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0-08-26
《成唯识论述记 》
佛教论书《成唯识论》的注释书。亦称《成唯识论疏》,略称《唯识述记》。窥基撰。20卷(或作10卷、60卷)。全书分五门。①辨教时机。主要说明法相宗的三时判教和五种姓说的思想;②明论宗体。主要阐述以识有境无的唯识思想为宗,以“摄相归性”、“摄境从心”、“摄假随实”、“性用别论”四重为体;③藏乘所摄。主要讲述此论在菩萨藏、声闻藏中属于菩萨藏,在经、律、论三藏中属于论藏(即阿毗达磨藏或对法藏),在菩萨、独觉、声闻三乘中属于菩萨乘;④说教年主。主要阐明世亲略传及十大论师简历;⑤判释本文。即分为宗前敬叙分、依教广成分、释结施愿分3部分,对《成唯识论》进行详细解释。卷首有作者自序,说明撰写此书的用意,同时对《成唯识论》的题目作了解释。
本书对《成唯识论》的注释极为详尽,谓世界万有皆阿赖耶识所变,没有任何“外境”的存在,只有“内识”。同时借助佛教因明,对小乘和佛教以外各哲学流派进行批驳。在《成唯识论》中,没有举出印度十大论师之名,因此论中有些思想使人难以理解。本书则各记其名,详加说明。
日本在奈良时代(710~784)此书即已盛行。中国元代已经失传。直至清末才由杨文会通过南条文雄从日本取得,在金陵刻经处刻印流通。
《大日经疏》
《大日经》的注释书。有《本疏》、《大疏》、《无畏疏》等异称。唐一行撰。通行本为20卷。异本多种,卷数各不相同。崔牧在《大日经序》中说,一行在助善无畏译毕《大日经》后,“重请三藏和尚敷畅厥义,随录撰为记释十四卷”。一行临终时命弟子智俨、温古等改治疏文,更名《大日经义释》。后因传抄有异经名、卷数遂有不同,理论上并无出入。据称日本现存有两种版本:一是弘法携回的《大日经疏》20卷本,系东密专弘;二是慈觉携回的《大日经疏》14卷本,为台密所依。
该疏为一行的重要著作。由于他善释经文,阐明教相和事相,对早期密宗理论体系有许多发挥。他视《大日经》为统领一切佛教的经典,认为该经第一、第二品贯串了全经主题,其余各品都是第一、第二品的演绎和引申。《大日经疏》详释善无畏所传曼荼罗,即世称胎藏曼荼罗。20卷中,第1卷至第3卷上半,释本经《住心品》,谓之口疏,是统论全经大意,为初学者所讲说的教相。第3卷下半以下,释本经《具缘品》至《嘱累品》,谓之奥疏,专释事相,未灌顶者不予传授。
《大日经疏》对中国密宗的贡献,除了详解经中“文有隐伏,前后相明,事理互陈”各点,保存了善无畏所传的图位,注明许多事相的作法与意义外,并发扬了大乘佛教世、出世间不二的精神,使密宗教理更趋完备。其注释中国不多见,日本则甚多。主要有空海、信坚、圆仁、信日、觉阿、观贤、济暹、杲宝、赖瑜、宥快、信证、道范、宥详、宥范等人的著作多种。
《法华玄义》
佛教论著。全称《妙法莲华经玄义》。与《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合称天台三大部。天台宗基本理论著作之一。隋智顗说,灌顶笔录。10卷(一作20卷)。以五重玄义详释《妙法莲华经》标题,概说此经的要旨,阐明开显法门的纯圆独妙,确定《妙法莲华经》在佛一代所说诸经中的位置;实际上是天台宗对于整个佛教的概论。相传智顗于开皇十三年(593)在荆州玉泉寺讲说《妙法莲华经》要旨,总数可达30卷,然讲说未尽,灌顶笔录仅得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本书分“七番共解”和“五重各说”两部分。七番共解即用标章、引证、生起、开合、料简、观心、会异等七科,通解五重玄义。五重各说即就五重玄义的第一重各作详细分别解释。其中第一重释名,详释《妙法莲华经》五字。先释法字,次释妙字,再次释莲华两字,最后释经字。书末还附有“记者私录异同”一篇,是灌顶的附记,内容是杂记异闻与推尊师说等。
本书早有单行本流行。北宋天圣于年(1024)入藏。后孝宗年间开雕大藏经,于淳熙三年(1176)在福州刊行。唐天宝年间由鉴真传入日本,后日僧最澄、空海等继续弘传,有弘安年中镂刻本,今收入《大正藏》。注释主要有唐湛然《法华玄义释笺》20卷;宋法照《法华经玄义读教记》5卷,从义《法华玄义补注》3卷等。节本有明传灯《法华经玄义辑略》1卷,智旭《法华经玄义节要》2卷。此外有关的撰述有唐湛然《法华经玄义科文》5卷;宋善月《法华大部妙玄格言》2卷,有巖《法华经玄笺备检》4卷,智诠《法华经玄笺证释》10卷;清灵耀《法华经释笺缘起序指明》1卷等。
《观无量寿佛经疏》
佛教经典《观无量寿经》的注释书。亦称《观经疏》、《证诚疏》或《四帖疏》。唐善导集记。4卷。此书由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部分组成。称“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皆可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净土。把称名念佛作为“正业”,而把读经、礼拜、赞叹、观察作为“助业”,认为“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往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死后均可往生净土。其特点是:①辨《观无量寿经》的宗体不同。以观佛三昧二义为宗,一心回向发愿往生净土为体;②显示往生的门路不同。即经中所说定、散二门,本书以十六观的前第十三观为定善,后三观为散善,定善是韦提希启请,散善是佛陀自说;③净土的果体不同。众生所生的净土和所见的弥陀佛身,本书认为是报身报土,并主张凡夫身可以带业往生;④指出须要发三种心。即若有众生愿生净土者,发三种心即得往生;一为至诚心即真实心,二为深心即深信心,三为回向发愿心;⑤指出念佛的因缘有亲缘、近缘、增上缘三种;⑥说明二类净业。一类是依据净土三经一论所说,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五行。其中称名行,即念佛名号,念念不舍而入正定(心系一境),名为正业;其余读诵、观察等四行作为回向,名为助业。这两种业称正行。此外种种散善又成一类,称杂行。
