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2-02
僧 肇,俗姓张,生于公元384年,死于公元414年。他是我国东晋时期佛学理论家之一,早年研究老庄,后出家为僧人。是鸿摩罗什弟子。他的作品主要有“不真 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都被后人收集在《肇论》一书中。僧肇的思想对我国后来的“三论宗”和“禅宗”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肇 论》宗本义中说:“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一义耳。何则?一切诸法,缘会而生。缘会而生,则未生无有,缘离则灭。如其真有,有则无灭。以此而推, 故知虽今现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谓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日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
他认为一切诸法,缘会而生,虽今现有,性常自空,故曰性空;空有不二,即空即有,故曰实相。实相自无,非推之使无,故名本无。所以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即是一义耳。
这个“一”是什么?为什么要得“一”?《维摩经》注:“心不可以智求,形不可以像,故曰无量。六住以下,名有量也”。“具足:谓无相行也。”无相、无量、具足,此即“一”也。
僧肇的这个“一”,已经融通戒、定、慧三学,是中国大乘禅的雏形。从理论上讲: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从修证的角度讲:这个“一”不从缘生,无一相可执著,于所缘境,破除实执。简单讲就是心无分别,心无妄想,无丝毫执著,缘无所缘。古人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而人得一,则形神俱灭,与天地合一。所以凡夫宴坐神形俱在,法身宴坐,身心俱亡。
僧肇的理论,为中国禅宗的开创和形成,作了一个有力的铺垫,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一页。僧肇曰:“涅梁之道,不可以有无得之,明矣。而惑者观神变,因谓之有;见灭度,便谓之无。有无之境,妄想之域,岂足以标榜玄道。而语圣心者乎?”
迷惑的人,以境生而为“有”,境灭而为“无”,实际上,这只是妄想而已。所以,坐禅的朋友一定注意,不要以为守着清净,空无一物,你就“得一”了,还早呢!你那个清净,那个“无”,还会变,是生灭法,是妄想。要知道“真”不从缘生,“一”是无相、无量、具足。
另外,他还对三世因果作解,并认为:纤介之恶,历劫不亡;毫厘之善,永为身用。(纤介:细小),积善必有余庆,积恶必遭余殃。认为业有三报,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苦乐即此身受;生报者,次身便受;后报者、或二生、或三生、或多生,然后乃受报。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