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坐禅?无论顺境逆境,心念不起、自性不动

发布日期:2024-09-04

字体大小:

六度・禅定

听说现在“正念禅”很流行也有人推荐修慈心禅汉传禅宗寺院也有禅堂坐禅虚云老和尚坐禅入定的故事更是让人向往那么“禅定”到底是什么?

不管是通过哪种方法修禅定重点都是使心念专注对治内心的散乱一颗散乱的心 是修不好布施、持戒、忍辱的 也很难保持精进更不要说生起般若智慧了。

640.jpg

禅定

六度中的禅定,也叫静虑、三昧、三摩地,意思是通过修习禅定,使心念专注,对治内心的散乱。根据修行的深浅,又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不同程度。

一切法门 都离不开禅定

因为众生各自的根机不同,所以学佛修行也有很多方法,但究其根本就是三个方面——戒、定、慧。在佛教中有一个说法,“戒足、定身、慧目”:就是说“戒”如同两条腿,不迈开两条腿永远到不了彼岸;“慧”是眼目,否则方向都搞不清楚;而“定”如同身躯,没有这个载体,戒和慧就无法去落实。

在《中阿含经》中记载,释迦族中有位摩诃男曾向佛陀请法,“我已经知道被贪瞋痴控制不好,但却总是不由自主,为什么如此难灭除?”佛陀答道,光凭见地上的了解是不够的,还要修习禅定和智慧(般若),才能真正地令贪瞋痴不起。

禅的原意是“静虑”,是心的统一和宁静。凡夫的心,动荡、昏昧、散乱,常处于无意识,不断生起烦恼。而禅者的心,宁静、清明、统一,具有觉察力,能够生起智慧。

“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持咒也好,诵经也好,也要归到禅定上来,对治散乱,心念专注。一般来讲,修禅定最常见的就是通过坐禅、行禅等方法,当然也并不局限于此。

外离相为禅  内不乱为定

常常有人说:平时也没察觉自己有多少妄想,可一打坐,脑子里真是念头纷飞,平时想不起来的事情都冒出来了,比如谁批评过我什么,谁欠了我什么没还,妄想不绝如缕,这是为什么?

这并不是因为打坐时的妄想比平时更多,而是因为以往没有观照内心的习惯,虽然妄想纷飞,却不知不觉。刚刚体验坐禅时,尽管还远远达不到禅定的程度,但依然使心静了下来,察觉到了此起彼伏的念头。此时,只需清晰地鉴别到自己产生念头了,但不要被它继续牵着走,让它自然地过去,继续保持坐禅的专注。

《六祖坛经 · 坐禅品》中云,“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在禅堂里坐禅、打禅七,是可以修禅定,但也并非完全枯坐不动,也不是看谁的腿盘得正、熬得住,重点是训练对心念的管理能力。否则,坐的时间再长,但脑子里全在打妄想,那是徒有其表。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六祖告诫门人,”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遇顺境逆境,心不散乱,是真正的“禅定”。当然,这不是道理上懂了就行,需要常年的禅修为实践基础,不然事到临头“定”不起来。

修习禅定的25个要点

很多人想尝试坐禅,但的确有不少注意事项,有些问题还需要结合每个人坐禅过程中的不同体验来分析。

天台宗修止观时,讲到修习禅定必须具备五大类共二十五个条件,叫做二十五种方便,有这些条件和方法,才算真正具备修习禅定的因缘。这五大类,每一类是五件事,是比较具体且庞大的体系,在此仅简要罗列一下。

具五缘 

持戒清净、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

诃五欲 

彻底看清色、声、香、味、触这五尘(对应眼耳鼻舌身五根),看清眼贪色、耳贪声、鼻贪香、舌贪味、身贪触这五欲对修道的防碍。

 弃五盖 

解决五种盖蔽我们智慧的烦恼和障碍,分别是: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怀疑盖。“盖”是形容这五种烦恼像乌云遮盖了智慧的太阳,像一块厚厚的黑布把慧眼蒙住。

 调五事 

也叫调五法,即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这里有很多关于坐禅需要注意的姿势、方法等细节事项。

 行五法 

所谓五法是指,第一欲,第二精进,第三念,第四巧慧,第五一心。第一的欲,是指修禅时给自己制订的一层层的要求和目标,要有这种愿望。

一般的静坐都可以在家自行修习,但如果想要真正修行到四禅八定甚至更深的功夫,必须研读三藏十二部中与禅法相关的经论,理行并入,并且在具有较高禅修经验的修行人指导下进行。

在六度之中,禅定排在第五位,与其他五度是怎样的关系?想要做好布施、持戒、忍辱和精进,一颗散乱的心是修不好的,需要禅定的功夫,这是前四度的增上缘。而想要修得真正的般若智慧,也不只是来源于佛经文字或行住坐卧,也需要在禅定中修证、获得。

(来源:新浪佛学)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