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13
◎佚名
我们学习佛法,便知道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证未来世得到殊胜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轮回中来说,是很好的善报。但是人天二道仍然没有超出三界,还是在生死中流转,善报尽时,不免还要堕入恶道,受三恶趣的苦报。
另外,即便是在人天善趣中,也常为诸苦所逼迫,不是究竟安稳的乐处。如《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就是说,只要是在三界中流转,不论是善趣恶趣,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恼逼迫,如处在火宅里一样地不安。
因此,想要更进一步超越三界烦恼系缚的有情,例如声闻乘的修行者,便会视三界如牢狱、如火宅,怖畏生死轮回,厌舍世间,观察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四种法蕴的道理,而发起出离心,希求解脱,誓证清净寂灭的涅槃,得到究竟的安稳处。例如《增一阿含经》中,世尊便告诉欲得免死的比丘,应当思惟四种法本,分别是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灭尽为涅槃,这也就是前面所说四种法蕴的道理。
由此可见,声闻乘人,既然志在解脱生死,求证涅槃,所以厌舍三界,发出离心,是声闻行的根本心要。而思维无常,则是引发出离心的一种殊胜的方便法。这里的思维无常,主要是指思维死殁无常,能够有力地引发起众生的出离心。
死殁无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作思维,即:思维人身决定有死,思维死无定期,思维死时无 可怙恃。这三方面的道理,其实我们如果仔细思维,也能观察得到,只不过常常被我们所忽略,体会不深罢了。
关于人身决定有死,佛经中就多有谈及,《无常经》中即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斯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
关于死无定期,是指死亡到来的时间没有一定,并不是说只有到了七老八十才需要面对死亡的问题,却是不分男女,无论老少都要面对的。
关于死时无可怙恃,无论父母兄弟,亲戚眷属,财产高位等,皆不能做我们的依怙,不能抵挡死殁无常,到死的时候,一切皆必舍离而去。不但亲属财产等不能致其不死,即神通妙术亦不能避免死亡。
佛在世时,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后皆当命尽,欲避死亡,商议各以神通力分别藏住于虚空、大海、大山、大石中,既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就以上无常之义,多加思惟,则能引发出离三界的解脱心。
佛教对世人谈无常,无非是希望世人能够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暂有还无的,不仅人的寿命很短促,大家多追求的荣华富贵也难以真正为我们所依,应当努力追求佛所说的涅槃境界,那才是真正的解脱。如《无常经》说: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父母及妻子,兄弟并眷属,目睹生死隔,云何不愁叹!是故劝诸人,谛听真实法,共舍无常处,当行不死门。佛法如甘露,除热得清凉,一心善谛听,能灭诸烦恼。
(来源:单县观音禅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