为方便而立。若说有体,是以寂灭为体,若说有相,是无相之相。若执心为有,非有,皆是邪见。诸多学修心法者便是迷在此处,障在此地而无法前行。殊不知一切佛法,师师相传皆是心心相印,以心传心,更无实法相传。

如何实施心法?观心。观心一法是佛法修行的总法,也是最为省力和容易成功的法。为什么?简而言之,可总结为如下两大缘由。

一是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将心比作宇宙虚空,他说:“世人性空,亦复如是。……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六祖坛经》)如此之说非常形象和生动,若细细思量、参究,必有所悟。修行者若是由此亲悟本心,必然能了知生命、世间奥秘,因为这是一项纲举目张之根本举措。心也,法也!

二是心即佛,佛即心。一切学修者学修佛法根本目的皆为获得佛的无上智慧,了脱生死,成为觉者。由此必知心就是佛,佛即是心。佛实为觉之意,什么是觉?觉心,获无上大智大慧即是佛。佛是外来语,依中国文化习俗,应该称为觉性或灵性。灵性一说,虽然也看不见,摸不着,但中国人普遍认可,这样人们在接受上或许要认同些,亲切些。成佛就是亲见灵性,见性即佛。性、佛、心实为三位一体,差异只是在应便而说。故佛法修行中有“见性成佛”,有“离心无佛,离佛无心”,有“即心即佛”,有“佛即众生,众生即佛”等学说,其义理都是基于心、性、佛,异名同体。

观心法门的实施要义:断识心。为什么?

佛理告诉人们,一切色相,包括意识、思维、感知等等都没有自己的本性,本质皆为空。这即是《心经》所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由此可知,心的作用有两种差异:一是本心所用;二是染心所用。本心所用即佛,此无上的光明。佛不离心,心不离佛。离心无佛,离佛无心。染心所用即识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故为生命施为运用。用即心动,动非本心,由动生用,由此形成对生命的认识能力,即见闻觉知功能。此是无明之心,附在肉身中,与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相结,形成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正是这“六识”的作用,使人不断攀缘外境,贪图执着各种色相,造成恶业,遮住了真心。故而断了识心之用,真心即显现。

如何断识心?“身灭道成。”(《悟性论》)

就当世人普遍根器与佛缘而言,皆不可能像惠能大师那样听师讲《金刚经》至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大悟佛法。由此只可能行入,身灭道成就是一条行入佛法的必经之路。何为行入?即通过佛法的修行,使识心逐渐消退,熄见闻觉知,停止一切恶业的产生,使真心显现。无数前辈的修行实践,特别是高僧虚云大师多年的艰辛修行之路表明:身灭道成是学修者的一条光明之路。

身灭道成的实施,关键在于要具正见,要理清身、道之根源。身即身体,肉身,以业报为体。什么是业报?无形的业力积累所成相。肉身为烦恼之体,为什么?因为业身执我,我为一切烦恼之本。执我即生贪嗔痴,贪受五蕴。肉身具六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应。六根与心识所结成六识,具见闻觉知功能,是肉身在世间生活的基本功能。佛、道异名同体,即一任作,无来无去,亦无男女贵贱。道法中诸法空相,五蕴皆空,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由此可见,身与道相悖。身在识心在,遮盖真心。身灭识心灭,识心灭真心显,这是成佛入道的唯一通途。这里更易生一执,即因要实现身灭道成,故生一灭身之心,以心灭心。殊不知这是一障,佛法不二。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因要灭身又生一灭心,恰是头上安头,真心不现。何谓灭识心?即守本真心。须知真心一名,实为无名而名,其实相非相,非实非虚。诸多人习惯在真假之中打转,往往是常人生心,学修者灭心。对此,惠能大师曾开示:“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身如何灭呢?这是个最为艰难的修行。身灭,必要放下一切世间贪执,心不染着,使六识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达无碍。如达摩所说:“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悟性论》)如此身灭法空,自然果成。之所以说身灭为最艰难,是因为尽管身灭并非是肉身死亡,是通过修行达到肉身空相。但是因为人们生活在世,贪婪五蕴受用,太执身,太看重这副并不真实的肉身之体。真正发愿以佛法学修求得生命奥秘,求得生命解脱者少之又少。中国禅宗巨擘、高僧虚云大师针对此现状,在数十年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人们贪受快乐,不肯吃苦地精勤修持。试看今日的人类,进化到样样是机械化;行者,汽车、火车、电车、轮船、飞机,不论是海上、陆地、空中,都可任运自在,无所障碍。……在一般不明佛法真理的人,怎能领悟此中奥义?故此认苦为乐,将妄作真,殊不知世间一切有为法,无一真实。”(《虚云和尚全集》)大师悲心所言,也正是当今学修者与得法者恰是“九牛一毛”的根本症结。

纵观中国乃至世界佛教,从古到今,无数无量前辈的修行历史表明:观心是明心见性,是顿悟之法,是解脱之法。其理、行相融,合一不二。一切踏入这一条路的学修者,须万分珍惜此殊胜之缘,精进不息,锲而不舍。笔者坚信:只要一心耕耘,必成大器!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露》《曹溪水》等佛教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湖北】赵歆


一、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流变

1.佛教的传入对少林武术文化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记载,东汉末年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政治处于混乱走向分裂的时期,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生活困苦,生命时常受到威胁。而此时玄学之风盛行,封建君王热衷于神仙方术的修炼。因此,在此背景下容易接受佛教关于彼岸世界的宣传,这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方便条件。自佛教传入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产生了互动互溶的影响,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禅宗。公元495年(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为印度僧人跋陀传教而修建了少林寺。关于少林寺僧人习武源于何时,马爱民研究认为,从北魏太和十九年跋陀居少林寺开始,到邺人(安阳)稠禅师在少林寺的出现之前,未发现少林寺僧人习武的文献史料记载,而在少林寺第二任住持稠禅师住持下,才开创了少林寺僧人习武的风气。

此后,历朝历代的少林寺武僧遍邀武术名家切磋武艺,逐渐形成了依托佛门圣地的少林武术。同时,少林寺被尊为“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其他寺院不可替代的地位,这决定了少林武术拥有宽容开放、兼容并蓄的胸怀。少林武术也正是在汇集百家之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发展,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武术流派。在北宋初年高僧福居禅师集录了十八家拳派精华于少林,从而形成了质朴粗犷,重在实战,并且注重内外兼修的少林武术。

2.儒家思想对少林文化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汉时期,正值儒家“仁”治天下之时。这一时期,儒家伦理思想已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在这种情况下,佛经教义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思想,其出家弃俗的修行方式,四大皆空的人生态度,不拜父母君王的伦理思想,必然与中国儒家思想发生碰撞冲突。佛教要在中国立足发展,必须在文化相互磨合、相互消长的过程中,积极向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靠拢,以中国“仁”的思想解释佛经教义,使其道德情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符合汉民族的习惯。形成于这种文化冲突融合氛围中的少林精神,对儒家思想的融摄是不言而喻的。无疑,儒家文化是少林精神文化内涵、价值取向的重要文化根基。少林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土壤之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受到儒家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和浸润。

儒家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少林精神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少林武术自隋末扬名,习武便随之成为少林寺的特殊宗风。他们不仅把习武看成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手段,更是把习武当作锻炼心志、磨练意志的不二法门。少林捶把要言云:“……练把两天不见日,夜深人静虎出洞,冬练三九迎冰雪,夏练三伏汗流倾……”《少林十戒约》云:“肄习少林技击者,必须以恢复中国为志愿,朝夕勤修,无或稍懈。”同样强调只有朝夕勤修,才能担负恢复中国的历史重任。当民族面临危难时刻,日求精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就化为坚贞拼搏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日求精进、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历史的实践中已经融化在少林寺僧人意识中,成为催人奋进的少林精神。

3.少林武术“拳禅归一”的特点逐渐形成

少林武术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由特定的人群在其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行为技艺,不仅是外在的技艺凝练,更是一种内在文化的表现。“禅”是佛教的内容,特点在静;“拳”是中国民间的武术,特点在动。少林寺不仅以“禅显”,更以“拳名”,达到了“禅拳”归于一寺。禅修时能长期冥坐不动,习武时却也能快捷如风。少林拳是由佛教的修心养性与强身健体结合起来的。少林寺自创建起就是一座禅律并重的佛寺,僧侣们打坐入定,排除一切杂念,在一场禅定之后,演练一番拳脚套路,才真正做到禅以定心,拳以健身的相互统一。少林僧侣的悟性和“禅拳归一”的宗风,最终铸造出动静结合为特点的盖世武功。中国武术讲究“内动引志,外动练力”的原则,主张以内动促外动,外动积于内而动,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传授少林拳的武师强调内功的重要性。首先,强调心理的修养,要求先从心理上入禅。其次,习武必须从静开始,从运气入手,由静到动,由动而静,动静合一,从而使少林武功禅中有拳,拳中有禅,禅拳互融,将佛教经义与武术精要揉在一起。少林拳功法主张在以技击之道取人的同时,也重视“精、气、神”的修炼,达到“强内固外”的作用。

因此,在少林武术的漫长发展过程中,少林武术的发展就紧紧地与少林寺本身的佛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并深深烙上佛教文化的印迹。形成了少林武术“武”与“禅”的相辅相成,武为禅的外在表现,禅为武的精神和文化精粹。

