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

发布日期:2011-09-19

字体大小:

华严宗

华严宗,又称贤首宗、法界宗、圆明具德宗。为中国十三宗之一,日本八宗之一。本宗依《大方广佛华严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的妙旨,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年,即法顺)为初祖。本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

简介

                                                          

华严寺

 

教义
  教义
  1、十玄门
  真如法界随缘转动而成差别之诸法,诸法各各缘起圆融无碍,称为十玄缘起无碍。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总说时空相即相人。
  (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万有异体相人之关系,一中有多,多中有一。
  (三)诸法相即自在门:万有同体相即之关系,空有相即,诸法融通。
  (四)因阳罗网境界门:万有相即相人不只一重,一珠中有无数珠影,互相映现无有穷尽。
  (五)微细相容安立门:极细微中,亦容摄一切万法。
  (六)秘密隐显俱成门:表里俱成无碍,无有前后。
  (七)诸藏纯杂具德门:诸法相互摄藏,一法中具一切法为杂,诸法融成一法为纯。
  (八)人对世隔法异成门:过现未三世,三世各三为九,摄在一念中成十世。前后差别无碍异成。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或善或恶,皆由心之转变。
  (十)托事显法生解门:以上所说甚深难解,故托事物令生解。以浅近事法,显深妙之理。
  事物相即相人无碍自在,而差别之相历然分明,实具重重无尽缘起一体之关系。故观一微尘:可举法界而全收之。此事事无碍玄妙不可思议的道理,称十玄门。
  2、大相
  (一)总相:一法含多法而成。即一含多德。
  (二)别相:法有色心田u。多德非一。
  (三)同相:事物虽有多义,而同成一总,不相违。
  (四)异相:多义相望而各异,虽差别会成一体,然又不失其各部分之特质。
  (五)成相:部分相依而成全体,由差也融成—体。
  (六)坏相:差别而各住自法不可移动。
  3、法界观
  为显示法界缘起,以十立、六相表示事事无碍,相融相即。
  法界有事理之别,事:法是诸法,界是分界。诸法各有自体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总该万有回法界。如天台家之十法界不同。理:指真如之理性谓法界,即实相、实际、法性等答法界之异名,其体一故。界有因义,依之而生诸圣道,或性义,诸法所依之性(同一空性)。
  五教分别各一个缘起:
  小乘,业感缘起,即惑、业借三道展转。
  大乘始教,赖耶缘起,藏识执持种子,遇缘现行,由
  现行法再熏习成种子,以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
  展转同时因果。
  终教,真如绿起,如来藏俱染净二道,染道为生灭
  门,随染缘现六道;净道,随净缘现四圣。以真如之体,
  生灭之相,因缘之用,说明缘起。
  顿教,性空缘起,诸法虽性空而不碍缘起之假有。或说顿教知妄即真不立缘起。
  圆数,法界缘起,即是本宗的思想。即法界之事理,有为无为,色心、依正尽为一大绿起,更无单立以一法成一切法,而以一切法成一法,万有缘于万有而起,称法界缘起。
  法界只是一心,此—心总该万有,名一真法界(绝对真实的真如)。就其融摄万有而言,便成四种法界。
  (一)事法界:—一差别事法各各分齐。
  (二)理法界:无穷尽的事法都同一体性。
  (三)事理无碍法界:体性与差别的事法不相妨碍。
  (四)事事无碍法界:诸法各自差别,各住自性而事事相望,各别缘成,一线通尽多缘,力用交涉,无碍自在,重重无尽,—一事法不坏本相而互相涉入无碍。
  以事法界为体,建立三观:
  (一)以理法界立真空观:观诸法无性,当体即空。
  (二)以事理无碍法界立事理无碍观:观理遗于事,事法无不是真理。
  (三)以事事无碍法界立周遍含容观:真理遍在事相上,事相与真理无碍。

 

华严经起源
                                                                
华严宗

 

