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少林寺山门,在第六进院落的中轴线上,有座不大的殿堂,名叫“立雪亭”。此殿重建于明代,现为寺僧日常作佛事的场所。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殿内神龛中,供奉有达摩祖师的铜质坐像,为明嘉靖十年(1531)所铸。龛上悬挂“雪印心珠”的匾额,字体遒劲,气势豪迈,为清代乾隆帝御笔亲题。
慧可(487-593),俗姓姬,名光,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荥阳)人。慧可自幼志气不凡,博闻强记,广涉儒书,尤精《诗》《易》。后来接触了佛典,慧可深感“孔老之教,礼术风规,庄易之书,未尽妙理”,于是便栖心佛理,超然物外,怡然自得,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父母见其志向不可改移,便听许了他的选择。于是,慧可来到洛阳龙门香山永穆寺出家为僧,师从宝静禅师学佛,取法名神光。
慧可与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的因缘,要追溯到当年达摩在建业(今南京)与梁武帝萧衍论佛之时。当年,达摩在建业和慧可相见时,慧可傲气十足,极不谦虚。而当他在神人的点拨之下,识破达摩的祖师身份后,历尽千辛万苦,追随达摩到长江边,并最终想方设法渡过长江,追随达摩到达少林寺。达摩在嵩山五乳峰上的石洞里面壁坐禅,慧可则合十侍立其后,精心照料,形影不离。
面对慧可的亲近行为,达摩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予理睬,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诲。但是,慧可不但不气馁,内心反而愈发恭敬和虔诚。他不断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达摩离开面壁洞,走下五乳峰,回到少林寺料理日常的佛事活动时,慧可亦跟随其后。
时值寒冬,达摩在洞内坐禅,慧可依旧站立在洞外,合十以待。半夜时分,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地压了下来。很快,大雪淹没了慧可的双膝,慧可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条厚厚的雪毯,但是他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地里。
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走到洞口一看,慧可似雪人般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顿生怜悯之心,终于开口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回答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即是向达摩求法。
达摩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达摩是说,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长时间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达摩的教诲,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诚意和决心,慧可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咔嚓”一下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随后,慧可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自己鲜血淋漓的左臂,围绕达摩面壁洞转了一圈后,仍侍立于被鲜血染红的雪中。
达摩被慧可的虔诚举动所感动,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即是说,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于是,达摩传衣钵、法器于慧可,并为其取法名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