4.独树一帜的少林武术文化内涵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融合而成的文化形态。在儒家正统思想的长期宣传、教育、熏陶下形成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潜在的民族意识的影响下,逐渐使佛教中国化。佛教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和磨合后,到了隋唐时期形成了与儒、道鼎立的局面。佛学的本体论与心性论同儒家思想结合,对宋代以后的理学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文化逐步渗透到中国高雅文化和民间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组成部分。武术德行观中讲究以德明道,以身行道,以技来显德,充分说明了武术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攻防,而其基本的道德属性是树立以“仁义”为核心的“不争之德”。道家的“清净无为”思想对传统武术的养生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武术拳种中,不乏有强调“静守、虚静、无欲、无为”的养生思想内容,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利己、养生和理想追求的观念。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浅淡含蓄、虚弱宽柔的色彩,强调“顺其自然”来影响人们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行为规范,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习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少林拳法强调的“动静相生”“刚柔相济”“虚实转换”等拳理要求和技击原则,都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五行生克”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体现了古典哲学强大的渗透力和少林武术作为民族文化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少林武术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中的民族性及佛教的圆融,其独特的技术风格、修炼之法在中国古代武术众多流派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乃至世界文化中灿烂夺目的珍品,至今仍向世人展示着其深厚的中华文明底蕴和神秘的东方宗教特色。

 

二、少林武术文化对武术发展的影响

少林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和载体,能充分体现武术的民族性,在现代化社会中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正是由于少林武术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它越来越多地被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青睐。可以说,少林武术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也是全人类的文化财富,少林武术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

1.传承少林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中国历史上最早是指“以文教化”和“以文化成”的总称。从字面意思上解释,文化是一个动词,无论是“教化”还是“化成”,都体现了一个行为过程。“文”是指道德、哲学思想、艺术等;“化”是指教化,在长期的活动中,形成的共同特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文化是一个民族能够持续传承发展的最重要基石。

少林文化就是少林所倡导的少林精神,少林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它历经1500多年的磨砺,集众家之长,汲诸派之精,独领风骚,博大精深,构成了风格独特、内涵深厚的少林武术文化。少林文化是一种宗教文化模式,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在经历了千百年来与各种文化的冲撞与融合之后,少林没有丧失自我,没有发生文化变异,而是顽强地保持着自己的渊源。这些说明少林文化是非常有个性的文化,它使少林武术始终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它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而深远的导向意义。

2.通过少林武术更好地将传统武术推向国际舞台

少林武术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既继承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又蕴藏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它是东方文化的浓缩与代表。少林武术在国外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目前仅日本的少林拳法联盟就有会员百万余众,而且还在20多个国家设有分会。在美国,少林拳法组织拥有70多个分部,会员上百万人。随着少林寺在国外影响不断加大,少林武校遍及世界各地。目前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有专门研学少林武术的学校和团体,少林武术拥有洋弟子数万人。少林武术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文化认同。随着众多有关少林武术的影视剧在国际上的放映,以及少林武僧团不断出国访问,“天下功夫出少林”的观念,已在海外友人的心目中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少林寺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海外游人前来观光、朝圣,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少林武术文化具有宽容开放、兼容并蓄的胸怀。从少林武术形成的文化因素中,能清晰地看到诞生于“禅宗祖庭”的少林武术,正是在吸取百家之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而形成的,这有利于少林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只有继续加大对少林武术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举办更多的少林武术文化研讨会和国内外交流活动,以观摩和比赛促进宣传和提高,才能为少林武术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中华武术早日步入世界体育之林。

3.把少林武术纳入完整的正规教育体系有利于武术的普及

任何一种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想使少林武术再放光彩,就必须把少林武术纳入正规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文化,武术被列为大、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和体育院(系)的专、选课。特别是1980年以后,一大批武术专业毕业生被分配到各个学校任教,充实了武术教学力量,保证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武术热。但从整体上看,武术教育体系还不很健全。50年不变的武术简化套路,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特色的少林武术纳入教育体系中,对武术的发展与普及无疑能够起到重要作用。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必须要确立少林武术的应有地位,把少林武术作为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要树立少林武术教育的长期目标,使它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一个桥梁,逐步将武术纳入国际体育文化体系之中。

 

三、结束语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宗教文化的沃土之中,依托佛教圣地,吸收古代武术百家之长,具有独特的技击艺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优秀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社会历史研究价值,是保存完整的民族体育文化,其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把少林武术纳入完整的正规教育体系有利于武术的普及,同时应充分利用少林武术良好的国内外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好地将武术推上国际舞台。

(作者供职于武汉体育学院武术学院。)

 


不忘师恩 同愿同行 ——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释延松

 

一、随师出家 以求安心

我出生在安徽颍上县的一个乡村,祖上是地主,祖父当过保长,他不仅上过私塾,还擅长书法、周易等,常给人看风水、开药方,因此被认为是方圆十里八村的文化人。每逢红白事,乡里乡亲都会请他,他是坐礼桌的常客。父亲是个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身体一直都不好,也帮不上别人什么。因为成分过高,除了被批斗,还得干一些脏活、累活,受到了不少伤害。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到去世,身体一直都有病,人前也不敢说话,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整天沉默寡言。

看见父亲无奈的眼神,我就想我一定要离开这里,出门闯荡,一定不能像父亲这样压抑地过一辈子,但当时也没有想好要去哪里。于是,之后我便跟着乡邻去上海等地打工,每天居无定所,就像流浪汉一样,走到哪里就算哪里。不管吃多少苦,我就是不想回去,后来生了一场重病,家里人才把我劝回去。回家休养期间,我听奶奶和村里的老人们说,少林寺的老方丈要选一个接班人,选遍全国才在我的家乡颍上江店镇选到。还说老方丈把他带到少林寺之后,会亲自传授他武功,据说能腾云驾雾,回家都不用走门,高高的院墙一跃而过,功夫很了不得。那时候,《少林寺》电影对我影响非常大,每每想到要是能够练就一身功夫,保家卫国、惩奸除恶,心里就生起无尽的欢喜。我就萌发了少林寺习武的念想。于是,在1995年,父亲托人把我送到少林寺练武。

晨钟暮鼓,刻苦用功,在少林寺我什么也不想,天天就是练功,跟着魔一样,有时候半夜去厕所,还练练基本功才回去睡觉。那时候的生活无忧无虑,每天在寺院用斋,感觉寺院真好。当时,我经常能见到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法师,因为他看起来非常威严,气场很强,不敢靠近,也不敢主动跟他说话,只能看看。有时候,我们的目光也会触碰在一起,我能感觉到他的目光很慈悲、很亲切。直到1999年,我在郑州市佛协一位副秘书长的推荐下,才真正走近释永信法师。记得第一次在方丈室见他时,我内心感到忐忑不安,当他问我为什么想出家,我说:“我想出家静静心。”他慈悲地说:“好啊,出家修行好,能给自己培植福报,走上解脱道,也能利益有情众生。但是,出家是非常难的,要发大心的,在少林寺出家不能在少林寺待着,得去下院学功课,接受考验,看道心坚定不坚定。”

当时,释永信法师还给我讲了“立雪断臂求法”的故事,让我明白如来家业来之不易。当然,我们荷担如来家业更需发大心,想出家就要好好地修行。

 

二、修行参学 恩师栽培

依止了师父释永信法师出家后,他很快就安排我到少林寺下院——巩义慈云寺学习佛教经典,跟着出家众一起上早晚功课。2001年,我又被师父安排到另一个少林寺下院——荥阳洞林寺,参与寺院的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当时寺里成立了一个少林武术培训班,多的时候有近百名学员。有一位教练因为游泳不幸去世,这让我再次感受到人生苦短,生命脆弱,自己的业报深重;同时,感觉管理寺院日常事务,责任重大,自己的修行浅薄,福德不够,无力担当,于是,我就想着回到少林寺,跟着师父,好好地学习,好好地忏悔,好好地修行。

回到少林寺感觉比回到家乡还亲切,生活过得简单充实,每天上殿、过堂、坐禅,并且时时能听到师父的教诲。师父说,少林寺是禅宗祖庭,曹洞正宗的传承从雪庭福裕开始。福裕大师制定了宗法门头制度,形成了以少林寺为核心的传承法脉,少林寺僧人有自己的修行方式,禅拳合一是少林寺的修行法门。师父还说,禅是出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生活中处处都透着禅机,行、住、坐、卧无不是禅,时时照顾好自己的念头,忘却尘世的一切烦扰,一切无明,把千头万绪的念头、人和事,归于一念。念念分明,从而明心见性,见证生命的根本智慧。说到底,练拳也是修禅,是为禅拳,念念皆菩提,声声蕴佛理,只有在禅拳合一中才会有招招皆绝招的功夫出现。

师父常给我们开示:不管是练拳还是参禅,都不能离开日常生活,只有把修行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才是真修行。修禅需要悟,练少林功夫也需要悟,禅武合一是少林寺法脉的传承宗旨。功夫作为少林僧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也被纳入到学佛修禅的形式中。就这样,在师父的教诲下,我每天都很充实,晨钟暮鼓,跟随大众诵经、练武,参禅、劳作,磨炼自己的心智,但我总感觉自己的能力不够。对师父的教导和开示不能理解时,我就想出去参访、锻炼自己,于是,我就去向师父告假。师父教导说:“你愿意参学,说明你有上进心,这是好事。不管你在哪里参学,都要护持常住,要依教奉行,以戒为师。”然后,他推荐我去普陀山普济寺参学,并专门给当时担任方丈的戒忍法师写了一封推荐信。我到普济寺学习了梵呗,并学会使用很多法器。在普济寺呆了几个月后,我又去了福鼎太姥山平兴寺,在那里学习戒律,背诵戒本。期间,我跟师父打电话汇报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师父很高兴,叮嘱我要认真学习,勤学好问,把佛教相关的知识学得透彻一些,这样才更利于学以致用。2003年下半年,我回到少林寺。见到师父给他顶礼后,他问我:“怎么样,出去了将近一年,你学得怎么样?”我说:“还行吧,比以前强多了。”他慈爱地说:“学习不能似是而非,佛法是大智慧,能指导我们的生活与修行。希望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能融会贯通,落实到日常的修行生活中。”