经》,以及其他诸师的讲传疏解。唐杜顺和尚(传系文殊菩萨转世)悟入华严法界,始倡华严宗。著有《法界观》,《五教止观》,发扬华严法门。初传智俨,作《华严经搜玄记》十卷,发明十重玄门,以六相融会之。次传至贤首大师,作《探玄记》、《游心法界记》、《一乘教义分齐章》等,总判释尊一代教化为五时八教,集华严宗之大成。武后时,实叉难陀重译《华严经》四万五千偈,世人称为新经。时清凉大师澄观作《华严经大疏钞》,博大精微,总括小大行相,无倚无偏,大振华严宗风。清凉法嗣宗密,原为禅宗学者,改宗华严,著有《原人论》,禅教并重。其《圆觉经疏钞》,与清凉思想一以贯之。本宗所依经典: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卷 晋佛陀跋陀罗译 又称旧译华严
  二、《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唐实叉难陀译 又称新译华严
  三、《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十卷 唐般若译 又称后译华严。
  在三译华严中,贤首以前均依六十《华严》而弘教化,宗密则依八十《华严》而弘教化。此外,世亲造《十地经论》十二卷,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为本宗所依论典。
  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制三时五教说,在前面已谈过,不再重复,现就华严教义主要内容略述如下:
  (一)四法界: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无尽。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事法,有界限故。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三、理事无碍法界:界有性分二义。盖理因事显,事依理成,理事交融,相得益彰。四、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须弥,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皆随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碍。
  (二)三观:杜顺和尚又于四法界立法界三观。一、真空绝相观,观理法界。万有事相,一一皆空无自性。万有既空,而空亦不存。必须泯绝念虑,无所住著。二、理事无碍观,观事理无碍法界,真空之理,具不变随缘二义。以不变故,一理湛寂;以随缘故,万象森罗。不变而随缘,理不碍事;随缘而不变,事不碍理。即理即事,非理非事,如水与波。三、事事无碍观,观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物,虽有大小精粗之分,而各各皆据全理而成。故一一事物,莫不具真理之全体。且事事随真理而普遍,真理亦普遍于一一事物中而无所分别。彼此互遍,互不妨碍,成为一大缘起。杜顺和尚说:‘此理超情离见,非世喻能说’。
  (三)十玄门智俨大师据杜顺和尚的法界观,创十玄门,法藏、清凉诸大师详加发挥,成贤首一家之言。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一室千灯,为九门之首。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为事事无碍之始。三、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于广狭无碍,故一法遍多法,一多之体并存,但力用交彻故。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故。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由彼此互摄,故互有隐显。六、微细相容安立门:由此摄彼,一切齐摄,无有先后,亦无相妨故。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者,帝释天之珠网,珠珠互相辉映。此喻法法互摄,重重无尽。八、托事显法生解门: 

                                                                       

华严宗简说

即知因陀罗网喻,便解一即一切之理。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世,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三三互具成九世,九世不出我人当前之一念,故曰十世。三世似有先后,故曰隔法,而事物实先后相成,故曰异成。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由一一事法,皆互遍互融,故随举一法,即便为主,余则为伴。主伴依持,而无障碍,故曰圆明具德。《华严经》云:‘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此之十门,随取一门。即具十门。十十互具则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万。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法界缘起,法尔如是。 
(四)六相:六相见于《华严经、十地品》,智俨大师取之以补益十玄,使十玄由繁而简。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然法界同体,本无异相,由法入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一、总相:一即是多为总。谓一真法界之体,能具多种差别,如人身,能具眼等诸根为一体,故云总相。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为人身虽一,而眼等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如眼等诸根,虽各有不同,而其一身不相违背,故称同相。四、异相:多义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如眼等诸根,其用不杂乱,故云异相。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如眼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由,故云成相。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如一屋,楹、柱、瓦、砖等,各自独立,即一屋不成,故称坏相。六相中,总、同、成三相,是无差别门;别、异、坏三相。是差别门,万物皆有此差别,无差别二义六相,事事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圆融,是谓事事无碍。 
华严宗法界缘起
  依佛教思想的发展,缘起说可有四种,分别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及“法界缘起”。
  “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主张的,小乘教认为众生由惑而作业,由业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业,轮回不断,所以众生身心世界皆由业力所起。
  “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每一有情都有“阿赖耶识”,即一种深细难知的心识,它含藏能生起万法的无量种子,一切皆由这些种子遇缘而显现出来。
  “真如缘起”是大乘终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真如”随缘而生万法,所以森罗万像即是真如。

  “法界缘起”是华严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法界乃一大缘起,宇宙万法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亦称为“无尽缘起”。

