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邹相
穿过登封小城,穿过崇山峻岭间整洁、宽阔的公路,穿过一片竹林与白杨树交辉相映的林荫小道,渐渐地,少林寺山门离我们越来越近。停车,下车,我们怀着一份虔诚的心,开始近距离接触少林寺——一座拥有1500余年历史的禅宗祖庭、功夫圣地。
少林寺山门的东、西两侧各有一个石牌坊,东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额题“祖源谛本”四个大字,两侧刻有对联一幅,上联为“地在天中,四海名山为第一”,下联为“心传言外,十方法教是祖元”。西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书“跋陀开创”四字,牌坊东面额题刻“大乘胜地”,对联上为“心传古洞,严冬雪拥神光膝”,下为“面壁高峰,静夜风闻子晋笙”。牌坊西面题额为“嵩少禅林”,对联上为“双双玉井,碧澄冷浸千秋月”,下为“六六玄峰,翠耸光连万壑云”。少林寺山门正中的那块“少林寺”牌匾,为清代皇帝康熙所题写,字体朗正有力,彰显着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的非凡之处。山门左侧是少林药局,建制于1217年,被誉为“佛门医宗”。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因战事频繁,少林药局一度暂停。2004年初,少林寺恢复了少林药局的建制,并先后举办九届“中国佛医高峰论坛”;山门右侧是少林欢喜地,成立于2008年5月,是少林寺为了方便世界各地的游客购物、就餐而设立的一处场所。里面既有素食,又有佛教文化用品、各类书籍,还有动听悦耳的梵乐。
走进山门,一眼便看到大腹便便、满面笑容的弥勒佛,他手提布袋、慈颜常笑,人称“大肚佛”。天下丛林常供其于山门,又称“迎宾佛”。弥勒佛的背面,是一脸威严、神色凝重的韦驮菩萨,人称“护法金刚”,其职责就是保护寺院的安全。莲阶和甬道是少林寺路面建筑的一道亮色,它的莲阶直达各个主要大殿,与释迦世尊“步步生莲”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在诞生之际,曾脚踏莲花前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现在的不少文学作品中,也常见“踩着莲阶步入寺庙神殿”之说。佛教寺院常在通往寺庙殿堂的主道上铺莲阶,以示共沐佛恩,吉祥圆满之意。
在天王殿前,是一排排前来少林寺认祖归宗、朝拜祖庭的纪念碑刻,和一棵棵充满年代感的柏树、银杏树。位于天王殿下方有一株高大挺拔的银杏树,它是少林寺最古老的银杏树,在少林寺创建时就栽植了,距今也有1500余年的历史。让过往游客感兴趣的,是树干上的许多小坑,听导游讲,那是少林寺僧人练金刚一指禅和二指禅时留下的痕迹,也有人说是1928年军阀火烧少林寺时,留下的弹坑。行至天王殿内,哼哈二将与四大天王的庄严法相让我们惊诧不已。据《大宝积经》记载,哼哈二将手拿金刚杵,本是保卫佛国的夜叉神,又称“金刚力士”。在天王殿自东向西,四大天王依次为:身为白色、持琵琶者,名东方持国天王;身为青色、持宝剑者,名南方增长天王;身为红色、持伞者,名西方广目天王;身为绿色、托塔者,名北方多闻天王。这些勇敢无畏的护法金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站立着,护卫着少林寺这座千年古刹。
在朝山碑东侧,是存放历朝历代名碑名刻的地方,谓之“碑廊”。里面的碑刻,种类繁多,包括武则天的御书碑、米芾的书法碑等120余品。在碑廊的中央位置,供奉着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面部表情栩栩如生,雕像艺术高超,让人叹为观止。在天王殿与大雄宝殿之间,还有几通著名的碑刻,包括“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混元三教九流图赞碑”“乾隆诗碑”等。其中,“乾隆诗碑”上记载的,是乾隆皇帝到少林寺巡幸,夜宿少林寺写的一首诗。诗中反映出当时乾隆皇帝内心的喜悦之情,以“心依六禅静”来凸显他对禅宗意境的追崇。品读完这些碑文,不能不让人对少林寺这一佛教圣地滋生出无限敬仰与崇尚之心。
钟楼和鼓楼是少林寺“晨钟暮鼓”的载体。钟楼位于大雄宝殿东南侧,创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1928年毁于兵火。现在的钟楼是1994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其设计参照了毁前照片资料、寺内明代石刻图及现存遗址平面位置与尺寸。该钟楼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四重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通高27.51米,内部为三层楼阁。钟架上悬挂新铸铜钟一口,是仿照原钟楼内已毁的铁钟设计,高2米,口径1.7米,重一万三千斤。原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重一万一千斤。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鼓楼始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历时四年完工。楼上原有藏经,后设轮式阅读藏经的转轮,因名“转轮藏”。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时,置巨鼓于楼上,改名“鼓楼”,与钟楼一起成为寺院“晨钟暮鼓”的场所。1928年,鼓楼原殿被军阀焚毁,仅存殿基、神龛基座及12根石柱。1996年重建鼓楼,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依1920年少林寺鼓楼老照片,并参考明代碑刻上钟楼的线刻图,按照原式样重新设计建造。1998年工程完工,同时放置新制巨鼓一面。在此盛世隆昌,文化大融合的新时代下,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本着恢复少林历史原貌的初衷,发心恢复鼓楼之中的少林寺转轮大藏经,历经三载完成转轮藏工程,并于2015年启动“万人同抄大藏经”活动,抄写质量优秀的经卷,将在转轮藏内入藏。