2003年年底时,师父安排我去河北柏林禅寺受具足戒。临行前他反复叮嘱我,一定要珍惜戒期,求得戒法,获得清净戒体。受戒圆满后,我回少林寺向师父汇报,他又慈悲开示:“受完具足戒,你就是一名真正的出家人了。出家修行能了生死、断烦恼,出家其实就是出‘烦恼家’,就是通过持戒守戒,让我们的人格更加纯正,品行更加端正。以后你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出家人的身份,要守住出家人弘法利生、广利人天的初心,要发大心、发长远心,这样才是出家人的本色!”师父的这些开示对我触动很大,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护持正法,发愿用一生来报佛恩和师恩,不负师父对我的谆谆教诲与殷切期望。

师父非常注重僧人的教育,先后推荐很多师兄弟去外地求学,既有国内的佛学院,也有国外的高等学府。对于在外求学的弟子,师父不仅让财务人员按照常住僧人的标准发单金,还亲自出学费、给补助。2005年,在师父的推荐下,我到河北佛学院读书,直至2008年,我才在佛学院毕业。在上学期间,我经常在寒假或暑假时回寺里亲近师父,他总是关切地问我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让我遇到困难时要及时跟他讲,一定要利用好学习的时间,让自己的知识量更丰富,让自己的内心更充实。“是真佛,话家常”,师父的话语总是很朴实,刚开始听起来觉得很简单,但是当我反复品味时,却又蕴味无穷。比如,师父曾经给我说过这么一段话:“人生在世,如同大海行船,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水上代表自己的言行举止,水下代表自己的内心思维,要随时修正自己的身心,不能胡思乱想,时时刻刻照顾好自己的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安住当下,时刻严于律己,守住道德底线,利人利己。”有时候,师父也会为我讲些禅宗的公案,记忆最深的是达摩祖师与梁武帝之间的对话——

在我国南北朝时,南朝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游化东土,首先到的是金陵。梁武帝听说后,便派人把达摩祖师请进了宫,向他请教说:“朕盖了很多庙,度了很多僧,为佛教做了很多事,有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本无功德。”

武帝听后不悦,祖师遂“一苇渡江”来到少林寺。做好事、修庙、度化人,是大功德。但不能执此念,否则就没有功德,只有人天福报。

 

三、恢复丛林 倾心超化

因为我之前在很多寺院待过,加上一直在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管理能力,师父就给我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我从河北佛学院毕业回寺院不久,师父就把我叫过去,说想安排我到新密超化寺负责寺院建设及日常管理工作。师父说:“超化寺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净土宗祖庭,又是一座历经两千年的古寺,你去那边正好可以培植福报,锻炼锻炼自己。能守好庙也是一种大功德,能建好庙,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福报自然就有了。”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很快就到了超化寺。超化寺始建于公元147年,曾在全国寺院中名列第十五,被誉为“名刹十五”。寺院所在的超化村、超化镇,也都是以寺名来命名的。

据史料记载,超化寺有上寺、中寺和下寺,当时的占地面积方圆二十里,鼎盛时期僧人达到两千人。超化寺不仅传承了悠久的佛教文化,还是供养佛陀舍利的重要道场和净土祖庭,同时也涵养了融合宫廷音乐与佛教音乐为一体的活化石——超化吹歌。我刚过去时,去的是超化寺下寺,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寺院,有三进院,还有几个偏殿。条件确实艰苦,寺内都是泥土路,下雨后难以下脚走路。当时来了很多师兄弟,说超化寺的条件太苦了,有时候吃饭都有问题,艰难的时候师父让从少林寺拉过油、拉过面,也拉过一些生活用品,还将信众供养给他的红包拿给我,让大家放心安住,师父说:“这点苦算什么呢?你这是去重修庙宇的,功德很大!不要急,把心放到寺院,一定要守好庙、管理好寺院的日常事务。”

 200810月,超化寺上寺的大雄宝殿启动奠基仪式,师父亲自到现场为奠基法会主法。活动结束后,我向师父汇报了寺院当时的建设情况。师父听完后,提出我在超化寺有四件事要落实:一是要请回超化寺原有的佛骨舍利,即当时在超化寺塔内供奉的;二是要恢复“超化吹歌”,它属于礼乐,对超化寺的文化传承意义重大;三是要进一步挖掘超化寺的历史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四是超化寺的历史遗留问题要厘清,比如寺院的庙产归属问题,同时还要继续修复一些老的寺院建筑。按照师父的要求,最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围绕这四件事,全力来落实。在迎请佛骨舍利这件事上,因为文物部门一直不愿意交还舍利给寺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可能是机缘不到,现在还在努力中;在“超化吹歌”的恢复上,经过我们的努力,找到了工尺谱和部分传承人,经过反复排演后,终于复原了“超化吹歌”的真实面貌,并被评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参加过俄罗斯国家军乐节;在超化寺的历史文化挖掘上,我们先后举办了多次超化寺文化论坛,邀请国内著名历史文化学者、专家等,根据现存的史料和碑刻等,确认超化寺是净土宗祖庭,译经大师菩提流支曾在此译经,净土宗高僧昙鸾曾在此驻锡;在超化寺的历史遗留问题上,我们与当地政府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已将部分寺庙属地收回。在寺院修复上,我们先后修复了超化寺下寺中的全部殿堂,并建好了超化寺上寺的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等。未来,超化寺还会建造一处念佛堂,将禅净双修、即心即佛的理念落到实处。

 师父对超化寺的建设工作非常关心,先后派遣有四五十位法师到超化寺参与相关工作。为了连通超化寺上寺与中寺之间的道路,师父亲自策划,找到为少林寺建设殿堂的施工队,修建了一个涵洞式石阶路,让上寺和中寺融为一体,道场更加庄严殊胜。不管是在少林寺,还是超化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师父的教诲,少林寺是我们的家,师父是我们的家长,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有时候遇到困难,不想去找师父,我都尽量自己解决,因为师父很忙,很多时候到深更半夜,师父还在工作,好多时候不忍心打扰师父,希望师父能有点休息时间,保重身体。但是,这么多年看见师父的辛苦,不能给他排忧解难,还给他添乱,真是于心不忍。师父是我们少林寺的大家长,也是我心中的佛。师父为了超化寺的重修,奔走呼吁,募化十方,募化的善款和师父的供养加起来近两千万元,全部用到了超化寺的殿堂修复当中。

师父多次对我说:“避祸不如修福,新建不如修旧。”整天求福报,不如不犯错,新建的看着好看,但是没有了文化的传承,没有了寺院的灵魂。对于寺院来讲,对原有的建筑进行修复,能够保持其原有的文化气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摄受力。如果重新再建,则会破坏原有的建筑蕴味,缺少内在的东西。这几年,我们对超化寺上寺留下的明清时期的四合院进行修复,已经修复好了七八个四合院,既能供给常住僧众居住,也可以举办一些禅修活动。超化寺还被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河南省传统村落牌子。师父重视教育的传统,也被我们超化寺传承下来,寺院先后推荐多人去读佛学院,有些法师上完学后,又回到寺院协助管理相关事务。

 师父在我心中就像是父母一样,他是我们的大家长,佛教里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对师父的再造之恩,我会用自己的行持来回报。在我出家后,因为福德浅薄,修行不够,经常给师父添乱,但师父一直耐心地教导我、勉励我,让我有继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师父是我们的依靠,他一直告诫我们,要守好寺院,安心办道。达摩祖师有一个偈语,“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觅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出家人还得把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寺院就是出家人的家,每天不能空过,一定要护持好道场。因为有寺院才有传承,才有弘法利生的场所。

目前,超化寺积极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持戒精严,庄严清净。这一切,都离不开恩师释永信大和尚的关心与爱护。作为师父的弟子,我一定会牢记师父的教诲与嘱托,在修行之路上勇猛精进,同愿同行!

(作者系少林寺下院——新密超化寺住持。)

 


失与得(外一篇)

【陕西】文远


小沙弥在方丈的禅房里打扫卫生,他掸灰尘时,失手将书架上的紫砂壶碰落,摔碎了。他愣在那里手足无措,这可是方丈最珍爱的紫砂壶啊!倘若方丈知道紫砂壶被摔碎,该如何是好呢?想到此,小沙弥心里充满了恐惧。

方丈走入禅房,看见手拿掸子愣在那里的小沙弥,和地上的散落的碎片,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小沙弥的心中更加惶恐了,他想解释,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出乎他的意料,方丈泰然自若,并没有因为紫砂壶被摔碎而责骂他,反而默默地俯下身子拾起地上的碎片,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让他去做自己的事。

小沙弥默然退出禅房,从此他的心中充满了懊悔、自责、恐惧。他坐卧不宁,打坐念经时也无法集中精力。他宁愿受到方丈责罚,也不愿像现在这样。方丈却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每天依旧吃饭、打坐、念经、睡觉。小沙弥的不安越来越重,就连晚上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他被折磨得无精打采,整个人瘦了一圈。

方丈注意到小沙弥情况不佳,便令他到井边打一桶水,并让他提着不放下。小沙弥不知是何用意,却不敢违抗,只得打出水来一直提着。慢慢地,他的额头渗出汗珠,腰也酸腿也疼,但他依旧坚持着。不知过了多久,方丈问他有何感受,他只回答一个字:“累!”方丈还是没有让他放下,他继续提着,感觉水桶在一点点地往下沉。又不知过了多久,方丈问他同一个问题,他回答还是一个字:“痛!”最后,小沙弥再也坚持不住了,他将水桶摔在地上,顿感轻松无比。

小沙弥始终不明白方丈为何让他提着一桶水,便提出自己的疑惑,恳求方丈为他解答。方丈叹了口气缓缓地说:“你刚才提的那桶水,就如同那把被摔碎的紫砂壶,其原本只是用来饮茶的器具,不小心摔碎,失去也就失去了,不必再为它患得患失。你却执着地将它放在心里,与那些被钱财名利所牵绊的世人有何区别?只会使自己陷入到痛苦之中。倘若心无挂碍,用一颗平常心对待之,将其放下不再执着,便能使烦恼平息。”

