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0-03-25
东晋时期北方的佛教文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事件就是石窟艺术的出现,最著名的乃是敦煌石窟的开凿。敦煌为佛教重地,西晋时竺法护及其弟子竺法乘就曾在此弘法,十六国时期,敦煌又历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五个政权。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最早大致在前凉或前秦时期,现存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十六国时期的占到七个。除莫高窟外,炳灵寺石窟和麦积山石窟也在此时开凿。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省西部的黄河岸边,在一百六十九号窟中曾发现过“题记”,中有“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造”的字样,建弘元年即是公元420年,西秦时代,实际上这个石窟的始刻时间,当为更早,有资料记载在西晋时就开凿了。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开凿于十六国时期。
十六国时期的造像艺术也十分流行,当时的佛像,有来自西域各地的,也有中土自制的。苻坚送给道安的佛像,都来自西域,有高七尺的金箔倚像(立像),也有金质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等。在道安讲经时所陈列的诸像中,有一尊外国铜像,制作得比较古异,僧众对这尊像不够尊重,道安也认为此像“髻形未称”,而下令重铸其髻,因髻中有舍利而作罢。道安在襄阳还另铸有铜像。
十六国的寺庙建造,首先兴盛于后赵时期,佛图澄在华北广造寺院,他在“所历州郡,兴立佛寺八百九十三所”(《佛图澄传》,《高僧传》卷一)。其中有中寺(道安遇佛图澄处)、受都寺等。长安著名的寺院有大寺、京郊草堂寺(罗什讲经、译经处)、五重寺(道安译经处)等。道安在太行山区时,也曾创立寺塔,他在襄阳时,原居白马寺,后又另造檀溪寺供居。
以罗什为代表的新译佛经,标志着翻译文学的进一步完善,许多佛经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本身就是优美的文学作品,像《法华经》这样包含长篇偈颂的经典,向传统的中国诗歌展现了长篇叙事诗的类型。佛典也向文学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语言词汇、铺陈手段、典故等方面的内容,一些佛教的诗、偈、赞、铭、论等作品开始出现。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