华严宗发展历程
  中国于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佛驮跋陀罗译出本经六十卷,即所谓旧华严经,未久,有法业讲之,并撰华严旨归二卷,是中国讲华严经之第一人。北魏永平年间(508~511),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僧统慧光祖述之,并开立地论宗,著有华严经疏十卷、华严经略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判,而以华严为圆教。地论宗虽为华严之别派,然仍以十地经论为正依,未用及华严经。唐代圣历二年(699),实叉难陀再译本经为八十卷,此即新华严经;贞元年间,般若三藏译出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依用华严经,始为贤首大师法藏,法藏师事智俨,智俨师事杜顺。杜顺作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大为阐扬华严教学,受唐太宗之归敬。智俨先后习学四分律、毗昙、成实、涅槃,以读华严经有所省悟,乃作华严经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发挥十玄六相之奥旨,奠定华严宗成立之基础。法藏夙受则天武后崇敬,尝就华严经提出疑义;及至永隆元年(680),日照三藏来华,乃以其所进献之梵本,补原译经之脱落处;又尝参与实叉难陀之新华严经译场。著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五教章等,并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教典为三时、五教,以华严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为别教一乘。先后讲华严经三十余遍,以前二师教学为基础,集一宗之大成,观门教相至此圆备。澄观注解新译大经,卷帙数百,世称华严疏主。其下之宗密,曾习禅学,开所谓华严禅,此为教禅一致之始。 

                                                            

华严宗

本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宗密示寂后未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衰。至宋代,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又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五教章之注解,世称宋代四大家。元代有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清代有周克复、续法等,相继或作章疏,或敷演华严经。民初复有月霞(1861~1918)创办华严大学,智光、常惺、定西、慈舟、了尘等均曾就读该院,而以常惺为着。 
华严宗的五教十宗
  华严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教法。五教系依所诠法义之浅深,将如来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十宗则系依佛所说之义理区别为:(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前六宗即小乘教,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第十即华严之教旨。华严宗旨虽甚深玄妙,所说多端,其骨干则不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者,宇宙万象相即相入,此一物为他万物缘,他万物为此一物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为明此事事无碍法界之无尽缘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法门:(一)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盖法界即总括宇宙万有之一心,此一心即法界,故称一心法界;而此一心法界摄上述四法界。(二)十玄门,即以十门开演法界缘起之相状,说明万物同体,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之原理。十玄门有新古之别,智俨、法藏所立,各称古十玄、新十玄。又藉教义、理事、解行、因果等十项要目(华严十义)来阐发诸法皆各具足此十玄门无碍涉入,成一大缘起之圆融玄妙关系。(三)六相圆融,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诸法无不具足此六相,圆融相即无碍。华严,就经典而言,系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就学派而言,则为中国佛教之宗派,颇能契合国人追求圆融之心态。 

                                                                    

