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寺院应抓好“三纲五常”建设

发布日期:2024-03-07

字体大小:

◎释延保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发展上有“三纲五常”之说。“三纲五常”一词,始见于东汉马融:“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的人际关系,“五常”指人类五种恒常的本质,仁、义、礼、智、信,通称“纲常”。传统注释中,都是要求每个人承担起责任与义务。推进佛教中国化进程,寺院也要抓好“三纲五常”建设。这里所说的“三纲”指的是“说法之纲”“规矩之纲”“饮食之纲”;“五常”指的是“常思报父母恩之心”“常念报师长恩之心”“常想报国家恩之心”“常怀报众生恩之心”“常发荷担家业之心”。以此“三纲五常”为举措,是寺院从严治教、提升管理、严持戒律、勤修三学、服务社会和利益众生的主业。


640.jpg

释延保法师与释永信大和尚


一、“三纲”之“说法之纲”。

丛林中,一个寺院除设方丈和尚作为僧团的首领之外,还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形成共同管理寺院的核心班子和主要负责人。其中,首座和尚为四大班首之一,赞曰“说法之纲”,其地位仅次于方丈和尚,常由丛林中德业兼修者充任。首座是东、西两序的首领,其作用是代住持统领全寺僧众,即“表率丛林辅翊住持,分座说法,开示后昆。坐禅领众,谨守条章。斋粥精粗,勉谕执事。僧行失仪,依规示罚。老病亡殁,垂恤送终。凡一众事。皆得举行,如衣有领,如网有纲也”(《百丈清规证义记·两序章首座》卷六)。首座的职责主要可概括为两方面;一是辅佐住持,按住持所嘱处理大小寺务,处罚维那或知客举出的犯规僧徒,督责众执事各尽其职。二是给众僧作表率,如自己所住寮舍要做到单帐衣钵挂放整齐,吃食不能挑精厌粗,走路要步履从容,按时休息,早睡早起等。首座在寺院执事们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自宋辽至现代都有由首座出主一寺作住持的事例,又多以寺院住持改充大寺首座的,即所谓“大方尊宿,若住持能以礼致之,亦请充此职”(《敕修百丈清规·两序章第六》卷四)。

二、“三纲”之“规矩之纲”。

“八大执事”之一的维那为寺院三纲之一,赞曰“规矩之纲”。宋元以后寺院所设维那主管僧众威仪,进退纲纪,实际上是寺院的监察官。维那的职权比僧值要大一些,所辖范围也比僧值要宽泛许多。《敕修百丈清规》卷四中说,维那的职权是“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堂僧挂搭,辨度牒真伪。众有争竞遗失,为辨析和会。戒腊资次,床历图帐,凡僧事内外,无不掌之”。若遇法会,由维那点到并维持秩序。两序出班上香时,维那要独趋炉前,揖请住持上香。旧执事卸任或新执事上任举行法会时,由维那唱称礼赞。有的大寺同时也设悦众一至数员,作为维那的助手。若维那休假、缺员,悦众可代行其职。


640 (1).jpg

释延保法师演武图


三、“三纲”之“饮食之纲”。

“八大执事”之一的典座是斋堂的负责人,赞曰“饮食之纲”。《禅苑清规·典座》说:“典座之职,主大众斋粥,运用道心,随时改变,令大众受用安乐,亦不得枉费常住斋料。及点检厨中,不得乱有抛撒。选拣局次行者,能者当之,行令不得太严,严则扰众。不宜太缓,缓则失职。造食之时,须亲自照管,自然精洁。如打物料并斋粥味数,并预先与库司知事商量。如酱醋淹藏收菜之类,并是典座专管,不得失时。常切提举火烛依时。依散同利,务要均平。如合系监院、直岁、库主所管,同共商量即可,并不须侵权乱职。”这是八大执事中最苦最累的僧职,如芙蓉道楷禅师曾任海会寺典座,常进厨房、下菜园,极为辛苦,有人问他:“煮粥蒸饭邪?”又告诫他说:“厨务勾当不易。”(《五灯会元》卷十四)佛教中有一句俗语:自古大寮出祖师,紫柏尊者也说“三千诸佛,皆出在厨中”。这是在告诉我们,在斋堂发心的功德有多么大,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在大寮发心是难行之法,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胜任,需要祖师这样根性的人才可以。佛门讲“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足见典座的重要性。

