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期

更多»

大灵山

  • 1

    《少林学辑刊(第一辑)》序

  • 2

    把少林文化的研究提升到更新的水平

心安是福

  • 1

    《心安是福》连载

面壁石

  • 1

    略述佛教经典中的孝道思想

  • 2

    禅法二三事

锤谱堂

  • 1

    申报文化遗产是“少林学”建立的一个标志

  • 2

    “少林学”建构设想

  • 3

    简论 “少林学”中的少林武功研究

禅悦篇

  • 1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 2

    一盏明灯

  • 3

    品香

  • 4

    探索行路的方式

  • 5

    古寺读书

  • 6

    花是无辜的

  • 7

    禅心如镜

  • 8

    知止的智慧

  • 9

    心中有善

佛教常识

  • 1

    四十八单

少林故事

  • 1

    少林僧兵为国立功

新禅诗

  • 1

    在少林寺品禅茶

  • 2

    少林的满月(外一首)

  • 3

    菩提树

  • 4

    禅诗二首

  • 5

    石雕佛像

  • 6

    一百零八盏灯的佛缘

今日少林

  • 1

    《禅露》2023年第1期大事记

读者来信

  • 1

    读者来信

《少林学辑刊(第一辑)》序

◎释永信


今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中国权威学术研究机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参加与少林寺有关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我非常感恩。因为这是少林寺建立1500余年以来的又一盛事,是对少林寺的一个历史回顾与总结,对开拓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是我国宗教学界重要的宗教研究机构,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今年11月,我访问世界宗教研究所,恳请宗教研究所在少林寺研究方面提供帮助,得到了研究所领导的回应,促成这次会议如期召开。世界宗教研究所为确保这次会议能够顺利举行,做了很多的工作,并在本月中旬专门召开了工作会议,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令我们非常感动。在这里,我代表少林寺僧众,向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领导和筹办会务的各位先生、女士,表示诚挚的谢意。

少林寺1500余年的历史文化,可以分为四部分内容,这就是佛教、功夫、艺术与医学,这四个部分既有相对独立的一面,又是互为一体不二的形态。它们构成了少林文化的丰富内容。这次,我们在会上提出“少林学”的问题,就是想对少林寺的文化作进一步的提升与发展。少林学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加以发扬光大。在少林学里,佛教肯定是基础,其他三部分内容是在佛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他们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佛教发展,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古代少林寺僧人对禅宗的创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少林寺历史上出现了不少名垂青史的禅师。少林寺禅师在发展禅宗过程中,又创建了少林功夫,少林功夫反过来又扩大了佛教的影响。所以,如果没有佛教,就不会有少林寺,同样没有少林功夫,也不会让少林寺走向世界,这就是少林寺的辩证法,也是少林学的中心所在。

现在,少林佛教和少林功夫享誉中外,这是少林寺的光荣,但是如果仅仅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这是不够的。要光大少林文化,对少林文化进一步给予提升,只能对现有的少林文化资源给予更多的整合,从方方面面来研究和讨论少林文化现象,这就是我们把少林文化提高到“少林学”这一高度想法所在。今后,少林寺仍然会在把握少林禅宗的方向与基础上,尽可能深入挖掘少林文化的精华。我们希望能不断得到各位专家的支持,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支持。我愿意在这里向各位学者作一个承诺,少林寺将为你们研究“少林学”提供一个平台,凡是愿意研究少林寺与少林文化的,我们将向你们提供竭尽全力的帮助,包括研究资料的提供与课题的资助。

这次会议得到来自各方面学者的支持,说明少林寺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专家的重视。一座寺院能得到各方面学者专家的支持,这是由少林寺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所决定的。你们的到来,不仅给少林寺增添了光彩,对少林寺未来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我代表少林寺,向你们表示深深敬意,感谢你们对少林寺与“少林学”的关心,并预祝所有参会的学者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近年来,少林寺在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地做工作。如今,不仅将与少林寺有关的资料进行了整理,而且还在挖掘少林历史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少林寺的文化建设有了起色,才使少林寺具备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2002年,少林寺借启动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的机会,对少林功夫的文化形态、品质内涵以及历史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审视和梳理,使我们对少林功夫的当代价值及其未来,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深深体会到,少林功夫的确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组成部分,也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申报少林功夫并不是最终目的,推动少林功夫事业向前发展才是最终目的,丰富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人类精神财富才是最终目的。


(本文为释永信法师于2005年12月29日在“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收录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把少林文化的研究提升到更新的水平

【北京】卓新平

 

三九严寒的北国,首都北京正沉浸在元旦到来的喜悦之中,我们相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共同召开“少林学” 学术研讨会。我代表本次会议主办单位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的全体同仁,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并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今年11月初,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访问我所,提起召开“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的想法,得到了我们的赞同。于是,在短短不到五十天的时间,我们共同筹备了这次会议。其间,得到了在座诸位的热烈响应,积极参加,使这个会议能够及时召开。在此,我代表会议主办方,向所有与会代表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世界宗教研究所是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一支生力军,去年我所曾经举行了成立四十周年的盛大活动。四十年来,我所先后撰写各种宗教学著作五百余部,发表论文三千余篇。曾经在我所工作过的著名专家学者有朱谦之、任继愈、牙含章、郭朋、黄心川、吕大吉、年钟鉴、余敦康、吴云贵、杜继文、沈遐熙、徐梵澄、赵复三、韩镜清、戴康生等,他们对我国宗教学研究事业和学科建设起到过重要的作用。现在我所有八个研究室,涵盖九个二级学科,三十多个三级学科,研究员20人,副研究员28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四十余人。先后培养博士生52人,硕士生76人。他们分布在国内外各地,其中很多人成为本学科领域的知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总之,宗教所这支一百多人的科研群体,作为我国宗教学术研究的“国家队”,显示出其雄厚的力量与潜能。

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的一座重要寺院。由于佛教史传记载印度高僧菩提达磨曾经在寺里坐禅修行,被后人奉为禅宗的初祖,故少林寺也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拥有显要地位。少林寺除了有悠久的历史之外,还有举世闻名的功夫,少林武术现在已扬名海内外,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此外,少林寺里的壁画艺术,也是我国佛教艺术精品,而与少林僧人有关的医学同样是少林寺的瑰宝。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积存,使少林寺一直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也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一座少林寺,有挖掘不尽的研究资源和长远的研究前景,这在中国宗教文化研究领域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少林文化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其中包括在永信法师主持下,少林寺开展的研究活动也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进展,为“少林学”的创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我们愿意与少林寺合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表示十分重视把围绕少林寺的研究系统地推进到“少林学”的高度,使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少林文化研究,全面提升到更新的水平。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少林学”内容,目的就在于此。

希望在座的专家学者,充分展示自己的学养,贡献自己的智慧,为中国学术研究百花坛上的这朵奇葩开得愈加鲜艳,而做出积极的努力。

同时,我愿借此机会告诉大家,世界宗教研究所是一个开放的单位,我们始终愿和国内一切有诚意、有见识的宗教团体和宗教人士发展平等互利的学术合作。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们与少林寺建立起更加密切、更加富有成效的友好关系,从而共同促进当代中国宗教学术研究的不断繁荣,共同促进中国佛教沿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正确道路继续发展。


(本文为卓新平所长于2005年12月29日在“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收录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心安是福》连载

编者按

心是什么?是一切业的根本。心乱则业恶,心净则业善。每个人的修行,说到底就是心的修行,心安是福。

为尽量满足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心安是福》一书中的每一章节,特设禅话、开示、参悟“三段式”文体。

该书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编著,2013年9月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发行。《心安是福》一书中,不只有佛理,亦有众生之理,世间之理。


(十)

布施:五戒三施,有所舍弃

芸芸众生中,凡愿意接受你施舍者,都是你布施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行乞者。这是佛之大爱的根本,也是修禅者从施舍中感受快乐的大道。


永信禅话——

布施在佛教当中占多大地位?六度当中,将布施提居首位;成佛四无量当中有舍,舍即施;《佛说十善业道经》中更是对布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经文云:“世尊对龙王说,如果有人行菩萨道,在不杀生的前提下,将赚来的钱用于布施的话,那么这个人将来必得‘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的果报。”可见,佛对一个既不索不义之财,又乐于布施的人所赋予的功德之大!

布施的形式主要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所谓“财施”,是指财富上的布施,包括将金钱与其他实物(如吃、穿、用等物品)舍捐出去,救济缺吃少穿、生活困难的人。当然在佛教的教义上,这还只是外财性的布施,生活在尘世中的凡夫俗子,能够做到外财布施,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如若人家得了你的外财,还需要你的器官、肢体,你会作何反应?我敢说,几乎没有人愿意以布施的名义这么做。毕竟,这关乎自己的生命。而生命,正是我们的内财。施出象征生命意义的器官,就是佛说的内财施。内财施听起来很恐怖:你要只胳膊?拿去就是;你要只眼睛?拿去就是——这些听起来很恐怖的“施”,只有菩萨做得到。

佛祖时代,有一位具寂国王叫恒以,他把自己的所有财物全部布施出去,满足了臣民的心愿后,仍觉得自己尚未满足动物、畜生的心愿,而外财对动物、畜生是派不上用场的,怎么办呢?只有动用自己的内财了,于是恒以就下定决心,前往蚊蝇聚集地,将自己身上的肌肉与鲜血布施出去,让此类众生得以饱食。帝释天神听得此事后,半信半疑,为辨明真伪,他就变成一只黑老鹰,要啄恒以眼睛,恒以却淡淡地说:“如果你真需要,拿去就是。”帝释天神闻言即现出真身,对内外兼施的恒以敬佩不已。

当然这只是一则传说,表达的是菩萨无量的慈悲心。诸位作为众生,要达到菩萨那般境界,难度可想而知,我也不会在此倡导这样的施。我倡导的是什么?假若你在外财上有能力,通过布施去解救那些处于极度困苦中的人,你就是有功德的人;假若你外财有限,甚至你自己还处在亟待他人向你外财施的困境中,那么你未尝不可通过随喜他人,或对他人多报以微笑、陪护等看似微不足道的内财施方式,向他人表达你的慈悲心,这同样能赢得他人的尊重。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财施处处可见,只是你未必能感觉得到。

所谓“法施”,就是通过讲经布道的方式,开导他人,帮助他人脱离苦厄,或者无偿地向他人传授知识技能,抑或是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帮他人摆脱苦厄,走出困境。法施所成就的功德比财施又进了一步,因为财施毕竟是有限的,不管你施与多少钱物,受施者都会有用完的时候。而法施不是这样,通过法施,受益者得到的是智慧的给养,而智慧对于任何人都是终身受用的。

然而,现在尘世间的法施情况并不乐观。世人过度追逐利益,导致法施心与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在众生当中呼唤或实现法施精神的回归,难度真不小,这也正是我劝导众生修禅的原因之所在。

所谓“无畏施”,在佛教当中是持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奉持了五戒,别人就不会因为你感到不安、畏惧。进一步讲,你通过修行持了五戒,并不见得人人都像你一样持了五戒,所以社会依然存在不安定的因素,那么你还要在众生感到身心不安、恐惧、害怕的时候站出来,帮助众生,消除众生的恐惧。所以,无畏施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布施,这种布施虽然无形,但却是很实用的。

接下来,我要谈谈舍弃。

舍弃与布施就像硬币的两面,没有真心的舍弃精神,就没有真正的布施义举。

《般若经》中,佛如是说道:“菩萨如布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舍,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亦无所得。如菩萨众行布施时,于一切法都无所损,如是菩萨当证无上正等觉时,于一切法亦无所益,损、益二门相待立故。”这就说明佛对舍弃与布施都是持有一定原则的,而不是闭着眼睛恣意胡来的。否则,仅以纯粹舍弃或纯粹布施来定义,菩萨把寺庙舍掉了,把经书、斋库施空了,还有今日的佛教与众僧吗?

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舍弃与布施应该以“财无所顾惜”为前提,能舍、能施一切可舍可施之物,这已可证诸菩萨的慈悲心。至于修行中的众生,佛亦有言,凡舍得、施得者,“无论出家、在家,皆可称为菩萨”。也就是说,只要你对人生宇宙有所觉悟,对世间万事万物空性有所体证,那么你对世俗生活一定有所舍弃与布施,也一定能够功德圆满。

当然,我现在并不鼓励大家舍光了去要饭,舍得老婆孩子在家饿肚子。但有一点需要指出,一个人若真有这份舍心,他就肯定会成佛。一个能把自己的一切都舍掉的人,就有资格接受布施。

更值得提醒的是,佛教讲的布施必须遵循一个大原则:五戒。众生做不到五戒(人人戒酒不现实),至少要做到四戒。如果有人一边谋财害命、贩卖毒品,一边又把赚得的钱舍弃一部分用于慈善事业,这不但不能算作功德,甚至还因为恶业重而必招来果报。

有人问,我们都在讲布施,那么,谁是布施的对象?佛教对布施的对象并没有严格的界定。纪伯伦曾说:“凡配在大地上行走的都有资格接受你的施与,因为你给的只不过是多于你生活需要的部分钱财而已。”这就是说,芸芸众生中,凡愿意接受你施舍者,都是你布施的对象,而不仅仅是行乞者。这是佛之大爱的根本,也是修禅者从施舍中感受快乐的大道。



高僧同题开示——

白云禅师


布施是佛教的修行方法——六度法门的第一条;布施是表示“爱”的方式,布施是一种“付出”,又表示缩小自己、扩大心胸而关怀天下之人。布施两字听起来很简单,但对某些人而言,做起来却不甚容易。普天之下,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角落,都无法缺少布施的运作。如果缺少布施互助的运作,那个国家、那个社会就不是“人类”生活的社会。

学佛者,追求清净的爱,讲究付出的艺术,这便是“布施”。经文中佛陀说,“贫穷布施难”,确实是贫穷布施难。因为贫穷的人,自己资生之物已很匮乏,怎么会有余物布施?尽管很有爱心,也很愿意付出,却苦于缺少生活的物质,像这样虽有布施之心,又有何用呢?所以——贫穷布施难!

但布施除了物质之外,身体力行的奉献也是布施。佛陀所说的贫穷布施难,是指一般人而言,若是学佛的人看透了世间的一切,进而可以广泛布施。佛陀说“一切唯心造”,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都是唯心所成,只要有心去做,是难亦不难!

正所谓“一勤天下无难事”,在佛陀的时代,有一位贫婆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换了一盏油灯,如此,她一样可以燃灯供佛,可以布施。另外一位贫女,穷得只有身上穿的一件破衣服,于是把里襟剪下一块来供养佛陀……

在慈济世界中,类似的故事很多,只要有心去做,即使困难,也不难办到。对多欲的人而言,布施确实是很难之事,但对于有心人,则凡事都难不倒他啊!