此书传往日本后,注疏甚多。著名的有净土宗良忠的《观经四帖疏传道记》15卷,证空《观经四帖疏他笔钞》10卷,智圆《观经四帖疏私聚钞》16卷,显意《观经四帖疏楷定记》36卷、《观经四帖疏疑端》4卷,南楚《观经四帖疏重笠钞》12卷,圆慈《观经四帖疏西山康永钞》3卷,了音《观经四帖疏六角钞》8卷,立信《观经四帖疏深草钞》10卷,贞凖《观经四帖疏新记》16卷等;净土真宗的义教《观经四帖疏讲录》14卷,慧然《观经四帖疏显彰记》11卷,严藏《观经四帖疏证定诀》10卷,自牵《观经四帖疏证定钞》26卷,僧朗《观经四帖疏记》10卷,普行《观经四帖疏私记》7卷,了空《观经四帖疏郢匠记》16卷,僧睿《观经四帖疏义疏》4卷,月筌《观经四帖疏会解》22卷,深励《观经四帖疏讲义》20卷等。(高振农)
《华严经疏钞》
佛教《华严经》的注释书。《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和《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的会合本。唐澄观撰。80卷。原来二者各为单行本,明嘉靖间,妙明始收经入疏,收疏入钞,成《华严疏钞会本》。因原版存武林(今浙江杭州)昭庆寺,称昭庆本。疏、钞和经文的起止配合颇多牵强。天启中叶祺胤复依《永乐南藏》校订重刻,80卷,收入《嘉兴续藏》,即清《龙藏》和金陵刻经处本之所据。但此本原来删节不全,会合失当,错讹较多。1939年,华严疏钞编印会开始搜集各种不同刊本进行参校,历时6年始成新编,较为完善。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分十门论释《华严经》。①教起因缘。因与缘各开为十,总以能说佛智为因,所化机为缘,显示毗卢遮那因胜果胜,开示众生悟入广大华严佛智,疾证无上菩提故;②藏教所摄。指出华严在经、律、论三藏中属于经藏;在声闻、菩萨二藏中属于菩萨藏;在小、始、终、顿、圆五教中属于圆教;③义理分齐。指出华严属于圆教,是最极究竟的“一乘别教”,特显法界缘起圆融无碍无尽之旨。以教义、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法报、应化、人法、顺逆、感应等十对为所依体事,随一摄余,相互依存、显事无碍;摄归真实、理极皆空无自性,显理无碍;缘起非无,自性非有,空有相成,显事理无碍;即事即理,即空即有,周遍含容,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显事事无碍。又广开为十玄门以明此理。如是则一念才举,法界全收,本自圆明,非假施为,非余宗所能显,唯华严所独具;④教所被机。谓华严圆教,众乘同归,就长远说当无根不被;就当机说则唯被一类圆机;⑤教体浅深。谓自音声言语,名句文身,由浅至深乃至事事无碍,海印炳现等略有十门,华严属后二者。以一句即具一切句重重无尽,海印三昧中声色情器无非教体故;⑥宗趣通别。总判佛说一代时教为我法俱有、法有我无、法无去来、现通假实、俗妄真空、诸法但名、三胜空有、真空绝相、空有无碍、圆融具德等十宗。自人天小乘依次后后胜于前前亦摄有前前而归极于华严;别明华严一经以法界理实缘起因果不思议为宗,速证佛果为趣;⑦部类品会。说明本部有略本、下本、中本、上本、普眼等十类;⑧传译感通。先明晋唐两译补阙年代,次述传通感应事迹;⑨总释名题;⑩别解文义。用三分料说,以第一《世主妙严品》为序分,第二《如来出现品》以下为正宗分,第三十九《入法界品》的“尔时文殊师利从善住楼阁出”以下为流通分。此外,又依说经地点、次数分全经为七处九会。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是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疏》的解释。全书分释疏序、释疏归敬偈、释疏开十门解说经义、释疏回向偈四部分,对学说征引、辩难解答、异说批判以及著疏的原委和态度等均极为详尽,为研究华严宗的重要著作。
注疏有净源的《华严疏钞注》120卷,贤昱的《华严疏略注》100卷,鲜演的《华严经疏玄谈决释》6卷(内缺第1卷),普瑞的《华严经悬谈会玄记》10卷等。(贾题韬)
《景德传灯录》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30卷。宋景德元年(1004)东吴道原撰。灯能照暗,禅宗祖祖相授,以法传人,犹如传灯,故名。先是有唐金陵沙门慧炬(或作智炬)、天竺三藏胜持,于贞元十七年(801)编次禅宗诸祖传记偈谶及宗师机缘为《宝林传》。光化二年(899),又有华岳玄伟禅师,编次贞元以来禅宗宗师机缘,为《玄门圣胄集》。道原续后梁开平以来宗师机缘,统集《宝林》、《圣胄》等传,撰成此书。书成以后,诣阙进呈,宋真宗诏翰林学士杨亿等刊削裁定,历时一年,方遂终篇。本书所记禅宗世系源流,上起七佛,下止法眼文益法嗣长寿注齐,五十二世,1701人。其中951人有机缘语句,其他有名无文。全书无总目,但各卷目录对“见录”与“不录”都一一注明。
灯录是介于僧传与语录之间的一种文体,为禅宗首创。与僧传相比,它略于记行,详于记言;与语录相比,它撷取语录之精要,又按照授受传承的世系编列,相当于史籍中的谱录。它实际上是禅宗思想史。
收入《大正藏》的《景德传灯录》为元延祐三年(1316)重刻本,与明藏本略有不同。延祐本书首有杨亿序;元希渭《重刊景德传灯录状》;西来年表,起南齐建元元年(479),止于隋义宁二年(618),以叙说帝王世系为主,间及达磨等人行历。中有“旧本传灯云”等语。卷九之末附唐裴休集《黄檗希运禅师传心法要》。卷末有杨亿寄李维书,叙其师承始末;南宋绍兴二年(132)长乐郑昂《跋》;天童宏智和尚《疏》;绍兴四年左朝奉大夫刘 《后序》。这些均为明本所无。此外,部分卷目稍异。