四、“五常”之常思报父母恩之心。

没有父母,我们就无法获得暇满人身,就没有成佛的机缘。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对父母更是绝对的孝顺,佛陀宣说《父母恩重难报经》,告诉佛子对自己的父母要赡养、要孝顺。孝顺不代表盲从,父母说的虽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要发自内心对父母有感恩的心。俗话常说:“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们要是成就了,九代的祖先都跟着沾光,这也是报父母恩。我们还要感恩“大自然”这个母亲。大自然无私给予我们生存所需要的万事万物,阳光、空气、水、植物等等,我们应该要感恩。

五、“五常”之常念报师长恩之心。

佛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大德,不是神仙,是老师,是我们的榜样,他们苦口婆心的劝导我们,帮助我们,完全是无私的付出,没有任何贪求,不为别的,只为我们早日觉悟,早日成佛。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师长给予我们慧命,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恩人,要懂得报恩。作为佛弟子,还要时时对佛法僧三宝,怀有感恩之情。没有佛陀就不会有佛法,是佛陀把殊胜的佛法传下来,教导众生如何走上究竟解脱之路。没有法宝这个教法,我们了脱无所依怙。没有僧宝,我们走在解脱道上时,就有一路前行的同伴。

六、“五常”之常想报国家恩之心。

作为一个佛弟子,应该感恩、效忠自己的国家。大到为国家的和平发展做出贡献,小到在能力所及为国家出一点力。要知道,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如果国家不安定,经历战乱饥荒,我们每天将会为了保全性命、填饱肚子而奔波,哪有心情和场所,坐下来念经修行?俗话说没有国哪有家,从历史上看,唐宋元明清,无论哪个朝代,最鼎盛的时期都是佛教最昌盛的阶段。只有国家安定,才能让佛法广弘兴盛。真正的佛教徒都应该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去行使作为公民的权利,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奉公守法的公民,也是“报国家之恩”的一种方式。

七、“五常”之常怀报众生恩之心。

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喝的水、吃的饭、穿的衣服,以及一切生活所需,无不是别人为我们提供的。你可能觉得钱是你赚的,东西是你花钱买的,可是如果农民不种地,工人不生产,所有人都不付出,你即使再有钱,又到哪里去买呢?不但有情众生对我们有恩,那些无情众生,比如花草、树木、江湖湖泊,对我们都有恩呀,没有它们,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这世界上的一切众生,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懂得知恩报恩。


640 (2).jpg

浙江东阳天宫寺法会现场


八、“五常”之常发荷担家业之心。

(一)出家人要荷担如来家业,荷担就是挑起这个担子。如来的家业是什么?就是弘法利生。出家如果不能弘法利生,那就不如在家人。出家人接受十方的恭敬供养,古德有一个警告说,出家人“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出家人欠施主的债太多了,你要不是认真修行,出家人这一钵饭很难吃的,比街头托钵要饭的乞丐难得多。乞丐,人家布施他一钵饭,绝对是不求回报的。施主供养这一钵饭,他心目当中你是真正的福田,我这个供养是要得福的,他是要求回报的。我们想一想是不是福田?能不能给一切众生种福?这是出家二众应该去深刻反省的。既然发心出家,一定要把如来家业担当起来。当前有少数出家人,渐渐地离开了“修道、证道、弘道”这个本分,单纯为了个人的名闻利养而去修行,那就是——错位。如果道场不清净,僧团不整肃,僧人不守戒律、没有道气,试想会有正(善)果吗?古往今来,大凡为一方化主、堪承如来家业者,无不真修实证、善能开示来机、具有承担精神。

(二)凡出家为菩萨僧的,理当发愿成为一方化主,作众生的依怙,为大众之眼目。发心做“高僧”不要做“名僧”,以修为观机逗教、摄受信众,并帮助他们摆脱痛苦、走上解脱之道。菩提之路漫漫,道阻且艰,希望诸位出家众在修学之路中,能够道心坚固,勇猛精进;续佛慧命、绍隆佛种;做如来使,光大法门;接引后学,荷担如来家业;以无量慈悲之勇气,行利益众生之事业,继续将正信的佛法弘扬于世界各地!

佛陀成佛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间,佛法属于众生,寺院属于社会。佛教的发展必须契合时代因缘,只有以中国化方向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方能传承有序,健康发展,方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更大的价值。唯有如此,方可实现“上求下化”的佛教信念,方可为中华文明创造更多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浙江省东阳市天宫寺住持。)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