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禅定基本上有两个法门

发布日期:2023-03-07

字体大小:

海云和上法语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前面我们一直跟各位这样介绍“有十种法,何等为十”,一个一个这样一直讲,讲到这个地方来,他说有了这些法门以后,你能很快进入各种实际上境界,“令诸菩萨速入诸地”,地,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席之地的意思,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对自己生命的肯定,你是到达一个什么样的境界。这个地方所讲的,他不一定是登地菩萨,譬如十地以上,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不是那个地。这地方是我们自己,因为到这里,就是已经透过摸索阶段了,你开始肯定了。这个地方,我们再说明一下。

修学佛法大小乘之间,确实是有很大的差别。就以一般来讲,所谓小乘是禅修过程,他先得定,他通常所讲的定功的修法,是叫做通外道法。大家要了解,佛陀的时代,印度人修行是很普遍的,所以,佛陀刚开始修行的时候,他也跟外道修,这是叫做通外道定,这个定功的基础是从外道来的,不是世尊发明的,因为印度当初是这个样子,有这个修行环境。

那么,很多人都跟世尊一样,修到一半,没有办法突破。入定境是不错,出定境就很错,入了定境那很舒服,可是你总要出定,一出定,那就很麻烦,世间的种种境界、烦恼一直来,你又必须再入定。这个时候,佛陀就觉得不对,因此他再找寻跟世间这些外道禅定不同的到底是什么?那就是不共外道法。因为出了定有烦恼,那这个定叫做有漏定,佛法是讲无漏,无漏就是没有烦恼,无烦恼的这一法从哪里来呢?这是佛陀独创的。

我们常跟各位讲说,你来到这个道场,你千万记得,你是为法而来,你不要因为其他世间的事,你去搞烦恼,然后又从正法中退心。你是为了那殊胜的法,像水晶这么殊胜的东西而来,但很多人却因为水晶的架子不好,而不要水晶,那损失在你。你今天为宝的殊胜而来,你取宝去就好,它的环境你根本可以不要在意。

你是为正法而来,换句话说,我们在生命中是一种觉醒。觉醒以后,你应该为正法积极而努力,不要因为周遭的环境而退心。譬如像师父讲错一句话或打喷嚏太大声,你就不要了,到底你是要他打喷嚏小声还是要正法?你要把这个状况搞清楚。或者因为我们周遭的环境不佳,状况不是很理想,假如你有能力,你就协助改善,你没有能力,你就相安无事,这样子就好。你为了正法的目的,要去寻求正法,这个才对。我们常常被周遭的环境把我们搞的七荤八素的,到底要不要待下去,再待下去,越看越头大,这里不如法,那里不如法,你讲的不是“如法”,你讲的是文化,不是真理。你现在为真理而来,我们就为真理而奋斗,掌握住这个正法,不要让他遗失掉,这个才是重点。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事实上,我们内心都还在挣扎,你还在自己的心性中沉浮不定。这个时候,你无地,这个“速入诸地”的“地”,你没有,因为你还在摸索阶段。

我们一直跟各位讲,你要赶快修,现在我们初学的修法,包括你的禅坐或者念佛诵经都一样,我们基本上是以禅修的部分跟各位谈,你在这一个初学定的时候,都在摸索阶段,这个时候有很多烦恼。你必须要到心性稳定下来,对于外在的环境不会在意,那个烦恼你才会逐渐地淡掉、淡忘。那些外在的环境不会影响你的时候,而你法门又能够起作用。

譬如你去修禅定,修禅定基本上有两个法门:第一个,如何摄心?置心一处。把心设在鼻息中,或在哪个地方。你要修行,你要找师父去谈,你的心要摆在哪个地方,你要问这个问题。你诵经,你要如何把心安住;你念佛,你如何把心安住;你打坐,如何把心安住,这个问题要弄好。

第二个,在这个过程当中,除非你已经成就了,否则我们凡夫一定会发生一种现象,就是我们的心会被妄想拖走。这个时候,要从妄想那边再把心找回来,这又是一个法门。

现在我们修学佛法,善知识就是要教你这两个法门,这两个你不能很明确很具体地来肯定的话,你不能算在修行,你只算是在拜拜而已。一般宗教信仰,不会这么具体跟你谈。我们在讲修行的行法,讲真理,通往真理的目标,这两个是第一个阶段要修行的部分。如何把心安住在一个地方,这个过程,难免心会被妄想拖走,包括昏沉掉举等等,你如何再从那里把它摄回来,就这两个法门。这两个完成,你才有办法讲进一步的,这两个不完成,都还没有进入状况。所以,各位要怎么修行,你大概知道了。

撷自《八十华严——明法品》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