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3-08-26
修圆法师: 1959年生于湖北武汉,1981年春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出家,后在五台山受戒,拜戒和尚为师。2006年中国嵩山少林寺恢复禅堂,修圆法师在少林寺禅堂打七,与少林寺结缘,并常住少林寺禅堂,现为少林寺禅堂班首。
【本网讯】为进一步探析“禅七”知识,本期报道特邀修圆法师,为大家讲解“禅七”期间禅堂的部分禅修方法,以及对各位居士的积极作用。
记者:修圆法师您好,有几个关于“禅七”的问题要向您请教,还请法师慈悲,不吝赐教。
修圆:阿弥陀佛,请讲。
记者:“禅七”中有行香、坐香,“行香”的作用是什么呢?
修圆:行香是“禅七”的重要内容,也是“坐香”之前的重要环节。行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身、调心之上。从医学上讲,调身就是调和阴阳,调和经络气脉。如饭后行一支香为“大行香”,这时所进食物还没有挪位,通过行走,先缓后快,能促进食物回归,使“清气上升,浊气下沉”。行香和调饮食、调睡眠、规范打坐姿势构成了打禅七的外在要求。
记者:那么内在要求是什么?
修圆:内在要求当然是调心。禅堂是禅宗丛林的核心,目的就是帮助僧众修行,主要修的是心。要时时刻刻把念头放在“念佛是谁”的“谁”字上。我说的时时刻刻不单是指打坐行香的时间,而是整个打“禅七”过程之中。比如“养息香”里,人可以卧但参究的功夫不能断,那边敲钟,如只想着起床那么念头就断了。当然也可以重新回护这一念,但就不能达到“带着功夫起床”的境界。“带着功夫起床”就是“善护念”,保持念头不散。这里所谓的“功夫”就是参“念佛是谁”。有的师傅打七时从来不倒单(休息),终日打坐用功,既能养息精神也能始终护念。
记者:行香时喊“起”字是何意呢?
修圆:少林禅七是喊“起”字的。行香喊“起”字源于《华严经》善财童子第五十三章,说的是善财童子去弥勒处见弥勒佛。因为弥勒佛在弥勒楼阁,既无门无缝所在按现在人的说法是在另一多维世界里,善财童子是见不到的。善财童子很着急,在这个时候,弥勒佛为了点化他,就起了一个方便,喊了一句“善男子‘起’!”,为了让其进入无为法门。如果善财童子感应了,也就进去了。禅堂中就借用了这个“起”字,以求僧众有所感应。以前高僧讲,上面喊起,下面清众只要有一个人功夫相应,就在霎那间,上空会现瑞象。
喊“起”之后,大众行香姿势要调整,勾头(脖子向上)、弯腰(60度),两手护髋,用脚尖行走。这主要是便于调身、调解经脉的。开始这样走很多人不习惯,走了几天两边痛得很,但坚持下去自然会得裨益。
记者:您一直在禅堂打七,您觉得以前和现在的体验有什么变化吗?
修圆:阿弥陀佛,说来惭愧,因为我自出家到现在,一直是病体之身,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参禅打坐,去年才感觉到刚出家时读到的“细法停留”。何谓“细法停留”?就是指在打坐用功一段时间后陡然开静时,如若功夫不成熟,气脉会冲到毛细血管并停滞在那里,会感到微微胀痛,久而会积聚成病。如果是健康之身,经过打坐用功会很快有这种感觉,可见“色身”对修禅的影响很大。
记者:您觉得禅七对现代人有何帮助呢?
修圆:通过坐禅、打坐来提高修行的方式,近年来为很过国家所推崇,如日本、韩国等。日本不论是出家人还是在家居士、大众,很多都坚持每天打坐,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打坐禅修有利于修身养性,能使头脑清醒,对于工作量不是很大的人来说,能减少他的睡眠时间,而睡眠时间调整了,则可达到养精神、息杂念的作用。修禅打坐的过程中,能让世人静下心来,翻妄想,在静中思考。要知道对于平常人而言,静虑思考也非易事,常常是思考兹事心动彼念。通过打坐修行可以使人“温故而知新”,专注于一件事的思考,让人受启发,也是一种觉悟的提高。
以前在一寺院附近有个卖豆腐的,经常有人买他的豆腐供养寺里。有一天他带着好奇和刚做好的豆腐去寺里供佛,有僧人把他请进了禅堂。他看到里面的僧众都若“罗汉”一般端坐,也坐了下来,当他平和了呼吸开始静坐的时候,脑海里竟然回想起很多人欠他的豆腐账。后来,这个公案被僧众们传了下来。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通过参禅打坐能够让我们的心静下来,专注思考,而自然回忆起很多以前淡忘了的东西。而现代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静下心来。这就是“翻妄想”。
记者:这个故事有趣,禅门里好像故事很多。
修圆: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这种教育目的是救世人,了生死,获解脱。禅门的教育目的也是如此,只是在教育方式上不像世俗的教育那样多采用灌输的方法。禅堂给僧众更多的是提示,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说得明白呢?说明白了就如“宗镜录出,禅宗衰”。禅宗用话头来切断大众的意识分别心,就好比猜谜语一样,没有得到答案以前,念头就会在当下。像这样一路“行住坐卧”,护持着这一念,从有心处的功夫做到无心处。如光像学知识一样学佛,就会如“站在海里把人给渴死了”的道理一样,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禅堂里的各种公案,大多是用一些比喻来提示禅修问题。
记者:您刚才提到“息杂念”,如何才能做到呢?
修圆:这个“息杂念”就是抛却妄念的意思。从禅修来讲,“息杂念”要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心若止水。对于用功的僧众,每天的生活起居修行都按部就班,夏天时早上两点钟便起床,冬天四点钟起床,这都是把最好的时间用来禅修。饮食上也是很有讲究的,如“禅和子”们要在禅堂“过堂”,不依个人好恶来定量定餐。过去少林禅堂的饮食都是由少林药局的师傅专门调配的。现代很多人应酬多,起居饮食都不规律,自然妄念不止,身体也搞坏了。
怎样做到“心若止水”呢?
现在有些僧众们经常提及诸葛亮的一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按照世俗的理解,“志”就是志向、理想之意。而以己之管见认为这个“志”为第六识之根——末那识。淡泊什么呢?淡泊“名”和“利”;宁静什么呢?宁静心念。总结了前人的修行,做不到淡泊不可能明志;不能“宁静”,不去亲身体验,就不能知前后而“致远”。这句话实在是修行体验,诸葛亮禅定功夫了得呀!你看和他同时代的那些将军、大家其实都谋略过人,但最后都不及他的算度,因为他早都于禅定中“看到”了。诸葛亮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结束语:德林老和尚说:“一支静香,总持无量法门,万缘放下,深参念佛是谁”。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