参悟——

释正进


寺院里出家师父的思想行为,与世俗社会的就截然不同,不能说清净无染,相对来说要比社会洁净得多,因为彼此所求的方向不同、“目的地”不一样。在名和利方面,一个是越多越好,一个是“舍弃”。而这个不断从内心里“舍弃”或者“根除”的过程,要有个始终如一的东西来维持,才能彻底“舍弃”掉。



邹相


常言道:“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这个“舍”的过程,就是放弃。我们大可不必把着眼点放在“得”上,人生并不一定就非要一直“得”,“舍”也一样有意义。正如电影《卧虎藏龙》中,男主人公李慕白说的一句话:“把手握紧,什么都没有,但把手张开就可以拥有一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很多时候,与其紧抓不放,不如选择放弃。因为,放弃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谓菩萨以财、法二种布施摄众生也。若众生乐财,即以财施摄之;若众生乐法,即以法施摄之。众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亲爱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摄。”简单来说,布施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无畏布施。因人而异,我们的布施也会有不同。譬如说,对一位沿街乞讨的乞丐,我们可以以财物布施,让其感受到我们对他(她)的关爱;对一位知识匮乏或不明事理的人,我们可以用法布施来对待,引导其认识真我、明晓事理;对一位胆小懦弱的人,我们就应鼓舞其士气,为其找到坚定信心的方法和途径,施以无畏。


本悟


我们面对复杂的人生不能仅仅掌握一套哲学,以为只要懂得了一个道理便可以畅通无阻。其实,取得往往只要心理坦然,而放弃则需要巨大的勇气。想要驾驭好生命之舟,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学会放弃。

把握时机,保持清醒的头脑,就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古人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放弃是一种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是顾全大局的果敢和胆识。面对人生,我们是自己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选择和懂得放弃,才能彻悟人生,才能拥有海阔天空般的人生境界。

略述佛教经典中的孝道思想

【河南】邹相


众所周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管是古往今来的各种典籍,还是近现代的各类文学作品,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倡导孝道思想,劝导后世重视孝道,敬奉双亲,敬重师长。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一位大孝子,曾到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度化于她;曾在父亲净饭王去世后,亲自为父抬棺;等等。而在佛教的诸多经典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孝道的经文,以此来呼吁弟子们懂得知恩报恩,懂得侍奉父母,重视孝道。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传播与发展,并广泛地被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所接受,正是因为它是一个重视孝道的宗教。同时,佛教还倡导我们不仅仅只求解除我们这一世父母的痛苦,更要发广大愿、发长远心,连自己七世父母的业,都要超度。佛教崇尚的这种孝道理念,与中国《孝经》中所说的“大孝于天下”理念如出一辙。佛教中关于孝道的论述,除了散见于各种经典中之外,还有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如《地藏菩萨本愿经》《杂宝藏经》《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优婆塞戒经》《佛说睒子经》等。

在佛教中,如何做到孝顺父母、恪守孝道呢?我们可以从佛经中梳理出孝道的几种方式,包括礼敬父母、奉养双亲、和颜软语等。

礼敬父母,就是要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这才是一种如实的孝道。《梵网经》载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经中,佛陀要求弟子们懂得孝顺父母、师长、三宝。“至道”即至高无上之道,即最根本的法门。要想求得佛道,就得先懂得孝道。“孝名为戒”,“戒”是防非止恶,是制止之意,不让人为非作歹。即是说,孝就是戒,行孝就像是受菩萨戒一样。在这里,孝就是佛教里的至道之法,就是圆成佛道的至上法门。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知道孝顺,就无法成就佛道了。《梵网经》中还讲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即是说,我们不仅要孝顺、恭敬自己的三世父母,使之了生脱死,还要孝顺、恭敬六道众生,使之共同获得自在与解脱,充满幸福与快乐。

《佛说盂兰盆经》云:“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王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经中,佛陀告诫诸弟子,一定要“修孝顺”、“行慈孝”,时刻忆念自己的父母,乃至过去的七世父母,并于七月十五日,及时供佛供僧,以令父母超拔解脱,报答父母长养慈爱的恩德。经中记载目犍连尊者报母恩的故事,同样是事亲尽孝的体现。

《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载曰:“父母恩德,无量无边;不孝之愆,卒难陈报。尔时,大众闻佛所说父母重恩,举身投地,槌胸自扑,身毛孔中,悉皆流血。闷绝躄地,良久乃苏。高声唱言,苦哉!苦哉!痛哉!痛哉!我等今者深是罪人,从来未觉,冥若夜游;今悟知非,心胆俱碎。惟愿世尊哀愍救援,云何报得父母深恩。”经中阐述了父母对子女的恩德广大,无量无边,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十种具体恩德,更是深厚难报,正如经中所言:“假使有人,左肩担父,右肩担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绕须弥山,经百千劫,血流没踝,犹不能报父母深恩……”故而,佛陀劝导众生一定要体谅父母的一片苦心,要勤侍父母,不能让父母受到任何委屈,通过知恩报恩的言行,以回报父母深恩。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父母恩者。父有慈恩。母有悲恩。母悲恩者。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能尽。我今为汝宣说少分。假使有人为福德故。恭敬供养一百净行大婆罗门……一心供养满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顺心。”经中提到,父有慈恩,母有悲恩,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是说不尽的。即便是我们做再多的功德,也不如“一念住孝顺心”。唯有恪守孝道,孝顺父母,才能培植我们的福报。故而,我们要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以一颗孝顺的心去善待父母。

奉养双亲,就是要孝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愿。《佛说睒子经》云:“子年七岁号字曰睒。睒至孝仁慈奉行十善不杀不盗不淫不欺诳不饮酒不妄语不嫉妒。信道不疑昼夜精进。奉侍父母如人侍天。言常含笑不伤人意。行则应法不妄倾邪。于是父母即大欢悦。”经中讲述了睒子因为勤修善行、恪守孝道而死而复活的故事,这充分说明仁义、孝顺的不可思议之处。经云:“不违本誓便即入山。睒以家中所有财宝。皆大布施诸贫穷者。便与父母俱共入山。”即是说,睒子不仅孝养父母,还顺从父母的意愿,与他们一起归隐山林,并将家中所有的财物布施给贫穷之人。又云:“佛告阿难。吾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自致得成为三界尊。佛说经已。时诸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莫不欢喜。”即是说,佛陀在给阿难尊者开示时也讲到,因为他前世“为子仁孝,为君慈育,为民奉敬”,才得以成为“三界至尊”。这亦是“孝为至道之法”的有力佐证。

《佛说观无量寿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经中讲到,要想往生净土,应当勤修三福,第一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又把“孝养父母”放在第一福的首位,足以见出孝道的重要性。佛陀还指出,“孝养父母”也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成就佛道的净业正因。要想证得般若、圆成佛道,必须得孝养父母。在实际的生活中,孝养父母不仅能够清净自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能带动身边的更多人孝顺父母、培养正气,这对学佛修行也是大有裨益的。经云:“佛告诸沙门:睹世无孝,唯斯为孝耳。能令亲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三自归,朝奉而暮终者,恩重于亲乳哺之养,无量之惠。若不能以三尊之至,化其亲者,虽为孝养,犹为不孝。”即是说,能够让父母去恶为善、奉持五戒、执持三归,比供养父母衣食之需更为重要。如果不能度化亲人,虽然给予父母世间供养,也称不上真正的尽孝。经云:“为君即保四海,为臣即忠。以仁养民,即父法明、子孝慈,夫信、妇贞。”佛陀还告诫弟子们,要孝养父母,就要懂得仁义礼智信,常以佛法布施于父母,使得父母达到“法明”的境地。

和颜软语,就是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恶口,不两舌。《杂阿含经》云:“供养父母,及家诸尊长,和颜软语,不恶口,不两舌,常真实言;于悭悋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即是说,孝顺父母及尊长,就应该和颜悦色,不恶语相向,不搬弄是非,对待父母要用心、要周到。同时,还要勤于布施、乐于布施,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将众生也看成自己的父母,这样才是真正的孝道。

《五分律》云:“佛以是事集比丘僧,告诸比丘:‘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佛陀认为,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恩情是非常深重的,即便是左肩担父、右肩担母,也不能报答父母的厚恩。对父母的孝顺和敬养是子女应尽的义务,无论是在家弟子还是出家人,都应当孝养父母,否则便是犯下重罪。

佛经中还提到,修行之人孝养父母,就像是敬奉佛陀一样。《大集经》云:“世若无佛,善事父母,即是事佛。”即是说,若我们生逢诸佛涅槃的末法时代,要将父母当作佛陀一样来侍奉和敬养。因为父母给了我们色身,让我们沐浴佛法,追求般若智慧,更好地弘法利生。人身具足,慧命圆成,才能趣向菩提,证得佛道。故而,我们要善待父母,就像是敬养佛陀一样。

在佛教经典中,关于孝道思想的阐述和解读有很多,作为一名佛弟子,更是要将孝道作为基本的品行。近代高僧印光大师曾对在家弟子说:“汝已娶妻,当常以悦亲之心为念。夫妻互相恭敬,不可因小嫌隙,或致夫妻不睦,以伤父母之心。”即是说,作为在家修行的佛弟子,要时刻以“悦亲之心为念”,时刻想着要让父母开心、快乐,要维系好夫妻间的感情,不能因为夫妻之间的不和睦,让父母伤心或是担心。佛教中的诸多经典,几乎都是教人规规矩矩做人、坦坦荡荡做事的,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要孝敬天下人的父母,视一切众生如己出,如自己的兄弟姊妹。佛教崇尚的孝道思想,是冤亲平等,利他一如。这,正是佛教大孝理念的彰显!

综上可知,佛教是一个尤为重视孝道的宗教,孝道思想贯穿佛法大义之中。佛教以“慈”为本,以“孝”为体,不仅有“戒杀放生,积善尚德”的传统,更有“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的美德。佛教推崇和倡导的孝道,是圆融无碍的,既符合世间法中传统的孝道,又符合出世间法中修行成佛的要求。如果我们按照佛教的孝道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敬奉自己的父母、师长和三宝,不仅能庄严我们的人生,还能广植福德,助力于我们的修行,证得无上菩提。


(作者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主编,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

禅法二三事

【贵州】刘先和


禅、禅宗、禅法,自问世以来特别受人青睐,而且与中华民族特别有缘。在时下,禅法更是因缘殊胜于世。当今习禅者多至无法计量,可算是禅法因缘最为盛世时期。禅法的利器之功,几乎亲近佛法者人人皆知。然凡利者必是最难者,这却是诸多人并不全解的一大障碍。笔者以自身多年的习禅体验,浅说二三事。若是对习禅者略有启示,算是末学献给诸位同修的一瓣心香。

禅在佛法修持中以治散乱为长,散乱是人之通病,人之所以散乱是心不定。人之本心,清净无为,本不动不摇,不增不减。佛陀曾开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中国禅宗鼻祖达摩大师曾说:“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破相论》)然而,人们的业识之心却受生命业力牵引,喜分辨,爱攀缘、执着境,故习禅者首需摄心。如何摄?禅法教导:制心一处。佛曾教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专制一处就是禅法之利,因为禅的修持具体实践是要么参疑,要么念佛,要么止观,等等,皆是首先将心的万念系于一念,凝结在一处。如此久而久之,参不见参,念不见念,止不见止,于是定力增长,一念变无念,一处至无处,自有功在。

禅是见性法,指的是见性即佛,不见性即众生,这是禅的本质。这是因为性即佛,佛即性,性外无佛,佛外无性。禅是顿法,指的是其悟的功效。悟是佛法修持的专用术语,其意已超心识之用的见、闻、觉、知,是自性之觉性。故悟无次第,当下即成。然禅修却是渐修,不可上坐即成,需发长远心。这是因为生命非断生断灭,生命中累积的业力无时无刻不在起着作用,业力的牵引不仅不会因上坐即消,反而会感觉到因上坐而生发出来。这恰似房间里本有灰尘,然光线暗淡不显眼,当有一束太阳光照耀进房,太阳光下顿觉灰尘极为明显与张扬是一个道理。

禅修宜静,因生命一切能量皆从静中而生,一切动均是消耗。静以跏跌坐为最好,一是跏跌坐三点支身,利稳;二是跏跌坐姿态收敛,利定。故古来禅修者皆以跏趺坐为多。或许有人说,禅不在坐,坐只是形式,行住坐卧皆是禅。殊不知,这皆是过来人之体验,也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正体验到这一境界,此说的根本旨意是教人不要执着,切不可误了前辈本意。初入禅法者应该深知,理是如此,但对于一般习禅者来说,持此念只当是妄想。须知:坐的确是形式,然任何内容必有相应形式,且此形式有利内容,何乐不为。故对于今天的习禅者来说,先甭妄想行住坐卧皆是禅的好事,首先得练好跏跌坐,这是习禅操行的基本功。

初上跏跌坐者,大多双腿既麻又胀,难以坐上几分钟。人们对此现象普遍以为障碍是在双腿,因为反应在此。其实这只是表皮现象,根不在此。问题出在中脉上,是中脉不通。中脉,随人体尾椎、脊椎、胸椎、颈项、头颅一线至双腿相连,贯穿整个身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然其真实存在。中脉是生命主要脏器的支撑和连结,是肉体生命的中轴,是生命运作的中枢,是生命能量的通道,可以说是一条命脉。通道受阻,能量无法输送,脏器受损,无法随之调理,生命自然枯竭。

从生命的构成来看,中脉本应通畅,然生命因为屡世活动所至的业力制约,由此铸成种种不良习性,加之又不能顺应天时地利,故中脉全通者甚少,这也是人们大多不能达到生命本真年岁的根本原因。这是从生命运作的现象上考量。从佛法修持上审视中脉,中脉不通,四大粗重,色身障道,无法安宁。诸多修持者,特别是跏趺参禅者,平常几乎对中脉如何没有感觉,然一上坐,问题就显露出来了。不是这里麻,就是那里胀,初看好像是缘于气不顺,血不通,其实阻碍之根就是在中脉。佛教密宗在修持中,首要的一关就是开通中脉。其认为中脉不通,菩提无望。

如何打通中脉呢?无疑这是一个修持问题,法无定法。其实,打通中脉之说也只是方便而言,因为本应通的不通,全是自身业力在作祟。业障在身,脉流受阻,何以能通!若再往深处去思量:谁在受业力左右?是肉身之驱。故此时才会真正体验到佛法所言的肉身是烦恼,是色障。也是因为如此,达摩祖师曾说:“身灭道成。”如何做到身灭?这是必须亲身修持的境界。当习禅者修至一定的定力,能真正做到“四大皆空”时,才能亲身体验到身灭之境。只有到此时此际,佛理才真正从佛那里输入到修者。修者若是再向前,必有定力非凡,也必现常人不可思议之境。达摩大师说过,在坐禅中,“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瘥。”为什么?“此皆大禅定力。”(《悟性论》)

