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03
◎佚名
佛陀的一代教化以戒、定、慧三学为总纲,而戒律是三学的基础与根本,是佛教徒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所以佛经上说“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通过约束佛弟子的行为而达到净化身心的目的。佛教在流行过程中,为了使佛陀的教法能深入人心,寺院采用种种办法庄严佛坛,举办各种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这就需要一些修道用具;佛弟子尤其出家人在寺院中生活,也需一些生活用具。
何为法器?
广义而言,无论是修道用具,还是生活用具,在佛教中都统称为“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中阿含经》云:“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从狭义而言,特别指放置于佛前的小型佛具、法器。
法器的种类
法器的种类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状各有差别;即使是同一名称的法器,也会因为制作材料、手法,或者宗派、时代的差异,从而在形式上有迥然不同的差别。如果从用途来分类,那么寺院常用的法器可大概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梵呗器三种。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如幢幡、天盖(伞)、璎珞等,可资庄严整饰佛堂、道场的器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如香花、花瓶、香、香炉、香盘、烛台、等可资日常勤行供养的器具。
三、佛事梵呗用的法器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报时用的器具,及唱诵、佛事法会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铛、铪、钟、鼓、磬、云板等。
法器的功用
一、庄严具
庄严就是布列各种众宝、幢、幡、宝盖、璎珞等,用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佛陀在讲说《华严经》时,说法的场地以种种妙色交饰庄严,这是为了迎接他方菩萨,使众生能够生起欢喜心。而以神力变现岀来。
在佛殿寺院等堂内以幡盖、花鬘等装饰,柱壁、栏杆上也刻绘天人等种种相,这些都是为了表示对佛的恭敬,使敬拜者生起虔诚之心,这就是庄严。
(一)幢
幢,是佛教道场的严饰用具,幢是一种长筒形状的旗帜,幢在世间中,是王者的仪卫之物,也是将领们指挥用的军旗之类。佛陀被称为“法王”,具有降伏一切魔军的威神之力,因此把佛陀说法论道称为“建法幢”。另外,也有树立于庭院中的石幢。
(二)幡
幡,是旌旗类的总称。原来武士在战场上用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的物品,佛教则用来显示佛菩萨降魔的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的庄严供具。幡是长条形的绸布类片状物。
(三)宝盖
盖本来是用来防雨防晒的一种伞具,又称为伞盖、笠盖。因为印度地处热带。日光如火,非常炎热,人们留在户外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用盖来遮蔽阳光,以便减轻暴晒的苦楚。
盖略有两种:一种是在盖的内部,安装盖柄,以便双手撑持,一般用于寺院重大佛事法会迎请仪仗,以表尊敬、尊贵的意思。另一种则在佛殿里庄严佛像所悬吊的盖,顶部中央,系着绳索,称为“宝盖、圆盖、花盖、天盖”。
(四)璎珞
璎珞是用来彰显佛法的珍稀玄妙。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璎珞用于阐释菩萨修行法门,如“法璎珞”、“菩萨璎珞”、“璎珞妙法”等,比喻菩萨修行的种种智慧和法门。
二是在《妙法莲华经》中记载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真珠(珍珠)、玫瑰七宝世间珍稀之物合成众华璎珞”。来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之意。
二、供具
供具,又称为供物,是指供养佛菩萨或佛、法、僧三宝的物品,即香花、饮食等诸物的总称。从另外一种意义来说,待指盛装供物的器具,称为供具或供器。总而言之,供物和供器都统称为“供具”,而将供具奉献给所尊敬的对象,便是供养。
(一)香、香炉、手炉
香是由富有香气的树脂或木片等所制的成品,称为“香”。一般分为末香、线香、瓣香、盘香等多种。在佛教的典籍中,经常以香来比喻佛 法的功德,如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即五分法身,又称为五分香)。供佛烧 香也象征以智慧之火烧尽贪、嗔、痴等烦恼。香炉是焚香的器皿,也是佛前与佛坛的"三具足”之一。手炉是一种可以用手执持、在行动中使用的香炉。大都是在剃度、礼忏、奉请等场合,炉头插香,双手执持炉柄,或者兼插鲜花以为供养。
(二)灯、烛
灯即平常所说的“灯明”,指于佛前供养或室内照明所用的灯火。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够获得大功徳。
