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4-05-19
◎雪潇
我们的心在哪里?
这个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这个问题甚至还有一个先在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有没有心?因为惠能大师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可是我认为心之为物,并非虚无。我们确实是有心的,一如我们是有灵魂的。既然我们有心,既然这种有并不是一种有形的有,那么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是心?并且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
现代社会,可能已很少有人会想这个不合时宜的问题了,可是最近几天,我却在一直想。这个思考起缘于前天晚上发生在我们家的一件小事,当我指责刚上初中的女儿学习不认真时,我习惯性地沿用了一句古老的言语。我说:“你也太不用心了!你一点也不用心你以后一定要……”
我用这样的言语指责她,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相信天下父母可能也经常这样指责自己的孩子。以前,女儿总是默默地点头表示接受,可是这一次,她好像终于是忍无可忍了。她说:“爸爸,我还是想用心的,可是我不知道心在哪里呀。”显然,她对这个问题已经有过了思考,她接着说:“爸爸,你让我用手,你看,我就知道用手……”她做了一个用手抓杯子的动作,“你让我用脚,你看,我就知道用脚……”她又做了一个用脚踢我的动作。“可是,你让我用心,我怎么用心呢?我连心在哪里都不知道,我怎么用心呢?”我一时语塞。
我甚至有些恼火地说:“我要狠狠地揍你一顿,然后大骂你一顿,我要让你难过,让你落泪,这时候,你也许会沿着你的眼泪,找到你的心。”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她的这个问题问得好。
我想直接告诉她心无处不在却又大象无形、心虽不是万物但是却可以化身为万物、心就是爱之所就是恨之处就是喜之所生就是悲之所动的地方、心就是我们灵魂与肉体的总和……但是我又觉得我不能这样讲。那是星期六的晚上,于是我提议我们一起看电影。当天的佳片有约节目,播出的是伊朗的电影《天堂的颜色》。我希望有一道天堂之光能够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心在哪里?让我们从此会去感知自己的心、发现自己的心、使用自己的心。
《天堂的颜色》讲的是一个盲童的故事,电影画面非常美丽,象征了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美好想像。那个失明的孩子伸出自己的十个手指头,时刻在感知着他的世界。他触摸风,他把一穗麦子捏了又捏,他把一片羽毛握在手心里摩挲良久……他对自己生活的世界如此丰富的感知,如果用影片中那句类似偈语的话来说,就是:你看得到,你看不到;你看不到,你看得到。也就是说:你因为有眼睛你看得到,但是因为你没有用心你就看不到;你因为失明你看不到,但是因为你用了心你就能够看得到。只要你用了心,你就能够看到有眼睛的人甚至也看不到的世界。天堂的颜色,往往为盲人们而显现;天堂的声音,也往往为聋子们所显现,可能原因就在这里。
看完电影,我问女儿:“那个失明的孩子在用什么看世界?”
很可惜,女儿的回答是:“用手指。”
我说不对。我对她说:“从表面上看,那个失明的孩子好像是在用手指感知世界,可其实他用的是自己的心。他的心,就是他对生活的渴望,就是他想看到这个世界的强烈渴望。当他有这种强烈的渴望的时候,他如果不失明,他就会用眼睛;他如果失明了,他就用手指;即使他连手指都没有了,他就会用耳朵……”
我小结说:“不知你明白了没有?对于那个盲童来说,他的心,就是他的渴望。他的心在他的手指头上。”女儿似懂非懂。
我又对她说:“你奶奶活着的时候,你每天中午放学回来,当你走到门前的时候,你奶奶已经给你把门打开了,是不是?”我问她:“你说你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不等她回答,我接着说:“是不是你奶奶的心就是对你的爱?是不是你奶奶的心当时就在打开的门上?是不是你奶奶的心就是她给我们做好的午饭?是不是你奶奶的心就是她留给你的那块玉镯?是不是……”说到这里我早已有泪在目。
我说:“反过来,是不是我对你奶奶的心,就是我对她的怀念?是不是我的心就在这些眼泪上?”女儿默然,点头。我说:“但是你想一想你,你凌乱的书桌、你乱扔的衣服、你视而不见的地上的垃圾、你听而不闻的你母亲对你的告诫、你在学习上的马马虎虎……你的心难道就是这样一些无所谓、不认真甚至自私么?如果不是,那么又是什么?”
我继续说:“是的,我相信这些并不是你的本心,可是你的本心是什么呢?你为什么没有看到你的本心呢?是不是因为有我们替你收拾,于是你就关闭了整洁的生活之心?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勤快了,而你就关闭了勤快的劳动之心……是不是因为我们太爱你了,而你恰恰就关闭了爱我们的心?”女儿似有所悟。
最后,我总结道:“比如学习,只有你渴望学习,你才能有一颗学习之心。你的心就是你的渴望。你的心在哪里?对于一个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而言,你的心就在你如饥似渴的目光里。”
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有对于学习的渴望,让渴望带给他们一颗心。
(来源:《禅露》2006年夏之卷)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