本书问世以来在佛教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引出了禅宗一系列的灯录著述,如《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联灯会要》、《嘉泰普灯录》、《续传灯录》等,为禅宗思想史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而且为宋代以及以后有关学术思想史的撰述提供了可借鉴的样式。(陈士强)
《六祖坛经》
中国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版本 大致可分五种类型。①敦煌手抄本。不分品目,题作“《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经尾题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坛经法》一卷”。一般以此本为最古。后称此本为敦粕本。②惠昕本(兴圣寺本)。书前有惠昕序,系根据繁本《坛经》删定而成。后传入日本,又有金山天宁寺本及大乘寺本,题作《韶州曹溪山六祖大师坛经》,卷数品门均同,文字稍异书前无惠昕序,有北宋政和六年(1116)比丘存中的序文。③高丽传本。题作《六祖法宝坛经》,疑即德异刊本(1290),元延祐三年(1316)、明万历二年(1574)重刊,光绪九年(1883)再刊。前有德异《略序》,记述六祖身世,正文分十品。明正统本及曹溪原本,题作《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正文前之《略序》、各品题名均民高丽传本同。④流通本。题作《六祖法宝坛经》,前有德异序,《略序》改作《六祖大师缘起外纪》,亦分十品,次第略有更动。与此本体例相同者有真朴重梓本(前有明成化七年御制序、宋郎简序、重刻凡例、六祖大师缘起外纪,题下有“赐紫当山主法第三十七世孙真朴重梓”)及金陵刻经处本(1929年刻)等。⑤明南藏本。前有宋契嵩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题下有“风幡报恩光孝禅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宝编;僧录司右阐教兼钟山灵谷禅寺住持净戒重校”。不分品、卷。万历四十八赵琦美所刻房山石经本与此同一体例,但题下重校人改为“明周至住山比丘圆载、西吴学人真程同校”。
内容 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工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拓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其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其诱导禅者修禅的实践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又主张顿悟说,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同时也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坛经》还发挥唯心净土思想。认为“工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同时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坛经》的思想对禅宗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中国佛教教著作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研究概况 千余年来,《坛经》被公认为惠能所说、法海所记。20世纪初,于敦煌文献中发现了惠能的《坛经》及其弟子神会的语录,《坛经》研究有新的发展。1930年以来,胡适据敦煌文献,先后发表《荷泽大师神会传》、《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坛经考之二——记北宋本的六祖坛经》,认为《坛经》的作者不是惠能而是神会。1935年日本宇井伯寿著《第二禅宗史研究》,不同意胡适之说。1964年日本关口真大撰《禅宗思想史》,认为《坛经》代表了社会的思想。1967年日本柳田圣山作《初期禅宗史书之研究》,更认为《坛经》中“无相戒”、“般若三昧”、“七佛二十九祖说”等,是牛头宗六祖慧忠所说,鹤林法海所记,神会晚年把经引入自宗,由门下完成。1971年在台湾的印顺著《中国禅宗史》及《神会与坛经》,反驳了胡适的主张。近年来,中国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坛经》的基本内容代表了惠能思想,同时其中也有后人增益的成分。注释有丁福保《六祖坛经笺注》以及港台学人的一些著作。(净慧)
《密宗道次第论》
佛教论书。原名《胜遍至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论》,又称《密宗道次第广论》,亦称《德胜主大金刚次第道开显一切密要论》。明永乐四年(1406)宗喀巴著于西藏绛巴林寺。此论概括密宗的四部教法,而以无上瑜伽为重点,对密宗四部的修行次第、仪轨、方法、法器使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此论问世后,在藏传佛教中广为流传,历代相承,未曾间断。现代有法尊的汉文译本。注释有宗喀巴大弟子克主杰的《续部总建立广释》,甚为精要。(苏渊雷)