方丈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小沙弥如释重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扫去心灵的尘土

戒修是个受戒没多久的小和尚,他曾在佛像前发愿,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师父那样德高望重的法师。然而,他心底里却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这个问题一直缠绕着他,他只得来到师父的方丈室,请教师父。

方丈听完戒修的话,只说了两个字:“修行!”戒修心中依旧疑惑,该如何修行才是?他盯着师父,期望得到答案。方丈并未回答,只是叫人将一把大扫帚交给他,让他每天早课之后打扫寺院。戒修谨遵师命,早课之后开始扫地。

戒修每天积极地将地面清扫得干干净净,希望师父告诉他修行的方法。可是,扫走了春泥、扫去了夏花、扫过了秋叶,又迎来了冬雪……方丈依旧没有教他。他心中不免怅然,以为方丈只是想让他做个打杂的小和尚罢了,越想越气,一怒之下他将扫帚扔下,不愿再扫。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方丈看见,便问他为何如此。戒修借机说出了心中的委屈,方丈耐心地听完后,笑着说:“你不是一直在修行吗?”戒修直摇头说:“我只是扫地,何来修行?”方丈叹口气说:“为师真正让你扫去的,是你心中的尘土啊!”方丈接着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妄念、贪嗔,这些就像是地上的尘土,蒙蔽着我们的内心。必须时时修正自己行为,从点点滴滴做起。行住坐卧,时时反思自省,去除妄念、戒掉贪嗔。如此,便是修行!”

戒修听后,若有所悟。从此,除了诵经礼佛,“扫尘”也成了他每日的必修课。

(作者本名程龙,毕业于陕西广播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西安日报》《禅露》等报刊杂志。)

 


蝉声如偈

【陕西】余显斌


虫儿也有学派,也谈哲学的:蚂蚁、蜜蜂都是儒家,整日忙忙碌碌的,不断进取着;蝴蝶是道家,一身翩然,浪迹江湖,我行我素。至于佛家,那就是蝉了。

静听蝉鸣,有时胜过阅读佛经,胜过倾听高僧谈禅,也胜过趺坐参悟的。

静坐听蝉,可以了悟生命的真谛。

我住在小城一角的五楼上。小城很小,一带远山如屏风,带着翠色和花光,一座唐代的古塔,就立在楼外不远的苍山中,如一首立体的唐人七绝,自然、清新,很是耐看。

近处,一棵几人合抱的大白杨,就在楼外,隔着一条马路。到了夏季,一团绿色就如一片大海,在窗外波荡着,将一团团的绿意流淌到我的房内,我的身上。人坐在大厅里读书,有时感到书上的字是绿莹莹的,不知什么原因,等到猛地抬头,看见窗外的绿色,才恍然大悟。

有这片绿色,风来时一片翠色荡漾,雨来时“沙沙”一片,都是很有韵律的。

最韵的,最为清心净虑的,则是倾听着一声声的蝉鸣。

人坐在房内窗前,或者躺在沙发上,蝉鸣就带着绿意,带着清亮,一缕缕飞入窗内,一声声进入耳中,也流淌进人的心中。此时,人事的疲累,红尘的得失,世俗的名利都远去了,都不见了影子,人也就成了绿色的,成了透明的,成了一尘不染的。只有蝉在一声声叫着,就如从深深的佛经里传来,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从生命的缝隙里一丝丝渗透出来。

蝉的叫声,只有两个音符:“知”和“了”。

蝉因为大小不一样,身个不同,声音也就不一样,有粗有细,有苍老有青嫩,有豪放有婉约,有短促有悠长,就那样带着一种彻悟,一种明了,一种阐释,在绿叶里,在绿荫里,一声声传来:“知了——知了——知了——”

有时想想,蝉儿如此,是因为知道生命短促,才要如此争分夺秒地歌唱吗?才要对着这个世界朗诵赞美诗吗?

蝉一定是感悟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夏秋一过,树叶凋谢,满山雾起,白露为霜,那时,蝉就会淡出天地,完成自己一生的轮回。再也看不见这个美好的世界,再也无缘见到这绿的叶、红的花。生命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既然如此,此刻何不尽情地歌唱呢?为什么不将自己的心思唱给世界听,唱给清风听呢?

亦或是,蝉是在着意提醒,一切都要看开一点儿吧!

人活着,应该享受生的乐趣,而不是带着名利、得失、金钱负重前行。那样,将会辜负生命,辜负自然诞生生命的本意,也会辜负沿途的花朵、清风和明月。

佛说:“不可说,不可说。”因为一说就会落入窠臼,就脱离空净之境了。蝉叫道:“知了,知了。”如此回答,与佛的这句偈语前后呼应,互为应答。蝉是理解了佛的意思,知道生命的真谛、生命的终极目标了吗?

又或者,蝉就是为了叫而叫,没有目的,没有计划,高兴了就叫,难受了就趴在树干上一声不响。一切就那样自然而然,那才是生命最为本初的状态,最为自由的状态。带着任何目的,都远离了佛的空净,佛的自然。

我们在红尘中,背负得太重了,走得也太快了,太匆忙了,浑身带着灰尘,内心带着疲惫,精神充满着压力和欲望。应该在某个时刻,停一下,听一声声蝉的嘶鸣如丝雨一样,洗涤着我们的心,拂去我们心灵的灰尘、我们心头的沉重。

坐下来听一会儿蝉鸣吧,听听生命的歌唱,生命的偈语。这样,让心多一点儿留白,让生命也多一点儿柔软和轻松吧!

(作者系《读者》《意林》《格言》等签约作家,至今出版文集十九本。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三千余篇。)

 


打不开的“记忆”

【浙江】陈于晓


这些天,想收集一下早年所写的文字,从书柜中找出了数只U盘,捣鼓了大半天,发现没有一只U盘可以打开了。记得早些年,我是隔一段时间,就把所写的文字存在U盘内,还以为这样就可以保存下来了。我所写的这些文字,有的电脑里还存着,但更多的已经找不回来了,因为这期间,我已经换过几次电脑了。

有朋友跟我说,去找维修人员试试看,说不定U盘里的内容还能恢复。我想了想,觉得还是算了。丢了就丢了吧,能找回来自然好,找不回来,也不必太在意。从出生到现在,这么多日子过去了,我能记得的事情总是极少数。多少往事已成“记忆”,多少“记忆”已被遗忘。人生在世,总得学会放下,该放下时就放下,一切随缘,往往会赢得一份好心情。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据说这是挂在杭州灵隐寺内的一则对联。我去过灵隐寺许多次,虽然没怎么留意过,但这则对联中所蕴含的朴素禅思,大抵是比较容易领悟的。有人说,对联说的是要知足、要随缘。“知足”和“随缘”,也许是佛家处世的一种方式。乍一听,也许会觉得,这样的心态有点消极,但其实不是。“知足”也是一种“不知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知足了,你会懂得感恩;不知足,又会促使你不断地进取。想通了“人生哪能多如意”,对过去事,过去心,你就会不再纠结;做到了“万事只求半称心”,你就会珍惜当下,认真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又不会因为过度苛求“完美”,而不断产生“自责”心理。

每当登上闹市区的人行立交桥,望着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常常会感叹: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走下桥的时候,我就汇入这茫茫人海之中了。于千万人中,我不过只是其中的一个身影,也或许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身影。只是这人海,就是由这一个个可有可无的身影,汇流而成的。每当置身于大自然,在山水深处走动着,我的内心,常常会油然而生一种“隐”的欲望。我想,这样的“隐”,有点类似于“隐居”,但又不是“隐居”。我细想着,那可能也算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因为我希望着,在草木的眼里,我也是草木中的一株,我会尽量地轻着脚走,不打扰林子的安静与葱郁,也不打扰一切生灵的作息。

行走在漫漫的人生路上,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脚印”能够留存下来。但不少时候,你刚刚走过,脚印或许就被尘土淹没了,或者被别的脚印所覆盖了,更或者年深月久,慢慢地被风雨抹平了。我早年存在U盘的文字,已经找不到了,那些被记录的“往事”,在我心里也早已褪色成了一片空白。但我清楚,弄丢这些文字的,其实不是U盘,也不是我,而是匆匆往前走着的岁月。

我们每天都匆匆地往前走着,对所走过的路,仿佛总有着一种恋恋不舍。一边行走,一边错过风景,一边又遗忘,这应该是常态。但时不时的,也有可能会拾得一份欣喜。比如,某一件以为已经走丢的往事,突然地闯入了你的梦中,又再一次清晰起来。比如,某一篇你已经忘记的文字,又被人家捡回,发表在了某一家报刊上。你所要做的,就是不停地播种和耕耘,然后,必须记住的是得失随缘。

生活中的许多,丢了就丢了,真的不必太在意。你能做的,就是像农人一样,尽上自己的全力。至于收获,则任由大自然安排。此中一定是有着某一种禅意的,只是你不用去辩,只需用心去悟!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报刊,有多篇入选年度选本。著有作品《路过》《身动心远》《听夜与听佛》等。)

 


禅意人生母亲心

【湖北】吴美糖


俗语说,家有贤妻,胜过良田万倾。还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总有一个默默支持的女人。诚然,一个人从出生开始,接触最多的是母亲,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母亲扣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启蒙。所有这些道理,无一不是对母亲的赞美和讴歌。

南怀瑾先生说,做个好母亲,便是大事业。他还强调,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儒家理想中的“齐家”,正是那些有德而有持家之道的母亲,作为真正幕后的主持者。所以人们常说,中国文化中维持传统的家族人伦之道的,都是历代中国母亲牺牲自我的成果。因此,母教才是天下文化教育的大教化事业。