禅修还有一大特点,即:易出现景象。这是意识进入静态下的一种反应。比如腾飞,身体膨胀,夜如白昼,身入闹市,等等,这都是修持过程中的现象,不可在意,心不可住。《金刚经》中有一著名法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国禅宗六祖就是听师讲经至此句而大悟佛法,成为一代宗师。禅法即心法,心法终端是明心见性,见性即佛,其余一切皆为路障,故修者需一路无住,这叫“无漏”。凡禅修者,必须在起步前,在通理上狠下功夫,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这一句开示,万不可忽视。有诸多人因禅修而走火入魔,误了自己,拖累亲人,还给他人及社会带来佛法学修的诸多负面影响,留下罪业,其问题几乎都出自于修者因贪境而受牵。故喜异者,贪婪者,心地狭隘者不适宜禅修。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禅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青睐,各种与禅文化相关的禅诗、禅文、禅茶,等等,十分流行。这些情况,致使眼下的禅文化几乎成了一个大筐,将稍微带点哲理性的东西都往筐里装,这种现象无论在教内还是教外都十分突出。如此现象的蔓延和扩展,形成一股股热浪,一阵阵时尚之风,无疑对禅的真正内涵及外延都会产生阻力,极易迷惑人们对禅文化本质的认知。故处在当世习禅之人,务必要从盛行的“禅风禅雨”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梳理好自己的见地,拨开雾障,坚定正信,依法笃行,方是正道。

笔者坚信,只要锲而不舍,一门深入,一定能从学禅、习禅、参禅中得到法益,心生欢喜!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露》《洛阳佛教》《曹溪水》等佛教期刊上发表多篇作品。)

申报文化遗产是“少林学”建立的一个标志

【北京】田青


少林艺术博大精深,从它的雕刻、书法、建筑这些有形的艺术包括从少林功夫里面体现出来的崇高的审美价值,都应该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我想谈谈另一个题目,与“少林学”相关的,这个题目是《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少林学”建立的一个标志》。

我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可能有些学者没有注意到,少林寺从2004年开始为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个名录做了大量工作。《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这个名录,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00年开始的,它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大家都知道,由于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西方主流文化在借助强势媒体的力量以一种席卷全球的态势对所有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对全人类造成了一种一元化文化要统一的状态。各国的有识之士,主要是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我们所谓人类大同其实并不一定是现在大家所呈现的、所看到的经济一体化甚至文化一元化。当地球变得越来越小的时候,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样的世界并不是理想的世界。

应该这么讲,现在二十多岁的、上过大学的青年,很多都喜欢吃汉堡包、麦当劳、看NBA篮球赛、看世界大片、上互联网,这种文化的一体化已经对这个地球上的文化多样性,造成了一种非常大的冲击。而我们国家这几十年来经济的迅速建设,在给我们每个人带来显而易见的好处和利益的同时,背后也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就是我们在这种经济的飞速发展、迅速的奔跑之中,在不断地遗弃东西。按照这样的速度、按照这样方式奔跑,也可能跑到终点的时候,我们出了一身大汗,甚至已经全身赤裸了,但是东西却都被丢掉了。

我举个例子。我是搞艺术的,知道山西是个戏剧大省。有一个数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搞全国戏剧制的时候,这个省还有48个地方戏,包括完整的传统剧目、传人、名角、一系列的文化体系,仅仅二十年的时间只剩下21种了。二十几种地方戏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有几百年的历史,就在我们眼前、就在二十年里无可挽回的丧失了,一个传人也找不到了,一出戏也唱不了了。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该说是当代知识分子每个人都应该关切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像我们到超市买食品有没有毒,是不是绿色食品?但是这种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丢失问题,应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搞了一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2000年公布了第一批23个,2002年公布了第二批27个。第一批有中国的昆曲,第二批有中国的古琴,这两个项目都是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申报的。从2002年开始,全国各地的文化厅都非常重视这个事情。

少林寺的释永信方丈提出把“少林功夫”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因为联合国申报这个名录有特殊要求和规定,首先是按照联合国的要求做一个文本,这个文本有方方面面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要用最简练的、概括性的语言把申报项目的文化价值、独特性、在人类文化当中的地位阐述出来,同时还要具备濒危行。比如说,“卡拉OK”就不用保护,因为它有野火烧不尽的感觉是不用去保护的,所谓保护,最简单地讲,就是一定要有价值,同时要有面临濒危的危险,这一点少林功夫和少林文化都具备了,它的价值和独特性方面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做得很多弘扬方面的工作,包括今天开这个会议,表面看起来是做了很多工作,但是我觉得少林功夫的濒危性和其他剧种的灭亡不同,它的不同在于大家不重视,而在于鱼龙混杂。

说到现在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隔绝现象,应该说是既有忧心也有放心,怎么讲呢?忧心是看到这个现实和现在青年人表现出来对佛学普遍地一种隔绝,但是要说放心,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是有坚定信心的,而且从历史上看,中国作为有着一二百年屈辱史同时又有几千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大国,我们每一代知识分子,尤其是近二百年来,几乎都经历着一个相同的历程。林语堂讲,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就是上个世纪前半叶留洋的那批知识分子,年轻时候说英语、穿西装、拿文明棍,过了五十岁开始穿长衫,手里拿本《楚辞》。我觉得林语堂的总结,实际上总结了在一个既有丰富历史、同时近代又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的土壤里成长的知识分子,有一个大致相同的心路历程,就是年轻的时候都崇洋媚外,等有了一定的积累,尤其真正到了西方,真正到了它的文化里,反过来对中国文化重新来寻根。其实,我们每个人几乎都有相似的一种东西,除了特殊的机缘,你从小都到少林寺,可能是另外一回事,但一般在大城市长大的,恐怕都有这个过程。我自己见到很多年轻人,尤其国外的,最近有一些港澳台和西方的年轻人都报考我负责领域的研究生,对佛学、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产生兴趣,在这一点上,我想一方面的生命力和魅力,会使绝大部分的青年人最终还会有一个寻根的历程。

联合国的第三批名录公布之后,它改了一个章程,各国缔结了一个《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公约》,下面的工作是由各个政府来做。我们文化部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做这个工作,准备公布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个工作已经做了大约有一年,各省文化厅报上来的有1300多项,这是通过各省筛选之后报到中央之后有1300多项。现在我们经过三轮的选择、专家论证,第一批是800多项,后来大家觉得多,又精选到600项,然后送到有关部委征求意见,各个部委认为600项还是太多。对于这个,无论是领导还是专家也都有不同意见,一派人的意见认为中国有如此丰厚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在各个方面,从艺术、音乐、舞蹈、戏剧一直到风俗、民俗、节日,以及民间知识、口头传说、史实,等等,太多了,觉得几百个是应该的。

但也有一个观点认为,如果太多了就不值钱了。联合国三批一共批了90个,面向全世界。我们也研究了其他一些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比如说日本、韩国。韩国作为一个单民族的国家,从1954年开始,搞了一个无形文化牌的(活动),每年公布,到现在有130多个。专家们也争论,有一种观点认为韩国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这么一个小国就申报了100多个,而我们这么一个大国,有56个民族,有个500、600个不算多。我还觉得,第一批应该把中国最好的、最优秀的、真正具有国家级水平的文化遗产公布出来,这个申报也是一个保密工作,在公布之前不可以讲。但是关心少林功夫的,可以这么讲,因为少林功夫申报世界名录的时候是候选的第一项,所以入选国家级名录应该理所当然,没有问题,第一批无论有多少个,也不会没有少林功夫。

(作者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少林学”建构设想

【北京】宗舜法师


我个人认为,“少林学”的提出,标志着少林文化的思想和内涵得到了一种新的升华。这种升华要求“少林学”必须要有深刻的思想阐释、清晰的概念表述和完整的体系建构,以及全面的学术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少林学”这个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可。

第一,我认为“少林学”它可以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1.少林佛学;2.少林武学;3.少林医学;4.少林艺术学;5.少林传播学。

传播学是我新提出来的一个想法。其中,少林武学、医学、艺术学实在都不是我所长,所以我仅就少林佛学和少林传播学的建构,提供我个人的一点浅见。

我认为,少林佛学可以包含这样几块内容:1.少林禅学;2.少林戒学;3.少林佛教管理学;4.少林文献学。

为什么用这四个内涵来概括少林佛学呢?主要是考虑到佛学的分类可以非常细,那么作为“少林学”,它必须要突出自身的特点。如果每一个学科都平均用力给予太多太杂的内涵,就不容易凸显少林佛学和其他佛学的区别所在。所以,我建议这四个内涵也都要有所侧重,并非平均用力。

第一是包含在少林佛学里的少林禅学。我个人建议要侧重于五宗七家里面的曹洞宗研究,提出这样一个意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目前,禅宗研究是成为学术界教内教外的一个显学,大家都在纷纷地做这个研究。如果“少林学”仅仅把禅学大的范畴提出,大家都来做禅学研究,并不能凸显少林的特色。而少林寺从唐代以后,特别是金元,以曹洞宗承作为家风,所以在过去尤其是在明代左右,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山头代表当时曹洞宗的传承,那么东南是以福建鼓山为代表的,东偏北一点的江苏是以金山曹洞禅法为代表的,在北方就是以少林寺作为代表的。这样一个传承和家风一直延续到清末到民国,它的曹洞传承并没有断,所以与其少林寺在把五宗合并研究,不如鼓励做全面研究,侧重点突出曹洞宗研究,这样才能形成“少林学”里面禅学的特点,也能够实现少林家风在新时代的一个凸显。

从我们现在调查的资料看,曹洞宗现存比较完整的资料还是鼓山一系的,那么鼓山有关曹洞宗的资料数量大致在五百到六百万字,零散地汇集到一起的话,这个数目应该是在八百多万字左右,所以这个曹洞藏应该是有一定篇幅;第二个是因为它并不是一个非常浩繁不能实现的工程,所以我觉得编辑曹洞藏显然是可行的,而且可以把它作为少林禅学的一个特点。这是第一点,有关少林禅学的提出。

第二个少林戒律学。我个人建议要侧重说一切有部戒的研究,何以如此呢?虽然慧光律师这个人的名气比较大,他是以弘扬四分律为主的,但是作为在少林寺传戒的另外一位义净三藏(四大译师之一),他一辈子是弘扬“有部律”的,那么弘扬“有部律”在少林寺传戒很有可能少林当年所传就是“有部戒”而非“四分戒”。

有一个历史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那就是关中戒坛和洛阳戒坛对立的关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义净三藏是“海归派”,南山道宣律祖是“本土派”。“海归派”是不大瞧得起“本土派”的,所以义净三藏在他的相关著作里面,对关中道宣律祖的戒坛加以很多嘲讽和批判。他认为没有看过印度原始的戒坛是闭门造车,做出的戒坛完全是不如法的,所以他在洛阳东都另立戒坛,和关中南山的道宣唱对台戏。根据有关义净三藏所作的少林寺《戒坛记》和《铭文》的解读,特别是张建伟先生写了一个《唐少林戒坛铭考》,写得非常详尽,运用的资料非常全面。

少林寺在唐代的传戒应该是传承了印度的那烂陀寺的戒坛来的,是最正宗的戒律。这个戒是义净的毕生所学,用了毕生的精力在弘扬“说一切有部戒”,关于这一点王邦维先生是这方面的权威,将来如果要做这个研究可以听听王先生的意见。

我觉得,如果再把精力放到大家都在做的弘扬“南山三大部”上,用大量精力去研究《四分律》如何,不如把大家都忽略而且一直都没有用很大精力去做的“说一切有部戒”的传承和相关情况做一个系统研究。这块儿的研究做得人并不多,成果不多,还大有文章可做。少林寺戒坛的恢复,也应该参照义净三藏当年提出的印度戒坛的戒法,这样可能更符合唐代少林的真实面貌,也能凸显唐代戒坛正宗的地位。所以,我觉得少林寺的戒律学在各宗戒律都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侧重于有部戒的研究。

第三,少林的佛教管理学。我个人认为,释永信方丈这么多年以来,已经摸索出一套把旧的制度和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互补的工作。所以,少林目前的管理模式和经验是值得作为新时代佛教的管理学,也值得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来研究。我建议侧重于研究旧的制度和新的管理模式,把新旧进行互补,形成一个自身独有特点的少林模式。

第四,少林文献学。少林文献学主要着重梳理少林传承的历史文献,把各方面的文史资料做一个汇编或一个长编,而且这一块资料我建议少林寺要及早、全面地向学术界公布和开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大家利用这个资料来进行“少林学”研究,否则以我们目前手上所有的资料是不完整和片面的,所以昨天听到一些法师汇报的相关材料整理,让我们感到很振奋,我们也希望这块儿的材料给相关的学者们进行完整提供。

这是关于少林佛学的建构,我觉得可以突出少林禅学、戒律学、佛教管理学和文献学四大块;而禅学侧重曹洞研究,编辑曹洞藏;戒律建议侧重“说一切有部戒”的研究;佛教管理学侧重丛林制度以新的管理模式的互补研究;文献学就是把少林文献进行梳理、汇编,向教育界、学术界进行公开公布,这是关于少林佛学的一点想法。少林武学、少林医学、少林艺术,我就没有资格发言了。

第五,少林传播学。少林传播学包含的内容主要是文化这方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值得进一步考量的。少林传播学可以包含四个内容——

1.以通俗弘法活动推广人间佛教理念。作为一个寺院,它必须承担通俗弘法,满足信众的宗教情感和宗教活动的要求,我们必须要在合适的时候满足广大信众基本的弘法需要,所以说把这个作为最基本要解决的问题。在这里可以借鉴一些周日的佛学讲座,居士们的夏令营。少林寺的禅堂也修好了,过去丛林是冬禅夏讲,冬天坐禅,夏天讲经。像这样优良的寺院传统,都可以归纳到以通俗的弘法来推广人间佛教理念。

2.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少林学”是一个开放的“学”,它所包含容纳的面是非常广的,如道、佛、医、武、艺,可以说方方面面都可以概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范围里面,不仅仅只限于佛教一面。所以,我觉得应该把中华传统文化这个旗帜打起来。这一块可以超越信仰,既信佛教的人士也信非佛教的人士,尤其是用弘扬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这样一个目标的,可以从心智管理、传统文化的推广这个角度,来进行一些高级管理班的培训,做这样的事情也是少林传播文化的一个途径。

3.以开展慈悲济世行动实践菩萨精神。这一点我非常同意永信法师提的慈济的事业佛教不能不做,但是不能完全把慈善作为佛教的一个主题,否则的话我们变成一个慈善机构,而不是一个佛教机构,那就完全有点本末倒置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如果不落实到慈悲济世中间,又显得我们在这个方面缺位了,所以我觉得应该把慈悲济世的行动作为弘扬少林文化的一个传播的途径,并且作为一个窗口,把它归纳到“少林学”里面是有这样一个用意的,通过我们实践菩萨道,让社会认识少林,了解少林文化。