少林寺的大雄宝殿,可谓气势恢宏,卓尔不凡。大雄宝殿在古代又称“三世佛殿”“琉璃大殿”,居寺院之中部正位,是全寺佛事活动中心。金、元、明、清时,少林寺都曾对大雄宝殿进行过整修,1928年毁于兵火。1984年,少林寺设计重建大雄宝殿,于1986年建成。殿内供奉三世佛像,正中为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侧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三世佛两侧,还有代表大智的菩提达摩像,以及代表大勇的紧那罗像。每逢有大型法事活动,包括浴佛节、祈福法会等,少林寺都会在大雄宝殿举行。殿内两侧塑有青龙、白虎像及十八罗汉像,人物形象生动,姿态各异。
在大雄宝殿后方,是一通通碑刻,或为御书碑,或为纪念碑。其中最新的一通碑刻,是现任方丈释永信法师升座方丈时,所立下的纪念碑。出生于1965年的释永信法师,在1999年——年仅34岁时便升任少林寺方丈,足以见出他非凡的修为与造诣。藏经阁就位于大雄宝殿之后的中轴线上,又名“法堂”,为高僧讲经说法和贮存佛经典籍之所。据碑铭记载,此阁建于元代至正(1341-1368)年间。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以及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典籍。1928年,该殿被焚毁,殿内经卷、武术书籍、达摩影石等俱被毁,仅存殿基及墙体石柱14根。现在的藏经阁是依据毁前资料,于1992至1993年间在原址上重新设计建造的。该殿内供奉着巨型白玉卧佛一尊,为1997年缅甸居士所赠送,长7米、重16.5吨。藏经阁的牌匾,为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所书,此匾额中的“藏”字少了几笔,以此警示后世要以史为鉴,保护好经书宝藏。
在藏经阁前月台下东侧,有一口巨大的铁锅,为明代所造,直径1.68米,周长5米,该锅锅沿上铸有“万历四年十一月少林禅寺常住造大锅一口,重一千三百斤”字样,锅外壁铸有五个锅耳,以便于使用。据传,此锅为少林寺僧人炒菜所用,可见当时僧众人数之多。在铁锅西侧,有一巨大石磨,直径为1.17米。磨上刻有“嘉靖四十三年登封善人施材造”字样。据传,这个造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的大石磨是寺僧用来磨面的工具,每天能磨小麦千余斤。
藏经阁后方,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法师处理事务、接待宾客之所——方丈室。门前两侧悬对联一幅,上联为“永远继承祖庭弘扬正法”,下联为“信愿勤修圣果普度群生”,为中国佛教协会原名誉会长、百岁高僧本焕长老所书。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少林寺的方丈,释永信法师肩负着弘法利生和文化传承的重任,可谓是任重道远。自从到少林寺后,他以寺为家,光大宗风,在全球弘传少林文化,为少林寺的传承与发展、少林文化的海内外弘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史料记载,现存的方丈室,曾作为乾隆皇帝夜宿少林寺时的寝宫,又被称为“龙亭”。
少林寺方丈室北边的建筑为立雪亭,原名“初祖殿”“达摩亭”,专为纪念禅宗二祖慧可大师而立。门前有对联一幅,上联为“禅宗初祖天竺僧”,下联为“断臂求法立雪人”。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北魏正光年间,神光前来达摩亭求法,达摩闭门面壁,置之不理,但神光一直在门外恭候。时值数九寒天,大雪纷飞。第二天天亮时,积雪没膝,达摩仍不理会,并坚定地说:“除非天降红雪。”神光为表示其诚意,拿出利刀,砍下自己的左臂献给达摩。达摩见他心诚,便传衣钵于他,赐法名慧可。从现存的结构特点及殿内石柱题记可知,现在的立雪亭为明正德六年(1511)前后筹建,正德七年(1512)后建成。明、清两代多有维修。立雪亭面阔三间(11.37米),进深三间(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内唯一的一座单檐庑殿式建筑。近年来,少林寺在释永信方丈的带领下,文化建设井然有序,一些殿堂内又增添了精美的壁画,如立雪亭内的“佛性禅心”壁画。该壁画亦称“达摩祖师事迹”壁画,由中国美术学院王赞副院长,以及王雄飞、彭小冲等教授共同完成。壁画描绘了达摩祖师诞生、传法中国、与梁武帝辩法、一苇渡江、九年面壁、传法二祖、只履西归等内容,每个故事均以达摩祖师为中心,并运用了默剧特点,将达摩祖师表情合理夸张化,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仿佛突破画面、与观众对话。
少林寺常住院内最后一座雄伟的殿宇为西方圣人殿,又名千佛殿、毗卢阁、毗卢殿、千佛阁,坐落在立雪亭后宽阔壮观的大月台上,是寺中最大的殿宇建筑。该殿创建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负责这一工程的是“钦命河南少林寺创建千佛阁兼权方丈第二十六代静庵大师”。千佛殿内有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还有48个脚坑,相传为少林寺武僧练功时留下的痕迹。后世习武的僧人,依然沿袭这一传统,以入千佛殿内习武为荣。殿内现存有清代乾隆十五年监制的、约6米高的大型木雕佛龛一座,供奉高2.5米的明代铜铸毗卢佛坐像,工艺皆臻精绝。木龛上方,悬挂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皇帝御书“法印高提”横匾。殿内前金柱上,有一副和御匾同时制作的乾隆皇帝“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对联。
参观完少林寺常住院内的建筑及各种文化遗产,再步行至少林寺塔林中,不禁感慨万千。试想,昔日不知有多少高僧大德曾弘法于少林,造福一方百姓,泽被后世苍生,却难逃物是人非的更迭,终究成为历史,成为回忆。作为后世弟子,我们在秉承前人遗训的同时,更应保护好那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以一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去感召、去熏陶更多人勤修佛法,寻得自在、清静之境。
巡礼少林寺,感知厚重的少林文化,您值得前往!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直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