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1-09-19
秘密大乘佛教,又称为怛特罗佛教、密宗、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刚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是大乘佛教的一个支派,为印度后期佛教的主流。
佛教是唯一的最讲平等的教育(宗教),佛法认为:任何有情本具有佛性,任何人通过正确的修行,都可以悟道成佛,了脱生死。“迷”即是凡夫,“觉”即是佛。然而,这个从凡夫到佛的过程,道路有多种多样,如可以学禅宗、净土宗、密宗等等,成就的速度有快也有慢,其中最快, 最究竟的就是密宗了。正象我们要想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种选择,或步行或乘车、或坐飞机,显然坐飞机是最快的选择,但并非人人都可以有坐飞机的条件,如经济条件等。同样学修密法除了需要有上师的传承作为外部条件外,还需要有累世的修行因缘作为内部的条件。 密宗的修行方法(简称密法),虽然在西藏得以保留完整,并广为流传,但在汉地却如凤毛麟角,甚至被人误解。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的兴起,“密宗”随着“藏密气功”的概念,被人所知,但是大多数人对这种佛教古老的修行方法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功法”的一般概念上,一知半解。
密宗黑帽系活佛舍利
密宗之所以“密”,不仅仅是因为修法秘密赖以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而更主要是由于层次和知见上,更为直接,更为一针见血。佛经上说:一个人修显教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才能成佛,而修密宗则可以“即身成佛”。佛说:“一切诸佛以持真言而得成就。”持真言者,密法修持者也,金刚手菩萨的化身诺那活佛对密法的殊胜有这样的解释:“密宗能够即生证佛之理,譬如一个极坚固塞口之玻璃瓶,佛为瓶外空气,众生是瓶内空气,佛之所以为佛,众生之所以为众生,只因为一层极坚且厚之心垢玻璃为之隔绝也。密宗行人以大菩提心为因,并得金刚上师心传密法,以我之三密,与佛之三密感应道交,恰如用大锤,将坚固的心垢“玻璃”击得粉碎,立使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融合交通,故得即生成佛。 密宗又分为各种教派,如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等。在修法上各有其特点。无论何种教派,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在修法上无有高下之分,在知见上也没有根本区别,都是诸佛菩萨应众生不同的因缘而创立的,因而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第二、以佛法的中观见为究竟正见。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本性是“真空”,即非“空”亦非“有”;既非“非空”,亦非“非有”,由此认识宇宙的万物都是从“真空”显现出来的“妙有”。“妙有”是显现,“真空”是本性。
开元三大士——善无畏祖师
第四 、以胜义菩提心为究竟发心。即众生皆有佛性,在他们未成佛以前,都显现出凡夫相,为自己的私利造业,故而处于轮回之中受无量苦。因此在觉悟自己的同时,还必须以大悲、大愿、大行的菩提心来救度他人,觉我觉他,觉行圆满。
第五、以上师灌顶,师徒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上师是佛与菩萨的化身,他们担负着代法之责,为佛的代言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佛陀的思想代代相传。
以上六点是密法的根本,离开了以上特点就不是真正的密宗密法。对于那些社会上流传的所谓的“大密宗”“观音法”等等各种功法,宣扬抛弃身、口、意,甚至抛弃上师,本尊,从根本上背离了密法的原则。孰真孰伪,很易判断了。我们学修密法,应把它当是扫除障碍,彻底断除烦恼,渡过人生苦海到达智慧彼岸的“渡河之舟”;而不应怀 有一颗贪心,舍本求末,去追求修密过程中的“副产品”,开“天门”啦,“会飞”啦等等,甚至把密法当成是发财致富的门路。以此“贪心”学修密法,必入魔境!必堕地狱!
