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4-08-06
◎佚名
许多人到寺院,常常对师父穿的各色僧衣很感兴趣,也有很多疑问,为什么僧衣有不同的款式和颜色?还有不同数目的条块?这和师父们的职务等级有关吗?今天就来说说师父们穿的僧衣都有些什么讲究。
首先我们要知道,只有受了具足戒的师父披在左肩上的法衣才能叫袈裟。在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袈裟(梵语 kasaya,巴利语 kasaya 或kasava)意译为坏色、赤色、染色、不正色,引申为僧众身上的衣服。这是因为佛陀为免除出家修行人对衣服的贪著而教导比丘从树根、树皮、树汁中提炼染料,破坏僧衣颜色的亮丽,达到坏色(kasaya)的目的。
三种袈裟
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条文,所以也没有着衣规矩。后来,在一年冬季游乞时,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有失威仪,于是佛陀便随之制定了僧人的衣着规范:初夜披一件;中夜觉得冷,加上一件;后夜还觉得冷,再加一件,比丘一般不得超过三衣。
三衣的外形都是方形,由内而外第一衣叫安陀会,第二衣叫郁多罗,第三衣叫僧伽梨。
安陀会衣:俗称五衣,由五条布组成,又名“杂作衣”。平时作杂事工作,均着此衣。
郁多罗僧衣:俗称七衣,由七条布组成,又名“入众衣”。平时僧众上殿、诵戒、过堂均着此衣。
僧伽梨衣: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又名大衣,依条块数目分有三品九种,其中二十五条袈裟可作为衣钵传承的象征,又称为祖衣。
僧人的衣服为什么是一块一块拼接而成呢?这里的用意也有两方面:
第一、根据律典记载,佛陀经过田野,命阿难仿田野之形状而制定僧衣款式。田野种植谷物滋养色身,僧人应供令人增长福慧,所以也把僧衣叫做福田衣。
第二、当时在家人的衣服是整块的,僧衣缝成块状,区别于俗服,被人盗去也无用。
汉地僧服的演变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汉地较之印度天气寒冷,中国的僧侣们仅仅靠“三衣”是无法御寒的,而且偏袒右肩也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
所以汉地的僧人日常是不穿袈裟的,而是穿长褂。它和汉服相近,但衣领由三层布复叠而成,在衣领前面中段还用密密的针脚缝有许多根线条,有人认为这象征佛法僧三宝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但也有人指出这不过是穿凿附会之谈,无非是为了经久耐用而已。
僧人在参加礼佛、诵经或上殿、用斋时,则常穿一件海青。
海青外观上不同于大褂的地方主要在于其袖口特别宽。“海青”在辞源里解释说: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按李白诗:“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言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今亦称僧衣曰“海青”。
“海青”的颜色,出家师父的海青一般为黄色,居士以青黑色为主。
现如今汉传佛教僧人,日常穿长褂,受戒后往往备二十五条大衣作主法等特殊活动时之穿着,平时参加法会穿海青,在重要场合加披七衣,而作为原始佛教杂务时穿的五衣在汉地已经很少排上用场了。
僧服的颜色和职务有关吗?
在佛教伊始一、二百年中,僧衣的颜色是习惯用赤色的。袈裟”的本义即“赤色”。《牟子理惑论》云:“今沙门被赤布,曰一食,闭六情,自毕于世。”可见,当初印度僧人刚来中国时,也是以身着赤色袈裟者为多。
在佛灭度后二百至五百年间,在教理上分化为二十部,在戒律上分为五部。于是袈裟的颜色逐渐成为了宗派的标识。如后汉安世高译《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描述袈裟的颜色时说:“萨和多部者,博通敏智,导利法化,应着绛袈裟。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袈裟。迦叶维部者,精进勇决,极护众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者,禅思入微,究畅玄幽,应着青袈裟。”摩诃僧祇部者,勤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袈裟。
我国唐宋时期,由于朝廷多次赐予高僧大德紫衣、绯衣等(唐代三品以上官服为紫,五品以上为绯),袈裟颜色也逐渐多样化。元代僧人的服装改变为黄色为主,如元代文士欧阳玄吟道:“比丘原是黑衣郎,当代深仁始赐黄”。到了明代,对僧人的服装颜色又作了更加细致的规定,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条、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条、浅色袈裟。教僧皂色常服,黑条、浅红袈裟。”
由此可见,明代僧人的服装可分为禅宗、讲(天台、贤首、法相)、教(从事祈福消灾丧仪佛事)三种差别。但是当代,由于禅净合流,禅、讲、教的区别已经不明显了,一般常服只要符合朴素的原则即可,海青一般为黄色,七衣为茶褐色,主法者的二十五条祖衣为红色。值得一提的是,一般非主法的僧人在礼忏和诵经等重大活动时也可以披一件红色的忏衣,这应该是汉地佛教的特色吧。
总之,僧服颜色和僧人的职务是没有关系的,而曾经作为宗派标识的功能也已经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反而是袈裟布条的数目和身份有一定关系,穿二十五条祖衣主法的一般为寺院的住持或替住持主法的重要执事,而未受戒的沙弥则不能披袈裟,只能穿没有条块状福田相的缦衣。
(来源:杭州永福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