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09
◎李冬方
也许是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心中所想常是过往。近来常想到妙严禅寺。
知道妙严禅寺最先是程兄告诉我的。程兄是土生土长的城关人,我调到城关工作后在前溪边夏夜纳凉时认识的朋友。新千年的前一年,我的工作岗位调整到与宗教工作有关。常前往帮忙杂务的程兄向我聊起了妙严禅寺。不久后一晚,程兄和我说明天将去妙严禅寺坐坐。我刚好那天上午去温峤方向公差,办完事后,普桑沿着田间地头弯弯曲曲只能单行的泥石路,来到了位于温峤镇西焦湾村舞龙山麓的妙严禅寺。
台州妙严禅寺山门
记忆中第一印象的妙严禅寺不是很大,除了一座佛殿,生活、后勤等用房均是和当地民居别无二致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层石木结构楼房。不过,寺内成丛的苍松翠柏,偏居一隅、舞龙泉水流淌的小溪环绕透出的清幽,以及人生中首次吃到的素油腌菜炒米糆就腌菜汤的午餐,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后来了解知,妙严禅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建于后晋天福七年(942),几经兴废,最近是民国年间的一场大火将此夷为废墟。我第一次去时,该寺尚未全面开始复建。寺院当家师雪公是本村人,年少出家为僧,建国初期特殊时代形势下还俗。宗教政策落实后,雪公重拾旧好再始开展佛事活动,筹募资金,拆除家中楼房移来建筑材料,重建该地佛殿、厢房,结缘温岭城关等地一批信众和热心人士,程兄就是其中之一。
二十多年来,我大概去过妙严禅寺六七次。雪公已往生,现寺院主事外联的是妙师。妙师是九零后,参加过知名高校多年的专业文学、书画艺术的培训,在杭州佛学院系统学习佛教知识三年,是有一定文学书画艺术素养、佛教学识造诣的年轻法师。现去寺院的道路交通早已改善,寺院更是逐年在发展,殿宇渐多,香火渐旺,规模渐起。黄墙黛瓦,檐角轻翘,雕花木门缕空窗;多肉、睡莲、铜钱草、老石槽、粗瓷缸等景观小绿植、老物件的摆设配置,更是增加了本就古柏参天、溪水环绕的清幽濯心之境之质朴深邃;寺院内有多副名家书写楹联匾额,供人欣赏的同时,文字内容更给人以启迪、警醒……我在妙严禅寺内亦曾登临登禅桥、驻足莲花地、拥抱罗汉松、濯手舞龙泉、凝神咸丰磬,深深地领略了寺院的“五宝”英姿。查网上可看到有好多描写该寺院的文章,妙严禅寺在温岭当地也算是一个小网红了。
近期常想到妙严禅寺,是因为妙严禅寺的上述这些因素吗?我仔细地想,应该有上述的因素,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全是。我这二十多年,因工作关系去过的佛教寺院单温岭范围就以百数计,那些中有更久历史的,更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建筑规模、占地面积更大、信众更多、绿植更全、环境更幽的,去过的次数更多的……为何现在却在想妙严禅寺呢?答案应该是与两个人有关。
释永信大和尚到妙严禅寺指导工作
一个人是少林寺方丈释永信。2017年12月7日,释永信方丈来到了妙严禅寺。缘起是妙师此前结缘拜师释永信方丈,成为方丈的正式弟子,得法名“延匑”,妙严禅寺也成为少林宗门寺院,本就禅宗渊源的妙严禅寺也算是重归祖庭门下。方丈来看望其弟子,也是来考察和指导工作。得知少林寺方丈要来,我早早地到了妙严禅寺,在方丈到来后在客堂小坐时和他攀谈了几句,并择机与方丈单独合影。2021年3月19日下午,方丈二次来到妙严禅寺。我当天因另有他事早已安排,未能去妙严禅寺。得知次日方丈去温岭另一寺院时,我专门赶时间过去,在方丈离开前候车时的停车场上,追着来了个两人单独合影。这两次合影,个人微信从不发本人相片的我,均破例地将其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并配文表达庆幸。
我敬重释永信方丈,是敬重其笃行坚毅地推行少林文化,佩服其忍辱精进地处事、处世。但更主要是因为“少林寺”三字中所蕴藏的文化和精神基因深深地镌刻在我青少年时期,成为我人生中的某种情结。
回首小学初中中专时期,正逢电影《少林寺》上影热播,电影助推的尚武之风盛行社会。电影《少林寺》不仅让我知道了“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少林寺的秀丽景色,熟悉了少林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忠君爱国故事,也深深地启蒙滋养了我忠勇侠义和惩恶扬善思想的形成。那时曾和小伙伴们摸黑远走看露天电影《少林寺》等武打片,省零花钱购买《武林》《武术》等刊物杂志,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阅读金庸梁羽生作品,夜深后和同寝室同学继续轮流着说出武侠小说中人物的名字比输赢,在黄城求学时加入学校武术社学练曾参演电影《少林寺》、创办台州武术馆的台州武术大师徐昌文亲授的台州南拳黑虎拳……更是在工作数年后,毅然决然地选择转行从事了除暴安良、匡扶正义的警察职业,并为之奋斗努力至今已三十多年。
现想到妙严禅寺,因为妙严禅寺它连着少林寺,连到了我少年到成年时期的一段历程,一段青春,一段成长,一段人生,也连到了现在。