华严经

朝鲜之华严宗系由与法藏同门之新罗僧义湘,禀承智俨之法而传入海东,为海东华严宗之初祖,与元晓亦共同盛弘本宗。其中,元晓著有华严经疏,义湘著有华严一乘法界图等。至高丽时代之王子义天,携其国之华严章疏来宋,投于净源门下研究宗义,归国则大弘本宗,故在朝鲜本宗之研学讲说较他宗为盛且久。
  日本于养老六年(722)十一月,即已开始书写新华严经,而于天平八年(736)七月,唐代之道璇携入华严之章疏,始传本宗。新罗僧审祥则为日本讲华严经之第一人,亦为日本华严宗之初祖。其后,传法于日僧良辨,以良辨之奏请,圣武天皇(724~749在位)敕建东大寺,成为华严之根本道场。后经实忠、等定、正进等传法至光智,光智系中兴华严宗之高僧,建尊胜院为专修华严之道场,其下分为东大寺系、高山寺系。此二系派出凝然、高辨二师,为镰仓时代之二大巨匠,同为复兴华严之大德。东大寺于明治五年(1872)九月,曾一度为净土宗所管辖,至十九年六月方独立。[华严法界观门、华严经传记、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卷十九、华严经疏卷一、卷二、卷三、佛祖统纪卷二十九、法界宗五祖略记、八宗纲要卷下。 
华严宗现象圆融论
  中国佛教华严宗以对宇宙整体把握的理论思维见长,它的事事无碍论更表现出独特的境界追求与哲学特点。本文拟从界说事事无碍切入,分析事事无碍论的内容,进而揭示该论说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 
事事无碍论的界说
  事事无碍论,由华严宗人提出,是最能代表华严宗理论特征的学说。从华严宗学者的有关论述来看,事事无碍的意义是:
  第一,佛的殊胜境界。华严宗以事事无碍为法界缘起的境界。所谓法界缘起是指诸法相即相入的缘起,也即整个宇宙的诸法都浸没于相即相入的缘起关系之中,这也称为大缘起陀罗尼法,盛大,表示无所不包。陀罗尼,意为总持,表示能持不失的智慧力,大缘起陀罗尼法,被认为是华严宗人奉持法界缘起观时宇宙的整体面貌,其特征是事事无碍。华严宗人还说,毗卢遮那佛在海印三昧中应众生的愿望而示现的境界,就是法界缘起,也就是事事无碍的法界。三昧,即定。海印三昧也称海印定,被称之为佛在说《华严经》时所入的三昧。华严宗人说,当佛入海印三昧时,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法都同时在一心中印现,犹如深渊大海,湛然映现一切景象一般,一切法都相即相入,相摄相容,圆融无碍。如此在海印定时客体化出现象世界、宇宙整体,是毗卢遮那佛的境界。

  第二,宇宙的最高层次。华严宗人把宇宙全体归结为四类,称四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和事事无碍法界,强调众生在修持过程中要依次了解这四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被置于最后,意味着是修持的最高境界,显然这是从价值意义上说的,然而,四法界说也包含了从不同角度对宇宙所作的分判,论及现象、本体、现象与本体的关系以及现象与现象的关系,给予层次性的安排,从这一层意义上说,事事无碍法界是宇宙的最高层次。

                                                                     

华严寺

第三,观法的最后目标。华严宗人提倡法界三观或四重法界观,作为证入法界的观法。法界三观的第三观周遍含容观,也就是四重法界观的最后一重事事无碍法界观。这一观法的对象,即现象界的一切存在,是一一都互相周遍地含容着,彼此都互不妨碍各自的存在,这是四法界的归依,也是观法修持的最高目标。

第四,真如本觉。法藏说:言海印者,真如本觉也。妄尽心澄,万象齐观。犹如大海,因风起浪,若风止息,海水澄清,无象不现。(注:《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大正藏》45卷,第637页中。)这是说,海印三昧所示现的事事无碍境界,就是真如本觉。真如是指这种境界的真理,本觉是能动主体性。真如与本觉、理与心的合一,就是佛的境界,就是事事无碍境界。
  从上述事事无碍的界说来看,含有境界论、认识论、宇宙论、修持论的内容,这是华严宗人的重要理论创造。值得注意的是华严宗事事无碍论的特殊之处,即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三昧中所示现的种种无碍事象,是佛的圆明性德的呈现,称性起缘起(法界缘起)。法藏认为,这种佛境的缘起是出自法性(一心法界),是佛心本来具足一切功德,能不假修成而随缘示现。这是最圆满的缘起。法界缘起是佛的性德的起现,与其他缘起不同,它不论及生死流转的现象,它的每一法都具价值意义,法界中的一切存在都具有无比的价值,同时,这种存在都是缘起性空的,都是没有自性的,也就是说,是以性空之理作为通于一切的根据,从而避免了万物因有自性而势必互相妨碍的理论困难。

  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缘起实相论。佛在海印三昧中印现的境界被认为是宇宙的真实本相、真实本质,是对无限差别的宇宙全部现象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映现。事事无碍法界是佛在海印定中,自心客体化出的现象世界,在华严宗看来,这是佛对现象界、对种种现象之间的关系的最真实、最正确的体悟与把握。这反映了华严宗人对宇宙现象界的基本看法,表现出了华严宗人从主观方面调和、消除一切差异、对立、矛盾,以摆脱、超越各种烦恼、困惑、痛苦的愿望。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哲学的角度说,这是从佛教修持出发阐述的宇宙现象论,是一种现象圆融论。

 