《摩诃止观》
佛教著作。与《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台称天台三大部。天台宗的基本理论著作之一。原名《圆顿止观》。10卷(一作20卷)。由智顗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在荆州玉泉寺讲出,弟子灌顶笔录成书。据天台宗九祖湛然称,此书前后有三本:初本20卷,第二本10卷,第三本即现行本10卷。
此书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修行方法)的主要著述。全书分为序分和正说分两部分:序分略说本书缘起,先述本书说主、说时、说处及其概况;次说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相承,分为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远从释迦牟尼传到第24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指北齐慧文,由印度龙树一脉相承,传一心三观禅法于南岳慧思,智顗师事慧思,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发挥自己的观行体系,于三谛圆融之境,立一念三千之观,阐明圆顿止观法门的深旨。
正说分有十章,即大意、释名、体相、摄法、偏圆、方便、正观、果报、起教、旨归,简称十广。第一大意章为一书总纲,并将其下九章概括为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的大体,简称五略。两者合称五略十广。第七正观章,正说天台一家修习止观的方法,为全书的中心。先叙观法的对象,即十境(阴入界境、烦恼境、病患境、业相境、魔事境、禅定境、诸见境、慢境、二乘境、菩萨境)。次说正修的观法,即十乘观法(观不思议境、真画龙点睛发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识通塞、道品调适、对治助开、知位次、能安忍、离法爱)。其中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本书智顗只说到第七正观章中的第七观诸见境段便告中止,以下观慢境第三段及果报第三章都缺,只能就大意章和正观章首所述知其大略。
本书早有单行本流通。北宋天圣二年(1024)入藏。唐天宝年间,由鉴真传入日本,后日僧最澄等继续弘传,于弘安年间开始刻印。今收入《大正藏》。注释主要有唐湛然《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40卷、《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要》10卷及《摩诃止观科文》5卷;宋从义《摩诃止观辅行补注》4卷,法照的《摩诃止观辅行读教记》6卷。节本有唐梁肃的《删定止观》3卷。提要有湛然的《止观义例》2卷、《止观大意》1卷。此外有关撰述尚有唐梁肃《天台止观统例》1卷,佚名的《摩诃止观科节》1卷,道邃说、乾淑集《摩诃止观记中异义》1卷;宋从义《摩诃止观义例纂要》6卷,遵式《摩诃止观义显》1卷,处元《摩诃止观义例随释》6卷;清受登说、灵耀补定的《摩诃止观贯义科》2卷等。(高振农)
《菩提道次第论》
佛教论书。又称《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于明建文四年(1402)著于西藏热振寺。共24卷。“广论”是与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论》相区别而言。全论主要阐明三乘渐次修行之道,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三类,并论述止观的修持方法。该论依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在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在上士道之后,凡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也可以进修密乘。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①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②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③清净见。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智“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宗喀巴作此论后,为使广为流传,又于永乐十三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义,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将“道次第”以赞颂功德的形式,摄为四十五颂。后有很多人为此论作了摄颂(纲要性的颂文)。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硃注》,阿旺饶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扎底格什宝义成的《毗 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汇集成上下两函合刊。但此论引有噶当派诸师语录,多系方言或古语,在四家注中多未详解,后有阿嘉永赞特录出解释,对学者帮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贤、护教、扎迦等,依据论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编成仪轨修法,便于初学。
