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简史与律学源流

发布日期:2010-06-17

字体大小:

一、少林寺简史


        少林寺地处中国中原腹地山地区,交通发达,创建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大高潮之际——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山少室山北麓建少林寺。跋陀在少林寺传授小乘法,属于印度传统的止观法。得法者有僧稠、慧光、道房等,皆为一代高僧。其中僧稠以法名世,被跋陀誉为“自葱岭以东,学之最”。由于山为当时北方坐修道中心,加上跋陀与孝文帝的特殊关系,所以跋陀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皆成为当时学的重要精英群体,对后世佛教发展影响巨大。
        北魏正始五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行世,有力地推动了北方学的发展,少林寺成为当时佛学重镇。其间,又有南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从水路航海至中国南境,然后北渡长江进入中原,在少林寺后山一带坐传法,首倡“以心印心”的宗教法。达摩所传法为“大乘壁观”,得法者有慧可、僧副、道育等。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宗祖庭的崇高地位。禅宗是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它是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高潮中最重要的精神产物之一。宗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宝库,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文帝崇佛,于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赐少林寺土地一百顷。隋朝初年,由于皇帝的赏赐,少林寺从此成为拥有众多农田和庞大寺产的大寺院。隋朝末年(公元618年),群雄蜂起,天下大乱,拥有庞大寺产的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劫的目标,“僧徒拒之,塔院被焚”。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隋将王世充在洛阳称帝,号“郑国”。其侄王仁则占据少林寺属地柏谷坞,建辕州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少林寺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少林寺宣慰,参战僧人均受到封赏,宗还被封为大将军僧,并赐给少林寺柏谷坞田地四十顷。少林寺自此以武勇闻名于世。少林僧众习武蔚然成风,代代相传。
        在唐代,少林寺为当时禅学重镇。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达摩法系统的宗教派重要领袖法如师入少林寺传教,六年后圆寂于少林寺。当时著名师如慧安、元、灵运、同光等,皆驻锡少林寺。一代名僧玄法师(公元600-664年)曾先后两次上表,请求入少林寺习译经,却未获准。新罗国僧慧昭于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入少林寺习多年,公元八三零年回国建玉泉寺,圆寂后号“真鉴国师”。随着达摩开创的宗教派兴盛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宗派后,特别进入宋朝以后(公元10世纪),少林寺开始成为宗教派的朝圣地。为了纪念达摩,在少林寺后山达摩曾经坐传法的地方,修建初祖,并建立高大的“面壁之塔”。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中外文化大交流时期。这一时期的少林寺名僧辈出,是少林寺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少林寺作为宗教派祖庭,地位显赫,学盛隆。这时期,宗教派重要支派曹洞宗领袖福裕师住持少林寺,曹洞宗法脉回归祖庭,人才济济,高僧辈出,由此开启了一百多年少林寺学历史最辉煌时代,为该时期中国宗教派之轴心。元代中期,以邵元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僧人到少林寺求法,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话。福裕住持少林寺期间,还创立了寺院宗法门头制度,使少林寺僧人皆视少林寺为家,成为明朝少林功夫武术水平之起和体系以及门派形成的重要基础。
