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佛教与少林寺学术研讨会:刘迎胜教授发言

发布日期:2010-03-30

字体大小:

佛教在线  2006年10月17日

    10月12日,由少林寺、中国元史研究会、暨南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元代佛教与少林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嵩山隆重开幕。元史学会会长南京大学元史研究所刘迎胜教授在会议上做题为《明嘉兴藏本大唐西域记》的报告:

    首先,讲我的这个报告的史料是明代的,所以我要往上推一下。蒙元帝国建立了以后人们感觉当时蒙古人生活的那个时代,不但像明清一样,是一个断代史,同时也是13、14世纪的亚洲史,甚至是世界史。我们看一下元代的具体情况,由于蒙古人的军事远征,蒙古人控制了广大的地域,在辽阔的地域中间,东亚的原皇室忽必烈和他的后裔控制的蒙古本土以及汉地和原处在西亚的以波斯为中心的伊犁汉国,他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在陆路交通必须要通过撒哈拉沙漠(音),所以不是特别畅通。这样以后,如果我们把目光关注的焦点移到印度次大陆,我们会发现印度次大陆的人向东发展会碰到忽必烈所统治的原土,他们向西发展也会碰到。

    2005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一个节日“中国航海节”,每年7月11日,实际上原因就是“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我们关注航海的人都会知道,7月11日不会是郑和下西洋的日子,因为要向南洋到印度洋去一定要靠西北季风起的时候,每年到阴历10月底、11月初寒流起的时候海船才能够从东南沿海出发,如果我们查一下元代的历史资料可以发现,从福建东南沿海出航,向西波斯湾航行基本不能利用一次季风到达,一般有三个月的时间顺着风走,等到风没有了恰恰到达的地点就是印大陆的南端,就是印巴次大陆的南端,在这里等候明年东南风起的时候再直接向北走,所以印巴次大陆的南端包括斯里兰卡,不光从地理位置上正好处于印度洋中间,把整印度洋划分为东和西,而且从季风航海的角度上讲也是一个必经的中间站,因为当时仍然靠季风航海,没有蒸汽机,没有人工的动力,靠的是自然的风力,所以从这里上推,我们就要推到的这个时代就是元代。

    第一,在明代锡兰山在东西海路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在明代依旧,是郑和下西洋时宝船队的主要停靠地之一,明与锡兰山的交往中有两件大事,最为引人注目。

    其一:郑和代表明政府向锡兰山佛教寺院布施;

    其二,郑和率领的舰队与锡兰发生冲突。

    有关郑和向锡兰寺院布施之事,详见于锡兰山碑,此碑为汉、回回(波斯)与泰米尔三中文字合璧一碑,其汉文碑文由向达教授刊布。

    第二,有关真核对锡兰用兵之事,明代很多史料记载十分详略,唯唯嘉兴藏本《大唐西域记》“僧伽罗国”条记载特详,上述史料中有关郑和在“僧伽罗国”用兵的记载,究竟可靠与否,其史源何在,一直未见学者论及。

    在文革以后中国的学术发展非常快,所以我们发现明朝初年虽然取代了元,但是他的很多国家的做法,包括对外关系行政管理办法和元代有很多相似之处。最近在西藏大洲寺中间所保存的明永乐五年发现的明成祖为他的父亲明太祖做了22天的法事,像连环画一样画了22幅图,这每一幅图的说明都是用五种文字。一直到明朝初年,到永乐年中间,在重大的场合,第一重要的就是汉文,第二就是回回文,第三就是藏文,第四是维吾尔文,第五蒙古文只是从国书的第一位置退到了最后的一个位置。做法事的这个佛师的名字叫哈立麻。

    过去有很多学者根据锡兰山碑记录的1409年郑和向锡兰山寺院布施之事,另外根据昭示的比较,明成祖颁敕这个事可能没有发生。有些学者根据汉文碑文所提到的永乐七年2月,认为此时郑和尚在锡兰山,并以此为依据来推算郑和第二次与第三次航行的行期,足见确认锡兰山碑乃出航前已经备好一事,有重要意义。即此碑之日期并非郑和立碑之时,而是明成祖颁布之事。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再多讲了,谢谢大家。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