此论在藏盛极一时。但汉地很少流传。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萨从安东格什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后用三年时间在拉萨、仰光及重庆汉藏教理院陆续译成汉语。1935年冬初版刊行,近年又重新印行。(苏渊雷)
《菩提道灯论》
佛教论书。一名《菩提道炬论》。为阿底峡集龙树、无著、佛陀跋陀罗各家学说大成之作。阐述佛教修习的总过程,强调修习修法要依“三士道”的修行次第,循序渐进。修法者要通过“发菩提心”、“严持戒律”、“修习止观”、“祖慧双修”等各个显宗阶段,在圆满修持的基础上,方可转入密宗修持而达到“即身成佛”境界。全系颂文,句义简明,影响颇大,被认为在当时对藏传佛教起了“祛邪显正”的作用。为噶当派的主要论典之一。
全论共六十九颂半。除第一颂为礼敬三宝和最后一颂为述造论缘起外,余均为正论,主要阐述从因至果的修行过程,总摄11世纪以前一切佛经要义,从广度和深度阐述了空有两宗的修法,为通达一切经论意趣的钥匙。它系统地对佛教教义和修习方法作了判释,不仅成为当时西藏佛教界人士学佛修行的准绳,而且也为噶当派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对藏传佛教有深远影响。后阿底峡与格瓦洛锥合作,将此论由梵文译成藏文,广传藏族地区。噶当派的卓垅巴(原名罗追迥乃)曾依此作了《道次第广论》和《教次第广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则依此论作《菩提道次第论》和《菩提道次第略论》。并有不明作者所撰德格版《菩提道灯论释难》,班禅善慧法幢撰的扎什伦布版《菩提道灯论释》,扎迦喇嘛撰的甘孜版《菩提道订论解》等。(苏渊雷)
《三论玄义》
佛教著作。隋吉藏撰。1卷(一作2卷)。论述三论宗所依据的主要论书《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的概要。成书于隋仁寿二年(602),系吉藏在扬州慧日道场时应晋王杨广之请而作。对外道、大小乘佛教的“迷执”进行破斥,以显三论宗的“诸法性空”和非有非空的中道之理。对小乘部派佛教的形成和教义也有所介绍。全书分“通序大归”和“别释众品”二门。通序大归中,说三论的立意,不出“破邪显正”二途。“别释众品”中,有三十科:①经论相资。说诸佛为众生失道而说经,菩萨为众生迷经而造论。②经论能所绞络。说经以二智为能说、二谛为所说,论以二慧为能说、言教为所说。经论互相绞络,互为能所。③造论缘起。说龙树、提婆造论,破诸部迷失佛教本意的异执。④诸部通别。说《中论》通破大小二迷、通申大小二教;《十二门论》通破大迷、通申大教;《百论》通破障大小之邪、通申如来大小两正。三论都是大乘通论。⑤众论立名。说《大智度论》从释经,《中论》从理实,《十二门论》从言教,《百论》从偈句立名。⑥从论旨归。说《大智度论》以二慧(实慧、方便慧)、《中论》以二谛、《百论》以二智(权智、实智)、《十二门论》以境(实相)智(般若)为宗。⑦四论破申。说三论通破众迷、通申正教;《大智度论》别破般若之迷,别申般若之教等。⑧别释三论。说三论同具破邪、显正、言教三义。⑨三论通别。说《百论》为通论之广,《中论》为通论之次,《十二门论》为通论之略。⑩四论用假。说《大智度论》多用因缘假,《中论》、《十二门论》多用就缘假,《百论》多用对缘假。⑾四论对缘。说提婆出世是为破斥当时盛兴的外道,兼破小迷及小乘有所得见;龙树出世,为当时五百部盛兴,破小迷,申大教,令回心向大。⑿三论破缘。说有闻《百论》而得悟,有闻《中论》而得悟,有直至闻《十二门论》方乃得悟。⒀《中论》名题。说此论的立名有广有略,略但称《中论》,广称《中观论》。
此书中国无注疏。日本研究此书甚盛。主要注疏有澄禅《硬座经玄义检幽集》7卷,真空《三论玄义检幽钞》7卷,贞海《三论玄义钞》3卷,尊祐《三论玄义科注》7卷,凤谭《三论玄义首书》2卷,明道《三论玄义玄谈》1卷,慧云《三论玄诡计是话录》2卷,专精《三率玄义讲义》1卷等。(高振农)
《四分律行事钞》
佛教戒律著作。全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简称《行事钞》。中国佛教南山律宗的重要典籍。唐武德九年(626)六月,道宣于终南山丰德寺撰成初稿,贞观四年(630,一作贞观八年)重加修订。3卷(或作6卷、12卷)。本书首叙撰述宗旨,继以十门提纲分别说明撰述义例。最后以三行统摄全书内容。上卷12篇属于摄僧统众的事,名为众行;中卷4篇属于自修持犯的事,名为自行;下卷14篇通于僧众及个人,名为共行。自行属于止持,众行、共行属于作持。故本书所诠,总归于依戒行十六事,成此三行,故名行事。
全书对《四分律》内容删繁补阙。删过去诸注家繁广的情见,补充诸注家及《四分律》藏未解决的问题,旁征博引,兼采律学之说来补充《四分律》藏未解决的问题;旁征博引,兼采律学之说来补充《四分律》,又不害《四分律》的本意。它将《四分律》藏的二部戒和二十犍度的内容,以事类为提纲,归纳排列,与其他注释书的体例完全不同。它仅以3卷的文字,赅摄了60卷《四分律》藏的事相行法,又收集不少其他三藏教典和中国撰述的有关文义,补充阙漏,纠正错失,发现和解决了许多前人未注意未解决的问题。故唐澄观称其文简理诣,义圆事彰。宋元照则说本书是“摄僧护法之仪,横提纲要;日用时须之务,曲尽规猷”。