有人曾说:“推动摇篮的手也是推动世界的手。”一个母亲的三观,陶染着家庭及子女的希望,每一位成就卓著的人身后,必定有一位聪慧、有见地、三观正的母亲。母亲的爱,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母亲的教育,决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作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的三观赋予禅意,必然是子女三观的基石和来源。

众所周知,孟子除了天生具有圣人之资以外,还有一个最大的助力,那便是孟母的教导。孟子不但在幼年时期、少壮时期,接受了母亲严谨的教育,而且为了给孟子营造一个好的氛围,做一个爱读书的人,曾三迁其住所。这正是孟母的远见卓识,才成就了一代大儒。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年幼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可欧阳修的母亲不惧艰难,付出极大的努力教育培养儿子。买不起纸笔,其母就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字,教他认字、书写;家中无书可读,欧母便到读书人家去借书给欧阳修学习。欧母通过自身面对困境的勇气和担当,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成长中的儿子。欧阳修也继承了母亲的这笔宝贵的情商财富,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一心致力于读书,终成一代文豪。

岳飞小时候家里穷,母亲用树枝在沙地上教他写字,并鼓励他锻炼身体。岳飞勤奋好学,不但知识渊博,还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成为了文武双全的人才。当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攻打中原。岳母鼓励儿子报效国家,并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孝顺的岳飞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由于岳飞勇猛善战,战功卓著,名声传遍大江南北。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某些孩子克服困难的能力不足,不能承受打击,遭受挫折之后便萎靡不振,不善于跟人打交道。这个时候,一个优秀母亲会培养孩子的逆商,使他们懂得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并不会太在意孩子成绩是第一还是第二。

俞敏洪生长在农村,有一个善良的母亲。小时候有一天,突然天空风卷云涌大雨欲来,他家和隔壁邻居家都晒了稻谷,可邻居家里没人。母亲带着他先把邻居家的谷子收完然后才收自家的。俞敏洪问母亲为什么不先收自己家的,母亲说,远亲不如近邻。正是因为他母亲的高情商,俞敏洪的家才成了全村人聚会的地方。也正是受母亲的影响,俞敏洪从小就懂得助人和分享,也最终成就了他。

禅意的人生属于母亲,母亲的禅意是家风,其感染力胜过天地。母亲的真谛是三观正,这是人行走世间最轩昂的气度。靠近优秀的母亲,男人不会做莽撞事,孩子也会前程似锦。母亲拥有好的品行是家中的珍宝,要比秀美的容颜、横溢的才智更加让人迷恋。一个美满的家庭不必鲜衣美食,也无需金玉满堂,拥有一个三观正的母亲,便是最大的福气。

(作者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教师报》《湖北日报》《散文选刊》等报刊。)

 


放下才得解脱

【湖北】肖艳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到大相国寺拜访好友佛印和尚,不巧佛印和尚外出了,苏东坡就在禅房住下。他背着手踱来踱去,无意中看到禅房墙壁上题有佛印写的一首诗,诗云:“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苏东坡看后,沉思半晌,提起笔来在佛印的诗旁边附和了一首,写的是:“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写完后,捋须自得。

又一日,宋神宗赵顼在宰相王安石的陪同下来到大相国寺游览,他们看到了佛印和苏东坡题的诗,感到饶有趣味。宋神宗对王安石说:“爱卿,你可以和一首吗?”王安石是何等高才,他随即应命,泼墨挥毫,写道:“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宋神宗大为赞赏,也乘兴作了一首诗:“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这四首关于酒色财气的诗内含玄机,理通乾坤,读起来妙趣横生,启迪思维。由于作诗的人各自的身份和所处的立场,以及思想格局不同,对于酒色财气的认知和评价也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佛印和尚的诗是从佛教证悟空性的方面来谈的,提倡人要与酒色财气完全隔绝,从内心的角度达到至高至圣的空灵境界,出离世间万法,是佛教的出世思想,是佛理教义的无上法门。

苏东坡的诗着重指出了对待酒色财气的态度,关键是要把握合适的度,也就是中庸之道,既不能太过,也不能完全没有。这是从儒家的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着眼,属于“内圣外王”之内圣观点的阐释,并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王安石和宋神宗作为统治阶级则正视酒色财气的社会价值,从酒色财气对国家社稷对黎民苍生的积极作用方面,肯定了酒色财气中蕴含的“正能量”,一个是贤能宰相的开阔眼界,一个是王者风范的治国视野,属于“内圣外王”中的外王之道。

关于酒色财气,以上四首诗表达了不同的卓越见解,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读诗的人更是众说纷纭,各有真知灼见。

元朝马致远在《黄粱梦》第四折中写道:“一梦中十八年,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贪嗔痴爱,风霜雨雪。”这是酒色财气的典故引证,酒香夺志,色满销魂,财迷心窍,气断山河。酒是人生的口腹之欲望,色是人生的迷情之欲望,财是人生的贪婪之欲望,气是人生的迁怒之欲望。凡骨肉胎离不开人生的这些欲望,可是如何能够驾驭这些欲望呢?当然了,处理人和欲望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人应该成为欲望的主宰,而不是被欲望所支配,也就是我的欲望我作主。

大道相通,至理圆融。脱离天地人三界之外,跳出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追求宇宙人生真理,舍弃身心内外欲望,对待酒色财气只看作一朝一夕之欢,能够彻底放下,才是真正活得通透的仁人志士,才能真正得到解脱!

(作者系京山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信息联络员。常有作品发表于文学报刊,多次荣获征文奖项。)

 


清凉小院生禅意

【江苏】宫凤华


栖居小城,溽暑夏日,市声聒躁,楼影密匝,心中浮现波光帆影、烟柳农舍。一有闲暇,我便回家小坐,看望母亲。暮色里,聆听农人荷锄而归的谈笑声,村童唤羊吆牛声,亲情萦绕胸际。

古旧小院,树木光影如残雪,漏透而清凉,一片幽微情趣,暮色清凉而欢悦,院里填满鸟雀的喧闹和夕光的绚烂。夏日燠热,荷风轻,草香氤氲,菰蒲凝绿,蜻蜓沾花,其间把盏品茗觅清凉,每每进入“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诗化境界。

院里有口老井。木桶撞击井壁,声音空洞久远,有丝竹管弦之韵。碎砖堆砌的花圃里,栀子清芬,凤仙妖娆,蘼芜散香,扑人衣袂。农具挂在檐口,昭示稼穑艰难。屋顶上,瓦松摇曳,瓦上生雨烟。

小村院院相通,鸡犬相闻,青砖黛瓦,水映屋脊。有耄耋老者和垂髫少年,就着桑木桌看闲书、下象棋、糊纸鸢。村姑结网,村妇裱袼褙,老翁搓草绳,渔姑拣鱼虾,如入北宋范宽的画境。

荷花盛开,菱盘泻绿,河鲜泼剌,叠翠涌波,层层远去,那种清幽雅致的水香,耐人寻味。青苇女子采菱采桑,采撷浓酽的乡情,弥漫着古典意蕴和浪漫风情,令人心里一片清凉。

瓜棚豆架,夕光濡染,读清雅美文,内心一片波光潋滟。纸围屏风,竹床石枕,一卷诗书,倚枕而读。藤蔓攀树,读书消夏。轻啜清茶,心如幽潭,脾胆魂魄皆冰雪,清凉之气漾出心底,品出悠悠夏韵和禅意人生。

犹记儿时院中纳凉场景,不禁莞尔。每至黄昏,我们便打几桶井水浇向院中皲裂的土地,细烟升腾。鸡鸭拍着翅膀慌乱躲避。然后搬出柳条凳,搭上竹床或木板。有时也会支上麻布帐子。井拔凉水,散发乡土气息的沁凉和甜津直抵肺腑。

晚风清凉,家人围坐,剥嫩菱,啃西瓜,嚼浆饼,其乐融融。西瓜或水瓜在井水里浸泡过,沁凉爽口。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伴随蛙鼓虫鸣,我们的梦境如天边一抹清远的月色。

我喜欢到门前小桥上纳凉。吹荷风,听蛙鸣,沐月光,怀古今,愉悦而清凉。流水和桥影依旧,湮没了许多人和事,令人心有戚戚焉。桥上纳凉人少,也有几位老农捧着饭碗,边吃边聊。我和他们拉家常,谈农事。月光映水,迷离闪烁,恍入梦境。若能静坐参禅,让心进入空寂之中,亦得自在之境!

心远地自偏,心静自然凉。人们享受着空调电风怡人的凉爽,却少却了乡风民情的濡染、芰荷菰蒲的滋润。去乡下小院觅清凉,守一份淡然,伴一缕乡愁,夏日诗意而从容。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文苑》《教师博览》签约作者。出版散文集多部,作品散见于《读者》《意林》《格言》《散文百家》等。)

 


五佛冠


五佛冠又作五智冠、五宝天冠、宝冠。大日如来、金刚萨、虚空藏菩萨、诸佛顶尊等所戴之宝冠,皆为五佛冠。宝冠中央有五化佛,用以表示五智圆满之德。

修法中,弟子入曼荼罗道场受灌顶时,阿梨为其结诵五佛灌顶印言,印行者之顶上、额、顶右、顶后、顶左,灌五智之瓶水,令戴五佛宝冠。既已受五佛灌顶,即表自成大日如来之意。又五佛之配列有二,一以大日位于中央,其四方安置四佛,一则横列五佛。

五佛冠一般用皮、纸、木,或者镂空的铜皮、银皮等制作,分为五叶连缀在一起,每叶上装饰五方佛,梵文字母或者法轮、金刚杵、莲花、宝剑、火焰等图案。每一叶冠中间,一般都有一个莲瓣形的佛龛,佛龛中间各有一个代表五佛之一的梵文字母或图案,上下镶嵌珍珠、珊瑚、绿松石、蓝宝石等物,下缀长缨。

