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4-30
有人说,工作忙、生活累、病痛苦......还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其实这些都是心病,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后,亲口宣说“苦集灭道”四谛法门,开示众生从了解痛苦,到平息痛苦,最后生命得以真正解脱。
佛法浩如烟海,法门无量,总括如来一代时教从始至终无非均在阐述四谛之理。
四谛是释迦牟尼体悟的苦、集、灭、道四条人生真理。“谛”,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是真实不虚之义。《瑜伽师地论》云:“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四谛又称四圣谛,亦云四真谛,因圣者所见真理义。
四谛告诉我们人生的本质是苦,以及之所以苦的原因、消除苦的方法和达到涅槃的最终目的。
诸佛说法,总不离四圣谛的范围。谛是真理的意思,因此四圣谛也称作四真谛,或四谛法,释尊成道后,首先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此法,后又对当机众重复说三次,称为三转法轮。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四法。
苦谛:人生苦乐的本质
苦谛是指一切众生,在轮回六道时,身心所受的种种诸苦,这些苦都是属于逼迫性。
《华严经》云:“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聚、或名不出离、或名系缚本。”
根据对现实的深刻观察,佛总结出人生的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世间有情悉皆是苦,有漏皆苦,即所谓“苦谛”。
苦相可分为三苦以及八苦。
三苦:一是苦苦,乖缘逼迫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坏苦,乐相坏时,能生忧恼。三行苦,迁流无常,无有安稳。
八苦:生苦,生为众苦所逼,余苦所依。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亲爱乖远离散。怨增会苦,怨仇憎恶,本求远离,反而集聚。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此身心盛贮众苦。
根据南传佛教中的《长部》描述,佛陀把“苦”分为十一种:生、老、死、愁、苦、忧、恼、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后概括的说“五取蕴即苦”。
集谛:痛苦产生的根源
集谛是指一切众生,在身口意上,所集起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这些惑业无量无数,都是属于招感性。
《俱舍论》云:“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
《华严经》云:“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妄念、或名趣入、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染著。”
集谛四种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缘相。集谛所有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之原因,能引发以后有习气因。
因相:种子还生本果之亲因。
集相:集积惑业习气,在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种类的平等现起因,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引其自果故。
生相:由业之力量,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
缘相:由业力助缘有各趣有情差别,当来受生亦为现生所作业缘,舍已得自体而取未得自体。
灭谛:痛苦息灭后的涅槃寂静
灭谛是指一切圣者,在修道后所证得的涅槃,其境界永恒净乐,无论小乘或是大乘的涅槃,都是属于可证性。
《俱舍论》云:“真如境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华严经》云:“此娑婆世界中,或名无诤、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出离、或名安隐。”
此灭谛是究竟之真理,亦为佛陀所悟证的无上妙法。诸烦恼业灭故,后世苦果永不相续。此理为佛教最终归处,故名灭谛。
灭谛亦有四种行相,灭相、静相、妙相、离相。
灭相:生死业因灭尽无余。
静相:在生灭法中,体悟无我。
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净妙无喻。
离相:出众过患,永离爱等染业,安住解脱。
道谛:佛陀开示的修行经验
道谛是指一切圣者,趣向涅槃时,所修的正法,无论声闻道、缘觉道,抑或是菩萨道,都是属于可修性。
《俱舍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
《华严经》云:“道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静寂、或名导引、或名通达、或名能度脱、或名简择义、或名断相续。”
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
资粮道:即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护根门,为解脱之远因。
加行道:即已积资粮道,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
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
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数数修习。
究竟道:第四果无学道,离诸系缚,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无上究竟。
《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证不究竟,名有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得少分涅槃,名向涅槃界。”
四谛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槃的因果。苦为迷果,集为迷因,此二为世间生死流转的因果;灭为悟果,道为悟因,此二为出世间还灭的因果。
(来源:华岩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