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医药全书》编印缘起

永信

医方明为佛教五明之一,是古印度佛教徒必修之学问。所谓医方明,指的就是佛医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以及医治众生种种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从慈悲济世的角度上讲,佛教徒通过医疗手段解除他人的痛苦,也是本分之事。根据佛典的记载,作为佛教开创者的释迦牟尼,曾以神奇的法力和高超的医术治愈了许多僧众的疑难杂病,被尊为“大医之王”。释迦世尊开示智慧法门、创立药师净土、建立佛医体系,为广大僧众解除人生的烦恼和疾病的痛苦。佛在说《妙法莲华经》时,充分展现了其“能医众生之病,能救众生之苦”的高超医术和伟大情怀。佛在《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中说,大地的一切都是药,佛法也是药,这是所谓身药和心药。佛教医药绝非故作玄虚之说,而是佛门圣贤千百年的临证感悟、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

佛教与东方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佛门四众弟子对医药学的参与、感悟和创见,直接导致了一门新的学科——“佛医学”的诞生。佛医随着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的医药学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仅大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学,也促进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成为了弘扬佛法的重要方法和有效的辅助方式。

在佛教大藏经中,有关人的生老病死、医治众生病痛的方法、精神关怀方面的经论非常多,如《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佛说佛医经》《佛说医喻经》《生经·比丘疾病经》《治禅病秘要法》《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等近百部,局部涉及医学的经典有《阿含经》《妙法莲华经》《悲华经》《修行本起经》《佛本行集经》等五百多部,这是佛陀和历代祖师留给我们的财富,是人类医药与养生文化的宝贵遗产。

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僧人医学著作和居士医学著作存世。这些著作除了具有一般医学著作的特征之外,还将佛教普救众生的思想情怀融入到了字里行间,这是一般的医学著作所没有、也不可能有的主要特色之一。在用药方面,佛教一般拒绝使用动物类药物,如实属非用不可者,也必须是“非为了我而杀、非我亲手所杀和非我耳闻目见杀之”的“三非”动物。否则,“杀生求生,去生更远矣”。意思是说:为了我的生命而去杀害其他的生命,这将在背离生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佛医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医药相互融汇与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佛教特色的专科医药学,如眼科、伤科、妇科、痧证等等。尽管佛医药学如此精彩,但脱离了我国几千年传承的中医药学土壤,佛医药学在中国是不能独立存在的。佛医药学是对中医药学的一个有益而必要的补充。提到佛医药学,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少林骨伤科,少林骨伤科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外伤科医术。

公元1217年(一说为1220年),当时的少林寺住持志隆禅师正式创办了“少林药局”。药局除了服务寺内僧众跌打损伤及其他疾病治疗之外,主要还是为了方便当地及远道而来的百姓,施医施药于芸芸众生。此后,各地禅刹亦纷纷仿效而开设药局,成一时之盛景,少林药局作为“中国佛门医宗”之谓亦由此而来。据数据记载,少林药局最初有治疗各种疾病的秘方百余首,经历代医僧实践、搜集整理,至民国时已有各种论医著述百万言,药方上千首,但极少有外传者。七百多年来,少林药局曾惠及了无数的百姓,但因受兵火之祸或人为之厄等诸多因素影响,药局事务亦屡有断续,至上世纪初便基本中断了。近年来,我们在寺院中又复建了少林药局,并在古代医方的基础上陆续研发了一些特色配方及成药。

数年前,我萌发了一个心愿:就是把能够收集到的佛门医药学古籍进行一次系统整理,并展现给世人,造福于众生。这些年来,少林寺图书馆也购进了不少罕见的医药学典籍。然而,距离全面整理“佛医文献”这一目标,尚远远不足。直到结识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李良松教授,这个愿望才变得可触摸。李教授是我国较早研究佛教医药学的学者,前些年写了不少介绍佛教医药学方面的著作,他对整个佛教医药体系非常熟悉,我们在一次深入交流之后,便取得了充分的共识。著名出版家毛文凤先生和青年学者李阳泉先生从事与佛教文献有关的整理工作多年,他们对此事非常热心,于是,经过几次论证,大家初步确立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的编辑思路和目录体系。

在编辑过程中,我们的实际工作班子人员越来越多,各种善缘不断出现。大家在世界各地的图书馆查找、调阅资料,少林寺也将珍藏多年的医籍秘本尽数提供。经过近两年的辛劳,此书终得以付梓。此丛书中相当多的内容属于首次公开出版,其文献价值、学术影响以及文化意义不可估量。

感谢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老先生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

感谢中国书店出版社于华刚社长、马建农总编的鼎力支援。

感谢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和李良松教授。

感谢各地藏书机构和藏书家的慷慨玉成。

感谢北京天地可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少林书局诸编辑同仁的辛苦工作,两度寒暑,业精于勤,这种利济苍生的善德善举,必将永载史册。

我们衷心祈望,《中国佛教医药全书》的出版,不仅是献给中国佛教界、医学界和文化界的一个礼物,而且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为弘扬佛教医药文化提供崭新的思路和广阔的视野。因此,诚望以此套大型丛书的出版为契机,为利济众生、造福天下尽绵薄之力。我坚信,佛教医药文化一定能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阿弥陀佛!

2011年1月吉日于方丈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