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御路浮雕

发布日期:2021-03-23

字体大小:

少林寺御路浮雕.jpg

千佛殿前“御路”浮雕

御路又被称为龙升或螭陛,原为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形制,是位于宫殿中轴线上台基与地坪以及两侧阶梯间的坡道,在封建时代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但皇帝进出宫殿多以乘舆代步,轿夫行走于台阶,于是多将御路雕刻成祥云腾龙图案,以示皇帝为真命天子之意。御路后来亦为寺庙(和孔庙)所沿用。

浮雕是雕塑与绘画结合的产物,用压缩的办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浮雕一般是附属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经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压缩的特性,所占空间较小,所以适用于多种环境的装饰。

千佛殿前御路为长方形,构图以中线为轴,为左右对称式布局,可分为上中下三组,疑为毗卢阁初创时之原构,大致创作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上组以位于御路上部三分之一处的祥云为界。其上刻有祥云、山峰、波涛、腾龙和龙珠。画面中以龙珠为中心,两条腾龙分列左右。腾龙嘴部刻画夸张,长而上翘,龙口大张而龙舌伸出。两条腾龙各伸出一臂朝向龙珠,做二龙戏珠状。腾龙的身体则渐渐变换为祥云,融于画面顶端的一片云海之中,颇有入云龙显身之感。而波涛中耸立的山峰则寓意为仙山、仙境。

中组位于上组祥云之下,下组波涛之上。其上刻有莲花、荷叶和光晕,以中心的一枝莲花、其下方的荷叶和光晕为轴线对称分布在两侧。左侧和右侧各有盛开的大莲花四朵、花骨朵一朵、荷叶三片。然而其中又不乏非对称式的刻画,如左侧上方的那片荷叶叶面朝上,而右侧上方的那片荷叶则向左侧画面中央倾斜50度。此外,中部的左侧两片荷叶与右侧的两片的朝向也完全不同。这样的表现手法在中规中矩的对称构图之中表现出一种随意和洒脱,是故意为之。莲花与荷叶象征清静纯洁之意,颇具禅意韵味。

下组以中组最下端的光晕为界,向下至画面底端。该组由波涛、山峦和仙鹤组成。山峦造型成“山”字形位于画面最底端,以衬托出上方的中组和上组那些内容的高深之感。波涛为卷浪状,大部隐于山峦之中,而左右各两只、共计四只仙鹤则立于浪尖之上。仙鹤的细节刻画也分外不同,并没有完全追寻标准的对称模式,如最左边的那只仙鹤并非伸长曲颈,而是缩着脖子,与最右侧对应的仙鹤截然不同,这样反倒体现出生机盎然之感。

“御路”浮雕的主体部分四周围绕着严谨的二方连续莲花图案作为外框,彰显出大气与典雅、华贵与洒脱的皇家寺院之风。

御路 古建筑御路踏跺组合构件。《清式营造则例》中称之为“宫殿台阶之前,踏跺之中,不作级式而雕龙凤等花纹之部分”,是一种最高规格的踏跺做法,是解决古建筑中轴对位和两阶古制的成功范例。“御路”位于两边踏跺之间将周代以来的东阶和西阶合为一体。根据壁画资料,我国唐代始有“御路”规制,现存有少林寺的“御路”实物;明清时的皇宫中,使用“御路”十分普遍。可以说将“御路”筑就为“一条充满文化意义和精神象征的道路”。其制作材料均为石材,龙凤是皇家“御路”的专有题材,而山水花则是大型寺庙“御路”的主要表现内容。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