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相
何谓人生中的“八苦”呢?佛教里讲到人生的“八苦”,内容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及五取蕴苦(见于《法苑珠林·八苦部》)。“八苦”在中国的出现,源于梁简文帝萧纲(503-551年)所写的《菩提树颂序》:“悲哉六识,沉沦八苦,不有大圣,谁拯慧桥。”“八苦”的提法是在告诉人们,不管是谁都难以摆脱“苦”,只不过,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中的“八苦”。
性情懦弱的人,因为“八苦”而怨天忧人,不知所以;缺乏远见的人,因为“八苦”而醉生梦死,颓废终生;暴虐成性的人,因为“八苦”而肝肠寸断,歇斯底里;不思进取的人,因为“八苦”而丧失斗志,破罐破摔……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面对“八苦”时能一如既往地勇敢面对,矢志不移地清净自心,以求证乃至实现人生的究竟解脱。毫无疑问,前四类人的心念与佛理相违,自然体会不到离苦得乐的境界,相比之下,后者则因心念向善,态度积极,且对“八苦”中的任何一苦都有相应的自度法门,所以他们不畏苦、不惧苦,也不刻意避苦,因为他们一直行走在离苦得乐的大道上。
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员的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八苦”与生活如影随形,与其消极逃避又无法逃避,倒不如以积极的心态,直面人生中的“八苦”。其实,从我们的人生长河来看,不管从哪个角度出发,我们都应该正视人生中的“八苦”,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为“八苦”所束缚。
先说生苦。“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作为胎生的我们人类,是无法逃避出生时的苦痛的。人从母体中降生之前便已经承受这一苦了,比如在母体内生长时遭受的挤压、窒闷之苦等。等到生下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哭出声来,那“哇哇”的哭泣声就如同在高呼“苦啊,苦啊……”接着,人开始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便会接受各种各样的痛苦,如学走路时摔倒、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的自卑、为人处世中的不顺心,等等。其实,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本身就是一种苦。所以,这个“生苦”是一种必经的过程,至于命好命坏,那都是以后的事。作为成长而言,我们没必要为孩子遭受的种种苦楚去计较,去提防,那些苦痛很可能是成就他们的助缘。
其次是老苦。从人出生到成人,对生命的渴望往往会越来越强烈,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甚至像秦始皇想的那样,能够“长生不老”。然而“岁月不待人”,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即使再健壮的人,也必须要经历衰老的痛苦。任何人在过好每一天的同时,也是在失去每一天。时光永不停息,一步一步、一点一滴地离我们远去,总有一天,我们不再年轻,皮肤不再具有弹性,身体机能不再良好,就连走起路也摇摇欲坠了……时光不能倒流,衰老之苦是逃避不了的,若是因为衰老而生苦,甚至生妄念,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那你就享不到老来的清福,甚至因为老苦而滋生心病。倒不如珍惜现在,活在当下,正视光阴的流逝、容颜的苍老,开开心心地过好每一天。
再次是病苦。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身体为阴阳和合调谐之躯,亦为四大调和之产物,一旦身体不调和,则百病滋生。人一旦染上疾病,就会产生身体上的疼痛和心灵上的忧虑、苦闷。有的人因为心理抗压能力一般,三分病、七分惧,导致“病来如山倒”,所以疾病之苦也是身心承受之苦。病苦既是果,也是因,我们修行的本身,就是要完成从思维到身心得以调和的过程。因此,防病与治病也是修行的内容。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病苦”,当病魔侵袭我们的身心时,该服药服药、该打针打针,决不可讳疾忌医、自怨自艾。同时,我们也应当以预防为前提,时刻注意饮食的调和、气血的调和、脾胃的调和、体性的调和,等等。“防患于未然”尤为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身心健康,又岂惧疾病侵扰呢?
