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4
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巴利语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其与恶知识相对,指正直、有德行,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
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
欲亲近善知识,当先净其心器,以恭敬及求道若渴之心,依于理智观察师之知见与行止,及与自己之因缘(而不是惑于外在之名声、寺院大小乃至徒众多寡等)。
若决心依止,则当专一其心,亲近学习、做难遭遇想,凡事依法、依师所教而行。师有教斥,亦当欢喜接受,切不可心怀怨恼、狐疑、固执己见,乃至观师过失。
若因缘不契,默然离去即可,若更生轻慢,小者自招谤师之咎,大者断己善根,不可不慎!总之,亲近之道不离「恭敬、调柔、老实、正直、感恩」等五项德目为根本,能力行乎此,则道业自能增长。
善知识标准
1、安住禁戒
要持戒清净,守戒律,身语意三业对戒律没有亏损,因为戒是一切功德的根本,如《四分律》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如《华严经》说:“如佛所说,自不持戒令他持戒,自未调伏令他调伏,无有是处。”其根本是五戒十善,五戒为:远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十善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
2、具足多闻
要对很多的佛法都能够通达,能够受持。因为要教别人的话,跟单单自修不一样,需要广泛地了解所教的对象,对佛法经论都有清楚的认知和把握,才能帮助引导别人。
3、能有所证
要在佛法上,特别是在禅定、智慧上面,要有一定的修证、证量,这样才能深入地引导别人。
4、性多哀悯
要对对众生常常起慈悲怜悯之心,有慈悲怜悯之心才会去帮助众生、救度众生。如果没有,就不会愿意管别人。
5、心无厌倦
要对弟子们的教导不怕麻烦,不辞辛苦,能够善于引导、鼓励,宣说正法,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舍弃过弟子,没有厌倦。做为善知识要教导弟子,对弟子的法身慧命负责任,就不能有厌倦心。
6、善能堪忍
只有善能堪忍才能做到瞋不报瞋、打不报打、骂不报骂。人家骂你,你不还口,人家打你,你也不还手。《梵网经》里面讲难忍能忍,只有这样才能度众生。因为度众生要度六道有情,豺狼虎豹等等都要度,那些暴恶的有情要把你吃掉时,你不仅不恨它,还想着要度它,这才是菩提心的体现。
7、无有怖畏
无有怖畏是指宣说正法的时候内心没有怯劣,因为这是为了弘法,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如论中解释:“云何名为无有怖畏?谓处大众说正法时,心无怯劣,声无战掉,辩无误失,终不由彼怯惧因缘,为诸怖畏之所逼切,腋不流汗,身毛不竖,如是名为无有怖畏。”
8、语具圆满
要能把佛法讲得非常清楚,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让人家很容易懂,能够理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样才能够引起听者听法的欲望。
浊世末法时代,邪师如恒河沙,初学者自身没有佛学常识,极易被邪师邪说引入歧途。依止善知识,关系到自己的法身慧命,这不是儿戏。遇到骗子,损失的可能只是钱财。遇到邪师,断送的就是自己的慧命,不可不慎。
(来源:弘佛缘)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