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头换面

发布日期:2025-03-07

字体大小:

朱瑞纹

从唐代僧人怀海制定了《百丈清规》开始,佛寺里的一些上层僧人,诸如“首座”、“维那”等,职别高、地位高,但并不管理具体事务。因此,他们有时间、有精力投入文学、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创作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唐代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学问僧和诗僧、画僧。例如:精通天文、历法的一行和尚,精通音韵学的守温和尚,以擅书“狂草”而著称的怀素和尚,著名的琵琶演奏家善本和尚···

其中,一行和尚(公元673-727年)举世闻名:他俗姓张,名遂,巨鹿(在今河北省境内)人,谥号“大慧禅师”。一行自幼博览经史,尤其精于历象阴阳五行方面的学问。他21岁出家后,先学禅,后学密,曾参加善无畏译场,参与翻译《大日经》,并著《大日经疏》20卷,还曾把经、律、论要文汇编为《摄调伏藏》,自作注解。一行和尚精通天文、历法,曾在天文仪器制造家梁令赞的协助下制成了“黄道游仪”,并在全国12个不同地点进行天文观测,重新测定了150余颗恒星的位置,据此计算出地球子午线的长度。他还奉旨制定了新的历法——《大衍历》,并有《大衍历》20卷、《开元大衍历》52卷、《七政长历》3卷、《易论》12卷、《心机算术》1卷,以及《宿曜仪執》、《七曜星辰别行法》、《北斗七星护摩法》等大量有关天文、历法的著作。

微信图片_20250307091345.jpg

唐末的守温和尚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学问僧,他仿照梵文创制了30个字母,为宋代的“三十六字母”提供了蓝本,从而成为我国音韵学的鼻祖。

以皎然为代表的一大批“诗僧”,则在诗歌创作乃至诗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皎然(公元720?一?年)俗姓谢,字清昼,吴兴(在今浙江省境内)人,是南朝诗坛巨匠谢灵运的十世孙,安史之乱以后皈依空门。他以善诗闻名于大历、贞元年间,曾与韦应物(公元737-790年以后)等大诗人唱和,诗风先学盛唐,后出入于“大历”诸家,意境清丽而格调较为奔放;后期常以“南宗禅”思想入诗,渐趋放荡清狂,对元和诗有一定影响。他不仅有《皎然集》(因住吴兴杼山妙喜寺,又称《杼山集》)10卷传世,还撰有《诗式》、《诗议》、《诗评》等3部诗论,其中《诗论》首开以禅理论诗的先河,对后来司空图、严羽的诗论有一定影响。

唐代许僧然以山水游賞和宗教体验为作品的主要内容,但他们不像宋、明诗僧那样拘谨。佛教主张“戒杀”,他们却往往歌颂边塞战争;佛教提倡“断爱”、讲究“苦行”,他们却常常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对于声、色的欣赏。皎然就有《塞下曲》2首、《从军行》5首,以及《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拟长安春词》等诗作。

唐代最早的诗僧,是寒山、拾得。他们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天台山国清寺的两名高僧。寒山(又称“寒山子”、“贫子”)的作品浅易通俗,有303首诗传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3卷;拾得(因是封干和尚从路边拾来的孤儿而得名)是寒山的诗友,后人辑其诗作附于《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诗集》的第214首诗中,有这样两句:“改头换面孔,不离旧时人。”意思是:虽然改变了装束打扮,但还是原来的人。成语“改头换面”就是由此产生的,用来比喻:只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内容。

(来源:《佛教成语》)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