寺院举行隆重的法会仪轨,如施瑜伽焰口时,主法法师常戴此冠。


海青


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气候、国情及实际需要等种种关系,原有之三衣不再适用,所以就另制小褂、中褂、长褂及大袍。原有之三衣仅于礼佛、诵经或集会时,披搭于大袍之外,并依实际情况仅择一衣披搭。

“海青”,为我国僧团的主要服装之一。因它的款式为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其他衣裳肥大很多,所以也叫“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

“海青”的服式,原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流而来的。佛教尊重古制,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还能够继续使用。“海青”的颜色以青黑色为主,已受戒者,可于海青外加搭袈裟;未受戒者,仅着海青,不得披搭袈裟。


少林寺改“律”为“禅”

少林寺虽号称是禅宗的“祖庭”,但它真正变成一座禅寺(“革律为禅”)却是宋哲宗时代的事。在此以前,少林寺是一座律寺,仅在寺内设立“禅院”以供修禅之用;宋以后整个寺院都改为禅寺了。

大约在元四年(1089),韩缜(1019-1097)为河南府尹,特迎请曹洞宗义青大师的大弟子报恩禅师(1058-1111)来少林寺传法,并在少林寺“革律为禅”。

安徽桐城县东北有座投子山,山上有座投子寺,曹洞宗的义青禅师(1032-1083)就在此传法。义青曾入洛阳城学习《华严经》五年,又居会圣岩,向浮山法远(991-1067)学习曹洞宗的“五位君臣”禅法。

义青禅师有两位大弟子活跃于北方。一位是芙蓉道楷(1043-1118),他曾结庵于伊阳山和渑池韶山(在今洛阳市西北),与虎为友,头陀山林,广传四方。元丰五年(1082),道楷至沂州(今山东省临沂县)之仙洞,又转洛阳白马寺、龙门山乾元寺、郢州(湖北省钟祥县)大阳山、随州(湖北省随县)大洪山,皆应一时名公大卿所请。崇宁三年(1104),应诏入京师,住十方净因禅院。但他生性刚劲孤梗,不苟同于权势,不能“矫情徇世,避人道之患”,因而遭到打击,受罚“编管”于缁州(今山东省缁博市南)。道楷有一首《古今无间偈》云:“一法原无万法空,筒中那许悟圆通。将谓少林消息断,桃花依旧笑春风。”

另一位就是这报恩禅师。报恩,俗姓刘,黎阳(河南省浚县)人,其家世代书香门第。他不到二十岁时就中了举人,但却厌弃尘境,遁入空门。他南游投子山,拜义青为师。参扣未久,即悟心要。义青说:“你是又一辈之人,好自为之,宜自护持。”报恩辞师,拜访各山名宿,皆蒙印可。

报恩受请住少林寺五六年,于绍圣元年(1094)南下随州大洪山灵峰寺。

报恩在少林寺弘法,遭到质疑,引发了一场机锋斗智——

报恩上堂:“五五二十五。案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莫教错举!”

僧问:“九鼎澄波即不问,为祥为瑞事如何?”

师曰:“古今不坠。”

僧曰:“这个且拈放一边,向上还有事也无?”

师曰:“太无厌生。”

僧曰:“作家宗师。”

师日:“也不消得。”

上堂:“如斯话会,谁是知音?直饶向一句下,千眼顿开,端的有几个是迷逢达摩!诸人要识达摩祖师么?”

僧曰:“达摩鼻孔在少林手里,若放开去,也从教此土西天,欺胡谩汉;若不放过,不消一捏。有人若与祖师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相见,还有么?”

报恩良久乃曰:“果然。”上堂,拈起柱杖曰:“昔日德山、临济信手拈来,便能坐断十方,壁立千仞,直得冰河焰起,枯木花芳。诸人若也善能横担竖夯,遍向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

这是报恩与少林众僧第一回合论辩。少林僧众表示“若与祖师(达摩)作主”,便请出来与少林诸僧相见。报恩过了第一关。接着是第二回合。

僧问:“一箭一群即不问,一箭一个事如何?”

师曰:“中也!”

僧曰:“还端的也无?”

师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僧曰:“恁么则石巩犹在。”

师曰:“非但一个二个。”

僧曰:“好事不如无。”

师曰:“穿却了也。”

僧问:“‘三玄三要’即不问,‘五位君臣’事若何?”

师曰:“非公等境界。”

僧曰:“恁么则石人拊掌,木女呵呵!”

师曰:“杓卜听虚声,熟睡饶谵语!”

僧曰:“若不上来伸此问,焉能得见少林机?”

师曰:“放过则不可,随后便打”。

上堂,横按柱杖曰:“便与么休去,已落二三更。若忉忉,终成异见。既到这里,不可弓折箭尽去也。且衲家远则能照,近则能明。”乃拈起拄杖曰:“穿却德山(宣鉴,782-865)鼻孔,换却临济(义玄,?-867)眼睛,掀翻大海,拨转虚空。且道三千里外,谁是知音?于斯明得,大似杲日照天。苟或未明,不免云腾致雨。

上堂再拈柱杖曰:“看!看!大地雪漫漫,春来特地寒。灵峰与少室,料掉不相干。休论佛意祖意,漫谓言端语端。铁牛放出无踪迹,明月芦花君自看。”于是拄杖下座。

少林寺一堂僧众,终于赞成把“少林寺”改为“少林禅寺”。这也是禅宗的“曹洞宗”首次传入少林寺。

 


禅诗三首

【浙江】能愿法师

 

立雪亭前彩云飞,嵩山法鼓振声威。

欣承诸祖传心要,雨霁云收万丈晖。

 

立雪亭前效古贤,心心相印递相传。

君臣五位明偏正,不负如来妙口宣。

 

遥从鹫岭传心要,喜赴嵩山谒法王。

千载雪庭行云雨,茫茫禅海作舟航。

 

(作者系龙港东林福寺住持。诗作写在与延法师、演一法师、普弘法师同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曹洞宗法脉之际。)

 


咏海棠花

【河南】申剑

 

夜雨似是故人来,莫向故人问海棠。

无语最是多情客,看取落花枝头上。

 

百花各自有花语,相逢不肯向春深。

唯有海棠不识字,读取霜色是无痕。

 

平生不识离别客,轻嗅海棠解烦忧。

雪落忽闻归人曲,举头恰是月如钩。

 

过尽百花不识春,识得春色是海棠。

谁剪春风一寸寸,却作案头十里香。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作协秘书长。)

 


寺院的灯光

【上海】胡品选

 

菩萨睁开睿智深邃的双眸

指尖拿捏五蕴皆空的曲折

世俗从加持中舍得启迪

感应这悲欣交集的禅意

古寺的钟声响彻云霄

佛陀点亮心灯,仪态庄严

 

光明把幽暗的角落普照

远方,如一根火柴划出柔和

近旁,有佛性驱除无明业障

寺院的无量光宽厚、犀利

庙宇在迷蒙的夜色中

以经卷与佛号的法力

播种慈光,点化世人

 

(作者系安庆市作协会员。)

 


少林一脉·八极祖庭

释延理

 

少林一脉,八极祖庭。

中原名刹,豫北梵宫。

空相开山,苍公继承。

演扬八极,丕振宗风。

 

明清两代,帝王崇奉。

英宗降香,乾隆巡幸。

迨至民国,僧去寺空。

七十余载,寂寂无声。

 

新中国立,春回大地。

千禧之年,梵刹重兴。

皖颍上人,悲心宏愿。

三十年间,数度往返。

 

又逢盛世,祖师重光。

吾师功德,难尽赞扬。

今奉师命,住持月山。

幻质迎坚,同愿同行。

 

(作者系焦作月山寺住持。)

 


《禅露》2021年第3期大事记

(2021.5—2021.6)

 

5月4日

由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承办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2021五四青年节特别节目”在央视CCTV-1、CCTV-3播出。中国嵩山少林寺应邀参演节目“后生可畏”。

接到任务后,少林寺根据节目组要求,选拔19名优秀的少林武僧,精心编排,刻苦训练,最终以“少林十八铜人”的形象,高质量完成节目录制拍摄。精湛的少林功夫展演,向全国人民展现了享誉世界的少林文化魅力。

 

5月10日

下午四点半,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一行参访少林寺,在少林寺法师的陪同下,参观寺院殿堂、碑刻、壁画,观看少林功夫展演,了解少林寺的历史与文化,并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谈。

在方丈室,永信方丈向参访团介绍了少林寺传统、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乌兹别克斯坦原外交部长,弗拉基米尔讲到,佛教与乌兹别克斯坦之间渊源深厚,非常荣幸能来到少林寺,体验到少林文化,也希望少林文化能走进乌兹别克斯坦,利益更多民众。

 

5月12日

农历四月初一,少林寺下院——焦作月山寺圆满举办祖师殿开光法会。值此良辰吉日,四众弟子,十方善信,纷沓而至月山寺,同沾法喜,共沐佛光!