密宗非常注重传承
“密法在藏地得到了弘扬,而且可以肯定地说,藏密的传承是非常清净的。因为密宗非常注重传承,而且一定要口传,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假冒之法的出现。有些密宗故意用很多奇怪的名词,外人无法理解,只有证悟的金刚上师们才能解释,同样也是考虑到鱼目混珠的问题。另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澄清很多问题,无论任何一句话,都可以一直追溯,直到认定为佛陀亲口所说为止,因此,藏密的教义不会有任何问题。
释义
藏传佛教中,又以金刚乘、果金刚乘或果秘密金刚乘作为密宗的别称。金刚乘(Vajrayana),源自梵文的Vajra(金刚)及yana(即工具或通道的意思)。金刚乘是秘密大乘佛教用以与大乘、小乘作区别而创造出的名称,因金刚(今天所说的钻石)是极坚硬、极完美的代表,代表了密宗的教法如同钻石一般完美,而且可以摧破一切外道错误的想法。严格来说,金刚乘是指无上瑜伽部的通称,有时专指时轮续,称为时轮金刚乘。
密教来源有二说法,一是来自吠陀与奥义书,一是佛说秘密教门,密教的梵文叫怛特罗,意思是纺织时的经线,重述万物归一的哲学。密教也说人体是宇宙的缩影。
杂密,意思为不纯或不系统的密法。开元年间,开元三大士译出胎藏界与金刚界密续之后,这两部密续被称为纯密。相对于纯密,在它们之前译出的密教经典与咒语,都被称为杂密。
杂密部多为仪轨、咒语,讲究神通与驱使鬼神等内容,缺少高深的义理,是密宗最早的雏形。在胎藏界与金刚界密续(此二部称为纯密)出现之后,它的地位慢慢被取代。
它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祈福、祈雨、治病、安家、息灾,乃至于驱使鬼神、诅咒敌人,包罗万象。与印度传统的婆罗门教,中国传统的道教,西藏的苯教,与中亚的萨满教,有许多相似与相关之处。
大瑜伽密教:金刚乘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唐密的传说,密宗最早传承印度龙树菩萨〈或称为龙猛菩萨〉,关于这个龙树是否真有其人,若有其人是否与《中论》作者为同一人,尚有争议。关于密宗的传承,亦有人推源到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从现在可得的资料分析,密宗于7世纪东印度的波罗王朝时期兴起,以《大日经》等的形成为代表,以那烂陀寺、欧丹多富梨寺、超岩寺等寺院为中心,各自活动发展。其中,早期的密教,通过开元三大士等人传入中国形成了唐密。中晚期密教以秘密集会、喜金刚、时轮金刚等法门为代表则主要进入了西藏。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僧团日益衰败,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后来又由于伊斯兰教和德里苏丹国的兴起,重要寺院被毁,僧徒星散,13世纪初,趋于消亡。密教大师把印度新密带到了高原。 新密无上瑜伽,主张即身成佛,,新密主张‘乐空双运’以证明即身成佛之可能。印度密宗曾经向南传播,锡兰、缅甸(阿利僧派)、爪哇等地都留下来密教的痕迹。中国密宗的创始人之一金刚智,在来到中国之前曾经把密教传播到锡兰,不空也曾带弟子二十七人前往该岛;在缅甸曾经出土过多罗菩萨像和双身拥抱的壁画,被认为和密宗有关;爪哇夏莲特拉王朝诸王,信仰密教,建立婆罗浮屠等多家寺院。但由于种种原因,密教传承在这些国家全部断绝了(全部成为小乘佛教)。
在成体系的密宗形成之前,称为“杂密”的一些密法已经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三国吴黄龙二年(西元230年)竺律炎译出《摩登伽经》,支谦译《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还有金光明最胜王经。
汉传密宗主要的道场包括长安的大兴善寺、青龙寺和扶风县的法门寺。传统上,以开元三大士传入的胎藏界《大日经》,与金刚界《金刚顶经》合称二部大法,称为“纯密”,而称以前所译出的为“杂密”。
(七)不空索观音(与不空钩观音同体)。三面,八臂,手里拿着绳子。 在中国最受普遍崇拜的是圣观音,白衣观音,柳枝水瓶观音。在印度,水瓶与柳枝是家家必用的东西。每天早晨,印度人折柳枝来刷牙,刷完就丢弃。牙刷印度人不喜欢用,厌它不洁。至于观音的柳枝,是奇妙不过的,是普济众生的象征。此外,还有鱼篮观音,送子观音,与青颈观音。关于鱼篮观音有这样的一个传说:海龙王的女儿,化了一条鱼在水中游玩,不留神,被渔翁捉获。观音见了,发动慈心,从座而降,将她买过来放生。从此这龙王的女儿,因感激观音的恩典而精修。送子观音,在日本叫做子安观音,是生命的赐予者。妇女最崇拜她,有将她供奉在卧室里的。 青颈观音的来历,也有一种说法。有个乳海,充满了生命的奶。恶魔起恶意,想倒一碗极猛烈的毒药下去。观音为欲解救这苦难,亲自将毒药饮尽。毒发,头颈就变蓝了。