第四是死之苦。生老病死之苦,不管是天灾、人祸,抑或是正常的死亡,我们的寿命终究会结束。濒临死亡之际,人们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因为对生的执着,临死时还放不下,所以才把死看成是洪水猛兽,觉得非常可怕。其实,按照佛教的六道轮回之说,死亡并没有什么痛苦可言,只不过是又一种新生的开始。但是,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不过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如果把死亡看成是一种解脱,看成是一种归宿,那又有什么恐惧和紧张呢?诚如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所言:“第一,怕死没用;第二,确实不值得去怕死。一个人真的明了人生,不妄执生,他就不会怕死了。”如果我们以这种生死观来看待生死,就不惧死亡了。
第五是爱别离苦。《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一:“云何爱别离苦?当知此苦,亦由五相。”即是说,俗世的人们因为执着“五相”——所诠相、能诠相、相属相、执着相、不执着相,而与自己所心爱的人、敬爱的人产生别离时的痛苦。“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因为人是高智商动物,人与人之间有感情,有亲情,有友情,但凡所有的情均不能长久,基于各种原因,终要承受离别时的难舍之苦。其中,最刻骨铭心之苦莫过于深爱的情侣要分离、亲身骨肉要远别,就如同《无量寿经》所言:“人生在世,爱欲之中。”然而,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佛教讲圆满,爱却让人无法实现圆满,看似是矛盾的,却真实的存在着。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要以坦荡的胸怀、博大的胸襟,正视和看开因爱别离所带来的一切苦恼,并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感情,避免因刻意强留逝去的爱而造业。
第六是求不得苦。佛陀曾言:“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何意呢?说的就是因为人的贪欲与执着很难破除,因而障碍了其佛性的彰显。我们总想通过种种办法与手段,希望获得喜爱的东西或实现心中所愿,但是结果往往还是得不到,不尽如人意,如是就会产生苦痛,这就是“求不得苦”。佛说,凡夫有贪、嗔、痴“三毒”,这就助长了凡夫的多多益善乃至永无止境的贪欲之心,一旦贪欲得不到满足,或者见到别人拥有的自己没有,就会滋生诸多烦恼,或起恶念,滋生求不得苦。这个苦是最普遍的苦,因为凡夫的欲望太多了。明了佛法大意的人,就能摆脱这个苦,把一切得到与失去都看得很淡,更不会强求非缘之“得”,故而不会产生求不得之苦。即便有所期许,若求不得,也会将其视为无“得”之缘,不会心存芥蒂,自然也就无苦或少苦。
第七是怨憎会苦。“人到一百,形形色色”,世间中气量狭小、见利忘义者随处可见,这种人总是勾心斗角、结怨不断,虽然他们平时会相互规避,一旦狭路相逢,愤怒之心被勾起,便容易引发怨憎会苦。另外,贪欲与贪念超过自身能力者,在欲求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也会对社会现实产生不满,对周遭比自己有优势、有成就的人抱怨不已,怨憎会苦油然而生,甚至因此苦而造业。当然,我们也清楚,一个人靠怨憎不仅得不到任何的解脱,还会伤及身心的健康。万法唯心造,一个人想要改变命运,只能在自己的心境上下功夫,或是通过“积福改命”。既然知道怨憎无法改变别人,也无法改变环境,何不如静下心来改变自己呢?
最后是五取蕴苦。“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五蕴”聚集成身、如火炽燃,前面讲的七种“苦”皆由此而生。佛经中提到,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很容易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被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者,唯吾有身,假吾无身,吾有何患。”这也是在说,摆脱五取蕴苦,贵在修身养性,以尽力避免任何恶念之因结出坏苦之果。只有证悟成佛,得到究竟的解脱,才能免除五取蕴苦。因此,我们要依法受持,精进不怠,用功修行,通过不断消除贡高我慢、妄想执着,不断培植自己的福报,来成就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远离五取蕴苦。
总而言之,佛教中提到的“八苦”,是对人生各种烦恼与苦痛的概括性总结,正如佛陀所言:人生是苦,人生就是苦行的过程。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欲从诸“苦”中得到真正的解脱,就必须深信因果,广发菩提心,勤结善缘,多积福德资粮。正视人生中的“八苦”,以一份知足、随缘、平和、无住、淡然、洒脱的心态应对,自能摆脱“八苦”,获得无上自在与清凉!
(作者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青作协副秘书长、郑州市作协理事、《禅露》执行主编。先后出版《禅心乡韵》、《拈花微笑》、《菩提花开》、《且听风吟》、《素心若荷》等多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