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七第一日(正月十六日)开示

发布日期:2010-03-19

字体大小:

虚云到常住打扰一切,蒙和尚及各位班首师傅特别优待,已深为抱歉!今天又要我做主法,这个名目,我实不敢承认。现在应慈老法师年高腊长.应归他来领导才合理。同时常住上的法师很多,很多都是学德兼优。我是一水上浮萍,全然无用的一个人。今天我以年纪大,要加诸客气,这实在是误会了。在世法尚且不以年纪大小而论,例如过去朝中赴科考的人,不管你年纪多大,而对于主考者,总是称为老师,都要尊敬他,不能讲年龄的。在佛法中更加不能了。例如文殊菩萨过去久远,业已成佛,曾教化十六王子。阿弥陀佛是十六王子之一,释迦牟尼佛也是他的徒弟。到了释迦成佛的时候,他便做释尊的辅弼。可见是平等一味,无有高下的。所以要请诸位不要误解。现在我们在参学方面来讲,总要以规矩法则为尊,常住上发起道心,讲经打七,弘扬佛法,实为希有难得的因缘。诸位都不避风尘,不惮劳倦,这样的忙碌,也自愿的来参加,可见都有厌烦思静的心。本来你我都是一个心,只因迷悟有关,故有众生。终日忙碌,无一日休闲;稍作思维,实乃无益。但是有种人一生在世,昼夜奔忙,痴想丰衣足食,贪图歌台舞榭,惟愿子孙发富发贵,万世荣华。到了一气不来,做了死鬼,还要想保祐他儿女,人财兴旺,这种人真是愚痴已极。还有一种人,稍知一些善恶因果,要做功德,但是只知打斋供僧,或装佛像,或修庙宇等,一些有漏之因,冀求来生福报,因他不解无漏功德的可贵,故偏弃不行。
《妙法莲华经》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因为静坐这一法,可以使我们脱离尘劳,使身心安泰,使自性圆明,坐死了脱。“一须臾”的意思就是“一刹那”,假若以清静心,返照回光,坐须臾之久,纵不能悟道,而他已种下了正因佛性,自有成就的一日。如果功夫得力,一须臾之间,是可以成佛的。故《楞严经》阿难尊者说:“不历僧祇获法身。”但是你我及一般人,平常总是在尘劳里,在喜怒里,在得失里,在五欲里,在一切图快活享用里过活。而今一到禅堂中,一声止静,则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六根门头,状如乌龟息六一样,任甚么境界也扰你不动。这是修无为法,也是无漏法,故以金银等七种宝物造塔,如恒河沙数之多,犹不能及此静坐一须臾之功德。
“乌龟息六”是一譬喻,因为海狗喜食鱼鳖,一见乌龟在海滩上爬,它就跑去吃它,乌龟知道海狗要吃它,便把四只脚,一个头,一条尾,统统缩进壳里去,海狗咬它不著,空费一番辛苦,弃他而去;这时乌龟脱了险。我们人生在世,无钱的为衣食忙得要死,有钱的贪婪色欲不得出离,正如被海狗咬著。假若明白这个害处,就应该把六根收摄起来,反照回光,都可以从死里得生的。前两晚说过宗门下这一法,是正法眼藏,是如来心法,是了生脱死的根本。如讲经等法门,虽然是起人信解,但是大都是枝叶上的文章,不容易大开圆解的。如要想以讲经等法子来了生脱死的人,还须经过行证,是很为难的。所以自古以来由讲经及其他法门中显现神通与立地悟彻的人,是比宗门下少。因为宗门下不但说是比丘和居士有不可思议的手眼,就是比丘尼也有伟大的人才。
从前灌溪尊者是临济的徒弟,在临济勤学多年,未曾大彻大悟,乃去参方,至末山尼僧处,小尼僧告知末山,末山遣侍者问:“上座是为游山玩景而来,还是为佛法而来?”灌溪只好承认为佛法而来。末山说:“既是为佛法而来,这里也有打鼓升座的法则。”遂升座。灌溪初揖而不拜。末山问:“上座今日离何处?”答:“路口。”问:“何不盖却?”溪无对,始礼拜。溪问:“如何是末山?”答:“不露顶。”问:“如何是末山主。”答:“非男女相。”溪喝说:“何不变去?”答:“不是神,不是鬼,变个甚么?”溪词穷,于是伏膺,在该处作园头三年,后来大彻大悟。溪上堂曾说:“我在临济爷爷处得半杓,末山娘娘处得半杓,共成一杓吃了,直至如今饱不饥。”故知灌溪是临济的徒弟,也是末出的法嗣。可见尼众中也有通样惊世的人材,超人的手眼。现在你们这样多的尼众,为什么不出来显显手眼,替前人表现正法呢?须知佛法平等,要大家努力,不要自生退堕,错过因缘。古人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不放身心静片时。”你我无量劫来,流浪生死,都是因为不肯放下身心清净修学,而感受轮回,不得解脱。所以要大家放下身心,来静坐片时。希望漆桶脱落,共证无生法忍。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