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2-14
◎吕其俊
中国佛教包括三大语系佛教,即汉语系佛教(汉传佛教)、藏语系佛教(藏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上座部佛教),在我国均有广泛分布。在长期的文化交融、文明互鉴中,佛教逐渐中国化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于隋唐时期渐趋形成汉语系佛教八大宗派,其中隋代产生的宗派有天台宗和三论宗,唐代产生的宗派有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等,大多数是在直接继承南北朝多派师说的基础之上形成,个别宗派的形成与当时新传入的佛教经典密切相关,各宗派均有相对完整的教理体系,其理论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成分,又有吸收中国儒家、道家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元素。
天台宗又名法华宗、台宗等,以《法华经》立宗,实际创始人为隋代智顗。三论宗亦名法性宗、空宗、般若宗等,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立宗,实际创始人为隋代吉藏。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等,以《华严经》立宗,实际创始人为唐代法藏。唯识宗亦名慈恩宗、法相宗等,由唐代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禅宗又称佛心宗,菩提达摩被奉为东土初祖,至道信、弘忍的东山法门时期正式创立。净土宗又名莲宗、念佛宗等,以称名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旨归,以东晋慧远、唐代善导等为祖师。密宗又名真言宗、瑜伽宗、金刚顶宗、开元宗、唐密等,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立宗,“开元三大士”(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为其创立者。唐代道宣以五部戒律中的《四分律》弘通戒律形成律宗,亦称南山宗等。汉语系佛教各宗派在不同时期传入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标志着中国佛教已然成为北传佛教的中心。
我国藏语系佛教最早于公元7世纪中叶传入,其前期历史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历史上藏语系佛教教派众多,主要有宁玛派、萨迦派、噶当派、噶举派、格鲁派、觉囊派、希解派、觉域派等多个教派。其中宁玛派即古派、旧宗派之意,形成宗派于11世纪,由索尔波且·释迦迥乃、索尔穷·喜饶扎巴、索·释迦僧格创立。萨迦派创立于11世纪,创立者为昆·贡却杰布。噶举派最初分为塔布噶举和香巴噶举,是藏语系佛教中支系最多、最为庞杂的宗派,塔布噶举由塔布拉杰开创,分为噶玛噶举、帕竹噶举、拔戎噶举和蔡巴噶举四个支派,香巴噶举由琼波南觉创立。格鲁派由宗喀巴在噶当派的基础之上于15世纪初创立,强调修行次第与持守戒律。
我国巴利语系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市、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部分佤族地区,约于公元六、七世纪开始传入,分为“润派”“摆庄派”“多列派”等,每派之下又分为若干支派。其中“润派”下分花园寺派和莲花寺派,前者亦名“摆孙派”,流行于澜沧江两岸的大勐龙、景洪、勐罕地区;后者亦名“摆罢派”,分布在西定布朗山区、勐遮、勐海、勐混等坝区。“摆庄派”又名“寺院派”,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保山地区的傣族、德昂族、阿昌族聚居区。“多列派”在芒市、遮放、孟定等地流传。“润派”与“摆庄派”僧侣最多,影响较大,是我国巴利语系佛教的主体,各派在教理教制上基本相同,但在持戒宽严与诵经声调高低快慢上存在一定差异。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微言宗教)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