 华严宗人事事无碍论的内容包含两个理论要点:六相圆融和十玄无碍。
  六相说是华严宗人继承并发展地论师的理论而成的。《佛地经论》在解释《华严经·十地品》时立有一个凡例,即应用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以说明经文每种十句的关系和理解每种十句的内容。智俨由此体会华严法界缘起的相状也不外乎这六个方面,于是就用来解释缘起现象。法藏由此更进一步联想和推论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由六相体现的错综复杂的缘起关系,他对六相作了这样的界定:
  总相者,一含多德故;别相者,多德非一故,别依比(止)总,满彼总故。同相者,多义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各异故。成相者,由此诸缘起成故;坏相者,诸义各住自法,不移动故(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7页下。)。又作颂文说:

  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类自同成干总,各体别异现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一乘(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4,《大正藏》第45卷第508页下~509页上。)。

 

 

这是说,缘起事物的全体(一)是总相,事物的各部分(多)是别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形相各别而和合同成一体,是同相。事物的各部分虽同成一体,然又各不相同,是异相。事物的各部分和合成一体,则此事物成,是成相。事物的各部分不和合,各部分的本质不变,是坏相。法藏在《华严金师子章》中以金狮子为比喻,说金狮子是总相,眼、耳等不同部分是别相,眼、耳等同一缘起形成狮子是同相,眼、耳等彼此各不相同是异相,眼、耳等和合成狮子是成相,眼、耳等各自独立而不和合为狮子是坏相。在《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则以房舍为比喻来说明六相,梁、柱、砖、瓦等总成一房舍,是总相,虽是同一房舍,梁、柱、砖、瓦等各为房舍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别相,梁、柱、砖、瓦等,形相有别,而和合同成一房舍,是同相,梁、柱、砖、瓦等虽同成一房舍,但迭互相望,各各相异,是异相,梁、柱、砖、瓦等彼此相依相成,和合成一房舍,是成相,梁、柱、砖、瓦等,本来各自独立,不作房舍,是坏相。以上总、同、成三相,是就无差别方面而言,指全体、整体,别、异、坏三相,是从差别方面说的,指部分、片断。无差别与差别、整体与部分是自在相即,圆融无碍的。 

                                                                

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像

十玄门是华严宗人受《华严经》思想的启发构思出来的。《华严经·贤首品》在描述佛的境界时,说一粒微尘中有无量刹(世界),而这些世界又具有染净、广狭、有佛无佛等不同的情况,犹如“天帝网”一样。天帝网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天神帝释天宫殿里的珠网,闪闪珠光,交相辉映,层叠不穷,重重无尽。《华严经》在阐发教理时,还常用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体用、人法、逆顺、感应“十对”名目,来说明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宇宙万物之间的圆融无碍关系。智俨受此启发,撰《华严一乘十玄门》,创立十玄说(注:见《大正藏》第45卷,第515页中。),宣传十玄妙法门。后来,法藏又发展了智俨的十玄说。为了区别二人立说的某些不同,称智俨所立为“古十玄”,法藏所立为“新十玄”。新十玄与古十玄的主要不同是,将古十玄的“诸藏纯杂具德门”改为“广狭自在无碍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改为“主伴圆明具德门”。其次是,两者的安排次序也不一致。根据法藏较后期的著作《华严经探玄记》卷一(注:见《大正藏》第35卷,第123页上、中。)所论,并结合《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四等的论述,新十玄的具体名目和涵义是: 

  “广狭自在无碍门”。“广”,广大。“狭”,狭小。至大之物与极小尘毛,互相包容。广可入狭,狭可容广,广不碍狭,狭不妨广,广狭相即,任运俱现,自在无碍,这一门是从空间范围方面说的,意思是,无论事物的广狭,大小多么的各不相同,但都相即相容,圆融无碍。