4.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承、传播少林文化。丰富多样的形式包括各种媒体(纸质的媒体、声光电影的媒体),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来传承和传播少林文化。这些媒体形式包括拍电影、拍电视剧、办杂志刊物、佛乐组织和武僧团等等。我们昨天提出编一个“少林学”的专刊,囊括少林文化或少林文化研究的内容,可以用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来传承和传播少林文化。我在“少林传播学”这一块提出了以通俗弘法活动推广人间佛教理念,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人格修养,以开展慈悲济世行动实践菩萨精神,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承、传播少林文化四个建议。

当然,构建完善的“少林学”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刚才所说的,仅是我个人的一点建议。我觉得目前少林寺当务之急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比如说创办某一种学术的期刊或学报、成立相关的研究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的研讨活动、交流活动,只有这样我觉得这两天的研讨会才能将达成的共识得到进一步的落实。否则,会议开完之后,共识还是悬在那里。

这就是我关于“少林学”建构的一点肤浅的构想,希望得到大会上各位法师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指正。

(作者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中国佛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简论 “少林学”中的少林武功研究

【浙江】周伟良


少林寺一一这座站在历史与现代交汇点上的千年古刹,以及围绕它所演绎而成的种种文化现象和故事传闻,不但在芸芸众生间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也越来越成为学者视野中的研究对象。毫无疑问,由二十世纪末有人提出的“少林文化学”,到二十一世纪初酝酿成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少林文化研究所”,以及这次“少林学”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充分反映出“少林”一词所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且正在逐步形成一门由多学科参与的学术领域。

一、少林武功在“少林学”结构中的文化地位

站在历史文化的角度,本人认为“少林武功”一词在概念上,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的“少林武功”指:历史上由少林寺僧人整合、传承的以各类武技功法和训练方式等为有机内容的传统艺业者,以及包括由历史衍承而来的社会习武群体,因高度认同少林武功文化的心理驱使,而在习武活动中自觉认宗归祖的一种文化事象;所谓狭义上的“少林武功”则指:历史上由少林寺僧人整合、传承下来的以各类武技功法和训练方式等为有机内容的传统艺业者。对于这门由多学科参与的学术领域,是冠以“少林文化学”好,抑或“少林学”合适,学者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展开讨论,但问题不是很大,因为具休内容上两者不会相左甚多。不过,就“名定而实辩”的名称而言,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即赞成由饶宗颐先生所提的 “少林学”。君不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文化热”的持续高涨,社会上将“文化”作为标签滥贴滥用的情况一时盛行,以致学人间有了“文化是个筐,啥都往里装”的揶揄。因此,尽管少林寺在历史上早就享有“禅宗祖庭”及“武中道场”的美誉,完全具备其文化的负载能力,但“少林学”一名,既可涵盖少林文化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可与时下种种滥用 “文化”者相区别。

与名称相比较,厘定具体的研究范围及由此建构起其理论体系,显得更为紧要。“少林学”的理论体系究竟如何?199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中国少林文化学》在概念上未加界定,著作所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宽泛,如嵩山的人文地貌、嵩阳书院、法王寺、中岳庙、观星台和汉三阙等都被纳入其中,有关少林方面的则有佛教、建筑、雕刻、 绘画、少林武功、少林(医药)秘方等。今年年初,由少林寺寄发的《“少林学”学术研讨会征文邀请》函上列有12个方面的内容,将其归纳一下,基本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大致有四类:1.“少林学”总论类,如“少林学”研究对象、目的、价值以及少林学”理论构建等;2.少林佛教类,如“少林佛教文化”“少林禅学”等;3.少林武功类,如“少林功夫”;4.少林文学艺术类,如“少林艺术”“少林文艺”“民俗”。而第二部分则与第一部分发生了分类上的交叉重叠,如“少林典籍”,既可有少林佛学方面的典籍,也包括少林武术和少林医学方面的典籍;又如“少林人物”,既可有少林寺高僧,也可有少林武术名人,他们均可分归到相应的“佛教类”或“武术类”人物中去。“少林学”的理论体系如何建构,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笔者借此谨提出应按其研究范围来进行分类的原则。依此原则,“少林学”的理论体系可分五个方面:1.少林佛学类;2.少林武功类;3.少林医药类;4.少林文学艺术类;5.“少林学”总论类。当然,这五类内容相互关联,但他们各自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理论畛域,由此而共同支撑起“少林学”的理论大厦。

“少林学”的研究内容无疑是广博的,但在上述的几类研究中 “少林武功”应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寺以武显名”——武功,是明清以后少林寺名闻天下的基本动因。在这历史过程中间,我们不否认下层民众以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价值需要,对少林武名的塑造与传播所起到的作用。同样,在知识精英的视野里,“武”也是少林文化中一道最为闪亮的印记,明人程绍的《少林观武》诗中,“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清楚地表露出当时土族阶层对少林寺以武为特点的价值认识。还有如顾炎武,当他面对“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时,这位一代思想家所感受到的依然是少林寺僧“颇闻经律余,多亦谱武艺”的特点,以致在“奇语惠玚流,勉待秦王至”的吟哦中,寄托了亭林先生对故国山河的深切期望。即便是在严禁民间习武的清代,“少林拳勇自昔有闻”和少林寺僧善武,同样成为朝廷官员的认识定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积极奔走呼吁,将少林功夫申报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映照出法师慧心独识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也表明少林武功所占的权重及其具有的深远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禅宗唐宋以降的变迁,世人对于少林寺的认知一般都是基于其武功盛名的影响,并凝结成为一种社会性集体记忆而积淀在意识深处,成为当代少林寺最具社会影响度的文化名片。

总之,历史上少林武功文化的基本场景,是由其原生态文化与衍生出的次生态文化共同构建的,这在少林武功需要整合各种文化资源的今天,这一研究就更显其时代意义。传说佛祖有次问他的弟子:如何能使一滴水永远不干?众弟子回答不出。佛曰:将其放到大海里去!少林武功所具有的文化载量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也可作如是观。

二、有关少林武功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少林武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那自强不息、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长期来一直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同,也正是在历代习武者的崇奉和实践中,少林武功才建树了自身这座多姿多彩的文化丰碑。今天,我们讨论、研究少林武功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以增进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然而,继承与发展并非是对“吾家旧物”的简单沿袭,而是经过理性审视后的文化“扬弃”和抉择。如果说农耕社会中少林武功的发展主要靠一种原发型的实践积累,那么进入近代社会后,就要求衍变成在理论观照下的主动推进。

在有关少林武功的学术问题上,民国时期以来就有学者涉足,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研究性论著,其中较有影响的如唐豪先生的《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徐哲东先生的《少林宗法图说考证》,以及顾承周先生的《少林寺及其僧徒志略》 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尤其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少林武术热在海内外的悄然兴起,有关少林武术的理论研究也得到了长足进步,其中较重要的论著有唐豪先生的《旧中国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1958)、马贤达先生的《试论我国武术史上的达磨与少林寺》(1982)、曾维华等人的《从少林寺的几方碑塔铭文看明代僧兵》(1984)、周伟良的《少林武术源流考》(1989)和《也谈天地会少林故事形成的原因及对传统武术所产生的影响》(1991),以及马爱民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少林武术起源研究》(1999)、程大力的博士论文《少林武术通考》(2000)和周伟良的《明清时期少林武术活动的历史流变》(2003)等;另一类为资料性汇编,较有影响的,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无谷等人编著的《少林寺资料集》《少林寺资料集续编》和德虔法师编著的各种少林武术辞典,以及1999年由永信法师主持编著的《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等。另外,如温玉成的《少林访古》(1999)、张国臣的《中国少林文化学》(2000)等著作中,也都程度不一地涉及有关少林武功的历史与文化。亳无疑问,以上成果对繁荣少林武功学术研究和弘扬少林武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其存在的不足也是很显然的:首先,现有论著大都囿于对个别事象的考释,而缺乏对少林武功整体历史发展脉络的条贯梳理及其规律性探寻,即使是具体事象,也基本集中在诸如达磨与少林武功关系或僧兵问题上,研究少有突破,因此,原创性成果少。其次,在研究视野上,也有学者人把视角伸向了诸如少林拳技功法及武德、武禅、武医等多层文化领域,但多为资料汇集,学术意义上的审视和甄别不足。另外,由于对少林武功历史规律和文化价值研究的匮乏,就难以对少林武功的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发展走向,提出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

对少林武功进行整体性研究,套用一个当下的流行词,当是个由多方学者参与并应制订出相应规划的“系统工程”。该研究一方面为少林武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少林武功在新时期的健康有序发展阐明走向,另外还对推动我国整个传统武术的时代进程,发挥其独特的启迪意义和实践价值。关于少林武功的研究内容,笔者以为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1.少林武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资料是任何学术研究的文撑,以往少林武功的研究成果少有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资料建设不足有关。少林武功资料按其形式,基本可分为典籍笔记、拳械图谱、碑刻铭文、档案材料、期刊文集及民间传闻等几大类别。应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挖掘,进行考证分类。同时,应将所有有关少林武功的资料建成数据库,编制成计算机软件。

2.少林武功的技艺功法研究。在少林武功研究中,丰富多彩的技艺功法是少林武功的价值源头和文化渊薮,它反映了前人习练少林武功的实践积累与认知。今天,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最终也应具体落实为对少林武功技艺功法的继承与发展上。就研究内容而言,凡属于武功范畴的,如拳械套路、技击方法、功法手段、训练方式等,均可归入这一类。必须承认,目前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十分薄弱的,亟待加强。

3.少林武功的历史研究。该研究主要寻觅少林武功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和衍变规律,其中涉及少林武功起源、少林武功的发展、历史衍变和传播。其中,少林武功在清代和近、现代的发展情况,是该研究的重点,“出乎史,人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龚自珍语)。因为揆之少林武功历史,可以为少林武功的整体性研究提供一个最基本的时空框架。著名学者钱穆先生说得好:“真要具体认识文化,莫如根据历史。忽略了历史,文化真面目无从认识。”

4.少林武功的文化研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少林武功积淀起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表现为少林武技、少林武德、少林武医、少林武禅等多层文化结构,其中又显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博爱天下的有为精神。归纳、揭示这一绵延不绝的文化精神和价值,对于我们今天“培育民族精神”、倡导和谐社会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当然,少林武功文化源自传统的农耕社会,因此在某些方面不免沾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尘埃。通过研究,就是要对传统的文化内容进行理性甄别,以利于今天的继承和弘扬。

5.少林武功的发展战略研究。在我国各项社会体制改革背景下,当代的少林武功正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活动格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武功技法的样式和价值发生质的异化和曲解,以致永信法师在2001年的全国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为此提出专门议案。因而,如何使少林武功的文化精神和价值特征在与现代社会的对接过程中,实现时代转型并又保持其自身的文化品位,这是少林武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已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1998年香港举办的“中华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开幕式发言中,曾意味深长地提出了中华民族在新世纪里必须实现“文化自觉”。这里的“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对本身的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其来历、形成的过程和所具有的特色,“目的在于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获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这也应该是少林武功当代历程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武学专家。本文原载于《少林学辑刊》(第一辑),释永信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出版发行。)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湖南】刘亚华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

前阵子,同事娜姐去医院做了个检查,我看到她拿了一沓体检单回来,很轻松的样子,便恭喜她,谁知她说:“有啥好恭喜的呀,我一堆毛病。”我不信,打开体检单查看,果然如她所说,除了心电图正常外,每一张检查单上都注明有问题,而且这些在我看来都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子宫肌瘤、乳腺增生、胆结石、脑部血管痉挛……

我惊讶极了,不知道说什么好,倒是她安慰我:“不用为我担心啦,这些病,我一直都知道,打不倒我的,放心好了。”这些病的严重性我多少知道一些,脑部血管痉挛,是很严重的病症,死亡率特别高,随时可能引发并发症。可是,这么多严重的病放在她身上,真的一点都不影响她吗?

娜姐是个爱笑的女人,一直以来,都是我们部门的“开心果”。疾病缠身的她,还能这么快乐,而且比我这个健康人更快乐,我很好奇,又不便追问,倒是她猜透了我的想法,笑容满面地继续说道:“子宫肌瘤刚长的,不大,可能会慢慢消;乳腺增生这个病,大多数女人都会有;我的胆结石没有炎症;脑部血管痉挛虽然可怕,但是只要我不得高血压,也就没有大事,顶多只会头痛,而头痛,我已经习以为常。我的心一直很宽,心情也一直很好,如果不是我心态好,想得开,可能早就癌症缠身了。”她轻描淡写地说着,仿佛在说着别人的故事似地。我听着,也渐渐释然了。

心态好,再大的疾病都不是事儿,再大的困难也都不是困难,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

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那年,他赖以依靠的父母在大火中丧生,他刚刚开的店面,也烧得一干二净,这双重打击让他整天以泪洗面,借酒浇愁,半年都没有缓过神来。恰在此时,他的妻子,也因为接受不了颓废的他,向他提出了离婚。我们都认为,他这辈子可能就这么完了。但是,后来他去外地走了一圈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笑容常挂脸上,对每个人都点头示好。不久他开了一家小饭店,苦心研究秘方,最终因为口味独特生意爆棚,成为很多人羡慕嫉妒的对象。大家问是什么改变了他,他说,他在一家寺庙求得一字,方才释然,那个字就是“态”字。

中国文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心态”的“态”字,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它就是心大一点儿。心大一点,心宽一点,心态好一点,心情自然会好起来,心情好,一切都会好起来。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想开点,前面就是阳光大道;想不开,前面就是万丈深渊。你面前遇到的事情,是简单还是繁杂,是痛苦还是欢喜,全看你如何看待。把心放宽,幸福才会常在。

一盏明灯

【广东】王立春 


山上有座寺庙,香火很旺,每天上山进寺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很多。

山下的村里有个小伙,名叫二斤。自小父母双亡,靠吃百家饭长大,因长年没人管教,慢慢就养成了小偷小摸、不务正业的不良习气。二斤平时在村里村外就经常偷东家摸西家,谁见了都发愁,猫嫌狗不爱。

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二斤看到山上的寺庙香火这么旺,那寺里的功德钱肯定不少,就打算找机会偷摸上寺庙“捞一票”。

这天上午,二斤混进上山进寺烧香的人群,来到寺庙察看、踩点。晚上,他借着朦朦胧胧的夜色,鬼鬼祟祟地来到寺庙,悄悄地撬开了寺庙的窗户,爬进大殿直奔功德箱而去。

正在这时,寺庙的禅师手提一盏马灯,正从外面访友回来,刚到寺庙时,抬头发现寺庙的窗户开了一道口子,于是走上前来准备关上。忽然,禅师听到大殿里面传来一阵轻微的响动。他悄悄地踮起脚尖,往里一看,借着大殿那不太明亮的香油灯的光线,禅师看到里面有个人正弓着腰,正在使劲地捣鼓着功德箱。禅师不动声色地退了回来,不声不响地站在门口。

二斤在里面捣鼓了半天,忙得满头大汗,也没有弄到功德箱里的钱,真是奇了怪了,明明香火这么旺,功德箱里怎么会没钱呢?二斤心里直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放下功德箱,二斤不甘心白跑一趟,又抬头环视了一下大殿,里面除了慈眉善目的菩萨雕像,再无其他值钱的东西。二斤垂头丧气,无心再偷,打算撤退。他返过身,轻手轻脚地从里面打开门,看到了站在门口的禅师,正感到惊慌失措、不知所言时……

禅师先开口了:“年轻人,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寺庙探望我,可是寺庙没啥值钱的东西,功德箱里的钱也都捐给了孤寡老人,我也不能让你空手而归。”说着,递过手里的马灯,塞给二斤,又说道:“这山高林密,黑灯瞎火的,容易走错路,你带着这盏灯走吧!”

