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 ——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

◎释延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转眼间,我已经出家修行二十余年。在这二十余年里,我由一位懵懂少年,成为一位如法修行、精进不怠的比丘;由对少林文化的知之甚少,到现在成为少林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通过如法的修行,我自己的修为与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这一切,离不开我的恩师——释永信大和尚的悉心教诲,这位弘扬佛法不遗余力的慈悲长者,身上有太多值得我们这些徒弟学习的地方。

我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白集镇的一个村庄,父母是当地的商户,家里有一个农产品加工厂,我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家庭经济条件还算是比较宽裕的。我的父亲喜欢武术,会不少拳法与套路。因受父亲的影响,我小时候就学习武术基本功。父亲还专门给我找了当地的一位老拳师,让我跟着他学习。到了小学四年级,我在《少林寺》这部电影的影响下,心里萌发出去少林寺学武的念头。“天下功夫出少林”,我觉得只有去少林寺学功夫,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学武。父亲经不住我的苦苦相求,终于把我送到少林寺附近的一所武校学武。那所武校当时就在少林景区内,在少林寺塔林对面。我在那所武校里学习传统拳,有三年多的时间。

尽管到了武校学武,但我经常看到少林寺里的一些武僧,在塔林旁习武,看他们的一招一式,就非常羡慕,希望能有机会进到少林寺里,好好学习。终于,我的这一愿望实现了!1999年,在少林寺永基法师的引荐下,我得以与释永信大和尚相见。见到他时,我非常紧张,觉得心脏跳得非常快。然而,大和尚却非常慈悲,他慈爱地问我:“你练的是什么拳呢?”我回答说“少林传统拳”,并现场给他打了一套。看完后,他满意地说:“你想进少林寺武僧团,还是想出家为僧呢?”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出家为僧!”大和尚高兴地说:“好啊,有这个愿力就很不容易,我给你取个法名。宋代有个无门慧开禅师,是当时响当当的大禅师。你就叫延开吧,以后要好好修行,好好弘法啊!”听完大和尚的这番话,我情不自禁地双膝着地,给他顶礼,连声叫:“师父!师父!”师父双手把我扶起,说:“去吧,我晚些时候给你安排住处。”就这样,我到了少林寺,每天在斋堂里行堂,在院里练功夫,跟着老法师们学习佛教经典,并背诵各类经文、偈颂。

到了少林寺之后,我逐渐地发觉,少林寺除了有功夫,还有禅法、佛医、佛教艺术,等等。少林寺就像是一个大宝库,我徜徉其中,乐此不疲。除了日常的修行生活之外,我还经常到方丈室聆听恩师的开示,听他讲少林寺的文化传承、少林寺的对外交流,等等。为了提升我的佛教文化素养,2001年,恩师释永信大和尚安排我参加省佛协主办的“第二届僧伽培训班”学习深造,为期两年。在2002年,恩师又推荐我去重庆双桂堂受具足戒。在2003年,少林功夫申遗前夕,恩师安排我跟几个师兄弟一起,跟随寺院的几位老法师系统地学习少林传统拳,先后有一年多。在后来的少林功夫传承人名录中,我是其中之一。这一切,都是师父对我的悉心栽培与提携,恩同再造!

我记得有这么一件事:大概在2001年的夏天,当时非常炎热,出去走一趟就是一身汗。少林寺门口有不少卖瓜的瓜农,一个瓜三块钱。我将自己攥了好久的三块钱,买了一个西瓜,给师父送过去了。当时师父问我:“你有钱吗?”我说:“没有啊,就有这三块钱。”师父说:“以后不用买了哈,来到寺院里好好发心、好好修行,这就行了。”听完师父的教诲,我连忙回答说:“好的,师父,我一定好好修行,争取更好地弘法。”

2004年的一天,师父把我叫到他跟前,一脸严肃地说:“你学习少林功夫这么多年,对少林功夫、少林文化应该也有自己的认知。少林寺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古往今来一直注重文化交流。少林文化要走出去,这样才能让更多人学习和了解少林文化,让它利益更多人。我准备安排你去欧洲教学、弘法,你愿意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切听师父的安排!”很快,我被师父派遣到德国少林文化中心,在那里负责少林功夫教学,以及少林文化常识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刚去那里的时候,因为语言不通、习俗不同,我吃了很多苦,感到巨大的压力。我在德国期间,师父先后去了两次,每次去都给我带一些书籍,让我提升文化素养。师父每次去德国,都会在一些大学、市政厅做少林文化主题演讲,举办一些慈善、文化交流活动,深受当地主流社会的青睐。当听到我诉苦时,师父慈悲开示:“修行就是一个吃苦、历练的过程,在异国他乡弘法不容易,只要咬咬牙,坚持下去就会有效果的。”

在德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我深深地感受到,包括少林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还是非常受“老外”欢迎的。特别是少林功夫,因为多是肢体语言,易学易练,很适合推广,且很快能让大家身心受益。“以禅修心,以拳健身,以医疗身,以艺美化生活”,这是师父经常对我们这些弟子所说的一句话。他用最质朴的语言来表述内涵厚重的少林文化,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他对少林文化最简单的表述。实际上,海外民众最为认同的,就是少林文化中包含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8年,师父让我从德国回到少林寺。2009年,为了进一步历练我,师父又让我担任少林寺知客一职。这是个非常考验人、锻炼人的“差事”。知客就相当于社会上的接待办负责人,要和方方面面的人打交道,要懂得厘清各方面的关系,而且还要学会忍耐,面对各种突发性事件,要能从容应对。特别是2010年,少林寺举办三坛大戒传戒法会,作为知客,我要协调好前来受戒的500余位戒子与寺院各堂口之间的关系,对我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师父在此前就告诫我,少林寺不仅是禅宗祖庭,还是律宗肇始地,历史上就是非常有名的戒场。在传戒接待的过程中,一定要如法如律,多成就别人,不能让内行看笑话。我遵照恩师的教诲,在传戒期间身体力行,确保每一个接待与对接、沟通环节都能如法行持。师父多次到客堂了解传戒的各类接待与沟通协调工作,每次听完我的汇报,都会及时提出一些意见与指导。有时候我做得不好的地方,师父也会训斥我。尽管当时我觉得很委屈,但是事后就明白了师父的良苦用心。直到现在,我还经常回味恩师的教诲,深深地体会到,只有严守戒律、如律如仪,才能更好地助力于我们的修行。

