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在功德箱里的钱跑到哪里去了

发布日期:2024-08-27

字体大小:

◎佚名

常见寺庙设有“功德箱”,信众便认为只要把钱投在功德箱里,自己便累积许多福德,功德无量,实则不然。那么你投在功德箱里的钱跑到哪里去?这要看你把它回向到哪里。

《景德传灯录》记载,梁武帝问菩提达摩大师:“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师曰:“并无功德。”梁武帝进一步为询问:“何以无功德。”师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在二人的对话之中,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一针见血的指出,梁武帝所作的是有漏功德,但可感得人天善道的福报,而非真正的功德。其实,许多人分不清福报、福德、功德等含义,在认知中常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福报 福德

福报是做善事时所感得的今生或者来世的果报,现量来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如行杀盗淫等作奸犯科,即被囚入狱,因有善恶,果报便有善果恶果。

《印光大师文钞续篇》云:“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堕于地狱、饿鬼、畜生、之三恶道中。”

当我们还在生死轮回当中,福报越大则越容易造业,当然这并不是定论。当我们没有出离心,没有观照力的时候,福报越大,你所受用的条件越好,则越容易沉迷在五欲的快乐之中,所造作的修道障碍越多,那么修道的可能性越低。

微信图片_20240827101102.jpg

福慧二资粮当中的“福”便是福德,谓修持六度中之前五度,如布施、持戒等善行,而第六度为智慧资粮。

《大乘经庄严论》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修无边际。”即修正道,须福慧双修,二资粮当中若缺福德,则成佛资粮不具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以福养慧,比如有的人出生在不遇诸佛,不遇大善知识的边地,因为他宿世以来有法执、悭贪等原因,不乐善友,不行供养的缘故,则福德不现前,所以不遇诸佛,难得解脱,所以说福德也是成佛的资粮之一,如《佛说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功德 

达摩大师指出梁武帝所为的是有漏功德,什么叫做有漏功德?漏是烦恼的意思,烦恼会让人一直在生死海中轮转不断,所以凡是让人在生死轮回当中的业,不论善恶都是有漏业。梁武帝行善事之后,在内心反复盘算他的功德,这就是著相而修,“有我”的造寺功德,将来便会“有我”的造寺之福,所以未来还会感得生人道或天道的果报,有生必有死,所以说梁武帝的功德是感召生死的有漏功德。

《金刚经》云:“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菩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七宝来行布施,菩萨所得福报很大,但比不过成就“诸法无我”的菩萨功德大。

为什么呢?因为此类菩萨有金刚般若智慧,不受福德相的限制,菩萨观诸法空,见一切法毕竟不生,布施时能够不分别布施的我相、接受者的人相,以及所布施的物相,这种无相而实相的功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六祖大师精彩点评二人对话:“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又言:“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当我们的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所发的心清净、不着不住的,那便是真实的功德;相反的,以世间法追求来的不是真实的功德。

再回到问题本身,你所投放在功德箱里的钱,它会随着你内心的回向,可能投放在你未来某一世的人天福报当中,也有可能成为你法身功德中的一分,无相无形,如如不动。

(来源:福州崇福寺)


热点资讯