本书撰成后即为当时律匠所共传诵,唐宋之际颇为盛行。注疏甚多,见于慧显的《行事钞诸家记标目》所载有62家。现存有唐大觉《四分律钞批》14卷,志鸿《四分律行事钞搜玄录》20卷(今仅存“集僧通局”篇以上及“安居”、“自恣”二篇,余佚);后唐景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20卷;宋元照《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12卷。此外尚有元照撰《四分律分事钞科》3卷,澄渊撰《四分律行事钞评集记》14卷。唐天宝末,鉴真东渡时将《行事钞》及《四分律钞批》传入日本,后又传入《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日本研究甚盛。又有注疏多种。1686年日僧慈光、瑞芳等将《行事钞》本文与《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分律行事钞科》会合,题名《三籍合观》,分为42卷刊行。(高振农)
《五灯会义》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两个刻本。宝祐本于清光绪初年始由海外传归,卷首有普济题词,王 序。卷末有宝祐元年武康沈净明跋。至正本比较流行,为明嘉兴续藏和清《龙藏》所本(清《龙藏》析为60卷)。
“五灯”系指五部禅宗灯录:①北宋法眼宗道原的《景德传灯录》;②北宋临济宗李遵勖的《天圣广灯录》;③北宋云门宗惟白的《建中靖国续灯录》;④南宋临济宗悟明的《联灯会要》;⑤南宋云门宗正受的《嘉泰普灯录》。先后于北宋景德元年(1004)至南宋嘉泰二年(1202)的近200年间分别成书。
“五灯”共150卷。内容层见叠出,诸多重复。《天圣广灯录》只是对《景德传灯录》的章次略作更易,人物、“机缘”语录稍作扩充。《联灯会要》是对《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建中靖国续灯录》三书的综括和补续。《嘉泰普灯录》补葺《天圣广灯录》和《建中靖国续灯录》所未录的王侯士庶尼师言谈,世次人物与《联灯会要》稠叠。《五灯会元》合“五灯”为一书,叙录简要,遂除叠合之弊。“五灯”虽以记叙禅宗世系源流为宗旨,但单篇的诸方广语、拈古、颂古、赞颂偈诗、铭记箴歌和其他杂著辑录甚多。《五灯会元》括摘枢要,芟夷枝蔓,使“灯录”更符合禅宗史书的性质。在体例上,“五灯”各部除《普灯录》有“叙佛祖”作为引子,从菩提达摩叙起以外,其余或从七佛或从释迦牟尼叙起,次及西天宗师、东土宗师,再次是惠能以下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系;或集一系中的不同宗派于一卷,或将两大系合玩弄卷。《五灯会元》则按禅宗五家七宗的派别分卷叙述,七宗源流本末,指掌 然。
《五灯会元》与“五灯”相比,篇幅减少一半以上,虽无拈古、颂古等内容,但对宋末之前著名的禅师“机缘”语录,均加综缀,删削不多。禅家之瞬目扬眉,擎拳举指;或行棒行喝,竖拂拈槌;或持叉张弓,辊毯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以及一问一答,一唱一提,一默一言,一吁一笑等等机用,莫不备载。所以元明以来,好禅土流多藏其书,“五灯”单部遂少流通。
《五灯会元》的继作有明净柱《五灯会元续略》8卷;通容《五灯严统》25卷;文琇《五灯会元补遗》1卷等。最近中国又出版新的校勘本。(陈士强)
《因明入正理论疏》
佛教因明名著。简称《因明大疏》。唐窥基撰。6卷(通行刊本为8卷)。
著述背景 印度早期的因明属于一般的论辩术。到6世纪,经陈那的改革,虽仍有侧重论辩的倾向,但渐次深入到认识人论的领域,成为佛教瑜伽学系的组成部分。这一新的逻辑体系,首由玄奘介绍到中国。唐贞观二十一年(647),他译出陈那门人商羯罗主著的《因明入正理论》;又于二十三年译出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而前者即成了介绍陈那因明新学的入门之作,为因明传授讲习所依据的要典。新学初至,既多创闻,一时学人竞出疏释。神泰、靖迈、明觉、文轨、文备、玄应、壁公诸人,均各有撰述,但见解不一。窥基是玄奘高足,独得因明薪传者。因此他的《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写至喻过“能立不成”处,以下少部分由其门人慧沼续成),被认为冠绝当时,备受推崇。
内容 分为四部分:①叙所因。略述因明的创始及至陈那时代的沿革,以及玄奘 在印度学习因明和回国后传译的经过;②释题目。罗列众说,解释《因明入正理论》命题的涵义,并阐述该书是研究陈那著作的入门阶梯;③明妨难。解答为何不以宗明、喻明、果明为名,而特称为因明;④释本文。对《因明入正理论》作分段逐句的解释,是全书的主要内容。
《因明入正理论》首先以“能立与能破、及似唯悟他;现量与比量、及似唯自悟”一颂,概括了因明的全部纲要。窥基的《因明大疏》,根据这一颂判分,称为“八门二益”。属于悟他方面的有“能立”(成立自己的主张)、“能破”(指斥敌论的谬误)。二者各有真似,四者总称为“他益”。属于自悟方面的有“现量”(直观的认识)、“比量”(推比的认识)。二者也各有真似,此四者称为“自益”。照理必须自悟才能悟他,自悟是主要的。但因受传统的影响,《因明入正理论》仍然倾向于论辩上的需要,沿用陈那的《正理门论》以立破为纲,把属于自悟的现量和比量等只当作悟他的先行条件,而论文绝大部分都倾注于悟他为主的由宗、因、哈三支结合的论式上。宗,是立敌所争有待成立的论题:如佛弟子对声常论者立“声是无常”。因,是成立宗的理由,如说“所作性故”。因,须具备三种条件,称为“三相”:①遍是宗法性。因必须是宗上主词概念所指事物的属性;②同品定有性。因必须在宗上宾词概念所指事物的范围内有其存在;③异品遍无性。因绝不能存在于和宗上宾词要领相矛盾的概念范围之内。喻,是正反两方面的例证,如“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显示因的同品定有性,称为“同喻”;“若是其常,见非所作,如虚空”,显示因的异品遍无性,称为“异喻”。由此总结了宗有九过,因有十四过,喻有十过,共计三十三过,立破真似,条理灿然。《因明入正理论疏》对此作了精彩的发挥。它不仅是对原作句斟字酌地作了解释,而且繁征博引,穷源竟委,辨析补充,时出新义,不完全限于原著的范围。
