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伤科学派

发布日期:2020-01-10

字体大小:

少林伤科学派

少林伤科学派渊源于南齐、唐朝,形成于明代,发展于清朝、现代。经过历代少林伤科医家的不断总结提高,成为中国骨伤科最具特色的流派,其代表人物为明朝异远真人及其学术继承人。寺僧多为气功养生家,武僧众多,平时练武,难免被拳、械所伤,故僧人又多兼学疗疾技艺,这样,就逐渐产生了“僧医”,如异远真人、少林寺的智正和尚、了改、湛举、淳智、贞俊、贞绪以及德禅法师等,正是这些僧医在少林伤科的形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自从十三棍僧协助唐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之后,声名远扬。“少林寺”及其武术得到历代统治者的保护,寺僧广收学徒,少林武功成为我国早期最强大的武术流派。这不仅为僧医提供了大量的伤病对象,而且也为这些既是养生家又是气功家,既精于武术又擅长治伤的僧医创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实践和体验环境,他们练功时间充裕,医疗实践也得到保护。因此,当少林伤科形成创立之后,他们进行了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进行验证,并使其得到了发展。

少林伤科学派学术渊源

少林伤科特色门派发展的历史,从异远真人写出少林伤科的第一部代表作《跌损妙方》至今,前后大约四百多年,其中主要经历了初期的异远真人先导阶段,早期的少林派兴盛阶段,以及后期的散在发展阶段,这三个时期都有其各自发展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面充实丰富了少林伤科学术体系的实践和理论。

第一阶段是异远真人先导时期。宋代陈自明曾经总结出伤科的形成与“下甲人”有关,“下甲人”多来源于士兵、拳师、武僧等。这些靠师授家传医术的下甲人疗伤于民间,治创于军营。医技具有少林武术治伤救治与正骨特色,而这些下甲人既能习武,又有疗伤正骨而别具一格。唐、宋、元年间,少林伤科治伤经验多以秘本相互传抄,或以师授。其间大量的疗伤接骨方药,如矿石类、虫类、膏丸散剂型,多流落于江湖民间游医,或居山隐士、僧人、异人。明朝中期正德、嘉靖年间(公元1506—1565年),异远真人总结了唐、宋、元时期一些道人、僧人或者被称为“异人”、“下甲人”的治伤良方,将那些秘传的接骨治伤经验于《跌损妙方》中公诸于世,使少林伤科学派之真传秘方为世人所知,其后众多伤科学家皆宗其说。异远真人主要从三方面对子午流注伤科做出贡献。第一是书中记载了“血头行走穴道歌”,首先将子午流注的思想应用伤科学,同时阐述气血流注源头的时辰方位,间接强调了针灸经络系统,尤其是任督二脉,对少林伤科学术思想的影响。第二是在治法中有“穴位论治”,记载长期临床经验摸索而得的全身57个伤科穴道,并根据穴道、部位不同载方药102首。穴道论治与针灸穴位有着比较相近的治疗思维,它不但使伤科治疗趋向标准化,同时也开始对局部受伤与经络脏腑的关系有所认识,为后来的引经药用于伤科作了准备。第三是异远真人对跌打损伤都主张用行气活血散瘀法治疗,他在《跌损妙方》中说:“夫跌打损伤,气血不流行……治宜及早,半月后方,瘀血已固,水道不通,难为力矣”,所以书中药方多为辛、微温、辛平或甘凉等行气活血之药,如丹皮、柴胡、乳香、没药之类。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少林寺派按穴治伤、平和用药之准绳,因此异远真人被认为是子午流注伤科或少林寺派的开山祖师。

第二阶段是少林伤科学派兴盛时期。明末至清中晚期,一些拳术技击家相承异远真人的按穴治伤、依穴位而加减用药的治疗法而自成伤科派系。这些人既是技击家,又是僧医或跌打正骨医生,他们倚少林伤科而独具一家,又颇有著述,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明末清初家传的《陈氏秘传》所载录的少林寺僧治伤秘方与异远真人方相似;赵廷海《救伤秘旨》中所载《王瑞伯损伤用药论》多为少林寺伤科方;江考卿《江氏伤科方书》所载方药亦宗异远真人之学,用药大同小异,但也有其经验创新。而赵廷海《救伤秘旨》中拳击伤和骨折整治方药,“十二时气血流注歌”,36大穴的图说和救治方药,以经络学说、子午流注为依据,按穴治伤、按穴位加减用药的治疗方法以及方药的平和行气活血化瘀,与异远真人一脉相承而独具一家,自成体系,在中国骨伤界独树一帜,举足轻重。《救伤秘旨》用药精炼,仅载方6首和“少林寺内外损伤方”,后有《救伤秘旨续刻》和“跌打损伤辨生死诀”、“破伤总论”和“整骨接骨夹缚手法”,介绍了损伤重症的鉴别诊断,开放性创伤处理和近20个部位骨折的整复固定和方药14首,其中“轻重损伤按穴治法”,记录34大穴伤损的治疗方药,用药与36大穴相似,高度概括了少林寺伤科治疗经验。胡廷光、江考卿、赵廷海等人的著作均宗异远真人之学,人们称之为“少林寺派”。少林寺派既然宗于异远真人,那么它也是在时辰血头流注、穴位论治和方药三方面,对中医伤科有所发展的,具体表现是:以十二时辰配十二脏腑经络;“致命大穴论”;药物学上的进步。