灯可破暗为明,所以经中常将法、智慧比喻为灯,如以智慧照破愚痴暗障,于是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另外,法脉也称为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法脉,称为续灯;延续不绝,称为无尽灯。
印度古时候,都是向佛前供奉油灯,后来蜡烛出现,于是便用蜡烛来作为灯明,出现了插放蜡烛的烛台,这是佛案上的三种必备供具——三具足之一。烛台的用处,可以使蜡烛竖立,以便点用;提升灯光的高度,可使光亮放宽;承接蜡油蜡花,也可避免油污器物。
(三)香花、花瓶
花供养是非常重要的供佛仪式。将花献于佛菩萨前,称为献花;将花散布,称为散花。印度佛教的花供养,原来是将散花放在盘内,或者用丝缀花,结于颈项,或装饰于身上,称为花矍.这是印度的风俗之一。但是,在戒律中规定,比丘不得用花蜜装饰身上,只能以它悬挂在室内,或者用来供养佛。后来,逐渐出现了剪枝供佛的风气,于是岀现了花瓶,同时,花瓶、香炉、烛台等一系列器具,作为庄严佛前之用,称为三具足;如果香炉一只、花瓶及烛台各一对,则称为五具足。
三、佛事梵呗用的法器
梵呗必须通过呗器的敲击才能唱出来,一堂功课或佛事在呗器的和音下,才显得无比的庄严与清净。另外,在寺院的日常活动中,其作息时间与规律是通过一些报时的器具而表现出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晨钟暮鼓”,钟与鼓就是报时器。
(一)钟
钟有梵钟与小钟之分。梵钟,就是大钟,因为能清净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大钟“声振而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吊在钟架上及撞击令响,所以又称为钓钟、撞钟,大钟又可以名鲸钟。梵钟,通常高约一米五左右,直径约六十公分,悬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者在早晨、晚上报时。小钟一般吊在大雄宝殿的左侧,或者吊在禅堂的进门处,用来击鸣通吿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称为行事钟。
(二)鼓
鼓,有大鼓(法鼓)、中鼓、小鼓之分,大鼓与大钟相对,早晨和晚上与大钟同起同止,凡是有上堂说戒,迎送尊宿等重大活动都会用到。中鼓即大殿上放的铃鼓。小鼓又名手鼓,又称为:“捧月手鼓”。
(三)磬
磐,大致有圆磬(即大磬)、小手磬(即引磬)两种。圆磬是铜制钵盂形,放置在大殿的东边,在法会、课诵时由维那师击鸣的法器。大磬是用来指挥腔调,多半在起腔、收腔、 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击,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而维那则如指挥,知法事的次序、音之高低。
另外,还有一种小圆磬,体积较小,可以移动,这是在作法事时所用。小手磬,俗称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
(四)木鱼
木鱼,又可以祢为木鱼鼓、鱼鼓或鱼板。有长形木鱼和圆形木鱼之分,圆形木鱼又有大和小两种。根据《百丈清规注》中说,鱼类目不阍睛,昼夜常醒;所以在佛教寺院中,便用木料雕刻成鱼形的木鱼,在赞诵时敲击它,用来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增修教苑清规》记载了木鱼出处的另一典故——婆沙云:有僧违师毁法,堕鱼身,背上一树,风涛摇摆,出血苦痛。本师渡海,鱼遂作孽,云:汝不教我,致堕鱼报,今欲报怨。师曰,汝名甚么:鱼曰,某甲。师令忏悔,复为设水陆追拔,夜梦鱼曰:已脱鱼身,可将我树舍寺,以亲三宝。师果见鱼树,刻鱼形悬挂惊众。
长形的木鱼称为鱼梆、饭梆或梆子。这种鱼梆悬挂在寺院的斋堂,或者是库房的走廊下,在过堂时作为集合大众之用。鱼梆的挂法有一定的规矩:丛林的梆,鱼头向着山门;子孙庙的梆,鱼尾向着山门。
圆形的木鱼,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赞诵唱念时敲击,可以用来控制声调与节奏,并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奋精神的作用。殿堂的大木鱼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击的,小木鱼则是拿在手里敲叩的。
(五)板
板是寺院内为集合大众而鸣打的器具之一,板多为木造,少部分为青铜制。板有两种:“钟板”、“云板”。钟板一般为木制,一面刻着“正法久住,另外一面刻着“南无吉祥王菩萨”,挂在禅堂报钟的下面。同时,板的形状随禅宗五个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同。
云板:多用铜、铁铸成,直径三尺左右,形状像云纹,所以称为云板。一般挂在斋堂的走廊下,每到用斋时敲击,是用来饮食报时,又可以叫“火点”。
不能随意敲击法器
寺院里面的法器能庄严道场、助益修行,以清净心如法地使用法器,有非常大的功德。但是如果以散乱心随意敲击,龙天护法见到了会起嗔心,并且没有在特定的时间点、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就敲击,僧众听到法器响了会起疑惑,就扰乱了僧众修行。
(来源:龙兴寺)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