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佛朔等人的译经

发布日期:2010-03-25

字体大小:

    在这两位著名的译僧之外,东汉时代还有一些人从事译述,如竺佛朔、安玄、严佛调、支曜、康巨、康孟详等人。

    竺佛朔(一作竺朔佛),天竺国人,汉灵帝时携《道行经》梵本来到洛阳,僧传中说他转梵为汉,译出此经,译文“虽有失旨,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支谶传》所附之《竺佛朔传》)。实际上此经是支谶和竺佛朔两人合作译出的,由竺佛朔宣读梵文,支谶转译为汉语,所以一般仍讲是支谶译出此经。慧皎又说竺佛朔于光和二年(179)在洛阳译出《般舟三昧经》,此经也是支谶和竺佛朔两人合作译出的。

    安玄,安息国人,汉灵帝时来到洛阳,他的正式职业是商人,本人是居士,在经商的同时,能“常以法事为己任”。这说明具有佛教信仰的商人自然会传播其信仰。他来华后,渐通汉语,常与僧人讨论佛教教义,也曾和严佛调合作译出《法镜经》二卷。

    严佛调,汉地僧人,临淮(即下邳,治今江苏省宿迁市西北)人,从现存史料来看,他是汉地第一位出家的僧人。他也曾参予译事,当时,安世高、安玄、严佛调三人的译经水平,被认为是后人难继的。严佛调曾从安世高受学,安世高称赞他的译经“省而不烦,全本巧妙”(《支谶传》所附之《严佛调传》)。严佛调还撰有《沙弥十慧章句》,这是汉僧的第一部佛教撰述。所谓“十慧”,即安译《安般守意经》中的“十黠”,可见此作乃发挥安般守意思想的,其《序》文收于《出三藏记集》卷十。

    支曜,从其姓氏来推测,也许是大月支国人,当时的僧人,多以其国为姓,自安息来者多姓安,自康居来者多姓康,等等。支曜和康巨、康孟祥三人同在汉灵帝、献帝之际来华,支曜译有《成具定意经》(即《成具光明经》)一卷,康巨译有《问事地狱经》一卷(已佚),康孟祥和竺大力合译有《中本起经》二卷和《修行本起经》二卷。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