二斤不知所措,红着脸,愣了一下,接过马灯,低着头走了。

禅师看着二斤下山的背影,双手合十,感慨地说:“我佛慈悲,但愿我送的这盏明灯,能开启你的心智。”

第二天早上,禅师起床做早课,推开门,便看到昨晚送给二斤的那盏马灯,擦得干净明亮,放在门口。灯下还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禅师,谢谢您的马灯,让我不再误入歧途,改邪归正!

禅师看后,非常高兴,双手合十,喃喃自语:我送灯的目的达到了……

(作者有作品发表于《侨乡文学》《江门文艺》《潭江文艺》等刊物。)

品香

【吉林】彭思佳


总是听人说:喜欢花的人,也喜欢品香。我大概就是这种人,无论走到哪里,随身都会带着用布袋裹好的香。总觉得一支好香就好比一颗灵珠,聚集了天地群芳之髓,可以养心、养身,更可以养德、养性。如果说香可以载道,那如呼吸一般自然的感知,就是自然之道,它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形无色,归于本心,湛然空寂。

这几日,清晨出门独自走在山间,采摘了很多紫色的野花,做成瓶供,看着很美丽,房间仿佛多了一些鲜活生机,拉开帘布,等待阳光进来,洒落窗台。早晨带露折花,夕阳时花香犹在,台桌上的花从盛放到枯萎,再到凋零,都会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尤其越临近枯萎,越花香四溢,充满整个房间。

每日朝阳初升时,头脑是最清醒的,于室内静坐,心游物外,配以暖香一炷,便能从这清明之中,厘清内心的很多繁杂。我尤其喜欢观香,那通红闪耀的火引,孕育出无形无常的缥缈,始终在变化,暗喻了这虚幻的世界。点“香”,也许就是让我们成为一个纯然的观察者,在香影的无形中,唤醒出一个不可动摇的清明世界。其实古人在谈香时,并不是一支具体的香,而是借有形的自然物来代表我们无形的心香。因此,有“自从去年一握手,至今犹觉两袖香”“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这样的词句。

在佛教的经典中,随处可见香的踪影,如《佛说戒德香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经书中所记载的香品种类更是难以计数。香与佛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香能祛除种种异味和不净,使人身心和畅,产生美妙的乐受,常被用作供养佛菩萨的圣品。此外,香也被用来比喻念佛的功德,如《首楞严三昧经》中,以“香光庄严”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就如同制香的人染上香气一般。

谈到香,其实我们仔细观察一下生活的点滴,就会发现:香,无处不在。窗台上飘来的那缕花香,乡间小路上散发的泥草香,冬日阳光的暖香,客人相聚时的茶香,彬彬有礼的书香,热情善良的心香……

也许,有些被我们忽略的生活细节,却可以演绎出一段香美的人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苦与乐,在人间的悲喜剧场里,我们或锤炼出金子般的品质,或在物欲横流中堕落,或像温水里浸泡的青蛙。无论如何,组成生命的每一个瞬间都好比香料,我们捣得愈碎,磨得愈细,就香得愈浓烈。用心去过好每一天,用心对待每一件事,用心善待每一个人,我们的人生,就会演绎为一支最沁人心脾的香,即使岁月无情地燃烧着我们,也留给了世界最香美的启发。

生活因为有了香,才有了灵;有了香,才有了味;有了香,才构成了和谐又独特的人世间。有人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见的。”而香,就是一种看不见的珍宝,它透露着无尽的美好能量,它是觉醒人生、让人生充满禅意的味道!

探索行路的方式

【黑龙江】朱宜尧


我有一间书房和一间花房,离住处步行十分钟的路程,完全是为了锻炼。每天去那里和上下班一样,看看花,弄弄草,浇浇水,读读书,小日子有忙有闲有张有弛,真是不错。

疫情期间,隔离在住处,一个多月没去花室,很多花草枯萎了,意想不到的是君子兰竟然是最抗旱的。杜鹃花属于木本花,看起来有着坚硬的质地,却是表面现象。一个月下来,人家君子兰还没咋地呢,杜鹃花叶子已经掉了精光,光秃秃的枝条,稍一用力就能折断。表面现象并不可靠,能蒙蔽事物的真实状态。再说那几盆吊兰,本是肥硕的长叶,枯萎成了一条线。底部的老叶完全枯黄,一碰“哗哗”地掉下来。顶部的叶子柔软得失去了筋骨,像一个个皱皱巴巴的面条,没了形状。

别的不可惜,想来杜鹃我下了血本,因为花期长,惹人爱,这次各色一共五盆,全军覆没,没有一点挽回的生机。我多少有点不舍。

杜鹃花一过花季就死,让我心疼,几次下来我终于找到原因。去花室浇花,总愿意盯着开花的花,杜鹃顶着满枝的骨朵,内心狂喜。看杜鹃花打骨朵,一朵一朵地数,数过了就欣喜地浇一次水,数过了就欣喜地浇一次水,说杜鹃花怕旱是真,但,怕涝也是真。杜鹃花没开的时候一周浇两次水,等开花了,天天浇水。结果每次杜鹃开花,都是生命最后的绚烂。好不容易找到自身的原因了,想着这回可以好好施展一下花艺了,疫情又是当头一棒,真是防不胜防。

养花算得上一场修行,用花的离开,花的死去,唤醒了在人世间修炼的一颗凡心。那么喜欢,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常常以爱的方式造成了致命的伤害,而自己还沉浸在爱里,不停地埋怨花的种种不是。人是最不懂得从自己付出的爱里得到反省,总是一味想着自己不被理解,却未曾想过自己爱的方式、方法、方向、大小、力度出现了问题,以至于所期待的没能实现。

我把养花看作行万里路,花走的路就是人走的路,花的经历就是人的经历,花的成长就是人的成长,花的盛放就是人的一次生死锤炼。很多时候,人平平淡淡会一直到老,人绚烂就会招惹是非。看懂了,哪里还期待绚烂。慢慢走,才是行路的最好方式。

(作者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散文百家》《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

古寺读书

【陕西】李勤安


在一座千年古寺,持卷细读,得益于那年这里有个国学堂,我被师兄喊去做义工。佛门净地清规戒律不比俗世,闲暇时分读书自然成为不二选择。

娃娃们在朗诵《弟子规》《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我选择的是《金刚经》《六祖坛经》等,还有一些儒、道的经典。读佛家经典是了解,是学习知识,毕竟,好多典故、成语出自佛经。

古寺曾被用作过一段时间的学校,我曾经在里面上过四年半学,小学的后半场和初中的上半场。因缘聚合,离开学校近四十年又回到起点。当年,基础没打好与大学无缘,否则,我可能不会有“回炉”的机会。

时光匆匆,岁月白了少年头;古寺依旧,还保留着几分学校的模样。只是少了琅琅读书声,修行人特有的缓慢、轻柔,连风仿佛都是轻的,生出许多幽静。找一个地方开读,时有时无的檀香味儿萦绕,敲击法器的声音隐隐约约飘进耳际,这样的环境里,读书的效率蛮高。怪不得古人喜欢古寺展卷痛读,体验过后方知其中的乐趣。

一页页读完,一本一本读完,终是慧根浅薄,福报不足,最终记不得多少,更难达到国学堂门前学以致用、谨言慎行的境界。读的时候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对,享受!读到妙处忍不住小声叫好,或者一笑,很想效法古人墙壁上题诗一首抒情,惜乎没这个才情,如今也不兴往粉白墙上胡乱涂抹!

古寺读书,一声鸟鸣、晨钟暮鼓往往把我从书里拉回现实。于是,眼睛会离开书本,伸个懒腰,让思绪的小鸟自由飞翔。

以前,我读了大量的魏晋小品,里面有好多与和尚的小故事,主题就是批判,一本正经、直截了当,最高明的是带有几分禅机……

搞出这些故事,无须思考,就知道是在阐述外来文化的到来,对本土文化就是入侵。卧榻之处岂容他人酣眠,自己的地盘别人不得染指?是保护,也是本能。何况,两者对世界的看法天差地别,对立、排斥、攻击,乃至大打出手在所难免。面对压力,佛教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积极改造适应,与本土文化互相借鉴、融合,最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下,古寺里办起小小的国学堂,佛教和儒家共处一室,这在以前就是佛家讲的不可思议,从另一个角度解释就是大因缘。 

佛教经典中,我最喜欢品读《心经》和《金刚经》。前者很短,二百余字,一位年轻的出家人给大家演示,一口气唱诵完毕,悦耳动听。后者我读过十几遍,一些句式很特别,也有特点,掌握了其中的规律背诵不难。不过,我志不在此,感受而已,只记得开始是“如是我闻”,这是所有佛经的开头。不久在喜马拉雅听书,知道佛经和《论语》一样,都是弟子们整理的。

古寺读书,饱了眼福,愉悦了心灵,顺便胡思乱想,也算是一种收获吧!

多年后的今天,国学堂已成过去,但寺院读书的美好却留在记忆里。有时想起,心情顿时美好起来……

花是无辜的

【河南】程磊磊


那是一个桃花初绽的时节,院中的桃树开花了,三三两两,粉的、红的、白的,异彩纷呈,其上还布满着星星点点的花苞,等待着春风的滋养。这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我人生的至暗时刻,因为父亲走了。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我来说,头上的天坍塌了。

那段时光,我始终沉浸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院中的桃花开得愈发繁盛,艳态娇柔,婀娜多姿,看着它们,我的心痛得更加无以复加。那株桃树是父亲专门为我移栽的,只因我曾经说过一句喜欢桃花。所以,只要看到它,就会让我想起父亲曾经为我做过的一切,但是他还没品尝到收获的果实,便撒手人寰了,怎能不让我黯然神伤。

父亲走了,我的心灰暗了,桃花却依然笑面盈盈,这严重影响到了我的心理平衡,于是,我的心扭曲了。看着桃花肆意欢笑的姿态,给了我一种强烈地幸灾乐祸的感觉,顿时让我怒火中烧。当时就像是着了魔一般,提起木棍,便打掉了满树的桃花。一片片花瓣自空中飘落,花枝也被我打得七零八落,一棵蓬勃向上的树,竟被我折磨得遍体鳞伤。发泄完之后,我累了,大口地喘着气,此时暴虐的心海也渐渐归于平静。我蹲在地上,看着满地的花片静静地躺在脚下,花片虽已凋落,却鲜艳依旧,依然保持着笑面与我相对,似乎在告诉我,它们并不怨恨我,让我不要内疚,但我的心却痛得愈发严重。

母亲站在我身后,抚摸着我的头,轻声地说道:“花是无辜的,你不该如此对待它们。它们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你,生活给了你不幸,但你要学会笑着面对。”我抬起头,一脸错愕地看着母亲,泪水模糊了双眼。我轻轻地拾起一片,任眼泪肆意的滑落,滴在花瓣上,那花色变得愈发艳红。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中,写到花园里的一棵树:“花园里……唯一的树木是高大的白玉兰,开着极大的花,像污秽的白手帕,又像废纸,抛在那里,被遗忘了,大白花一年开到头,从来没有这么邋遢丧气的花。”玉兰花洁白清雅、冰心玉洁,但在张爱玲的眼中却成了污秽之物。她就像一个“怨女”,描述着她满目疮痍的世界。

如果你了解张爱玲,便能明白她写出这段话时的心境。那段时光,她因和继母闹口角,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毒打,被禁锢在旧宅里半年之久,生病了都不给请医生,孤独和无助充斥着她的生活,每日所能看到的只是有限的风景,她的心死了。她斗不过人,于是,只好拿花撒气。玉兰本是她的最爱,却成了她宣泄内心苦闷的对象。玉兰是无辜的,只是在错误的时间,开在她的窗前。

人生就是这样,在你处于低谷的时候,一切美好的风景,都可能成为狰狞可怖的存在,让人生出嫌隙和厌恶。但这一切,与风景有何干系?只因当时自己灰暗的内心在作祟,从而做出了伤人又伤己的荒唐举动。

正如母亲说的,“花是无辜的。”花带给我们的,是爱,是暖,是希望。花是寄情之所,是养性之物,是修心之匙。而人类所有的不幸,与花无关,皆源于人类自身。人一旦关闭了心门,世间的所有美好皆会与他无缘。

所以,人只有敞开心扉,接纳美好,享受美好,方能抵御住无边苦难地吞噬,进而找出战胜苦难的方法,让自己自在从容地生活下去。

禅心如镜

【河南】王雪艳


读林清玄老先生的《菩提十书》系列,总能让我对禅意的修行又上升些许境界。愿世间每个人,都能修一颗从容对待生活的云水禅心,在逆境中拈花一笑,诗书为伴、草木为友,做个欢喜的人。

文如流水,语似冬阳。林老先生的散文总是流畅清新,醇厚、浪漫的情感深蕴其中,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也许我们都在探寻人生中“一色一香,无非中道”的真谛,那就让我们以菩提心来看待因缘际会,包容人间,热爱世界。

从前车马很慢,日子也很慢,而如今时代在进步,但世界又似乎太快了些,喧嚣和沉重也随之日益增加,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不见了炊烟袅袅的村落,轰轰隆隆的工厂响彻天际,该去何处聆听自然草木的声音呢?林清玄说修禅就是修心,是啊,当灵魂摒除浮躁,沉浸在平静里,才能有一颗从容不迫的平常心。

品味一盅清茶的前世今生,寻觅一株不知名野花的芬芳,聆听一只云雀叫醒的朗朗春日,也许都是在参禅。我们不是独立地存在,而是与自然建立着和谐的关系,于细微之处发现美,修一心一境,放下贪嗔痴的杂念,让心变得清静、空灵、至纯至真,才会发现人生别有洞天。

林清玄先生认为,禅意与生活和自然是紧密相关的。也许我们的生活,在忙碌中迷失了诗意与禅心,若能留心一泓山泉、一株丁香、一缕微尘,留心自然给予我们的馈赠,与诗书为伴,与草木为友,让生活慢下来,惬意而从容,人生的旅途便会少了许多苦恼与寂寞。

