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11
“兄弟八人共一村,村中诸事各持分,五个出外作买卖,心识居家独自尊,眼观耳闻鼻作探,舌味身触心难安,末那执我作传达,赖耶罪福怎能堪”
八识是佛教唯识宗对人类心识活动的一种认识,指的是每一个五根具足的有情众生身上都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以上合称五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这种分类法主要出自唯识宗所依经论,如《楞伽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以下是对八识的简要介绍:
眼识
所依根:眼球等视觉器官(“眼根”)。
所缘境:颜色、形状、明暗等可见现象(“色境”)。
功能:感知光线、色彩与空间形态,如看见一朵红花。
局限:依赖光线条件,无法穿透障碍,仅能捕捉当下视野内的片段。
耳识
所依根:耳蜗等听觉器官(“耳根”)。
所缘境:声音、振动(“声境”)。
功能:接收声波频率,如听到鸟鸣或钟声。
特点:可感知时间连续性(如一段旋律),但无法主动选择忽略噪音。
鼻识
所依根:鼻腔内的嗅觉细胞(“鼻根”)。
所缘境:气味分子(“香境”)。
功能:辨别香、臭、腥、膻等气味,如闻到檀香。
局限:依赖空气流动与分子浓度,感知范围极近。
舌识
所依根:舌头的味蕾(“舌根”)。
所缘境:味道(“味境”),如酸、甜、苦、辣。
功能:通过化学物质刺激产生味觉,如尝到蜂蜜的甜味。
特点:与触觉(如食物的质地)常被第六识综合为“口感”。
身识
所依根:全身皮肤、肌肉、内脏的触觉神经(“身根”)。
所缘境:冷热、软硬、痛痒等触觉(“触境”)。
功能:感知物理接触与身体状态,如触摸丝绸的柔滑、感受饥饿。
范围:唯一遍及全身的识,直接关联生命体的存在感。
前五识的共同特点
1. 现量性(无分别):
前五识仅对当下感官对象进行直接反映,如眼识看到“红色”而非判断“这是一朵红花”。概念化(如“花”)需第六识介入。
2. 被动性与片段性:
依赖外境刺激才能生起(如无光则眼识不生),且仅能捕捉瞬间片段,无法自主持续(如闭眼即失去视觉)。
3. 根-境-识三和合:
需同时具备三种条件:
感官器官(根):生理基础(如完好的眼球)。
外境对象(尘):客观存在(如光线中的颜色)。
识的现行:根与境接触时,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生起现行,形成具体感知。
4. 无记忆与思维:
前五识本身不存储信息,感知消失即灭去。记忆(如“刚才看见红色”)需第六识从阿赖耶识中提取种子。
前五识与第六识(意识)的互动
依赖关系:
前五识的感知必须被第六识接收才能形成完整经验。例如:
- 眼识见红色 → 第六识结合记忆,判断为“火在燃烧”。
- 耳识闻声响 → 第六识分辨为“敲门声”,并触发开门动作。
局限性突破:
第六识可超越前五识的时空限制,如闭眼想象画面(无眼识参与)或回忆过去的声音(无需当下耳识)。
污染与净化:
前五识本身无善恶分别,但第六识的贪嗔痴会“污染”感官经验(如因贪爱而过度追求美味)。修行中需通过第六识的正念观照,净化前五识的执着。
意识
功能:统合前五识的感知,进行思维、判断、记忆等复杂心理活动。
特点:
- 可独立运作(如闭眼想象)。
- 具有分别、推理能力,但依赖“末那识”的自我执取。
- 在清醒、梦境、禅定中表现不同状态。
末那识
功能:恒常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为“自我”,产生我执、我见、我爱、我痴四烦恼。
特点:
- 无间断地运作,是自我意识与贪嗔的根源。
- 作为前六识与第八识的桥梁,将业力种子传递至阿赖耶识。
- 唯识宗认为破除末那识的执著是解脱关键。
阿赖耶识:意谓“藏识”,又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体性為“无覆无记性摄”。是一切种子的所在处,存有无始以来所有善恶业力和習气。是前七识的所依,并与前七识相互影响。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净染和合体。由无明而起的妄想,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了别”与“分别”的异同
“了别”和“分别”是佛教中常用的两个词。一般来说,“了别”是指心智对所缘境的现量认识、直觉了解的作用,而“分别”是指心识对所缘境的取舍、判断、评价的作用,在佛教唯识宗中称为“比量”、“非量”。
“了别”和“分别”都是心识的作用,但“了别”更接近于客观的认知,而“分别”更接近于主观的情感。 佛教认为,“了别”是必要的,但“分别”是烦恼的根源。因为“分别”会导致执着、妄想、痴迷等不良后果。所以佛教提倡无分别智,即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以己见为准绳,不以偏见为真理,而是以平等、清净、智慧的心现量观察、体验、证悟一切如幻之法相。
无分别智并不是否定了别智,而是在了别智的基础上超越了分别智。无分别智并不是不认识事物,而是不执着于世间事物,因世间无常、如幻。无分别智并不是悖论,而是中道圆融。
