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刘先和
戒律是佛法中极为重要的部分,说其重要,可以略说三点。一是戒律在佛法内容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比如佛教典集《四分律》《十诵律》《五分律》《摩诃僧衹律》《梵网经》等详细地阐述了佛教戒律。这些经典中有居士戒、出家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等,无论哪种戒,内中都有十分具体的内容要求。二是中国佛教曾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而八宗之中的“律宗”就是以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立名。三是释迦牟尼涅槃前于娑罗双树间最后说法时,曾亲嘱弟子们:“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佛遗教经》)
人们也许不解,为什么戒律在整个佛法中具有这样重要的地位呢?最为根本的回答是人们不知宇宙及生命的真相,由不知真相而不知生命运作的轨迹,也就是命运。佛为了引导人们正常生活,指导信徒修行故列出戒律,以此规范信众的行为。遵守戒律就是顺应命运的最佳选择。对此,佛曾明示:“戒是正顺解脱之本。”(《佛遗教经》)
为什么戒律是顺应命运的最佳选择呢?因为佛法中戒律的确立是佛所定,佛是什么,佛是觉者。佛觉到了宇宙及生命的一切奥秘,了知宇宙及生命运作的一切规律,以此警示信众在世间的一切行为,用以指导众生顺利地度过难得的一期生命。佛法对众生所确立的戒律是根据人们的不同根器而有所区别的,由此才有戒律的不同区分,以及不同层次的戒律的不同要求。居士戒、出家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等,其内容是不同的。
就大多数人来说,遵守戒律是被动的,这是因为生活在世间的人们对戒律内容本身的认知是不透彻的。比如佛在《佛遗教经》中所说,“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婢、畜生”“不得斩伐草木”“不得占相吉凶”“不得参预世事”等等,无疑在佛所说的诸多不可为的行为中,人们会认为是完全正当的可为之列。人们之所以具如此认知是因为不了知世界与生命的真相所致,由此导致人们对戒律只能是被动接受与操行。世间能真正透彻戒律内容者无疑是屈指可数的,这是因为人们不识本心。其实,佛在这里还只是:“此则略说持戒之相。”
遵守戒律是佛教信徒最为基本的操行,特别是出家僧人,受什么等级的戒就必须遵守什么等级的戒,这完全是自觉自愿的,也是出家人最基本的底线。不能依皈守戒,不能算是真正的出家人。在日常生活中,笔者也知有不少亲近佛法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知晓戒律对人生的重要性,也表示十分愿意遵循戒律,以规范自身的行为,但苦于戒律太多,难以记忆。故有不少人向笔者提问:居家学修人应何以守戒?笔者常常的回答是:毋须详记戒律条款,可在心底牢牢树立两大观念: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守住本心,不攀外缘。这即是人生之大戒,顺运之大戒。若是如此操行一生,必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世上反对戒律的诸多人中,他们多以世间非常现实的价值观去衡量人的一生,特别是处在当代社会的人,他们会认定当代社会科技高度发达,人们应该尽情地享受时代所带来的一切福利。由此他们认为守戒的生活是被动的,是受束缚的,是不具生命活力的,是浪费生命的,等等。他们认为所谓的命运是子虚乌有的,命运若是真的存在,也应该完全在自己的撑控之中。他们认为命运是可以靠自己努力去改变的,是可以自己主宰的。
的确,命运是可以改变的,这是佛法对生命奥秘揭示所得出的一个认知。命运之所以能改变是因为命运是由业力构成,而一切业力是由生命自身的身、口、意所造。一期生命的运作过程既是在消耗旧业,又在不停地产生新业,这就是生命的连续性与轮回的由来。遵守戒律实质上就是遵循生命运作的最佳轨道,是对生命的顺势修养,其中本就含有对生命原有命运的调整,是提升生命的品质,以延续生命的良性轮回趋势。很明显,命运的改变必须顺应生命运作的趋势,以及生命运作的规律和生命内在的要求。并非是为所欲为,也并非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肆意作为。
当然,凭着自身情感的肆意而作,跟随着自身贪受五蕴的感觉而为也会改变命运,但这种命势并非是人们所期待的。也许人们可能会看到这些人好像得到世间种种享受,得到诸多人生的所谓快乐。然放眼长看,一则这种所谓享用是短暂的,不长久的;二则这一类人的后来人生或者下代不顺者居多。因为这类人的一系列作为是使生命趋向恶性延伸,增加生命未来的和未来生命的灾难。这是生命命运中的因果律所决定的,即:一切贪婪、攀缘所致的业力必定是恶业。戒律是由因果律而有,因果律的规则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或者有人质疑:一切业力是自作自受,何以会影响到后人?如此结果并非是此人作业他人受,而是只有与此人业力相应相和的生命之种才会缘聚在一起,这是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密码所决定的。值得人们注意的是,一切生命的延续也是遵循因果律的。
当今人们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明进步社会中,这是当世人的福报。人们享受着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与工作带来的种种方便,享受着人类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种种福利,然人们在这种享受中也无时无刻不在造业,而且是造了极重的业,这是不易被人们所察觉的。比如微信问世,确实给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诸多方便,但同时也给人们造业提供了便捷,特别是口业。不少人特别喜欢在微信上转发和发表一些诸如对社会、人物、时事的评价,对医疗、养生的推荐等等。为了博取关注,在这些内容中不惜夸大、虚假,甚至造伪。还有不少人为了张扬自己,在微信朋友圈中大量转发与制造不实信息、猎奇信息、骇人信息等等。由此皆造下口业,因为这些均属于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也许人们不解如此之作为什么也是造业呢?因为其行为会导致人心躁动,心灵不安,给人恐慌,这是十分可怕的。人们总是希望自己与自己的家庭以及后代生活得幸福美满,然人们不知道这种愿景需要生命的积累,而最好的积累方式与途径就是遵守戒律。因为生命者的身、口、意的任何活动与行为都会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业。若累造恶业,所得到的必然事与愿违。
人们应该知晓,生命的运作与宇宙间任何事物一样,皆有其自己的规律,这规律即是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规律是恒定的,不会随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程度而改变。由此,生命何时何地都要遵循这一规律,而遵循规律最好的选择就是守戒。这正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本准则,不可违背。一旦相悖,宇宙必然自我调节,这种调节大多以天灾人祸作平衡。人类整体如此,这是人类共业。作为人类的个体亦复如是,无一例外,这是个别业。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禅露》《寒山寺》等期刊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相关佛学、佛教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