拜读《菩提十书》系列,参悟禅宗的顿悟、空灵,让我对生活和生命有了崭新的、独特的体会和感悟,我愿寻觅世间的爱与美,发现人生的价值,开掘生命的意义。

心安即是禅,自在即佛法。人生的风景需要用一颗禅心去感受,岁月匆匆如流沙,当我们奔波在旅途中,要是也能如林老先生般,以清净心看生活,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心安处做吾乡,才能多些欢喜,少些烦恼,不辜负一生的大好光阴。

生活是一种修行,我们凡事要多看淡,不要执着于贪念妄欲,专注于一心一境,不被外物所干扰迷惑,尽力达到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看清自己、看透生活,摆脱烟火人间的尘烦俗扰,做一个永远修禅心的人。

滚滚红尘中,我们如同漂浮大海的一叶扁舟,修禅心可指引我们抵达一方净土。愿在这来去匆匆的一世光阴中,我们都能身似菩提、心如明镜,得一世圆满的禅意人生。

(作者系在校大学生,汝颖文化艺术馆文艺创作委员会会员。作品散见于《诗·汝颖》《朝阳阁》《京九晚报》等。)

知止的智慧

【安徽】钱永广


我有一个朋友,他是一个很在意健康的人。以前的他,每天不跑两万步,绝不会善罢甘休。他的虚荣心特别强,在众多的微信群里,他还喜欢晒自己跑了多少步,如果被别人超过了,他就心里不舒坦。

终于有一天,他的膝关节伤了,医生告诫他,不能再这样跑了。倘若再这样跑下去,他的腿就会废了。

跑步是为了健身,因为跑步可以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如果每天的运动少了,就达不到燃烧脂肪的效果,身体的肥胖就会引发各种慢性病。可凡事也应有度,如果每天运动过量,又容易损伤膝关节,伤人身体,影响工作和生活。

可见,生活中,有些东西,看上去是好事,但多了就不一定好了。

随着年龄渐长,我不再像年轻时那样,什么都喜欢多。刚参加工作时,我喜欢交更多的朋友,看人家“朋友遍天下”,心里挺羡慕,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这些年交了那么多朋友,手机通讯录里足有好几百个,光微信好友就有三四百个。我每天把朋友圈浏览一遍,也要耗去太多精力。朋友圈里的信息多,可我耗神能记住且有价值的没有一条,更不知道有哪位,是我可以随时打电话问候的朋友。

这样想着,我突然发现,朋友多了,也并不一定好,反而成了负担。

多不一定好,哪怕是钱也不另外。我有一个亲戚,原先在一家企业生产车间,虽然辛苦,但待遇丰厚,全家人生活幸福安逸。后来他辞去工作,自己办了企业,没几年就成了有钱的老板。可钱多了,他却染上了赌博,最后不仅把厂子卖了,就连老婆也弃他而去。

所以,如果不能驾驭金钱,钱多了也不一定是好事。

再说吃。有的人,饭局总是那么多,每天呼朋引伴,忙着觥筹交错,不仅吃了一身病,有的还吃出了问题。前不久,我所在的城市,有人从中高风险地区返乡,他既没有报备,也没有隔离。那些天,他一连跑了好几个饭局,等查出自己阳性,疫情已在那些贪吃的人群中爆发。以前,饭局多的人,常引以为傲,可疫情来了,忙于穿梭多个饭局的人,人人开始自危。

饭要少吃,话要少讲,这是古人的智慧。在营养过剩的年代,这更能彰显一个人的素养。理学家朱熹,历仕四朝,却从不贪多,更不贪吃。一次,他去看望女儿女婿,中午吃饭时,女儿只端出几碗大麦饭和一碗葱汤。女儿感到愧疚,朱熹却不在意,并告诉女儿,对于饮食,不要计较多少和好坏,多了我也消受不了,多不一定就是好,吃多反而能伤害身体。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满则骄。”世界上的事物,都遵循着这个规律。《红楼梦》中提到,秦可卿死后,给王熙凤托梦说“盛极必衰,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就是提醒王熙凤尽早做好各种准备。秦可卿的转瞬即逝,为黛玉最终的凄惨命运——“水满则溢”埋下了伏笔,“三春过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盛极而衰,水满则溢,古今法则,概莫能外。

多不一定好,比多少一点,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知止,非常重要。弘一法师有一部书法作品,叫《知止》,这反映了他生活的哲学。他在盛年之时,突然放下一切,虔诚向佛,最终成为受人敬重的大师。

在欲望面前,多不一定好,知止是一种智慧。在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悟透这个道理,不被欲望牵着走,凡事不必追求那么多,我们人生的烦恼就会少很多,整个人也会活得更加通透。

心中有善

【重庆】陶诗秀


从1988年开始,我便按月捐助家庭扶助中心,成为该中心的贫困儿童认养人,迄今已三十多年了。此外,又按月或按季济助相关的慈善机构,总计每年大约有万余元用于慈善救助。之所以会有此动机与行动,因为自己从小在穷苦的家境中长大,多少会得到一些亲友或师长的帮助,自己一直感恩在心。而今能有幸在社会上立足,理应有所反馈,聊表感谢之意。更重要的是,社会上需要我们伸出援手帮助的对象,真是太多了,自己心余力绌,只能量力而为,表达一下爱心。

最近,老伴儿不知哪根筋不对劲,有天晚上在书房闲聊时,竟然用揶揄的口气对我说:“我说你这个大善人啊,这辈子捐款助人,算来也有几十年了。虽然行善不辍,善行无数,而今却好像也未得到什么好报咧!你看看四个孩子如此平庸,没有一个有好表现的,甚至连小孙子都还莫名其妙地罹患了那啥病呢!什么善有善报,我看都是骗人的啦!” 

其实,自己行善助人,只是略尽心意,从未有企盼任何回报的念头。因此,听了老伴如此充满功利、不明事理的不当说词,让我深感不以为然,且有些不悦,便没好气地回她说:“你不要什么事都只想到功利或回报,你也不是不知道,我捐款助人只是尽点本分与心意,从未想要获得什么回报或好处。何况,每年不过就只捐了那么一点小钱,若跟其他一些动辄几百万、几千万捐献的大善人相比,那真是小巫见大巫,太微不足道了。而这些大手笔捐赠的人,难道他们内心也都会企盼有任何的回报或好处吗?如果真是如此,那他们的企盼和心愿又是什么呢?其实,一家大小平安快乐,就是最好的回报了。你会不会想得太多了?” 

我顿了顿,继续往下说:“再者,人各有命,孩子的出路与表现如何,我们为人父母的也要负点责任,何况,他们有自己的打算,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这与我行善助人何干?而小孙子不幸罹患重病,大家都很无奈与难过,但那也只是人生的一种偶然,谁都不愿碰到,更非我们所能掌控得了。既然碰上了,就只有勇于面对,遵照医嘱,好好治疗,以期早日康复便是。这与我是否行善助人,又有何相干?”老伴儿被我这么一说,感到有些不好意思,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佛教倡导众生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一切,无非在奉劝世人要止恶向善,多行善事,恶事勿为。而行善助人,必有福报;多行不义,将自食恶果。就世俗道德的观点言,自是理所当然之事,更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理论上固是如此,却往往未必尽然,信与不信,则要看各人的体悟了。

世人皆有恻隐之心,助人为快乐之本。我们行善助人,只是发自内心地对他人善意的关怀与帮助,或许无关因果和得失。“行善,不期得报,梦甜心安。”倘若因默默行善,不求回报,而能让自己得到喜乐和平安,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十八单

“单”就是寺院中僧人的身份证。每个僧人在寺院中都有自己的单子。禅宗丛林的执事,细分起来共有一百零八单。但这些执事在一般的寺院不一定全部设置,而是随各种情况灵活掌握,其名称也各有差异。在近现代的禅宗丛林中,比较典型的是设四十八单执事。

“四十八单”简称的口诀是:都院寺库收庄临,磨寮殿主钟鼓巡;典案饭菜茶水火,行门园圊照客人。维悦祖香记衣钵,汤侍清众请行灯;元首西后堂书记,藏僧藏客参水清。

四十八单执事名称分别为——

列职包括东西两序职位:东序:都监、监院、副寺、库头、监收、庄主、磨头、寮元、殿主、钟头、鼓头、夜巡;西序:典座、贴案、饭头、菜头、水头、火头、茶头、行堂、门头、园头、圊头、照客。

序职也包括东西两序职位:东序:维那、悦众、祖侍、烧香、记录、衣钵、汤药、侍者、清众、请客、行者、香灯;西序:座元、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藏主、僧值、知藏、知客、参头、司水。

以上的列职和序职,在具体的实施当中,也有不少职能发生了变化。比如,现在禅宗丛林序职中的维那、衣钵、知客、僧值等,已经具有一定的丛林行政管理权力了。

少林僧兵为国立功

自唐太宗贞观元年敕封少林寺僧徒“招僧兵,参政事”之后,少林寺就有了公开的地方武装。这支地方武装,曾经真正为国家、为民族建立了可歌可泣的功勋。明代中叶,少林僧兵在东南沿海参加抗击倭寇的战争。《少林寺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嘉靖中,少林寺武僧月空受都督万表檄,率领三十多名僧兵,赶赴松江一带御倭。在对倭作战中,僧兵用铁棍击杀了大量倭寇。”《云间杂志》中记载,少林僧兵到了抗倭前线,“傍贼结营,一贼舞刀而来,月空不动,将至,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后因僧兵救人心切,中敌埋伏,寡不敌众,全部殉难。”

从塔林中还可以看出:明代正德年间,三奇和尚曾奉武宗圣旨,镇守山陕有功,被封为提督;嘉靖年间,参公和尚被征调去镇守边关,随军征战立功的还有万庵、便公等和尚;万历二十三年立的一通石碑上刻有“本寺武僧,强兵护国”,此碑立于寺内,至今犹存;《明史·兵志三》上,“尚有倭乱,少林僧应募者四十余人,战亦我胜。”又有“嘉靖中,逐倭至岛上,焚其舟”等记载。

少林寺僧徒中,至今还流着少林和尚平倭寇的故事。如“月空和尚平倭寇”、“小山和尚挂帅平倭寇”等。

“月空和尚平倭寇”的传说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春天,少林寺方丈坦然大师,接到闽州提督万表的一封檄文,要少林寺选派武僧到东南沿海平定倭患。坦然和尚就让大弟子月空法师,沿用“打出山门才出寺”的老规矩,选拔出的有月忠、玉田、古泉、古峰、了心、彻堂等三十多个武僧,一人发给一匹马,一同朝东南沿海赶去。

他们晓行夜住非止一日,这天到了丰州,距泉州还有数十里路程,就已听到倭寇正在侵扰泉州的消息,便一齐加鞭催马赶去救援。离泉州还有一里多路时,天色已晚,但是,城内哭喊之声已隐约听见。月忠和尚,早已不能忍耐,便把长枪、短刀、齐眉棍一齐拿了出来。月空和尚进行了一番部署,就兵分三路:一路冲进城去救援,一路抄到城东断贼援兵和退路,留下一路在此掠阵。

月空和尚部署完毕,就跟在月忠的背后一直冲进城去。月色之下一眼看见几名倭寇,正拉着十多名妇女向东走去。月忠便窜上去手起斧落砍杀了两名倭贼,另一个倭贼举刀相迎,被月忠一斧砍掉了肩膀,一斧又结果了性命。月空等人赶去一齐杀散了倭贼,救下了这群妇孺,继续朝着前边杀喊之声大震的方向赶去。

原来,那里有一群倭贼,正和一队官军对垒。大伙便一声呐喊冲了进去,和官军一起同倭贼拚杀起来。月空和尚的一条齐眉铁棍使开来神出鬼没,月忠和尚的两柄板斧更使倭寇胆寒心惊。众弟子也都把平日练就的功夫拿了出来,刀枪并举,不多一会儿,就把倭贼杀得七零八落,冲出东门而逃。官军和僧兵也紧追不放,一齐追出城去。

倭贼出城,正在落荒逃命,突然,被十多个少林和尚挡住了去路,倭贼被前后夹击死伤大半。这时,天色微明,官军要大家退回泉州城去。月忠和尚却杀得性起,他哪里肯停下脚步。一直追赶了十多里远。前面闪出了一条小河,河上架着一座拱桥,倭贼窜过桥后,月忠和尚也赶过了桥去,后面紧跟着的古泉沙弥,觉得这样紧追不妥,便叫了声:“师叔休走,怕中埋伏。”月忠和尚却头也不回地说:“怕他鸟甚?”话还没完,“扑通”一声,就跌进陷阱中了,两边冲出二十多个倭贼,齐用挠钩封锁了陷阱。

古泉一看师叔被捉,便飞步上前抢救,倭贼又抛出绊马索,几乎将古泉绊倒。幸好古泉使用的是一柄单刀,便抡开来割断了绳索。一个倭贼见势不妙,飞步上前,从背后抱住了古泉,古泉一抖身子,就把这个倭贼摔脱了手,回手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接着,又扑上来两个倭贼,古泉一把单刀左盘右旋,“嚓嚓”两声,那两个倭贼早做了刀头之鬼。

月忠呢,在陷阱中越发性起,便直向上猛窜,终因上有密密的挠钩,怎么也窜跳不出。古泉一看师叔马上就要被捉,更是气愤填膺,便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一把单刀又斩杀了十多个倭贼。这时月空和尚和官军也赶过桥来,大伙救起了月忠,才一齐回到泉州。后来,万表都督又拨给月空和尚一千人马,让少林和尚自为队伍,驻守泉州。

战败的倭寇一直不敢来犯泉州,退到东海中的一座七星岛上。月空和尚为了捣毁倭贼巢穴,杜绝后患,让玉田、古泉等弟子,扮成当地农夫模样,在倭贼登陆抢粮的时候,故意让倭贼拉上贼船,打入内部去当苦力。接着,月空和尚同月忠等乘坐一艘大船,尾随贼船也向七星岛赶去,准备内外夹攻,拔掉倭贼在七星岛上的据点,又联络官军配合作战。

玉田、古泉等随贼船到七星岛后,被倭贼催逼着把粮包一一扛到岛中央的蝎子山上。他们强压着心中怒火,扛着粮包艰难地向上爬,到了山顶借机细细地察看了地形。那里原来是一块有数十亩大的平坦地方,上面盖有一百多间房子。岛上也有抢来的一群群民女。一个倭贼矮胖身段、光头顶、白面皮,挽着一个妖里妖气的倭妇,在院中行走,听一位农夫说:这就是倭贼的头目。玉田、古泉一看这种魔鬼世界,早已火冒三丈,真想窜上去斩杀他几个。

天将黑下来了,船上的粮包还没扛完,玉田、古泉正从山上向粮船方向走。忽听船上的倭贼“叽哩咕噜”地大声阻止迎面开来的航船,玉田等知道是师父们到了。就窜上前去,结果了这些倭贼的性命。接应月空师父率领的僧兵下得船来,一个个操起兵器冲上了蝎子山。