因此,现量了别和比量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了别是超越分别心的直接体验,它是超越概念和概念化的非概念化的体验。分别则是我们日常思维中的常态,通过概念和分析来认知和区分事物。
在佛教实修中,现量了别被认为是达到觉悟或解脱的境界,因为它超越了烦恼和分别心的束缚,带来直接、非概念化的体验。通过禅定、觉察和智慧的修持,修行者可以逐渐超越分别心,体验到般若智慧的境界。
阿赖耶识三种体相
1、“阿赖耶识”:意谓“藏识”,又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谓能储藏各类“种子”;“所藏”谓所储藏的各类“种子”及其栖藏之处,第八识犹如神奇的“仓库”;“执藏”谓第七识恒常地执第八识为“我”。
2、异熟识:也有三义。变异而熟,第八识里的各类“种子”,在“成熟”时要起变化,犹如谷、麦等种子发芽时必起变化一样;异时而熟,第八识里各类“种子”,因果异时,如前世种下的“种子”,今生成熟,召感果报,今生种下的“种子”,来生成熟,召感果报,异处而熟,在人间种下“善”的“种子”,召感更好的人间以至“天堂”的果报,种下“恶”的种子,则召感地狱、饿鬼、旁生(各种动物)的果报,因果异处,也称“异熟”。此三种体相是第八识的感果之相,亦即“果相”。
3、“一切种识”:或“种子识”。此能执持诸法种子令不失故,名一切种。”是谓第八识的“因相”。
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
经典中关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论述
一、《解深密经品》
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也称为我意识或我主宰,是恒审思量的心,与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相应,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阿赖耶识是八识中的第八识,也称为一切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等,是含藏一切染净法种的心,是一切诸法的所依。末那识攀缘阿赖耶识,执取阿赖耶为自内我,造成生死轮回。
《解深密经》:
“广慧!此识亦名阿陀那识 ,何以故?由此识,于身随逐执持。亦名阿赖耶识 ,何以故?由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故。亦名为心,何以故?由此识,色、声、香、味、触等积集滋长故。广慧!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谓眼识、耳、鼻、舌、身、意识。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与眼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有识耳、鼻、舌、身及声、香、味、触为缘,生耳、鼻、舌、身识,与耳、鼻、舌、身识俱,随行同时同境,有分别意识转。广慧。若于尔时一眼识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眼识同所行转。若于尔时二、三、四、五诸识身转,即于此时唯有一分别意识,与五识身同所行转。”
二、《成唯识论》
《成唯识论》关于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内容主要在卷二中。末那识也称为意识或我意识,是缘阿赖耶识等而恒思量的心,妄执阿赖耶识为我,与我见、我慢、我爱等烦恼相应,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阿赖耶识是八识中的第八识,也称为一切种子识、异熟识、无垢识等,是含藏一切染净法种的心,是一切诸法的所依。末那识攀缘阿赖耶识,执取阿赖耶为自内我,造成生死轮回。
《成唯识论》:
“识所变相虽无量种。而能变识类别唯三。一谓异熟。即第八识多异熟性故。二谓思量。即第七识恒审思量故。三谓了境。即前六识了境相粗故。及言显六合为一种。此三皆名能变识者。能变有二种。一因能变。谓第八识中等流异熟。二因习气。等流习气由七识中善恶无记熏令生长。异熟习气由六识中有漏善恶熏令生长。二果能变。谓前二种习气力故。有八识生现种种相。等流习气为因缘故。八识体相差别而生。名等流果果似因故。异熟习气为增上缘感第八识。酬引业力恒相续故立异熟名。感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即前异熟及异熟生名异熟果果异因故。此中且说我爱执藏持杂染种能变果识名为异熟。。”
“以能执受五色根故眼等五识依之而转。又与末那为依止故第六意识依之而转。末那意识转识摄故如眼等识依俱有根。第八理应是识性故亦以第七为俱有依。是谓此识为因缘用。由此有者由有此识。有诸趣者有善恶趣。谓由有此第八识故执持一切顺流转法令诸有情流转生死。”
三、《大乘密严经》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
(来源:成都灵开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