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禅堂:分享《心经》 体证般若智慧 感知五蕴皆空

发布日期:2013-04-08

字体大小:

【本网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是怎样空灵而庄严,清静又祥和的乐声啊!宛若从云端洒落的甘霖,涤荡一切的尘埃,只把那份清凉沁入心底里去……这是本期活动现场,都市禅堂里正在播放佛乐——《心经》。
2013年4月7日下午,少林寺官方网站与少林寺都市禅堂主办,由河南省图书馆的黄文兵主任主讲,30多位学员共同参加的《心经》读书交流会取得圆满成功。
《心经》全文260字,字字珠玑,蕴意丰富,义理玄奥,每一个字似乎都是一扇窗,窗外就是那“空”——诸佛菩萨的境界。黄老师从文字入手,逐字逐句讲解《心经》全文,使那些看上去普通的文字似乎都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指引着通向般若智慧的道路。什么叫“般若”?为什么不直接翻译成中文?理解成“智慧”是否正确?观世音为什么不叫“听世音”?什么是“菩萨”?它包含着怎样深刻的启示?黄老师用他丰富的学识和大家娓娓而谈,他指出,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在《心经》,而心经的精华归于“般若”二字。般若,也就是禅宗常讲的佛性、真心,它“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它就是我们要去修证的东西。与般若的永恒性相对应的就是“五蕴皆空”,五蕴指“色受想行识”,它们都不是恒常不变的,因此不可以执为实有,但由它们缘起而生的诸法,诸现象却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也不可落于顽空,认为“空”即一无所有。只有具有般若智慧,才能真正领悟到它们“真空妙有”的性质。
在《心经》里,多次提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无有挂碍”、“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学员谈到,她自己在禅修过程中,一直不能进入静定状态,根据《心经》,如何才能得定呢?黄老师说,入定的基本功就是“制心一处”,通俗讲也即把注意力集中于一点,然后保持这种状态。所有的做法不过是不同的形式而已,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而应机施设的。
佛法的智慧需要在生活中去体现,佛法的修证也需要在生活中进行,中国禅宗,从菩提达摩开始就强调“烦恼即菩提”,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二,佛法的讲与学,只有落实到具体生活的层面,才更容易为人接受,也才更具说服力。黄老师用与大家分享了他接触并进入佛教的因缘,讲述了他自己对《心经》的独特感悟,使大家认识到,《心经》智慧的广大深邃与真实不虚。
神通和奇迹是佛法讨论当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初学者,很容易对神通的狐疑而减退修习佛法的信心。几位同修讲了他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比如大德聚集的道场出现彩虹,祥云等,又比如身体的病痛因为拜佛而不药而愈等。黄老师也微笑着说,一般人不理解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或体验,逻辑上想不通,觉得与科学和生活经验相悖。有同修谈到,很多社会现象表面上如走马灯般轮换,其实质却仍是一样,只是形式有变而已,那些东西并未消灭,只是换了个方式出现。

在思想的分享与碰撞中,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四个小时。在大家怀着对老师及同修深深地感恩和对下期活动的强烈期待中,本次《心经》交流会圆满落下帷幕。《心经》再起响起,结尾处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充满温情,那正是佛陀对所有人的祝福: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快快到彼岸去吧!

 

恭迎讲师入场

 

聆听、体味

 

交流、分享

 

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编后感——

在都市禅堂的活动里,每一期都会有主讲人,但在座的每个人都是主角,都是分享者,讲述者,课程本身只是提供给大家一个交流的平台。在互动环节,学员们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各自的体验和认识,并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历解答别人心中的疑惑。就像本网主编所言:“一灯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灭万世愚。点亮心灯,破迷转悟;敞开心扉,转识成智。”都市禅堂的开办,本身就是点亮心灯、传递正能量的方便法门。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