发展与贡献 此疏不仅阐释了《因明入正理论》,而且在阐释中有所发展,在因明研究中作出了贡献。
①从悟他上着眼,对因明的因析为“生因”和“了因”。又各有言、义、智三个方面,而以“言生因”和“智子因”为主。言生因,指立论者的言词能生敌论者的悟解,言为产生悟解之因故。智了因,指敌论者的智力能了解立论者的言词,智为了解言词之因故。这样对因的全面而细致的分析,既有助于因明在实际中的运用,而且引入了认识论的领域。
②把宗发为“宗依”和“宗体”,前者是组成宗的素材,如“声”和“无常”两个概念在未组成宗之前是毫无意义的。必须把二者合拢来成为命题才是宗体,如说“声是无常”。这正是逻辑中所说的概念须进为判断始有是非可言的道理,是此疏对因明理论有所提高的例证之一。
③对“因支”中“同品定有性”的“同品”,分为“宗同品”和“因同品”来解释,而正取因同品兼取宗同品。这是因为“宗法”的外延大于因,因同品必然是宗同品,但宗同品则未必是因同品。所以有因同品定然有宗同品相随,显示了因和宗有此必有彼的内在关系。
④把“喻支”也分作了“喻依”和“喻体”两部分。如前所举“同喻”例“若是所作,见彼无常,如瓶”,此中“瓶”是“喻依”,“若是所作,见彼无常”是喻体。这样把单纯事例和普遍原则相结合的喻支,才能有力地显示因相,起能立的作用。
⑤因明规律,要求宗依和因、喻须为双方所公认。为了减免过失,适应论辩的实际情况,此疏特述及“寄言简过”的变通方式。宗依和因、喻属于自许他不许的,以自许简别,称为“自比量”;他许自不许的,以汝执简别,称为“他比量”;共许的,在必要时以“胜义”、“真故”等简别,称为共比量。此疏中特举出玄奘在印度留学时,对胜军所成立的“大乘出自佛说”的比量不加简别的过失和玄奘自印度返国之前在曲女城的无遮大会上所立的“真唯识量”,经过18天没有人敢来论难者,正是应用了寄言简过的办法而取胜的。
⑥在立破的范例中,对古印度主要学派如“数论”、“胜论”、“声论”等都作了相应的介绍。玄奘在印度所立的“真唯识量”有关因明的技巧和唯识的宗义,也赖此疏得以传世。
⑦对《入论》所提出的三十三过类,为了刊定每一种过类的适用范围,在自、他、共的基础上又分为全分一分各可析为四句,如“违自现非他”、“违他现非自”、“自他现俱违”、“自他俱不违”。以宗过九种为例,错综配合总计可得2304种“四句”。显出了因明形式的变化,对锻炼思维趋于缜密有一定作用。(贾题韬)
《肇论》
中国佛教论书。1卷。后秦僧肇著。僧肇在世时曾撰佛教论文数篇,阐述般若义旨。南朝梁、陈之间,经人汇编成集,名曰《肇论》。
内容 《肇论》取老庄之语例子意遣词,文笔优美,结构严整,深寓哲理。问世以来,义学沙门玩味品析,视为名作。
①《宗本义》。其文体似名相通释,与他篇相异故近代有人视为伪托。但陈小招提寺慧达著《肇论序》曰:“通序长安释僧肇法师所作《宗本》、《物不迁》等四论。”则知在编集之时已加入此篇。其内容阐述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等名西 虽异,义理实一的道理。认为只有把“性空”看作是“诸法实相”,才是“正观”。
②《物不迁论》。此论主要针对“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的“常情”,即把万物看作是迁徙变易,不断变化的朴素实在的观点而作。僧肇根据《般若波罗蜜多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大品)般若经》以及《大智度论》和《中论》有关“法无去来,无动转者”的说法,认为事物本无“来”,亦无“去”,表面上看事物在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运动。僧肇既反对万物皆在运动的见解,又反对万物都处静止的说法,而主张“动静未始异”,即动即静,动静一如。
③《不真空论》。论题的含义是“诸法虚假,故日不真。虚假不真,所以是空”。此论主要针对般若学系中谈“空”时的偏颇而作。“心无”义认为,空就是指内心不要为外物所迷惑,并不是说外物不存在;“即色”义认为,物的产生来源于内心有关物的意念,所以“虽色而非色”,物的产生来源于内心有关物的意念,所以“虽色而非色”,物其实并非物,这就是空;“本无”义则“直好无之谈”,认为“有”是从“无”产生的,从无到有,这就是空。僧肇破斥了三家的观占,认为它们都没有真正从有与无的关系上理解空的意义。说有并不是指有真实的物体存在,万物都赖因缘条件产生,本身无自性,故只是“假名”而已;说无也不是指绝对虚无,一无所有,就好象幻化变现出来的人,并非这个人不存在,只是它不是真的人罢了。所以,他认为“万物之自虚,不假虚而虚物”,并非离开具体的事物,另有一个无、一个空,然后凭借这个无、空去否定万物。而是要领悟到“立处即真”,凡有物的地方就有空,空存在于万物之中,与物相即而相离,这才是般若学中的空义。
④《般若无知论》。此论主要针对因以般若有知,而有所取著的观点而作。除本论以外,还有《刘遗民书问》和僧肇《答刘遗民书》作为附录。本论前部分标立宗旨,后部分用问答的方式,对论旨作深入的阐发。僧肇说:“取相故名知”,知是由相引起的,有生灭的相状,才有通过“言象”得到的知。而般若所要认识的是反映事物本体、实质的“真谛”,“真谛自无相”,也就不可产生“知”。而且有所知,必然有所不知,只有无所知,才能无所不知。