我现想到妙严禅寺,还与另一个人有关。他曾写下题为《妙严禅寺》的诗:“宿雾酿成三日雨,晓风鏖退一天云。落花院宇浑无事,闲拂碑尘看断文。”我是因妙严禅寺而知道这首诗。见此诗描绘自然景象与诗人的闲适活动,景情相交、动静相融,寺院环境的清幽静谧与诗人内心的宁静淡泊禅意满溢,由此探究起此诗作者徐似道。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妙严禅寺所在村相邻的上珙村人,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相关资料称其少时就才名远播,文学上与我们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古诗词作者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都有交往,陆游作诗称他“徐卿赤城古仙子,十年四海推才华”,《全宋词》辑其多词。为官以清廉著称,品行高洁,爱民真挚。宦海沉浮近三十年得到首个正七品实职--太和县令后作诗“我本田家子,驱来作长官。政虽无小异,民却自相安。”仍不忘自己出身“田家子”,清醒“民安”为要。作为县令的地方长官,他要奉命征收百姓粮食,但作为田家子,他又深切同情县域百姓饥民遍野,甚至可能易子相食的惨状,内心在两难的挣扎中作诗“一鞭加尔肤,万刃划吾腹。就令猛於虎,何忍食子肉。世无冷镬汤,邑尽活地狱”。站在底层百姓的立场以诗作抒发对世道的无奈和对百姓的无限同情。
徐似道宦海沉浮四十余年,两次入京,又两度被贬。《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增补。生卒年不详,其结集的诗词作品《竹隐集》也去向不明,本人最终归宿和其后人也不得而知。专家、教授在研究宋词文学时,才对他有专门、深入地了解,窥知其人生一二。从一般人看来,当年的他也许曾愁肠满肚,但最终定都已释然。《贵耳集》卷上载:“渊子为小蓬,朝闻弹疏,坐以小舟,载菖蒲数盆,翩然而去。道间争望,若神仙然。”相传徐似道为秘书少监时,听闻有人弹劾他,不争不辨,从小船翩然而去,一副仙人气派。徐似道在词《一剪梅》中写道:“他年青史总无名。”他凭真才实学为文,凭真心为民出仕,清醒为文为仕并不是为了青史留名。官家的正史没有他,但讲才学实力的文坛、讲真情实干的民声传扬中有他,正本溯源的法医学史更会有他。徐似道终久是青史留了名。
再说回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在坚持佛法修行的同时,他坚定地以适应时代大潮的方式推行涵盖“禅、武、医”综合的中华文明的少林文化,淡泊内心,忍辱精进,始终践行“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的精神信仰理念。时下,他本人和他推行的少林文化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肯定和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仅为推行少林文化而建立的“海外少林文化中心”已分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释永信方丈也定会青史留名。
台州妙严禅寺内的济公手植罗汉松
因妙严禅寺而让我想到的释永信方丈和徐似道两位大家,各有其特点,各有其让人钦仰的点。我推崇两位不仅是与我有青春和职业的某种情怀连接,还觉得两位有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坚定坚毅,宁静淡泊地处世,务实坚韧地行利人间大道的事。两人都有过被曲解,有挫折,甚至有过被污蔑,但都能超尘脱俗,务实前行。
回首三十余年警察人生,蓦然发现,与妙严禅寺相关联的,“少林寺”情结启蒙滋养的忠勇、正义奠下我从警初心;徐似道出仕为官所表露的为民、公正契合我执警理念;释永信方丈奉行“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坚定以合时代方式推行少林文化,徐似道“闲拂碑尘看断文”、“坐以小舟,载菖蒲数盆,翩然而去”及先天下撰写出法医学开创性作品,两人所共同的淡泊洒脱与务实坚韧,也正是激励我生活工作奋勇向前的修养追求。此时,我已明白,近期常想到妙严禅寺,实际上就是自己对一段人生回望时所产生的心灵鸣响。
我现离开与宗教相关的工作岗位已四年,离上次去妙严禅寺有六七年了,上一次和程兄见面至今也一年多了。记得台州市佛教协会本世纪初编撰的《台州佛教资料汇编》“台州佛教诗词楹联”专辑中收录的,另一首元朝邑人陈国琥作的同题《妙严禅寺》诗云:“逢僧半日闲,遂我一生欢。去绕钟声湿,松摇鹤梦寒。吟机随籁动,妙境与天宽,何日重携杖,敲门借竹看。”此时此刻,想起诗中几句用词和意境,心中盘算着,挑个什么时间,约上程兄,携带上素油、腌菜、米糆等,再去敲一敲妙严禅寺的门,再去看一看妙严圣境“五宝”英姿,再吃一次素油腌菜炒米糆就腌菜汤,再去领略一下妙严禅寺独有的幽深禅意和优美风景。
如果当日延匑法师正好有空闲时间,再拉住他听一听法师对人生的开示和其对师父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师、少林文化的介绍,说一说妙严禅寺关联着的徐似道等所蕴藏的悠久历史文化。此愿若能成真,岂非又是一个人生一日欢?也定是能很好地慰藉一下我近日常想到妙严禅寺所蕴涵的对人生和职业的回望之心了。
(作者系温岭市公安局民警,曾长期从事宗教领域安全保卫和反邪教工作,获评温岭市、台州市反邪教工作先进个人,多次受嘉奖,被省公安厅记个人二等功1次。)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