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刘先和
明与无明都是佛法中的术语,是佛、菩萨与众生一个最根本和显著的区别。佛菩萨具明,通透世界与生命的本性,解脱生命的一切束缚,是生命的自在人,觉者。众生无明,依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运转生命,轮回不止。由此足可见明与无明在佛法修持中所具的位置何其重要,一切佛法修持者学修的下力之处就在于去无明达明。禅宗宗旨中就定有“明心见性”。
中国禅宗鼻祖达摩说:“千经万论只是明心。”(《血脉论》)因此,正解明与无明是每个学修者必须的课题,是修持佛法必备的资粮。因为明者成佛,无明者众生。
然长久以来,人们对明与无明不能正解,如:词典解释“无明”:亦名“痴”“愚痴”。有时与“惑”通用,称为“愚惑”……泛指无智,愚昧(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还有不少学者则将无明解释为:泛指一切烦恼的总称。书面诠释上如此,在大多弘法、传法的教育中也是如此,取的都是其喻义,延伸义,广义,然这一切诠释并非本义。这种诠释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者们不通明与无明的本义所至,而不能通本义之因是学者们不具佛法修持,无法得知明与无明的实相,由此导致对明的知解之误,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此诠释不仅不能从根本上体现佛法的实义,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修者对佛法真谛的领悟,和佛法的修持走向。因此笔者以为对此应该引为重视,提出正解,以助正信。
佛法明与无明中的“明”,实义是指光明,即明字的本义。明就是光明,无明就是没有光明。说佛“具明”,即佛具光明,说众生“无明”,即众生不具光明。如是说必然会使人们会产生质疑,因为说众生无有光明,这似乎有点不顾客观事实的存在。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除了盲人之外,人们天天都生活在光明之中。是这样吗?其实不然,此明非彼明。佛法中的明与无明与人们所受用的明有别。别在什么地方呢?人们受用的光明是因缘之明,是因为其是因缘和合之物。比如人们所见的白天之明是因太阳而有,夜里的光明要么是因月亮而有,要么是因灯光而有。若这些因缘不具足,便不会有光明出现。此明是世间相对法,与暗相对。而佛法的明是世界及生命的本性之明,此明本自具有,不增不减,圆融无碍,妙明清净,无来无去,非因缘而生。佛法由揭示世界与生命的一切奥秘而成立,这“明”正是佛教创始人、伟大的释迦牟尼亲身所证。佛说:“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楞严经》)好一个“性净明体”,一语道破真心本性之实相。说佛具明就是指佛具真心之明,说众生无明就是指人们无有真心本性之光明。遗憾的是众生愚昧,不见自性真心,不知真心本性之明,不解佛法本义,要么误将无明的解说限定在对世间之明的认知上;要么限定在愚昧等意释的理义之中。由此误导了佛法明与无明的真实理义,并妨碍了学修人对明与无明的领悟,更为严重的是障碍了学修人对明的境地体证。学修人一旦理义不清,必修学方向不明,犹如一只无头苍蝇,费力多多,仍四处碰壁,无有出头之日。
真心明是种什么境地的明呢?此明无法说,不可说,能说出的明皆非性明。这并非是佛吝啬法不授,或是故弄玄虚,而是此明超出语言文字所能表达范围。即便如此佛还是常常用比喻来表述,如“妙明”“圆妙明心”等等。如佛在《楞严经》中说:“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佛还在《楞伽经》中说:“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细细品味佛祖之开示,自会对佛法之明有所领悟。
禅宗六祖惠能禅师说:“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六祖坛经》,下同)。“和光接物”,即真心本性之明突显无碍。我国近代著名高僧虚云大师说过,“夫众生真心本体,般若光明,堂堂独露,但以妄想习气(即粗浮贪、嗔、痴、慢等)时时发现,自障妙明。”(《虚云和尚全集》)觉者们在这里用“妙明”“圆妙明心”“宝明妙性”“明镜”“光明照耀”“和光接物”“放大光明”“内外明彻”“般若光明”“光明炯然”等等,来比喻与形容真心本性的明与光,并非仅仅是无端用华丽词语来表述,也并非仅仅是理义上的比喻和象征,而是有真切描述生命本性之光明实相及实境之喻。之所以要如此说,是因为本性之明,实相非相,非实非虚,无法说,也不可说,由此只好用此相近言语和文字来作比喻。通过对这一系列佛法明与无明的阐述,人们不难从中领悟到明与无明的真正实义。
人们除了从佛法理义上去了知明与无明之外,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对明的认知,还可以在修证中去考量,从本性真心的应用中去考量。如虚云大师是56岁时,居扬州高旻禅堂悟法的,大师对悟法前境地曾自述:“一夕夜,放晚香时,开目一看,忽见大光明如同白昼,内外洞澈。隔垣见灯师小解,又见西单师在圊中,远及河中行船、两岸树木,种种色色,悉皆了见。是时才呜三板耳。”(《虚云和尚全集》,下同)除此之外,后来虚云一弟子在怀念大师生前事迹时曾说过:“又一日,师(虚云老和尚)将下山,有阇者云:‘月黑路崎,师年高,防颠踬,曷笼灯而往?’大师笑曰:‘光明炯然,遍周沙界,你道何处是黑暗?’拂袖而去。”这是大师真真切切对本性明的体证与应用。至此,想必人们对佛法之明应该有所正信认知和感悟。
既然生命本性真心人之具有,为什么常人见不到本性真心之明呢?问题的根本到底在哪里呢?佛告诉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楞严经》)由于众生不知这两个根本,一则以攀缘心为本心;二则受外境所牵,于是无有本性之明。
(作者曾在《法音》《佛教文化》《禅》《禅露》《磨镜台》等期刊,以及香港、澳门、新加坡等相关佛教期刊上发表过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