 “一多相容不同门”。“一”指本体或个别事物,此处指个别事物。“多”,千差万别的种种事物。事物都是相对的,都能互为自他,任何一个事物都能总摄其他事物。就法界缘起来讲,一个事物与众多事物彼此有相容相摄的意义。“多”能容“一”,“一”也能容“多”。“多”中有“一”,“一”中有“多”,彼此相容。“一”能容“多”而不失“一”,“一”“多”历然,各不相同。“一”与“多”相容而不相混同。
  “密显隐了俱成门”。“隐密”,隐覆,是里。“显”,显了,是表。这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是互相容摄的,若此物容受彼物,那此物是显而彼物是隐,若彼物摄受此物,彼物是显而此物是隐。由于此物与彼物互为隐显,同具隐显两种形相,因此能同时成就。
  “微细相容安立门”。“微细”,指细如微尘不能再分割的事物。此门是说,任何一个事物都能容摄包含其他事物,即使是细微得不能再细微的事物,也能把极大的事物容摄进去,细微与极大相容安立,圆融无碍。法藏说:“小时正大,芥子纳于须弥;大时正小,海水纳于毛孔”(注:《华严策林》,《大正藏》第45卷,第597页下。)。大小相对,小入于大,大入于小,彼此相容,不碍安立,秩序井然。
  “因陀罗网法界门”。“因陀罗网”即帝释天宫中的宝珠网。此网中的任何一珠,都可显现出其他一切珠的影象,珠珠映照,彼此互为隐显,以至于重重无尽。法藏以此比喻万物之间相即相入重重无尽的关系,这是十玄门中对无尽缘起说——事事无碍论的形象比喻和生动说明。
  “托事显法生解门”。“显法”,显现一切事法。“生解”,产生事事无碍的悟解。这是说,随意托举一事,便显现一切事物互为缘起的道理,产生事事无碍的胜解,悟见重重无尽的法界。一枝一叶,一花一草,都是甚深微妙法门。深奥的道理,从平凡的事物中就能显现出来,并非是在所见的事物之外另显事事无碍之理。
  “十事隔法异成门”。“十事”,指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又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称“九世”。又九世相即相入,都不出当前一念,为一念所摄。一念为总相,九世为别相,总别相合为“十世”。“隔法”,指十世前后事物的相隔不同。这是说,此十世相即相入,前后相隔而又交渗互涵,浑融一体,既同时具足显现,又隔法异成。
  “主伴圆明具德门”。这门是说,一切法相互交络依存,如果以其中的一法为主,其他法就成其为伴随、从属;如果以其中的另一法为主,则其他的法又成其为伴随、从属。总之,以任何一法为主,此法以外的他法都处伴随、从属的地位。每一法的主伴定位都是如此。为主的法,既然以其余一切法为伴随、从属,它也就涵摄其余一切法的功德于己身。由此可见,任举一法,当下即是主伴交辉,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事事圆融,互不相碍。 

                                                                      

贤首宗祖师

华严宗的六相圆融和十玄门说,具有宗教、社会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从宗教的层面看,事事无碍是直接为佛教修持实践服务的,它作为一种法门,为信徒提供重要的观法。人们应当以佛禅定时映现出的圆融图景为目标,修持六相观和十玄门,以求于一念中圆满悟解宇宙万物的真实本相,达到佛的境界。事事无碍论,也反映了华严宗人调和佛教各派、各种修持法门所作的一种努力,以为佛教众多的教派、法门都是相融无碍的,并以提倡这种圆融法门的华严思想为最究竟的教义。华严宗用十玄解释“性起”理论,强调此心本来圆满具足一切功德,不假修成而随缘显现,发挥了“一切现成”的思想,从而为中国佛教信徒提供一条返本归源的内心修持之道。
  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华严宗的事事无碍论反映了人类某种希望消除痛苦、追求理想以及协调自我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深刻思想。华严宗以佛在禅定时所示现的事事无碍的统一世界为理想境界,这是对人类社会痛苦根源的反思的结果。华严学者已直感到差异、对立、矛盾的存在,乐与苦、成与败、得与失、是与非、生与死等一系列的差异、对立、矛盾地形成人类痛苦的根本原因。华严宗人把消除差异、对立、矛盾的理想境界归结为佛的境界,安置于人的内心,这就从主观上消除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把现实提升为理想,给人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再从世界理想来看,佛呈现的圆融无碍世界,是一种整体世界,慈悲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个人的独立存在既被肯定,同时又强调与他人的关联,强调个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自性既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与他人、与社会处于相即相入的统一环境中。华严宗人这种包含于宗教理想中的美好社会理想,尤其是既重视个体的独立自性,又强调个性与社会的关联性思想,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 
事事无碍论的哲学底蕴与逻辑性格
  事事无碍论是一种独特的宇宙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