尊胜佛顶,一名佛顶尊胜,亦名除障佛顶。是五佛顶之随一,尊胜陀罗尼之本尊,即释迦如来由佛顶现出之轮王形,为佛顶尊中之最尊,故名尊胜佛顶,能除一切惑业,故名除障佛顶。尊胜佛顶修瑜伽法仪轨下曰:‘一切佛顶中,尊胜佛顶能除一切烦恼业障故,号为尊胜佛顶心,亦名除障佛顶。’同下曰:‘释迦牟尼如来,结跏趺坐,作说法相。(中略)尔时世尊慈悲愍念,便入除障三摩地,从如来顶上发生惹耶三摩地,状若轮王之像,白色,首戴五佛宝冠,手执金刚钩,项背圆光,通身如车轮状,晖曜赫奕。现此三摩地时,十方世界六种震动,十方世界一切地狱六趣众生应堕恶道者,皆悉灭除,一切恶业不复受,若便生天及十方清净国土。为此善住天子七返恶道之身一时消灭,是故号为除障佛顶轮王,即是五佛顶轮王之一数,并通三佛顶八大顶轮王也。’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曰:‘即于山间空闲处,或于净室,画本尊尊胜陀罗尼像安于东壁,持诵者以面对之。’
更有甚者,在唐不空译《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君护法仪轨》中还记述说:天宝元年(742年),安西城被蕃军围困,毗沙门天王于城北门楼上出现,大放光明。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三五百名神兵穿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蕃军大溃,安西表奏,玄宗大悦,令诸道州府于城楼西北隅置天王像供养。一时毗沙门天王声威大震,香火极盛。
总而言之,准提法门是一个道道地地真修实证的法门,也是一个含藏无尽宝藏的法门。从心灵的开发,到色身上、气质上的转化,乃至让我们明心见性,成就无上菩提的大业,它可说都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非常美妙的修证蓝图。所以只要你具足信心,依教奉行,锲而不舍,蓦直修练,则功德自在其中,福慧亦将不断增长,而改善健康,消灾免难更是理所当然了。
唐朝后期,唐武宗下令取缔佛教,代之以道教,佛教各教派遭受沉重打击,深受皇室器重的唐密也不能幸免,虽然唐宣宗继位后立即宣布恢复佛教,但唐密已逐渐式微,系统性的两部大法传承趋于隐没,主要原因是合格的阿阇梨阙如,坛场仪轨也很难完备。至宋初,虽稍有复兴迹象,但仅限于译经,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唐密开始消逝,因唐密的许多真言、本尊法门和别尊曼茶罗已逐渐融入到其它宗派之中,如《药师法》、《准提法》、《孔雀明王法》、《秽迹金刚法》、《瑜伽焰口施食法》等一直广为流传,许多真言密咒被列入日常课诵,一并被广泛运用于佛教法事活动至今。因此,有专家称唐密已成为隐身于佛教各宗派中的“寓宗”。
这是惠果祖师的预言与期待,也是华夏有情的心愿与期望。
总体来看,上世纪的“密宗热”对社会重新接触认识密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无庸讳言,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问题的症结要么是“不如法”(越三昧耶传授、非器传授),要么是缺乏大小乘根基,要么对密典歪曲理解,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失去了大乘戒律的制约。这也是民国时期密法热不能持久的根本原因。因此,唐密回传的历史任务也就无法圆满完成,期待着后来者再续前缘。
持松法师生前结缘灌顶人次众多,超晔等居士得到良好法理熏陶,并培育指导多名优秀唐密行者。
吟毕,告示随众:我初得法之时,于东瀛金刚峰寺发愿,誓持所学,归还我土,重兴密法,追继唐朝开元盛期;及归国以来,开教所、设讲院、立道场、不遗余力,今日遇此佳壤,堪充瑜伽密教重振之基,何其幸运!希望诸君共同于此创立密宗根本梵刹,为我密宗开别生面。上师遂将此地命名为‘五智山’,全名为‘五智山真言宗光明王寺’台湾总本山。随众遵聆教言,连袂奋起,集资纠力,开荆辟棘,合力垦植。于七十九年三月动工,十年间,光明王寺从地涌出,万佛宝塔凌空显姿,民国八十八年十月大殿工程毕竣。上师于开山期间,为弘法利生亦奔走各地,先后又于台北、香港二地分别设立了‘光明王寺台北分院’、‘光明王寺香港分院’。
本寺所修之法门,以禅密为主体,而兼容他宗。所修密宗者,则系真言宗,即俗称之“东密”,此即唐朝日本弘法大师(大师出家法号空海,“弘法大师”之号乃日本天皇所赐)渡海到中国长安、青龙寺,由惠果阿阇梨亲传的“三国传灯”之正统如来密教 (三国者,印、中、日也) 。此密教在中华即称为“唐密”,弘法大师传入日本后,发扬光大,传承至今不断,即称为“东密”(以其最初设坛灌顶系在京都之“东寺”,故名)。惜乎在唐武宗毁佛之后,密教在中国即一蹶不振,几乎断绝,逮至明太祖昭令禁止设立密坛,密教馀绪可说完全中断。兼以元、清两代内廷提倡喇嘛教,更使正统密教的真面目鲜人得知。成观法师于1990年前后,于美、台各地参学藏密、唐密、东密,并于1991年开始,至日本真言宗的总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师所创之真言宗总本山),修学真言宗密法。六年之间辛勤往返,终于完成学业,于1996年8月8日入坛受金胎两部大法传法灌顶,得阿阇梨位,是为三国传灯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阇梨。