山上倭贼听到山下喊声,拔出腰刀迎了上来。月空、月忠和弟子们,手中的刀、棍,似疾风如电掣,一会儿就杀得倭贼尸横遍野,剩下的倭贼见大势已去,一声呼啸逃下了山去。月空、月忠等师徒也不追赶,一会儿,四面八方放起了火器,后到的官军已把倭贼团团围住。月空师徒马上又刀、棍并举地斩杀起来。玉田正杀得起劲,忽然看见那贼首从面前闪过,便大喝一声,一棍扫来,送他上了西天。转过头来,见那个妖里妖气的倭妇,已跪在地下求饶。这时,官军放着火器协同作战,整个岛上的两千多倭贼,一个也没跑掉。

此后,嘉靖皇帝为了嘉奖月空师徒平倭有功,各赐每人紫罗袈裟一袭。二十年后,胡宗宪、戚继光出兵杭州平倭时,少林和尚又帮他练兵,建下了不朽功勋。而明代小山和尚三次挂帅平倭有功,获得嘉靖皇帝的封赐,特为他在少林寺山门前,树立起双旗杆。现在,两边旗杆的夹杆石还在。而过去少林寺僧人为国立功,所记录的《征战立功簿》却于1928年同很多经书一起,毁于火厄之中了。

在少林寺品禅茶

【山东】王光太


沏茶

茶与水演绎一段

委婉动人的曲折

故事,听的是故事本身

回味却在故事之外

有关一座寺,一个人,一杯茶

不是上天的刻意安排

而是人世间的因缘相聚

 

笑看日月轮回

是茶,是禅,更像

一阕唐诗宋词

被人反复吟诵

回味昨天,品味今天,寻味明天

仰头,看到佛祖拈花微笑

让每一个六神无主的灵魂

都能找到来时的路

 

如果可能

我想经常在少林寺品禅茶

沸水里听禅音

紫砂里悟禅意

杯盏里坐成禅

只一口

人与茶就能——

交融成一种禅境


少林的满月(外一首)

【山东】徐朔


起伏,有峰峦与大海

塔林深处的沉寂

却是另一番的温和


偶有茶香飘过,朝阳映衬的舍利子

我知道那是宣纸,无边际的——

一柱香的时间


宣纸,时而画满岸芷汀兰

时而画满千秋冉冉

或者,就什么都不画了吧

少林的满月纯白,一如既往


檀香里的黄昏


竹林与松叶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像极了钟声,山头和山底都能为之停步

那一刻,香不会断

木鱼不会停,时间也不会走


溪流底部的石头

和溪水有着同样的平衡

当嵩山雾霭氤氲

当一些人、一些寺院

和天空一样干净

便有了事实——

陋室里的花才是最幸福的

修行者,和嵩山一样

峻拔而温慈


言尽于此,我方知朝霞和黄昏

本就如此相似

檀香掩埋了柴门

一切皆为世间的圆满


(作者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高校诗歌联盟成员,汝颖文化艺术馆文艺创作委员会会员。)

菩提树

【河南】韩峰


虚无的风领着我

轻轻迈向铺满佛光的路

看到菩提树

我的目光

倏地穿越到一千五百年前

智药三藏大师从西竺国带回它

繁衍成长为中国的名树

 

它是佛教的圣树

高大挺拔的身躯,高擎着

大慈大悲、大彻大悟的真理

浓绿的叶子,遮挡着

尘世喧嚣的风雨

我知道,它还有相当的

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但我只想在心田栽上它

四季常青,在我的梦中

 

(作者系河南省鹤壁市作协顾问,淇县作协名誉主席,河南省作协会员。先后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等百余家报刊上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禅诗二首

【河南】卫宏图


红尘摆渡起,一曲岁月古。

月明幽作影,流响韵自浮。


荷缘

荷肩天地阔,珠圆自然恩。

风牵一池舞,袖开万颗心。


(作者系南阳市作协会员,教师。作品散见《南阳日报》《河南诗人》《澳门晚报》《新西兰报》等报刊。)

石雕佛像

【四川】许庭杨

 

古代建筑的庙宇

经历千百年风雨

石雕佛像的面容依然清晰

廊棚边的流水还在清洗云朵

池塘边的老树,依然撑住翠绿

 

没有人能把岁月修旧如旧

中国石雕人的匠心匠艺可以

古庙宇的画栋雕梁新成老模样

中国雕工给它们赋予乡愁的颜色

 

没有人敢说日子不能雕刻

中国雕刻艺人手中的木、砖、石

却能够日子一样镂空,雕刻出

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以及

庄严的诸佛菩萨圣像

 

中国雕刻艺人把文化放在

人生高处,雕刻人心灵不会潮湿

即使岁月干旱,中国人雕刻

出来的佛像,也会滴落心雨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会员。曾在《中国作家》《诗刊》《四川文学》《青年作家》《北京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篇作品。)

一百零八盏灯的佛缘

【河南】阿贵

 

都市霓虹佛光普照

善男信女顶礼膜拜

虔诚点亮一百零八盏心灯

前世因,今生果

还有世俗烦恼

伴随着婆娑烛火

无声燃烧

 

唯有此刻,落尽繁华

人,才自在

心,才清凉

身,才解脱

气,才舒畅

但见,熊熊烛火中

跳跃着欢喜的火花儿

这是开悟后的欣然


一百零八盏心灯

与佛有缘

在沐浴禅悦中

薪火相传


(作者系河南省作协会员,资深媒体人。)


《禅露》2023年第1期大事记

(2023.1-2023.2)

 

1月5日

河南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在郑州召开,审议通过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有关事项。省政协主席刘伟出席并讲话。河南省政协常委、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会议。

 

1月11日

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主席陈肖纯、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秘书长博尼恩·戈莫哈马迪(Bonian Golmohammadi)、联合国协会世界联合会教育项目主管阿齐尔·古兰德里斯(Aziel Goulandris),以及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项目部副主任李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秘书陈衍冠、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主任、教授、篮球国际级裁判贺京周、橙狮体育经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运营商)周虹志一行参访少林寺,观看少林功夫展演,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并与少林僧众一起过堂用斋。

座谈期间,永信方丈回忆了近年来少林寺与联合国的密切互动,少林寺曾多次受邀到联合国总部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并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与各宗教领袖开展宗教对话,发愿为世界和平共同努力。陈肖纯主席也表示,希望通过共同努力,致力于少林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弘扬绿色健康的少林生活理念。

 

1月12日

当天,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评选结果公示。少林寺申报的《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

2020年,少林寺举办的《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研讨会引起了国内档案专家学者们的关注。尤其是传承千年的少林寺法脉没有间断,这种活态文化的载体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在河南省档案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少林寺组织专家历时数年并多次论证,甄选整理出《少林寺宗法档案》。

“少林寺宗法档案”以“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核心,以60通碑刻及116座塔之塔铭为主体,形成了“七十字辈”为代表的完整齐备的中国传统宗法谱系,是少林寺的独特历史文献、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资料库,是佛教中国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由于年代久远,叠加风化、蛀蚀等外部威胁,“少林寺宗法档案”正处于不可逆的渐毁过程,亟待得到系统完善的保护。

在河南省委办公厅档案监督管理处的关心和指导下,少林寺历时数年,邀请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档案学等多个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多次召开研讨会和论证会,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申报要求,以“少林寺宗法档案”来申报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少林寺和《少林寺宗法档案》体用一源,表里相依。传承与保护少林寺的宗法档案弥足珍贵,经过多方努力,《少林寺宗法档案》成功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1月13日至16日

河南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郑州召开。本次会议为期4天,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800多名省政协委员汇聚一堂、共商大计。河南省政协常委、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出席会议。

 

1月14日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为“小年”。同时,这一天也是少林寺护法神——紧那罗王菩萨的诞辰纪念日。为纪念紧那罗王圣诞,少林僧众云集紧那罗王殿,庄严举办上供祈福法会。法会由少林寺监院延康法师主法。

当天,印尼少林修文化中心在负责人释延豪的带领下,受邀参加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举办的“温暖迎春”中印尼青少年过大年活动。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陆慷出席并致辞,海峡两岸青年中国同胞和印尼青年朋友,以及使馆青年外交官代表等近200人欢聚一堂。期间,陆慷大使对释延豪说,很钦佩少林文化及少林功夫,他曾在2009年有缘到访过少林寺,对厚重博大的少林文化尤为赞叹。

 

1月18日

郑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孙玄一行到少林寺,向少林僧众致以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当天,郑州市民宗局局长杜敏生、副局长马伟、宗教处处长吴松一行抵达少林寺,为少林僧众送来新春的问候与祝福。

 

1月19日

农历腊月二十八,禅宗祖庭少林寺庄严举办年终普茶会。期间,释永信方丈与寺院常住、护法义工欢聚一堂,共辞旧岁,喜迎新年。

在致辞中,永信方丈感恩大家在过去一年里全心全意护持寺院,为弘扬正法、利乐有情积极努力。他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家能继续广结善缘,为大众做好服务,慧行俱进。

 

1月19日

河南省委和省政府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举行2023年春节团拜会。省委书记楼阳生讲话,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离退休同志,向驻豫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河南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海内外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良好的祝福。省长王凯主持团拜会,省政协主席孔昌生出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应邀参加团拜会活动。

 

1月21日

农历腊月三十,为中国传统的除夕佳节,少林寺僧众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遵循千余年以来的传统,张贴对联、祭祖守岁、撞钟祈福,喜庆祥和迎新春,欢欢喜喜过大年。

当晚,由维那师领队,大众师父排班到方丈室礼祖辞岁。永信方丈为大众慈悲开示,向大家阐释了少林寺延续一千余年的传统,强调了少林寺爱国爱教、恪守祖训的家风,并希望少林寺僧众在新的一年里勇猛精进,上弘下化,利乐有情,荷担起如来家业。

癸卯年大年初一零时整,永信方丈登上钟楼,撞响新年的钟声。古刹钟声,声传数里,梵音萦绕,绵绵不绝。

当天,美国洛杉矶少林文化中心、奥地利少林文化中心、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希腊少林文化中心等海外少林文化中心,也通过举办供灯祈福、贴春联、送福字、功夫展演等形式,欢庆中国农历新年。

 

1月21日

除夕当晚,由少林寺数十名武僧领衔表演的武术节目《演武》登上春晚舞台,少林武僧势如游龙、气势磅礴,如同走进百年古画《武僧演武图》,赵文卓与少林武僧共同历经古寺“四季轮回、岁月流转”。动作行云流水,招式刚劲有力,定格千年古刹的精彩瞬间,现代科技与传统武术的融合演绎,形意拳,六合拳等非遗武术带观众梦回千年少林。

《演武》节目以少林寺白衣殿北墙壁画《武僧演武图》为创作灵感,这幅绘制于清末的《武僧演武图》,高3.47米,宽5.36米,描绘了少林寺武僧在大雄宝殿前的徒手格斗场景。节目通过演员一系列的武术动作表演,最终实现“真人演绎,壁画复活”的效果。

 

1月22日

农历癸卯年大年初一,早课结束后,少林寺僧众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在少林寺山门广场升国旗、唱国歌,祈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祈愿中华儿女健康自在、幸福美满!

 

1月23日

农历大年初二,按照少林寺千余年来继承的宗风与传统,在早课结束后,少林寺僧众从常住院出发,前往初祖庵礼祖。

农历正月初二礼祖,是少林寺沿袭千余年的传统,饱含着后辈对祖师大德深深地怀念与敬重之情。

 

1月23日至30日

少林寺举办新年祈福法会。1月23日,举办熏坛洒净仪式,由少林寺监院延康法师拈香主法,携少林僧众清净坛场。

1月24日(正月初三)至1月30日(正月初九),七咏日内,少林僧众携诸善信礼拜《药师宝忏》,以此法会功德回向现在者;增福延寿,过去者;求生净土。普愿: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干戈止息,山河无恙,众生安乐!

1月30日,时值少林寺新春祈福法会圆满之日,应善信至诚恭请,少林寺启建斋天大法会,供养十方三宝、帝释天尊以及诸天众。

 

1月26日

当天,受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孔子学院(Instituto Confucio de la Universitat de València)的盛情邀请,西班牙少林禅中国文化传播中心负责人、少林弟子朱启辉先生,在该学院举办少林禅武文化专题讲座。此次讲座受到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孔子学院院长Vicente(中文名:安文龙)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得到瓦伦西亚大学师生的广泛好评。

 

1月27日

CCTV-3“文化十分”栏目用近十分钟的时间,专门介绍了少林寺武僧团参与的2023央视春晚节目《演武》节目。央视2023春晚总导演于蕾说:“特别希望把少林本体的这种非遗传承武术,能够呈现给观众。武僧们上来的时候,那个质感和气息,非常朴拙,但是有一种韵味,大家都非常的被感染。我们希望把《武僧演武图》,这样的一个文化元素,把这样的一个壁画激活,能看到这样的一个历史纵深。以虚拟现实的这种舞台包装,呈现一个非常有时代气息的一个节目。” 该栏目主持人说:“《演武》节目传达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这正是今天的人们仍然奉行的行为准则。”

 

1月30日

少林寺与百度达成合作共识,接入百度“文心一言”,将百度智能对话技术成果应用在智慧少林、少林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

 

2月3日

河南省民族宗教委联合郑州市民宗局、登封市民宗局,到少林寺开展消防安全及食品卫生检查工作。

 

2月4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田煜、司法厅副厅长谭磊、民宗委副主任崔振江一行,在河南省民宗委二级巡视员赵建国、政法处处长徐晓光、办公室副主任王凯等陪同下,到少林寺考察、调研寺院管理工作情况。

在方丈室,释永信大和尚向考察团介绍了少林寺近年来在“四进四有”、民主管理、财务管理、宗教商业化整治等方面取得的实际成果和具体经验。调研团一行对少林寺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规范化管理取得的成就赞叹不已。

 

2月5日

农历癸卯年正月十五,少林寺举办传灯祈福活动。期间,释永信方丈拈香主法,携少林寺两序大众至诚诵经、虔诚礼佛、供灯祈福,祈愿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祈愿正法久住,佛日增辉,诸上檀越,福慧增延,诸般顺畅,新春吉祥!