第三阶段是后期散在的少林伤科小流派发展。中、晚清以后,战事纷乱,武术气功门派日益繁多,少林寺门徒有流散各地之趋势,再加上江考卿《江氏伤科方书》和赵廷海《救伤秘旨》的问世,使少林伤科技法逐渐流传于江湖跌打正骨医生手中。但是,正如《救伤秘旨》序中所说,“跌打损伤诸方,从古为技击家所秘”,它们在被交换和传递的过程中往往有失完整,或互相混乱。另一方面,经过实践这些跌打正骨医生对少林伤科也有所再认识,这样不少人都提出自己的“走穴歌”、“流注歌”,时辰流注的穴道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少林伤科百花齐放的小流派。从民间流传的《少林寺十二时辰十二穴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秘传》以及其它有关方面的资料来看,后期少林伤科没有很显著的发展,其理、法、方、药与少林寺派一脉相承,大同小异。

少林伤科学派学术思想

少林伤科学派具有显著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内伤诊断、穴道论、伤科辨证等方面。少林伤科擅长内伤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以异远真人创立之望眼治伤法最有特色。少林伤科倡导气血学说,以经络学说、子午流注为理论基础,创立了“血头行走穴位论”和“致命大穴论”。这种以经络气血传输为理论依据,以脏腑经络、穴道部位为辨伤基础,以独特的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及正骨夹缚为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少林寺伤科治疗体系。少林伤科注重对穴道、脏腑、气血、部位、脉象、生死等辩证诊断,认为气血循行经络中,穴道是内部组织器官之间互相输通的一些特定部位,全身共有108穴,大穴36,小穴72,血头在十二时辰行走十二穴道,伤患部位与脏腑密切相关,通过经络相互沟通,各部位的伤患反映特定脏腑的内伤。注重脉学,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变化来判定伤势,推断预后,判别轻重,辨证施药。

少林伤科学派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形成一套以气血学说,经络学说为依据,点穴治伤,按穴加减用药的独特疗法。少林点穴治伤法是在经络学说、子午流注指导下,依据“血头行走穴道”的时辰、穴道,“就其穴而点之”致敌伤残或疗伤治病的一种独特方法。元·危亦林著作《世医得效方》将前期治疗跌打损伤的方药筛选总结为二十五味常用药,明·异远真人的“用药歌”是建立在危氏用药经验的基础上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对祖国骨伤科学临床方药的使用起到了由博归约、系统总结的作用。方中以归尾、生地、赤芍、槟榔为主药,药性平和,药味精练,适合于各种人群,而且新伤旧伤都适合应用。依据异远真人阐述的跌打损伤病机,以治疗血瘀为主要的目的。四味主药的配伍,血中圣药归尾为君药,入心、肝、脾三经补血活血;生地为臣药,入心、肝、肾三经,活血、止血、凉血;槟榔为佐药入脾、胃、大肠经,消积泻下、调理肠胃;赤芍为使药入肝、脾经,凉血散瘀、消肿止痛。四味药均为治疗血瘀要药,归尾善破血,生地善养血,可以使血活而不伤正气;加上生地兼具止血的作用,可以有效弥补归尾的不足;槟榔具宣散之功,既可以制约生地之腻,又可以调理胃肠助消化;赤芍助当归、生地活血化瘀,四药配伍药简功宏,使气血活而瘀积除,驱邪不忘扶正。是经历四百年临床实践的结晶,至今在临床上仍然行之有效。在具体的临床过程中,还要根据受伤的轻重、部位进行加减,选择对某证有专门效果的药物或者是引经药。例如背部是足三阳经和督脉运行的部位,因此用药用能通行十二经脉又能祛风活血止痛的威灵仙,加上能理气宽胸背的乌药;桂枝是上肢的引经药,五加皮、续断筋断骨,故上肢受伤并累及筋骨者多用之等等。少林伤科在“恶血皆属肝”理论影响下,十分注重选用入肝经的引经药,这些加减用药法,既是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伤科的临证医学内容,也是千百年临床实践的结晶,开创了少林伤科学派用药的先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真人善用引经药,遣方用药多用药引,全书175首方中,用药引者70余首,药引种类繁多,主要有童便、灶心土等近20种。真人内外用药均善于使用酒作辅助剂,有酒煎服、酒炖服等,以酒行药力,这也是异远真人用药的一大特色,这种特色还被后世的少林伤科学家较好的继承下来。主方加引经药的配伍方法,几百年来一直是少林伤科疗伤常用方法,至今仍指导临床用药。少林伤科的代表方主要有“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以及在此基础上化裁而来的“十三味总方”,后者为君方,用药精炼,主理气活血,疏肝祛瘀。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