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禅堂:关于佛法认知的讲解

发布日期:2013-07-09

字体大小:

【本网讯】2013年6月30日下午三点,三十多位同修在都市禅堂内静坐观心,之后认真聆听了王笑山老师对于《佛说十善业道经》的开篇讲述。为帮助同修们建立起对佛法的信心,并纠正一些佛法相关的认知错误,王老师通过自身求证所得,为大家详细讲述了一些佛法概论。

 

虔诚礼佛,回向有情众生

 

讲座伊始,王老师强调了道场的庄严性,告诫大家修习佛法要尊师重教,须知“一切法从恭敬中得”。然后详细讲述了讲经说法的礼仪和仪轨。

 

王笑山老师热情讲解

 

讲座现场

 

  在讲座中,王老师分享了自己学佛的心得体会,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围绕着菜园里的虫子该杀不该杀这一话题展开,他说“不杀害虫有愚痴的嫌疑,杀则造了杀业”,借虫子事件来说法,然后引出大家心中的一个疑问:普通信众如何与佛进行沟通交流?王老师给出自己的答案:人不具备与虫子沟通的能力,同样凡夫不具备与佛直接沟通的能力,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法”和“僧”这佛门两大宝来进行沟通。通过这则事例,让同修对“佛法僧”三宝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

  王老师还强调,智慧需要传承,而不是修改创新,般若智慧的传递,不需要去进行个人无意义的创新。而且,佛不在深山中,禅宗修行强调修心,并非是你拜了多少佛,朝了多少山,读了多少经。一切修行需要从心开始,然后再一步步地脱离执着。

 

诸位同修欢喜信受

 

讲座过程中,王老师穿插讲述了《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他表示,所有的经典都是让我们拿来用的。所谓“学”,跟谁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那么这三人是哪三人?那就是“善人、恶人、自我”,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反省自我而超越之”。所谓“时”,其实就是“一瞬”。譬如人的一弹指有60个刹那,一刹那有九百次生灭,而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所以平素要护好各自的念头,随时管好当下的念头。因为“起心动念,法界皆知”。
对于有同修提出“禅坐是为了寻求心静”的观点,王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指出,“打坐不可能求得静”,唯有“动中之静才是真静”,禅坐是为了训练一颗觉知的心,当心初步静下来时,会发现念头不是少了,而是发现了更多之前没发现的念头。关于拜佛,王老师分享说,拜佛本身不具备功德,唯有“回向才有功德”。
关于“功德”,王老师表示这是两个概念,功是功,德是德。所谓“功”,就是能量。所谓“德”,就是正。两者合二为一就是我们常说的正能量。“德”的象形写法是“惪”,上“直”下“心”,也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德,就是不加修饰的心,没有功利心,无邪、无染污、自自然然的心,如果有分别的意识,就不是直心了。
关于“德”的认知,他指出“德”可分为阴德和阳德。所谓阴德就是无形无象,不显形之德,建议众同修平素多修阴德,有助于开启智慧。王老师还给同修们分享了一些简单易行但贵在坚持的修持方法,如礼佛,绕佛,经行等。
讲座后,大家无不欣喜赞叹,倍觉受益颇深,并感谢都市禅堂能够举办这个活动,为大家提供这个平台,也找到了日常禅修的一方净土。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