        明王朝(公元1368-1644年)是在汉人反抗蒙古人的战争中建立的。所以,在冷兵器时代的明朝,民间习武风气盛行。这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精进和体系、以及门派形成的大环境。明朝近三百年间,是少林功夫武术水平大发展的时期。少林寺僧人至少有六次受朝廷征调,参与官方的作战活动,屡建功勋,多次受到朝廷的嘉奖,并在少林寺树碑立坊修殿。少林功夫也在实战中经受了检验,少林功夫武术威名远扬,也因此确立了少林功夫在全国武术界的权威地位。少林功夫对少林寺僧人参战地区(河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云南等)和游方地区(河南伏牛山、四川峨眉山、云南鸡足山等)的武术发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功夫的武术技艺,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得到了同行及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同时,少林功夫的理论也得到了空前发展,著述之繁,现已无法统计。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四部重要的武术著作:明释洪转《梦绿堂枪法》、明程宗《少林棍法阐宗》、清吴《手臂录》和清张孔昭《拳经拳法》。
        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王士性《游记》载,此时少林寺僧人达到“八百余僧”的规模。按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除了少林寺常住院执事僧以外,其他僧人都是分散在各个宗法门头内。佛教组织的基本原则是游方制度,核心内容开放,也就是僧人进出的自由权。但在少林寺宗法门头组织结构内部,僧人们的师承关系又是相对单一和稳定的,他们要严格遵守宗法传承制度。除非特殊原因,僧人们不会频繁流动。少林寺宗法门头制度具有开放和稳定的双重性,对于少林功夫的发展和传承,尤其是少林功夫体系和门派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满清入关建立政权以后,受战乱影响,此时的少林寺僧人规模逐渐缩小。清朝廷对少林寺非常重视。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皇帝亲览寺院规划图,审定方案,重建了山门,并重修了千佛殿。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亲临少林寺,夜宿方丈室,并亲笔题诗立碑。此时,少林寺僧人白天照常经课坐,夜间坚持在少林寺最隐蔽的后殿——千佛殿,习武不,以至大殿地面因长期练功发力形成陷坑,至今遗迹仍存。从清朝白衣殿壁画和文献记载,少林功夫在清朝,仍维持着很高的水平。
        民国期间(公元1911-1949),少林寺遭受了一场人为的重大火灾。一九二八年,军阀混战,殃及少林寺,大雄宝殿、藏经楼等重要建筑及典藏,皆被烧毁,损失惨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政府颁布新的宗教政策以来,随着国家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少林寺继承和发扬自己独特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为了在全世界范围宣传少林文化,针对人们对少林功夫的热爱,契机契理,少林寺成立了少林武僧团,公开为各国人民巡回表演,足迹遍及世界各地,风靡五大洲。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今日,少林弟子已遍布全球。少林文化已被世界越来越多的民族认同,成为连接世界人民友谊的纽带。在世界各地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们心目中,少林文化不仅成了中华武术的代表,以及中华佛教宗文化的独特意象,更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二、律学源流


