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5-19
常用佛语的含义!你了解吗?
业障重
常听佛教徒讲业障,听久了实在让人害怕,到底佛教讲的业障是什么?真的会为我们带来灾难吗?
依照《涅槃经》第十一卷的解释是:“业障者,五无间罪重恶之病。”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五无间罪称为业障,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和恶心出佛身血。
而在现实中,学佛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业障,应该是对自己和他人的不规范行为或遭遇到的某种不幸,也称为“业障”。在民间这个词也有骂人的意思,意指被骂者为自己的祸患或恶果之意。而我们所害怕的灾难应该是一种果报才对,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作为凡夫的我们,往往是果报现前才知道害怕,而作为有情的菩萨,当造作到可能导致恶果的因时就会警醒。所以我们应该觉醒自我,不要太执着于灾难的来临,而应该反思自己的当下,是否在守住本心,断除造作的恶因。
随缘
面对逆境,佛教徒常常把随缘挂在嘴边。到底什么是因缘?
随缘在果,不在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所有的事、人都是无常的,也就是随时会变化的。由顺境变逆境是无常,由逆境变顺境也是无常;死亡是无常,出生也是无常。
总之,无常就是变化,就像物理定律,不随主观意识而有或无。无常的原因是因缘。种下了因,缘到了,就会起变化,就会有果。缘是一些外境,是无常的,是无法控制的。所以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随缘不是懈怠,消极,而是在因上做出能做的所有努力,“果”上是好是坏都能坦然接受。但是作为凡夫的我们要做到坦然面对“果”其实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认识到“诸法无我”。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色身,乃至“我”的这个意识,都是躯壳,都只是暂借的。其好其坏,又何必执着呢。做到这些,才是真正的随缘。
要多发心,常发愿
到底要发什么心,发什么愿呢?发心和发愿对学佛很重要吗?
发心是指发菩提心和愿求无上菩提之心这两种;发愿就是发誓愿,要制其心,凡所修行,期证道果。
但是作为学佛者初入佛门,我个人觉得第一步其实是树立信心,即信因果和六道轮回。因果和轮回是佛教信仰的基石,先要对此法则产生坚定的信念。
如果不信因果轮回,就没法谈发心。可以看到很多学佛者,就是把佛教当学术研究或者当故事的,或者是有学佛很多年的人最后改变了信仰。
所以坚信因果、轮回,才能推导出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学佛所做的一切才有意义和动力。
(来源:青岛观音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