开光法会礼请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主法,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空相寺住持释延慈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慈云寺住持释延超法师,焦作市佛教协会会长、焦作石佛寺住持释恒忏法师,登封水峪寺住持释延开法师,山西灵石资寿寺住持释延邦法师,安阳定国寺住持释延勘法师,焦作月山寺住持释延理法师等,共同为祖师殿开光。

法会现场,焦作市民宗局领导、博爱县委领导、释永信大和尚、延理法师及诸山大德共同为月山寺“八极祖庭”纪念碑揭幕。

八极拳为月山寺第二代住持苍公大师所创,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其拳法劲力刚猛、气势雄健、以气催力、以短制胜、近身靠打、无处不拳,成为独树一帜的武林绝学,被后人称为中原三大拳之一。

当天,永信方丈前往少林寺下院——焦作石佛寺,在该寺住持恒忏法师的陪同下,考察石佛寺建设工作,询问寺院弘法情况,并对寺院建设、僧才培养等方面提出相关要求。当地相关领导陪同考察。

 

5月19日

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诞辰纪念日。当天,禅宗祖庭少林寺庄严举办浴佛节大法会,纪念佛祖诞辰2565年,并以此法会功德,至诚回向,祈愿正法久住、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祈愿新冠肺炎疫情早日结束。此次浴佛节大法会由少林寺首座永乾法师主法,少林寺常住院僧众及十方善信等欢喜参加,同沾法喜,共沐佛恩。

当日,少林寺下院——巩义慈云寺、天津盘山北少林寺、商丘观音寺、焦作月山寺、周口扶沟兰若寺、山西灵石县资寿寺、山西永济市万固寺、浙江台州妙严禅寺、许昌龙化寺、许昌白兔寺、漯河普照寺等,以及瑞士苏黎世少林文化中心、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等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也举办了庄严的浴佛节法会和放生祈福法会。当地善信在阵阵梵呗声中,与众位法师一起浴佛、放生,场面庄严殊胜。

 

5月19日

农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诞辰吉日。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国为民祈福,少林寺下院——巩义青龙山慈云寺隆重举行慈云寺“古刹中兴·二十周年”庆典、浴佛节祈福吉祥法会活动。

出席本次庆典活动的领导及嘉宾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巩义市政协主席李占龙,巩义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贺传伟,巩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刘军杰,巩义市人大副主任闫红涛,巩义市政协副主席马克霞,大峪沟镇党委书记高明,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超法师、延慈法师、昌明法师,新密超化寺住持延松法师、许昌龙化寺住持延宣法师、许昌白兔寺住持延极法师、安徽金寨玉佛寺住持延展法师、濮阳清丰普照寺延逢法师、广东清远飞来寺住持延阔法师、山西灵石资寿寺住持延邦法师、山西永济万固寺住持延祚法师、安阳定国寺住持延勘法师、焦作月山寺住持延理法师,少林寺堂主永福法师以及诸山大德、护法善信等。

慈云寺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以佛教祈福、文化交流、茶会论坛等形式,倡导爱国爱教、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祈愿祖国昌盛,繁荣富强,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愿同行,同圆种智!

 

5月16日至20日

为期五天的“学党史 守初心 担使命做好新时代政协民族宗教工作”培训班在大别山干部学院开班。河南省政协常委、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培训。

 

5月19日至26日

少林寺启建为期七天的水陆大法会,祈愿世界和平,风调雨顺,国运昌隆,人民安康,永离病苦;祈愿檀越信施消灾延寿、合家如意、吉祥平安;超荐各人历代先祖、内外宗亲、累世冤亲债主、堕胎婴灵等众往生极乐莲邦。

5月19日下午三点,少林寺水陆大法会熏坛洒净仪式在藏经阁(大坛)举行。大坛内,僧众及众善信庄重讽颂经典,佛音声声。晚上六点半,各堂口法师齐聚斋堂,补诵《金刚经》。

5月20日,水陆大法会第一天。大坛、法华坛、诸经坛、华严坛、楞严坛、净土坛六个坛场清净庄严,法师们带领众斋主诵经礼忏,如律如仪,并将功德回向众生,法会庄严有序。晚上六点半,藏经阁(大坛)启建五大士瑜伽焰口。

5月21日,水陆大法会第二天。佛事活动包括诵经礼忏、延生回向、上佛供、往生回向等。当天,水陆大法会内坛布置完成。

5月22日,水陆大法会第三天。内坛(大彻堂)启坛结界、发符,外坛法事如律进行。凌晨两点半,众斋主礼请主法法师领众结界洒净。

5月23日,水陆大法会第四天。内坛举行请上堂、供上堂仪式。外坛各坛口除诵经拜忏、延生回向等法事活动外,还在大坛举行上堂斋法会。

5月24日,水陆大法会第五天。内坛告赦、上佛供、请下堂、授幽冥戒,外坛举行斋天仪式、上堂斋、诵经礼忏、延生回向,以敬上慈下,悲济众生,普同受利。

5月25日,水陆大法会第六天,内坛礼大忏悔文、上佛供、供下堂,各外坛除分别诵经礼忏、回向。当晚,大坛施圆满瑜伽焰口。

5月26日,水陆大法会第七天,圆满送圣。内坛上圆满供、圆满香、送判、放生,外坛各坛口延生、往生普佛。

至此,辛丑年少林寺水陆大法会功德圆满,诸功德主功德无量。藉此法会,虔诚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疫情消除,风调雨顺!

 

5月21日

释永信方丈一行在羚锐集团董事长熊维政先生的陪同下,赴新县田铺乡河铺村许世友将军故居,追忆历史、缅怀先烈。永信方丈表示,许世友将军戎马一生,忠肝义胆,在少林寺习武的特殊经历,对他人生的改变以及成为一位传奇将军产生了重要影响。田铺乡相关领导陪同参访并作讲解。

当天下午,应熊维政先生邀请,永信方丈一行参观了羚锐集团制药生产基地。

 

5月22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两位院士先后辞世,双星陨落,举世悲恸。少林寺水陆法会内坛特为两位院士设往生莲位,沉痛缅怀两位国之栋梁,祈愿二老不舍众生,乘愿再来。

 

5月22日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用书画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少林寺隆重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书画作品展”活动。活动开幕式在少林寺常住院碑廊内举行。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及嘉宾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登封市政协主席杨戌超,登封市民宗局书记卢青、副局长吉红斌,登封市文化和旅游局书记何延木,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汝南南海禅寺方丈界承法师,以及著名书画家唐海、张忠贤、董治国、巴可玉等。

本次书画展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主办、河南少林书画院承办。书画展内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方面的系列讲话精神;宗教界人士“爱党爱国爱教”的初心与情怀;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相关的内容;国家历届领导人、各领域精英对宗教政策、佛教文化等方面的阐述、解读等。参展作品由中国嵩山少林寺收藏,并将获得释永信方丈亲笔签名的收藏证书,以及入展画册一本。

本次书画展自2021年4月筹备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护持,先后收到各类书画作品500幅(件),参展作品共计430幅(件)。在参加本次书画展的书画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军政界老领导、老将军、著名书画艺术家,如解放军总后勤部原政委张文台上将,武警河南总队原总队长曹云忠少将,解放军防空兵指挥学院原政委张训彩少将;也有宗教界的诸山长老、大德法师,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法师,河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印乐法师、心广法师、心舫法师等;还有来自各界别、各行业领域的众多书画爱好者,如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黄璜,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周道炯,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刘威,河南省文联副主席张剑锋,安徽省书协主席吴雪,青海省书协主席王庆元,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多位中书协理事,等等。这些参展作品,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丰功伟绩,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赞叹佛教中国化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的宗教政策,充满正能量。

 

5月23日

能愿心云、延匑开喜、普弘究圣、普门演一四位大德,春秋鼎盛,学修有成,严净三学,教化一方,久慕向上宗旨,有志荷担大法,前来少林寺求授曹洞法脉。在全寺僧众、信众的见证下,少林寺方丈释永信禅师在立雪亭为传法法会主法,授四位大德血脉源流一卷、袈裟一袭,承续源流,为曹洞宗第四十世法子。

为庆祝佛陀诞辰,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在负责人延修的组织和带领下,举行隆重的浴佛节大法会。法会及相关活动从上午十点持续到下午五点,有百余人欢喜参加。法会由净通法师、广德法师、原周法师主法。期间,延修转达了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对大家的问候,并希望各位善信能继续护持少林文化,让少林特有的生活理念服务更多当地民众。

 

5月23日至28日

5月24日,第三期少林功夫段品制(中段位)培训班于少林禅弓院开班,43位少林功夫初段位者再聚嵩山,求授少林功夫段品制(中段位)理论知识及动作训练。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郑书民、天津北少林寺住持延沛法师、少林寺藏主延个法师、河南大学武术学院院长洪浩、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硕士生导师马廉桢等出席开班典礼。

经过四天刻苦训练,46位少林功夫段品制三段获得者获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考评认证,晋级少林功夫中段位。其中,45位学员获六段授予,1位学员获五段授予。

5月28日,少林功夫段品制(三期中段)晋段仪式在少林寺常住院举行,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晋段仪式,并为晋段学员颁发相应证书。

永信方丈讲到,加入少林功夫段品制,就是少林寺大家庭的一员。希望大家多关心少林功夫段品制的发展,常回少林寺看看。

 

5月27日至28日

河南省佛教协会“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在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河南省佛教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河南省各省辖市佛教协会秘书长、教职人员代表等1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班开班式于5月27日上午举行,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王亚伟副院长,河南省民宗委宗教一处孙儒起处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等出席开班式。

释永信法师在开班仪式及结业仪式上分别讲话,他讲道:“今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我省佛教界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加强自身建设,以更加勇猛精进、严持净戒、无我利他,自强不息姿态,和全国人民一道步入新时代。”他还对全省佛教界提出四个要求:一是持续做好佛教领域去商业化,二是继续加强教风建设和教职人员管理,三是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四是深入推进我省佛教中国化。

根据课程设置,培训班系统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铸就的伟大精神》《尊崇政策法规、爱国守法活动》等课程,并安排学员观看了电影《建党伟业》。培训班还组织学员到豫西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让学员切身感受党和国家建设的艰辛历程。

 

5月30日至6月4日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进一步贯彻《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宗教院校管理办法》《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精神,将“四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中国佛教协会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第二期“四史”学习教育培训班,并召开中佛协第十届理事会第三次会长会议。

6月1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第三次会长会议在京举行,会议通报了中国佛教协会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主题教育的共同倡议》相关工作情况,研究讨论《佛教教职人员行为守则(草案)》《关于中国佛教协会第十届理事会领导班子成员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的意见(草案)》等文件。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全程参加培训班及会议。

 

6月2日

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侨办主任潘岳组织的“佛道教国际化”座谈会,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召开。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出席论坛并发言,就少林寺在海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进行详细汇报。