因唐朝中期中日交流的密切,唐密由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传入日本创立真言宗,又因以东寺为发源地,故称为东密。另有台密,为同期入唐交流僧最澄大师所创,亦称理秘密教。东密体系于空海大师已大体完备,台密体系是于最澄法子法孙继续赴唐交流而成。由此瑜伽密教盛行于日本。
东密门人甚多,以真济、真雅、实慧、道雄、圆明、真如、杲邻、泰范、智泉、忠延等十人最为杰出,或媲美为世尊之十大弟子。空海与此等门人大扬宗风,而予日本平安时代社会各阶层以之影响。空海寂后百年顷,事相之传承分成小野、广泽两大流派。然中世以来,一些真言宗的僧众提出,大日如来的本地身不说法,说法的是大日如来的加持身,这一见解有别于传统法义,由此形成了新义真言宗一派,相应称坚持传统法义者为旧义真言宗。究其实质,新旧义的区分缘于对佛法特别是密法欠缺真正体悟,只是执着于文字相,于修证没有丝毫意义。
平等 | 身、语、意三密平等、圆融、无碍,称为三三昧耶,故又称三平等。行者初发心时,知三三平等之理,安住佛地三昧道,照见心、佛及众生三无差别。 |
本誓 | 既以三平等之理为缘,乃起大誓愿,修大悲,行四无量、四摄等,能利益众生。 |
除障 | 本誓发得三三平等之戒体时,能除灭过去、现在、未来的恶业罪障。 |
惊觉 | 自惊察身心,制止放逸懈怠。 |
名称 | 解释 | 相当于何种三聚净戒 | 相配于何种菩提心 |
不应舍正法戒 | 如来一切正教,皆当修行受持读诵,应如海纳百川,而无厌足之心。 | 摄律仪戒 | 三摩地菩提心 |
不应舍离菩提心戒 | 菩提心为三昧耶戒的根本。菩提心存,则三昧耶戒存;菩提心失,则三昧耶戒失。学密行人虽然具有菩提心,但由于他们处于因位,没有圆满,不免有远离之虞。因此三昧耶戒在此告诫学人不应远离此心。 | 摄善法戒 | 胜义菩提心 |
不应悭吝法戒 | 诸胜法皆是如来在因位时,勤苦修行,捐弃身命,甚至为他人僮仆、床座而得,因此一切佛法,乃一切众生父母的遗产,不能为一人独有。因此,即便一个人能不舍正法,不离菩提心,但于正法悭吝,见机不惠施,则也犯下了盗三宝物相同的罪。 | 摄众生戒 | 行愿菩提心 |
饶益行戒 | 这是菩提心根本所决定。修学佛法者应普摄一切众生,为入道因缘。 |
《大日经疏》第十七卷的说法 | 善无畏《无畏三藏禅要》的说法 |
不舍佛宝 | 不应舍三宝皈依外道,是邪法故 |
不舍法宝 | 不应退菩提心,妨成佛故。 |
不舍僧宝 | 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教典,背佛性故。 |
不舍菩提心 | 于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非凡夫境故。 |
不谤一切三乘教法 | 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者,不应说如是法令退堕,趣向二乘,断三宝种故。 |
不悭吝一切法 | 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应说如是法,令彼于二乘之心,违本愿故。 |
不起邪见 | 对小乘人及邪见人前,不应辄说深妙大乘,恐彼生谤获大殃故。 |
不阻止他发大心,亦不得见其懈退而不劝发 | 不应发起诸邪见等法,令断善根故。 |
不差机说法 | 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令彼以嗔恨心求如是物不能办得,令退菩提心,二俱有损故。 |
不施一切不饶益他物 | 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及教人作、见作随喜,于利他法及慈悲心相违背故。 |
(一)不退菩提心。 | 摄律仪戒与摄善法戒 |
(二)不舍离三宝,不皈依外道。 | |
(三)不毁谤三宝,及三乘佛法。 | |
(四)不应舍正法,不疑大乘法。 | |
(五)不应起邪见,不拨无因果。 | |
(六)于法不悭吝,不差机说法。 | 摄众生戒 |
(七)不应向大心,说法令退堕。 | |
(八)不应向小根,辄说微妙法。 | |
(九)不应向外道,自说具妙戒。 | |
(十)必饶益有情,不作损害行。 |
罪名 | 行为 |
退三昧耶 | 受三昧耶戒之后,退失本誓而不修行 |
破三昧耶 | 已受密法,却对密藏产生疑谤之念 |
越三昧耶 | 未得阿阇梨允许,恣意见闻圣教口诀 |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