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0-11-25
◎随佛禅师
1、 佛教中的误解
长久以来,佛教里有一个误解,认为要解脱证菩提,就要有高深的禅定,并且是以“戒、定、慧”为修习的次第。
什么是“戒”?有端正的品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传统的看法。“戒急施缓”,持戒能关闭诸恶之门,故比“施”更重要,所以传统佛教才说先持戒再布施。关于“定”,传统佛教认为当依此来开智慧——其实这是后代祖师所讲,并非佛陀所说。 佛陀教导的开启智慧是要“如理作意”,即是“修因缘观”。解脱证菩提是由“正定”展现的,这正是修因缘观的次第圆满。因此,单以“禅定”是不能开启智慧的,禅定只能是作为因缘观入定的方便。
佛陀的宝贵教诲是断“苦”证“灭”的实践内容。时代的迁变却将之演变成行善布施的世俗教化,使踏入佛门之辈,误以为修行就是行善布施,遂使佛教与其他宗教发展出共通的宗教理趣。而佛教超越世间烦恼的一面,却隐没不见,这得怪我们佛弟子自己没做好!
2、佛陀的真实教导
佛陀教导的是因缘观,证据就在《相应阿含》609 经(《相应部》念处相应 SN 47.42 经)。而后世说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相应阿含》及《相应部》内是没有经典作依据的。学习佛法要有历史、经典考证及戒律的印证。“邪见”会伤害很多人,而且会祸害好几代。因此说法者必须要如实地按照加以考证后的经典,如实弘扬。《相应阿含》749 经说:以“明”导向解脱证菩提的“正见”,乃至“正定”起已,圣弟子得解脱贪欲、嗔恚、愚痴而“自知不受后有”。这跟以“戒定慧”为修行次第的说法,有很大的差距。《相应部》SN 48.52 经所说的“若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也否定了“戒定慧”的修行次第。如果你以前是以“耳”闻法,你可能需要调整自己,因为师父教法是依经,教安那般那念则是让你亲身体验身心的活动。
这些在你听来总是觉得怪怪的,原因是没有经过扎实的学习过程。教的人说你不对,你又很生气,因为你“积习难返”。师父来马来西亚这四年,碰到两种人,第一种是骂了师父又来听法,过后觉得惭愧不敢发言;另一种是来了之后才骂,因为跟以前听的不一样,觉得很不舒服。如果你是第二种人,你应该反省,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只是在于表面的耳传当中,这如同在历史洪流里,你把河面上漂浮的东西,当作是佛陀的法船。现在师父从纷杂当中说出佛陀的真实教法,这在人情世故上肯定是不吉祥,因为无形当中让人家下不了台。但这些都不是各个宗派的问题,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问题。
3、我们是生死当中的朋友
也许正如阿姜查所说“我们是生死当中的朋友”。我们在生死当中,都是在找路,对错不需要看得这么严重。大家在佛门中寻找,本来是想解决问题,为何却弄出一堆人事的问题?所以,既然你认为自己是在学习佛法,而你又来了这里,那么大家就一起聆听佛陀的教导吧!缘生法是常还是无常?无常。我们的念头会不会都不动?不会。如果要念头专注于一处,是不能生活的。所以,靠“禅定”来解决问题是行不通的。唯有在六触入处做因缘观,藉由如实知见,破除妄想,“离贪”才能回应在平时的生活中,这叫“正定”,而非“禅定”。因此,解脱的圣者能在时时刻刻不生贪爱,生活皆在“定”中。大家要记得:“因缘法”才是佛陀正觉的核心。所有的修行都要与十二因缘匹配才行。
(来源:《华人原始佛法》微信平台)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