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中央统战部十一局局长韩松,十局局长许玉明,以及湛如法师、印顺法师、宗性法师、圣凯法师等参加会议。

 

6月7日

有香港善信发心为少林寺大雄宝殿佛像重塑金身,修缮佛像采用麻布、生漆、镀金等工艺,确保佛像庄严,同时兼具防腐功能。佛像金身重塑计划于2021年年底完工。

当天,为保障少林僧众身体健康,少林寺邀请登封市人民医院的医师,在少林药局内为僧众及工作人员进行全面体检。

 

6月8日

上午,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一行赴少林寺下院——天津市蓟州区盘山北少林寺检查寺院工程进展情况,受到监院延沛法师及护法檀越的热烈欢迎。

在延沛法师的带领下,永信方丈一行察看了大雄宝殿、法堂、禅堂、寮房、观音殿等寺院建筑。目前建设与装修已经完成的禅堂,占地1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00位僧人打禅七。永信方丈对北少林寺目前的工程进展工作给予好评,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希望寺院能尽快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信众。

期间,永信方丈还与蓟州区委书记王力军及区相关部门领导座谈。永信方丈介绍了北少林寺的历史及其与嵩山少林寺之间的渊源,希望当地政府能继续支持北少林寺建设工作,早点发挥其功能和作用,服务好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

王力军书记对永信方丈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对少林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给予肯定,对北少林寺今后的发展寄予期望,并表示会继续支持北少林寺的建设工作。

 

6月11日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政协副主席马嘎尔迪率队在少林寺进行调研,并就依法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等方面与释永信方丈深入交流。

 

6月12日

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化馆发起,郑州文化馆、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少林寺、少林功夫非遗传习中心、郑州市少儿歌剧团组织的“少林功夫非遗传习之旅”活动走进少林寺,在少林功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带领下,了解少林历史、文化和发展,学习少林功夫。

当天,泰国友好人士常媛、黑山共和国大使夫人一行参访少林寺,并与释永信方丈友好交流。

 

6月17日

湖南省宗教活动调研组一行,在长沙市民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自书的带领下,到少林寺考察调研。在寺院法师的陪同下,考察团一行了解了少林寺在学习宗教政策法规上的相关做法。长沙市各宗教负责人代表陪同调研。

 

6月18日

为保障少林僧众及游客信众安全,少林寺邀请少林派出所指导员郭京伟,与少林僧众一起举行警民恳谈会,为僧众进行电信诈骗、抢劫、盗窃、反恐等行为防范方面的座谈。

 

6月24日

由中央编办副主任李章泽、中央编办四局局长蒋建军、国家文物局人事司司长朱晓东、中央编办四局二处处长王航、中央编办综合局副处级秘书余锦湃等组成的中央编办调研组一行,在河南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到少林寺调研文物保护工作。释永信方丈陪同调研,并向调研组介绍了少林寺在文物保护上的各项举措。

 

6月25日

少林功夫非遗传习碧沙岗校区在郑州艺术宫正式开班,首批20名学员参加。该校区的开班,为郑州西区的广大孩子们提供了少林功夫正规传习基地。

随着夏季消防隐患增加,少林寺常住院对各殿堂、僧寮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问题严令整改,保障千年古刹少林消防安全,杜绝各类火灾事故发生。

 

6月26日

河南省政协原秘书长、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王树山,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兼募捐救助部部长和占鹤一行到少林寺,与省慈善总会副会长(不驻会)、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就省慈善总会近期开展的“庆祝第六个中华慈善日”“腾讯99公益日活动”等工作进行交流,并介绍了省慈善总会“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慈善助学”项目。

永信方丈当场表态,少林寺将捐赠100万元,资助25名今年考入本科院校的无人抚养儿童每人4万元。

 

6月29日

阿里巴巴集团原执行副总裁、参谋长,阿里巴巴集团学术委员会主席曾鸣一行参访少林寺。在寺院法师的陪同下,曾鸣一行参观了少林寺常住院及二祖庵,并与释永信方丈友好交流。

 

少林寺举办书画作品展 庆祝建党100周年

◎大公中原网


【大公中原网讯】(记者 楚长城  通讯员  邹相)5月22日,少林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不忘初心再创辉煌”书画作品展在少林寺常住院碑廊开幕,共计展出430幅(件)书画作品,用书画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建立的不朽功勋,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

自4月筹备以来,本次书画展由中国嵩山少林寺主办、河南少林书画院承办,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护持,先后收到各类书画作品500幅(件),参展作品共计430幅(件)。

在参加本次书画展的书画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军政界老领导、老将军、著名书画艺术家,也有宗教界的诸山长老、大德法师,还有来自各界别、各行业领域的众多书画爱好者等。这些参展作品,热情歌颂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丰功伟绩,讴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赞叹佛教中国化进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党的宗教政策,充满正能量。

本次书画展的内容涵盖宗教界人士“爱党爱国爱教”的初心与情怀,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相关的内容,国家历届领导人、各领域精英对宗教政策、佛教文化等方面的阐述、解读等。

值得注意的是,少林寺特邀书法家李运刚抄写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长卷,全文5500余字,全面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伟大精神的重要论述。少林寺特邀书法家巴可玉抄写了“习近平总书记谈文化自信”长卷,全文4000字,如实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

“这次书画展中,有数十幅佛教僧侣的书画作品,他们用手中的笔墨,传递出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扬,对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护持。”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说:“通过举办这一书画展活动,既表达了少林寺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拥护、与党同心同行,也反映出少林寺积极贯彻落实‘传统文化浸润宗教’‘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信心与信念。”

书画家代表唐海说,本次书画展活动是少林寺献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创举。他希望少林寺能经常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更多书画家认识少林文化、了解少林文化,为传统文化复兴贡献更大力量。

少林书画艺术是少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林寺现存的碑石中,留下了各个历史时期著名书画大家的书画作品,如唐代的王知敬、裴漼,宋代的黄庭坚、苏轼、蔡京、蔡卞、蔡襄、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等等。少林寺僧人宜山所画的竹、别山所画的梅,都是中华书画艺术中的瑰宝。

少林书画院自1988年成立以来,坚持“团结社会各界、办好公益事业”的宗旨,开展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活动,多次举办书画艺术展活动,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少林文化。

 

少林寺:天下第一名刹

 ◎郑州晚报


编者按:今年6月12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2010年,由嵩山地区8处11项历史建筑组成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第34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收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本报联合登封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进行一一展示,本期展示少林寺篇。(登封融媒记者 高鹏敏)

少林寺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名刹”,不仅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还是中国武术最大流派——少林派的发源地,有“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美誉,是一处禅、武结合的圣地。少林寺建筑群规模宏大,遥遥望去,红墙绿瓦,绿树掩映,呈现出“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清幽意境。

少林寺常住院坐北朝南,背依五乳峰,面对少室山,少溪河从门前潺潺流过。常住院山门距少溪河65米。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天竺僧人跋陀落迹传教而敕建少林寺。寺院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20米,占地面积3.6公顷。常住院中轴线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立雪亭、千佛殿等七进建筑,阶梯升高,高差22.61米。其明清建筑多为单檐琉璃瓦,硬山、歇山、庑殿间而有之,除千佛殿外,体量适中。千佛殿面阔七间,殿内墙壁满绘壁画达300多平方米,甚为珍贵。

中轴线两侧有钟楼、鼓楼、六祖堂、紧那罗殿、东西寮房、文殊殿、普贤殿、白衣殿、地藏殿等附属建筑,其中白衣殿绘有少林拳谱、十三武僧救秦王、紧那罗御红巾等反映少林武术、历史的壁画。再外,西有塔院,东有禅堂、僧房等,常住院内还保有宋代释迦塔、下生弥勒佛塔,历代碑碣174品以及秦槐、树龄1500多年以上的银杏等古树名木,共同构成了一座深山之中僧人从事佛事活动、习武和生活的著名佛教寺院。

常住院内现存碑碣、壁画是少林寺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历史、文化、武术、宗教、建筑、书法、雕刻、美术乃至寺院与域外文化交流等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在佛教界有崇高地位;作为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在中国武术界享有盛名。

(原载于《郑州晚报》2021年6月3日)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你们好!七八年前第二次去少林寺,当时,我在寺院里买了一本释永信方丈写的《我心中的少林》一书,小师父还赠送我一本《禅露》,让我与《禅露》结下善缘。我喜欢少林寺的一切,《禅露》是本好书,读后让人受益匪浅,也让我更加了解少林禅武医文化。

最后,希望《禅露》越办越好,祝愿编辑部的老师和朋友们吉祥安康!

 

读者:龙凤呈祥

2021年5月

 

编辑部回复:

您好,感谢您的来信!同时,也非常感谢您对编辑部全体同仁的祝福!少林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有传承千年的禅武文化,还有禅医、禅艺等文化,值得大家来亲近和感知!得知您与《禅露》结缘,并能从中获益,这是我们乐见之事,随喜赞叹!再次感谢您的祝福,也祝您六时吉祥!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好,你们辛苦了!感谢你们对每一期《禅露》的努力与付出,我每期都看,很喜欢《禅露》里的文章,特别是“面壁石”“禅悦篇”“新禅诗”等栏目。我是一名学生,我的祖母信佛,我从小也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虽然没有佛教信仰,但是很喜欢佛教的一些理念,也学习到不少禅宗的智慧。《禅露》对我而言,无疑是良师益友。希望《禅露》越办越精彩,菩提路上,我们一路同行!

 

李良择

2021年6月

 

编辑部回复:

良择同学您好,感谢您对《禅露》的认可与好评!少林寺办《禅露》的初心就是继承和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弘扬大乘佛教文化,传播禅宗文化及少林禅武文化,以慈悲造福社会,以智慧清净人心。亲近三宝,阅读《禅露》,定能收获禅悦与法喜!我们会不断优化《禅露》的内容与形式,推陈出新,不辜负广大读者的期望!

愿您身心安住,阖家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