⑤《涅槃无名论》。前为《表上秦主姚兴》(亦称《上秦王表》),后为本论。本论是为姚兴而作,有九折十演。九折托为“有名曰”,包括核体、徵出、搜玄、难差、责异、诘渐、讥动、穷原、考得。十演托为“无名曰”,包括开宗、位体、超境、妙存、辨差、会异、明渐、动寂、通古、考得。开宗为第一,核体为第一,“无名曰”一章与“有名曰”一章穿插排列,一问一答,铺成全论。主要是说,涅槃之道,寂寥虚旷、徵妙无相,既不可能通过言象表达,也不可能由心感知。所以,“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的称谓和区别,“良是出处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近人对本论的真伪颇有争议。有的从体裁、文笔、史实和思想诸方面分析,认为此篇非僧肇之作。有的则提出相反的论据,肯定它为僧肇真作。
注疏 现存有晋惠达《肇论疏》2卷(原3卷);唐元康《肇论疏》3卷,惠澄《肇论疏》3卷;宋遵式《肇论疏科》1卷、《注肇论疏》6卷,晓月《夹科肇论序注》1卷,净源《肇论中吴集解》3卷、《肇论集解令模钞》2卷,悟初、道全集其师《梦广和尚释肇论》1卷;元文才《肇论新疏》3卷、《肇论新疏游》刃卷;明德清《肇论略疏》6卷等。此外,据日本《东域传灯录》所载,尚有不详作者的《肇论私记》1卷,东山矩《肇论略疏》1卷,惠澄《肇论钞》1卷、《肇论文句图》1卷,云兴《肇论略出要义兼注附并序》1卷。据高丽《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三所载,另有亡名或云睿注师撰《肇论注》1卷,元康《肇论夹科》2卷,光瑶《肇论注》3卷,好直《肇论注》3卷,净源《中吴集解科》1卷等。(陈士强)
禅宗语录
记载、辑录中国佛教禅宗六祖以后历代禅师法语的书籍。大都为禅师口语,由亲随左右的门弟子随时笔录编集而成。举凡师徒传法心要、参悟验证、方便施化,诸方学士参学所得,并互相问答、诘难、辩论、参究等,均详作记述。
禅宗之有语录,肇自《六祖坛经》,以后日益发展,成为禅家的一种专门文体。唐代禅宗语录为数不多,而且每种语录一般只记一位禅师的言谈。如楼颖编的《善慧大士语录》(又称《傅大士语录》)4卷、于頔编的《庞居士语录》3卷等。也有以“广录”、“法要”等为题的。前者如裴休集的《马祖道一禅师广录》和《百丈怀海禅师广录》各1卷,收集道一、怀海一生的主要法语。后者如裴休所集《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为黄檗希运于宛陵时上堂说法的内容。
宋代,禅宗语录大量出现,为语录体的鼎盛时期。当时语录有两个特点:①不仅稍有名望的禅师都有门人弟子为其编集语录,而且出现了带综合性的语录集。如赜藏主集的《古尊宿语录》48卷,广采南岳怀让以下马祖、百丈、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40余家唐宋禅师语录,以后又有师明集《续古尊宿语录》6卷,收起于南岳怀让止于隐山璨等共70余人语录。②创造了以“拈古”、“颂古”、“评唱”、“击节”为名的新的语录体裁。拈古、颂古主要是辑录禅师的公案附以议论,评唱、击节则是对拈古、颂古的再评述。在宋代拈古、颂古的有天童正觉、雪窦重显、投子义青、丹霞子淳四有,评唱有圆悟克勤的《碧岩录》10卷,击节有克勤所撰的《击节录》2卷等。
元代禅守沿袭宋规,也十分重视评唱体,其影响较大的有万松行秀评唱的《从容庵录》6卷、《请益录》2卷和从伦评唱的《空谷集》、《虚堂集》和6卷。明代语录,或辑录当时禅师言行,或对前伯语录编集再治,数量仍然不少,但体例地创新。入清以后语录渐稀。
据不完全统计,从唐至清,禅宗语录不下300余种。其中主要见于各版汉文大藏经、续藏经所录史籍的记载;此外,《新唐书·艺文志》、《五代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以及《太平御览》、《直斋书录解师》、《崇文总目》、《国史经籍志》等,皆有著录。
各派的主要语录有:荷泽宗的《荷泽神会禅师语录》,现存敦煌卷子中发现的三个写本;沩仰宗的《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明圆信、郭凝之编,各1卷;临济宗的《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唐慧然集,1卷;曹洞宗的《瑞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和《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各1卷,前者为明圆信、郭凝之编,后二者为日本慧印校订,另有《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上下两卷,上卷为郭凝之编集,下卷为日本沙门玄契编次;云门宗的《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宋守坚集,3卷;法眼宗的《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郭凝之编,1卷;临济宗杨岐派的《杨岐方会和尚语录》(又称《袁州杨岐山普通禅院会和尚语录》),宋仁勇编,2卷;黄龙派的《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又称《普觉禅师悟录》),宋慧泉集,1卷等。(苏渊雷 沈诗醒)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