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7-04
——再说少林功夫的禅武境界
◎释延保
佛陀于灵山说法,拈花示众,大迦叶破颜微笑,这一故事见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于摩诃迦叶。”这一传奇的禅宗典故,与少林禅武功法之心领神会,有异曲同工之妙。现阐述如下——
释延保法师与释永信大和尚
“正法眼藏”——亦可指禅武功法之境,包含无上妙有,大可以朗照无边宇宙,小可以微观其小无内,拳打卧牛之地,螺丝壳内做道场。禅武功法修炼到与天地为一体,念动则整体皆动,一念一识心在禅上,一举一动行在武上,动则脱缰,静则自养,收放自如,禅武不二,实证大乘功夫。纳万妙于一身,融身心于世界,练神还虚,空灵如如,无空无有,本来如是。这亦可视为“灵光一束透寰宇,拈花一笑露禅机”的瞬间,然而这个瞬间,却成了禅武美妙的永恒。
“涅槃妙心”——古德云:“佛法无你用心处!”又云:“穿衣吃饭即是,举心动念即乖!”老子曰:“为道日损!”学人果能将自己所会、所知、所有的一切一切统统放下,则狂心息处,顿证菩提矣!《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当你功夫做到根尘脱落,禅武双忘时,自然时到神知,净裸裸,赤洒洒,灵明真精,乃识一切唯心造。六祖云:“真见性人,抡刀上阵,亦是见性!”禅武性相不二的妙理,一语宣泄无遗!当此时禅武境中既浑元阔大,又和静清寂。在虚静中灵光闪现,妙意纷呈,随意赋形,秉心领人,历境练心,除尽妄习,上上升进,以臻究竟也。
释延保法师演武图
“不立文字”——真法不可说,大乘禅宗一派度世化众不依文字,文字般若只是船和桥,得月忘指。惠能祖师在《坛经》中有清晰的开示,他说:“所谓不立文字,并非不用文字。”立是执着,用是方便,禅是觉性,武是方便,禅武中人人都拥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自性,自性无形无相,文字无法表述,所以立不出文字来。在禅武修炼上,是把身中的那个“活东西”和心中的“另一个我”练出来,神而明之,全都是自性。截拳道有云:以无法为有法,以无形为有形,存乎一心,用之一念,练拳就是练出自性来,拳心印照本心。佛心禅心武心,都是一心。《金刚经》载曰:“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经文中记载的佛法,就像一只渡我们穿越生死大海的小船,当登上禅武不二的彼岸之后,无文字可寻。
“教外别传”——禅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心印,称为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言教以外的特别传授。教内法为表,以语、句、文字传授,由表契内;教外法为本,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的教外之法,见性成佛。禅心相印,禅武相应,形神如一,拳法亦然。宋仁宗的《修心偈》载曰:“初祖安禅在少林,不传经教但传心。后人若悟真如理,密印由来妙理深。”(《嘉泰普灯录》卷十一)可谓深得“教外别传”的精髓。少林禅武功法以健身、明心、和谐为价值,《楞伽经》卷四说:“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计着名字者,不见我真实。”修炼禅武功法若执着于拳法形骸,见不到禅的空灵寂妙,悟不到常乐我净的禅悦,徒求形具,则悖禅武不二之真实义,学人当引以为慧。达摩大师在《血脉论》中云:“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禅武功法修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释延保法师主法
“实相无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在禅武修炼中可观照本能,本能即实相,即本来面目。实禅无禅,无禅亦无。实武无武,无武亦绝。习武德为先,不与人为难,若问武何用,修身是本源。禅武修炼的境界为天地之境。佛说真如,道说一,儒说玄天,皆有此意味。实相是大千世界的本体,所以实相即是无相,无相不可言说。禅武修炼中会有拳境里的各种显现,有的形法是条件反射般不可预期,因势诱导,一触即发,随意而出,此境即拳打万遍神自现的无相境。
浙江东阳天宫寺法会现场
天宫寺
“微妙法门”——《妙法莲华经》中的第一个字,“妙”字说的是境界。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来一切法?法本无法,法尔如是。禅武修炼到最终,是无禅亦无武,但常人禅武修炼入门,却须寻求方便路径,所以启发后学和自我修成时就得讲法门,次第修证,然后找寻到与禅心、武心、本心、天心、佛心相合的印证与契合,最后阶及神明,达到“无相”的空明境界。禅武修炼一开始还是要圆通灵活的,是由真幻有到达明实空的。以实修实证的微妙直达本能、无相,最终归于神光朗照、欣安喜悦之禅武之境。故禅武合一,术道不二,如如不动心,当作如是观。
(作者系浙江东阳天宫寺住持。)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