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2013年7月7日下午三点,郑州市少林寺都市禅堂迎来了王笑山老师关于《佛说十善业道经》的系列讲座第二讲,三十多位同修欢喜信受。讲座以《佛说十善业道经》为主线,引导同修更为深入地思考和领悟佛法的妙义。

讲座现场,法喜充满
王老师首先强调了“精进”二字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真正的禅修行者,要时刻保持一颗参禅的心、修行的心,唯有时刻保持此念头,才有可能通达圆融,早日开悟。
在谈到佛经时,王老师指出,佛法不单单只是经书,佛所言说之法称之为经,但从广义上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邪人遇正法,正法亦邪;正人遇邪法,邪法亦正”。所以,我们学佛法,首先要选正法,树正见。

不分年龄,共沐佛恩
在谈到依止善知识时,王老师着重强调,寻找对自己有助缘的善知识在修行中的重要性。他说,一切修行者的开悟都需要借助三宝之力,而这三宝之中,又以僧宝为重。倘若修行过程中,遇不到僧宝的话,一切修行者就容易变成研究佛教的“佛学者”,这样自然无法深得佛法妙慧。
为了帮助同修跨越学佛路上的一些障碍,王老师随手拿起身边的扇子,随缘说法。他说扇子本身的存在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共同努力出来的一个结果。给一件物体下一个定义,是一切无明之根本。看到扇子之人,只是着眼于当下这个相。事实上,扇子既可以当伞用,又可以当惊堂木用,它无时无刻不在起变化。倘若观其本,扇子本身也是不存在的。通过扇子说法,帮助同修建立起一个“诸相非相”的认知观:不要对一切事物都生起分别心、执著心、妄想心。


如法经行
什么是佛法?我们如何做才算是奉行佛法?王老师引用白居易请教鸟窠禅师的公案。白居易问:“佛法大义是什么?”鸟窠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大笑道:“这句话,三岁小孩也知道,也会说。”鸟窠禅师回答:“三岁孩童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一听,叹服不已。佛法简易,但却难行,修行贵在“行”,而非口说。
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了帮助同修更好地解决理解《佛说十善业道经》中碰到的问题,王老师采取了同修自己先读,然后解疑答问的方式。在讲解过程中,他指出“十善”之“十”,不单单是数字上的十,也是众善,是所有的善之意。
在讲到何谓善恶时,王老师说,在本师释迦牟尼佛灭度后,要以戒为师。何为“戒”,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何谓“善”?只要是利益他人的就是善。何谓“恶”?凡是为了利益自己而损害他人的都是恶。一切持善修佛者都应从利益他人做起,善因加上善缘就能结出善果。唯有心持善念,才能广结善缘,获得善报。
遇到乞丐时,我们该不该布施?王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通过这个行为本身,有两个功德:第一可以培养布施者的慈悲心,第二可以帮助布施者去除分别意识心,修无相布施。
讲座接近尾声时,王老师用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度化二祖慧可的公案来勉励同修,一定要坚定修习佛法的信念。整场讲座绝妙入微,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直至七点才结束。在场的同修们深感受益匪浅,法喜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