当天,焦作月山寺、许昌白兔寺、台州妙严禅寺等,也举办了供灯、诵经祈福活动,庆祝元宵佳节。

 

2月5日至19日

由20名少林寺武僧组成的《舞经》演出代表团抵达瑞士日内瓦,并在当地连续进行了四场《舞经》演出活动,受到当地社会的广泛好评。

2月5日,《舞经》演出代表团一行,在负责人延炫法师的带领下,从少林寺出发,于2月6日抵达瑞士日内瓦,随后即开始为期一周的精心排练。至2月15日,演出团在Studio des Forced Mortrices剧场进行预演,于2月16日进行首场演出。据延炫法师谈到,演出门票一早就被抢购一空,演出剧场的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首场演出结束后,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Jürg Burri)及中国驻瑞士大使馆的参事在舞台上,与参演的武僧们一一握手,并欢喜交流、合影留念。

2月17日、18日、19日,《舞经》演出代表团又在Studio des Forced Mortrices剧场连续演出三场,依然是场场爆满。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文化和旅游参赞向世海表示,此次演出非常精彩,将中西文化、艺术、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有创意,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

 

2月6日

少林寺召开2023年度少林功夫考功大赛视频会议,就考功大赛筹备进展、参赛及评比方式等问题进行讨论。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监院延康法师、延崇法师以及亚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中东及阿拉伯区的少林联合会负责人参加会议。

 

2月9日

福建省宁德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程树平,率宁德市政协考察团到少林寺开展民族宗教工作调研,并与释永信方丈就寺院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2月12日

柬埔寨洪森首相助理兼警卫部队副司令波尚琅将军一行参访少林寺,并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

在方丈室,波尚琅将军向释永信方丈介绍了柬埔寨的社会、经济和宗教情况。他表示,近年来,柬埔寨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诚挚邀请释永信方丈率团到柬埔寨访问交流。

释永信方丈回顾了少林寺与柬埔寨以往进行的各种交流活动,并向波尚琅将军介绍了少林寺近年来在寺院建设、慈善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波尚琅将军对少林僧团在弘法利生、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高度认可与赞叹。

 

2月12日

经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认证、批准,上海闵行少林禅武馆“首届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技术考评”于当天下午圆满举行。此次考评的主要内容为少林十三拳、少林十三拳精要、少林十三拳对练。由来自少林寺的释延祎、释延莫、释延箜组成考评小组,对学员们进行严格考评。

经过紧张有序的考评,最终共有17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小组评审,喜获一段授予。

 

2月12日至17日

英国少林修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修,沈阳少林修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朋,澳门少林修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盟,印尼少林修文化中心负责人释延豪,以及多地少林弟子一起,在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举办了少林功夫段品制培训与认证、少林禅修、中医讲座等活动,全面弘扬以禅、武、医、艺为代表的少林文化,受到当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本次少林功夫段品制初段位考评,共有57位学员参加,包括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的武术爱好者,以及印尼圣心孤儿院的20名少林弟子。此次考评,由少林功夫段品制委员会委派释延朋、释延盟、释延倵担任考评员。经过严格考核,最终有56名学员顺利通过少林功夫段品制考评小组评审,并被授予初段位。

 

2月14日

为秉承世尊之遗教,光大如来之戒法,接引后学、绍隆佛种、续佛慧命,中国嵩山少林寺报请省、市宗教主管部门同意,并经中国佛教协会于2023年2月14日(中佛会【2023】18号)批准,由河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中国嵩山少林寺承办的“癸卯年少林寺传授三坛大戒法会”(男众),兹定于2023年4月5日至5月5日在中国嵩山少林寺举行。

本次戒期将严格按照《宗教事务条例》《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授三坛大戒管理办法》《汉传佛教教职人员资格认定办法》规定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汉传佛教传授三坛大戒工作的通知》(中佛会【2016】179号)的精神执行。

 

2月18日

国家外交部与河南省工作座谈会在河南省委党校召开,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李凡,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副司长姚绍俊,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敏、河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梁杰一等领导,以及河南省企业、高校、文化单位相关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座谈会并发言。

 

2月22日

全国台联文宣部部长武晓峰、宣传处副处长王瑞阳、宣传处四级调研员林汤安怡,在河南省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李婷、郑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杨爱玲等的陪同下,到少林寺考察、调研。期间,他们与释永信方丈围绕“海峡两岸功夫论坛”之“武论坛”活动进行交流。武晓峰部长向永信方丈发出邀请,期待少林寺僧人届时能参加论坛的相关活动。

 

2月24日

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监院延崇法师到郑州,向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一级巡视员康洁等领导汇报少林文化“走出去”的进展情况及相关成果。

 

2月25日

全省性宗教团体新一届领导班子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在河南省民族宗教委召开。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雷明、省民族宗教委主任张然等领导出席会议。

参会人员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全省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宗教团体建设等方面进行讨论。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出席会议并发言。

 

2月25日

公安部原党委委员、反恐专员(副部长级)刘跃进携夫人一起参访少林寺,参观少林寺建筑,观看少林功夫展演,了解少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与释永信方丈愉快交流。

 

2月26日至27日

登封市政协第六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顺利召开,来自全市各条战线的政协委员齐聚一堂,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共商登封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登封市政协副主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参加会议。

 

2月27日

斯里兰卡国会议员、总统高级顾问拉特纳长老(Rev.A.Rathana Thero)参访少林寺,与释永信方丈就宗教信仰对促进人类世界和平的贡献、解决地区矛盾争端等问题进行对话与交流。

 

媒体报道

 

“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专家称该档案具有世界文化价值

◎中国民族报

 

近日,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评选结果公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乾隆《京城全图》”“民国时期中国银行档案”等55件(组)档案文献入选。其中,由嵩山少林寺申报的“少林寺宗法档案”入选。

“少林寺宗法档案”是反映中国佛教禅宗僧团制度、见证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档案文献,具有世界文化价值。

少林寺始建于公元495年,为北魏孝文帝敕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为汉传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刹”。清代乾隆皇帝曾为少林寺御笔题写“天下第一祖庭”的匾额。少林寺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少林寺藏经阁入选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标志着少林寺以藏经阁为载体的古籍保护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档案文献作为历史的记录,不仅是延续中华文脉的遗存,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据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师介绍,“少林寺宗法档案”以“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核心,以60通碑刻及116座塔之塔铭为主体,形成了“七十字辈”为代表的完整齐备的中国传统宗法谱系,是少林寺的独特历史文献、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资料库,是佛教中国化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由于年代久远,叠加风化、蛀蚀等外部威胁,“少林寺宗法档案”正处于不可逆的渐毁过程,亟待系统完善的保护。

“少林寺祖宗牌位图谱”为清初编修、清晚期及民国时续修,遵循中国传统家族宗法制度,按照元初雪庭福裕禅师规定的“七十字辈”( 开始五字为福、慧、智、子、觉)宗法谱系记载少林寺宗法系统的比丘名号,并注明相应高僧圆寂时间。同时,该图谱仿照中国传统祖宗牌位图谱样式,直观地展现出少林寺完整的宗法主干。

“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利用。”永信法师介绍,少林寺一直希望把档案文献保护和利用好。在河南省委办公厅档案监督管理处的关心和指导下,少林寺历时数年,邀请历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档案学等多个领域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多次召开研讨会和论证会,按照国家档案局的申报要求,以“少林寺宗法档案”来申报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2000年始,国家档案局建立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组织申报评选工作。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建立,也为中国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和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提供了资源储备。截至目前,国家档案局共完成了5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选工作,共计198件(组)珍贵档案文献入选。目前,中国已有13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14项档案文献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永信法师谈到,直至今日,少林寺雪庭福裕祖师所立的“七十字辈”宗法谱系,依旧在海内外传延不息。以“七十字辈”为代表的独特宗法谱系,是禅宗弟子寻求身份认同的珍贵凭据与精神依托,也是少林寺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宗教组织架构。这一珍贵谱系,为少林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提供了重要依托。“少林寺宗法档案”中天竺(古印度)僧的《□乾没哪塔扁囤和尚灵塔》,以及日本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之碑》等,记录了少林寺持续进行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动。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著名佛教史学家杨曾文均认为,“少林寺宗法档案”是极少见并系统、完整地反映佛教本土化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档案文献,具有突出的地区和世界文化价值。

哲学家杜维明认为,“少林寺宗法档案”成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融和碰撞,能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健康茁壮成长。

近年来,少林寺致力于少林文化的发掘和弘扬,举办“少林寺与禅宗祖庭”研讨会、“档案与少林文化大数据”论坛,以及“少林学”系列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把档案文献保护和利用好,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少林寺的脚步从未停歇。

(本文作者:邹相。原载于《中国民族报》2023年2月7日。)

 

少林小子将少林寺壁画搬上春晚

◎顶端新闻

 

在2023年央视春晚上,演员赵文卓带领百余名武术小子为全国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节目《演武》。该节目由少林寺的26名武僧和80余名河南少林塔沟武校的学员共同完成,节目创意取材于少林寺白衣殿的《武僧演武图》。

这幅《武僧演武图》东侧墙壁上绘着“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是经典电影《少林寺》的故事来源。

顶端新闻独家采访获悉,2022年8月,央视节目组就到少林寺采风,确定节目创意和展示形式,大家一直认为,演武壁画不单单代表习武,更多表达的是一种历史文化。参演的少林武僧释延淀说:“央视导演组不断在少林寺调研,我们也会提供文献资料,同时向老师父们请教,把壁画上的十八般兵器,拳法、对抗招式一点点抠出来,做到尽量还原。”

在《演武》中,一个娃娃打出一趟娴熟的少林童子功,让人印象深刻,他是六岁的少林三宝。2022年,三宝与春晚舞台擦肩而过,这次如愿登上春晚。(统筹 张丛博 顶端新闻记者 王峰 汪雨萱)

 

少林武僧团赴瑞士表演交流

◎中新社

 

 中新社郑州2月9日电 (记者 李贵刚)记者9日从中国嵩山少林寺获悉,由20名少林武僧组成的表演团已抵达瑞士日内瓦,将在当地表演融入中外文化的《舞经》,并开展少林文化交流。  据知,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少林寺武僧团首次出访国外,也是时隔10余年再度赴瑞士表演交流。  《舞经》英文名《SUTRA》,中文名《佛经》,又名《空间》,主要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舞结合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少林功夫故事,既融合了东西方文化艺术形式,又凝聚了东西方智慧结晶。该舞台剧剧组由著名编舞大师希迪·拉比·彻卡欧担任导演,5位世界级音乐家作曲,20位少林寺武僧共同参与。  此行赴瑞士表演、交流,由参与《舞经》创编和演出的释延炫带队。他介绍,《舞经》自2008年5月在英国伦敦首演至今,已走访过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城市,吸引观众数十万人次,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许。   “我们一抵达,就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释延炫介绍说,目前,大家正在加紧排练,争取尽快找回状态,向当地民众展示精彩的中国少林功夫。  少林寺方面称,少林寺与瑞士之间的文化交流由来已久。1988年7月,瑞士少林功夫武术太极协会派团访问少林寺,在少林寺碑林里立《归宗朝圣碑》。2005年8月4日至14日,少林寺武僧团一行20余人在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的率领下出席第58届日内瓦节中国主宾国活动。

 

 

少林武僧团瑞士演出圆满收官 全程“一票难求”

◎中新社

 

中新社郑州2月21日电 (记者 李贵刚)记者21日从中国嵩山少林寺获悉,少林寺武僧团今年首次出国演出交流活动圆满收官,在瑞士接连进行的四场演出均是“一票难求”。

本月上旬,由20名少林寺武僧组成的演出代表团抵达瑞士日内瓦,并在当地连续进行了少林功夫舞台剧《舞经》演出活动,这也是时隔10余年之后少林寺再度赴瑞士演出交流。

当地时间2月16日,是少林寺武僧团在瑞士的首演,门票一早就被抢购一空,剧场1200个座位座无虚席。

“我们演出结束以后,现场观众一直站着给我们鼓掌,我们谢幕谢了两三次,一些观众还不肯离场。”少林寺武僧赴瑞士演出代表团负责人释延炫21日连线记者时如是说。通过他给记者转来的现场视频,可见观者如潮,掌声雷动。

在瑞士接下来的三场《舞经》演出活动中,同样也是“一票难求”。每场演出结束后,一些观众纷纷追到场外与少林寺武僧们合影、交流。

中国驻瑞士大使馆文化和旅游参赞向世海在演出结束后表示,此次演出非常精彩,将中西文化、艺术、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有创意,让人意犹未尽。

“少林武僧展示出的速度、力量,以及西方文化的融入,是深受观众喜爱的关键。”参与《舞经》创编和演出的释延炫介绍,《舞经》英文名《SUTRA》,主要以少林传统功夫与西方现代舞相结合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少林功夫故事。

该舞台剧由著名编舞大师希迪·拉比·彻卡欧担任导演,5位世界级音乐家作曲,20位少林寺武僧共同参与。自2008年5月在英国首演至今,已走访过30多个国家的近百个城市,吸引观众数十万人次。

彻卡欧在接受记者连线采访时介绍,他曾多次赴少林寺参访,当看到少林武僧和少林功夫之后,觉得应该用一种艺术的方式把僧人的修行和功夫的内蕴展示出来,于是观众才有机会观看到《舞经》这部剧。

“此次演出,少林寺武僧全身心投入并体验它,让人敬佩,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剧。”彻卡欧说。

读者来信

禅露编辑部:

各位编辑老师好!我叫王春山,今年63岁。2019年春节过后,我到少林寺参观并有幸结缘《禅露》这本文化读本,品读之后受益匪浅,心生欢喜。后来,很多朋友看到《禅露》之后也很喜欢,希望能得到一本《禅露》,更好地了解少林文化,了解禅宗文化。非常感谢编辑部的老师们,及时给我的朋友也寄来了《禅露》,他们也都很欢喜。

如今,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读完《禅露》之后的心得体会,大家都觉得《禅露》如同一份精神食粮,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每一期的“面壁石”“禅悦篇”这两个栏目的内容,更如同涓涓泉水,滋润心灵!

读者:王春山

2023年1月

 

 

编辑部回复:

王老师您好!《禅露》的初心就是想把少林文化、禅宗文化传递给有需要的读者朋友们,希望大家都能从中受益,滋养身心!感谢您长期以来对《禅露》的护持与认可,我们也会继续努力,在内容上做得更精细,不辜负大家的期许。

愿您及各位读者朋友身心康泰,六时吉祥!

 

 

《禅露》编辑部: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我叫陈国刚,山东菏泽人。几年就开始学习佛教文化,特别是禅宗文化,让我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不久前,我有幸在一位朋友的茶室里看到了《禅露》这本心灵读物,翻阅之后,顿感身心清凉,如获至宝。

特别是“少林故事”“佛学常识”等栏目,让我增长了不少知识。“禅悦篇”的内容,更是充满禅意禅趣,读来令人心清气正,如沐春风。在此,恳请编辑老师,每期能给我寄一本《禅露》,以便更好地学习与品读。感恩!

读者:陈国刚

2023年2月


编辑部回复:

陈老师您好!得知《禅露》能为您带去清凉与法喜,编辑部的同仁都非常高兴。感谢您对《禅露》多个栏目的认可与赞叹,我们的宗旨就是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帮助,让读者朋友从中获益,或产生共鸣,或引发思悟。

正是有了广大读者和诸位善知识的认可与护持,《禅露》才越办越好。我们将及时给您寄去《禅露》,敬请品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