2011年,师父让我担任少林寺的监院,负责寺院的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工作。这对我而言,同样是一种机会与挑战。在监督寺院殿宇建设,与施工单位沟通协调等过程中,我才明白寺院的维护与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明白师父不仅要维护好僧团,还要维护好寺院建设的不易。师父只要有点空闲时间,就会到施工现场,向我和工人们了解工程进展情况,问我们有哪些问题需要他协调解决。有很多工人都对师父很佩服,因为很多我们发现不了的施工方面的细节问题,他都能及时发现,这也让我对他更加敬重!

2013年的一天,师父把我叫过去说:“你也该下去历练历练了,光在少林寺还不行,还要到下院去好好磨砺。现在登封徐庄水峪寺需要一位当家的,我想派你过去,你愿不愿意呢?”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好的,师父,我去!”就这样,我到了少林寺下院——登封水峪寺,直到现在。

之前少林寺的不少法师都说,少林寺下院有些条件不错,便于弘法利生;有些条件太差,自养非常难。而水峪寺,就是条件太差的那种寺院。首先,它还在进行基础建设,像寺院山门、圆通宝殿、钟鼓楼等殿宇,还需要花费时间、财力、人力、物力来建设;其次,它太偏远,交通不便,最近的一家商店都在距离寺院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再次,当地信众基础差,香客很少。尽管师父之前多次跟我说,水峪寺在历史上是少林寺的粮仓,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少林寺的水碾、磨具等都放在水峪寺,但是我心里还是不踏实。特别是来到水峪寺后,总有些杂七杂八的麻烦。记得我第一次从水峪寺回到少林寺,见到师父时,眼泪就掉落下来,跟他诉苦。师父开导我说:“既然你选择出家,就要发长远心,建寺安僧、用功办道就是修行。久住有缘,能够坚持下去就会有成就。”听完师父的教导,我半信半疑,却也没有合适的理由说放弃,只好又“灰溜溜”地回去了。

水峪寺的工程建设持续推进,所有大殿的建设、殿堂佛像的奉请与安置,这些高昂的费用,都是师父想办法解决的,甚至还拿出了信众给他的供养钱。我只是水峪寺的守门人,师父说:“看好门,弘好法,做好事,你就成就了。”有一次,师父在水峪寺过堂(吃饭),我专门安排人多做了两个菜。师父问我:“平时你们的伙食就是这样的吗?”我回答说:“比这次少两个菜。”师父慈爱地说:“你们生活很清苦,确实不容易。没必要因为我来了,再加菜,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也是培植福报的良好方式。”师父的话,总是这么朴实无华,却又切中肯綮,给人以启迪。随着水峪寺工程建设的推进,随着与当地政府及信众的反复交流,随着寺院由一个大殿变成错落有致的钟鼓楼、各个殿堂,我的心也安顿下来,感觉已经习惯了水峪寺的一切。

自从我成为水峪寺的当家人之后,越来越明白师父有多么不容易。“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水峪寺只有几位出家人,平时的接待活动也不多,就已经让我忙得不亦乐乎了,何况是有几百位僧人、每天都有很多接待任务的少林寺呢?师父为恢复少林家业、弘扬少林文化所付出的心血和承受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师父这几十年来为法忘躯,建寺安僧,培养僧才,护持佛教,为少林寺法脉的传承殚精竭虑。近年来,他历经坎坷磨难,还遭人诽谤与非议,这是一般人所不能承受和释然的。

师父曾开示:“规约是修行人的基本,禅堂是修行开悟之地,武术文献是继承传统武学之源泉,僧才是发展的命脉,家风是传承之根本。少林寺是子孙寺庙,有好的家风、好的传承,希望少林弟子们能传承好少林家风。”在恩师的关心与爱护下,水峪寺也修建了禅堂,组建了武僧团,践行禅心运武、禅武合一。近几年,水峪寺不仅为少林寺培养了一些合格的少林功夫人才,还组织了几次大型的禅修营活动,参加者有高级知识分子,有社会知名人士,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师父对水峪寺的发展很关心,经常挤出时间,来水峪寺指导工作。师父多次对我说,一定要充分发挥水峪寺的地理环境优势,好好地弘扬少林功夫、少林禅宗文化,让少林寺健康的生活方式惠及更多当地民众。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师父之前跟我说的“佛法需要实践,弘法利生需要身体力行、付诸行动”这句话是真实不虚的。师父之前还借用达摩祖师的“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尚不能至,汝今以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这段开示,来勉励我学会忍耐,常怀恭敬心,这样才能更好地待人接物,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现在想来,恩师其实是事无巨细,用一颗虔诚、认真的心,来弘法利生、广利有情。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我的师父释永信大和尚,他是一位弘扬佛法不遗余力的人,他将是我永远的指路明灯,也将是我永远的依怙。我将遵循师父的殷殷教诲,发扬少林精神,广弘少林文化,上弘下化,做好一位出家人的本分事!

(作者系少林寺下院——登封水峪寺住持。历任少林寺知客、监院,曾在德国少林文化中心教学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