        嵩山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它地处中国中原腹地,交通发达,与都城洛阳隔山相望。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有两位高徒,一为慧光,律学巨匠;一为僧稠,被跋陀誉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来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后建翻经堂,由慧光助译,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完成。《十地经论》翻出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师说,内容包括《四分律》。慧光弟子主要有法上、道凭、昙衍、道云、道晖、昙隐等。
        法上(公元495-580年),青年之时“夏听少林,秋还漳岸”,讲习《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并著有文疏,时人赞曰:“京师极望,道场法上。”
        道凭(公元488-559年),定慧双修,初于少林寺摄心坐夏,遂听光师戒本。又学各种大乘经论,经十年磨练,终成正果。《地论》、《华严》、《涅槃》、《四分》皆览卷便讲,众称誉云云:“凭师法,相上公,文名一代希宝”。
        昙衍(公元503-581年),洲沙门,自齐、郑、燕、赵,皆履弘化。衍弟子有灵干。灵干(公元535-612年),年十岁,投师京衍,十八岁即复讲《华严》、《十地》。周武灭法居家,隋复佛法,于少林寺安置。
        道云“早依师禀,奉光师遗令专弘律部,造疏九卷,为众所先。成匠极多,流行弥远。”道云实系光师的四分律首席弟子。
        道晖“连衡云席,情智傲岸不守方隅。制有四分律疏,较道云之疏为略,计七卷。时传谚语说:云公头,公尾,洪理中间著。”是说三人各有所重。
        昙隐“少以诵习群经为业,归宗道覆听律,后从光师更采精要,遂为光师之大弟子也。行化于京、燕、赵等地,著有钞本四卷”。
        法上弟子有慧远。慧远(公元523-592年),十三岁出家,年满进具依上统,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证戒,时以为声荣至极者。又随隐律师听习《四分》,七夏在创讲《十地》。慧远于东京大寺安置,东京大寺即少林寺。开皇七年,文帝召六大德入关,远即其一也,居西京净影寺,名震海内。所著有《地持疏》五卷,《十地疏》十卷,《华严疏》七卷,《涅疏》十卷,《维摩》、《胜》、《寿观》、《温室》等,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等。
        道凭弟子有灵裕。灵裕(公元518-605年),年始弱冠即投下光律师,会光师已世七日,遂投凭师听《十地》。二十二岁进具后游学下,学《四分》于隐公,后依凭师法席,昼夜不舍。自此专业《华严》、《涅槃》、《地论》、律部,皆博寻旧解穿凿新异。又从安、游、荣三师听杂心,、林二师学成实论,声誉卓著。隋开皇十一年,文帝裕进京欲立为国统,裕坚辞获免。灵裕一生所学博杂,著述种类繁多。然其《地论》、《华严》、《涅槃》、《四分》等学说,均从凭师处完全地继承了下来。著有《十地疏》四卷,《华严疏》及《旨归》合九卷,《涅疏》六卷,《四分律疏》五卷,还有其他各类大小经论杂集等近百卷。
        道云弟子有洪遵和道洪。洪遵(公元530-608年),约东魏末至少林寺,依道云学律。又至下随道听习《四分》,成绩斐然。后至山林学调心法,即禅定也,十年方归律宗。以遵学声高举,策受为断事沙门。周灭法时,隐于白鹿岩。初复法即被举住少林。隋开皇七年,与五大德同被召入京,十一年与天僧共译文,十六年复请为讲律众主。道洪“据相州绍通云,容止沈正,宣解有仪。学门七百程弘量,故诸经论之士欲导世者,皆停洪席,观其风略采为轨”。
        洪遵弟子有洪渊,弘律于幽、冀之地。洪渊弟子有法。法(公元569-635年),初投灵裕法师为弟子,受具后从静洪律师咨学《四分》,又从恒州洪渊听集大义两载,后又往江南寻访《十诵》,未得师资而返回下,随缘开导,直至唐初。与慧休法师合著《四分疏》十卷,《磨疏》三卷。
        道洪弟子有智首。智首(公元559-627年):初投相州云门寺稠师之高徒智师出家,首之母亦出家为尼。二十二岁遂听道洪律师席,七百同侣,首系者。未至而立之年,频开律府,道振雄伯,灵裕法师亦亲下席,荣耀共美。隋仁寿年间立大定寺召僧,首随师遂止于京城。首据“自律部东阐六百许年,传度归戒多迷体相,五部混而未分,二见纷其交杂,海内受戒并诵正法之文。其弟子知名者如唐律宗南山之开山者道宣。道宣居终南山,创立南山宗,标志着中国律宗的正式形成。道宣编定了僧尼规范,制定了《法门清式》,规定了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及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唐初,少林寺以律学著称,有明遵、慈云、元素、智勤律师,皆洞晓真。明遵为相部宗法弟子。
