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0-03-25
西晋佛教的发展,对道教而言亦感到外在的压力,西晋道教在其理论体系上没有多少建树,却沿着传统的“老子化胡”之说来与佛教抗争,以杜撰的老子乃佛教之祖的观点来说明道教的优越性。老子化胡之说流行较早,《后汉书·襄楷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图”之说,三国时代也流传此说,《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的《魏略·西戎传》说:“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至西晋时,道士王浮作《老子化胡经》,再次渲染此说。王浮经常和帛远争论佛教和道教的优劣短长,每次又都争不过帛远,忍不住心中气愤,“乃作《老子化胡经》,以诬谤佛法”(《帛远传》,《高僧传》卷一)。经中云,太上老君在殷朝时出世,生时有异相,九龙吐水,生下就能走,步步生莲花,走了九步,就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对大家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老君后来过函谷关,向关令尹喜授《道德经》,又西渡流沙,到于阗国毗摩城中,为西域诸国王说经。汉桓帝时,老君又令尹喜乘着月精,降在中天竺国,入白净夫人口中而生,号为悉达,成为太子,后又入山修行,成就无上道,号为佛陀(见《老子化胡经序说第一》)。
根据佛教僧传的记载,王浮死后对写作此书感到十分悔恨,在阎罗王处,帛远向王浮讲《首楞严经》,讲毕,帛远自往忉利天中,而王浮则身披枷锁,求帛远忏悔(见《帛远传》)。佛教方面欲以此说明《老子化胡经》的荒谬性,但此经在历史上的影响却是不小的,道教徒都以它作为道教优于佛教的证据,而在与佛教论战时一再提及,佛教方面则不得不一次次地反驳,在明僧绍的《二教论》、甄鸾的《笑道论》、法琳的《对傅奕废佛僧事》和《辩正论》等与道教的论战性著作中,都提到了《老子化胡经》的内容。
实际上,《老子化胡经》所述,许多地方是抄袭佛教的说法,其杜撰的老子出生时的异相,完全是照搬佛教对释迦牟尼降生情形的描述,佛教正好利用它来宣传自身。
此经后来有多种增补本,唐代时就有僧人要求焚毁它,元代时又因此经而引起佛道之争,终遭禁毁,不过后来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此经的残卷(卷一、卷十),《大正藏》中收入的即是这个残本。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