        法砺(公元569-635年):初投灵裕法师为弟子,受具后从静洪律师咨学《四分》,又从恒州洪渊听集大义两载,后又往江南寻访《十诵》,未得师资而返回下,随缘开导,直至唐初。与慧休法师合著《四分疏》十卷,《磨疏》三卷。
        综上所述,《四分》一宗之确立,实始于地论元匠慧光。跋陀慧英识才,于光堪成大器,故先导之以戒行、律学,后学之以经论。然以《四分》、《十地》为先。后弟子沿此双轨并进,桃李满天下,终成参天大树。逮至初唐根基已固,律宗开山,所谓水到渠成,其先躯光,云、、愿,遵、洪、理,首、等俱功不可没。
        咸亨三年(公元672),义净从广州登上波斯船出海,从海路赴印度求法。他在印度那烂陀寺学习十年之久。武周证圣元年(公元695)五月某日,武则天在洛阳的上东门外举行盛大的仪式,亲自欢迎游学印度二十四年的义净三藏归国。
        义净出国前,中国佛教界对律学屡有争论,莫衷一是。南方重视《十诵律》,北方虽重视《四分律》,但也有研究《僧祇律》的。道宣的南山律、法砺的相部律、怀素的东塔律,各阐其说。针对这种分歧,义净在印度求学时,就特别重视律部典籍的收集和研究。他认为,正宗的律典是依据“根本说一切有部”的律藏。义净回国后,翻译了大量的有部律藏。为了实践有部律,长安四年(公元704)四月七日,义净在少林寺和寺主义奖、上座智宝、都维那大举、法济等人重结戒坛,命名为“小戒”。洛阳的大德高僧也应邀前来,共商其事,一百多人前来受戒,法事活动持续了三十天。
        元和五年(公元810),新罗国全州人慧昭受戒于少林寺琉璃坛并习多年,公元830年返国,在康州智异山建玉泉寺,卒后为“真鉴国师”。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彦晖于少林寺受大戒,承习毗尼,研究经论。可见,公元9世纪时少林寺还是律双修,宗法于神秀的北宗。
        曹洞宗报恩师大约在公元1093年前在少林寺弘扬曹洞宗风,使少林寺“革律为”。 所谓“革律为”,就是把“律寺”改造为“寺”。“律寺”就是严守佛教经典理论的传统寺院,“寺”即是信奉宗的寺院。到公元1101年,少林寺改称“少林寺”。
        公元1245年(乙巳岁),少林寺住持福裕受忽必烈令旨,在少林寺作“资戒大会”,度僧徒约三百人。他还确立了宗法制度,制定了七十字的传法序列。福裕所定的传法序列,至今沿用。
        公元1313年-1317年,任少林寺住持的普就,在少林寺奉行《百丈清规》,规范丛林制度。
        早期禅宗奉行的是非常严格的头陀行戒,不入市井,不近官府,悠游林下,坐禅静心。后来禅宗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农禅一体的新模式,并制定了与此相适应的戒规。《释门正统》载:“元和九年,百丈怀海师,始立天下丛林规式,谓之清规。”这个清规内容,一是重视德行,在僧团中以德高者为尊,称为“长老”,是全体僧众导范的权威,长老制增强了院的凝聚力;二是立规矩为僧人行为准绳,由“凡人”而为“三宝”之一的“僧”,需要戒规的化导;三是将普请法和修结合起来,引劳动入;四是设立居。从此,“门独行,由海之始”。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毅公开始了十三年的少林寺住持生涯。他在少林寺,重视戒律,礼请十师,建立戒坛。在他之后,少林寺逐渐以武闻名天下,它作为律学的发祥地的地位,逐渐淡化,“寺以武显”,“武以寺名”,“天下武功出少林”。
        为了恢复自唐代以来就享有巨大声誉的少林寺传戒法会活动,经过八年的精心准备,2007年5月24日,有着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终于迎来了第一届传授三坛大戒的盛典。2010年4月23日至5月21日,又举行了第二届庚寅年嵩山少林寺传授三坛大戒法会。
        今欣逢盛世,戒坛重光。有感于祖庭道场复兴,故不烦历数典籍,以示不忘祖泽。为使正法久住,三宝兴隆,尽自己僧本份,修殿筑坛,申请传戒。经中国佛教协会同意,在少林寺及商丘观音寺传授三坛大戒,对前来求戒的僧尼,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如法如律的授戒仪式。
        回溯历史,那些重视律学的时代,都是高僧辈出的时代。可以说,佛教界重视律学,是一个时代将要涌现佛学大师的标志。今天的少林寺传戒盛会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许多故去的大德高僧的背影,慧光、道宣、义净等等,他们的法脉,已经伸延到了今天。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